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价历史人物 诸葛亮

2.清·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晚清求变图存

3.后人对诸葛亮功与过的评价急!急!急!!!!!!!!!!

4.诸葛亮一生的功过得失

5.王思任的天姥 翻译

评价历史人物 诸葛亮

鼎足而三各为王 一十二十山连山-鼎足而三各为王

1、总评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人物评价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孙权:“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3、人物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清·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晚清求变图存

出都留别诸公(五首之二)·康有为

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这似乎是一个屈原式的穷愁而又瑰奇的梦。不过梦中的主人公,却是两千年后的忧国志士康有为。1888年11月,他以布衣之身发愤上书,“极言时危”,请求变法。这一近世罕闻的举动,却因清廷守旧派的阻挠而告失败——年轻的光绪帝,竟连康有为上书的片言只字也未读到。

国势日蹙,雾瘴满天。这位“许身不自量,窃比稷、契属”的热血之士,既不能叩血阊阖以达天听,又不能手执风雷扫涤神州,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他痛苦的呢?于是就只能做那《离骚》般的幻梦了。他恍见自己正骑着蜿蜿“天龙”,从帝关悠悠飞降;身后也一样有雷师、虹霓、月御等“万灵”,纷纭奔随。云气“缥缈”中忽见有一座奇峰,从远处“飞来”;转眼间,众灵皆隐,只剩下诗人孤清一身,“独立”在浮转不定的云峰之巅——这正是诗之开篇涌现的境界。瑰奇的想像,将自我提升到了驭龙而飞的神境;骑从雍容的渲染,忽而又化为幽峰独立的孤清。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读者:诗人那奇幻的神游,也正如《离骚》的主人公一样,决不是欢悦的。

诗人究竟要去往何处?天地间哪是他梦魂牵绕的地方?“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二句,即对此作出了痛切的回答。前句化用《离骚》芳草美人之喻,表现诗人怀清抱洁、志趣高远,正充满热望寻求救国之路,欲以一腔变革之志辅助君王。后句却又猛然一折,展示诗人站在高高的峰巅四望,但见天上地下、茫茫四海(“宙合”),到处均为重重雾瘴所充塞,哪里能找到一线生机和光明!一位“芳馨”远播、“兰”香在握的峻洁志士,就这样面对着充塞天地的千重迷雾,能不忧愤扼腕、佛郁喟叹?据《康南海自编年谱》光绪十四年条称,当时的清 *** 已腐败到了“士夫掩口,言路结舌,群僚皆以贿进”、“不独不能变法,即旧政风纪,亦败坏扫地”的地步。康有为以布衣身分上书,竟也被视为“未闻”之奇事,而造成朝野“大哗”,“乡人至有创论欲相逐者”!这正可作为“纵横宙合雾千重”的注脚。它所带给诗人的,该是怎样深切的失望和痛心!

一面是清 *** 的腐败,一面则是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入侵。当诗人从茫然四顾中慨然收目,透过凝重的烟霭俯瞰神州大地时,又骇然发现,这曾经被陈亮自豪地称之为“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的堂堂中国,而今竟成了列强争相宰割的屠戮之场!“眼中战国成争鹿”一句,正是在展开于幻觉中的巨大空间上,化出了一幅列强侵华的血迹斑斑图景。读者恍可听到,其间有英国军舰攻陷定海、轰击虎门的炮声,有英法联军劫掠北京、火烧圆明园的烈火,以及日、俄等国入侵台湾、抢占伊犁的狰狞狂笑。诗人义愤填膺了,诗中由此震荡起一声怫郁的问叹:海内人才孰卧龙?”遥想诸葛亮当年,身虽隐卧隆中,心却常系天下,终于以经天纬地之才,辅助刘备创立了足与曹、孙抗衡的帝业。而今国家危亡,四海之内,难道就没有“卧龙”奋起,拯救中国于列强“争鹿”之秋?!

