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 “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求解析 马原

2.《宋史》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3.吟 古诗的一种形式

4.吟哦的近义词

5.歌,吟,行的特点

6.孔子所好?颜子所乐?

“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 “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求解析 马原

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吟风弄月对什么下联

陆九渊承认王安石英才盖世,不合流俗,但认为王安石学术上没有触及根本,

陆九渊像

[1]

不苟同其政治改革。对“靖康之变”胸怀复仇雪耻之大义,故访求智勇之士,共谋恢复失地。任地方官时,政绩颇著,而不忘教育,常授徒讲学。去官归里后,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据《象山年谱》称,“从游之盛﹐未见有此”。

出生简介  

 陆九渊出生时,其父因儿子多,打算让乡人收养,长兄陆九思的妻子刚好生有儿子(焕之),陆九思即令妻乳九渊,而将自己的儿子给别人奶喂。陆九渊后事兄嫂如事父母。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究问根底,提出自己的见解。三四岁时,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他就日夜苦思冥想。长大后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说时,终于弄明白了其中奥妙。他初读《论语[2]》,即指出其讹误之处。

任职简介  

 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初任隆兴府靖安(今江西靖安)县主簿,后调建宁府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主簿,迁国子正、敕令所删定官等职。淳熙十三年(1186),在朝中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得到孝宗赞许。绍熙二年(1191),出知荆门军(辖今湖北荆门、当阳两县),政绩显著,社会风气大变。丞相周必大称赞说:荆门之政是陆九渊事事躬行的结果。他慨叹于靖康间北宋被灭的惨痛事件,和四方志士交结,并曾上书陈五论:一论仇耻未复,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德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事。除将作监丞,因给事中王信反对,落职还乡。九渊当时名望已高,每开讲席,学者群集,“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他自号“象山翁”,学者尊为“象山先生”。光宗即位,他被起用知荆门军。当时荆门是南宋边地,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实际防务极差,连城墙也没有。他“乃请于朝而城之”。经过一年左右的认真治理,“政行令修,民俗为变”。绍熙三年腊月,病逝于荆门任上,归葬于金溪青田。嘉定十年(1217),赐谥“文安”。明正德十六年(1521),在金溪县城衙门前为陆九渊建有“百世大儒”坊,两侧镌刻“学苟知本六经皆注脚,事属分内千经有同心”对联。

学术简介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陆九渊官位不算显要,学术上也无师承,但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以及佛教禅宗“心生”、“心灭”等论点,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企图由此证明所谓“天理”即封建等级秩序、封建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是恒久不变的。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淳熙二年(1175),应吕祖谦之邀,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展开了有关“心”

与“理”的大辩论,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验论。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鹅湖大辩论”。但他们友谊极厚,书信往来,论辩不已。九渊曾在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泣下。“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 他的学说,经其弟子傅子云、傅梦泉、邓约礼、杨简等人的发挥,元代赵偕、祝蕃、李存等的继承和明代陈献年、湛若水的发展,经王守仁集大成,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影响极大。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陆九渊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著名学者郭沫若、马一浮都认为深受陆九渊思想的影响。

讲学授徒

陆九渊还热心于讲学授徒,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每开讲席,学者辐辏,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弟子遍布于江西、浙江两地。他在长期的讲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理论。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存心、养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的作用。他主张学以致用,其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以挽救南宋王朝衰败的命运。在教育内容上,他把封建伦理纲常和一般知识技能技巧,归纳为道、艺两大部分,主张以道为主,以艺为辅,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的深入体会,才能达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心”上做功夫,以发现人心中的良知良能,体认封建伦理纲常。陆象山的学生,最著名的是杨简、袁燮、舒璘、傅子云等,其中杨简进一步发挥了其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象山学派流传不广、至明代陈献章、玉守仁起,始重行得到提倡。在近代有一部分复古主义者还曾经根据陆王唯心主义的教义,企图反对过在中国的传播。今南昌城内的象湖相传为陆九渊当年在南昌开坛讲学之处,“象湖”一名由其号(象山先生)而来。

学术成就

陆九渊能诗。《陆九渊集》中录存诗作一卷二十三首。《鹅湖和教授兄

陆九渊题跋像

[3]

