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懂《尚书》:尧的故事

2.罔水行舟近义词

3.什么词最后一个字是舟

4.罔昼夜各页各页,罔水行舟,朋*于家,用殄厥世的意思

5.罔水行舟的典故

读懂《尚书》:尧的故事

泝水行舟-罔水行舟准生肖

《尧典》是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二十八篇的第一篇。汉、唐的注疏者通常认为,这是尧当时的史官记录下来的;宋代以后的学者则认为,这是后人撰写的,一开头的“粤若稽古”,意思就是“考察古代的事情”。就像今天我们开口说“从前如何如何”,那就是在讲历史说故事了。

那么这一篇是什么时候写的?作者是谁呢?众说纷纭。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这“大概是 周朝史官 掇拾传闻,组成有系统的记录”;

台湾学者屈万里先生考证,说本篇著成之时代,当在孔子之後,孟子中晚年以前, 春秋战国之间 ;

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认为,这是 战国时代 的东西,是 子思之徒 写的;

顾颉刚先生认为,《尧典》是 秦汉时代 的作品。

刘起釪先生的观点最有意思,他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 孔子本人 ,是孔子亲自整理编订的作品。

孔子最为崇敬尧,《论语》记载他说过:“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所以,孔子亲自整理了尧的一些材料,成就了这一篇,用来教学;在当时,别人也不可能有这个功夫。当然,在传承中,也经过孔门弟子们不断地加工、整理。

不过,这也是一个猜测,是比较大胆的一个猜测而已。

《尧典》这一篇主要是记载尧和舜的事迹。过去把它分开为两部分,《尧典》和《舜典》。现在通行版本给合起来,但两部分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第一部分介绍了尧的事迹。尧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是上古有名的圣君。《尧典》主要记载了他的这么几件事:

一是制定了历法。

《尧典》记载,尧命令羲、和这两个家族,负责观天像,测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时间,制定四时,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尧命令羲、和两族,恭谨地遵循上天的意旨行事,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来制定历法,以教导人们按时令节气从事生产活动。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

又命令羲仲,住在东方海滨,名叫旸谷的地方,恭敬地等待着日出,并通过观察来辨别不同时期日出之特点。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并以鸟星见于南方正中之时作为考定仲春的依据。这时人们分散在田野里劳作,鸟兽也顺时生育繁殖起来。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

又命令羲叔,住在太阳由北向南转移的地方,这地方叫做明都。在这里观察太阳向南移动之次第,以规定夏天所应该从事的工作,并恭敬地等待着太阳的到来。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并以这天火星见于南方正中之时,作为考定仲夏的依据。这时人们住在高处,鸟兽的毛也都稀疏起来。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

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名叫昧谷的地方,以测定日落之处,恭敬地给太阳送行,并观察太阳入山时的次第,以规定秋季收获庄稼的工作。以秋分这天昼夜交替的时候和虚星见于南方正中的时候,作为考定仲秋的依据。这时,人们离开高地而住在平原,从事收获庄稼的劳动,这时鸟兽毛盛,可以选用。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

又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叫做幽都的地方,以观察太阳从南向北运行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并以昴星见于南方正中的时候,作为考定仲冬的依据。这时,人们都住在室内取暖,鸟兽为了御冬,毛长得特别密细丰盛(氄rong)。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尧说:“唉!羲与和啊!你们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周期,剩下的天数,每三年置一闰月,以推定春夏秋冬四时而成岁。由此规定百官的职务,这样许多事情便可以顺利进行了。”

搞清楚天文历法,对于农业社会来说是头等重要的事情,过去历法都是要有朝廷颁布的,是权力的象征。所以这里讲尧的功绩,也是他的权威,第一要讲的就是他任命官员、制定出历法。

二是选贤任能。

治理天下,当然要任命官员。尧任命官员,非常注重个人的品质。《尧典》是这么记载的: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嚚讼可乎!

尧说:“唉!谁能顺应四时的变化、获得功绩呢?”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聪明能干,可以让他担任这项职务。”尧说:“唉!像他那样愚鲁而不守忠信的人,可以担任这种职务吗?”

丹朱是怎么不好的呢?在下一篇《皋陶谟》里,再次提到了他:

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敖虐是作,罔昼夜頟頟;罔水行舟,朋*于家,用殄厥世。

頟頟,说丹朱很傲慢,惟一游手好闲为爱好,不分昼夜胡作非为,至于在没水的时候,划船为乐。所以,尧以天下为公,儿子不贤,就不考虑他。

帝曰:畴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尧说:“唉!谁能够根据我的意见来办理政务呢?”骧兜说:“哦!还是共工吧!他现在安集民众方面已经取得一定功效了。”尧说:“唉!这个人很会说些漂亮而巧伪的话,但却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国君十分轻慢。”

