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家纾难代表人物-毁家纾难比喻什么生肖
1.先秦诸子的散文
2.四字成语中有家和为两个字
3.王维说:饭碗不能丢,诗和远方也不能丢
4.明朝工业发达很赚钱,皇帝却为国库没钱而发愁是何原因?
5.弘扬民族精神的资料
先秦诸子的散文
序
中国从东周王朝到秦帝国,进入了中国的“轴心时代”。
世界历史上的轴心时代,体现在思想上集大成者的出现,文化上的继往开来。这样的轴心时代很多,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但有幸的是,唯有中国,由自己的民族传承了自己的轴心文化,没有出现文化断层。
先秦时代,社会的特征就是“乱”。从尧舜禹汤的贤君盛世,到春秋战国的战火频仍,中国陷入了巨大的苦痛。作为社会中坚的知识分子——“士”,地位更是发生了根本变化。春秋之前,“士”是“天子、诸侯、大夫、士”的最低一级,是统治者;到了春秋,士成了“士农工商”的最高一级,是被统治者。然而,中国的“士”们留下的第一个宝贵财富就是: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他们没有纠结于自身地位的高低,思考的首先是如何将乱世建设成为有序社会,如何将人民从“率兽食人”的状态下解脱出来。
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国的“士”们首先思考的是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人民的安居乐业,是公平、正义、秩序等等社会价值,而没有任何的个人私利。面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统治者,他们没有考虑个人安危得失,或率尔而起痛斥其弊,或秉笔直书不留余地,或仗义千里毁家纾难。当民族处在危难之时,中国的“士”们奋不顾身,前赴后继;危难解除功成名就后瓢然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所以,“士”逐渐成为了对人的敬称以至被滥用,如战士、女士、文士、士、方士、侠士、道士等等,可惜的是,我们当代被普遍称为“士”的人,是否能够理解“士”的含义,是否仍然具有忧国忧民不计个人的情怀?
儒家和孔子
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是孔子的儒家。儒家从产生起就是社会上影响最大的学说,经历了先秦百家争鸣时代,到汉武帝时正式占据统治地位,从此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五四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儒学受到了彻底的颠覆,当时的中国,各种声音并存,问题和主义相争不下,直至***建立了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成了舶来的。诚然,儒学尤其是发展到理学以后,其糟粕尽显,为有识之士所不齿和痛恨,然而,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个时期的文化达人们,对其矫枉过正式的全盘否定,这种做法今天看来也未必能全盘肯定。事实上,否定儒学的这些文化达人们,本人都是饱读圣贤书、学贯东西的“大儒”,尽管他们自己未必承认。而且,儒学在中国几千年的传承,在社会伦理中的根深蒂固,远非一两个运动能够推翻了的,儒家礼仪仍在社会中调节、制约着普通百姓。随着新中国的稳定和发展,***逐渐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哲学,取而代之的是和谐发展、和谐社会观,这正暗合儒家强调的和谐。比如,最新修改的《刑法》证据规则确认了亲人为犯罪嫌疑人可以不提供证据,这正是中国儒家文化中“子为父隐”的教条。所以,儒家文化必将传承并且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不知儒无以知中国,不知儒更无法改变中国,发展中国。