韵》云:“墟墓兴衰宗庙饮,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诗有一定的学究气。其论诗尚允当。如“若乃后世之诗,则亦有当代之英,气禀识趣,不同凡流。……今若但以古诗为师,一意于道,则后之作者又当左次矣。”同江西诗派末流的泥古倾向是不同的。有《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陆九渊一生不注重著书立说,其语录和少量诗文由其子陆持之于开禧元年(1205)汇编成《象山先生集》,共计36卷,并由其学生于嘉定五年(1212)刊行。1980年1月中华书局整理为《陆九渊集》出版发行。

为纪念陆九渊,省会南昌有一条街命名为“象山路”。金溪陆坊青田院山的陆九渊墓经过整修,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先后有2000余海内外学者、游人前来拜谒。1993年8月,日本九州大学石浦和夫等4位教授虔诚至墓前以表敬意。1996年4月,金溪成立“陆象山研究会”,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张世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宜民等任研究会顾问;杭州大学教授束景南、武汉大学教授宫哲兵等任特约研究员。日本九州大学教授福田殖等国外学者也纷纷寄赠研究论文和专著。1999年4月10日金溪县举办“纪念陆象山先生诞辰860周年学术研究会”,众多国内知名学者、教授应邀参加活动。

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两人都是理学家﹐但朱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陆学直接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心学”﹐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学的目的

朱陆之辩

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心的本然。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至于读书﹐则最重视 《大学》﹑《中庸》﹑《论语》 和《孟子》﹐要求联系日用事物讽咏自得﹐反对习注疏章句之学﹐场屋之文﹐以谋求利禄。他和朱熹常相辩难。他们二人有两次会讲颇具影响﹐第一次是在淳熙二年(1175)“鹅湖之会”(鹅湖书院旧地﹐在今江西铅山县)﹐朱主张先博览而后归之于约﹐以陆的教法太简易﹐陆主张先发明人的本心而后使之博览﹐以朱的教法为支离。第二次是在淳熙八年(1181)﹐朱请陆登白鹿洞书院讲堂﹐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朱则认为切中学者隐微深固之疾﹐当共守勿忘。朱熹晚年曾劝学者兼取两家之长﹐并对陆表示敬意。有人曾劝陆九渊著书﹐他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学为明代王守仁(阳明)所发展﹐世称“陆王学派”﹐著有《象山全集》行世。

心学缘起

陆象山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开山祖。陆九渊之学,学者一般认为是家传。而家学其实只是创造了这一学说形成的氛围和条件。对于陆氏心学,陆九渊曾自称是“因读《孟子》而自得之”(《语录》下),以为孔子之后其学“自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乃得其传者”(卷一《与李省干》)。陆九渊对于伊洛渊源,也不否认自己思想与他们的联系,他曾说:“韩退之言:‘轲不得其传。’固不敢诬后世无贤者,然直是至伊洛诸公,得千载不传之学。但草创未为光明,到今日若不大段光明,更干当甚事?”(《语录》下)他以为“伊洛”虽得儒家正统,但二程子之学只是理学的草创阶段,有待于“我”来进一步发明。陆九渊的这些说法自然包含着理学的道统观念及自诩为承担道统的意识,却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即陆氏心学与孟子思想及伊洛渊源的关系。陆九渊思想是自得于孟子,但他是受孟子思想的启发,用孟子“先立乎其大”、“心之官则思”,以及“求放心”等命题,来阐发二程理学中“心性”的层面,使理学的本体论更偏于主观,而与道德践履的思想趋于逻辑上的统一的。这也就是他在理学中的理论贡献。

除此之外,《宋元学案》中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陆九渊思想是继程门谢良佐之后,经由王苹、张九成、林季仲发展而来。此一说根据大体有三:

其一,《宋元学案·象山学案》表在陆九渊名下有王梓材注:“庸斋、梭山、复斋弟。艾轩讲友,上蔡、震泽、横浦、林竹轩续传。”以为陆九渊之学,除得自家传,尚可由林季仲(竹轩)、张九成、王苹、谢良佐溯源至程颢。

