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能而任之的能词类活用,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的简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6-24 0
  1. 总结反省的文言文
  2. 文言文知识梳理陈情表
  3.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特殊句式
  4. 名词作动词必修一文言文整理
  5. 初中文言文四大板块(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6. 高中语文所有关于词类活用的句子及具体哪个字活用或其他的
  7. 词类活用有哪些

一词多义

一、之:

1.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

简能而任之的能词类活用,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的简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白话译文: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

2.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白话译文: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

3.二世杀之(代词,扶苏)

白话译文:秦二世杀了他。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白话译文: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

二、次:

1.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白话译文:陈胜,吴广都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白话译文:又暗中让吴广到戍卒们停留的处所旁的祠堂中。

三、会:

1.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白话译文:恰巧遇到天下大雨。

2.与皆来会计事(***)

白话译文:一起来***议事。

四、将:

1.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白话译文:皇帝派遣他到外面带领军队。

2.项燕为楚将(将领)

白话译文:?项燕是楚国的将领。

五、为:

1.为屯长(担任)

白话译文:担任戎边军中的领队。

2.为天下唱(向)

白话译文:向天下倡导。

3.士卒多为用者(成为)

白话译文:大多数人都会被任用。

4.为坛而盟(修筑)

白话译文:祭坛宣誓结盟。

六、书:

1.乃丹书帛曰(写)

白话译文:用朱砂在绸条上写。

2.得鱼腹中书(丝绸条)

白话译文:发现了鱼肚子了面的字条。

七、数:

1.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白话译文: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

2.卒数万人(几)

白话译文:死了几万人。

八、乃: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

白话译文:应该立扶苏公子。

2.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白话译文:陈胜就自立为王了。

3.古今异义词(加粗字)

九、等死

古义:同样

今义:等待

白话译文:等待死亡。

十、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

今义:经常

白话译文:士兵们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

十一、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

今义:可怜

白话译文:楚人爱戴他。

十二、夜篝火

古义:用竹笼罩着火

今义:篝火晚会

白话译文:用篝火装作“鬼火”。

十三、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白话译文:戍守边塞死的人本来也有十分之六七。

十四、藉第令毋斩

古义:即使,***设,表***设关系的连词

今义:常用以为凭借,***托义

白话译文:即使仅能免于斩刑。

十五、今亡亦死

古义:逃走

今义:死亡

白话译文:现在逃跑是死。

十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下,偷着

今义:间隙

白话译文:又暗中命令吴广到行军驻扎的地方旁的丛林寺庙里。

十七、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自,自己

今义:人,动物的躯体

白话译文:将军亲自穿着铁甲,手里拿锐利的武器。

十八、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如果

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

白话译文: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称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十九、比至陈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比方

白话译文:等行进到了陈县的时候。

二十、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

今义:***.见面等

白话译文:天上下起了雨,无法前进,估计已经耽误了时期。

词类活用

一、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白话译文:楚国(将会)兴盛,陈胜(将会)为王。

二、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白话译文:用竹板或荆条***脊背或臀腿的刑罚。

三、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白话译文:天下的老百姓在秦朝的暴政下统治下已经受了太多的苦,已经太久了。

四、皆指目陈胜

指:指指点点

白话译文:大家都指着看着陈胜。

五、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篝: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白话译文:用篝火装作“鬼火”。

六、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白话译文: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七、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白话译文:将军亲自穿着铁甲,手里拿锐利的武器。

八、死国可乎

死:为……而死

白话译文:为国而死。

九、乃丹书

丹:用丹砂

白话译文:用丹砂在绸子上写。

十、法皆斩

法:名词做介宾短语,按法律。

白话译文:如果不能按期到达,按法律规定全部处以崭刑

十一、固以怪之矣

怪:以……而怪。

白话译文:本来就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十二、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通***字

一、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白话译文:如果有一天富贵了,一定不要互相忘记。

二、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适”通“谪”,贬谪

白话译文: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三、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白话译文:本来就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四、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白话译文:向天下倡导。

五、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白话译文:将军亲自穿着铁甲,手里拿锐利的武器。

六、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思或意图

白话译文:被强迫流放到边远地区。

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白话译文: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呀。

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

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屯长。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

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作为天下首发,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于是二人就去占卜(来预测吉凶)。

此文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卷,篇数跟司马迁自序所说的相符。但《汉书·司马迁传》说其中“十篇缺,有录无书”。

三国魏张晏注:“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即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余篇”,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冯商所续《史记》七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史记》有两部,一部在司马迁的工作场所(宫廷);副本在家中。在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开始把该书内容向社会传播,但是篇幅流传不多,很快就因为杨恽遇害中止。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总结反省的文言文

