行不二过-行不贰过中行的意思
1.孔子的学生们和孔子的关系怎么样
2.四字成语什么拆什么行
3.求问孔子对宰予和颜回的态度各是什么说明理由
孔子的学生们和孔子的关系怎么样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孔子学生3000,贤人72,最喜欢的只有颜回一人而已。
一是: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表扬最多。有10次明确的表扬之语,这是孔子任何一个学生都无法企及的。
二是:表扬的强烈,不止一次的表扬颜回。且经常是讲只有颜回怎样怎样,或还有谁比的了颜回呢?只有我们俩怎样怎样等。溢美之词,难出其右。而且,孔子表扬颜回,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表扬颜回仁义: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说:“颜回能做到三个月心中不违反仁道;其他人,只能十天半个月而已)。
表扬颜回贤德: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贤德!)
表扬颜回好学:1、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说“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对人发怒,不重复犯错。不幸短命了,现在却没有,没听说过谁好学。”) 2、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矣。今也则亡。”(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矣,今也则无。”)
表扬颜回勤奋:1、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孔子说:“听我说话毫不懈怠的人,只有颜回吧!”) 2、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评论颜回:“可惜啊!我只见他前进,没见他停止。)
表扬颜回聪明:1、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曾整天同颜回谈话,他从不反驳,象笨人。后来观察,发现他理解透彻、发挥自如,他不笨。” 2、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强些?”子贡说:“我怎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看法。”)
三是:再三的感叹,颜回的太可惜了。
1、颜渊,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孔子说:“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2、颜渊,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孔子痛哭。身边的人说:“您不要过于悲痛了!”孔子说:“过于悲痛了吗?不为他悲痛为谁悲痛?” )3、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矣。今也则亡。”4、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编辑本段]陋巷简居 颜回所处的时代,已是中国的春秋末期,不但周天子的王权继续衰落,而且各诸侯国的公室也衰落了,由春秋初期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进而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
“陪臣” 即臣之臣。如诸侯国的卿大夫对诸侯称臣,对天子则自称“陪臣” ;卿大夫的家臣对诸侯而言也称“陪臣”。春秋时鲁国为“三桓”执政(即鲁桓公后裔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把持国政),至鲁昭公、定公、哀公时,家臣势力兴起,家臣叛乱屡有发生。鲁昭公四年(公元前 538 年),叔孙氏家臣竖牛软禁并饿了叔孙豹,设计了叔孙豹的两个嫡子,拥立庶子叔孙诺。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 530 年)季平子立,对家臣南蒯未加礼遇,南蒯便密谋以公子怒代替季平子:“吾出季氏,而归其室于公,子更其位,我以费为公臣。” (《左传·昭公十二年》)事泄,南蒯以费叛归齐。鲁定公五年至九年(公元前 505 年至前 501 年),季氏家臣阳虎专政,并把持了鲁国国政。
阳虎之乱是鲁国家臣叛乱中持续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叛乱。阳虎的权势凌驾于“三桓”之上长达三、四年。阳虎原本为孟孙氏庶支,后为季孙氏家臣,季平子时很受重用。季平子,季孙斯(桓子)立,阳虎已是季氏三世“元老”。在处理季平子葬礼上,阳虎与季孙氏另一家臣仲梁怀发生争执。阳虎要求以鲁国之宝玉“玙璠”为季平子敛尸,仲梁怀却认为那是季平子在昭公逊国时,代国君行祭时所配,今定公已立,不能再用。阳虎便勾结费宰公山不狃,想联合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初时并不以为意,后因仲梁怀对其不敬重,才对阳虎说:“子行之乎!”阳虎起事,并囚季桓子与公父文伯(季桓子从父昆弟),驱逐了仲梁怀。冬十月,阳虎杀公何藐(季孙氏族人),与季桓子在稷门内设立盟誓,举行大规模诅咒,驱逐公父文伯与秦遄(季平子姑婿),彻底清除异己势力,完全控制了季氏家族。鲁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 年),阳虎想灭掉“三桓”,让季寤代替季氏,让叔孙辄代替叔孙氏,自己代替孟孙氏。阳虎借冬祭的机会起事,事败,逃灌(今山东宁阳县北稍西)、阳关,据两地反叛。