其二,《宋元学案·震泽学案》全祖望案语说:“洛学之……入吴也以王信伯。信伯极为龟山所许,而晦翁最贬之,其后阳明又最称之。予读信伯集,颇启象山之萌芽。其贬之者以此,其称之者亦以此。象山之学,本无所承,东发以为遥出于上蔡,予以为兼出于信伯。盖程门已有此一种矣。”象山之学黄震以为“遥出于上蔡”,全氏以为“兼出于信伯”,综合两方面,全氏肯定“程门已有此一种”。其实正点出陆九渊心学与程氏学说的内在联系。

其三,全氏于《艾轩学案》又曰:“愚读艾轩之书,似兼有得于王信伯……且艾轩宗旨,本于和靖者反少,而本于信伯者反多,实先槐堂之三陆而起。”此条又补充了林光朝(艾轩)与陆九渊的关系。

陆九渊之学出于家传是确切的,而与谢、张、林等并无师承关系。就思想上看却不无相通之处。从陆九渊对二程的态度来说,亦确有褒贬之不同。如《语录》中说:“二程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而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后来明道此意却存,伊川已失此意。”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此段为傅子云所录。又《语录》同卷严松所录曰:“元晦似伊川,钦夫似明道。伊川蔽锢深,明道却通疏。”这都说明陆氏思想与程颢更为接近。宋代理学自二程之后,程颐之学由杨时、罗从彦、李侗而传朱熹;程颢之学则由谢良佐、王苹、张九成、林季仲传至陆九渊,由此分成两大支流。此说法中,朱熹一支尚有师承关系可考,而陆九渊一支学者认为多出于推断或臆测。其实内中亦包含着学术思想发展的某种必然因素。因此全祖望在《象山学案》序录中对于陆九渊学系做了这样的结论:

程门自谢上蔡以后,王信伯、林竹轩、张无垢至于林艾轩,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传亦最广。

这个结论当是可信的。

《宋史》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道学一

 ○周敦颐 程颢 程颐 张载(弟戬)邵雍

 "道学"之名,古无是也。三代盛时,天子以是道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为职业,党、庠、术、序师弟子以是道为讲习,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是故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以遂其性。于斯时也,道学之名,何自而立哉。

 文王、周公既没,孔子有德无位,既不能使是道之用渐被斯世,退而与其徒定礼乐,明宪章,删《诗》,修《春秋》,赞《易象》,讨论《坟》、《典》,期使五三圣人之道昭明于无穷。故曰:"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

 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张载作《西铭》,又极言理一分殊之旨,然后道之大原出于天者,灼然而无疑焉。仁宗明道初年,程颢及弟颐实生,及长,受业周氏,已乃扩大其所闻,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傅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

 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其于世代之污隆,气化之荣悴,有所关系也甚大。道学盛于宋,宋弗究于用,甚至有厉禁焉。后之时君世主,欲复天德王道之治,必来此取法矣。

 邵雍高明英悟,程氏实推重之,旧史列之隐逸,未当,今置张载后。张栻之学,亦出程氏,既见朱熹,相与博约又大进焉。其他程、朱门人,考其源委,各以类从,作《道学传》。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博学行力,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其说曰: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故颢之言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敦颐曰:"吾老矣,说不可不详。"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

 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二子寿、焘,焘官至宝文阁待制。

吟 古诗的一种形式

--------------------------------------------------------------------------------

yín

(1) ㄧㄣˊ

(2) 唱,声调抑扬地念:~咏。~诵。~味(吟咏玩味,体味)。~讽(吟咏讽诵)。

(3) 叹息,痛苦的声音:~啸(a.悲哀愤慨地长叹;b.吟咏)。呻~。

(4) .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秦妇~。

(5) 鸣,叫:风~。猿~。

(6) 郑码:JOSX,U:541F,GBK:D2F7

(7) 笔画数:7,部首:口,笔顺编号:2513445

参考词汇

--------------------------------------------------------------------------------

chant recite the cry of animals

详细注解

--------------------------------------------------------------------------------

yín

〔动〕

(1) (形声。从口,今声。唫为吟的本字。本义:呻吟、叹息)

(2) 同本义 [sigh;groan]

