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萧萧天马出昆仑铮铮铁骨寓龙魂的后两句

2.铁骨铮铮,柔情似水

3.歌颂祖国的中篇诗文~~~快点 急用啊

4.陆游风骨-铮铮铁骨,炎炎热血,方有铁马冰河入梦来

萧萧天马出昆仑铮铮铁骨寓龙魂的后两句

铮铮铁骨下一句-铮铮铁骨是什么生肖

您好,您是不是想问萧萧天马出昆仑铮铮铁骨寓龙魂的后两句是什么?萧萧天马出昆仑铮铮铁骨寓龙魂的后两句是崭霞凌云生彩凤,亘古流芳立神州。这首诗《天马行空》的前两句是“萧萧天马出昆仑,铮铮铁骨寓龙魂”,描绘了一匹神马的英姿飒爽以及它所寄予的龙魂,这两句中又包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寓意奋发向上、气贯长虹。而后两句“崭霞凌云生彩凤,亘古流芳立神州”,则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抱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句子中使用的“崭霞凌云”和“彩凤”等词语形象地描述了启明星出现在高空中的美丽景象,暗示着志在高远、不甘平庸的精神追求。句子的最后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精神传世不衰的自豪感和敬佩之情,以及对未来的信心和期许。整首诗扣人心弦,具有深刻的意蕴,是表达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怀的佳作。

铁骨铮铮,柔情似水

作为一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铁汉,鲁迅在人们的眼中是永远不会倒下的旗帜,是文坛先声,是民主战士。而鲁迅一向展示的冷硬形象往往使人们忽略他心中的柔情,关于爱情,关于亲情,关于对新生命的喜爱。本文将从《呐喊》、《野草》中的儿童形象出发,浅析鲁迅的似水柔情。

1931年,鲁迅在面对污蔑,甚至是“连出世不过一年的婴儿,也和我一同被喷满了血污”之时,愤怒作诗《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初读后两句,只觉得“回眸”二字生出许多的温柔,是父亲对子女的关爱。诗中真切的表达了鲁迅对子女,对下一代的柔情。更深层的是,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于柔情与铁骨的关系的思考。一个抨击时政,以笔为刃的大丈夫,也应有怜爱下一代的柔情,以及对革命后代的殷切期望。

这一思想贯穿于鲁迅的许多作品中,在我们熟知的《狂人日记》中,鲁迅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他深痛于当时国民的劣根性,痛苦之余,只能将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只有生命的延续,才能带来新的希望,所以在《随感录.二十五》中,鲁迅写道:“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到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基于这一点,他自己是甘做孺子牛的,愿意“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由此,我们能发现鲁迅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幼者本位思想。这一点,在一直以来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大的重视,后来人关注更多的是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和知识分子题材,这些题材的人物形象更是经典,如孔乙己、阿Q、魏连殳……但是,正如钱理群所说:“我们往往注目于愤怒的鲁迅,却忽略了鲁迅悲悯和关爱的这一面。”作为战士的鲁迅值得我们尊敬,同样,作为人间至爱者的鲁迅,也值得我们敬佩。如何去看待鲁迅充满爱的一面,从他所塑造的一系列儿童形象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一天真烂漫最是喜

在孟子的“人性本善论”中,未经世俗侵染的儿童是天真烂漫的,是纯洁可爱的。同样,在鲁迅的作品中也有一些这样的儿童形象。他们聪慧、可爱、善良、充满好奇心,承载着鲁迅对未来的期许。在《故乡》一文中,少年闰土令人印象深刻。那时,闰土尚未受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侵害,在文中的他有着“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聪明又能干,总有许多新奇的想法,给“我”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喜爱之情,这样美好的少年,正是鲁迅一直所期许的。但是,闰土并没有成长为一个新生的人,他最终也屈服在封建的压迫之下。那这是否代表鲁迅“幼者本位”思想的破灭?在文章的后段,他写道:“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正在想念水生么。”建立新的思想是不易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闰土虽然最终没能成长为新的人,但是,这一历程是不会结束的。鲁迅始终抱有期许,下一代,下下一代,会有新的人成长,会有新的希望。那一幅美好的景象亦会重现:“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在《呐喊》收录的另一部作品《社戏》中,也塑造了一系列的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机灵的双喜、真诚的阿发,一群孩子们划船、偷豆,那航船像一条大白鱼,像是要载着他们奔向美好的未来。在那个小小的村庄里,孩子们真诚而善良,纯洁而质朴,他们不懂自私自利,不懂勾心斗角。鲁迅对这样的一些儿童倾注了许多的爱与诚。