这“卧龙”,其实正是康有为郁勃感奋中的慨然自喻。它说得又苍郁、又雄迈,真切地表现了诗人虽然上书失败,救国意气却直干云天而不坠的壮怀。由于它发自“独立”云峰的高处,更觉有一种震荡九霄、笼盖四海的气势。所以,当诗人终于掩涕转身,在想像中描摹自己的离京南归情景时,诗中便突然化出一派凄壮的风雨:“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诗人无疑不甘心于此次上书的失败,他是在泫然号呼中“抚剑”归去的。神州在沉落,列强在肆虐,他岂能坐视家国之危亡而不顾?他还要回来,他还要联合更多的中华士子,“公车上书”、推动变法!请听一听吧,就连诗人身佩的三尺“青锋”,不也在迎着千山万壑的风雨,震响慷慨不平的啸鸣?诗之结句以凄迷的风雨,烘托诗人号歌啸剑的奇情,将诗境引向了一个悲慨、壮奇和充满寄望的未来。

康有为在清末,不仅是一位改革家,也是一位推动“诗界革命”的杰出诗人。称他“元气淋漓”,足与黄遵宪、金和鼎足而三;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称他“反虚入浑,积健为雄”,“直有抉天心,探地肺之奇,不仅巨刃摩天而已也”!读这首《出都留别诸公》,人们正可领略他出入诗、骚,融汇李、杜,以宏伟气魄,驭瑰奇想像,写胸中壮思的风貌之一斑。

后人对诸葛亮功与过的评价急!急!急!!!!!!!!!!

评价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鞠躬尽瘁、而后已」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有如下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在《三国志》中亦附有陈寿在《诸葛亮集》中的序言。而《三国志注》中,裴松之亦引出袁子谈论诸葛亮的功绩。 以下是《三国志》描述的一些人物对诸葛亮的评价: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贾诩:「诸葛亮善治国。」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司马懿:「天下奇才也!」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司马炎:「善哉,使我得西人以自辅,岂有近日之开乎!。」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刘禅下诏:「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燿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諡,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諡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诸葛亮逝世后民间有谚:「诸葛走生仲达。」(晋书·卷一)后人对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也是大加赞扬,例如: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则礼乐大兴」唐代孙樵:「武侯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清朝王鸣盛认为诸葛亮的才能非但不止十倍于曹丕,甚至他自比的管仲、乐毅也不及他,只有杜甫的「伯仲之间见伊吕」将其与伊尹、吕尚相媲才称得上「品题」。 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4/44/Zhugeliang_Temple/250px-Zhugeliang_Temple 参考:bits.wikimedia/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位于成都武侯祠的诸葛亮殿。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蜀相》(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八阵图》、《古柏行》、《武侯庙》、《诸葛庙》、《阁夜》。《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 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等。 中华民国国父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 *** ,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历史评价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下诏:“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后人对诸葛亮的忠诚、事迹大加赞扬,如: 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古今一也。而不朽,反贵于生。”另一篇吕温的《诸葛武侯庙记》说:“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 《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 、 《八阵图》 、 《古柏行》 、 《武侯庙》 、 《诸葛庙》 、 《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等。 2010-03-10 22:30:42 补充:伟人 *** 在肯定诸葛亮才智的同时,曾试图分析诸葛亮统一中国失败原因,针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荆州、益州两路出击北伐曹魏的总战略,评论说: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 2010-03-10 22:31:17 补充: 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亦有人不同意 *** 的分析,隆中对本是希望以“利尽南海”的全个荆州支持荆州军北伐,再加上益州进行钳形战略,但后来刘备未能达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关羽失去在襄樊之战中的优势,另一方面,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历史事件, *** 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 2010-03-10 22:31:21 补充: ”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学者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 *** 等的重视,其内容是:  “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 *** ,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诸葛亮一生的功过得失

诸葛亮的功:

1、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在连连战败的刘备提供资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

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2、托孤

222年8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亲自夺取。)”

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为止!)”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事诸葛亮为父,只是与诸葛亮共仕而已。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3、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详见诸葛亮南征)。蜀汉以南中的丰富资源为国家提供军用,蜀国变得富饶,便开始训练士兵,准备北伐。

诸葛亮的过:

1、在荆州问题上,诸葛亮犯下了一个重大失误。

荆襄九郡,在当时是很大的一个军事集团区域,它包括了现在的河南南部、湖北、湖南的全部地区,无论在水路,还是旱路上,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说荆襄九郡既是蜀汉政权的基础,也是其前沿屏障,失了荆州就等于蜀汉政权失去了最有力的大门。

这是从防御上来说的。那么,从进攻上来说,荆襄九郡是蜀汉政权进攻魏、吴的跳板和咽喉。这么重要的位置,不仅要作为屏障来防御,更要把它规划为进攻的前沿阵地。

所以,荆襄九郡只从防御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要布置两大军事阵营,互为犄角之势,即可进攻又可防御,而且要委派有勇有谋的武将镇守,一个关羽不足以稳定荆襄九郡。这是政治远见的第一个失误。

2、错用马谡,痛失街亭?

