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足挂齿前一句-何足挂齿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1.幽默笑话
2.苏轼《定风波》赏析
3.《定风波》赏析
4.名著对话片段
5.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幽默笑话
古代笑话(一)
--------------------------------------------------------------------------------
送 匾
一个人自夸能科举高中,说:“我夜晚做梦,有人吹着鼓乐来
给我送匾。”他的朋友说:“我也梦见有人给你送匾,上写四
字:岂有此理。”
--------------------------------------------------------------------------------
发 抖
某人生长在富贵之家,花钱买了个五品官,但不知民间疾苦。一年冬天,他外出巡视。见一乞丐站在寒风中发抖。他觉得很奇怪,就问随从: “这个人身子怎么老是在动弹?”随从道:“因为天冷衣薄而发抖。” 此人更觉奇怪,说:“难道抖抖就不冷了吗?”
--------------------------------------------------------------------------------
一个富翁买了桶酒,在桶盖上巾了封条.他的仆人
在桶底上钻了个洞,每天偷酒喝.富翁发现封条完整无
缺,可是酒大一天天减少,惊奇不已.有人建议他检查一
下桶底,看看是否有破绽,富翁答道:"你真是个傻瓜,是
上面的酒少了,下面的酒一点儿也没少." ...
--------------------------------------------------------------------------------
有个人应请赴宴,主人斟酒时,每次只斟半杯.那人
便对主人说:"府上有把锯子,请借我一用."主人问道:
"借来何用?"客人指着酒杯说:"这酒杯上半截既然盛不
得酒,就该锯去,留着有什么用?"
--------------------------------------------------------------------------------
合 资 出 酒
两个朋友准备合资酿酒,甲对乙说:“你出米,我出水。”乙说:“
米可以由我来出,酿成酒后,怎么分利呢?”甲说:“我决不让你吃亏,
出酒后,我只要水,其余的都归你。”
--------------------------------------------------------------------------------
射 谜
吴门张幼于,使才好奇,日有闯食者,佯作一谜粘门云:“射中许
入”。谜云:“老不老,小不小;羞不羞,好不好。”无有中者;王百
谷射云:“太公八十遇文王,老不老;甘罗十二为丞相,小不小;闭了
门儿独自吞,羞不羞;开了门儿大家吃,好不好。”张大笑。
--------------------------------------------------------------------------------
岂 不 更 快
有一人奉命去送紧急公文,上司特别地给了他一匹快马。但他却 只是跟
在马的后面跑。路人问他:“既然如此紧急,为什么不骑马?” 他说:
“六只脚一起走,岂不比四只脚快?”
--------------------------------------------------------------------------------
甘 愿 一
有个皇帝最爱弹琴,可他弹得实在蹩脚,满朝文武和后妃都不堪忍受
他的琴声。皇帝找遍整个宫廷,竟找不到一个知音。
他传旨从监狱里拉来一个囚。皇帝许诺说:“只要你说寡人的琴弹
得好,朕可免你一。”不料,皇帝的琴刚刚弹了一半,囚叫道:“陛
下,求求您别弹了,我甘愿一!”
--------------------------------------------------------------------------------
拾了草绳
某人犯了偷窃罪,被官府锁上枷销示众。有人问他:“犯了什
么大罪?”他长叹道:“一个人倒起霉来,走路都撞板。昨天我偶
然见到街上有条草绳,心想以后会有用,便随手拾起来......。”
问者道:“拾了一条草绳也判这么重?”只听继续说:“哪知
草绳那端,还绑着一条牛呐!
--------------------------------------------------------------------------------
盐 豆 家 当
一位富商非常吝啬。他把盐腌的豆子放进瓶里,每次吃饭时就用筷
子夹几粒下饭。这天他正在吃饭,忽然,有人告诉他:“您儿子正在饭
店里大鱼大肉吃饭呢!”富商听了,骂道:“我辛辛苦苦地为谁节省呢
?”然后把瓶子里的盐豆倒出一把,全塞进嘴里,边嚼边说:“我也败
败家吧!”
--------------------------------------------------------------------------------
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一个人心高气傲从不肯让人。一天,他走在街上,对面走来
一人没给他让路。他当然不肯让,于是两个人就这样面对面地僵持
着。过了很久,这人的父亲来找他,着急地问他:“你怎么在这儿
站着,家里人等你买米回去做饭呢!”“我不能走,这个人不给我
让路!”“那你去买米,我替你在这儿站着,看最后谁给谁让路!”
--------------------------------------------------------------------------------
秃 字
一个秀才遇见一个和尚,秀才想出和尚的丑,便问和尚:“师
傅,秃驴的秃字怎么写?”和尚说:“就是秀才的秀字,屁股略为
弯弯掉转就是了。”
--------------------------------------------------------------------------------
过 节
要过逾越节了。一对新婚夫妇不懂繁琐的节日礼仪,于是
丈夫叫妻子去偷看邻居铁匠家是怎么过的。妻子走近窗口,看
到铁匠正在用煤铲打老婆呢!妻子回家后,丈夫问她看见了什
么,她始终不肯说。最后,丈夫气急了,拿起煤铲打她。她哭
着说:“既然你都知道,还派我去干什么?”