鲁国经“三桓专权”、“陪臣执国命”两个时期后,不仅使宫室衰败,鲁国旧日的贵族世家也大都衰落。鲁国的颜氏家族到颜路、颜回父子时,除了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及颜路的鲁卿大夫头衔外,便只有陋巷简朴的住宅及五十亩郭外之田,十亩郭内之圃了。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春秋时期,些许田产难以维持一个贵族家庭的生计,颜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为贵族家庭的一般性开支,简居于陋巷。 [编辑本段]师从孔子 颜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门”时,孔子聚徒讲学已达十三年之久。其声望远播于各诸侯国,其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宫敬叔等在鲁国已小有名气。
颜回刚入孔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又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得他有些愚。马骕《绎史》引《冲波传》曰:“子路、颜回浴于洙水,见五色鸟,颜回问,子路曰:“荧荧之鸟。”后日,颜回与子路又浴于泗水,更见前鸟,复问由:“识此鸟否?”子路日:‘同同之鸟。'颜回曰:“何一鸟而二名?”子路曰:“譬如丝绡,煮之则为帛,染之则为皂。一鸟二名,不亦宜乎?”,其大意是:有一次颜回随子路去洙水洗澡,见五色鸟在河中戏水,便问子路是什么鸟。子路回答说:这叫荧荧鸟。过了些日子,颜回与子路又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见五色鸟,颜回再次问子路:您认得这鸟吗?子路又答曰:这是同同鸟。颜回反问:为什么一种鸟有两个名字呢?子路说:就像我们这里出产的鲁绢一样,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颜色染就是皂,一种鸟两个名字不是很自然吗?
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那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的子贡也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论语·子罕》曰:“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其大意是:颜回曾感叹地说:老师的道,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力钻研,越觉得它深奥。看着它似乎在前面,等我们向前面寻找时,它又忽然出现在后面。老师的道虽然这样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知识来丰富我们,提高我们,又用一定的礼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够独立工作。要想再向前迈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所以在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时,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论衡·讲瑞》)
颜回求学期间,曾于鲁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 年),娶宋国女子戴氏为妻。次年生子颜歆。
鲁定公七年(公元前 503 年)时,颜回西游至卫,由卫至宋。《说苑·敬慎》载:“颜回将西游,问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故不比数而比谏,不亦远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虑事,临难乃谋,不亦晚乎?”,《孔子家语》、《庄子》两书对颜回将西游也有记载,只是文字略有不同。
颜回西游的目的,主要是去宋国向戴氏求婚。据颜景琴著《颜子评传》考证,颜回途经卫国,是因为其本家颜浊邹在卫国。颜子的同宗颜浊邹在卫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为卫国贤大夫,而且家资丰厚,后来孔子周游列国,初到卫国时,就住在他家中。颜子到卫国并不是他最终的目的地。按《家语》说,应是经卫而到宋国去。若颜子直接由鲁国到宋国去,便不能说“颜子将西游”,因为宋国在鲁国的西南方,而不是在西方。颜子到宋国去的目的,很可能与其婚姻有关。颜子之所以先到卫国而后到宋国,看来颜浊邹在其间充当了月老的角色,故颜子以到卫国去游学为由,而实际上是请颜浊邹一同前往宋国。
颜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阶段,十三岁人孔门,用了大约六年的时间,其学业基本已成。东汉郎凯说:昔颜子“十八,天下归仁”。十九岁向宋戴氏求婚,二十岁与戴氏完婚,二十一岁生子颜歆。