接下来又找人治水: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于!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尧说:“唉!四方诸侯之长啊!奔腾呼啸的洪水正在为害天下,吞没一切的洪水包围了大山,冲上了高冈,水势大极了,简直要遮蔽天空。在下的臣民都愁苦叹息。有谁能治理洪水,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呢?”大家都说:“哦!还是让鲧来担负这项责任吧!”尧说:“唉!这个人常常违背法纪,不遵守命令,危害同族的人。”四方诸侯之长说道:“我们听到的情况和你说的不一样,还是让他试一试,如果实在不行,再免去他的这项职务。”尧说:“去吧!鲧,可要恭敬地对待你的职务啊!”鲧治水九年,毫无功绩。

这里虽然没有详细列举他选任了那些官员,但表达出了他的选贤任能的思想导向。

三是实行禅让制。

尧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尧典》记载,尧在位70年后,想找人代替他。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

尧说:“唉!四方诸侯之长啊!我在位七十年,你们之中有谁能够顺应上帝的命令,代替我,登上天子大位的吗?”四方诸侯之长回答说:“我们的德行鄙陋,不配天子大位。”尧说:“应该考察民众中的贤人,或是隐伏在下面,地位虽然低贱,实际上却是贤能的人,还是使贤德之人登上帝位吧。”大家告诉尧说:“在民间有一个单身汉,名字做虞舜。”尧说:“是啊,我也听说过这个人,但他的德行到底怎样呢?”

四方诸侯之长回答说:“他是乐官瞽叟的儿子。其父心术不正,其母善于说谎,其弟象十分傲慢,对舜的态度很不友好。而舜和他们却能和睦相处,以自己的孝行美德感化他们,家务处理得十分妥善,家人也都改恶从善,使自己的行为不至流于奸邪。”尧说:“让我考验考验他吧!”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嫁给舜,通过两个女儿考察他的德行。尧命令在妫(gui)河的弯曲处举行婚礼,让两个女儿做了虞舜的妻子。尧说:“恭谨地处理政务吧!”

这段禅让的嘉话,是儒家一直念念不忘的,认为这是作为帝王最高的品质。可惜在禹之后,便成为绝响。反倒是几次篡位,都是打折禅让的旗号进行的。

四是主持治水。

人们说到治水,第一印象往往是大禹治水。但实际上,治水一事,在尧的时代就开始了。尧的时代,已经是传说中的洪水时期:“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尧作为最高***自然为此操心,于是找人来治理。经过大家的推荐,尧任命鲧去治理水患。鲧治水九年,毫无功绩,后来鲧的儿子禹接手治理,才能成功。

《尧典》就记载了尧的这四件事,这也可能就是最初尧的传说的样子。《尚书》没有交代尧的出身经历,开篇就说他如何圣明: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这段话是讲,考察古时传说,帝尧的名字叫做放勋(“放勋”二字,有人解释为伟大的功勋)。他恭敬地处理政务并注意节约,明察是非,态度温和,诚实恭谨,能够推贤让能,因此他的光辉照耀四方,以至于上天下地。他能够举用同族中德才兼备的人,使族人都亲密地团结起来;族人和睦团结了,便又考察百官中有善行者,加以表彰,以资鼓励。百官中的事务处理得妥善了,又努力使各个邦族之间都能做到团结无间,亲如一家。天下臣民在尧的教育下,也都和睦相处。

在别的典籍里,我们可以看到尧的有关事迹。《史记》的第一篇《五帝本纪》中,关于尧的事迹,基本照抄了《尚书》的这一段。不过,在《史记》里,尧已经位列五帝,而且有一个华丽的家族出身: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尧的父亲是帝喾,母亲是陈锋氏之女。帝喾是黄帝的玄孙,帝喾后由尧的异母长兄挚继位。挚在位九年,为政不善,于是让位给尧。

在其他一些典籍里,还记载了尧的更多事迹。

《吕氏春秋·不苟论第四》中记载: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鼗。

说尧在宫门设置了一面大鼓,让天下百姓能来此畅所欲言,舜就设立了诽谤之木,据说这就是华表的来历。就像今天我们巡视组,每到一个单位,也都设立举报箱,大致功能是一样的。

《吕氏春秋·召类篇》说:

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说他曾讨伐过南方的蛮族,并亲自出征作战。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yà yǔ)、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于是派羿(注意不是后羿),将那些野兽杀,并射落了九日。

还有民间传说,帝尧的儿子丹朱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争讼斗狠。为了教育儿子,帝尧发明了围棋,教授丹朱作战的谋略,但终究未能使浪子回头,围棋倒是由此流传下来。

中国的古史,往往越往后来,知道的越多,关于尧的事迹,也就更加充分。比方说,他十三岁封于陶(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氏村),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今山西太原),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尧做天子七十年后发现了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

尧让位二十八年后去,葬于谷林(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境内)。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总共活了118岁。

罔水行舟近义词

罔水行舟近义词:推舟于陆。

成语的简介: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基本解释:

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相关比较: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处。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

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练,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什么词最后一个字是舟

不系之舟没有用绳缆拴住的船。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涯。也比喻无拘无束的身躯。

白鱼登舟为殷亡周兴之兆。同“白鱼入舟”。

白鱼入舟比喻用兵必胜的征兆。

敌国同舟同舟共济的人成了敌人。

敌国通舟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众叛亲离。

负担舍舟身背行囊,离船上岸.

