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书信,解释

2.书法中的印章有什么类型?使用时有什么规范?

3.自喜渐不为人知,这句出自哪首诗中,全篇是什么?

4.恒福信札/书法欣赏

文言文书信,解释

顿首再拜书法-顿首再拜印

绛顿首…匆匆不宣。绛再拜 从事同年兄。十七日。

这句话的意思是,开头是称呼韩绛,中间还有内容的,内容是说谢谢韩绛的,原来的一个事情,现在才谢谢他。这个匆匆不宣,是说当时匆匆忙忙的没来得及说。不宣,就是没有说的意思。绛再拜 从事同年兄。十七日。这是书信的结尾句,就是再称呼一下韩绛,然后时间是十七日。

芾皇恐…不具。芾顿首 司谏台前。这是米芾《惠柑帖》(与司谏台坐书)里面的。

不具的意思我认为应该是不写了的意思。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这是王羲之的《何如帖》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意思是王羲之告:不知阁下身体近来又怎样?(此事)等待一段时间再奉告。由于我身体受寒不适而无可奈何,(此事)探究后再告知。羲之告。

白是写信时候一个用法,类似于我们现在写信,王羲之冒号,那个冒号。翻译的话,翻译成告就可以了。

不审的意思是不知道。在不审二字后,还有一个顿号,是表示恭敬的书仪格式,如以空字、提行一样表示恭敬。

这三个都是古人的书信,拜帖之类的,你搜搜原版的,看看,主要是欣赏书法的。要知道具体意思,还得结合写信时候的背景,和当时人的写信的习惯。

书法中的印章有什么类型?使用时有什么规范?

书画上的印章,主要分为四类:

姓名、字号印。印纹刻人姓名,表字或号;

斋馆、堂号印。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

闲文、吉语、警句印。以诗文、成语、名言、俗谚入印,具有独立的文学含义,是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名号的实用艺术的发展;

收藏、鉴赏印。多加“珍藏”“密玩”“鉴赏”“清赏”等字样,用于所藏之物。

盖印的位置:

姓名、字号印一般盖在作者名字的下方或左右;

斋馆、堂号印一般盖在款字的四周或款字的下方,也有用作迎首,盖在右上角;

闲文、吉语、警句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作为押角,也有用作迎首;

收藏、鉴赏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空处,或无碍书画作品本身的空白处,也可以盖在书画以外的装裱上。

除此之外,还有专用于书简往来的印章,印文在姓名后加“启事”“言事”“再拜”“顿首”等。

印章作为礼物相赠,种类就更加繁多。如用于赠送亲朋好友、新婚贺喜、寿辰、新生等等,内容多表达美好意愿或祝福。如“长乐未央”“美意延年”“宁静致远”等等。

自喜渐不为人知,这句出自哪首诗中,全篇是什么?

1、原文

答李端叔书

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髣髴其为人矣。

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独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譊譊至今,坐此得罪几,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

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搀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己,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

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

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不次。?

2、译文

我向您致敬。听到您的名字已很久了,又在熟识的朋友那里常常见到您所写的诗文,虽然不多,也足可以大体知道您的为人了。

平常我们之间不通书信,怠慢的过错还可以宽恕;等到您痛苦地居丧,我也不曾写一个字来慰问;鄙人的弟弟子由来到这里,先承蒙您赐我书信,又一次因懒惰而没有立即回信。

笨拙迟钝,不讲礼貌,到了这种程度,而您却到底没有弃绝我。近来在驿递之书信中又收到您的亲笔信,对我如此情深义重,我读后真要脸上发烧惭愧而汗下了。

您才华高超识见明达,不应当随便称赞别人,是不是因为黄庭坚、秦观等人(称扬我)的话,您真认为是那样吗?我这不肖之人被世人所憎恨,而他们二人却喜欢称赞我,好比古人偏嗜菖蒲酱和羊枣,不容易追问出原因来是一样的。

认为他们两人的看法虚妄,当然不可;而要想因此改变一般人对我的看法,那更加不可以啊。

我年轻时读书写文章,只是专门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罢了。等到中了进士以后,还贪心不足,又参加了制策的专科考试。其实有什么实际意义?而那次专科考试号称为“直言极谏”,所以常常谈今说古,考证评论是非,以求得符合“直言极谏”的名称罢了。

