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配角与主角争奇,群演和助演斗艳,把《悬崖》推上了经典的巅峰

2.历史上知己的故事

配角与主角争奇,群演和助演斗艳,把《悬崖》推上了经典的巅峰

一鳞一爪什么意思-一鳞一爪指什么肖

必须承认,在情节设计上,观众对《悬崖》也有不同的声音。但有一点却不容质疑:

男一号配角高彬的演技,绝不逊色于主角周乙。

女一号配角孙悦剑,更不输于女主角顾秋妍。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儿的现象:人物只有戏多戏少的划定,没有谁强谁弱的区分,不论角色大小,但凡出现便独具特色无法替代,比如小董,春三,刘妈,鲁明,刘魁,老邱,任长春,陈景瑜,只要提起他们,身影就会栩栩如生地浮现眼前,让人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那么,是不是他们就代表了《悬崖》的全部精华呢,当然不是。《悬崖》既有配角和主角的争奇斗艳,更有大批群演的精湛表演,哪怕没有台词甚至一闪而过,也都做到了精雕细刻一丝不苟。正是所有人员的力求完美,才把《悬崖》推上了难以超越的巅峰!

今天,我们暂且抛开主要演员不表,只把群演和助演的精湛表演作一评述,重温《悬崖》是怎样把精益求精做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一、没有台词的群众演员

您是否看到了车门旁站立的女列车员。她的容貌,表情,发型,站姿,着装......

您是否看到了列车旁肃立的铁路警察 ,他的神情,目光,着装,站姿......

您是否看到了车站检票口检票的铁路职工,他的着装,表情,工作态度......

在下车旅客的杂乱人群中,他们的镜头只有零点几秒一闪而过,而且没说一句话,但他们的外表和肢体语言,与身份是那样标准贴切吻合,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于瞬间就把观众带入了那个场景当中。

要知道,他们表现的不是当下,而是八十多年前的伪满洲国。在我们惯常思维中,那个年代的伪满警察似乎应该歪戴帽子斜瞪眼,扭肩晃腚叼烟卷,歪瓜裂枣长得丑,吆五喝六耍混蛋。铁路工作人员也不可能那样规范操作爱岗敬业。

由此可见,《悬崖》颠覆了我们的固有思维,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这是位善良贫苦的山里老人。她在为雪山发报遇敌后跳崖,冻饿昏倒在雪地里的顾秋妍疗伤。她采用东北深山里冶疗冻伤的土办法,用冷雪揉搓皮肤,硬是把顾秋妍从神手里夺了回来。

老人目光刚毅,神情肃穆,由始至终没说一句话,只是不停地把冷雪向顾秋妍的肢体上揉搓,动作麻利熟练,没有丝毫的犹豫彷徨,似乎在履行一项神圣庄严的使命。

是的,他(她)们在剧中只是流星一般的转瞬而逝。但是,离开他们孜孜不倦的精益求精,《悬崖》还能成为经典么,答案不言而喻——不可能的。

这是典型的群演大聚会场面,老百姓为防空袭躲进了防空洞。几十人上百人拥挤在狭窄的空间里,每个人的脸上布满惶恐紧张的神情,没有任何嬉笑和与剧情不符的表现。

这不由让我想起最近《人民日报》批评的某抗日神剧,前面的八路军端着机枪在冲锋扫射,身后举旗的战士张大嘴巴笑得白牙闪亮。可见严谨求实不仅是艺术的灵魂,更是演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所在,否则艺术就成了谋利的儿戏,包括革命先辈也难逃噩运。

二、有台词的助演

1、金教授

从香港来东北的金教授,在火车上怒斥汪精卫和伪满洲国的假皇帝都是卖国贼,俨然一副正气凛然的化身。

当他被伪满特务拷起来后,还想与特务理论一番:

你们这叫滥抓无辜,我要到市政厅去投诉你们。

但是当遭到一顿毒打之后,立刻就服服贴贴像个案板上待宰的羔羊。

我就是个教书的,我对政治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你还胡说八道信口开河,不是没事找抽么。

其实在此之前,周乙曾提醒过他:

在满洲国不能说这样的话,这是违法的,你刚来满洲国不了解情况,反满抗日是很重的罪,包括言论。

可惜金教授不知其中的厉害,把周乙的话当作耳旁风,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冒,依然大大咧咧地我行我素,直至撞到南墙才想回头,但为时已晚。

至此,金教授的形象已显露无遗,他就是个空怀爱国热情却胸无城府天真幼稚的人物,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结果自己把自己给卖了。

2、高太太

高太太高档昂贵的皮草裹身,雍容华贵,气质优雅,加之发福的身段,精致的妆容,不用说话就已经把一个富太太和官太太的形象展露无遗。

这周太太长得是真漂亮!