吟,呻也。——《说文》

吟,叹也。——《苍颉篇》

呿吟至微。——《素问·宝命全形论》。注:“谓吟叹也。”

昼吟宵哭。——《战国策·楚策》

相送悲吟不尽情,关山陇坂高无极。——明·何景明《陇右行送徐少参》

(3) 又如:吟呻(呻吟。因痛苦而发出哼哼声);吟啸(悲叹;哀号)

(4) 吟咏;诵读 [chant;recite]

倚树而吟。——《庄子·德充符》

则将吴吟。——《战国策·秦策》。注:“歌吟也。”

盗跖吟口。——《荀子·不苟》

吟青黄。——《汉书·礼乐志》。注:“谓歌诵也。”

(5) 又如:吟盐咏絮(对盐吟咏女子的赞词);吟月(对月吟诗);吟弄(吟唱;吟咏);吟呻(吟咏;推敲诗句);吟玩(吟咏玩赏);吟颂(讴吟歌诵);吟诗(吟诵诗歌);吟歌(吟咏歌唱);吟写(吟咏抒写)

(6) 鸣,叫 [sing]

熊咆龙吟。——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 又如:吟叫(鸣叫);吟吼(吼叫);吟鸟(善鸣的鸟);吟蛩(鸣叫着的蟋蟀);吟鸣(鸣叫);吟啸(呼啸;呼叫);吟虫(善鸣的虫)

(8) 作诗,写诗;推敲字句 [compose]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9) 又如:吟怀(作诗的情怀);吟讽(作诗。亦谓作诗讽刺)

词性变化

--------------------------------------------------------------------------------

yín

〔名〕

(1) 古典诗词的一种名称 〔song (as a type of classical poetry)〕。如:吟卷(诗册;诗稿);吟草(诗稿);吟轴(诗卷;诗册);吟笺(诗稿);吟集(诗集);《秦中吟》

(2) 诗人 [poet]。如:吟肩(诗人的肩膀);吟骨(诗人的精神);吟客(诗人);吟堂(诗人的堂室,书斋);吟眸(诗人的视野);吟笔(诗人的笔);吟窗(诗人的居住的窗户);吟魂(诗人的灵魂)

常用词组

--------------------------------------------------------------------------------

吟哦

yín’é

(1) [recite;chant]∶有节奏地诵读

曼声吟哦

(2) [write poet;polish]∶写作诗词;推敲诗句

执卷吟哦,搜索殊苦

驴上吟哦。——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吟风弄月

yínfēng-nòngyuè

(1) [sing of the moon and the wind;sentimental verse] 用风花雪月作题材写作以抒发超然、闲适的心情。现也指作品内容空虚,逃避现实,用为贬义

《诗》可以兴,某自再见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宋·程颢、程颐《遗书》

(2) 也说“吟风咏月”

吟诵

yínsòng

[chant;recite] 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吟诵诗篇

吟游

yínyóu

[minstrelsy] 游唱诗人的艺术与职业;特指游唱诗人的歌唱与表演

汉译英

--------------------------------------------------------------------------------

chant recite the cry of animals

English

--------------------------------------------------------------------------------

Y í n

Sing, the voice adjusts to suppress the ground of 扬 reads aloud.

Sigh, painful voice.

. Chinese ancient a specific name of the verse calls.

鸣 , call.

chant

recite

the cry of animals

只知道这些了,不知道对不对。

吟哦的近义词

拼音:yín, 部首:口 笔划:7

部首笔划:3 汉字笔顺:2513445 五笔字型:kwyn

yín

(形声。从口,今声。唫为吟的本字。本义:呻吟、叹息)

同本义〖sigh;groan〗

吟,呻也。——《说文》

吟,叹也。——《苍颉篇》

呿吟至微。——《素问·宝命全形论》。注:“谓吟叹也。”

昼吟宵哭。——《战国策·楚策》

相送悲吟不尽情,关山陇坂高无极。——明·何景明《陇右行送徐少参》

又如:吟呻(呻吟。因痛苦而发出哼哼声);吟啸(悲叹;哀号)

吟咏;诵读〖chant;recite〗

倚树而吟。——《庄子·德充符》

则将吴吟。——《战国策·秦策》。注:“歌吟也。”