关于颜回婚配的年龄,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说法。一说三十岁娶戴氏。但据《周礼·地官》曰:“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意思是说,媒人掌管天下万民男女结合为夫妇的事,一般是在男孩或女孩满三个月之后就登记在册。如果男满三十岁,女满二十岁还没婚配,则由官媒作主令其嫁、娶某人,个人与家长便失去了选择的自由。春秋时期战乱频繁,为争霸天下,各诸侯国大都把《周礼》规定的最高嫁娶年龄界限向前提,以便迅速繁衍人口。到颜回所处的春秋末期,越国已下令:“凡男二十,女十七不婚者,有罪及父母。”孔子是十九岁娶亓官氏的,颜回晚一年,应是二十岁婚配,而不是三十岁。
颜回随师周游列国时,其子颜歆已五岁。 [编辑本段]随师周游 颜回在其人生的第二个阶段,约十四年的时间是随孔子周游列国。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 497 年),孔子“堕三都”的计划失败,在鲁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已不可能,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颜回与子路随孔子进入卫国后,二人先至卫都帝丘(在今河南濮阳西南)颜浊邹家。颜回与颜浊邹同为小邾子颜友的后人,子路则是颜浊邹的妹夫,彼此一向有往来。颜回与子路告知孔子到卫国来的真实情况,并希望颜浊邹能把孔子一行推荐给卫君。
颜浊邹答应二人的请求,把孔子一行的食宿安排在自己家中,以便早晚求教于夫子。经颜浊邹、蘧伯玉(孔子弟子)等人的推荐,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及颜回一行,并按孔子在鲁国所得年傣给粟六万,于是他们从颜浊邹家搬出自立馆舍居住。颜回随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有人向卫灵公进言说,如果他们是为鲁国图谋卫国而来,该怎么办?卫灵公遂派公孙余假暗中监视孔子师徒。孔子恐受其害,便匆忙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不料途经匡地(今河南长垣县境)时,被误认作曾侵犯匡地的阳虎而被匡人围困。
孔子等匆忙离开卫都帝丘时,颜回暂时留在颜浊邹家,以便观察卫国的动向。卫灵公调查清楚孔子一行到卫国来并不是鲁国派来的,于是再次接受颜浊邹、蘧伯玉等人的劝谏,请颜回传话,恳请孔子回帝丘。
颜回至匡,见到了被围困的孔子等人。孔子动情地说:“吾以女为矣。”颜回恭敬地回答道:“子在,回何敢。”(《论语·先进》)颜回汇报了卫国无意加害夫子的实情,并转达了卫灵公恳请夫子回帝丘,以及卫灵公将在城外恭候夫子,以谢不恭之罪的话。
颜回随孔子重回帝丘,途经蒲邑,又遭到蒲人的拦截。当时,卫国人公孙戍被卫灵公驱逐后,便逃到蒲地策动叛乱。他试图胁迫孔子一行参加,利用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声望壮大自己的声势。经孔门弟子子路、公良孺等的拼杀,蒲人感到靠武力留不住孔子一行,建议和谈,答应放行,但不能回帝丘。孔子同意,双方举行了盟誓。但一离开蒲地,孔子就吩咐大家赶回帝丘去。子贡不解地问:方才的盟誓难道可以违反么?孔子说:那是强迫我们盟誓,神灵不会听信的。孔子一行重返帝丘,卫灵公果然出城恭迎。
孔子重返帝丘,卫灵公仍给其丰厚的待遇,但不给孔子具体的事做。颜回等人有了较多的时间向孔子请教学问,有时也一同外出考察古迹名胜,研究卫国文化,或登山临水,饱览卫国风光。但在卫国没有实践孔子之道、用孔子之道治理国家的机会,这使孔子一行不得不离开卫国,寻找能用其道的君主。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 495 年)春,颜回随孔子离开卫国,向东南行数百里到达曹国,在曹国稍作逗留,于夏天到达宋国。孔子夫人亓官氏是宋国人,颜回的夫人也是宋国人,且宋国又是孔子祖籍,他们在感情上觉得比其他国家亲近些,所以到达宋国后便去求见宋君。宋君向孔子讨教治国之策,孔子借机向宋君宣扬自己的治国之道。宋君听后却表示:你的主张是对的,但我不能,我做不到(见《说苑·政理》)。宋君的态度使孔子一行十分失望,便离开宋国赴郑国。
颜回随孔子在郑国考察了大夫子产的政绩,考察了乡校,拜祭了子产。在位的郑国君臣无意留用孔子,孔子一行只好离开郑国赴陈国。陈是南方妫姓小国,相传是舜的后裔,国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不久,颜回又随孔子赴晋国。晋是春秋时颇有影响的大国。能在晋国从政,推行孔子的治国之道,其影响所及远非他国所比。行至黄河东岸,听说赵鞍了贤臣窦鸣犊及舜华,孔子一行不能西行,再回到卫国,不久由卫国再次人陈。此时颜回已是而立之年,按周礼,颜回应独立讲学或从事其他社会工作,只是他在孔门中处于首要地位,不得不以“回不愿仕”放弃了出仕做官的机会。