在高太太对顾秋妍表面的赞叹中,又何尝没掺杂着羡慕嫉妒恨。

在为周乙接风的酒会上,顾秋妍担心周乙过量,把自己杯里倒上水换给了周乙,却被暗中观察的周太太发现。当鲁明提出为在场的女士干一杯时,高太太立刻响应:

周太太,不管这杯子里是酒还是水,咱都得喝了。

高太太哪里知道,顾秋妍的酒量是惊人的。后来周乙曾提醒她孕期要少抽烟少喝酒,否则对孩子不好。顾秋妍却说: 我爸抽烟我妈喝酒,我也没变成傻子 。所以在当时她毫不犹豫,立刻就把杯中酒喝了下去,使高太太的小心计没能得逞。

晚上回到家里,高太太盘腿坐在床上,一边向手上搓着护肤品,一边阴阳怪气地向丈夫高彬发牢骚:

我觉得,那个周太太挺虚......

周乙制服了黑 社会 头子关大帅,带队把土匪的老巢一锅端,还夺回了被土匪劫走的药品。高太太又开始在高彬面前酸起来了:

哎呀,周乙这回在警察厅可露脸啦,我看这个周乙呀,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把你们警察厅的天棚都燎着了吧?

那说明人家能干!

我看这个周乙是来势汹汹,你好不容易经营了这么一大摊子,凭什么他一上来就收好处啊?

其实,高太太是不知道高彬的小九九,高彬是故意回避,让周乙出头,因为关大帅在上边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保护伞,动他们是要承担很大政治风险的。

高太太的敏感多疑,心胸狭隘,争风吃醋,无事生非,在举手投足一瞥一笑之间,把一个官太太特有的心理活动展现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

3、警察厅正副厅长

有趣儿的是,警察厅两位厅长,正厅长白铭镇在全剧中只有一个镜头:

我宣布,对深入敌后,屡立战功的警官周乙,进行嘉奖,并任命他为,哈尔滨市警察厅,特务科,特别行动队,队长!——

一字一句,有板有眼,庄重严谨,肃穆威严。白厅长虽然只有一个镜头一句台词,却表演得滴水不漏众目所归,使整个会场呈现出大气磅礴的气氛。

相形之下,刘副厅长则表演得温文尔雅,俨然一幅和蔼慈祥的长者形象:

好啊,哎呀,大家都来啦!——

高彬在旁边陪着谄媚的笑脸,高彬的笑脸可不是轻易能见的。再看刘厅长身后的警卫,标致的小伙子,潇洒帅气又不失端庄。

今天,我是以私人的身份来参加高科长的酒会,大家不要那么严肃,好不好!

宾主落座之后,当然要由最高长官刘副厅长作开场白:

首先啊,我对深入敌后,凯旋归来的周警官,表达一下内心的敬意!

对周警官的嘉奖和庆功会,要由白铭镇厅长亲自主持。我在这里呢,先向大家透露一个好消息,警察厅决定,提拔周乙,为特务科,特别行动队,队长——

刘副厅长话音未落,全场掌声雷动。请看高彬的表情,脸上的每一条皱纹,分明都溢满了笑意。

再看周乙和顾秋妍的表情。那种情难自抑的激动之情,恰到好处地溢于脸上。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产生如下联想:

首先对编剧能写出如此精炼准确的台词,怀有由衷的敬意。

对刘厅长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恰如其分的神奇表达,深感钦佩。

还有一点也不能忽视,刘厅长的表演告诉我们一个常识:在文艺作品中,场面上的敌人不一定都是青面獠牙!这就再一次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肤浅认知。

如果说经典作品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一根一须一枝一叶一鳞一爪就是它的细胞,是它的源泉。《悬崖》在细节处理上确实是煞费苦心,做到了严谨求实一丝不苟。

4、马车老板,

大兄弟,还有多远啊?

大兄弟这个称呼,是东北民间通俗的叫法。南方一般叫老表、老客、老哥、老弟、老乡......

过了这条江,再往前点就到了。

过、过江?吁——过江哪、哪还有屯子啦、原来那些人都让日本人赶下去了,那屯子不、早都荒了吗?

屯子和荒了都是东北方言,屯子是村寨的意思。荒了是指已经荒芜没有人烟。

你是不是怕我不给你钱呐?

不、不是大兄弟,刚才、那打枪是咋回事啊,你一起那哥们儿呢?

那哥们儿是指已经中弹被捕的老汪。车老板觉得事情太蹊跷,有些怀疑小董的身份,心里不踏实。

你就别问啦,我现在就可以给你钱!