人苦于没有自知之明,既然因为在这个名目下考中了,便认为确实在这方面有点才能,所以在文章中争辩、谈论,直到现在,因此而得罪差一点被处,真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多么可笑啊。然而世上一般人便认为我要想标新立异,那就太过分了。

胡乱地论述利害,评说得失,这正是参加制科考试的人的一种习气,好比候鸟和时虫,到时就叫,过时就停,对于当前的政治又有什么损害呢?我常常怪如今的人太过看重我,而您也这样地称扬我,更加不符合实际。

我自从得罪以来,深自闭门,杜绝与外界的交往。常乘小船,穿草鞋,纵情于山水之间,跟樵夫渔父混杂相处。常常被醉汉所推搡责骂,反倒常常暗自高兴,因为逐渐使人们不认识自己了。

平生的亲朋友好也无有一个字的信寄来,即使个别的有信寄来也不回信,自己庆幸差不多可以避免与世人交往了。而您又再称扬推重,这很不符合本人的愿望。

树木长有赘瘤,石头上有晕圈,犀角中间相通,用这些特征来使人觉得它美而喜欢它,其实这都是这些东西有病之处、欠缺之处啊。我谪居到这里后无事可做,常默默地自我察看反省,回顾三十年以来的所作所为,大多都是这种有病之处。

您所看到的都是过去的我而不是今天的我啊。恐怕只听到那种虚名而不考察真情,只注意那种现象而忽视了实质吧?或者是将要采取其中某一点吧?这件事不是见面无法详谈。

我自从获罪以后,再也不敢写诗作文。这封书信虽然不是什么文章,但由于是信笔写出我内心的看法,不觉连篇累牍,也不必给人看,一定要理解我的意思。

一年将尽,天气十分严寒,万望节制悲:衷多吃东西。其他情况不再赘言。

3、作者

北宋苏轼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即给皇帝写了一封《湖州谢表》,但由于内容带有感彩,出现“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等字眼,被谏官李定、舒童等人弹劾是反对新法,而被捕入狱。在出狱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当时在朝为官的李之仪为苏轼鸣不平,积极联系好友和官宦在朝中活动,以求让苏轼早日返京,并寄书信表示慰问和思念。《答李端叔书》就是苏轼的回信。

2、赏析

在这篇文章中,苏轼善用比喻说明道理。谈到人们对自己的看法时,苏轼以“如人嗜昌歜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作比,说明人各有所好,对一个人的评价也不可能众口如一。

苏轼还以“候鸟时虫,自鸣自已,何足为损害”作比,说明正制科人论说利害得失,就像春燕秋虫一样,该叫的时候就叫,过了季节就不叫了,对于他人,既无补益,也无损害,而由此引来杀身之祸, 既可悲,又可笑。这篇文章言辞诚恳谦逊,淡然工雅。苏轼振笔直书,却气韵自然。

3、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百度百科-答李端叔书

百度百科-苏轼

恒福信札/书法欣赏

书信正离我们的生活而去,这是不争之事实,但它曾经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是无比令人怀念的。

我相信信札会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永久地固定下来,如果再配合遒劲的书法,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致海森书

恒福拜言:

海森仁兄:深圳一晤,感慰兼及,未闻教诲,业已大醉,失礼诸公,仆之过也,愧甚愧甚;虽别已旬日,仁兄于席间言及令尊兹去,哀思难已,以致夜不能寐,惟得作书自遣,恨无寄处,于我心有戚戚焉,仆来深前,老父失手小伤,幸无大碍,后电知久不愈,归心即炽,诗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自古人心相去不远,其情一也。

仆居林下,时记之余,亦复稍稍涉猎哲学,深自内省,尤于常识处见疑,从知世之学者多囿于知、识,负重踽行,而能自拔者鲜矣,诚有必然之因。

阁老自矜其书不从俗流而薄习帖无变者,观其临赵、董,法度亦颇佳,及自运若蚓蛇行于纸上,差强人意,其自性与所学之见拒若是,初不之解,今甚能体之也。

仆览古人书论,多晦涩难明,恍惚不得其解,为艺之道,诚难具言周备亦明矣,窃以欲拨开迷雾,必得从思想切入,唤醒自性,不能办之也,仆因此有意自为一说,备论其事,用以桥接知、识,不独书法为然,但技、艺有别者,斯论皆可应之,且名《自性觉醒论》,俟《时记四》毕即着手为之,兄乃我师,叨扰之处,望乞勿辞。