鲁哀公四年至六年(公元前 491 一前 489 年)这段时间里,颜回在随孔子到楚国去的过程中,曾辗转于陈国、蔡国、叶国、楚国之间。据《史记·孔子世家》载:楚王听说孔子一行在陈蔡之间,就派人去聘请孔子。消息传到陈、蔡,两国大夫深恐孔子人楚对己不利,便派兵拦截。孔子师徒最初不了解陈、蔡派兵的意图,为躲避军兵的袭扰,他们只好在旷野中行进,不料陷人了绝粮的境地。“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兄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未吾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人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兑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人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这段记载,主要是说:为了坚定弟子们的信念,孔子把弟子们叫到身旁,对他们说:《诗》里说:“不是老虎,不是犀牛,徘徊在旷野,是何缘由?”我的主张不对吗?为什么受困在这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孔子对子路、子贡的回答不满意,他说:伯夷、叔齐是仁者吧,却饿首阳山。这说明仁智的人也会不遇时而遭厄运。至于降低标准,迎合世俗,实际是放弃理想,更要不得。孔子问颜回如何理解。颜回说:老师的主张是伟大的,别人不接受,那是他们的责任。如果我们的“道”没有修好,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道”已经完善而不被采纳,那是各国掌权者的耻辱。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很是高兴,说:好样的,颜氏之子,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
颜回随孔子在陈、蔡期间绝粮七天,子贡费了许多周折才买回一石米。颜回与子路在破屋墙下做饭,有灰尘掉进饭中,颜回便取出来自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望见,很生气,以为他偷饭吃,便跑去问孔子:仁人廉士也改变自己的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叫仁人廉士吗?子贡说:像颜回,也不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是的。子贡便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人已非止一日,你虽如此说,我仍不会怀疑他,这里边必定有缘故。你等等,我将问他。孔子把颜回叫到身边说:日前我梦见先人,大概是启发佑助我。你把做好的饭进来,我将祭奠先人。颜回对夫子说:刚才有灰尘掉进饭里,留在锅里不干净,丢掉又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不可以用来祭奠了。孔子说:是这样,我也一起吃吧。颜回出去后,孔子环顾了一下身边的弟子说:我相信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从此以后,大家更加信赖颜回。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 488 年),颜回随孔子离开负函,经陈、仪、蒲回到卫国帝丘。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 年),颜回三十八岁,孔子六十八岁,季康子派使臣公华、公宾、公林带着礼品到卫国来迎接孔子一行归国。从此颜回结束了跟随孔子长达十四年的列国周游。 [编辑本段]重归鲁国 颜回重归鲁国,已年近不惑,其故居陋巷虽然依旧,但父母均已年迈,家庭重担理应落在他的肩上。这就使颜回必须有一份较固定的收入维持家计。
颜回在孔门中,是最有条件继承孔子学说的弟子之一,也是孔子的希望所在。孔子在不能入仕做官,达到以其思想治国的情况下,靠办学广收弟子来传播他的治国主张。他希望弟子能入仕则入仕,不能入仕则通过讲学传授其治国之道,使其思想、主张能为后世所用。所以颜回在未入仕为官的情况下,设坛讲学实属必然。
颜子生活的时代,由于文化下移,私学日多,没落贵族子弟及自由民都把私学视为步入官场的途径之一,就连当权贵族也有把子女送人私学的,如鲁大夫孟嘻子令孟懿子及南宫敬叔师事孔子。颜回作为孔门弟子之冠,当时欲求其为师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从当时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常常向颜回请教一事即可得知。如仲孙何忌请教颜回:“一言而有益于仁智,可得闻乎?”颜回以“豫”、“恕”告之(《孔子家语·颜回》)。叔孙武叔多攻击别人的过失,他求教颜回时,颜回引用孔子的话告诫叔孙武叔,并说:“君子攻其恶,无攻人之恶。”(《礼记·檀弓下》)
颜回讲学所用教材,不外《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只是他对《易》接触较早,研究较深入,“颜渊弱冠,而与仲尼言《易》。”(《法言·问神》东晋李轨注)在教学实践中,颜回对《易》的讲解较深透些,这对其弟子参悟古代辩证法是有帮助的。
归鲁之后,颜回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别是《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颜回后,孔子在颜回对《易》所作整理的基础上,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才给后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经》。
颜回通过自己讲学授徒,传授儒学六经;通过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宗派—颜氏之儒。
四字成语什么拆什么行
1.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最后是什么行
倍日并行、
方言矩行、
霸道横行、
肆虐横行、