--------------------------------------------------------------------------------
斋 蚊 子
一和尚要用血斋蚊子。当蚊子很多时,和尚痛痒难忍,于是
用手左右乱打。在旁的人问:“你要喂蚊子,怎么又动手打它们
?”和尚说:“它们吃过了又吃,所以要打它们。”
--------------------------------------------------------------------------------
大家都知道纪晓岚是个文思敏捷的人.....
有天...
他要企找皇帝时...
被个太监拦下来...
太监:听说纪先生文才过人....
可否作诗......
不然不让你过...
纪晓岚无法可想之下....
就作了两句诗...
三光天地人
四季夏秋冬
太监就说....
一年不是有四季吗?
春天呢?
纪先生冷冷的看著太监....
说:你还有春天吗?
--------------------------------------------------------------------------------
秀才的故事
一秀才带书童赶考。途中帽子掉了。书童说:帽子落地(第)了。
秀才忙说:不准说落地,要说及地。
书童帮秀才把帽子捡起来牢牢系在秀才头上,然后说:
这次再也不会及地了。
--------------------------------------------------------------------------------
吝啬
一对地主夫妇,出名地吝啬。一天男的进城去,走着走着想上厕所,但转念一想:这
么好的肥料可不能便宜了别人。于是一直憋着。后来实在憋不住了,找个厕所就上。
可是也除了放几个屁之外,什么也没有拉出来。于是心中得意不已。回到家里,向老
婆讲述自已的经历。谁知老婆一听大怒:你这个败家子,哪有你这样过日子的,省下
这几个屁来吹灯该多好!
--------------------------------------------------------------------------------
歪诗
从前有个秀才号“西坡”,每每以苏轼自诩。时值大旱,太首设香案求雨,命其作诗
一首,以记此盛况。
秀才作诗曰:“太守祈雨泽,万民感恩德。昨夜推窗看,见月。”
太守大怒,将其发配云阳。
其舅送之。豳别,秀才见舅瞎一目,于是赠诗:“发配到云阳,见舅如见娘。岍人齐
下泪,三行”。
至配所,官喜其诗,指夫人为题,令其吟诗。秀才曰:“环佩叮当响,夫人出后堂。
三寸小金莲,横量。”
官恼,令其自嘲。秀才乃长叹一声:“古人号东坡,我今号西坡。若将俩人比,差多”。
--------------------------------------------------------------------------------
茶棚
一个秀才到一间茶棚喝茶,棚里有个尼姑因为经书上一个字不认得,便去请教秀才:
「请问这位监生,这个字怎念?」
秀才一听别人喊他监生,有意炫耀一下才学,便道:「这位和尚,要知哀与衰,监生
与秀才,顶儿相同,肚里不同。」
尼姑一听他竟叫自己和尚,颇不以为然的说:「要知齐与斋,尼姑与和尚,袈裟相同,
胯下不同。」
茶棚中一个端茶的小姑娘听了不禁噗哧笑了出来,两人一齐回头道:「大嫂,您笑什
麽?」
一个未出嫁的小姑娘听他们叫自己大嫂,便很生气的说:「要知好与好,姑娘与大嫂,
全身相同,圈儿不同。」
--------------------------------------------------------------------------------
无功受禄
晋朝某皇帝得太子,赐群臣汤饼宴,有位大官起立曰:”贺陛下祠嗣之有人,愧吾等
无功而受禄。”
帝正色曰:”卿何语!此事岂可使卿等有功?”
--------------------------------------------------------------------------------
小和尚
有个小和尚,三更半夜拿根长竹竿跑到院子里,对著夜空又挥又打,闹得不可开交。
终於,惊动了老和尚。老和尚喝问道∶「三更半夜不睡觉,你在搞什麽鬼?」小和尚
诚惶诚恐鼓起勇气的回答∶「师傅,我想要天上的星星,可是,不管我怎麽努力的挥
打,始终就是打不下来……」老和尚一听顿时火冒三丈,破口大骂道∶「你这个大笨
蛋,连这麽简单的问题也不知道,真是蠢得不可原谅。站在那种地方怎麽打得到…。
你不会爬到屋顶上。」
--------------------------------------------------------------------------------
夫妻吵架
一天深夜,有一对夫妻在吵架…。
夫:好了,别再闹了,三更半夜会吵到邻居。
妻强辩道:一夜五更,半夜明明是两更半,为何说三更?
争执了一会儿,夫认为妻无理取闹,怒掴妻一耳光!
妻大喊:救命啊,三更半夜打人了!
夫:早说三更半夜何必挨打。
--------------------------------------------------------------------------------
从前有一个人,他拉肚子已经很久了,旁边的阿三告诉他一个偏方:
用粪车的竹条熬水喝.这个人回去试了一下,但是拉得更厉害了.他去
找阿三,阿三叹了口气说道:"那么大的一车粪,竹条都能挡着,却挡不
着你那一点,唉.我也就没有办法了."
--------------------------------------------------------------------------------
有客人来访,谈至中午,主人借故进里屋吃了饭.
出来后没事一样有说有笑.
客人心里明白,抬头望着屋粱.说:"上面被虫子
蛀的很厉害."
"我怎么看不出来?"
客人道:"当然了,他在里面吃的!"
--------------------------------------------------------------------------------
从前有一个人,天天找不到什么事做,就只知道找些事情难别人.
给人惹麻烦之类的.