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思想是“仁”。仁者爱人,仁爱思想是儒家文化的落脚点。仁爱是指有差别的爱,一个人首先爱自己,然后爱亲人,然后爱身边的`朋友和有着各种地缘、业缘、学缘的人,最后爱天下人。儒家重人伦,人伦即人的关系,人的关系就会有远近,是以自己为圆心的同心圆,你首先要关注离自己最近的人,你的爱首先也要给他们,然后才能逐渐爱其他人,如果你连自己的父母妻儿都不能好好照顾,说你爱国爱天下,儒家是不相信的。
儒家主导的思想是人性本善,但也有儒家认为人性本恶,如荀子。西方从人性本恶出发,构建了制约体系,完成了权力制衡学说,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石。然而在中国,虽然儒家承认了人的自私,但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使得中国传统中缺少对人利益的重视和研究,从而走上了和西方完全不同的道路。儒家们是不相信人自利的,人可以自私,不可以自利,自利的是兽禽,不是人,人追求的不是利益而是仁义。所以,儒家的仁爱思想,界定了各种人伦关系,强调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从而各自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世间大爱,天下大同。
孔子,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和教育者,而他的超凡入圣,是他后的事情,他自己是不知道的。
记得当年在孔庙游览时,看到的龙饰、皇恩,一切都在宣示着圣人的至高无上。可是,我却越走越茫然。那个真性情、大智慧的孔子,那个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孔子,那个道穷不改其宗的孔子,离我越来越远,有的,只是让我仰视而莫名其妙的孔圣人。后来在大成殿,才依稀看到了我心目中的孔子。“万世师表”高悬正中,金光灿灿。我一直认为,孔子做老师是最令人尊敬、也最令他自豪的。所以,当我流连于秦淮河畔的夫子庙,看到颜回、子贡等弟子垂拱而立,我觉得,这才符合夫子的心意。老师嘛,受到弟子的尊敬是最重要的,帝王的神圣化反而是小节,这才是万世师表的老师应有的态度。在大成殿,看到一旁陈列的琴瑟,我依稀看到了孔子、子路、公西华等谈志,看到了孔子怒骂上课睡觉的宰予,看到了孔子听到子路讯后的悲痛欲绝。这才是真正的孔子,真性情、大智慧,大道行不通,则教书育人自得其乐。
孔子决不认为自己伟大,他只是做着一个好老师应该做的事——整理讲义,把过去的东西整理清楚,好讲给学生听,好让学生自己阅读,就这样,他整理了他之前的中华文化并成为经典;他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并以此为乐,就这样,他得到了“万世师表”的美誉。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儒士,以自己的方式宣扬着救国济世的方法,然而,他成了全世界都知道的圣人。
道家
中国文化其次重要的是道家,易中天称为隐士哲学家。其实真正的隐士应该称作隐者,因为他们不是“士”,他们不与社会合作,不关心民间疾苦,也不关心自身荣辱。而老庄作为隐士的代表,他们著书立说影响世人,他们告诉像孔子一样积极为改造世界而奔走的人说:“你们错了,你们越纷扰,世界越乱,你们都顺天应人,无为而治,世界就能大同。”(窃以为,这种政府守望者的角色,不正是自然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远祖吗?也许,凯恩斯还要拜老子为师)在此思想指引下,他们歌颂归隐的生活,通过自身示范效应指给中国百姓一条另类、但他们认为正确的道路,以期达到社会有序,百姓不争。这些道家的“士”和当今道士不同,他们不是以“道士”为职业,他们都是思想上入道,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自己的职业,或务农、或为吏,和普通人一样,只是不屑于和鸳雏争夺腐鼠一般的功名利禄。他们认为,如果大家都这样,世界自然大同。从此,中国知识分子有了思想的归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者说达儒穷道,而穷者始终多于达者,所以,道家思想在中国的深远影响就不难理解了。道家最辉煌的时候是汉初,汉初实行黄老之治,萧规曹随,休养生息,使得汉初的民生凋敝很快发展到了汉武盛世。可惜的是,汉武独尊儒术,黄老成了潜学,成了失意文人的心灵伴侣。道家再也没有“士”了,尽管他们都被尊称道士。