刘备在前托孤时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事实证明刘备看人相当准确,马谡此人刚愎自用,狂妄自大,而且虽饱读兵书,却缺乏实战经验。?

但是诸葛亮事后却忘了刘备临终的嘱咐,对街亭守将的任命太过草率。因为对马谡的宠爱,令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结果马谡军队差不多全军覆没,蜀国失去街亭这一战略要地。街亭的失守使得诸葛亮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为以后北伐的道路增添了许多困难。?

3、没能及时发掘培养新人才?

以当时蜀国的情况,可以说是三国里最弱的,想要短期内统一天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诸葛亮自己心里对这点应该也清楚,但是为了不辜负先帝遗愿,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蜀地贫乏,发展已到瓶颈,不尽快抢占新的沃土很难抗衡逐渐强大的曹魏,因此短期内不断的北伐中原。?

诸葛亮北伐中原在大的战略上没错,但是问题是诸葛亮在逐渐老去的同时,却没有及时挖掘培养新的可用人才,随着老将和自己的一个个离去,蜀国人才青黄不接,导致三国后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局面。?

王思任的天姥 翻译

王思任  王思任,字季重,号谑庵,又号遂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明万历三年(1572),卒于鲁监国元年(清顺治三年,1646)。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历任兴平、当涂、清浦知县,袁州推官,江西佥事。清兵破南京后,鲁王监国,驻绍兴。以思任为礼部右侍郎兼詹事,进尚书。顺治三年,清军南下,两江失守,绍兴城破,鲁王逃海上,思任遂弃家入秦望山。病中绝食而。其笔意放纵诙谐,时有讽刺时政之作。以《游唤》,《历游记》两种游记成就最高,《小洋》,《天姥》诸篇尤为著名。诗重自然,才情烂漫,惜放纵太甚。有《王季重十种》传世。

王思任的仕途生活坎坷不平,三仕三黜,加上明王朝江河日下,时运多蹇,他对陶潜推崇之至,向往一种出世的悠然自得的生活,纵情于山水以自遣。他的《惑述》诗中写道:“骨傲口不驯,触眼遭时忌,贬逐走东西,稍登忽韭替”,诗中,把他一腔的愤懑和对现实的失望都表达了出来,这也确实反映了他一生颠沛流离的坎坷生活。

晚明文人,后人多斥为浅薄浮华。然而他们当承平时追求文采风流,有失检束,一旦江山易主,却又表现出坚贞不屈的节操与气骨。王思任在国难之前,以能文善谑著称。甲申以后,因大节卓茕,他的人格形象也由一个纯粹的文人而成为受人景仰的志士了。当南明小朝廷覆亡之际,奸臣马士英欲逃往绍兴避难,王思任做书以拒之。信中写道:“阁下文采风流,才情义侠,职素钦慕,当国破众疑之际, 立今上,以定时局,以为古之郭汾阳,今之于少保也。然而一立之后,阁下气骄腹

满,政本自由,兵权独握;从不讲战守之事,而只知贪黩之谋;酒色逢君,门墙固党;以致人心解体,士气不扬;叛兵至则束手无策,强敌来而先期以走;致令乘舆播迁,社稷邱墟,阁下谋国至此,即喙长三尺,亦何以自解也?以职上计,莫若明水一盂,自刎以谢天下,则忠愤节义之士,尚尔相亮无佗,若但求全首领,亦当立解枢权,授之才能清正大臣,以召英雄豪杰,呼号惕厉,犹当幸望中兴。如或消摇湖上,潦倒烟雾,仍效贾似道之故辙,千古笑齿,已经冷绝。再不然,如伯嚭渡江,吾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区也,职当先赴胥涛,乞素车白马,以拒阁下。上干洪怒,不赎辜,阁下以国法处之,则当束身以候缇骑;以私法处之,则当引颈以待锄霓。”这是一篇被广为传诵的文章。在历代书信体讽刺文中,可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欧阳修《上高司谏书》鼎足而三。文章先扬后抑,先说马士英拥立弘光有功,然后笔锋陡转,极言指斥。至劝马氏“明水一盂,自刎以谢天下”,真是激扬慷慨,痛快淋漓。尤其是“吾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区”,更是千古名言,掷地作金石声。若联系到近现代的秋瑾、鲁迅等绍兴籍志士,浙东人确实是有一种强项不屈、报酬雪耻的人文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