信步而行、
直情径行、
庆吊不行、
恣意妄行、
元戎启行、
躬体力行、
电照风行、
相辅而行、
言不顾行、
曲学诐行、
砥节励行、
鱼贯雁行、
贿赂公行、
迟迟吾行、
矫言伪行、
令不虚行、
砥节砺行、
虎步龙行、
代拆代行、
深中笃行、
儿女成行、
狼心狗行、
择善而行、
亏心短行、
轻薄无行、
败德辱行
2. 拆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拆东补西:基本解释: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为了应急而牺牲这个弥补那个。
拼音读法:chāi dōng bǔ xī
近义词组:拆东墙补西墙
使用方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出处:唐·寒山《诗》:“虽乃得如斯,有为多患累,与道殊悬运,拆西补东尔。”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徙鱼》:“小家厚敛四壁立,拆东补西裳作带。”
拆白道字:基本解释:拆:拆开。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
拼音读法:chāi bái dào zì
使用举例: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俺孩儿~,顶真续麻,无般不晓,无般不会。”
近义词组:拆牌道字
使用方法:连动式;作宾语;指文字游戏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两同心》:“你供人女边著子,争知我门里挑心,为拆好、闷二字为句。”
3. 行什么为四字成语行踪无定 〖解释〗行踪:行动的踪迹。指在各处来往出没,没有固定处所。
行思坐忆 〖解释〗走着坐着都在想。形容时刻在思考着或怀念着。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解释〗表示自己是个硬汉,对别人毫无隐瞒。
行浊言清 说得好听而行为卑劣狠毒。形容言行不一。
行住坐卧 指一举一动。
行针步线 比喻设计划策。
行者让路 行走的人相互让路。谓大家都谦逊有礼。
行远升高 《书·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后遂以“行远升高”比喻为学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行有余力 谓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
行易知难 的认识论命题,与古代流传下来的“知易行难”学说相对。也称知难行易。
行香挂牌 学政到省后例行的仪式。行香:到孔丘庙烧香。挂牌:出牌公告考试地点、日期等。
行崄侥幸 见“行险徼幸”。
行险徼幸 谓冒险行事以求利。语出《礼记·中庸》:“小人行险以徼幸。”
行侠好义 谓讲义气,肯舍己助人。
行同能偶 品行相同,才能相等。
行同狗豨 豨:猪。人的行为丑恶,如同猪。形容人的行为卑鄙恶劣到了极点。亦作“行如禽兽”、“行若狗彘”、“行同犬彘”。
行思坐想 谓不停地思考。
行思坐筹 见“行思坐想”。
行尸走骨 见“行尸走肉”。
行师动众 谓指挥大军作战。
行色怱怱 见“行色匆匆”。
行色匆匆 行色:出发前后的神态。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忙忙的样子。
行若狗彘 指人 *** ,行为像猪。
行眠立盹 形容极度疲倦无精神。
行间字里 谓文章的字句中间。
行奸卖俏 谓恣*行邪,弄姿作态。
行己有耻 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行合趋同 行为志趣相同。
行号卧泣 行走或躺卧时都在号呼哭泣。形容悲痛之极。
行古志今 按古道行事,为当今服务。谓时异势迁,不可食而不化。
行成于思 品德的养成在于能思考。
行藏用舍 行:做,实行。藏;退隐。用:任用。舍:不用。
行不逾方 谓行动不逾越法度。
行步如飞 走路的步子轻快如飞。亦作“行步如风”、“行疾如飞”、“行走如飞”。
行不履危 不走有危险的地方。
行不苟合 谓做事有主见,不随便附和别人。
行不副言 谓言行不一。
行不贰过 谓犯过的错误不再犯。语出《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行不从径 走路不遵循正道。比喻做事为学走捷径。
行兵布阵 行兵:出兵。带兵出征和布置战斗阵势。泛指军事指挥之术。亦作“行兵列阵”。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
行不胜衣 衣服都禁受不起,比喻体力衰弱。
行之有效 之:代词,它,指办法、措施等;效:成效,效果。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行不得也哥哥 鹧鸪叫声的拟意,表示行路艰难。
行不由径 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行尸走肉 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行若无事 行:行动,办事;若:好象。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定,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行远自迩 自:从;迩:近。走远路必须要从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
行动坐卧 泛指人的举止和风度。
