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敬业的例子有哪些?

2.秉笔直书的 中 的太史 有无真名

3.董狐执笔的故事是怎样的?董狐执笔又是什么意思?

4.司马迁是在哪出生的,司马姓氏是怎么来的?

敬业的例子有哪些?

秉笔直书典故-秉笔直书成语故事

1、于敏视科学为生命

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是中国氢弹的设计者之一。他热爱科学,具有强烈的追求精神和严肃的科学态度。人们评价他说:“科学几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有一股韧劲和钻劲,工作不分昼夜,常常半夜触发灵感,便起床伏案工作。

氢弹的理论设计至关重大,数据非常复杂,即使借助计算机运算,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为了保证计算数据的绝对准确,他常常整夜呆在机房。对一些关键数据,他都亲自——检验复核。有一次,核试验即将开始,于敏忽然发现原设计中有个理论因素可能有问题,便要求暂停试验。

他整整忙了一天一夜,终于把问题搞清楚,排除了疑点,保证了试验的成功。为了攻克氢弹的理论尖端问题,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奋战,终于成功。

2、比尔·盖茨的敬业精神

盖茨也许不是哈佛大学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但他在计算机方面的才能却无人可以匹敌。他的导师不仅为他的聪明才智感到惊奇,更为他那旺盛而充沛的精力而赞叹。他说道:“有些学生在一开始时便展现出在计算机行业中的远大前程,毫无疑问,盖茨会取得成功的。”

在阿尔布开克创业时期,除了谈生意、出差,盖茨就是在公司里通宵达旦地工作。有时,秘书会发现他竟然在办公室的地板上鼾声大作。不过为了能休息一下,盖茨和他的合伙人艾伦经常光顾阿尔布开克的晚间**院。“我们看完**后又回去工作。”艾伦说。

3、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门捷列夫年过七旬以后,由于积劳成疾,双目半盲,但他依然奋斗不息。他每天从清晨开始工作,一口气写作到下午5点半,6点吃中饭,饭后又继续写到深夜。1907年1月20日清晨5时,门捷列夫因心肌梗塞坐在椅子上去世,面前的写字桌上,是一本本写完的著作。他去时,手里还紧握着笔。

4、莫里哀不仅是一位剧作家,而且也是一位演员,他的作品大多由他自己担任主要角色。经过20多年的辛勤创作,饥饿、劳累、苦恼使他得了严重的肺病,身体十分虚弱。他去世前,又创作了一部喜剧《心病者》。这部喜剧上演的那天,莫里哀不顾妻子劝说,硬是带病出演。

由于莫里哀病情已十分严重,因此,演出时不得不经常皱眉和咳嗽。一个患重病的人,在喜剧中正好扮演一个没病装病的人,莫里哀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剧中。就在演出快结束时,莫里哀突然大笑—声,摔倒在舞台上,洁然长逝。

5、米开朗琪罗的壁画。1508年,意大利雕塑家、画家米开朗琪罗接受了创作一幅大壁画的任务。任务很艰巨,它要绘在罗马西斯廷教堂的屋顶上。屋顶高达20多米,面积300平方米,画中人物有340多个。它夜以继日地工作,多少次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还曾摔成重伤。

经过4年3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这幅轰动意大利的巨幅壁画,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了一幅珍品,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秉笔直书的 中 的太史 有无真名

西周的主要执政者是太师和太史,实际权力主要在太师手中。金文中称“某伯”的很多,有的是伯爵,有的是伯仲叔季的意思,有的是字的简称,很难分辨,但在册命礼上出现的“伯”,一律是爵位。大臣失去官位的,后代往往以祖先的高官为氏。例如宣王时程伯休父的后裔自称司马氏就是典型的例子。召公的后裔自称太保氏,也是如此。

伯、仲、叔、季4字谁家弟兄都可用来排序,起名,但太史伯、仲、叔、季应该是亲兄弟。以下资料做参考。 春秋时期,齐相崔抒弑君。这样不要脸的事情,当然要禁止传播。因此,不识相的太史伯记载“崔抒弑其君”,崔抒就大怒,杀了太史伯。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接任,继续写道:崔抒弑其君。崔主子拿一看大怒,又杀了他。到太史叔接任,就直接告诉崔某,你还是杀了我吧。要我写,还是“崔抒弑其君”。崔抒此时此刻完全可以杀了他。但是他的人味还没有绝,还没有卑鄙到极端,还没有数典忘祖到无穷,因此,他按照“亡传播律”第二条,以亡可以换取事实的传播,同意了这个记载。这样,他付出了自己留千古骂名的代价,而顺从了“亡传播律”的威力。而传播从业人员太史一家,也就因此为传播这个行当,留了点规矩

董狐执笔的故事是怎样的?董狐执笔又是什么意思?