道家就是老庄。很奇怪,凭着性格,应该是喜欢庄子。汪洋恣睢,俯仰天地,这是何等的生活境界!而老子,干瘪的几句话,呆若木鸡。可是,就是喜欢老子的几句不疼不痒的话。
也许,庄子太张扬。木秀于林,风必折之,不知腐鼠成滋味的庄子,必然不适宜立足于世。特别是专制社会,你的命运,不在于你的能力,不在于你的高洁,而在于专制者的喜好。所以,庄子如果生活在后代,他被夷十族是理所应当。
其实,道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养生。人生百年,白驹过隙,只要自己对得起自己,其他一切都是虚无。不是吗?纵然是帝王将相,也无法抵挡命运无常。而且劳心劳力,短寿之相。所以聪明之人,无用之用。当你汪洋恣睢的表达自己的才情之时,已落入下层。你只有让任何人不关注你,庶几可以养生。
道家是聪明者的学说,但是,所有儒家的后人,都会义无反顾的将热血洒于历史,只有在碰壁之后,才会无奈的选择独善其身。这就是中国的“士”文化。
法家和韩非子
先秦诸子中最悲壮的是法家。他们权谋机变的思想是一把统治百姓的利剑,他们教会了统治者如何对待百姓才能强国,而在强国以后,他们无一例外的成为了百姓的怨怼者,君主的替罪羊。他们义无反顾的为统治者送上这把剑,因为他们是“士”,因为他们有着强国梦,有着社会有序的理想,哪怕为此粉身碎骨。没有一个成功的统治者不研究法家,但除了残暴的秦皇外,没有一个统治者公开推崇法家。商鞅、吴起、李斯……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吧,他们飞蛾投火般的用自己的身躯炼就了法家之剑,以自己的幸福、生命乃至千古骂名铸就了一个个强国,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这个乱世。他们不为自己辩解,残酷的对待百姓、对待身边人,更残酷的对待自己,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对历史负责,对千秋万代的人民负责。如果没有法家,统一中国的进程不知会到何时,华夏人民不知会遭受多少的苦难。
法家思想在秦国开花结果,使得秦国实力迅速增强,并得以结束了战国乱世。秦以法胜,所以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家作为统治思想的朝代。然而,始皇实行了苛法,严刑峻法使得民不聊生,法治秦朝轰然倒地。汉朝在独尊儒术之前,也是有法家思想传承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郅都为代表的酷吏。他们被称为“酷”,并不是残酷,而是冷酷,是依法办事毫不留情。法家就是利剑,剑锋所指无不披靡,但剑必须藏于鞘中,而儒家思想就是最好的剑鞘。所以,后代优秀的统治者无不实行外儒内法。
韩非是大儒荀子的学生,名相李斯的同学。
荀子是大儒,但思想与温文尔雅的儒家有差别。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教育和礼节来约束。他的学生更是进一步,认为礼节不能约束了,需要法律来约束。所以,儒家代表人物就这样奇特的教出了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吸收了战国各位法家先驱的思想,论著博得了嬴政的高度评价,来到了秦国。他到秦国绝非是来讲学的,他是“士”,他是希望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帮助秦王改造世界政府天下的,可是,同为法家的李斯没给他机会。韩非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怎么样不知道——因为他很不幸,他的同学李斯是个行动上的巨人,李斯出于一己私利,没有让韩非施展才华,迅速将他迫害致。思想上的巨人,就这样输给了行动上的巨人。
法家思想,更多的是权谋,所以,李斯深得法学思想精髓。韩非的不幸是法家的不幸——两个大儒可以相处很好,两个大法却是你我活。韩非在狱中为自己鸣不平时,秦国狱吏对其嗤之以鼻:“非用即诛,何必罪乎?”可见韩非虽是理论大家,但还没有秦国一小吏理论联系实际,被李斯所害也就理所当然了。
法家之士,就这样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博得了恶名,赢得了社会的进步。
墨家和墨子孟子