不仅是小说,在鲁迅的散文集《野草》中也出现了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过客》中的那个小女孩“约十岁,紫发,乌眼珠,白底黑方格长衫”:。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形象。在那片荒芜的土地上,女孩是一抹亮色。她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对未来充满向往,“见天,看见土,看见风”。鲁迅在该文中一面猛烈地批判老翁的浑浑度日,自欺欺人;一面却以温柔的笔触,用爱的语言描写紫发女孩。在老翁眼中的坟地,在女孩的眼中却是“那里有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我常常去玩,去看过他们的”。这一女孩形象的刻画,典型的表现了鲁迅的“幼者本位”思想,他如一位眉目慈祥的老人,将所有的柔软都留给儿童。他“却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二悲惨命运惹人苦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鲁迅写道:“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大多数的人们仍受着封建迷信的迫害,儿童完全受着成人的指令,思想竟被同化。无论是《孔乙己》里面看戏的酒馆小伙计,还是《颓败线的颤动》中的挥舞干芦叶,喊“杀”的小孙子,还是《狂人日记》中的孩子们,不正是受到了长辈的“教诲”,才由出生时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麻木不仁。在读到这些儿童时,我感到深深的悲哀,鲁迅先生呢?他是怀有怎样的沉痛的心情,描绘出那些悲惨的儿童形象?在《随感录二十五》中,鲁迅写道:“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了。”他喜爱儿童,喜爱新生命,却不得不正视现实,一部分儿童被同化了。他既愤怒又痛苦,只能看着儿童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而在另一些作品中,我们亦看到了被迫害致的儿童形象。《药》中得了痨病的华小栓,在久病之后“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帖住了背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起,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读来实在令人揪心,可想而知,鲁迅是在华小栓这一形象的塑造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只有怀着同样的心情,才能写出如此透彻人心的文字。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明天》中的宝儿。宝儿是个孝顺可爱的孩子,在单四嫂子的回忆里,“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买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可是即便是这般的儿童,亦受不住恶劣环境的摧残。他的生命凋谢的太快,“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啕。”

即使有再多的不忍,鲁迅也必须将宝儿、华小栓这些形象创造出来,他们的遭遇是那个时代儿童的遭遇。透过他们,更加强烈的反映了鲁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他对新生命是无比热爱的,但是却依然要将他们的写的十分令人悲痛。在我看来,这的悲痛是为了更多的新生命的成长。借之惨烈,警醒更多的人珍爱儿童。

儿童形象是鲁迅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柔情是鲁迅性格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无论是谁,都热爱新的生命,都向往美好。透过这一系列的儿童形象,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到鲁迅心中藏着的柔软。

歌颂祖国的中篇诗文~~~快点 急用啊

一、 沁园春·祖国颂

九州翔游,北国冰城,南海碧滔。看昆仑出世,峰高岭峭;黄河澄清,林欢木笑。舰旗猎猎,铁骨铮铮,享太平盛世乐逍遥。是宏图,赖中华儿女,齐力打造。巨龙腾飞有日,立世界民族领风骚。铸华夏魂魄,自主创造;强国经济,稳固可靠。和谐社会,青春笑傲,正义公平行大道。纲领举,真社会主义,风景独好!

二、念奴娇·红旗颂

红日燃血,浸透那、杆杆战旗猎猎。旗下铮铮铁骨聚,中华优秀儿女。斧头镰刀,大刀长矛,推翻三座山。中国人立,一片崭新天地。工农民主政权,人民当家了,意气风发。战天斗地、共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前辈先人,殷切期盼, 民族屹天地。红色江山,共和指引前进。

三、水调歌头·英雄颂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华振兴大任,铭刻在心底。不怕艰难险阻,除弊兴邦功立,社会转型期。握好方向盘,服务为人民。强国资,兴民主,行法治。 万众一心凝聚,***员先。高举马列大旗,发展本国主义,浩浩红旗举。先辈应无恙,喜惊世界殊。

四、菩萨蛮·人民颂

学商士官,俱是神州主人翁。民族兴大业,万众齐踊跃。国有经济强,人民齐保障,江山共永固,尧舜满街巷。

五、采桑子·路

独辟蹊径阳关道,错嗟惆怅,错嗟惆怅,转弯未见有坦途。沉舟侧畔千帆过,又见春光,又见春光,鼓声阵阵旗引航。

六、破阵子·归航

日行千里说慢,扯下大旗赶路。一弯浅水向前冲,船体划损伤无数。最伤是深处。巨轮深喜大海,浅弯安可容身?碧波万顷踏浪来,汽笛一声冲霄汉。万众齐声赞!

陆游风骨-铮铮铁骨,炎炎热血,方有铁马冰河入梦来

文\顾夕阳

是谁说,书生文弱,只有柔情,没有铁血?

是谁说,才子风流,只知风花雪月,不识金戈铁马?

是谁说,文士迂腐,只会庙堂之上搅弄风云,不思北疆故土落于敌手?

在这动荡支离的大宋王朝里,偏偏有的人,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位卑未敢忘忧国,时刻牵挂这支离破碎又乌烟瘴气的大宋江山。

他叫陆游,自号放翁,游子的游,放逐的放,人如其名,一世飘零。

那一夜,已然六十八岁高龄的他,一身病痛,僵卧孤村,辗转难眠,他想起很多往事。

他想起,一晃眼,就一世匆匆近百年,回首蓦然多萧瑟。他怀里,有幼年时候的理想,青年时候的挫折,中年时候的抱负,老年时候的失意,一幕一幕的剪影,在脑海中一一迸发出来,强烈冲击着他的情绪。

他想起,少年时候“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气,青年时候科举考试时因才华过人而导致被权臣除名的挫败,壮年时候短暂军旅生活的铮铮热血和出任朝廷重臣的踌躇满志,而如今,作为主战派的他,只剩一幅行将就木的皮囊,受投降派打击排挤独居在这破败孤零的村子里,辗转反侧。

难道就这样,了此残生了吗?