不,我不是那意思大兄弟,你就别让我回去太晚,家里人该着急了,我是老实人,出来挣俩钱不——容易呀!

我要是胡子,你现在不也跑不了么吗?

胡子,是当年东北民间对土匪的别称。

唉呀妈呀,你,你可别吓,吓唬我,大,大兄弟你别掏枪,大兄弟唉呀妈呀——

小董是给他掏钱,车老板却以为是掏枪,连着叫了两声唉呀妈呀,吓着转身就跑。

“唉呀妈呀”是典型的东北方言,是在惊讶之前的感叹词,意在表明事态的严重性。

小董追上他,把一叠钱递到他面前。车老板在雪地里跑得气喘嘘嘘,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我、我不要钱,我还是要、要命吧......

我们都知道文艺作品有三要素,一是思想性,二是艺术性,三是趣味性。只有同时具备这三点,才能称为上品。《悬崖》这三点面面俱到,尤其是趣味性,可谓是妙趣横生。

当然,这里说的趣味性绝非是低级趣味。它既要和剧情紧密结合,还要符合人物形象,因为只有车老板这样淳朴敦厚的底层民众,才能有这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反之,如果把他安到开篇的金教授头上,就成了狗肉硬往羊肉上贴,那就不叫趣味,而是胡编滥造了。

好比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连中央***都穿着带补钉的旧衣服,某神剧竟让八路军女战士统一穿着新斩斩的紧身裙,白丝袜,白皮鞋,抹着口红,化着浓妆上战场。这种让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的闹剧烂剧,在精雕细刻的《悬崖》面前,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呢!

5、关大帅

黑 社会 头子关大帅,与官场上的邪恶势力沆瀣一气,开设,勾结土匪,横行霸道,暴敛民财,竟然把土匪劫走的送往抗联的药品拿到市场上倒卖。

关大帅出场时,身旁有一位皮草裹身气质不凡年轻漂亮的女士。她在剧中只出现一次,而且没有台词。那么,编导安排她出场的用意何在,显然是在衬托关大帅的身份。千万不要小看她的作用,她在无声的证明,关大帅在那个特定的 历史 时期,是多么骄奢*逸花天酒地纸醉金迷。这无疑是一种高明的艺术创作手法,正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在与周乙智斗的过程中,关大帅依仗上边有保护伞罩着,动用一切关系与之对抗,为他说情的人甚至找到了高彬老婆头上,使高彬这个老谋深算的特务头子也感到了棘手。

在这个微妙的时刻,周乙让高彬回避一下,由他出面请日本人作后盾,一举击垮了关大帅的心理防线,乖乖地按照周乙的安排引出了土匪。

当消灭了土匪把药品夺回来后,关大帅知道大势已去,他跪倒在被击毙的土匪头子面前,发出连声的哀叹。

从当初的嚣张跋扈朝警察脚下吐口水,到以柔克刚与警方软硬兼施明争暗斗。

从依仗有保护伞罩着丝毫不把警方放在眼里,直至俯首贴耳乖乖地听从周乙的指令。

这一系列微妙神奇的变化,关大帅演得一波三折波澜起伏精彩连连。要知道,关大帅这出戏只是《悬崖》当中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好故事再加上好演员来演绎,再小的插曲也会形成强烈的共鸣,这无疑就是经典作品的玄妙所在。

6、伪满特务

佳木斯这个伪满特务,具有超级的两个面孔。

先看一下他审问被捕的时那凶神恶煞的样子:

老宋,我告诉你,你要不交出那个小兰,没你好果子吃。

再看一下他假扮与张平钧周旋的样子。温文尔雅,敦厚慈祥,分明就是一位善良可亲的邻家大叔。

他本想从张平钧嘴里套出小兰(顾秋妍)的情况,但张平钧只知道他嫂子是个做大事的人,却不知她住在哪里,更不知道具体做些什么。所以这个特务尽管装扮得形象逼真,却没得到什么实质性的情报。

再来看一下他的台词表演:

更正一下,这是我们刚刚就任的朱处长,现在我管特务科,这是我的顶头上司。

他同时饰演了三副面孔:

一是审问时的凶狠毒辣,二是假扮时的和蔼慈祥,三是工作交往中的春风得意。可见没有相当的表演功底是很难达到如此高度的。但他在《悬崖》里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只出现几个镜头。可见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不论是小到不能再小的角色甚至是群众演员,《悬崖》的标准都是精益求精,力求没有一丝一豪的瑕疵。

7、纪连葵

我员纪连葵的公开身份是铁路调度,在去孙悦剑家的联络站开会时被捕。当被宠物狗沙多认出来后,他与周乙展开了一场微妙的对话。在这个环节上,他把生动形象逼真的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

周乙先给纪连葵点了一支烟,然后说:

我今天不对你 动刑 ,跟你聊聊家常,录音机我也不开了,你可以畅所欲言。

你想跟我谈什么?