先秦思想中最可怜的是墨家思想。儒墨在先秦时是显学,但墨家思想在孟子批判后几乎绝迹,更是历史的悲哀。墨家是平民学说,任侠仗义,以一己之力义不容辞的制止不正义战争,勤俭、尚同、好武,在统治者看来就是社会不稳定的隐患,而由于和儒家对立,普通百姓也对这种为自己说话的学说不了解不支持。墨家思想的流失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损失,否则中国社会不会出现老人躺在街上无人救助,更不会出现“小悦悦事件”,因为,这不符合墨家思想。
墨家的式微有种种因素,一个重要因素是:墨家除了墨子以外,更多的注重技艺,而不是思想。所以,当后来的孟子大肆抨击墨子率兽食人时,墨家没有与之应战的人,便逐渐以失败者的姿态淡出了历史舞台。
墨家是平民学说。墨子本身便是平民,他的众多弟子也是普通的劳动者,他的学说代表了普通劳动者的利益,所以天然的着眼于生产力的改造,技艺的提高,因为这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墨子从生产劳作的规则出发,提出尚同、尚贤,其实就是劳作的协同和优秀的领导者,这都是生产必不可少的因素。兼爱思想更类似于空想社会者的天下大同思想,甚至我们在《国际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歌声中,都能隐约感觉到。由此产生的非攻和任侠,便是水到渠成之势。总之,墨子从一个生产工人的角度出发,首先要求提高生产力,然后要求众生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有的只是贤明的领导。而这个贤明领导的领导方式,墨子想象不出,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尚同,即要求大家和贤明领导保持一致,自然天下大同。易中天分析的对,墨子正是从一个平民的立场上,随着自己理论的延伸,最终到达了专制理论。这正是奴性的中国人的写照。欣慰的是,他身体力行的非攻任侠思想,没有受到他专制思想的束缚,沿着另一条线传了下来,形成了中国历史多姿多彩又饱经磨难的侠客传奇。
孟子的个性和墨子很像,都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侠肝义胆。他们应该惺惺相惜,可惜,由于基本立场的不同,孟子视墨子为最危险的禽兽,认为他的理论是洪水猛兽。两人,或者说是两派,最根本的差别是“爱”上。墨子认为众生平等,大爱无疆,但孟子认为不对,认为爱有差等,你爱老婆、爱亲戚、爱朋友、爱众人是不同的爱,应该首先爱自己,然后爱亲近的人,还有剩余的爱才可以泽被苍生。儒家从孔子创立以来,都是统治者的学说,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上看问题。他由等差之爱,论述最基本的爱就是纲常,这是社会的基本秩序,而为统治者无偿效忠是纲常之一,也是最基本的爱,其他所谓急公近义、大爱无疆都要退居其次的,这显然是统治者奴化平民的最好工具,所以儒家很快就成为了中国正统学说。
儒家是统治者的工具,但孟子不是。孟子的侠义性格,使他在温文尔雅的儒生中是个另类。他认为被统治者应该效忠,但他更认为效忠不是无偿的,统治者应该爱护被统治者,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君不君,那么臣不臣就是合法的。所以,孟子认为武王伐纣,是有道讨无道,不存在不臣的问题。他从保护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对统治者进行了规范,进而达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所以,墨子和孟子尽管他们思想对立,但他们极为优秀的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人格: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至于甘心牺牲自己,限入专制的泥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以至于甘心约束自己,达到民本的境界。如果两人能适逢其时,摒弃门户之见,倒真是可以惺惺相惜,结伴一生,仗剑走天涯的。然而,正是这门户之见,使得孟子对墨子大开杀戒,使得墨子灭门灭派,而中国千百年的科技思想,也随着墨子思想的淹没成为了不入流的小道,诚可悲哉!