 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望国一作:思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词句注释

 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这里指***的平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15.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董:督责。

 18.振:通“震”,震慑。

 19.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22.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3.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25.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虚。牧,约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盘游:打猎取乐。

 30.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31.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32.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35.宏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36.简:选拔。

 37.效:献出。

 38.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40.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赏析: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奏疏从头至尾,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成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文章一气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聋发聩。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先以比喻开篇,通过成败得失的比较推论,归结到“可畏惟人”,指出了争取人心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谏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规劝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古文观止》评价: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德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文章第—段即开宗明义,用树木、河流作比,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难”的道理,并从“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入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结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所谓“十思”,归纳起来,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满、宽容仁慈、慎始善终、虚心纳言、拒邪黜奸、刑赏以法。

 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二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戒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处置谨慎,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放低身段,多听取臣下的意见;“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自己有倾向直臣,罢黜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按国家尺度实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从用人,纳谏,赏罚,多方来讲、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是它的根系牢固;想要河流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多聚积道德仁义。

 名家评析

 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魏征传》:史臣曰:臣尝读汉史《刘更生传》,见其上书论王氏擅权,恐移运祚,汉成不悟,更生徘徊伊郁,极言而不顾祸患,何匡益忠荩也如此!当更生时,谏者甚多。如谷永、杨兴之上言,图为奸利,与贼臣为向导;梅福、王吉之言,虽近古道,未切事情。则纳谏任贤,讵宜容易!臣尝阅《魏公故事》,与文皇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一万言。其匡过弼违,能近取譬,博约连类,皆前代诤臣之不至者。其实根于道义,发为律度,身正而心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幸,中不侈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所载章疏四篇,可为万代王者法。虽汉之刘向、魏之徐邈、晋之山涛、宋之谢眺,才则才矣,比文贞之雅道,不有遗行乎!前代诤臣,一人而已。

 赞曰:智者不谏,谏或不智。智者尽言,国家之利。郑公达节,才周经济。太宗用之,子孙长世。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此魏公贞观十一年之疏。以思字作骨,意谓人君敢于纵情傲物,不积道义以致失人心者,皆坐思耳。思曰:睿睿作圣。故有十思之目。若约言之,总一居安思危而已。十三年五月,复有《十渐不克终》之疏,非魏公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敢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文虽平实,当与三代谟训并垂,原不待以“奇幻”见长也。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道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簿并传。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二:评解以文论,总冒总收,有埋伏,有发挥,有线索,反正宕跌,不使直笔,排奡雄厚,不尚单行,最合时墨;以理论,忧盛明危,善始虑终,虽古大臣谟

 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人君当神器之重(古义:帝位;今义:神异的器物)

 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有血缘关系的人;今义:指父母兄***女等亲人。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6、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7、简能而任之(古义:选拔;今义:常用于“简单”等义)

 8、何必劳神苦思(古义:为什么一定;今义:以反问语气表示“不必”)

 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2、居域中之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帝王之位)

 3、不念于居安思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安乐的环境,危险的可能)

 4、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动词活用作名词,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

 5、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6、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名词活用作动词,居……下)

 7、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9、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10、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奸恶的人)

 1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特殊句式

 1、而况于明哲乎(固定句式,“况……乎”译意为“何况……呢”)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固定句式,“岂……乎”译意为“难道……吗”)

 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以严刑”“以威怒”分别是“董”“振”的状语后置)

 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意念被动句,被蒙蔽,受蒙蔽)

 衍生成语

 居安思危:居,处于,处在;思,想,考虑。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载舟覆舟:载,承载;覆,颠覆。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择善而从: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善始善终:做事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戒奢以俭:戒,戒除;奢,奢侈;俭,节俭。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作者简介

 魏征(公元580—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文言文知识梳理陈情表

1. 有关历史反思、论过的文言文五则

1.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2.论贵粟疏 晁错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3.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4.察今 《吕氏春秋》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5.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6.教战守策 苏轼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2. 检讨书 文言文版