盗跖吟口。——《荀子·不苟》

吟青黄。——《汉书·礼乐志》。注:“谓歌诵也。”

又如:吟盐咏絮(对盐吟咏女子的赞词);吟月(对月吟诗);吟弄(吟唱;吟咏);吟呻(吟咏;推敲诗句);吟玩(吟咏玩赏);吟颂(讴吟歌诵);吟诗(吟诵诗歌);吟歌(吟咏歌唱);吟写(吟咏抒写)

鸣,叫〖sing〗

熊咆龙吟。——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又如:吟叫(鸣叫);吟吼(吼叫);吟鸟(善鸣的鸟);吟蛩(鸣叫着的蟋蟀);吟鸣(鸣叫);吟啸(呼啸;呼叫);吟虫(善鸣的虫)

作诗,写诗;推敲字句〖compose〗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又如:吟怀(作诗的情怀);吟讽(作诗。亦谓作诗讽刺)

yín

古典诗词的一种名称〔song(asatypeofclassicalpoetry)〕。如:吟卷(诗册;诗稿);吟草(诗稿);吟轴(诗卷;诗册);吟笺(诗稿);吟集(诗集);《秦中吟》

诗人〖poet〗。如:吟肩(诗人的肩膀);吟骨(诗人的精神);吟客(诗人);吟堂(诗人的堂室,书斋);吟眸(诗人的视野);吟笔(诗人的笔);吟窗(诗人的居住的窗户);吟魂(诗人的灵魂)

吟哦

yín’é

〖recite;chant〗∶有节奏地诵读

曼声吟哦

〖writepoet;polish〗∶写作诗词;推敲诗句

执卷吟哦,搜索殊苦

驴上吟哦。——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吟风弄月

yínfēng-nòngyuè

〖singofthemoonandthewind;sentimentalverse〗用风花雪月作题材写作以抒发超然、闲适的心情。现也指作品内容空虚,逃避现实,用为贬义

《诗》可以兴,某自再见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宋·程颢、程颐《遗书》

也说“吟风咏月”

吟诵

yínsòng

〖chant;recite〗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吟诵诗篇

吟游

yínyóu

〖minstrelsy〗游唱诗人的艺术与职业;特指游唱诗人的歌唱与表演

歌,吟,行的特点

(形声。从欠,哥声。从“欠”,表示与口有关系。本义:唱)

(3)

同本义 [sing]

歌,咏也。――《说文》

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说文系传》

不鼓缶而歌。――《易·离》

歌永言。――《虞书》

歌咏其声也,长言也。――《礼记·乐记》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诗·魏风·园有桃》传

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论语·微子》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4)

又如:对歌(一问一答地唱歌);高歌(放声歌唱);歌吹(歌唱,吹奏);歌鼓(歌唱并击鼓);歌戏(歌唱嬉戏)

(5)

歌颂,赞美 [sing the praises of]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竟竭蹶而趋之。――《荀子·儒效》

诗人歌功。――扬雄《赵充国颂》

(6)

又如:歌功(颂扬他人的功德);歌思(歌颂思慕);歌叹(歌颂赞叹)

(7)

奏乐;伴奏 [play music]

歌于斯,哭于斯。――《礼记》

往往会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8)

又指[禽鸟]鸣叫 [chirp]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宋·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

(9)

作歌;作诗 [poet]

夫也不良,歌以讯止。――《诗·陈风·墓门》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名〉

(1)

歌曲;歌词 [song]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校歌;民歌;国歌;歌头曲尾(诗歌和散曲联唱的一种歌曲形式);歌味(歌曲的风味);歌儿(歌曲);歌章(歌曲。音乐一曲为一章,故称)

(3)

诗体的一种 [a kind of poet]。如:《长恨歌》;歌行(古代乐府诗的一体);歌诗(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4)

古用同“哥”。一指兄长;一指父亲 [brother;father]。如:歌歌(同“哥哥”。指父亲)

歌本

gēběn

[songbook] 歌曲集

他买了一个歌本

歌唱

gēchàng

(1)

[sing;chant]∶唱歌

晚会上有歌唱有舞蹈

(2)