重读国学,重温诸子,但愿中华文明代代流传,能够治疗当今社会的冷漠盲从。
四字成语中有家和为两个字
1. 什么为家四字成语中有一“”家”字和“”为”字
四海为家
sì hǎi wéi jiā
[释义] 原指帝王占有四海;统治全国。后指人漂泊不定;到处都可以当成家;也指志在四方;不恋故土。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四海”指全国各地。
[语出] 《汉书·高帝纪下》:“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
[正音] 为;不能读作“wèi”。
[辨形] 为;不能写作“围”。
[近义] 浪迹天涯 远走高飞
[反义] 安土重迁
[用法] 用作褒义;形容人志在四方。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2. 成语里带一家两个字的都有什么成一家言 指学问自成体系可派别。
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原是一些店铺招揽生意的用语,向顾客表明他没分店,只能在他这一家店里买到某种商品。泛指某种事物只有他那。
机杼一家 指文章能独立经营,自成一家。天下一家 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
也指全国统一。一家眷属 眷属:家属,亲属。
比喻出于同一流派。一家之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
一家之言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原是一些店铺招揽生意的用语,向顾客表明他没分店,只能在他这一家店里买到某种商品。
泛指某种事物只有他那。自成一家 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胡越一家 比喻居地远隔者聚集一堂。犹言四海一家。
3. 与家有关联的4字成语有哪些四海一家、
万家灯火、
小家碧玉、
诸子百家、
欢喜冤家、
百家争鸣、
白手起家、
家徒四壁、
天下一家、
如数家珍、
书香世家、
家喻户晓、
成家立业、
大方之家、
小康之家、
四海为家、
毁家纾难、
宜室宜家、
家长里短、
孤家寡人、
家常便饭、
家家户户、
穷家富路、
冤家路窄、
罢黜百家、
4. 四字成语有两个字是指人或物一、关于人的成语:(1)萧规曹随:成语中“萧”字是指西汉时期开国名将萧何,“曹”字是指西汉萧何后的丞相曹参。
这个成语的含义为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2)管鲍之交:成语中“管”字是指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鲍”字是指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这个成语的含义为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
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3)江郎才尽:成语中“江郎”是指江淹,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
成语的含义指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 渐渐衰退,比喻才思减退。(4)东施效颦:成语中“东施”是指越国的丑女,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
成语的含义为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5)伯乐相马:成语中“伯乐”是指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伯乐善于发现千里马。
成语含义为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6)夜郎自大:成语中“夜郎”是指古时汉代夜郎国的国君。
成语含义为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7)毛遂自荐:成语中“毛遂”是指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
成语含义为平原君之门下食客毛遂自荐跟随前往楚国游说。后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做某项工作。
(8)孟母三迁:成语中”孟母“是指孟轲的母亲,孟轲就是孟子,儒家的代表人物。成语含义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9)叶公好龙:成语中”叶公“是指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成语含义为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二、关于物的成语:(1)鸟尽弓藏:成语中”鸟“是指鸟雀,”弓“是指长弓。成语含义为是说鸟打完了把弓藏起来。
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过河拆桥。(2)草船借箭:成语中”船”是指船舶,“箭”是指弓箭中的羽箭。
成语含义为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3)开天辟地:成语中“天”是指天空,“地”是指大地。