虽然不一定帮到你 但我还是要助你一臂之力 兄弟好运

这次犯错误,自己想了很多东西,反省了很多的事情,自己也很懊悔,很气自己,去触犯学校的铁律,也深刻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感到了羞愧。学校一开学就三令五申,一再强调校规校纪,提醒学生不要违反校规,可我却没有把学校和老师的话放在心上,没有重视老师说的话,没有重视学校颁布的重要事项,当成了耳旁风,这些都是不应该的。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应该把老师说的话紧记在心,把学校颁布的校规校纪紧急在心。事后,我冷静的想了很久,我这次犯的错误不仅给自己带来了麻烦,耽误自己的学习。而且我这种行为给学校也造成了及其坏的影响,破坏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在同学们中间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由于我一个人的犯错误,有可能造成别的同学的效仿,影响班级纪律性,年级纪律性,对学校的纪律也是一种破坏,而且给对自己抱有很大期望的老师,家长也是一种伤害,也是对别的同学的父母的一种不负责任。每一个学校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做到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树立良好形象,也使我们的学校有一个良好形象。每一个同学也都希望学校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学习,生活。包括我自己也希望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靠的是大家来共同维护来建立起来的,而我自己这次却犯了错误,去破坏了学校的良好环境,是很不应该的,若每一个同学都这样犯错,那么是不会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对违反校规的学生给予惩罚也是应该的,我在家也待了半个月了,自己想了很多,也意识到自己犯了很严重错误,我知道,造成如此大的损失,我应该为自己的犯的错误付出代价,我也愿意要承担尽管是承担不起的责任,尤其是作在重点高校接受教育的人,在此错误中应负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我真诚地接受批评,并愿意接受学校给予的处理。对不起,老师!我犯的是一个严重的原则性的问题。我知道,老师对于我的犯校规也非常的生气。我也知道,对于学生,不触犯校规,不违反纪律,做好自己的事是一项最基本的责任,也是最基本的义务。但是我却连最基本的都没有做到。如今,犯了大错,我深深懊悔不已。我会以这次******作为一面镜子时时检点自己,批评和教育自己,自觉接受监督。我要知羞而警醒,知羞而奋进,亡羊补牢、化羞耻为动力,努力学习。我也要通过这次***,提高我的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措施。自己还是很想好好学习的,学习对我来是最重要的,对今后的生存,就业都是很重要的,我现在才很小 ,我还有去拼搏的能力。我还想在拼一次,在去努力一次,希望老师给予我一个做好学生的一个机会,我会好好改过的,认认真真的去学习 ,那样的生活充实,这样在家也很耽误课程,学校的课程本来就很紧,学起来就很费劲,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各课都努力往上赶记得刚进入学校时,班主任老师和副班主任对我抱有很大的期望,学习还能接受,可在纪律方面却出现了问题,在学校三令五申的铁律下,在严明校纪校规的大环境下,我犯下这么严重的错误,学校对我是应该严惩的,我不知多少次大声说,校长,老师我错了,我错了。妈妈,爸爸我错了,我错了。在这半月中,我每天还是按时就起床,想想我在学校也生活了近两年了。对学校已有很深的感情,在今后学校的我,会已新的面貌,出现在学校,不在给学校和年级还有我的班主任摸黑。无论在学习还是在别的方面我都会用校规来严格要求自己,我会把握这次机会。将它当成我人生的转折点,老师是希望我们成为社会的栋梁,所以我在今后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的努力,不仅把老师教我们的知识学好,更要学好如何做人 ,犯了这样的错误,对于家长对于我的期望也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家长辛辛苦苦挣钱,让我们可以生活的比别人优越一些,好一些,让我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我犯的错误却违背了家长的心愿,也是对家长心血的一种否定,我对此很惭愧。相信老师看到我这个态度也可以知道我对这次***有很深刻的悔过态度,相信我的悔过之心,我的行为不是向老师的纪律进行挑战,是自己的一时失足,希望老师可以原谅我的错误,我也会向你保证此事不会再有第二次发生。对于这一切我还将进一步深入总结,深刻反省,恳请老师相信我能够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把今后的事情加倍努力干好。同时也真诚地希望老师能 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并却对我的问题酌情处理。

3. 论语十则文言文总结

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 [时习]

[朋]: [亦]

[自]: [(不)知]

[愠(yùn)]: [君子]

[吾]: [日]

[三省(xǐng)]: [为(wèi)]

[谋]: [忠]

[交]: [信]

[传 [故]

[罔(wǎng)] [殆(dài)]

[诲(huì)] [知(之)]

[是] [贤]

[齐] [内]

[善者] [士]

[弘(hóng)毅 [任]

[重] [已]

[岁寒] [凋(diāo)]

[行] [其]

恕(shù)] [欲]

[勿(wù)]

(二)通***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

1、通***字:

[女]:

[(是)知(也)] :

[说] :

2、古今异议字: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3、词类活用

传不习乎:

4. 求一篇1000字的古文总结读后感

1、论语读后感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

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2、《大学》读后感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 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 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

