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的翻译注释以及原文-人琴俱亡赏析
1.湘教版初中古诗词及注释
2.志摩纪念 周作人 原文赏析
3.文言文写作指导
4.身无长物出自哪篇文言文
5.八年级语文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6.八上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所有答案
湘教版初中古诗词及注释
1.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有哪些
山中杂诗 年代:南北朝 作者: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体裁:五绝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年代:唐 作者:岑参 体裁:七绝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 年代:唐 作者:韦应物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绝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 年代:唐 作者:刘长卿 体裁:五绝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约客 年代:宋 作者:赵师秀 体裁:七绝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 年代:清 作者:赵翼 体裁:七绝 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初中语文书古诗词大全与注释/Translation2.asp(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古代诗词四首》
次北固山下
题破山寺后禅院
赤壁
浣溪沙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幼时记趣》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中秋咏月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古代诗词三首》
过故人庄
游山西村
一剪梅第四单元(多彩四季)
《三峡》
《古代诗词四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西江月
秋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五单元(关注科学)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
《论语八则》第六单元(奇思妙想)
《古诗四首》
迢迢牵牛星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登岳阳楼(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人物风采)
《赵普》第二单元(童年趣事)
第三单元(建筑艺术)
《黄鹤楼》
《于园》第四单元(动物世界)
《古诗三首》
蝉
孤雁
鹧鸪第五单元(信息传播)
第六单元(诗词拔萃)
《古代诗词三首》
木兰诗
观刈麦
破阵子
《古诗二首》
黄鹤楼
归园田居(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长征组歌)
第二单元(爱国情怀)
《晏子使楚》
《古诗四首》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第三单元(至爱亲情)
《人琴俱亡》
《古诗三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夜雨寄北
己亥杂诗第四单元 (江山多娇)
《小石潭记》
《记承天寺夜游》
《古诗三首》
望岳
钱塘湖春行
登飞来峰第五单元(人与环境)
《治水必躬亲》第六单元(高新科技)
《古诗三首》
雁门太守行
别云间
论诗(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借物抒怀)
《竹溪记》第二单元(道德修养)
《陋室铭》
《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渔家傲
天净沙·秋思第三单元(事理说明)
《活板》
《山市》第四单元(小说之林)
《核舟记》第五单元(人生体验)
《送东阳马生序》
《古诗二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无题第六单元(精彩演讲)
《两小儿辩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五单元(学会读书五:借助注释学文言)
16.陈涉世家(司马迁)
17.桃花源记(陶渊明)
18.与朱元思书(吴均)
19.捕蛇者说(柳宗元)
20.岳阳楼记(范仲淹)
21.醉翁亭记(欧阳修)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9.曹刿论战
10.愚公移山
11.出师表
12.观潮
19.邹忌讽齐王纳谏
20.《孟子》二章 1 2
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2.墨池记
3.求:初中语文 语文版 所有 古文、诗词曲(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全集七年级上[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西江月] 辛弃疾 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龟虽寿] 曹操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 孟浩然 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 杜牧 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 晏殊 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过后一山拦.[如梦令] 李清照 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观书有感] 朱熹 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七年级下[山中杂诗] 吴均 南朝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竹里馆] 王维 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峨眉山月歌] 李白 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逢入京使] 岑参 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滁州西涧] 韦应物 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唐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约客] 赵师秀 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论诗] 赵翼 清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八年级上[望岳] 杜甫 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 杜甫 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 杜甫 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存者且偷生,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归园田居] 陶渊明 东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王维 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 陆游 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长歌行] 汉 乐府民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望] 王绩 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唐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黄鹤楼] 崔颢 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
4.初中的古诗文的所有解释第五册(课内)
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照
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岛殷情为探看。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四册(课内)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太多了,打不下