成语含义为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4)卧薪藏胆:成语中“薪”是指稻草,“胆”是指苦胆。成语含义为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5)过河拆桥:成语中“河”是指大河、江河,“桥”是指河面上的木桥。成语含义为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
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6)破釜沉舟:成语中“釜”是指古代军人煮饭的锅,“舟”是指船。
成语含义为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7)偃旗息鼓:成语中“旗”是指古代战争时用的旌旗,“鼓”是指战鼓。
成语含义为原意指放倒军旗,停止击鼓,做出不准备战斗的假象。现多指不做声响。
(8)一叶障目:成语中“叶”是指树叶,“目”是指眼睛。成语含义为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
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9)唇亡齿寒:成语中“唇”是指嘴唇,“齿”是指牙齿。
成语含义为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10)打草惊蛇:成语中“草”是指草丛,“蛇”是指动物蛇。成语含义为打动草丛惊走蛇,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
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11)买椟还珠:成语中“椟”是指木匣子,“珠”是指珍珠。
成语含义为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买者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
(12)按图索骥:成语中“图”是指图画,“骥”是指马。成语含义为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板。
(13)以卵击石:成语中“卵”是指鸡蛋,“石”是指石头。成语含义为拿蛋去碰石头。
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14)指鹿为马:成语中“鹿”和“马”就是指动物鹿和马。
成语含义为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5)水滴石穿:成语中”水“是指水滴,”石“是指石头。成语含义为用来形容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像水那样越来越深,像火那样越来越热。
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16)亡羊补牢:成语中”羊“是指绵羊,”牢“是指羊圈。
成语含义为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5. 成语里带一家两个字的都有什么成一家言 指学问自成体系可派别。
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原是一些店铺招揽生意的用语,向顾客表明他没分店,只能在他这一家店里买到某种商品。泛指某种事物只有他那。
机杼一家 指文章能独立经营,自成一家。
天下一家 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指全国统一。
一家眷属 眷属:家属,亲属。比喻出于同一流派。
一家之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
一家之言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原是一些店铺招揽生意的用语,向顾客表明他没分店,只能在他这一家店里买到某种商品。泛指某种事物只有他那。
自成一家 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胡越一家 比喻居地远隔者聚集一堂。犹言四海一家。
6. 第二个字是家的成语有哪些第二个字是家的成语:成家立业、千家万户、无家可归、百家争鸣、万家灯火。
一、成家立业
解释:指男的结了婚,有职业,能独立生活。
出自: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常言:坐吃山空,我夫妻两口,也要成家立业,终不能抛了这行衣食道路?'”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结婚组建家庭并建立事业
近义词安家落户、创业兴家、安家立业、克绍箕裘、家成业就、继志述事、成家立计、白手起家、兴家立业
反义词破家散业、倾家荡产
二、千家万户
解释:指众多人家。
出自:孙犁《画的梦》:“千家万户的年画,给了我很多知识。”
近义词千门万户
三、无家可归
解释:没有家可回。指流离失所。
出自: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寺僧见了他无了根蒂,渐渐怠慢,不肯相留。要回故乡,已无家可归。”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指无依无靠
近义词四海为家、离乡背井、流离失所
反义词安居乐业、安家立业
四、百家争鸣