我想跟你谈谈卡尔马克思。

别往里绕我了,我就是个铁路工人。

不对,你是铁路调度。

工人和调度是一回事。

不是一回事,一看你就是读过书的人,看你的眼睛我就知道,你不但读过书,你还有信仰。

一提到信仰,就把话题拉到正事上来了。可是,宠物狗沙多在走廊里听到周乙的声音,便开始不停地叫。周乙知道,只要沙多见到他,必然也会像认出纪连葵一样,把他也认出来。他感到了危险正在向他逼近,自然就会有些紧张。

周乙想抽支烟,打火机却找不见了,纪连葵敏锐地发现了周乙这一细微的心理变化,他提醒周乙:

打火机在卷宗底下。

周乙知道自己的失态已被对方察觉,但也无可奈何,只好掩饰着点着烟,吸一口,继续问道:

咱们刚才谈到哪儿啦?

你要和一个 道岔的谈论共产主义。

我说过,你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从你的手,你的脸,你的眼睛都能看出来。

对周乙的暗示,纪连葵也已经有所领悟,也就是说,此时的双方都已知道是自己人。为了保护周乙,纪连葵开始反过来暗示周乙:

周先生,我也说说你,你有一个哥哥,和你长得特别像。另外,你特别害怕狗。

这句话一说出来,周乙就啥都明白了,他在纪连葵面前已没有秘密。

纪连葵趁热打铁:

周先生,我知道你没开录音机,顺便给你提个醒,现在你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枪打我,这样对你我都是最好的解脱。

最后,纪连葵在牢房里咬了宠物狗沙多,终于保住了周乙不被暴露。

8、莎莎和家乔

莎莎和家乔是两个孩子,当然还谈不上多高的演技,可是他们不仅表演得有板有眼,而且具有了被业内所称道的爆发力。

与周乙临上刑场前的见面,莎莎的表现达到了顶点!

一个六岁的孩子,被敌人劫走后,惊吓加之思念父母,遭受的打击可想而知。当她一旦见到父亲时,精神上的冲动必然是爆发性的。

当莎莎哭喊着 “爸爸爸爸 ”扑向周乙时,观众的心自然也被揪了起来。

泪流满面的周乙抱住莎莎,说: 爸爸要出趟远门儿,你要听妈妈的话。

莎莎哭着说: 爸爸,我要跟你一起去。

按理说,这样生离别的场面,对一个孩子来讲,只要避免出现正面镜头,就完全可以应付过去。但《悬崖》的编导偏偏没有那样做,而是让她正面表现。

当莎莎哭喊着: 爸爸,我不要你走。 周乙已经哭得不能自抑。

在后来的访谈节目里,张嘉译曾说,再也不愿接谍战剧的戏了,一个《悬崖》就让他哭得太难受了。小宋佳也说,拍这段戏时她不在场,过后在电视上看到这个镜头时,自己也有些情难自抑,张嘉译和莎莎演得太投入了。

艺术道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就看在这条路上要走多远。《悬崖》的编导和演员在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倦地苦心追求,无疑是向观众交出了一份满分的答卷。

家乔的表现也是同样。

孙悦剑看完周乙留下的信,得知已脱险的丈夫却又重返虎穴已没有生还的希望,对她心理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她跪在雪地里,面对着茫茫雪原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叫。

身旁的家乔终于恍然大悟,周乙真是自己的爸爸,可是刚刚知道却又成为永别,加之妈妈的反应给他在 情感 上形成了巨大冲击,促使他面对苍穹喊出了他从未喊出的 “爸爸——”

此类情节非同寻常,因为它没有台词做辅助,全靠内心感受来进行表达,如果不能情景交融,则势必显得虚假,想蒙混过关是办不到的。

总之,两个孩子出色的表现,无疑是来自编导苦心孤诣的指导和教练,把剧情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总结语:

《悬崖》里同类的角色还有许多,限于篇幅无法展开详述。但是,仅从以上九个人物就已经说明,在一部经典作品里,是不存在小角色这一说法的,哪怕是一闪而过的镜头,也同样要闪亮夺目的光辉。

这,应该就是经典谍战剧《悬崖》的灵魂所在吧!