董狐直笔这一成语是指作为史官,一定要不要畏惧权威,一定要按照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予以客观的记载,秉笔直书,不能因为来自帝王或者其他任何一方面势力的压迫而将客观的事实进行篡改或者带有自己的主观臆断对事实进行评论。历史原来什么样,就要保留什么样,保证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是史官的最重要的职责。董狐便是这样优秀史官的代表。

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他可谓是史官的标杆,他真正做到了不畏惧权威,秉笔直书,可以说是董狐是司马迁的前辈和老师。董狐直笔这一成语典故起源于春秋中后期晋国的统治者晋灵公被赵氏家族所杀的大背景。晋文公称霸时期,其大臣赵衰为晋文公的复出以及称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赵衰成为了赵氏家族的鼻祖,是赵氏家族开始兴盛,权倾朝野。赵衰后,他的儿子赵盾掌权,继续辅佐晋文公的后代晋灵公。晋灵公尽管比较昏庸,贪图享乐,但是他不能容忍权力颇大的赵盾,便起了杀心。

但又一时找不到赵盾的把柄,不能将其公然杀掉,所以说就开始派杀手对其进行暗杀。两度失败之后,晋灵公公然在大殿上,安排了数百兵士,邀请赵盾过来商量事务,但是这一次晋灵公仍然没有得手,赵盾被他手下的门客给救走了。但晋灵公并没有就此罢手,还在寻找机会杀掉赵盾。而赵盾的势力也是非常大的,赵盾的堂弟赵穿得知此事之后,率领手下一直杀到了晋灵公所在的桃园,最终晋灵公被赵穿所杀。

而这个事件发生时候,当时晋国的史官正是董狐,董狐在记载这一件事情的时候写的是晋灵公被赵盾所杀。赵墩看到这样的记载之后非常气愤,要求董狐立即改正,但董狐是振振有词,赵穿是你赵盾的同门兄弟,你纵容你的兄弟主公,自然要背负历史骂名,我只能按事实这么写,所以就留下了董狐直笔的典故。

司马迁是在哪出生的,司马姓氏是怎么来的?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37岁时子承父业,成为汉武帝手下的太史令。太史令也称太史,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重臣。到西汉时,太史令的职权与地位渐低,为太常的属官,主掌天文、历法及撰史。

司马迁就任太史令后,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而,史学家之外,司马迁还有一个散文家的誉称。

作为史官,其最基本品质就是要秉笔直书,在司马迁之前,春秋晋国太史董狐就已成为后世史者不畏皇权、秉笔直书的楷模——在赵盾族弟赵穿弑晋灵公后,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因而留下“董狐直笔”的典故。董狐为史官,不畏强权,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赵盾)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左传·宣公二年》)

董狐敢惹的赵盾,并不是普通人,他就是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赵盾,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所以,又称赵宣子。赵盾是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其尊崇的地位,有甚于国王。

作为史学后辈的司马迁,其所“对抗”的人物,其权势与怨恨远甚于董狐时代的赵盾,那就是急眼时,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不放过的汉武帝刘彻。司马迁是怎么忤逆刘彻的呢?这一切都是因为李陵。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长孙,西汉时期的名将。李陵年轻时担任侍中、建章监。汉武帝认为他具有李广的风范,命他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越过居延侦察敌情。功成返汉后,被升为骑都尉,驻扎酒泉、张掖等地以御匈奴,保证了边关的安宁与稳定。

天汉二年(前99年)十月,李陵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十一月,为主帅李广利分兵,李陵麾下只有5000步兵,结果,在浚稽山遭遇匈奴单于的8万骑兵主力,李陵率部与匈奴人苦战8天8夜,粮尽矢绝之后,为保存手下将士的性命,被迫投降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