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收渔翁之利的意思是-坐收渔翁之利的意思
1.“坐收渔翁之利”是什么意思?
2.谁给我名词解释一下“坐收渔翁之利”的意思要诠释
3.坐收渔翁 什么意思?
4.坐收渔翁之利的利是什么意思
5.〈战国策〉田父擅功译文
“坐收渔翁之利”是什么意思?
“坐收渔翁之利”这句话的原话是“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出处:
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三回:“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看他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为迟呢?”“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国正在攻打燕国,苏代认为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赵惠王说:“臣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两个谁也不肯放。打渔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父”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2.类似句子:
鹬蚌相争,渔人获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谁给我名词解释一下“坐收渔翁之利”的意思要诠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译文 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yù)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鹬鸟瓮声瓮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世上又会少一只蚌!”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假如今天你的嘴拔不出去,明天你的嘴拔不出去,世上又会多一只鹬!”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现在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鹬: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
蚌(bang):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yu bang xiang zheng yu weng de li):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箝(qian):夹住.
曝(pu):晒太阳.
渔者(weng zhe):捕鱼人.
喙(hui):嘴.
即(ji):就.
禽(qin):同“擒”,捉获.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典故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后遂以"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译文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出来晒太阳,但有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世上又会少一只蚌.”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世上又会多一只鹬.”两物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用于劝诫人.近义词 渔人得利、两败俱伤、 从中渔利 反义词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坐收渔翁 什么意思?
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三回: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看他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为迟呢
坐收渔翁之利的利是什么意思
坐收渔翁之利的利意思就是利用别人的矛盾从中戏利。坐收渔翁之利这句话的原话是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坐收鱼渔翁之利中,利的意思是利益,这里指鹬蚌。
表明自己静静的等待鱼王最后所得的利益,所以坐收渔翁之利的历史立的意思,在两个人相互争夺的过程之中,自己不参与任何一方,并且会静静地等待最后的结果,然后争取最后的利益,静观其变,争取最后的利益。
坐收渔翁之利的利造句:
1、心里希望着王家最好能和上官彻底杠上,到时候他们也好隔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2、到时候他们两家鹬蚌相争,自家与赵雷的清风寨正好坐收渔翁之利。
3、其中最绝的一招,是利用晋朝两路大军主将王浑、王_的矛盾,派人故意给两家送去投降书,希望挑唆两家对掐,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战国策〉田父擅功译文
译文:
齐国要讨伐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四海内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围绕着山追了三圈,翻山越岭追了五次。兔子跑在前面,犬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分别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
“农夫看见并抓获它们,没有费一点力气,就独自获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害怕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背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们都回家休息了。
原文: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齐策》。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渔翁之利
读音:yú wēng zhī lì。
解释: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从中获利。
引证:清代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甲午为日本侵我东三省,俄、德出为调停,借收渔翁之利,大局又为之一变。”
引证:茅盾《虹》:“上海人所崇拜的就是利,而且是不用自己费力的渔翁之利。”
例句:他准备隔岸观火,让双方恶斗下去,好坐收渔翁之利。
2、一箭双雕
读音:yī jiàn shuāng diāo。
解释: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引证:唐代李延寿《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翻译:曾经有两只雕在空中飞着争夺一块肉,于是拿两支箭给长孙晟,请他把雕射下来。长孙晟骑马跑上前,正遇到两只雕互相抢夺,就射出一支箭把两只雕穿在下来。
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因为凤珠也是十六岁的人了,胡统领早存了个得陇望蜀的心思,想慢慢施展他一箭双雕的手段。”
例句:他的话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3、一举两得
读音:yī jǔ liǎng dé。
解释: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引证: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特制者用宣纸,此外以廉纸印若干,定价极便宜,使学生亦有力购读,颇为一举两得。”
例句:我早上为了不浪费时间,一边听英语一边写作业,真是一举两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