解释: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出自:自春秋末年以来,中国的思想得到一个极大的开放,呈现出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 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允许各种学术流派发表意见
近义词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反义词一家之言、噤若寒蝉、万马齐喑、强求一律
五、万家灯火
解释:家家点上了灯。指天黑上灯的时候。也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
出自:签后当日送出,我回家时已经万家灯火了。 邹韬奋《抗战以来·临行的一封信》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
近义词灯火辉煌
反义词灯火阑珊
王维说:饭碗不能丢,诗和远方也不能丢
唐朝是一个崇尚诗歌的朝代,很多大诗人凭借着出色的文采,居于政坛高位。
高适曾任蜀州刺史、彭州刺史、刑部侍郎、淮南节度使,可是谓文武双全。也有做过宰相的诗人,比如张九龄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白居易杭州刺史、岑参嘉州刺史、柳宗元柳州刺史。虽不是封疆大吏,也算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最风光的当属贺知章,他科考高中状元,后曾任礼部侍郎、工部侍郎,致仕还乡时有天子送行。
与他们相比,李杜的仕途就非常坎坷了。
李白虽受邀入宫,位居翰林,体验过贵妃研墨、力士脱靴,最终仍然无缘官场。
杜甫客居长安十年,只做到了检校工部员外郎,故被称为“杜工部”。终不堪官场污浊辞职而去,隐居到了成都的一座草堂。
遍观唐代大诗人,有些人平步青云,有些人辞官归隐。唯独王维却是一个特例,他文采飞扬却不被重用,愤于官场污浊却又舍仕途。
也只有王维,既没有放浪不羁,也没有随波逐流,既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又可以享受内心的宁静。
王维仿佛是今日职场中人的顶流,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王维是个很有才气的人,17岁就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样的教科书级别的名诗。
单单从文学性上来讲,王维的诗作足以媲美李白。
比如,两人都写思念,李白写道:
王维写道:
两人都写送别,李白这样写道:
王维写道:
虽然现在,李白的名气远比王维大,但他们的同时代人则认为,王维与王昌龄、储光羲才是开元、天宝诗坛的代表人物。
即便到了后世,而且很多人私底下更喜欢文人味十足的王维。
王维的评价之所以更高,不仅因为他的诗,最关键是他的为人更符合大众审美。
毕竟现实中我们面对着领导,谁敢“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面对受灾受难的穷人,几人能毁家纾难,“安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日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亦足”。
李白和杜甫也许只能作为文化的制高点,但是后世滚滚红尘中的凡夫俗子,对李杜二人这般人物可以崇拜,可以仰视,可以献上膝盖,唯独不敢当作交心的朋友。
所以我们给了他们诗仙诗圣的称号,相比之下,王维的诗很少写天下苍生,也很少放浪形骸。读王维的诗不会让人肃然起敬,却总觉得倍加亲切,仿佛是一位优雅的兄长,偶尔讲讲生活中的趣事。
比起李白、杜甫单纯以诗人身份扬名,王维的才艺也更为全面,在古代文人所能精通的领域,他都玩出了新高度。他的书画、音乐与禅理,几乎跟他的诗一样出名。
一般来说,才气爆棚的人都有睥睨一切的自信和自负,比如李白。但王维的性格远远配不上他的才气。
他是一个很丧的才子,一生软弱无力,谨小慎微,与世无争,却又不甘放弃,不敢对抗。
这种性格的养成,与他的家庭环境不无关系。
他是家中长子,童年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遗下几个弟妹,很早就需要他担起家族重担。15岁,他带着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到帝都闯荡,凭借一身才华,很快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可惜时运不济,碰巧遇到了唐玄宗的“严打”时期,唐玄宗为了巩固皇权,削弱兄弟们的势力,颁令“禁约诸王”,禁止王爷与群臣交结。
可是,王维出仕之前就是岐王、薛王等诸王的座上宾,刚好戳到唐玄宗的隐痛,于是此后都得不到这个皇帝的好感。
尽管在张九龄当宰相期间,王维得了个右拾遗的官职,很是振奋了一段时间。但随着“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上台,张九龄被贬,把他的这点光芒也扑灭了。
他是一个心中有是非,但不敢公开对抗的人。张九龄被挤出朝廷,王维还给张写诗,倾诉知遇之恩。
在李林甫把持朝政的十几年间,王维仍做着他那可有可无的芝麻官。他并非没有擢升的机会,李林甫的亲信苑咸曾言表示,如果王维有意投身林相,他可以帮忙操作。
但是,王维以一种相当委婉的方式拒绝了。他在回赠苑咸的诗里说:“仙郎有意怜同舍,丞相无私断扫门。”表面是称颂李林甫大公无私,禁绝走后门,实质是表明他与李不是一路人,不屑去趟浑水。 这件事,可以看出王维的底线。
然而,他既然不屑李林甫的所作所为,为什么不干脆辞官呢?
王维不是一直向往田园生活吗,为什么不学陶渊明辞官归隐呢?