有一天,他又到外面去逛,走路故意一晃一晃?这时远处有一个正
在耕田的农民狠狠地给了牛一鞭子,骂道:"没用的东西,走路东倒西歪的,
成什么样子."这个人听了,心想:"这不是明着骂我吗?哼,我一定要把你骂
个狗血淋头."他怒气冲冲地走到农民面前,正要发火,时却看到农民从地上
捡起一块泥巴就往牛屁股里塞,他忍不着笑了起来,问道:"喂,你这是干什么啊?"
那个农民嘿嘿一笑,说道:"我早知道他要拉稀,就先捡块泥巴把它赌着!"
--------------------------------------------------------------------------------
张三外出,临行前对儿子说:"若有人问你令尊,你就说出远门去啦."他又怕儿子
忘记,就写了张纸条交给儿子,然后就走了.
儿子怕忘记,不进把纸条取出来看,到了第三天,儿子在灯下看的时候不小心把纸
条烧了.
第四天,忽然有客到,问起令尊.儿子忙找纸条,当然没找到,于是说:"没了."客
人大惊,问道:"几时没的?"儿子想了一下,说道:"昨晚就烧掉了."
--------------------------------------------------------------------------------
从前啊,有个人,带他儿子去朋友家作客。到了朋友家,朋友的儿子好热情哦,“嗨,
世伯世伯 ̄”,就把他们给接进了院子。老爸看见院子里拴了头牛,那个壮啊,就说,
“你家这牛好壮哦”。朋友儿子答道:“小小畜牲,何足挂齿?”老爸又问道:“你
爸呢?”答到:“去山上和老和尚下棋,今晚在寺里过夜”。抬头看见有幅画不错,
问道:“这是什么画”?答:“唐朝古画”。
老爸回去后教儿子说:“你看看人家小孩,多会说话。”儿子不服气,“唏,我也会。
下次别人来的时候,你先别慌出来,在后面听着。”
过了两天朋友回访。朋友问儿子:“你老爸呢?”“小小畜牲,何足挂齿?”“那你
老妈呢?”“在山上和老和尚下棋,今晚在寺里过夜”。“啊?!”。老爸再也忍不
住了,跳出来啪就是一个巴掌,“这是什么话?”儿子摸摸脸颊,“唐朝古话”。
--------------------------------------------------------------------------------
有个人的耳朵,总是挨老婆拧,不是这只红,就是那只肿.
有朋友来作客,看见他耳朵一红一肿,便说:"你的耳朵怎么了?"他说:"家里闹
老鼠,半夜咬的."
话音刚落,老婆从屋里跑出来,一把又扭着他的耳朵说:"好大的胆子,还敢骂我
是老鼠!"
--------------------------------------------------------------------------------
从前,有一个人去看相,看相人一边摸着手看相,一边说:"男子手如绵,身边有
余钱,妇女手如姜,财物堆满箱."
这个人听了大喜,说:"太好了,我的老婆的手就是如姜啊!"看相人问道:"何以
见得你老婆的手象生姜?"
这个人说道:"我昨天被她打了一个嘴巴,到现在还火辣辣的呢!"
--------------------------------------------------------------------------------
张三最怕老婆,但又好面子,有一天,他的朋友李四在外面取笑他,说他
怕老婆.
张三说道:"才不会呢,我家里我老婆什么都听我的."李四不信,就和他约
好第二天到这个人的家里去.张三回到家里,求老婆道:"老婆,明天李四要来,
你就给我一个面子吧.到时候李四来了,我叫你做什么就做什么.等他走后,你
想对我怎样就怎样.行不行."刚开始的时候张三的老婆还不答应,但张三皮
赖脸地求,就答应了.
李四来了后,张三的老婆果然很听话,李四大为感动,玩了老半天才走.李四
前脚一出门.张三的老婆就拿出一根木棍,叫张三趴在板凳上打屁股.
李四突然想起忘了拿草帽,回来一见,大吃一惊,问张三道:"这是怎么回事?"
张三说:"她要把这条板凳劈了当柴烧,说是晚上要给我煮饺子下洒,可这板凳是
我家的祖业,哪怕她把我打,我也不能让她劈掉."
--------------------------------------------------------------------------------
有个将军,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但很怕老婆,常常在作战的关键时候总被他的
老婆叫回去.他的部下为之愤愤不平,于是约定好一个日子,由将军把队伍集合起来,
把战鼓擂得震天响地走向将军府,把算给将军壮胆,压压夫人的气焰.
到了将军府以后,夫人出来看见自己的丈夫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一大队人马,见
了自己也不下马,大怒道:"你要干什么?"
将军吓得掉下马来,赶紧说道:"在下已经把队伍集合完毕,请夫人阅兵."
--------------------------------------------------------------------------------
张三是个教书先生,尽教别字,最后就没人请他了,只得讨了个老婆种地为生,
但他什么活都不会干.老婆天天骂他,他因为怕老婆所以一直抬不起头来.
有一天,他老婆叫他去犁田,他把牛拉到田里,对牛大叫:"犁田,犁田."但是牛
根本就不理他.过了一会儿,他的老婆过来看到了,把他臭骂艘欢?然后自己给牛
上好套,挥起鞭子就开始犁起地来.
张三在旁边看了,恍然大悟道:"哦,原来我以为我一个人怕老婆,原来牛也怕
老婆."