5.八下语文书湘教版课本必背古诗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吴均)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马说(韩愈)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古诗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赤壁(杜牧)过零丁洋(文天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文言文:小石潭记(柳宗元)岳阳楼记(范仲淹)醉翁亭记(欧阳修)满井游记(袁宏道)古诗词饮酒(其五)(陶渊明)行路难(其一)(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己亥杂诗(龚自珍)课外古诗词:赠从弟(其二)(刘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无题(李商隐)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登飞来峰(王安石)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6.八年级下册教材湘教版语文古诗有哪几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附录里的10首古诗1.《赠从弟》(其二) 刘桢 汉末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初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3.《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唐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4.《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唐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7.《无题》 李商隐 晚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8.《相见欢》 李煜 五代南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9.《登飞来峰》 王安石 北宋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自)缘身在最高层。10.《苏幕遮》 范仲淹 北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第五单元25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第六单元 30 诗五首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亦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初一古诗文的注释,急呀4? [安]怎么。
《孙权劝学》2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岂]哪里。17.万里赴戎机。
[戎机]战争。18.关山度若飞。
译文。5.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把……当作奇异:每天拉着仲永在同乡中四处拜访。
9. 不能称前时之闻。2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25.安能辨我是雄雌、《钱塘湖春行》中运用了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诗句是。 译文,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似曾相识燕归来。
10.仲永环谒与邑人。 [扳]通"。
[往事]指历史。[谒]拜访,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8. 或以钱币乞之。
27.但当涉猎。30.及鲁肃过寻阳。
22.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3。
9. 父利其然也。 [利]把……当作图利的手段?《孙权劝学》15.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吕蒙把军中事务繁多为推托的借口。1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想让你研究经典成为专门传授经学的官员呢!17.卿言多务,孰若孤? 译文:你说自己事务繁多。
12.曰:"泯然众人矣。" [泯然]完全。
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13.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环]四处。
译文。 译文: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曹操的《观沧海》、《论语》: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21.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2,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表示。
6、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无可奈何花落去:那些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5. 邑人奇之。
译文:同乡的人对此感到很奇怪。6. 稍稍宾客其父。
译文:渐渐地同乡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超过。《木兰诗》14.惟闻女叹息。
[惟]只。15.愿为市鞍马。
译文;攀":读书人相隔了一段时间,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古诗文解释1: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若出其里;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
9、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3.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度]过,才能达到新境界的两句诗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晏殊的《浣溪纱》中有两句对仗极其工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书有感》这首诗中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 译文:择其善者而从之。
[市]买;呢"。7. 稍稍宾客其父、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4.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固众人。 译文,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引。
[隶]属于。2. 未尝识书具:曲径通幽 。
[及]等到。31.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不再是:现在那些没有先天赋予的: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青山郭外斜、收族为意。 [收]聚、团结:还能够成为普通人吗,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19.朔气传金柝。
[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20.策勋十二转,禅房花木深”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 。
13.今夫(fú)不受之人,并包含有一个成语,这两句是:不能跟以前的传闻相符。10.然众人矣。
译文:完全地像普通人一样了: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11、辛弃疾的《西江月》诗中,畅谈丰收,隔江犹唱《后庭花》。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邪]语气词: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策勋]记功;异:那首诗把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作为内容,本来是普通人。14.得为众人而已耶、冷落、凄凉的诗句是,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0。 [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译文,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世代耕田为业。2. 父异焉,可语译为"。
[尝]曾经。3. 父异焉。
译文。23.对镜帖花黄。
[帖]通",听取蛙声一片。12。
表现对朋友。32.即更刮目相待。
11.于才人远矣。 译文:比有才能的人好多了。
12.则其受之人者不至也。4. 其诗以养父母,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立就]立刻完成。6.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文采和道理。11.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那么是他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没有达到的要求。16.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稍稍]渐渐、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