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 而集体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 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体力行去实践。

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要毫不迟疑地付诸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 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欺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 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法宝是精进;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

5. 数学作业没做的反思,以文言文形式

吾自求学始,知之甚少时无以为傲,略知一二时能***虎威。

今已求知七八载,乃视天下渊博不过如此,于是行迹放浪姿态倨散,使文绩如逆舟松篙一退千里。久之吾学识将是望尘之辙,无力策及。吾思之,吾实不知天下渊博如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吾惟虚怀若谷勤勉奋学方能稍识文***,藉峰触云,而放浪姿态正是求学之忌。

今愚誓言,诚听师导,尽无违规。

尊师拜启:斯日,***尝习丹青之技,其画成,乃私游焉。未想尊师闻之大怒,***甚自惭也。***之过,今已自明:***身为班正,理应首为表率,今竟为始作俑者,引同窗效之,其恶甚彰,此一过也;信游而费光阴、虚韶华,荒吾学役,废吾青春,此二过也;身为庠生,不守规章,此三过也;私游而不启,目无师长,此四过也。***今犯此四过,以致尊师痛心,高堂疾首,***今悔之无及也。自后,***定殚力以攻读,笃班正之职,毋负师之所望。列宁尝言:“孺子有过,上帝亦可谅之!”况此过皆***无意而为之,故诚乞师谅吾,定毋复犯。***xxx涕零跪乞。

愧哉我师!

因故犯错,非我本意,然事出有因,本欲自辩,而事已至矣,辩亦无益。而***自当以此为戒,未敢再犯矣。

***已然知错,子曰:“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自当有道而正,方不辱尊师之厚望,方能成才,亦成***之用也。还望尊师给予谅解,以正吾行、端吾言。

***来日亦当频频自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想当年晋朝周处,屠龙除害,虽之前行径放浪不羁,备受鄙薄,而一朝既死,邻人痛哭,赖其自身知错也。***虽不敢自比周处闻道,但愿习其“知错能改”之勇,亦望尊师督促以成其功。

***之错,错于何处,***已诸多分析。革命导师马克思有言“小子出错,上天亦谅之。”尊师原谅。今做此篇,甚多感言,不能尽书。

不肖***某某敬

6. 语文卷子反思与总结

这次的语文考试令老师与父母大失所望,成绩令我也十分震惊,是的,考砸了。

总结了失败的原因,才发现有很多。首先,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前预习不充分,学完每一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导致考试时碰到以前课程的题目,失分过多。学习习惯不好,没有合理安排时间,作业的质量与效率不高,经常熬夜,上课没有精神。

其次,上课没有积极参与课堂,对于每一个问题没有仔细思考,以致思路不活跃,掌握的知识不具体、不全面,不会举一反三,思考问题所需时间很长,导致作文时间不充裕。做的练习很少,做题的经验较少。

再者,便是课外书的阅读,阅读量过少,导致写作文没有素材,词汇的积累也很少,语言没有逻辑性,文章显得十分杂乱,苍白无力。对历史与人文的理解也很少,对许多文章包括诗词都不能理解,导致考试中的课外文言文失分不少,阅读能力仍有待提高。

最后,则是我最大的弱点:粗心。总是“大意失荆州”,做题马马虎虎,没有审清题意便盲目做题,不知是语文,所有的科目都是这样,做完试卷后没有仔细检查,导致犯了许多不该错的失误,正确率较低。以后做题一定要仔细,不能因为题目简单而不去在意,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只有打牢了基础,才能在此之上再去提高,所以,对以前知识的掌握,是必要性的。

通过了对本次语文考试的总结,我了解了更多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水平还差得很远,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取得成功。

7. 读古诗古文反思2000字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诗歌形成的环境及构成的意象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 与 学生的生活、经历、学识相差很大, 学生对此比较陌生, 加上传统教学秉承 “字词句段篇” 剥 竹笋形式,***用 “字字解释、句句翻译” 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抑制了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 *** , 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因 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 “熟读 精思” 的基础上,教师要***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笔者 结合教学实践就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有效性进行概括分析, 寻求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合 理途径。

1、加强诵读, 积累古诗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 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 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但 “一口却吃不成胖子”,古诗词的教学不是一夜春雨、杏 花满树的快捷, 它需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 积小流才能成江河, 到达一定程度时, 进行 “质” 的飞跃。当然,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彩的部分,而作为语文老师,还有 诸多的语文教学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 因此我们没那么多时间, 也没那个条件去大量的积累。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得靠语文老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了。如: 每节语文课前由语文课代表在黑板一侧抄好一首诗词, 语文课预备铃一响, 由课代表带领大 家反复朗读, 每堂语文课把师生相互问好的时间改成让全体学生齐背这首古诗词, 开始先由 教师赏析,后来逐渐转变为学生赏析,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的口头表达 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 利用这短暂的课前几分钟, 每周可熟记并理解两三首 诗词,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了。

2 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 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 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 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8. 求写一篇要每天反省为题目的短文 急需用

学会反省,走向成功

反省是一面镜子,帮你找出自己的不足;反省是好友的一句鼓励自己的话,鼓舞你不断前进;反省是前进的动力,推动我们走向成功.