--------------------------------------------------------------------------------
一猴子对主人说:"我不想当猴子了,想当人."主人说:"你要当人,须把全身的毛
拔了."猴子说:"行."主人拿来镊子来拔,刚拔一根,猴子就疼得嗷嗷直叫,就不愿再
拔了.
主人说:"你一毛都不肯拔,如何能够做人!"
--------------------------------------------------------------------------------
从前有个牛皮先生,自以为很会说,他听说邻村有一个种田的比他还会说,当众
夸下海口,说:"哼,说赢他,只要半张嘴就行了."
第二天,牛皮先生就去找那个种田的,并故意把嘴用纸糊了一半,正好碰到种田
人的孩子,便问:"你爹呢?"
小孩说道:"我爹耕田去了."
"到哪里耕田?"
"锅沿上."
"那耕什么田啊?"
"耕锅巴!"
"嘻嘻,"牛皮先生感到好笑说:"那不怕牛屎掉进锅里去吗?"
『⑺?"不要紧,牛屁股用纸糊着呢."
牛皮先生听后,气昏过去了.
--------------------------------------------------------------------------------
从前有个人,不学无术,却爱装文雅.
有一天,有个人告诉他最近断弦了,他不懂得什么是断弦,只得附和着.那人观
其脸色,便说:"女人了."
过了几日,这个人的母亲不幸病故了.别人见他身着孝服,问他:"怎么了?"他文
质彬彬地回答说:"断弦了."人家说:"断弦?你怎么穿起孝服来了?"他想了一下说
道:"我断了老弦!"
--------------------------------------------------------------------------------
喝水
一农夫,约半个文盲,一天烈日当头,他进城来。走得口干舌燥,想找一卖水
处,忽然看见一店前挂一匾额,上写:清水池。本应是一个澡堂,可他只认识中间
一字:水。就认定是卖水之处,非让跑堂端水来。掌柜的拗不过他,就让人端出一
豌洗澡水来。此人哪里管的了味道,咕咚几口就喝了下去。谢过之后便离去,却把
蒲扇丢在柜台上,掌柜的看见后就跑上前送给他。此农夫非常感激,就说:“掌柜
的,你那茶还是赶快卖吧,已经有点馊了”
--------------------------------------------------------------------------------
好静
一人极好静,而所居介于铜铁匠之间,朝夕恬耳,苦之,常曰“此两家若有迁
居之日,我愿作东款谢”一日,二匠忽并至曰:“我等且迁矣,足下素许作东,特
来叩领”,问其期日,曰“只在明日”其人大喜,遂盛款之,酒后问曰“汝而二家
迁往何处?”,二匠曰“我迁在他屋里,他迁在我屋里”
苏轼《定风波》赏析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逗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量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者。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何以见得?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被人推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入庐山》诗的“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则是从另一方面表达同样的意思。这种心理是奇特的,也可见他对于做官表示厌烦与畏惧。“官”的对面是“隐”,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是这条思路的自然发展。
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流行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从积极处体会词意,但似乎没有真正触及苏轼思想的实际。这里的“一蓑烟雨”,我以为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事。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他写这首《定风波》在三月,到九月作《临江仙》词,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使得负责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结合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他是这一种心事,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白出来,用语虽或不同,却可以彼此互证,“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为归隐的含义,也是可以了然的。
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不过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序说:“已而遂晴,故作此。”七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晴之笔。没有这个“已而遂晴”,这首词他是不一定要写的。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他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晴,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
这就是接下去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风雨声。”“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有雨过天青的遭际吗?既然如此,则如黄庭坚所说的,“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谪居黔南十首》),遭受风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吧,苏轼于此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更好。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如何得到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归去”!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来去兮”取来,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比宦途的风雨好多了。