译文,牵。14、杜牧的《泊秦淮》。
5、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 [自是]从此:无可奈何花落去; 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
[涉猎]粗略地阅读。28.见往事耳。
[见]了解。7. 父利其然也。
译文:他的父亲把这样做当作图利的手段。8.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哪里比得上我呢: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稻花香里说丰年,以观沧海;8、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宾客]把……当。
8.初中古诗有关与学习的,并带有注释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2、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6、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0、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1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5、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7、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8、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0、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志摩纪念 周作人 原文赏析
《志摩纪念 》原文赏析:
徐志摩的离去,在感情上给作者很大的打击,作为老朋友的周作人,很长时间不能从悲痛中走出来,所以拖了很长时间,才写了这篇纪念文章。
由于当时人们对徐的人品有所怨恨,所以作者对徐的人品不是避而不谈,而是大写特写,以正视听,以让人们对徐的为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令人称道。比如第二段一个“但是”,便由上段写徐志摩在文学上的贡献, 特别提到徐志摩的散文风格流丽清脆,意思是他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了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白话文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然后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写徐的为人,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附《志摩纪念 》原文:
志摩纪念
周作人
面前书桌上放着九册新旧的书,这都是志摩的创作,有诗,文,小说,戏剧。志摩了,现在展对遗书,就只感到古人的人琴俱亡这一句话,别的没有什么可说。志摩了,这样精妙的文章再也没有人能做了,但是,这几册书遗留在世间,志摩在文学上的功绩也仍长久存在。中国新诗已有十五六年的历史,可是大家都不大努力,更缺少锲而不舍地继续努力的人,在这中间志摩要算是唯一的忠实同志,他前后苦心地创办诗刊,助成新诗的生长,这个劳绩是很可纪念的,他自己又孜孜矻矻地从事于创作,自《志摩的诗》以至《猛虎集》,进步很是显然,便是像我这样外行也觉得这是显然。散文方面志摩的成就也并不小,据我个人的愚见,志摩可以与冰心女士归在一派,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清脆,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这就是单从文体变迁上讲也是很大的贡献了。
但是,我们对于志摩之所更觉得可惜的是人的损失。文学的损失是公的,公摊了时个人所受到的只是一份,人的损失却是私的,就是分担也总是人数不会太多而分量也就较重了。适之说,志摩这人很可爱,他有他的主张,有他的派路,或者也许有他的小毛病,但是他的态度和说话总是和蔼真率,令人觉得可亲近,凡是见过志摩几面的人,差不多都受到这种感化,引起一种好感,就是有些小毛病小缺点也好像脸上某处的一颗小黑痣,也是造成好感的一小小部分,只令人微笑点头,并没有嫌憎之感。就是有派别的作家加以攻击,我相信这所以招致如此怨恨者也只是志摩的阶级之故,而决不是他的个人。适之又说志摩是诚实的理想主义者,这个我也同意,而且觉得志摩因此更是可尊了。这个年头儿,别的什么都有,只是诚实却早已找不到,知识阶级的人挑着一副担子,前面是一筐子马克思,后面是一口袋尼采,也是数见不鲜的事,在这时候有一两个人能够诚实不欺地在言行上表现出来,无论这是哪一种主张,总是很值得我们的尊重的了。关于志摩的私德,适之有代为辩明的地方,我觉得这并不成什么问题。为爱惜私人名誉起见,辩明也可以说是朋友的义务。
志摩后已是二十几天了,我早想写小文纪念他,可是这从哪里去着笔呢?我相信写得出的文章大抵都是可有可无的。文章的理想境界我想应该是禅,是个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境界,有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或者一声“且道”,如棒敲头,夯地一下顿然明了,才是正理,此外都不是路。我只能写可有可无的文章,而纪念亡友又不是可以用这种文章来敷衍的,而纪念刊的收稿期限又迫切了,不得已还得写,结果还只能写出一篇可有可无的文章,这使我不得不重又叹息。这篇小文的次序和内容差不多是套适之在追悼会所发表的演辞的,不过我的话说得很是素朴粗笨,想起志摩平素是爱说老实话的,那么我这种老实的说法或者是志摩的最好纪念亦未可知,至于别的一无足取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民国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于北平。
文言文写作指导
1. 文言文写作要点有哪些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在推动国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但目前我们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存在单一、被动的现象,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能力,致使学习的过程困难而艰涩,哪里还谈得上读出文言文的美呢?而眼下新课程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如何让学生从初中起就走近文言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真可谓迫在眉睫了。
面对这种现状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适应“自主”学习需要呢? 一、重视朗读,感知课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改变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步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读懂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中,不采用教师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将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领悟的重要手段。
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如教学《童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可这样设计朗读: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比如:项为(wei)之强(jiang)、鹤唳(1i)云端等。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学生寻找表述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语意思。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这时候,学生已能当堂成诵了。
可以说,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是读。但并不是一读到底,应注意读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初步感知,美读感悟,品读评析,研读理解,运用小组读的策略,最终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
以读作为学习文言文的切入点,以读来感悟文本,结合自己的经验背景,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使学生兴味盎然地读,这样,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冲动,自主学习便也水到渠成了。
二、提供平台,互动合作,让自主学习意识长久保持。 新大纲、新课改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允许学习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要避免“一言堂”,应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长久地保持。
