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身灭智的意思_灰身灭智与无余涅槃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24 0
  1. 三余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2. 涅磐和涅槃的区别是什么?
  3. 禅意的四字词语
  4. 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盘
  5. 涅盘了,还能渡众生吗?那么涅盘是学佛人最终目的吗?
  6. 涅盘就一定可以往生西方吗?
  7. 涅槃的解释?
  8. 涅槃怎么读音意思

?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另外两个:***教、***教)。由释迦摩尼创立于古印度,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其创始人释迦牟尼是释迦族的王子,他29岁出家,悟道之后,在印度河流域进行传教,信徒渐广,后形成佛教。佛家主张?众生平等?,忍耐苦修,才能摆脱痛苦,到达极乐世界。

? 在这里,佛家经常提到的涅槃,则是一个佛家用语。它还有许多的别名,例如: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而我们通常以为涅槃就是死亡,是对佛陀死亡的美称。然?涅槃?,原指火的熄灭或者风的吹散,后成为印度教的通用语言,指的是通过宗教修行达到最高境界。后来被佛家吸收进自身教义中,成为重要的内容。佛教认为,人生在世,总是要遭受各种各样的苦难,烦恼等等,涅槃就是人们对各种苦难、烦恼,生死的克服,是修行实践的目标和结果。而各佛家宗派对它理解不完全一致。

? 佛教也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认为,涅槃指?灰身灭智,捐形绝虑?,意思是说身心俱灭,一切无有,生死轮回相对的一种寂静状态。而它又把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烦恼、欲望都没有了,精神进入涅槃的境界,形体仍存,肉体尚未死亡;无余涅槃指人的精神和肉体都已经死了,彻底的跳出了生死轮回的阳世间。大乘佛教则有所不同,他认为涅槃只是***名,不是真实存在的。

灰身灭智的意思_灰身灭智与无余涅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这个词,比如说,凤凰涅槃、涅槃重生等,都指的是经历了重大的挫折和磨难之后,获得了成功。

三余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涅槃,佛教教义。又译为“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意译为“灭”“圆寂”“灭度”“寂灭”“安乐”“解脱”“不生”“无为”等。所谓“灭”,意为灭除生死因果。“灭度”,意为灭除生死因果,度脱生死瀑流。“寂灭”,意为灭生死之大患,寂静安稳。“安乐”,意为安稳快乐。“解脱”,意为远离一切业果。“不生”,意为生死苦果不再续生。“无为”,意为不再造作因缘惑业。涅槃,原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后成为印度古代宗教的通用术语,指通过宗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佛教创立后,将其吸收进自身教义中,成为重要的核心内容。佛教认为,众生既受烦恼、欲望等折磨而陷入无尽的痛苦,又受生死业力的束缚,涅槃就是对烦恼、欲望、生死诸苦的最后克服。涅槃,是宗教修行实践的目标和结果。不同佛教宗派,对于涅槃的理解不完全一样。佛经记载的解释就有60多种。佛教非常强调“灭”的作用,“涅槃”属于灭谛的内容。佛教认为它超越一切苦乐,犹如打铁时四处飞溅的火花,瞬时即逝。

小乘佛教把“涅槃”解释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意为身心俱灭,一切无有,就是与生死轮回相对的一种寂静状态。小乘佛教把涅槃分成两种,即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是指众生烦恼已断,欲望都无,精神已经进入涅槃的境界之中,但仍有形体存在,肉体尚未死亡;无余涅槃则指众生的精神与肉体皆已死亡,彻底跳出了生死轮回的世间。大乘佛教部分地接受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说法,但是为了适应本宗学说,其解释与小乘不尽相同。大乘中观派主张“诸法性空”,涅槃也是***名,并非真实的存在。大乘如来藏学说则认为,“涅槃”常住不变,因为佛性就是绝对真实的存在。

涅磐和涅槃的区别是什么?

又作三种余。余,残余、残留之意。谓声闻、缘觉二乘之人虽已入于无余涅槃,然仍有烦恼、业、果报等三种之残余。(一)烦恼余,又作障余。谓二乘之人虽已断除烦恼障,人于无余涅槃而灰身灭智,然所知障尚未断除,微细之烦恼尚未灭尽,此即烦恼之残余。(二)业余,又作道余。谓二乘之人虽已断除一切有漏业,然仍受变易身而残余无漏业。(三)果报余,又作果余、报余、苦余。谓二乘之人虽已断除烦恼障,灭尽有漏业,断舍分段身,而入于无余涅槃,然因尚未断除所知障,未灭尽无漏业,未断舍变易身,故犹残余变易之果报。〔佛性论卷三、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五教章通路记卷五十〕 p686

禅意的四字词语

没有什么区别,涅磐一般指涅槃涅槃,佛教教义。又译为“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意译为“灭”“圆寂”“灭度”“寂灭”“安乐”“解脱”“不生”“无为”等。所谓“灭”,意为灭除生死因果。“灭度”,意为灭除生死因果,度脱生死瀑流。