《定风波》赏析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 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仕途几经沉浮。宋神宗元丰三 年(1080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次磨难几乎要了他的性命,劫后余生的 东坡对仕途早已厌倦,对人生更是大彻大悟了。 从刚被贬谪(1080 年)到作此诗(1082 年),苏轼的思想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刚被 贬谪时,词人尚在叹息“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非常希望能“小 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临江仙》)。可是希望不等于现实,彼时东坡的心里,有的是 对仕途的失望, 对未来的迷惘, 对人生的无奈。 其悲观的情绪充盈于词句之中, 直至发出 “世 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的喟叹。 三年的谪居生活,长官同僚的厚待,乡野村夫的尊爱,亦能略略慰藉他那颗孤独受伤的 心。东坡的心从刚被贬谪的绝望中逐渐苏醒,心态变得缓和、宁静,而《定风波》一词正好 反映了这一点。全词是紧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主旨展开描写、抒情的。 写景,景中寓情。 写景,景中寓情。全词所述之事、所抒之情,均放被词人巧妙的置于“风雨”这一环境 之中来展开的。风是什么样的风?“料峭春风”,“微冷”的春风。雨是什么样的雨?春风 轻拂,略带凉意的沙沙小雨,是“烟雨”。也正是这种微风、细雨,才决定了虽无雨具,也 不觉狼狈。其实,从生活实际的角度来看,初春的风雨应该说还是很冷的,更不宜在初春的 风雨中没有雨具行走。而词人在这里所要表达的只是一种体验,一种感觉。这里有个比较, 词人在序中有言:“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为何“余独不觉”呢?东坡正是在感受这风 雨,借这风雨来冲刷心中的块垒。这里似乎在表达,政治上的大风大雨都挺过来了,这自然 界中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更何况还有“山头斜照”在前方相迎呢。要说此时东坡的心 态已与刚贬谪时大不相同了,少了一份迷惘、哀叹,多了一份缓和、宁静。 状物,物有所寄。 状物,物有所寄。在风雨、斜照所营造的环境之下,词人巧笔点染“竹杖芒鞋”和“一 蓑烟雨”两句,颇有意味。竹杖、芒鞋(草鞋)本是村野农夫所用之物,如今都出现在词人 身上,客观上也说明了词人早已混迹平民之中,穿着行为与百姓无二;主观上也向我们传递 了这样一个信息——我本愿作一介百姓, 我更爱这竹杖芒鞋, 它们比皂靴宝马更轻便、 更好。 仅一个“轻”字,便刻画出东坡那满身、满心的轻松来。关于“一蓑烟雨”,历来有多种理 解,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似乎更应该看成是一种写意手法,词人化实为虚,既能让读者 感到披蓑戴笠、烟雨蒙蒙,又让读者去体会那种渔樵江渚之上的逍遥惬意。这样理解也许到 更确切。 抒情,冲淡平和。 抒情,冲淡平和。一切景语皆情语。所写之景,所状之物,均为所发之情服务。同时词 人又是通过虚词和动词的巧用来完成的。 “莫听”两字劈头而来,便将那些风风雨雨全部抛 在一边。“何妨”“徐行”二词似在劝别人,实际是在劝自己:这样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 么呢,它不但不值得逃避,反而可以让人好好地享受一下。真是不一样的襟怀,不一样的感 受啊!不是经历大风大雨,焉能如此?“谁怕?”以反问句出之,干脆利落,掷地有声。什 么样地苦都吃过了,还怕什么?“微冷”一词则准确地传达出词人此时地感受——这些风雨 是轻微的,不但不令人害怕,反倒可作欣赏。最后,全篇的情感都归结到“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一句上。这一句是众口流传的佳句,词人巧用双关,以“晴”谐音“情”,巧妙地 将自然之景和心中之情结合起来,了无痕迹。而“无”字在一句之内地重复使用,不仅音韵 铿锵,更是将词人那种无牵无挂,无欲无求,冲淡平和之情充分地表露出来。虚词和动词的 巧妙结合使用,有效地传达出词人内心地平静与冲淡。 综观全词,我们可以用一幅画面来作结:一位老人(其实只有四十五岁),在料峭的春 风和微冷的细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时而低吟,时而高歌,缓缓地走在泥泞地沙湖道 中! 因为在他的心目中, 这世上原本就没有风雨。 如果有, 那么他也更愿意醉卧芳草听风雨。 在我国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人,在他之前的北宋词坛上,婉约派占统治地位,内容 大都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风格婉曲缠绵,未能跳出词为“艳科”即专写男女之情的 樊篱。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他主 张诗文应“有为而作”, 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 自由自在地表现了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 “冲 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把诗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 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意境、形式、音律、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 新,建立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派,取代了传统婉约词派的统治地位。 苏词“以诗为词 一.苏词 以诗为词 苏词 以诗为词” 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 解放的巨大贡献, 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诗为词”, 简单说来, 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 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历来,人们对诗与词的区别,有所谓“诗庄词媚”:诗言志,词寄情,诗为“正道”,词为“艳科” 的说法。词只是表现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或充当歌舞宴席上娱宾工具的艺术形式而已,是不登大 雅之堂的。久而久之,这种观点自晚唐五代的“花间派”词作流行以来,数百年间逐渐演化成一种 程式化的专写的绮靡陈腐的格套。此即所谓“艳科”词。到了北宋初年,词体便由于题材、内 容的雷同和狭窄而走向了衰落。此时,苏轼毅然举起了“有为而作”的大旗,把诗新运动的精 神推进到词的领域中去,提出了“以诗为词”的主张,从而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指出向上一 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苏轼对旧词体的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对诗词的 关系有一个十分精辟而符合艺术规律的看法,即认为诗、词原是共源而分派,异曲同工的;词不 过是“长短句诗”而已。苏轼从理论上提倡词在表现深厚的情感内容,要有高远的立意和阔大的境 界。他的词学理想是推赏唐诗的气象和境界。苏轼用唐诗之审美标准以衡词,其用意自然是希望 宋之小词能具有唐诗高华浑厚之美,正是他一贯的“以诗为词”观念的体现。 在苏轼看来,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了主体的情性襟袍, 在苏轼看来,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了主体的情性襟袍, 可以抒写人生之遭遇, 可以抒写人生之遭遇, 反映社会的盛衰和历史的浮沉; 反映社会的盛衰和历史的浮沉; 可以像诗一样 有山光水色般的清丽, 又可以如唐诗般的高华悲怆,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 的局面。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全词由中秋赏月而引起抒发,引起想象,问天,游仙, 想宫阙,写玉宇,直到对月之“阴睛圆缺”的探索。体现出苏轼豪放词的特色,笔势豪迈,格调雄 键,而别有一种飘逸空灵,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使人登高望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 垢之外“(胡寅《酒边词序》)。词上片全为写景,因景抒情,因月及人。现实的黑暗使作者要 离开现实。幻想游仙天上,但又不能忘却现实,并用“起舞弄清影”来安慰自己。