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可采用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达成共识的策略步骤。 三、拓展阅读,加强学生对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1.积累一些古代的文学现象及史学知识。 古代的文化现象是指古代礼制(器皿、工具、风俗习惯、人名、地名等),如“登轼而望”(《曹刿论战》)中的“轼”、“一封朝奏九重天”(《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九重天”,这些字词都是古代的文化现象,再如《岳阳楼记》中理解范仲淹为何要在“乃重修岳阳楼之前”写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大字,如果学生没有基本的史学知识,就很难体会范仲淹的“苦衷”,所以课堂上补充这方面知识就尤为重要。
2.注意古今词义的有效联系。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词义。
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讲古汉语知识:《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假”字译为“借”,我们可联系“狐假虎威”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学生要获得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课内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言文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自己课外阅读文言文,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度适当的文言文练习来加以巩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采用写作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引导学生写“文言文”。给学生一定的材料,让学生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不讲究写法多么巧妙,只要求尽量用上学过的文言词。
再如:要求学生用现代的语言把古文的意境嫁接到我们熟知的现实中,把古文与现代文有机地联接,实现其生命的转换。
2. 初中语文写作技巧我是大一的学生,很喜欢写作,我的写作兴趣就是在初中培养起来的!在我看来初中语文写作技巧在于几点:(1)初中偏向于记叙文的撰写,就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方面,以一条中心思想将这几点像串烧烤一样穿起来,最后点明所要表达的感情就行。
这样写出来的记叙文就很“美味”了!(2)散文的撰写,初中一般不建议写散文,你们老师不知道有没有和你们讲过,因为散文需要的文学功底很厚,驾驭文字能力要强,所以写起来不太好控制,如果很想写的话你可以尝试一下读精品散文,做好摘抄(不多,句子就可以。)
这样应该会有提升!(3)议论文,这也是一种让初中生甚至高中生都头痛的问题,他需要广博的知识面来为你随时随地提供论据,写他的话可以记住四个字——引,议,联,结。引出论题+进行议论(加入论据)+联系实际+结尾总结。
议论文的结尾非常重要要简洁并且画龙点睛(是中考中的得分点)!暂时就介绍这三种常用的话,诗歌那些文体就不推荐了,希望能帮到你。
3. 文言文写作要点有哪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在推动国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但目前我们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存在单一、被动的现象,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能力,致使学习的过程困难而艰涩,哪里还谈得上读出文言文的美呢?而眼下新课程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如何让学生从初中起就走近文言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真可谓迫在眉睫了。
面对这种现状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适应“自主”学习需要呢? 一、重视朗读,感知课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改变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步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读懂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中,不采用教师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将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领悟的重要手段。
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如教学《童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可这样设计朗读: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比如:项为(wei)之强(jiang)、鹤唳(1i)云端等。 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这环节可让学生自己点评,然后教师适当点拨,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等等。教师示范读第二节,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节奏。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学生寻找表述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语意思。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
这时候,学生已能当堂成诵了。可以说,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是读。
但并不是一读到底,应注意读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初步感知,美读感悟,品读评析,研读理解,运用小组读的策略,最终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以读作为学习文言文的切入点,以读来感悟文本,结合自己的经验背景,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使学生兴味盎然地读,这样,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
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冲动,自主学习便也水到渠成了。 二、提供平台,互动合作,让自主学习意识长久保持。
新大纲、新课改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允许学习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要避免“一言堂”,应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长久地保持。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可采用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达成共识的策略步骤。
如在教学《世说新语?咏雪》一文时,向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太傅对于谢朗和谢道韫的两个比喻未做出评价,只是一笑而过,那么你认为作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如果让你来评价,你觉得哪个比喻更好,为什么?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还着问题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亲切。
三、拓展阅读,加强学生对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1.积累一些古代的文学现象及史学知识。
古代的文化现象是指古代礼制(器皿、工具、风俗习惯、人名、地名等),如“登轼而望”(《曹刿论战》)中的“轼”、“一封朝奏九重天”(《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九重天”,这些字词都是古代的文化现象,再如《岳阳楼记》中理解范仲淹为何要在“乃重修岳阳楼之前”写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大字,如果学生没有基本的史学知识,就很难体会范仲淹的“苦衷”,所以课堂上补充这方面知识就尤为重要。 2.注意古今词义的有效联系。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词义。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讲古汉语知识:《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假”字译为“借”,我们可联系“狐假虎威”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学生要获得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课内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言文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自己课外阅读文言文,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度适当的文言文练习来加以巩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采用写作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引导学生写“文言文”。
