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修身克己复礼的意思-正心修身克己复礼的意思和造句
1."三纲八目"如何体现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
2.以“向生活挑战”为话题 800字 新引 不准抄百度原有的 否则不给分 好的加10分
3.孔子说过“战胜自己——回到行为的标准,就会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类似这个意思的话么?
4.第五章 真气正法大纲 第三节 古代真气正法之大觉者
5.西游记唐僧心地善良,忠言佛教的句子结构
"三纲八目"如何体现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
《大学》中提出“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内圣外王的具体化。“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注重自我和亲民的统一。
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将修身作为安身立命的出发点,将治国平天下作为外王的实现。这八个条目也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具体途径。儒家的“内圣外王”被最简明的概括为“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以说,“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体系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内圣”和“外王”的统一,就是学问和事功的结合,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结合,因而被视为完美人格的体现。
儒家《大学》所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从心灵秩序到社会秩序的过程,从内在的修养过渡至外部的强大的过程。
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的是圣贤气象,在现实世界的追求则是一种君子人格,这种君子人格刚柔并济,内外兼通,乾坤合一,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家君子的行为乃是“刚健有为”的行为,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与执着。
儒者将“内圣”与“外王”合一,因此历来儒家都主张创造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价值,这就是“内圣外王”的追求。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大儒,如范仲淹、王阳明、曾国藩等,他们不仅自身修养境界高,而且在事功上有建树,成为真正“三不朽”的大儒。
需要指出,“内圣外王”虽然体现的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和价值追求,但“内圣外王”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常常会出现“内圣不外王,外王不内圣”的局面。可见,两者的融合非常艰难。
无论如何,儒家“内圣外王”作为一种人格修养思想,主张“德性”和“事功”的统一,即便在今日也自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所在。中华文化中自古有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内圣外王的生动写照。
在现实社会中,“内圣外王”的理想是我们每个领导干部都有启发。要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更要努力亲民,夙夜为公,达成外王的事功。追求内圣外王,就是要在“修己”中“安人”,真正达到以“德”治人。
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更要我们经常的反思,检讨自己的言行,思量个人行为的准则,从而真正使内心世界强大,使我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经世济民的理想。
扩展资料
出现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
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虽然“内圣外王”一词不是直接出自儒学和孔子之说,但《天下篇》作者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就为儒家采用这一术语提供了理论依据。
言论
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
同样,内圣只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
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立己,达己是基础,立人,达人是归宿。
政治思想
孔子“内圣外王”政治思想中,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无不讲道德,也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v][5]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统治者只有先致力于圣人之道,成为“仁人”,才可能成为天下爱戴的“圣主”。怎样才能成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论,要做到“仁”与“礼”,达到内圣,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在孔子思想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分的。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以下层百姓为对象,以礼乐为主要工具,辅以刑政,试图达到“名人伦”的目的,来稳定民心,稳固统治。
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这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百度百科-内圣外王
以“向生活挑战”为话题 800字 新引 不准抄百度原有的 否则不给分 好的加10分
哈,好难啊,感觉像临场考试。
有一幅字是由“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个字组成的一幅魁星图,听卖字的师傅说这幅字体现的是儒家的入世思想。“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只有做到这八个字才能成人,成人后还要不断奋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奋斗不止才能够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我想这就是一种向生活挑战的精神。突然想起“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典故,两者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对战事的态度吧,永不服输。
孔子说过“战胜自己——回到行为的标准,就会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类似这个意思的话么?