行将就木 行将:将要;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行号巷哭 行:路;号:大声哭叫。道路上和大街小巷里的人都在哭泣。形容人们极度悲哀。
行同狗彘 旧时指人 *** ,行为和猪。
行云流水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4. 带“拆”字的成语有哪些1、拆东补西
2、拆牌道字
3、过河拆桥
4、抛鸾拆凤
1、拆东补西(chāi dōng bǔ xī):拆掉东边去补西边。比喻临时勉强应付。
出处: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徙鱼》:“小家厚敛四壁立,拆东补西裳作带。”
造句:但若拆东补西,费日增而无已,兵复弱而莫支,将来必有以为口实者。
2、拆牌道字(chāi pái dào zì):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同“拆白道字”。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行令猜拳频递盏,拆牌道字漫传钟。”
3、过河拆桥(guò hé chāi qiáo):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 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造句:阿甲吃了这么多的苦,顺子却过河拆桥,很多人都替阿甲打抱不平。
4、抛鸾拆凤(pāo luán chāi fèng):鸾、凤:福州中鸟名,比喻夫妻或情侣。比喻夫妻或情 侣被分开拆散。
出处:元·邦哲《寿阳曲·思旧》:“谁知道,天不容,两三年间抛鸾拆凤。”
反义词: 破镜重圆
5. 四字成语最后一个字是行的成语有哪些四字成语最后一个字是行的成语有:[坐言起行] 坐能言,起能行。
原指言论必须切实可行,后比喻说了就做。[恣意妄行] 恣意:任意,随意;妄行:胡作非为。
随心所欲,胡作非为。[卓尔独行] 指超越众人,不随俗浮沉。
[昼夜兼行] 兼:加倍。白天黑夜不停地行走。
形容急速的赶路。亦作“昼夜兼程”。
[昼伏夜行] 伏:躲藏;行:赶路。白天躲藏,夜间赶路。
指为避免被敌人发现所采取的秘密活动。[窒碍难行] 窒:阻塞不通。
阻碍太多,难以实行。[直情径行] 径:直;行:从事。
凭着自己的意思径直地去做。比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直道而行] 比喻办事公正。[正视绳行] 谓言行正直。
[择善而行] 指选择有益的事去做。[鱼尾雁行] 指兵轮行进之队列,一轮居中为首,其它轮船按人字形两旁依次排列,状如鱼尾,又如雁阵。
[鱼贯雁行] 比喻连续而进,犹如鱼群相接,雁阵行进。[鱼贯而行] 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
形容一个跟一个单行前进。[余食赘行]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
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幼学壮行] 幼时勤于学习,壮年施展报负。
[庸言庸行] 指平平常常的言行。[衣绣昼行] 昼:白天。
穿了锦绣衣服在白昼行走。比喻在本乡作官,或富贵后回到故乡。
[衣食住行] 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衣锦夜行]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夜里穿着锦绣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显示荣华富贵。
[一意孤行] 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一言一行] 每句话,每个行动。
[一目五行] 犹一目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目数行] 犹一目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目十行]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言听事行] 指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言听计行] 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同“言听计从”。[言多伤行]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言从计行] 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行计从”。
[言不及行] 指言行不一。[言不顾行] 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烟视媚行] 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鸭步鹅行] 鸭和鹅行八字步,因用以形容人走路迟缓摇晃的样子。[秀出班行] 秀出:高出,引伸为才能出众,优秀;班行:班次行列,指在朝为官的位次,后也指同列、同辈。
才能优秀,超出同辈。[修身洁行] 修养品性,保持洁白的德行。
[信步而行] 信:随意。无目的地随意行走。
[相辅而行] 互相协助进行或互相配合使用。[膝语蛇行] 跪着说话,伏地而行。
极言其畏服。[无胫而行] 胫:小腿。
没有腿而能行走。比喻事物用不着推行,能迅速传播。