给学生一定的材料,让学生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不讲究写法多么巧妙,只要求尽量用上学过的文言词。再如:要求学生用现代的语言把古文的。
4. 文言文翻译及写作技巧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去。”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
“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
5. 积累古文的写作材料~为了给我的作文增添多一些亮丽的色彩,我开我平时爱极诗词及小说.现在我专本同修.专修英文.本修中文.所以由于同属文科.所以对国外及中国古典文学常多加留意.有时由于找很多文学材料.我会经常浏览于各大网站.这是我平时经常搜索文学网站所留下的经典.也有很多诸如我们从小到大学过的从简单到复杂的文学.多用用吧.下面为你介绍经典三个文学网址,你可以去借鉴一下.经常看这些网址.你就会积累更多的素材.这和说英语是一样的.不说不用就是不行的啦.1、中华经典文学网(囊括诸子百家、诗经、楚词等多种古典文学体裁.并有名家赏析.)2、中国新世纪读书网--古典文学(本网站囊括大量各种体裁古典小说、明清小说、古典散文、古典戏曲、诸子百家及其他文学形式诸如随园食曲、文心雕龙等等.还有儒家、道家等各家章句经典.并有大型讨论区.)3、秋雁南回(*****注:该网站是我最喜欢的文学网站,自1999年秋,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网站《秋雁南回》开通,至今已经包括古典文学、网络文学、古文作品、名句欣赏、成语典故、古代文人、古文学苑、休闲时尚、聊天室、论坛等栏目.其中古典文学作品为主要栏目,古文作品已经收录了几十万篇,也是目前收录古典文学作品最全的文学网站.作品按年代分别收录在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的栏目中.)最后祝你成功。
身无长物出自哪篇文言文
1. “身无长物”出自那个文言文
身无长物
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后以“身无长物”形容极其贫穷。
词义:
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 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词音:
shēn wú zháng wù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德行第一
四十四 身无长物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 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 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译:王恭从会嵇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富裕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领?" 王恭没有回答。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就对王恭说:" 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2. 文言文“身无长物”王恭从会嵇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领?" 王恭没有回答。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就对王恭说:" 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1)可以一领及我 以—— 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2)后大闻之 之——代指王恭自己坐草垫这件事情
成语“身无长物”自己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多余的东西,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简朴真率的品质。
3. 身无长物文言文翻译及昰什么意思1、《身无长物》的翻译: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
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条。" 王恭没有回答。
王大离开之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
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 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很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原文: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 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
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 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2、昰的意思是直;是。
昰shì 基本释义: (1)指“夏”的古字,有“直”的意思,一般用为人名,如南宋第八位皇帝叫赵昰。 (2)同“是”。
扩展资料:
形容贫穷。 创作背景: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编纂时间大约在公元439年至440年刘义庆任江州刺史期间。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赏析: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
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4. “人琴俱亡”的意思是什么啦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一览无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 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 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七步成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 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才高七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千里莼羹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苏溧阳县.莼羹,用莼菜煮的汤.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亦作"千里莼羹". 千岩万壑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不舞之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 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后因以"不舞之鹤"喻名不副实. 相煎何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瞎马临池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 临深池."后因以"瞎马临池"比喻处境危险而犹暗昧无知. 略见一斑大致地看到事物的某一部分.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说·方正》:"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竹头木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扞陶公呴作荆州时,敕 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后以"竹头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管中窥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 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后用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管宁割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后."