[paean]∶歌颂。以赞颂或好像以赞颂表达

歌唱祖国

歌唱家

gēchàngjiā

[vocalist;singer] 以唱歌为职业的人;声乐艺术家

歌词

gēcí

[words of a song] 声乐作品中的词句

平凡的歌词配上壮丽的音乐

歌功颂德

gēgōng-sòngdé

[sing the praises of sb.;heap praises and eulogies on sb.] 作成歌词颂扬功劳与美德,原有褒义;但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贬义,有阿谀逢迎的意思

歌功颂德今时事,侧听诸公出正音。――宋·王灼《再次韵晁子兴》

在封建时代,地主乡绅为了拍地方官的马屁,总是借老百姓的名义,送什么万民伞、歌德碑之类的东西,为这些刮地皮的官吏歌功颂德

歌喉

gēhóu

[singer's voice] 指唱歌人的音色,也指歌声

歌喉婉转

歌剧

gējù

[opera] 以歌唱为主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戏剧

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歌诀

gējué

[formulas or directions put into verse] 可以咏歌而有韵律的口诀;歌谣

汤头歌诀(用汤药成方中的药名编成的口诀)

歌迷

gēmí

[fan] 因为特别喜欢听歌曲或唱歌而入迷的人

歌女

gēnǚ

[prefessional female singer] 以卖唱为职业的女子

歌片儿

gēpiànr

[song sheet] 印有或抄有歌曲的纸片

歌谱

gēpǔ

[music score for songs;music of a song] 歌曲的音乐符号;曲谱

歌曲

gēqǔ

[song] 合乐的词曲

谱写歌曲

歌声

gēshēng

[sound of songs] 声带经头腔和喉腔共鸣产生的乐音,与说话时声音的主要区别在于特定音高上元音的拖长与否;唱歌的声音

歌声飞出窗外

歌手

gēshǒu

[vocalist;singer] 擅长唱歌的人

职业歌手

歌颂

gēsòng

(1)

[magnify;sing in praises of]∶歌咏、颂扬[某一事物]

歌颂好人好事

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的品质的象征。――《松树的风格》

(2)

[chant]∶以歌曲或诵唱来颂扬或赞颂

歌颂劳模

歌坛

gētán

[vocal circle] 指歌唱界;声乐界

歌坛新秀

歌舞

gēwǔ

[song and dance] 合称歌唱与舞蹈

歌舞晚会

歌舞剧

gēwǔjù

[song and dance drama] 用歌舞的形式表演出来的戏剧

歌舞升平

gēwǔ-shēngpíng

[sing and dance to extol the good times] 形容太平盛世,既歌且舞以为庆祝颂扬

一班醉生梦的达官贵人,却又个个兴高采烈,歌舞升平起来。――《孽海花》

淳佑景定间,王邸侯馆,歌舞升平,居生处乐,不知老之将至。――元·陆文圭《词源》跋

歌啸

gēxiào

[sing loudly] 高声歌唱

酒酣兴到,随意歌啸。――《灌园叟晚逢仙女》

歌星

gēxīng

[star singer] 演唱歌曲的明星

青年歌星

歌行

gēxíng

[a style of old Chinese poems] 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歌谣

gēyáo

[folk song;ballad;nursery rhyme] 随口唱出的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等

歌吟

gēyín

[sing or chant] 歌唱吟咏

到处听不见歌吟花月的声音了,代之而起的是铁和血的赞颂。――鲁迅《论睁了眼看》

歌咏

gēyǒng

(1)

[singing contest]∶歌颂,吟咏;歌唱

歌咏比赛

(2)

[song]∶诗歌,歌曲

歌仔戏

gēzǎixì

[Taiwanese opera] 由漳州芗江一带的什锦歌、采茶曲和鼓歌等各种民谣流传到台湾而综合成的一种戏曲。曲调以大调、背思、什念、七字调及各种哭调为主,特点是曲多白少,而且没有固定格律,表现力强

歌钟

gēzhōng

[percussion instrument in ancient times] 即“编钟”,古代铜制打击乐器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宋·苏轼《石钟山记》

gē ㄍㄜˉ

(1)