孔子一生最注意的就是个人的修养,他的理想是实现"国治""天下平",他的手段表现在国家就是礼教,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法治。用现在的眼光来评价"礼记"自然是不再适宜,但放在春秋时期就未必不是最好的法。表现在个人身上就是注重个体的修养。
孔子的后人在《大学》中提出的三纲八目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实现三纲的过程是:格物(求索)、致知(获得知识)、诚意(思想诚实端正)、正心(心正)、修身(实现个人修养)、齐家(实现家治)、国治、天下平。(注意不是治国平天下)。
至于孔子是否说过,貌似是没有
第五章 真气正法大纲 第三节 古代真气正法之大觉者
尧舜为万古正心修身,为民立基造福之圣明君主。尧天舜日,五风十雨,麦收双禾,麒麟在野,凤凰鸣山,鼎盛春秋,太平盛世。立万世民之主,立万世领导万民之纲领,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仁大德圣明君子,是为真气、正气之真功正法,留于后人万世之美德,永为后人效法之榜样。
禹王,正气冲天,大公无私。治洪水,三过府而不入家门。分九江定八河,湖海两分。为万民立基于千秋万代,为后人立万世之光辉榜样。千秋大德,中华民族永远不忘,真功正法光照万年,为大德圣君,留德于子孙万代,万古长青。
商汤文武周公,继圣君之后,大圣大贤,治定人世间纲常伦理,年月日时,五年二闰,二十四节,君臣父子,国家与家庭等等一切细小大礼小礼:大礼三百,小礼三千,立万世之明条正法,为万民永远不忘之大圣大贤。正气常存,万世流芳,万古千秋民不能忘。
老子阐明了由无化有,空而生有的真空妙有的至极真理,有五千言《道德经》及《清静经》、《感应篇》,论述了通万化之源理,论述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至极真理,兴教立说,注经论典,开辟了万世真机之光明大道。世人才知人生有一条光明正路,不被云雾所迷,修心炼性,而成了通达万化之源理、超常人智慧的、神通万化的真参实学者。是为千秋万代走向光明的真功正法,是后人学之不尽,求之不完的至极真理。天地育化万物是永不失灵之原理,是为真机妙法,真气贯千秋之理,才有紫气东来,一气化三清之说,是包罗万象之大道理,因此留传千古,至今仍为民族之至宝。
孔子生于乱世,作春秋删诗定礼,参造化,周游列国,教化万民。收三千徒众,七十二贤,十哲四配,立宗教、树纲常伦理。留五经四书,外齐家治国平天下,内修身正心克己复礼,存其心养其性,立《大学》、《中庸》性理心法,为内圣功夫,为千古不灭之性理心法。留于后人立万世之基源理,光明永照后人,心明眼亮。功在天上名留人间,为后世效法之光辉榜样。成为万世师表,古今文章祖,历代帝王师。是为光明正大照万代之真功正法,德配天地的大圣人。
唐代慧能大师,是释迦佛脉脉单传的真宗弟子。在释迦佛史上为一大转折点。他以《金刚经》所说的至极真理为基础,立《坛经》留传于后人,成为中华民族自己的佛学经典;以适合中华民族之语言文字,说佛之真空妙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指出心正是佛,心邪是魔,身外无别佛;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的正宗佛学;阐述了“离性说法,名为邪说”的至极真理。为后世学佛立基于心,心是佛种苗之真理实功,打开人之心灵之窗,立心成佛之理,可谓中华民族学佛之状元。成为后人学佛的光辉榜样,是为佛门真功正法。永远光照中华民族之珍宝,是法宝《坛经》。今之学佛者,应以《金刚经》、《心经》、《坛经》为纲,立心为基,简易直指,通俗易解,实为佛之明心见性之法宝。
西游记唐僧心地善良,忠言佛教的句子结构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释、道、儒三教合流
的思想体系,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取经之路,就是其修行之路。一路上经历
了九九八十一难,
每一次都是对他们心灵的考验,
都是对他们灵魂的洗礼,
也是对他
们人格的修补,
道德的完善。
唐僧师徒历尽千难万险求取真经的过程,
就是他们修身
养性的过程,也就是正心修身,黾勉警策,克己复礼的过程。诚意证心,克己明德的
思想贯彻全书始终。本文通过献研究的方法,剖析《西游记》中呈现出来的三教合一
的思想和强调个人修养,
追求道德完善的小说主旨,
着重从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经历的
磨难中窥视四人修身养性的历程,警醒世人。
关键词
《西游记》
;三教合一;取经之路;修身养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