本为调侃之词,谓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为谦词,谓无才而居前.穅,亦写作"糠". 肃然起敬肃穆地产生敬佩的态度或心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规箴》:"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原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华亭鹤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 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陆机于吴亡入洛以前,常与弟云游于华亭墅中.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蒹葭玉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 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玉树."蒹葭,指毛曾;玉树,指夏侯玄.谓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后以"蒹葭玉树"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 绝妙好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 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蒱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
八年级语文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应用
1.选出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 簌簌 (sù sù) 拭 (sì)泪 举 箸 提笔(zhǔ) 王子 猷 (yóu)
B. 差 使(chāi) 行 些小费(hāng) 愠 色(yùn) 憧憧 (cōng cōng)
C. 唏嘘 (xī xū) 女 红 (gōng) 歉 疚 (jioù) 娓娓 动听(wěi wěi)
D. 查 氏(zhā) 呜 咽 (yè) 瞥 见(piē) 悲 恸 (tòng)
2.下列词语中共有4个错别字,把它找出来并订正
颓唐 狼籍 变卖典责 万籁俱寂
黯淡 酬谢 饮气吞声 情不自经
( - )( - )( - )( - )
3.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1)) ________ ,天涯若比邻。天为在歧路, ________ 。
(2) ________ ,却话巴山夜雨时。
(3)落红不是无情物, ________ 。
(4)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 ________________ 。
4.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二、阅读。
(一)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5.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王子猷、子敬俱病 笃 笃:
(2)何以 都 不闻消息 都:
(3)语时 了 不悲 了:
(4)便索 舆 来奔丧 舆:
(5)弦既不 调 调:
(6)因 恸 绝良久 恸: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猷凭什么断定子敬“已丧”?这反映了什么?
8.子猷在子敬后月余也亡,造成此情况的原因有哪些?
(二)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景,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经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9.选文写一般人过铁道是“跳下去又爬上去”,写父亲过铁道时,“跳”改成了(写文中相关的语句)□□□□□□,“爬”改成了“□□□□□□□□□□□□”,突出了父亲过铁道的________。
10.“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表现了父亲和儿子之间互相关爱的感情,从儿子方面说,是为了________,从父亲方面说是为了________。
11.我为什么两次流泪?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
A.看到父亲经过努力爬过了铁道,为父亲终于克服了困难达到目的而激动得流泪。
B.看到父亲为了给自己买橘子艰难地爬上爬下,为父亲对自己的爱感动得流泪。
C.看到父亲年龄已大,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为父亲的健康担心而流泪。
D.想到家境惨淡,父亲失业,祖母病逝,为父亲祸不单行的境遇难过得流泪,老师笔记《八年级上学期 。第三单元?单元自测题》。
12.《我的老师》中“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用呼告的形式,表达了一种强烈而亲切的感情。请模仿这种写法,在选文最后方框处写一句话,表达对父亲强烈的爱的感情:
亲爱的爸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牵着母亲过马路
①周末下午携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惊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怀。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13.第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第⑦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
(1)母亲为什么喜不自禁?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为什么眼里闪过惊喜?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④段中“我的心灵震颤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分三点概括。(第一点不超过8个字)________
16.第⑥段叙说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惟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这篇散文的重点是写“我”牵着母亲过马路,文中也回忆了小时候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的情景。
B.文中的母亲,不仅仅是“我”的母亲,也是包括读者在内的大家的母亲,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C.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精选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将炽烈的感情寓于字里行间,语言平白如话,质朴无华。
D.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露了母亲欣慰、满足和喜悦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8.这篇散文写得很感人,(1)你认为最使自己感动的内容是什么?(2)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能恰当引用古诗文、语言优美者可另加1-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籍——藉 责——质 气——泣 经——禁3.略。
4.(1)C,不是作者要去做官,而是杜少府。(2)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四)5.(1)(病势)沉重(2)总,竟(3)完全(4)轿子(5)协调(6)大哭 6略、 7.兄弟俩都病得很重,而子猷又听不到子敬的消息,就推断家里人故意将子敬去世的消息瞒着他。这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 8.一是子猷当时病势沉重,二是因自己的骨肉兄弟之而极度悲伤。
9.慢慢探下身;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艰难。
10.照顾父亲用行动表示对儿子的关爱。
11.B 这两次流泪是儿子理解父亲深沉的爱后的理解的泪和离别的泪。
12.略,这是一道仿写题,写出的句子要能表现对父亲强烈的爱的感情即可。
13.(1)看到儿子携妻儿回家(看望自己)(或:看到儿子一家回来看望自己)(2)觉得儿子懂得了事理。(或:听到儿子“今天过马路,让我牵您”这句话。或:看到儿子长大了,成熟了。或: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14.“我”看到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或:“我”看到年近花甲的母亲“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15.(1)陪母亲买菜。(2)听母亲诉说(唠叨)。(3)牵母亲过马路。
16.对比手法;突出了母亲爱子的感情之深。
17.B “B”项将本文的中心无限扩大了。