唱:~唱。~咏。~颂。~坛。~台舞榭。~舞。能~善舞。

(2)

能唱的文词:唱~。~谱。~词。~诀。民~。诗~。~行(xíng)(旧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诗言志,~咏言。

郑码:AIJR,U:6B4C,GBK:B8E8

笔画数:14,部首:欠,笔顺编号:12512125123534

注解

--------------------------------------------------------------------------------

yín

(1) ㄧㄣˊ

(2) 唱,声调抑扬地念:~咏。~诵。~味(吟咏玩味,体味)。~讽(吟咏讽诵)。

(3) 叹息,痛苦的声音:~啸(a.悲哀愤慨地长叹;b.吟咏)。呻~。

(4) .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秦妇~。

(5) 鸣,叫:风~。猿~。

(6) 郑码:JOSX,U:541F,GBK:D2F7

(7) 笔画数:7,部首:口,笔顺编号:2513445

参考词汇

--------------------------------------------------------------------------------

chant recite the cry of animals

详细注解

--------------------------------------------------------------------------------

yín

〔动〕

(1) (形声。从口,今声。唫为吟的本字。本义:呻吟、叹息)

(2) 同本义 [sigh;groan]

吟,呻也。——《说文》

吟,叹也。——《苍颉篇》

呿吟至微。——《素问·宝命全形论》。注:“谓吟叹也。”

昼吟宵哭。——《战国策·楚策》

相送悲吟不尽情,关山陇坂高无极。——明·何景明《陇右行送徐少参》

(3) 又如:吟呻(呻吟。因痛苦而发出哼哼声);吟啸(悲叹;哀号)

(4) 吟咏;诵读 [chant;recite]

倚树而吟。——《庄子·德充符》

则将吴吟。——《战国策·秦策》。注:“歌吟也。”

盗跖吟口。——《荀子·不苟》

吟青黄。——《汉书·礼乐志》。注:“谓歌诵也。”

(5) 又如:吟盐咏絮(对盐吟咏女子的赞词);吟月(对月吟诗);吟弄(吟唱;吟咏);吟呻(吟咏;推敲诗句);吟玩(吟咏玩赏);吟颂(讴吟歌诵);吟诗(吟诵诗歌);吟歌(吟咏歌唱);吟写(吟咏抒写)

(6) 鸣,叫 [sing]

熊咆龙吟。——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 又如:吟叫(鸣叫);吟吼(吼叫);吟鸟(善鸣的鸟);吟蛩(鸣叫着的蟋蟀);吟鸣(鸣叫);吟啸(呼啸;呼叫);吟虫(善鸣的虫)

(8) 作诗,写诗;推敲字句 [compose]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9) 又如:吟怀(作诗的情怀);吟讽(作诗。亦谓作诗讽刺)

词性变化

--------------------------------------------------------------------------------

yín

〔名〕

(1) 古典诗词的一种名称 〔song (as a type of classical poetry)〕。如:吟卷(诗册;诗稿);吟草(诗稿);吟轴(诗卷;诗册);吟笺(诗稿);吟集(诗集);《秦中吟》

(2) 诗人 [poet]。如:吟肩(诗人的肩膀);吟骨(诗人的精神);吟客(诗人);吟堂(诗人的堂室,书斋);吟眸(诗人的视野);吟笔(诗人的笔);吟窗(诗人的居住的窗户);吟魂(诗人的灵魂)

常用词组

--------------------------------------------------------------------------------

吟哦

yín’é

(1) [recite;chant]∶有节奏地诵读

曼声吟哦

(2) [write poet;polish]∶写作诗词;推敲诗句

执卷吟哦,搜索殊苦

驴上吟哦。——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吟风弄月

yínfēng-nòngyuè

(1) [sing of the moon and the wind;sentimental verse] 用风花雪月作题材写作以抒发超然、闲适的心情。现也指作品内容空虚,逃避现实,用为贬义

《诗》可以兴,某自再见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宋·程颢、程颐《遗书》

(2) 也说“吟风咏月”