历史上知己的故事

管晏列传〉为《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二篇,邓以赞,牛运震,李晚芳等人曾指出〈管晏列传〉属於「小传,别传体」,「别一格文字」,「变体」,可见其在体例上的特殊性.〈管晏列传〉对於管仲,晏婴的政绩记载,多属纲要的略叙,结果的陈述,而全文叙事的重心在於二人的生平轶事.司马迁主观拣择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晏婴礼贤越石父与识拔御者之管,晏轶事,藉以彰显「知己」之主题.而〈管晏列传〉所阐扬的知己主题,除了管仲与鲍叔;晏婴与越石父,御者间的友朋相知之外,也涵盖了齐桓公与管仲,齐景公与晏婴间的君臣遇合.结合司马迁的生平,可见〈管晏列传〉的知己主题,反映出其类似遭遇与情感共鸣.司马迁将管仲,晏婴写成合传,乃因二人同属春秋时代齐国重要政治人物,皆为政治思想家,而友朋相知,君臣遇合的知己之情,更是管,晏二人合传的重要内在联系.

关键词:司马迁,知己,晏婴,管仲,管晏列传

一,前言

《史记》一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其中列传占了《史记》篇章的一半以上.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曰:「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指出「列传」乃记历史上以义自持,卓荦非凡,立功扬名的重要人物.七十列传首篇为〈伯夷列传〉,伯夷乃商末周初人,〈伯夷列传〉之后,续以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晏婴两位名相之传记——〈管晏列传〉.周初至春秋列国扶义俶傥之贤士名臣不知凡几,而司马迁独於伯夷之后,直接管仲,晏婴,而不为他人专立一传,其中原因可能由於其他人物史料疏略,难以立传,但不可否认的,这样的取舍与安排,凸显了管,晏二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反应出二人在司马迁心中的重要性.

列传以志人物为主,所传人物的言行事迹应是文章的重心所在,但〈管晏列传〉的写法显然有别於此,邓以赞曰:「数语尽管仲履历,后却以仲言,赞鲍之知人,以评论阐仲之功业,只是小传,别传体.」牛运震曰:「管晏齐名臣,事迹繁众,铺叙则伤於冗,约举则病其漏.此传善用隐括法,而脉理浅深特历历,是太史公别一格文字.」李晚芳曰:「传者详其平生言行而著之,以传其人之谓.〈管晏传〉不然,亦史公变体也.」所谓「小传,别传体」,「别一格文字」,「变体」,都指出〈管晏列传〉有违常例的特殊性.因此〈管晏列传〉对於管,晏事迹的取舍拣选以及司马迁撰述本文的真正用心,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二,史料取舍与知己主题

司马迁自述撰作〈管晏列传〉之因由曰:「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指出虽然管仲的奢华与晏婴的节俭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二人同为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勋业彪炳,晏婴协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绩显赫,一霸一治,泽被当代,垂范后世,所以将二人合传写成〈管晏列传〉.既然「齐桓以霸,景公以治」,那麼管仲与晏婴辅政的治绩应是本篇列传的重点所在.但是细加分析,不难发现司马迁叙事的重心并不在此.

〈管晏列传〉共可分为三部分:管仲传记,晏婴传记,司马迁之论赞.在管仲传记部分,有关管仲政绩之记载如下:

管仲既用,任政於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此外,「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乃是引录《管子 牧民》的文句,可以作为管仲的政治思想,而与其政绩有关.细读以上有关管仲政绩的记载,可见多属纲要的略叙,结果的陈述,至於管仲如何辅佐齐桓公齐民修政,富国强兵以称霸诸侯的过程,则多略而不谈,而这方面的内容可於〈齐太公世家〉等篇章中找到相对完整详尽的记载.而整篇〈管晏列传〉中有关管仲政绩较为具体的记载,是以「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沬之约,管仲因而信之」,印证管仲执政善於权衡,斟酌政务的轻重缓急,转祸为福,变败为功,以使诸侯归附齐国,但在〈齐太公世家〉中,上述三则事例的始末又有更加清楚的交代,阐明管仲巧妙地将桓公袭蔡伐楚的出师之名,由个人私怨转为天下公义;於帮助燕国逐却山戎后,割地与燕,使齐国的国际形象由气焰高张,威震诸侯的强权之国,转为济弱扶倾,谦抑重礼的礼义之邦;与鲁国於柯地会盟时,劝谏桓公履约践诺,使桓公由反覆无常的小人转为讲信修睦的君子.