小乘佛教把“涅槃”解释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意为身心俱灭,一切无有,就是与生死轮回相对的一种寂静状态。小乘佛教把涅槃分成两种,即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

有余涅槃是指众生烦恼已断,欲望都无,精神已经进入涅槃的境界之中,但仍有形体存在,肉体尚未死亡;无余涅槃则指众生的精神与肉体皆已死亡,彻底跳出了生死轮回的世间。

大乘佛教部分地接受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说法,但是为了适应本宗学说,其解释与小乘不尽相同。大乘中观派主张“诸法性空”,涅槃也是***名,并非真实的存在。大乘如来藏学说则认为,“涅槃”常住不变,因为佛性就是绝对真实的存在。

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盘

青灯古佛

青灯古佛 :青荧的油灯和年代久远的佛像,借指佛门寂寞的生涯。

中文名

青灯古佛

拼 音

qīng dēng gǔ fó

解 释

青荧的油灯和年代久远的佛像

出 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

涅盘了,还能渡众生吗?那么涅盘是学佛人最终目的吗?

niè pán

涅盘

1.佛教语。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2.作为死亡(佛或僧人)的美称。

3.亦作"湼盘"。

梵语nirvana的音译,意为“灭度”、“寂灭”等。或从梵语Parinivana意译为“圆寂”。“涅盘”是佛家修证的最高境界。简单地说,“涅盘”就是经过修道,能够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如《涅经》卷四所说:“灭诸烦恼,名为涅盘;离诸有(指生死)者,乃为涅盘。”又如《魏书·释老志》所说:“涅盘译云灭度,或言常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后称僧人逝世为涅盘、圆寂。修学佛法最后的归趣在求证涅盘,那么学佛修行的人,当要彻底明白它,不可轻易忽略它。

涅盘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盘,今顺古亦云涅盘。又名泥洹,或云涅盘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今单举灭度和寂灭二义释之: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寂灭,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亦可说,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智论”云:涅名为出,盘名为趣,谓永出诸趣生死,则亦可译为出趣也。

涅盘就一定可以往生西方吗?

佛教术语。意译为灭、灭度、寂灭、无为、圆寂等。涅盘是从佛教传统印度宗教中继承下来的概念,是最易被误解的佛教名词。其本义是熄灭、(被风)吹灭。早期佛教认为证得涅盘的人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爱等烦恼已断,但前世留下的果报之身尚存,称有余涅盘;一是命终之时,五蕴离散,不复受生,称无余涅盘。大乘佛教对涅盘的理解更复杂一些,认为以往小乘的涅盘理想是“灰身灭智、捐形绝虑”,而自己的理想是无住涅盘,即为救度众生,既不以生死亦不以涅盘为住处。大乘涅盘特征有许多说法:《涅盘经》说有常乐我净的功德;《中论》说实相即是涅盘;中观派说空即涅盘,且世间与涅盘等同;也有说涅盘即法身、法界、如来藏等。在大乘佛教中,涅盘不仅是解脱境界,更成为存在的本体,与经验存在者相对待。

涅槃的解释?

二种涅槃

小乘佛教认为,虽断却一切生死原因的烦恼而证得涅槃,但因前世惑业所造成的果报身尚存在,亦即生死之因已断,尚有生死之果待尽者,称为有余涅槃。

反之,已断尽生死之因,又无生死之果,而达灰身灭智之究竟涅槃之境界者,称为无余涅槃。

大乘佛教说法与小乘有异。于《大乘义章》卷十九中,以佛之应身、化身为有余涅槃,以佛之真身为无余涅槃。

往生

通常又以‘往生’为‘死’之代用词。往生一词,就广义而言,通指受生三界六道及诸佛净土,然至弥陀净土之说盛行后,主要指受生极乐世界。一般分为极乐往生、十方往生、兜率天往生等;而愿意往生,即称愿生。

(一)极乐往生,乃基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之说。谓离开娑婆世界,往西方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化生于彼土莲花中。净土宗之目的在往生极乐净土,净土,即指离开迷界后,所往生无生灭变化之世界。据往生论注卷下载,受生极乐与受生三界之‘相’不同,故谓往生即无生之生。又往生之法有多种,如;(1)念佛往生,以念佛名号而往生。(2)诸行往生,又称万行往生。修习念佛以外之诸善行而得往生。(3)助念往生,以念佛及修诸善行而得往生。(4)闻名往生,闻佛名号而生信,得以往生。唐代善导之净土法门即以念佛往生为主,且以‘指方立相’为旨,谓命终后确实往生西方净土又善导之***怀感,于所著之释净土群疑论卷二谓,依第一义谛言,往生系无生之意;依世谛言,即舍此往彼之意。惟天台宗、禅宗等,以唯心弥陀、己心净土之说,批驳舍此往彼说。

(二)十方往生,系根据十方随愿往生经之说法。谓往生于阿弥陀佛净土以外之其他净土。

(三)兜率天往生,又作兜率往生,系基于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之说法。谓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内院,至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将降生于娑婆世界,救度众生。修此法门者往生兜率天,将来与弥勒菩萨同来娑婆世界。法相宗之行者多修此法门。