不!金人的铁蹄,还在我大宋江山肆意蹂躏,那有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水乡啊,依旧是他们垂涎欲滴孜孜不倦的追求。身世浮沉,那比得上这山河破碎所带来的痛那么惨烈!

所以,僵卧孤村不自哀,不是不曾自哀,实在是顾不及自哀,只哀那丢失的半壁江山,和破碎的故土家园。

他想要回到疆场上去,他想要拼尽这一副年迈的身躯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

他 欲挽北疆刀嗜血,几回梦里带吴钩 。

天山之外马蹄疾,那里没有和平,只有战场、厮杀、呐喊,金戈铁甲铿锵作响,战鼓急急万马奔腾。他梦到李广站在冰河边长啸,也梦到卫青在最前线厮杀,还梦到霍去病在敌区的纵深处驰骋,这些令匈奴丧胆,在疆场上建功立业的人,是他追寻的榜样。

在他心中,大丈夫不能像李广、卫青、霍去病一样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若得以快马扬鞭,纵横北国冰河,收复失地,虽不能留名千古,亦无憾。

他热血翻滚,提笔写下这一首七言绝句:

铁马冰河入梦来!我一直认为,陆游的血,始终是征场杀伐的热血,不同于朝堂之上那群酒囊饭袋的冷漠和懦弱。

《琅琊榜》里,梅长苏说, 你知道我这双手,以前也是挽过大弓,降过烈马的 。

陆游这双手,亦复如是。

陆游诗词存世九千三百余首,词却只有一百四十余首。我一直在想,这是怎样一个人,在长短句肆意横行的宋朝,依然固执地坚持创作大量律诗绝句?

或许,是他这一生热血太过,豪迈太多, 婉约柔和的宋词,载不动他的壮志豪情,也不足以承起他的满腔热血 。

只有失意的时候,他才会零星孤盏地填上几句宋词,以慰藉那壮志未酬抱负难展所带来的幽愤,但却始终是“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和怆然与牵挂,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般的矢志不渝。

更多时候,还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那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那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那热血沸腾的铮铮铁骨。

他是陆游,不是朝堂之上畏畏缩缩,只知争权夺利的一干文臣武将,也不同于只知偏安江南,沉迷于小桥流水的赵家王室。他是陆游,是有着铮铮铁骨,炎炎热血,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他义愤填膺,引经据典,慷慨陈词,企图用这满腔的热血,浇醒这群装睡的达官贵人。

然世风日下,人人偏安,只知欺凌意气,达官与猛虎无异,显贵和豺狼一般,他那收复山河的抱负,终究敌不过一群庸碌小人的明枪暗箭。

可是啊,他依旧有他的傲骨,和那始终未曾改变的孤勇卓绝。

小人妒恨,高官打压,他不怕。遭遇排挤,贬谪迁偏,他不怕。凭空诬陷,流放军僚,他不怕。不得重用,罢官归免,他不怕。

他只怕,那大好河山,被金人肆意掠夺,大宋子民被铁蹄践踏。

他只怕,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将不国,家将不家,那江南的烟雨,迷离了士子的风骨和王朝的千秋大业。

他只怕,金人不灭,大宋先亡。

你道是,还有谁,在入土之前,不顾身前身后名,只关心这岌岌可危扶不上墙的大宋江山,不遗诫子传世书,只记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就连他志同道合,神交一生的辛弃疾,和那一生“精忠报国”的岳飞,怕也是,未曾做到如此吧。

若要给这大宋三百年立一道屹立不倒的旗帜标杆,给与这水深火热的千千万万子民活下去的勇气,若他当不得,还有谁当得?

历史会记住这戏谑的一幕,江山像是赵家王室的江山,像是千万百姓的江山,像是满堂舞权弄势只知投降苟且的文臣武将的江山,然而最后忧心忡忡的,却是饱受排挤徒有热血的才子文士。

陆游的风骨,陆诗的铁血,即使在几百年以后,每当国势倾危,人们感到彷徨无奈时,那也还是一杆坚强的旗帜,晚宋如此,明清如此,民国亦是如此。

就连八百年后的今天,我再读来,依旧是热血沸腾无法自持。

那一夜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陆游身穿盔甲,手执长剑,骑着战马踏着冰河驰骋在疆场上, 一生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梦醒以后我辗转难眠,为那持续到依然未灭的铮铮铁骨,炎炎热血。

为那王师终究不敢北定中原,陆家人从此再无颜祭奠放翁。

而那铁马冰河,始终在梦里出现。

版权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