吟诵

yínsòng

[chant;recite] 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吟诵诗篇

吟游

yínyóu

[minstrelsy] 游唱诗人的艺术与职业;特指游唱诗人的歌唱与表演

释义 ①横向排列的:行列|行距|字里行间。②某些营业机构:银行|商行。③职业类别:行当|行规|同行|各行各业。④指某个行业的知识、经验:行家|内行|懂行。⑤兄弟姐妹按长幼排列的次序:我在家排行老二。⑥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一行字|两行树。

行家 #hángjia ①内行人。②在行。

〖例句〗他是种树的行家,对各种树木的特点了如指掌。

行列 #hángliè 人或物排成的直行或横行的总称。

〖例句〗你们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争取早日进入先进的行列。

行业 #hángyè 职业的类别。

〖例句〗饮食行业要特别注意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行〈名〉hang

(象形。本义:道路)

同本义

行,道也。――《说文》

行有人。――《诗·小雅·小弁》

遵彼微行。――《诗·豳风·七月》

又如:行苇(路旁芦苇);行阡(道路);行神(路神);行程(路程);行街(大路)

直排为行,横排为列

左右陈行,戒我师旅。――《诗·大雅·常武》

凌余阵兮躐余行。――《楚辞·九歌·国殇》

奉读书,五行并下。――《后汉书·应奉传》

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郑伯使卒出貑,行出犬鸡。――《左传·隐公十一年》

队伍,军队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史记·陈涉世家》

行háng

⒈排,队列:~列。横~。

⒉兄弟、姐妹长幼的次序:你~几?我~二。

⒊职业:同~。内~。干一~,爱一~。

⒋某些商店或营业性机构:寄卖~。农业银~。

⒌量词。成行的:写两~字。栽三~树。

⒏见xíng。

行xíng

⒈走:~走。~路。~军。远~。

⒉跟出行有关的:~装。~李。旅~社。

⒊做,办事,活动,举动:~事。~为。~动。~医。试~。执~。进~。举~。

⒋品质,品德:言~。品~。罪~。

⒌将要:~将就业。

⒍可以:这样做也~。

⒎能干:她真~。

⒏流通,传递:通~。推~。发~书报刊物。

⒐流动的,临时的:~商。~营。

⒑乐府和古诗的一种体裁:长干~。兵车~。

⒒行者:佛教带发修行的武僧的一种称呼

①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机关。

②有关行政事务的:~政人员。~政经费。

行hàng 1.刚强貌。参见"行行"。 2.见"树行子"。

行héng 1.口语中称僧道修行的功夫。参见"行望"、"道行"。

古代术语。(1)凡“立”、“长”、“平”等着法,在古谱中均可称为“行”。宋徐铉《围棋义例诠释》:“连子而下曰行。” (2)与走、着通用。如一步棋着于某路、某位,也可称为“行”于某路、某位。

孔子所好?颜子所乐?

参考文献:近日见到一些十分陌生的议论,对论语多有新的阐发和解释,但我看后难以苟同。现在我想重新提一下宋儒们的问题:颜子所乐在何处?看看有没有更令我意外的解释。

以下是网络的一段引文,不代表我的看法(我浅薄的看法还到不了这个层次),权当抛砖引玉吧,看看应者有几。

“孔颜乐处”命题,最早由周敦颐提出,后来二程和朱熹等对此均多有发挥。那么,“孔颜乐处”乐在何处呢?一是德性之乐,即一种道德尊严感和满足感。二是知性之乐,即一种求知、求真的快乐。诸如“须是知得了,方能乐得”(《遗书》卷十八)、“思虑有得,中心悦豫”(《遗书》卷二)、“循理为乐,不循理为不乐”(《遗书》卷十八),无不是知性之乐。三是本体之乐,即把握并融入世界本原、本性的根本快乐和终极快乐,程子称之为“大快活”。此种快乐,也就是张横渠所称之“吾能乐天地之命”(《宋元学案》卷十七),程子“吟风弄月以归”的“吾与点也”(《遗书》卷三)之意。但又谓“若大至仁则天地为一身”(《遗书》二卷),“崇信明物,极其所止;涣然冰释,洞见道体”(《遗书·附录》卷一百一十七)。可见德性、知性、本体三乐的统一,才是“孔颜乐处”。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