而就晏婴传记而论,全文共有323字,其中只有「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於齐」,「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於诸侯」二节共53字,述及晏婴的从政风范与政治地位,所占比例不到传文的六分之一,而且同样属於纲要的略叙,结果的陈述.而在〈齐太公世家〉中,有关晏婴辅政的具体政绩,可就详尽多了.依据该文记载:齐灵公时,晏婴劝谏灵公不该逃往临菑以避战祸,灵公不从,导致晋兵包围临菑;齐庄公时,晏婴劝谏庄公不应接纳晋国大夫栾盈,庄公不听,终为栾盈所欺,败於晋师,而当崔杼徒属弑庄公后,晏婴不畏崔杼强权,伏庄公尸而哭,崔杼立景公为齐君,晏婴不顾崔杼,庆封之权势,不肯参与誓盟;齐景公时,晏婴使晋,认为齐国终将归田氏所有,并与景公至鲁国问礼,而当彗星出现时,景公以为灾异内心忧惧,晏婴劝谏景公应薄赋敛省刑罚以得民心.此外,〈司马穰苴列传〉中亦载有晏婴向景公推荐田穰苴为将.

司马迁为管,晏二人立传,而二人一生事功,仅用寥寥数语轻描淡写带过,曾有论者对此深表赞赏,例如李景星曰:

〈伯夷列传〉以诞胜,〈管晏列传〉以逸胜.惊天事业,只以轻描淡写之笔出之,如神龙然,露一鳞一爪,而全神皆见.岂非绝大本领!

又如吴见思曰:

管仲,晏子,是春秋时第一流人物,功业烜赫一时,操觚之家,不知当如何铺叙,史公偏只用轻清淡宕之笔,而以秀折出之,月影花香,另是一种境界.

又如吴汝纶曰:

管仲既任政以下,叙相齐谋略,全用虚叙行文,绝骏迈.

司马迁以略笔虚写,轻墨淡彩的作法,概括管,晏的丰功伟业,而不处处泥於事例的详述与史实的徵引,别有一种清空高远,俊逸潇洒的行文风格,所以李景星誉为「如神龙然」,吴见思以「月影花香」拟之,而吴汝纶则直呼「绝骏迈」.然而是否真能达到「露一鳞一爪,而全神皆见」的效果,使人藉由〈管晏列传〉以了解管仲,晏婴烜赫卓绝的具体事功,恐怕相当为难,这与读者设想经由最密切相关的〈管晏列传〉,以得知管晏事功的预期心理,是存在著相当程度的落差的.

经由〈齐太公世家〉等相关篇章的详细描述,管仲,晏婴在齐国的政绩与地位,才得以充分彰显.管,晏的事功,并未详叙於〈管晏列传〉中,而是呈现於〈齐太公世家〉等篇,这是《史记》「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所谓「互见」结构.司马迁为「齐桓以霸,景公以治」的管仲,晏婴立传,并不详尽铺陈二人的显耀功业,而须藉由〈齐太公世家〉等其他篇章之互见,才能一窥二人之事功,如此虽可避免史事的重覆记载,但为内政,外交上都享有崇高地位的重要政治家写传,重心却不在其政功勋业,乍看之下,不免有遗珠之憾.

司马迁具备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敏锐的心思,宏观的史观,而为管,晏二位春秋名臣立传,照说不应如此疏漏,况且既然管,晏的事功可於〈齐太公世家〉等篇互见,那又何必再为二人单独立传 其中原因应是司马迁别具深意,另有用心,欲藉〈管晏列传〉表述某种理念,吐露某种心声.司马迁本人曾就〈管晏列传〉的取材,叙事标准,於篇末论赞中有番简要说明:

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指出经由研读《管子》与《晏子春秋》鞭辟入里的论述,而想知人论世,於是为二人立传以见其行谊,至於取材的标准,不录《管子》,《晏子春秋》众所周知的著作内容,叙事的重心在於管仲,晏婴的生平轶事.只是有关管仲,晏婴的生平轶事何其多,如《韩非子》载: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 」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於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齐桓公喜好穿著紫衣,百姓蔚然从风,造成紫帛价格飙涨,经由管仲的献策导正,上行下效,遏止了衣紫的风尚.司马迁於〈管晏列传〉之论赞中曾引《孝经 事君章》语称颂管仲,曰:「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而上举轶事正可作为有力注脚.又如刘向〈晏子叙录〉曰:

内能亲亲,外能厚贤,居相国之位,受万钟之禄,故亲戚待其禄而衣食五百余家,处士待而举火者亦甚众.晏子衣苴布之衣,麋鹿之裘,驾敝车疲马,尽以禄给亲戚朋友,齐人以此重之.