下片由月及人, 由人及情, 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 怀念亲人的深情, 又为词带来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最后“人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至古难全”作者从自然现象中找到解答。想到这里,他的沉郁心 情因自然现象的启示而得到宽慰。词的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乐观,达的胸襟。 此外, 语言自然流畅, 特别是词中多处化用前人诗赋中的句子, 达到了浑然无迹的程度。 ( 再如 《念 奴娇》)赤壁怀古),词的起句直写景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 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以咏叹式的句法写景双写情,境界阔大,感情深,又点人物和时代,写 得概括而有气势。接着写乱石,惊涛,全为古战场设色,气势雄伟,气魄宏大,渲染了古战场的 自然景色的雄奇,为古代风流人物的出现构成浓厚的环境气氛。下片以“遥想”由景物转入古代英 雄,行动地描绘了赤壁大战的场面,而“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的具体细致描写,十 分鲜明而突出地刻画了周郎之“雄姿英发”的形象,全词意境开阔气势,其风格可用“豪放”和“高 旷”亚形容, 但结尾结来在“人生如梦”低沉音调上, 形成豪放而沉郁的风格。 这是苏轼在遭受了“乌 台诗案“打击之后的抒怀之作, 借赤壁的雄奇景色。 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抒发其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在写恋情,伤感的词,则委婉而细密,如悼念之作《江城子》(十年生两茫茫),诗人 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为患难相知的亡妻王弗而作,表达满腔的哀思,文意凄美,充满荡气 回肠的音律。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结合的雄奇景色。 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抒发其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在写恋情,伤感的词,则委婉而细密,如悼念之作《江城子》(十年生两茫茫),诗人 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为患难相知的亡妻王弗而作,表达满腔的哀思,文意凄美,充满荡气 回肠的音律。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结合,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十年 生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初看时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更深一层的情怀,说 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又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 识的思念,后句中“相逢不识”的遗恨,更多的则是诗人回首往事、倍觉辛酸的感叹。苏门六君子 之一的陈师道就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确实看到他字字浸着血泪,听到诗人 锥心袭肺的恸哭之声。而另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淮见幽人独往来?缥缈 孤影。惊起却回来,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技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全词塑造了一只孤独寂寞的鸿 雁形象,寄托作者在遭受政治挫折之后孤独,迷惘的心境和孤高不屈的态度。写得幽深清绝,每 个意象都凸现幽寒的气氛,全词笼罩了一层浓厚的孤独和感伤。再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 花),将春日思妇的形象与飘舞的扬花相互映衬,层层渲染一种哀怨的情绪,又写得特别轻柔、 细巧。 还有一些写日常琐事杂感或田园风情, 生活习俗的小词, 则清新、 淳朴、 风趣轻松, 《完 像 溪沙》第一首:“麻叶层层苟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蓠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 捣麦软饥物,问言豆叶几时黄?”上片三句,每句看出一初夏乡村的特征性事物,写作者一路行 来的所见所闻的景象。首句以层层叠叠的茂叶,构成初夏世界的基本色调。热烈而又沉静,以作 物的茂盛衬托出农村的生机, 而二三句则写乡村的气息人情。 下片则写作者以太守的身份寻访农 家,垂询田叟,亲切如话家常。全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在组词二首中,写村女相拥观使 君,有“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蓠门,相排踏破倩罗裙”亦写尽农家女子的情态,尽现给我 们一种淳朴天然之美, 以历来词中绮罗脂粉的女性世界增添另一种色彩。 苏轼词的婉约就是这样 的,虽缠绵但少有哀怨,清新淡雅。读来丝丝绵绵,让你觉得柔肠百转,但又心情舒畅;偶有哀 伤,但转而又心情回转,似乎总有种置身物外的超然之感,我想这与作者的思想应该有很大关系 吧。 四、形式、音律上的突破。 形式、音律上的突破。 词原是配合音乐歌唱的,它的格律有时比律诗还严。婉约派的词论总是强调合乐、可歌。 不仅分平仄,而且分“五音”、“五声”、“六律”、“清浊轻重”,而苏词则突破了格律的要求。苏词 不达意善于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有韵律的节奏,用字造成句也力求铿锵响亮。具有很好的 音乐效果。 苏轼的词在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扩大词境,改变词风,他不但用词写前人惯写的题材, 而且用词写政治情怀,报国壮志,民生疾苦,农村生活,朋辈情谊,贬居生涯……空前大了词的
名著对话片段
西游记:
1.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2. 悟空厉声高呼道:“你这个老儿全没眼色!唐人是我师父,我是他徒弟!我也不是甚糖人蜜人,我是齐天大圣。……”《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3. 猴王拿着棍,赶上前来,拨草寻蛇,那里得些影响?急得他三尸神咋,七窍烟生,念了一声络字咒语,即唤出当坊土地、本处山神,一齐来跪下道:“山神土地来见。”行者道:“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4. 三藏却坐在他们楼里竹床之上,埋怨道:“徒弟呀,你两个相貌既丑,言语又粗,把这一家儿吓得七损八伤,都替我身造罪哩!”八戒道:“不瞒师父说,老猪自从跟了你,这些时俊了许多哩。若象往常在高老庄走时,把嘴朝前一掬,把耳两头一摆,常吓杀二三十人哩。”行者笑道:“呆子不要乱说,把那丑也收拾起些。”三藏道:“你看悟空说的话!相貌是生成的,你教他怎么收拾?”行者道:“把那个耙子嘴,揣在怀里,莫拿出来;把那蒲扇耳,贴在后面,不要摇动,这就是收拾了。”那八戒真个把嘴揣了,把耳贴了,拱着头,立于左右。《第二十回黄风岭唐僧有难半山中八戒争先》