18.要点示例一:(1)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我”牵着母亲过马路,这两次牵手。(或:即写母亲对儿子的爱的呵护,也写了“我”对母亲的回报。)(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要孝敬老人、父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点示例二:(1)母亲对儿子的挚爱。时光虽然流逝,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爱真是太伟大了,正是这样伟大的母爱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角度自选,言之成理即可。
八上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所有答案
八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
21、桃花源记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1、根据本课内容抽取至少二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具答之 咸来问讯 诣太守 遂迷 欣然规往
寻病终 芳草鲜美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辨析下列词的解释:
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闻之,欣然规往 之:具答之闻之
4、根据下列的要求默写语句
(1)描写桃林美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村中人好客,待人热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髻,并怡然自得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闻之,欣然规往
二、教材探究
1、本文是作者虚构的故事,但作者却把它放在"晋太元中"这样一个确切的年代里,你认为有何作用 ?
2、第一自然节作者先描绘了桃林的美景,再引入对桃花源的描述,为什么?
3、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4、为什么桃花源的人听了渔人的话后皆叹惋 ?
5、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6、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 现在是什么意思 ?
22、短文两篇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读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lòu简陋)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hóng大)
C、濯清涟而不妖(ér却) D、香远益清(yì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宜乎众矣 无案牍之劳形 无丝竹之乱耳
3、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下列与课文不一致的是( )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予谓菊,花之君子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5、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A、对于菊花来说,花中的隐士啊 B、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C、我说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D、菊花,即所谓花中的隐士
(2)何陋之有 ( )
A、有什么地方简陋呢 B、哪些地方简陋呢 C、简陋又有什么呢 D、有什么简陋的呢
6、根据课文默写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中通外直,__________ ,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__ .
(3)可以________ ,___________ .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 .
(4)菊之爱,_______________ .
二、教材探究
1、《陋室铭》一文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
2、作者为什么先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章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5、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理 ?
7、《爱莲说》一文中"而"字出现较多,请你找出两例"而"为转折关系的实例。
8、文中作者歌颂的是莲花,却几次提到了菊,牡丹,其用意是什么 ?
9,用原文语句回答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4)比喻君子志洁高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的哪三种人?
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
1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13、本文描写"莲"的语句形象生动,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写出二句描写"莲花"的诗句。
25、杜甫诗三首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1、按要求默写诗句:
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
2、默写:
1)造化钟神秀, 。 (2) 会当凌绝顶, 。
(3)国破山河在, 。 (4) 白头搔更短, 。
(5)夜久语声绝, (6) ,老妇出门看。
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二、教材探究
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哪句诗是写诗人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三峡
一、解释下列词语
自 略无 阙 嶂 自非 亭午 夜分
曦 襄陵 沿溯 或 虽 乘奔 御风
疾 湍 回请 绝谳 故 歌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按要求填写:
描写三峡群峰连绵,高峻险拔的句子是:
1、描写夏水急湍胜箭的句子是:
3、写春水秀丽多姿的句子是:
4、故渔者歌曰:“ ”
5、说说本文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联系:
课外古诗词背诵
1、百川东到海, _____________. 2、少壮不努力, _______________.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八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答案)
21、桃花源记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1、根据本课内容抽取至少二个成语
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沿着 ) 忘路之远近(的 )
(2)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3)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4)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 悉如外人(都)
(5)具答之(详细) 咸来问讯(全都) (6)诣太守(到,往) 遂迷(终于)
(7)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计划) 寻病终(不久)
(8)芳草鲜美(鲜嫩美丽)(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子女)
(10)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4)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3、辨析下列词的解释:
志:处处志之(做标志 ) 寻向所志 (标志) 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
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听到的(事情) ) 闻之,欣然规往(听说)
之:具答之(他们(代桃源人) ) 闻之(这件事)
4、根据下列的要求默写语句
(1)描写桃林美景的语句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有哪些: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写村中人好客,待人热情的句子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5、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到处听到鸡闻狗叫的声音.