叙述晏婴节俭自持,并不贪求个人享乐,而将俸禄用以接济亲戚贤士.这则轶事正可印证,阐扬〈管晏列传〉中晏婴「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的节俭风范.但是以上两则轶事司马迁皆舍弃不录,所以可见〈管晏列传〉中所载之管,晏轶事,应有司马迁个人的主观拣择标准,其间鎔铸著他的理念与情感,而非泛泛抄录,杨慎就曾指出:「晏子之事多矣,而太史公详载此,有深意焉.」我们详加审视,不难得知〈管晏列传〉所载之管仲,晏婴轶事,共同指向「知我」,「知己」这一主题.

先看〈管晏列传〉中的管仲轶事,记载内容在於管仲与鲍叔牙间的深厚交谊.司马迁於介绍管仲的字号里籍后,就直接切入管鲍之交:「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叙述鲍叔深知管仲的贤能,始终善待管仲,并於公子纠争位失利被杀后,推荐身陷囹圄的管仲予齐桓公.之后又以管仲个人自述的方式细数二人之交情: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藉由管鲍合夥作买卖而管仲图利自我,管仲为鲍叔谋事未成,管仲从政频遭革职,管仲参战屡次逃逸,管仲未如召忽般於公子纠被杀后尽忠殉难等五件事情,不厌其烦地陈述鲍叔如何慧眼独具,不受世俗大众普通价值观的左右,而能多方设身处地为管仲著想,体谅管仲的身世与遭遇,洞悉管仲的心意与抱负.而五组排比句型的连续使用,五段鲍叔不以我为如何,知我如何的叙述模式,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最后归结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加重语气强调「知我」之情的可贵.

〈管晏列传〉记载的晏婴轶事共有两则,一为晏婴拔擢越石父为上客,内容如下: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於戹,何子求绝之速也 」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於是延入为上客.

越石父身遭缧绁之苦,晏婴晓悟越石父的贤能,而以左骖马赎归,偶然的知遇之情令越石父视晏婴为「知己」,然而晏婴之后的冷淡无礼,又令越石父深感有志难伸,於是请求离去,最后晏婴虚心改过,礼遇越石父为上宾.这段轶事点出知己之间贵在推心置腹,相待以礼.其中越石父所言「君子诎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道出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知己息息相关,於不知己者面前,常受委屈,遭贬抑,而有幸遇到知己者,就能伸展抱负,成就自我.而另一则轶事为晏婴推荐御者为大夫,内容如下: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闚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先由御者之妻的眼光,对比晏婴与御者迥然有别的形象与性格:晏婴身材矮小,高居相位,谦卑自守;御者身材高大,为人车夫,志得意满.接著叙述御者诚心接纳妻子的劝诫,卑逊收敛,晏婴发觉御者之谦抑向贤,於是推荐其为大夫.御者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晏婴能够察觉御者的改变并洞悉其中的缘由,可说是御者的「知己」,而御者能获晏婴推荐担任大夫,正是越石父所谓君子「信於知己者」.

经由〈管晏列传〉中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晏婴礼贤越石父,晏婴识拔御者,可见司马迁精心选录三则管,晏轶事,充分表露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知己」,「知我」的情感线索贯串三则轶事,成为〈管晏列传〉的主题,这是〈管晏列传〉真义之所在,也是司马迁用心之所在,李晚芳亦曰:「两传皆以志友道交情,曰知我,曰知己,两篇合叙联结之真谛也.」正因如此,所以〈管晏列传〉中不多谈管,晏二人的丰功伟业,并且认为《管子》与《晏子春秋》二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不对管,晏二人之著作多所著墨.而在叙述管仲的轶事亦即管鲍之交时,鲍叔始终伴随管仲出现,两人的叙事分量可说无分轩轾,而有知人之明的鲍叔更有凌驾管仲的趋势.在叙完管鲍之交后,司马迁更写道:「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颂扬鲍叔的谦冲雅量与悠长德泽,而鲍叔的「知人」比起管仲的「贤能」,更受世人敬仰.

三,友朋相知与君臣遇合

〈管晏列传〉透过管鲍之交,晏婴提拔越石父与御者,彰显「知己」的主题.而这种知己之情主要是指友朋之间的相知,司马迁以此弘扬友道,歌颂友谊之可贵,陈仁锡即曰:

〈伯夷传〉,忠孝兄弟之伦备矣,故〈管晏传〉於朋友之伦,三致意焉.

汤谐亦曰:

列传首伯夷,次管晏,世序故也.然伯夷,叔齐,所全者君臣父子兄弟之伦,而〈管晏传〉独於朋友之道三致意焉,维持人纪之义备矣,作史者其有忧患乎!

指出列传首篇〈伯夷列传〉,次篇〈管晏列传〉,除按时代先后排序外,更因司马迁心系人伦纲纪之维护,所以〈伯夷列传〉阐扬君臣,父子,兄弟之伦,而〈管晏列传〉阐扬朋友之伦.