5. 那呆子真个食肠大,看他不抬头,一连就吃有十数碗。三藏、行者俱各吃不上两碗,呆子不住,便还吃哩。老王道:“仓卒无肴,不敢苦劝,请再进一筋。”三藏、行者俱道:“彀了。”八戒道:“老儿滴答什么,谁和你发课,说什么五爻六爻!有饭只管添将来就是。” 《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6. 八戒解包袱,展开铺盖,请行者安置。行者闭着眼乱摸,八戒笑道:“先生,你的明杖儿呢?”行者道:“你这个馕糟的呆子!你照顾我做瞎子哩!”那呆子哑哑的暗笑而睡。《第二十回黄风岭唐僧有难半山中八戒争先》
7. 八戒道:“这家子惫懒也。他搬了,怎么就不叫我们一声?通得老猪知道,也好与你送些茶果。想是躲门户的,恐怕里长晓得,却就连夜搬了。噫!我们也忒睡得!怎么他家拆房子,响也不听见响响?”行者吸吸的笑道:“呆子,不要乱嚷,你看那树上是个什么纸帖儿。”《第二十一回护法设庄留大圣须弥灵吉定风魔》
8. 只见那把门的小妖,正打鼾睡,行者往他脸上叮了一口,那小妖翻身醒了,道:“我爷哑,好大蚊子!一口就叮了一个大疙疸!”忽睁眼道:“天亮了。”《第二十一回护法设庄留大圣须弥灵吉定风魔》
红楼梦
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那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的报怨。坐山观虎斗,借剑,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况且我年纪轻,头等不压众,怨不得不放我在眼里。
-----关于贾琏询问王熙凤家中情况,王熙凤语
红楼梦经典语录四十二
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逝世之前,秦钟对贾宝玉语
红楼梦经典语录四十三
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贾宝玉语,对天然二字的解释
红楼梦经典语录四十四
“顾恩思义”匾额,“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此一匾一联书于正殿“大观园”园之名
红楼梦经典语录四十五
该,该!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描写薛宝钗建议宝玉将“绿玉”改为“绿蜡”一事,贾宝玉语
红楼梦经典语录四十六
这里素日有个小书房,内曾挂着一轴美人,极画的得神。今日这般热闹,想那里自然无人,那美人也自然是寂寞的,须得我去望慰他一回-----贾宝玉语
红楼梦经典语录四十七
好姐姐,好亲姐姐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我也依。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
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
-----描写袭人要求宝玉答应三件事,方才不走一事,贾宝玉语
红楼梦经典语录四十八
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贾宝玉语
红楼梦经典语录四十九
你爱往那里去,就往那里去。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横竖那边腻了过来,这边又有个什么“四儿”、“五儿”伏侍。我们这起东西,可是白“玷辱了好名好姓”的。-------袭人对宝玉语
红楼梦经典语录五十
一百年还记着呢!比不得你,拿着我的话当耳旁风,夜里说了,早起就忘了---------袭人对宝玉语
红楼梦经典语录五十一
袭人笑道:“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
宝玉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红楼梦经典语录五十二
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黛玉对宝玉语
红楼梦经典语录五十三
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描写所做的谜语,贾政对此的看法
红楼梦经典语录五十四
花气袭人知昼暖-------袭人名字的由来
红楼梦经典语录五十五
俗语说的,“摇车里的爷爷,拄拐的孙孙”。虽然岁数大,山高高不过太阳。只从我父亲没了,这几年也无人照管教导。如若宝叔不嫌侄儿蠢笨,认作儿子,就是我的造化了-------贾芸对贾宝玉语,显其伶俐乖觉
红楼梦经典语录五十六
烂了舌头的混帐老婆,谁叫你来多嘴多舌的!你怎么知道他在那世里受罪不安生?怎么见得不中用了?你愿他了,有什么好处?你别做梦!
他了,我只和你们要命。素日都不是你们调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不像个避猫鼠儿?都不是你们这起*妇调唆的!这会子逼了,你们遂了心,我饶那一个!---------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昏倒,贾母当时的心情
红楼梦经典语录五十七
俗语说的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描写佳蕙的在宝玉的病中出力,却无回报,红玉对佳蕙的劝慰
三国演义
1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荀彧传)
2 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武帝纪)
3 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贾诩传)
三国十大经典语录~TOP10
第十位:“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S,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精辟指数:5.5
第九位:“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精辟指数:6
第八位:“鞠躬尽瘁,而后已”
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精辟指数:6.5
第七位:“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义》里,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们主中格式化了。精辟指数:7
第六位:“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精辟指数:7.5
第五位:“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份。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精辟指数:8
第四位:“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策当政时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时还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乎完美。精辟指数:8.5
第三位:“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时候看三国,很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倒底是在夸孙权还是在骂孙权。稍大了一点后才知道,曹操其实和孙权他爹孙坚是一辈的,这么说没什么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跟袁绍和刘表的那几个败家子不同。怪不得辛弃疾很是欣赏孙权,并在自己的词里引用了这句话。精辟指数:9
第二位:“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个人认为,在曹操说过的所有的话里面,这句话是最精辟的。难怪刘备会吓掉勺子,连苍天也打了个冷战,以为泄露了天机。其实曹操也就是这么一说,试探一下而已,后来又被刘备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来说过的最正确的一句话。精辟指数:9.5
第一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称帝,在史书上成为王莽、董卓一类的人。精辟指数:10
再来几个!
