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后面一句是什么

2.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意思是什么?

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意思是?

6.发奋图强,乐以忘忧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后面一句是什么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出自哪里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意思是: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出自《论语 · 述而》——战国 · 孔子。

原文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翻译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想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首先看看这句话里面的几个词的意思。“发愤忘食”的意思是下决心努力学习和工作,连吃饭也忘记了。“乐以忘忧”指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意思是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记自己的衰老。

这是孔子对自己为人的一个评价和概括。孔子认为,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大道忘我不悔的追求。这种追求,首先体现在他毕生“好学不倦”上面。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其次,这种追求,体现在其道德志向方面。孔子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追求最高价值观念的“仁”,追求富有意义的人生。他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了这种高尚的精神道德生活,有了毕生对“仁”不懈的追求,即使吃粗粮,喝白开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是“乐亦在其中矣”。

但是现在的人们啊,没有这种好学的追求了。就拿我自己来说,除非对我有用,快考试的时候我才会把书拿出来复习,学习并且在几天内学会这本书,但是不会温故而知新,考试一过什么都不知道了。

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我们应当学习。

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是出自『论语·述而』中的一句话: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释

(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论语》的原文。如果你善于开动脑筋勤思考,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释

(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意思是什么?

注释

选自《论语·述而》第十九章。

其:他,孔子自指。

发愤:下决心勤奋学习。

赏析

叶公(姓沈,名诸梁)是楚国的贤大夫,他任叶城的邑宰时,曾向子路打听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孔子就说,你何不这样回答:“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意思是:他这个人啊,发愤起来忘了吃饭,高兴起来忘了忧愁,竟不知道衰老即将来临了。

这是孔子对自己为人的一个评价和概括。孔子认为,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大道忘我不悔的追求。这种追求,首先体现在他毕生“好学不倦”上面。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其次,这种追求,体现在其道德志向方面。孔子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追求最高价值观念的“仁”,追求富有意义的人生。他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了这种高尚的精神道德生活,有了毕生对“仁”不懈的追求,即使吃粗粮,喝白开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是“乐亦在其中矣”。

活在这种理想生活中的孔子,“不知老之将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意思是?

意思是,他这个人发奋起来忘记了吃饭,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快要变老了。

语出《论语·述而》。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扩展资料:

《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发奋图强,乐以忘忧

原文

7.18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等等。”

感悟

这一章中子路没有回答叶公打听孔子的问话,也很难回答。孔子自己几句朴实平易的话,在无意当中就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乐观进取、具有伟大人格和人生境界的圣人形象。孔子自述其心态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是求知之心到了忘我忘情的境界,这种人格和境界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开辟了方向,让人们能够充实地去走完自己的人生。

孔子这种发愤求学的精神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孔子的人生修养永远是年轻的,所以他的学问道德才用“佝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诠释。在如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当中,人们更需要通过学习,快速给自己定位,通过汲取大量的精神食粮,来填补自身心灵上的空虚,找寻属于自己的快乐,否则稍有懈怠,就可能被时代洪流所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