(四)其他之往生信仰,如:信奉药师如来者,得往生净琉璃世界;信奉观音菩萨者,得生补陀落迦;信奉释迦牟尼佛者,得生灵鹫山、无胜庄严国;信奉华严经者,往生华藏界等。然此类信仰极少见,故未形成思潮。

上记之极乐往生、兜率往生等二种思想,为印度、中国、日本等地往生思想之两大主流。极乐往生之思想,于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为自力成道之方法。于净土宗,则依教主弥陀之救度为成佛之道,而称他力信仰。兜率往生之思想为法相宗所喜好,视之为修道之方便法门。十方往生之思想,见于唐代道绰之安乐集、智顗之净土十疑论等书,惟愿生之事迹甚少。此外,善导之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有:难思议往生乐、双林树下往生乐、难思往生乐等说。[法华经卷六药草喻品]

——————————————————————————————————

所以,涅槃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但是却不是一定要往生在西方极乐净土。要看证得涅槃者所发之愿是生于何处,属于愿生。

可是能够往生西方的,却并不一定已经证得涅槃。属于是依教主弥陀之救度,因而能往生西方。至于是否能够往生其他净土,仍需考量。

涅槃怎么读音意思

涅槃的解释指超脱生死的境界,也指僧尼死亡。

涅槃,佛教教义。又译为“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意译为“灭”“圆寂”“灭度”“寂灭”“安乐”“解脱”“不生”“无为”等。所谓“灭”,意为灭除生死因果。

“灭度”,意为灭除生死因果,度脱生死瀑流。“寂灭”,意为灭生死之大患,寂静安稳。“安乐”,意为安稳快乐。“解脱”,意为远离一切业果。

“不生”,意为生死苦果不再续生。“无为”,意为不再造作因缘惑业。涅槃,原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后成为印度古代宗教的通用术语,指通过宗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佛教把“涅槃”解释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意为身心俱灭,一切无有,就是与生死轮回相对的一种寂静状态。小乘佛教把涅槃分成两种,即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

有余涅槃是指众生烦恼已断,欲望都无,精神已经进入涅槃的境界之中,但仍有形体存在,肉体尚未死亡;无余涅槃则指众生的精神与肉体皆已死亡,彻底跳出了生死轮回的世间。

历史发展

佛教创立后,将其吸收进自身教义中,成为重要的核心内容。佛教认为,众生既受烦恼、欲望等折磨而陷入无尽的痛苦,又受生死业力的束缚,涅槃就是对烦恼、欲望、生死诸苦的最后克服。涅槃,是宗教修行实践的目标和结果。不同佛教宗派,对于涅槃的理解不完全一样。

佛经记载的解释就有60多种。佛教非常强调“灭”的作用,“涅槃”属于灭谛的内容。佛教认为它超越一切苦乐,犹如打铁时四处飞溅的火花,瞬时即逝。

涅槃的读音是niè pán。意思是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

扩展资料:

佛教创立后,将其吸收进自身教义中,成为重要的核心内容。佛教认为,众生既受烦恼、欲望等折磨而陷入无尽的痛苦,又受生死业力的束缚,涅槃就是对烦恼、欲望、生死诸苦的最后克服。涅槃,是宗教修行实践的目标和结果。

不同佛教宗派,对于涅槃的理解不完全一样。佛经记载的解释就有60多种。佛教非常强调灭的作用,涅槃属于灭谛的内容。佛教认为它超越一切苦乐,犹如打铁时四处飞溅的火花,瞬时即逝。

相关解释:

小乘佛教把“涅槃”解释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意为身心俱灭,一切无有,就是与生死轮回相对的一种寂静状态。小乘佛教把涅槃分成两种,即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

有余涅槃是指众生烦恼已断,欲望都无,精神已经进入涅槃的境界之中,但仍有形体存在,肉体尚未死亡;无余涅槃则指众生的精神与肉体皆已死亡,彻底跳出了生死轮回的世间。

大乘佛教部分地接受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说法,但是为了适应本宗学说,其解释与小乘不尽相同。大乘中观派主张诸法性空,涅槃也是***名,并非真实的存在。大乘如来藏学说则认为,涅槃常住不变,因为佛性就是绝对真实的存在。

涅槃造句:

1、爱一曲,唱尽心泪,血写情愁恨,彼岸花开无归期,读着自己的故事,一份爱情,一段情殇,让此生为之感动,让此刻为之落泪,让多少无悔墨笔为之抒写不老的怨曲。涅槃阙词,允我于冰冻三尺之下,任相思静水流深,夜又更深时,幽问帘外风,何人剪影,慰我薄凉?

2、拨动记忆的每一根心弦,铭记起成长的每一次涅槃,忘记那些曾经刻骨的辛酸,特殊的日子里总有特殊的情怀,教师节,忘不了每一个良师益友,祝天天愉快。

3、放眼周身,所见的多是被尘俗驱使的芸芸众生,在物质世界中寻找涅槃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