夏侯敦骂赵云那一句
汝等随刘备,如孤魂随鬼耳 !
水镜先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操谓关公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操又指曰:“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
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太史慈: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战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原文不记得了,大概这意思)
献帝:谁敢杀朕?
司马昭:父亲,你猜曹睿那小皇帝……(电视剧里的台词,不过这句太狠了!)
诸葛亮:万物皆……(发明木牛流马时说的那段话,原文不记得了)
傅彤:我乃汉将,焉能降吴狗乎!
吴质:君忧则臣辱,君辱则臣!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
张飞:我乃燕人张翼德,谁敢与我决一战?……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
扬龄:红脸贼!(没有贬低关羽的意思,只是这个称号实在是……)
孙策临的时候嘱咐孙权的一句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渝~
水镜先生说的~伏龙风雏!得一可安天下~ 还有”孔明虽得其主却不得其志...... ”
刘备临前说的一句~~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其言也善~
猛张飞斗锦马超:”可认得燕人张飞!---这句话对付曹操大军管用!
但是。。。马超答:我家累世公侯,岂认得乡野村夫!
张飞环眼暴瞪, ^*&*^%$^$^&%%^&&%^!!!!!!
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吕布曰:量此鼠辈。合足数也。18路诸侯。布视之为草芥。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可久居人下?今生不能娶汝为妻。非英雄也。我匹马纵横天下。我怕谁来? ....
布谓仲颖曰:父亲误虑,关外诸侯,布视之如同草芥,儿愿提虎牢之师,尽斩其首,悬于东门!!!
卓喜曰”吾有奉先~有何惧哉!”
谁敢杀我——魏延
夏侯敦:"父精母血不可弃也"
刘禅:此地乐,不思蜀也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豕犬而---演义中曹操原话
兵在夜而不惊, 将闻变而不乱。 姜维真将才也!
刘备对关羽: 妻子如衣服 兄弟如手足 衣服破尚可缝 手足断 安可再续...
非典!吾命休矣!--古代的曹操居然已经预见了21世纪的非典。
击鼓骂操~~~:祢衡曰:“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
刘备被放做徐州刺史以抗吕布:“此一行,如鸟上青天,鱼入大海。”
“君可取而代之”
——刘备
关羽水淹七军:曾者‘鱼网也~”于”入鱼网,安可逃之?!”
太史慈: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乎
甘宁:“吾乃东吴上将,尚不惜命,尔等又何惧哉!。。。”
曹植:.....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是大耳最无信也。。”吕布说把刘备的面具一语揭穿。
在张秀的宛城,曹操:城中有否?
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诸君北面,我自西向——曹操语,骂袁绍欲立刘虞为天子的话
诸葛亮骂王朗:皓首匹夫,苍然老贼.尔断脊之犬,还敢在此喑喑狂吠( 损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董卓曰:“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 和某位”伟人”很像啊~~~
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
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
李肃说吕布反叛丁原后~~
吕布曰:“听兄一言,使我茅塞顿开,如拨云见日……”;
辕门射戟~ 吕布曰:吾平生不好斗,只好解斗。
(众人:。。。。。 有人信么?)
白门楼----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曹操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孔明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夫何足惜!-----田丰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孔明
……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庞士元
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 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 ---仲达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还有~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周瑜
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隐士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仲达评孔明
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孔明评曹操
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孔明说孙权
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曹操
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张昭谏孙权
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杨顒谏孔明
(孙坚、孙策)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陈寿
(孙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于小人之手。----郭嘉
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陆伯言
曹子丹以聪明自吟,今此三子真豚犊儿!!
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仲达
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曹操
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评袁绍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评袁绍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全诗赏析
这首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上阕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下阕由雨中情怀的抒发转入对雨后放晴的描述。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原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苏轼?〔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作品出处:《东坡全集》
文学体裁:词
名家点评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东坡时在黄州,此词乃写途中遇雨之事。中途遇雨,事极寻常,东坡却能于此寻常事故中写出其平生学养。上半阕可见作者修养有素,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摇动之精神。下半阕则显示其对于人生经验之深刻体会,而表现出忧乐两忘之胸怀。盖有学养之人随时随地,皆能表现其精神。东坡一生在政治上之遭遇,极为波动,时而内召,时而外用,时而位置于清要之地,时而放逐于边远之区,然而思想行为不因此而有所改变,反而愈遭挫折,愈见刚强,挫折愈大,声誉愈高。此非可悻致者,必平日有修养,临事能坚定,然后可得此效果也。”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