[文人无行] 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微服私行] 微服:平民服装。
私行:秘密出行。旧指皇帝或官吏穿上平民服装秘密到民间探访民情或疑难重案。
[威重令行] 权势大,有令必行。[危言危行] 危:正直。
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特立独行] 特:独特;立:立身。
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滔天罪行] 滔天:漫天。
比喻罪恶极大。[肆意横行] 肆意:任意残杀或迫害。
横行:仗势作恶,蛮横凶暴。随心所欲地为非作歹。
亦作“肆虐横行”。[肆虐横行]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
横行:仗势作恶,蛮横凶暴。随心所欲地为非作歹。
[水宿山行] 夜宿于水,日行于山。形容长途跋涉。
[水到鱼行] 比喻条件具备,事情就可办成。[饰情矫行] 指掩饰自己的真心本意,行为矫揉造作。
[势在必行] 行:做。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
[事在必行] 事情非做不可。[施施而行] 形容走路缓慢。
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深中笃行] 指内心廉正,行为淳厚。
[身无择行] 指一身行为遵循法则而无其它选择。[身体力行] 身:亲身;体:体验。
亲身体验,努力实行。[山止川行] 比喻坚不可摧,行不可阻。
[三思而行]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三十六行]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曲学诐行] 做学问不入正道,行为奸邪不正。
[庆吊不行] 庆:贺喜;吊:吊唁。不予贺喜、吊唁。
原指不与人来往。后形容关系疏远。
[轻薄无行] 指轻佻浮薄,品行不好。[潜德隐行] 指不为人知的德行。
[潜德秘行] 指不为人知的德行。同“潜德隐行”。
[前言往行] 指前代圣贤的言行。[七十二行] 泛指各行各业。
[逆施倒行] 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同“逆行倒施”。[逆耳利行] 犹言忠言逆耳利于行。
谓忠诚正直的话虽然不顺耳,但有益于行为。[讷言敏行] 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
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目下十行] 形容看书速度极快。
[谋听计行] 犹言言听计从。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末节细行] 指无关大体的细小行为。[鹭序鹓行] 比喻百官上朝时的行列。
同“鹭序鸳行”。[鹭序鸳行] 白鹭、鸳鸯群飞有序。
比喻百官上朝时的行列。[令不虚行] 指制定的法令必须切实执行。
[量力而行] 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力学笃行] 力学:努力学习。
笃行:切实地实行。勤勉学习且确切实践所学。
[雷令风行] 犹言雷厉风行。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
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雷厉风行] 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
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雷动风行] ①指万物运动。
6. 什么什么前行的四字成语没有什么什么前行的成语。
只有相关词语:戮力前行、笃定前行、携手前行、匍匐前行、奋勇前行
前行:
唐、宋制度,尚书省各部排列顺序有前行、中行、后行三等;兵部、吏部及左、右司为前行,刑部、户部为中行,工部、礼部为后行;
意思是向前走,往前走。而且,该词语往往带有目标明确、勇往直前的意味。
扩展资料
词语解释:
1、戮力前行
读音:lù lì qián háng
解释:就是齐心协力地一起前进。引申为通力合作。
2、笃定前行
读音:dǔ dìng qián háng
解释:有一定的把握的向着目标前进。
3、携手前行
读音:xié shǒu qián háng
解释:手拉手一起向前走。
4、匍匐前行
读音:pú fú qián háng
解释:慢慢地,忍着不适,向前走。
5、奋勇前行
读音:fèn yǒng qián háng
解释:鼓起勇气,一直向前。
求问孔子对宰予和颜回的态度各是什么说明理由
对宰予,孔子先是对他感到不可教,曾经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评价。后来在相处中,宰予的杰出才能体现出来,使孔子对宰予又充满了期望,最后宰予成为“孔门十哲”言语科的人才之一。而对于颜回,孔子最欣赏他,《论语》中有“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一章,对颜回的赞扬。而颜回也是孔门最出众的弟子之一,为“孔门十哲”德行科的人才之一。颜回貌不惊人,也不大言语,但他能很好的运用孔子的思想,理解也透彻,深得孔子喜爱。颜回英年早逝,孔子曾悲痛地说:“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因此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