其实王维在26岁时已萌生了归隐心志,如同如今的年轻人希望提前退休,却又不敢裸辞一样,王维经过一番衡量,最终还是否定了陶渊明的活法。
说到底,父亲早逝,长子代父,他不忍推诿全家生计的重负。他在诗中说,“小妹日长成,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所以“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不敢抛开这个包袱,自己一个人逍遥去隐居。
他还批评陶渊明,认为陶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成全了自己的勇气与尊严,却把眷属带入了生活极度清苦的境地,实际上是一种纯粹为己、不负责任的自私行为。
因此,即便忍受着朝廷的苟且,很痛苦,王维也不敢效仿陶渊明的活法。
他身上的烟火气太重了,尽管他有一颗不的归隐的心,但他表现出来的,永远是那么接地气,小心翼翼扮演好他的社会角色。
中年之后,他已无意仕途,纯为了俸禄和家族责任而在官场待着。身在朝廷,心在田园,即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生活。
除了眼前的苟且,王维开始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
这就是辋川别墅,一处逃避现实、逃避网世的临时处所。
王维的辋川别墅,位于陕西蓝田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的辋川,遗迹只剩下一株王维手植的银杏树。
在公余闲暇或休假期间,他回到辋川,沉溺于田园山水之中,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尘世被过滤掉之后,他把灵魂释放出来。
除了无可匹敌的才华,王维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并不讨好。
他没有李白的敢爱敢恨,也没有杜甫的忧国忧民。
但他却为后世人提供了一种温润平和的过日子模式。
一个平凡人,既不想不计底线、混成人精,又不想愤世嫉俗、激浊扬清。
王维已经做出了这样一个榜样,饭碗不能丢,诗和远方也不能丢。
明朝工业发达很赚钱,皇帝却为国库没钱而发愁是何原因?
明朝时期工业发达很赚钱,皇帝却为国库没钱而发愁是何原因?
明朝是中国倒数第二个封建朝代,也是历史上除清朝外与近现代最接近的一个封建时代。在明朝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社会经济达到了一个历史上的高峰期,手工业迅速扩张得到了极大发展,产生了不少的位于世界前列的工业产业群,如造纸印刷业,陶瓷业,纺织业,制茶业,冶炼业在当时都是十分先进且规模较大,发展好很赚钱的行业,甚至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还诞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可以说明朝时候的工业很发达,很有钱,但奇怪的是当时的明朝国库却常是入不敷出,皇帝常因没钱而发愁。
明朝之所以工业发达,皇帝却要为国库没钱而发愁,有以下几个原因
供养体系庞大,封建朝代的供养制度一直都是深受后人诟病的制度之一。明朝开国坐享江山,每一代皇帝的亲戚,子孙就成了皇亲国戚,还有皇帝身边的功勋之臣,就都成了世代享受朝廷供养的贵族。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很大一笔开销,也是造成国库不支的原因之一。
工商税低占比小,在明朝的时候虽然工商业很发达,但是他们缴纳朝廷的税很少。朝廷官吏与地方豪强利益一体,士大夫阶层代表工商阶层利益,为他们在朝廷谋利,为他们减税,免税,同时当时的工业主还有不少偷税漏税情况,让国家税收更是减少。所以明朝工业虽然很发达赚钱,但与国家财政却关联不大。
贪腐横行,贪腐是历朝历代都难以根治的顽疾。在明朝不止官员贪墨,连太监也是贪腐罪首之一。明朝时期朝廷官员结党营私,贪腐受贿在历朝中都算得上是佼佼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严嵩父子,乃是贪腐之巨鳄富可敌国,放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首富之一,当然还有著名的太监魏忠贤的等人也是大贪。这些官员,太监的贪腐直接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流失。这也是明朝国库没钱,皇帝常发愁的原因之一。
弘扬民族精神的资料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当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它是种族、血统、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等所熏陶、融汇而成的文化慧命,也可说是一个民族的内在心态和存养。民族精神表现在一个民族的节操、气度、风范和日常行谊上。尤其表现在一个民族处于逆境中,所呈现出的镇定自若、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志节和心情上。民族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魂;是一个民族的独特人格的彰显;是一个民族的慧根。同一民族之间,必须其有相同的文化意识、生活习俗、道德规范、忧患心态,与哲学思想;否则必形成民族间的分歧。因此,民族精神乃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所系,是民族同心、同德的关键,更是民族绵延、发展的重要枢纽。礼运大同章、易经的时中观、大中以正的思想,春秋的夷夏之辨和王道精神,先秦儒家的仁道、忠恕、博厚的思想,道家的博大真人、寥天一的开矿胸次,墨家的刻苦耐劳、实践笃行,以及文天祥的正气歌,张载的西铭,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慧命,也是构成我中华民族精神的资产。兹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之「民族精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