风雨共舟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覆舟载舟复:颠复;载:承载。比喻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

复舟载舟复:颠复;载:承载。比喻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

鸿毳沉舟毳:鸟兽的细毛。鸿雁细毛虽轻,堆积过多也能使船沉没。比喻小问题不解决,积累多了就要出大问题。

胡越同舟犹言吴越同舟。指关系疏远者,同处危难则相互救助。

绝渡逢舟比喻在绝路上有了出路或办法。

济河焚舟济:渡;焚:烧。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战。

借水行舟指趁势行事。同“借水推船”。

积羽沉舟羽毛虽轻,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木已成舟树木已经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李郭同舟以之比喻知已相处。

李郭仙舟常用为友人相亲之典。

逆水行舟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不努力就要后退。

陆无屋,水无舟陆:陆地。形容无处栖身。

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破釜焚舟犹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破釜沈舟后遂以“破釜沈舟”表示下定必决心。有进无退干到底。亦作“破釜沉舟”。亦省作“破釜”。

飘瓦虚舟比喻凭空加害于人而又无从追究的事物。

骑马乘舟形容生搬硬套,凭空想象的形而上学。

水可载舟,亦可复舟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承载;复:倾复。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事物有利有害。

水能载舟,亦能复舟载:承载;复:倾复。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事物有利有害。

顺水推舟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便说话办事。

溯水行舟逆水行船。

顺水行舟顺着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顺应情势说话行事。

溯水行舟指逆水行船。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水能载舟,也能复舟。比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水则载舟,水则复舟水能载舟,也能复舟。比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网漏吞舟网:渔网,比喻法网;吞舟:吞舟的大鱼,比喻大奸。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

罔水行舟罔水:无水。没有水而在陆地上行船。比喻行为违背常理。

吴越同舟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虚船触舟没有载人的空船碰撞了别人的船,虽是气量小的人也不会生气。比喻虚心可以远祸。

学如逆水行舟学习就像在逆水中行船一样,不前进就势必后退。

小水不容大舟比喻局面狭小无法使才能高的人施展才能。或才能高的人为世俗所不容。

小隙沉舟隙:裂缝。指小小的裂缝可以使整个船只沉没。比喻小差错能酿成大灾害。

朽竹篙舟烂竹竿作篙推舟。比喻做事的工具或条件不佳,难能成就。

一叶扁舟扁舟:小船。象一片小树叶那样的小船。形容船小而轻。

一月三舟佛家语,同是一个月亮,三只船上的人看的角度各不一样。比喻佛家的道规只有一个,而因人理解不同而异。

载舟复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复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载舟覆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复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罔昼夜各页各页,罔水行舟,朋*于家,用殄厥世的意思

出处《尚书·益稷》:“罔昼夜頟頟,罔水行舟。朋*于家,用殄厥世。”

禹曰:「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共惟帝臣,惟帝时举。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谁敢不让,敢不敬应?帝不时敷,同,日奏,罔功。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頟頟,罔水行舟。朋*于家,用殄厥世。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迪有功,苗顽弗即工,帝其念哉!(片段节选)

大意:不论白天晚上都不停止,洪水已经退了,他还要乘船(游玩),又成群地在家里*乱,挥霍无度,不能继承帝位。

罔水行舟的典故

罔水行舟的典故如下:

春秋时期,晋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和河北省地区。那个时候,晋国国君是景公,而介子推是晋国的大臣,他在晋国政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故事情节:

有一天,国君景公突然想要出海游玩,于是他召集了大臣介子推和其他官员,宣布了他的计划。景公要求介子推给他准备好船只、船员以及所需的物资,准备出发。然而,介子推当时已经明白,出海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当时晋国并没有海上领土,也没有海上经验,而且晋地内陆,与大海距离较远。因此,介子推担心出海会带来灾难。

面对景公的要求,介子推不得不照办,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拯救景公的机会。他想到了一种巧妙的方法,为景公准备了一艘装得满满的大船,装载了大量的酒和饮料,还在船上设了华美的席子和乐队。景公非常高兴,因为他以为这将是一次愉快的出海之旅。

然而,当船只出发后,不久后,酒和饮料的供应就用尽了。景公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困境,因为没有足够的水和食物供他和船员们在大海上生存。于是,他问介子推,为什么没有准备足够的水和食物。

介子推答应他,并解释说:“罔水行舟,蓬莱将遗”。这句话的意思是,罔(没有)水行舟,蓬莱(传说中的仙境)将会被遗忘。这句话传达的是介子推的警告,他通过让景公亲身体验到出海时的危险,提醒他不要轻举妄动,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景公听后非常后悔,因为他明白了介子推的深意。他回到了陆地,非常感激介子推的聪明和警告。从此以后,景公不再轻举妄动,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大臣。

"罔水行舟" 这个成语源自这个故事,用来形容做事不谨慎、冒险行事或缺乏准备,就像出海时没有带足够的水一样,容易陷入困境。这个典故也提醒人们在行动前要深思熟虑,充分准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