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发冲冠出自哪个典故-怒发冲冠出自哪个典故的故事
1.怒发冲冠成语故事
2.怒发冲冠的解释词语
3.怒发冲冠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怒发冲冠成语故事
怒发冲冠的典故:
战国时,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一块很珍贵的国宝一一和氏璧,就写信给赵惠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与之交换。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把璧献给秦王后,发现秦王根本就没有交付十五座城池的意思,于是就假说璧上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趁机从秦王手中收回璧。
这时蔺相如靠近殿柱,愤怒得头发都竖直了,把帽子都顶起来了。他告诉秦王:如果你逼迫我,我的头就和这璧玉一起碰碎在这柱子上!
后来,蔺相如终于使和氏璧完整地归还了赵国。
怒发冲冠的解释词语
怒发冲冠的解释词语如下:
怒发冲冠[?nù fà chōng guān?]
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战国·庄子等《庄子·盗跖》)
衍生典故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人根据以上文献总结出成语“怒发冲冠”
成语典故:
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和氏璧到了赵惠文王手中,秦昭王想要据为己有,假意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怕有诈又不敢不从,大臣商议过后,推荐了有勇有谋的蔺相如出使。
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秦王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且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而且接过璧后左右传看夸奖,就是不提换城池的事情。
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愤怒至极,但依然保持平和的说要指出璧上的毛病。待和氏璧到手后他靠近柱子站住,已经气的头发直竖,顶起帽子,他怒斥了秦王的行为,表示不给城就撞坏这件宝贝,谁也别想占便宜。
秦王无奈下表示斋戒后庄重的换城池,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成语寓意
“和氏璧”因蔺相如怒发冲冠而完整地回到了赵国。人的精神状态对于人的形体有很大的控制支配作用。头发竖起来,在平常状态下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而当一个人极度愤怒的时候,却可能发生。如此的情形还有很多。
三国时期嵇康的《养生论》讲到:一个人服药想要发汗,有时候都做不到,但是惭愧之心一起,则不免大汗淋漓;一早上没吃饭就会觉得很饿,但曾子在母亲去世之后,因为极度的悲哀,曾经7天不吃饭也没觉得饥饿。
这些事例使人们明白,要使身体安泰,就应该保持精神的清静虚无,尽量避免被外物所激荡。愤怒如同心中燃烧的一把火,如果放任它越烧越烈,最终必将焚毁自己,人在极端愤怒下不要轻易做决定。
怒发冲冠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蔺相如
怒发冲冠:〖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极端愤怒
〖例句〗~,凭栏处,潇潇雨歇。(宋·岳飞《满江红》词)
〖近义〗大发雷霆、怒形于色、怒火中烧
〖反义〗喜不自胜、欣喜若狂、喜形于色
〖使用〗常用
〖歇后〗
〖谜面〗
〖典故〗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得到赵国的和氏璧,便允诺赵惠王以15座城池交换。迫于秦国势力,赵王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去交换,秦王闭口不谈城池的事,蔺相如用计夺回和氏璧,并怒发冲冠地说:“如果不以城池交换,我就与和氏璧同归于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