苏北立秋之日,雨后早晚微凉,天高气亦清明,正进取之时也;深圳犹暑湿,仁兄宜省思虑,强食自爱,万万保重,不宣。

恒福 谨再拜

2017-08-25

二:致叶生书

恒福拜言:

叶敏贤兄:辱赐木刀,真佳工也,睹物思人,深望面谢,未及款叙,仆已不支,醉呕狼藉,贻笑诸公,贤兄见谅。

贤兄留意翰墨之事,临习不辍,日者更访西安碑林参法,以求精进,令人感佩。仆窃以贤兄书法度已备,自运亦去不远,足见贤兄性温谨,与先贤相接,此甚难能也。以贤兄用功之勤,着力之深,博时誉想为不难也。

贤兄书但止于自娱,则无可无不可,傥果欲窥得堂奥,技进乎道,则不必徘徊于碑帖之间,固执于笔墨之理,仆不量力,试为贤兄言之:“书之大者,人也,不在书也,所以可贵者,人书一体,书能推人,苟非自性觉醒,其谁能为之哉!”

古人云:“君子赠人以言”,仆事斯语至诚,故敢略陈鄙陋,若有裨益万一,于愿足矣,惟贤兄裁察。

冗中恕不谨,南方暑湿,更乞保重,不一一

恒福? 谨再拜

2017/8/29

三:致铎翰书

恒福拜言:

铎翰仁兄:日者深圳一会,仁兄神采奕奕,犹胜从前,甚慰想念。

仁兄茶中仙,既有意惠众,复佳婿侍侧,期之以数年,必能宏图大展,恒福敢请先贺也。

仁兄着力于宋元山水久矣,纸上已见云烟,诚不宜令之偏废也,仆闻林语堂终日无休,愈见精神,人或怪之,问其故,曰:“吾令数事交替有时,故不觉累。”惟仁兄察之。

深圳暑湿,适又闻飓风将至,万万保重,不宣。

恒福? 顿首 再拜

2017-08-24

四:致张晏宁书

恒福拜言:

张晏宁贤兄:闻贤兄大名也久,海森每称兄益友,尝私谓予曰:“与张导对坐,如沐春风然。”仆甚钦慕焉,恨无由相见,深圳小聚,未语则风神凝远,展颜更满室欢腾,真神仙中人,幸会幸会。

贤兄才华横溢,吟咏诗歌,余音绕梁,兼攻篆刻,数月收效,信有天赋在斯,慎勿自弃也。坐中贤兄言比来犹着力于峄山碑,平素多用长锋羊毫半蘸墨以磨砺线质,以期书、印同进,未知是贤兄自悟抑另有贤者教兄耶?仆以为贤兄若果能践行此法,一意而前,必能收得大功,勉之。

吾人为技艺之事,非必与前贤争胜,况乃中路而来,所以绍续国学,以之悟道耳。“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此海森所常用以激励同侪,仆亦以此言赠贤兄,砥砺共进,不亦宜乎!

贤兄富阅历,复多闻,烟、酒、茶皆精绝,或有日叨扰府上,腐败之余,作一高论,此必人生乐事也。

昨雨,秋凉已添衣,深圳犹暑湿,伏惟珍摄,不一一

恒福 顿首 再拜

2017/8/30

五:致吉祥表哥书

六:致山喆书

恒福拜言:

高宽贤弟:日者深圳匆匆一晤,故人厚意,感怀深焉。

贤弟志于笔墨方,铸成精品,绍续文脉,信可传世。自笔墨方之出,物议甚佳,仆在铎翰所与论之也久,铎翰似有佳构建言,贤弟得闲可往咨之可也。

《时记四》犹未过半,一以世情纷扰,当记者多;二以才疏,兼以小犬在侧,终日无暇,身心俱疲。圣朗与小犬同岁,未知顽劣如翔哥否?

今者书家虽若星辰,然多为书而书,媚众悦俗,失书契之旨,不接地气,真时弊也,‘文人日常’诚巧思,若能引领风气,必有裨益于后世,贤弟勉之。

深圳暑湿,万万保重,后会有期,不一一。

恒福 顿首 再拜

2017/8/26

曹恒福,苏人,笃爱文史哲,著《时记》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