然而〈管晏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除了呈现在显而易见的友朋相知之外,也涵盖了君臣之间的遇合,只是这方面的内容较为隐微难见而已.〈管晏列传〉曰:「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虽然简单几句带过管仲辅佐齐桓公完成霸业,但也透露出桓公具有容人雅量,不念旧恶,大胆起用管仲,诚心接纳管仲之计谋,桓公,管仲的君臣遇合终成霸业.而有关桓公与管仲之君臣遇合,在〈齐太公世家〉中则有更加清楚的描述.文中记载当公子纠,小白分由鲁,莒争相返齐登位时,管仲曾带兵阻拦小白,并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以贻误管仲,因而率先返齐继位,是为桓公.之后桓公致书鲁国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雠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可见桓公对管仲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而当鲍叔向桓公推荐管仲曰:「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桓公居然能够欣然接纳建言,进用管仲,当管仲返齐后「斋祓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桓公於管仲辅弼下成为诸侯霸主,管仲的睿智贤能自不待言,但也须取决於桓公一方,尤其在君权至上的时代,积极用世的士人想要有所作为,成就非凡事业,关键更在於君主的知与不知,用与不用,当管仲病危时,桓公问及何人可继任相位,管仲对曰:「知臣莫如君」,更是直截了当点明君主的能知与臣子的得用之密切关系.所以尽管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晏列传〉语),但也须遇到能知,能用的君主,才有一展长才的机会.桓公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忘却一箭之仇,深知管仲才干而委之以重任,并且虚心纳谏,而管仲也真能洞悉桓公的心性,勇於进谏,多方劝说,以端正桓公的言行.桓公,管仲二人堪称互为知己,君臣之间的遇合成就了显赫的霸业.

同样地,晏婴贤能聪慧,本於忠诚处处体察景公的不当言行与政策,并且敢於直言极谏,不惜「犯君之颜」(〈管晏列传〉语),而齐景公亦能知晓晏婴的忠直,具有听谏,纳谏的雅量,不以为忤,而能顺从晏婴之劝诫讽喻.《晏子春秋》一书屡见景公如何晏子谏,景公问如何晏子对以如何的记载,晏婴援古取譬,动情善诱,论事说理,勇於犯颜谏诤,而景公亦能深明晏婴进忠补过的一片赤诚,对其包容,理解,器重与信任.当景公听闻晏婴讯时,仓促,悲切地前往奔丧,伏尸哭号曰:「子大夫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泆而不收,怨罪重积於百姓.今天降祸於齐国,不加寡人而加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矣 」感念晏婴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的督责谏诤,而景公与晏婴平时君臣之间的相知相得更是溢於言表.此外,景公曾於晏婴后十七年,对弦章说:「章,自吾失晏子,於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这不仅是忠臣难求的慨叹,更是知己难遇的感喟.所以景公,晏婴二人亦具知己之情,彼此相知相惜,推心置腹,君臣的遇合终使国政臻於治平之境.

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不假威力以九合诸侯,是仁德之功业,肯定管仲於公子纠后,隐忍受辱,进而协助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泽被后世.但也指出管仲器小: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 八佾》)

批判管仲的奢侈越礼显得器量褊浅,格局卑狭.孔子是以不得俭,不知礼为管仲器小之因,然而司马迁於〈管晏列传〉论赞中则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认为孔子批判管仲器小,在於管仲不能激勉桓公建立比霸业更高一层的王业.此论曾引起学者异议,中井积德曰:

是论未得孔子之旨,孔子只以其易盈为小器也.

俞正燮曰:

太史公谓管仲不能勉齐致王,盖本孟子.按:周之僖惠,未比殷纣,齐桓之德,不及文王,文王久始得之,奈何欲以齐桓夺周祚 管仲反坫,塞门,三归,官事不摄,自谓功成,身泰意侈,即是器小.自古未闻以不能谋反叛逆訿诋人者,故知器小是侈泰也.

诚然,孔子本意是以易盈侈泰指责管仲器小,而司马迁熟稔儒家经典,尊崇孔子人格,评论人物史事常以孔子之言为依归,照理说,不应误解孔子本意,也不致於以未能篡夺周祚责备管仲.仔细推敲这段文句,留意贯串〈管晏列传〉全文的「知己」主题,可知司马迁应是基於「知己」观点而提出批判,言下之意,乃是认为「管仲,世所谓贤臣」,「桓公既贤」,管仲既是贤臣,桓公又为贤君,君臣遇合,互为知己,这是历史上不可多得,令人称羡的契机,然而管仲不能把握良机辅佐桓公臻致王业,而只称霸诸侯,因此显得器度偏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