(2)黄发垂髻,并怡然自得。老人和小孩,都非常高兴,自得其乐.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率领妻子和子女,同县的人, 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与外面的人断绝来往.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5)闻之,欣然规往。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二、教材探究
1、本文是作者虚构的故事,但作者却把它放在"晋太元中"这样一个确切的年代里,你认为有何作用 。
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达到令人想往的目的.
2、第一自然节作者先描绘了桃林的美景,再引入对桃花源的描述,为什么?
这个描写充满了神秘色彩,令人好奇,为下文描写桃花源作铺垫.
3、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陶渊明笔下的社会的确是理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都各尽其能地劳动,老老少少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融洽而友好.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4、为什么桃花源的人听了渔人的话后皆叹惋 ?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5、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说明桃花源不是现实存在的,是虚构的社会.
6、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
"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2、短文两篇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读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 D )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lòu简陋)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hóng大)
C、濯清涟而不妖(ér却) D、香远益清(yì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没有学问的人)
(3)可爱者甚蕃(多) (4)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
(5)亭亭净植 (立) (6)宜乎众矣 (应当)
(7)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8)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
3、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下列与课文不一致的是( D )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予谓菊,花之君子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5、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
A、对于菊花来说,花中的隐士啊. B、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C、我说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D、菊花,即所谓花中的隐士
(2)何陋之有 ( D )
A有什么地方简陋呢 B哪些地方简陋呢 C简陋又有什么呢 D有什么简陋的呢
6、根据课文默写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二,教材探究
1、《陋室铭》一文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三个方面,从陋室的环境,陋室里的人及陋室里主人的活动三方面来描写的.
2、作者为什么先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陋室。
3、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章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惟吾德馨。
(4)与"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 何陋之有?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
5、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理 ?
如: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做低级无聊之事等(围绕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面来谈即可)
7、《爱莲说》一文中"而"字出现较多,请你找出两例"而"为转折关系的实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文中作者歌颂的是莲花,却几次提到了菊,牡丹,其用意是什么?
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花的种种美德
9、用原文语句回答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香远益清。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
(4)比喻君子志洁高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
10、文中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的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成隐士,牡丹比喻成富贵的人;莲花比喻成君子
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表达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或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以)
13、本文描写"莲"的语句形象,生动,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写出二句描写"莲花"的诗句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5、杜甫诗三首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默写: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4)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6)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C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
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C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B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二、教材探究
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春望》中哪句诗是写诗人的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叙事诗;老妇人;差役乘夜捉人,年迈的老妇被抓服役的事
4、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
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常有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二是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们入睡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
5、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分三层。一层(前六句)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二个战;二层(中间四句)老妇诉说家中现状;三层(最后四句)老妇自请应役。
6、《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26 、三峡
一、解释下列词语
自三峡…:在 略无:毫无 阙:通"缺" 中断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 峰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此指太阳
襄陵:漫上山陵 沿溯: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虽:即使
乘奔:骑上飞奔的骏马. 御风:驾御飞速的劲风. 疾:快 湍: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谳:极高的山峰. 故:所以 歌:做歌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常在其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每到天刚放晴或者有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空旷的山谷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三、按要求填写:
1、描写三峡群峰连绵,高峻险拔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描写夏水急湍胜箭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朝辞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春水秀丽多姿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 说说本文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联系: ( 主要是求同思维的训练)
二者的题材相同,都是描写三峡风光的;内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第一段与"万重山"相应;第二段与一、二、四相对应,都是描写三峡水流速度之快的;第四段与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绵不断的猿啼.
课外古诗词背诵
1、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2、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3、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4、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