越王勾践吴国打败俘虏以后,每天都反省自己失败的原因,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总结,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反省自己应该怎样才能够再一次成为王者.通过几年的反省后,他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终于战胜了吴国,成就了梦想,他也因此成为一名贤能的君王.

反省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它能让一名王国之君再次称王.

商纣王,一代暴君,每天只知道荒*享乐,不理朝政,被美女琼浆所迷惑而不能自拔.在西周的打击下多次失利,但他却不知道反省,认为这只是一时的运气不好,仍然每天沉溺于花天酒色之中,不思量自己的国家为什么会如此动荡不安,最后被自己的一个诸侯小国战败.

反省自己是多么的重要!纣王如果能听信忠言,及时反省自己,绝不会走到身败名裂的悲惨地步.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反省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进步,就要不断反省.每一个人都需要反省,一个组织需要反省,一个团体需要反省,一个政党也是如此.在战争年代,我们党经过不断反省,纠正来自党内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和平建设年代,我们党系统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通过反省,纠正了“”“十年浩劫”的历史错误,拨乱反正,应民心顺民意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使我们的国家出现了今天繁荣富强的喜人局面.

古往今来,成功总伴随这反省而诞生的.朋友,让我们学会反省,走向成功吧!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特殊句式

1. 陈情表重点文言知识点

一.通***字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蓐 :同“褥”,草褥子

二.古今异义

至于:到。成立:长大成人。不行:不能行走。辛苦:辛酸苦楚。告诉:申诉。

三.成语

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四.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今臣亡国贱俘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五.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六.文学常识

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

行方正之人

秀才:优秀人才

拜: 授官

除: 授予官职

2. 高一必修三语文陈情表的翻译及重要文言知识

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

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

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

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

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

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

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重点字词(1)重点解释 1 臣以险衅:灾难祸患。

险:艰险,祸患。衅:祸患。

2 夙遭闵凶:夙:早。 3 夙遭闵凶:闵凶:忧伤的事,常指父母之丧。

4 慈父见背:背弃我。见:助动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如:见告、见示、见教、见谅。 5 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6 祖母刘愍臣孤弱:怜悯,爱怜。 7 躬亲抚养:亲自。

8 终鲜兄弟:少,没有。 9 门衰祚薄:门庭衰微,福分浅薄。

祚:福气,福分。 10 晚有儿息:子女。

1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勉强。 12 茕茕孑立:孤单。

13 形影相吊:安慰。 14 而刘夙婴疾病:缠绕着(被……缠绕) 15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

奉:承奉。 16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后予以推荐。

17 诏书特下:特地。 18 拜臣郎中:授予官职。

19 寻蒙国恩:不久。 20 除臣洗马:除旧官,任新官,受职。

21 猥以微贱:谦辞,表示自己的谦卑。 22 臣具以表闻:详尽。

23 诏书切峻:急切而严厉。 24 责臣逋慢:逋:拖延,迟延。

慢:怠慢。 25 急于星火:比。

26 则刘病日笃:病重,沉重。 27 欲苟顺私情:姑且。

28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俯伏思量。(谦敬之辞) 29 犹蒙矜育:怜悯。

30 且臣少仕伪朝:再说了,而且。 31 不矜名节:顾惜。

32 至微至陋:极,其。 33 过蒙拔擢:提升。

34 宠命优渥:厚。 35 岂敢盘桓:犹豫不决的样子。

36 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 37 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

38 更相为命:交互。 39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这是因为。

区区:拳拳之情,形容自己的私情。 40 实所共鉴:明察。

41 矜悯愚诚:怜悯。 42 听臣微志:听任,请允许。

43 庶刘侥幸:或许。 44 保卒余年:终。

45 臣不胜犬马怖俱之情:禁不住。(2)通***字 1.夙遭闵凶。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4.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3)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向上。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像犬马一样。 3. 则刘病日笃。

日:一天天。 4.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在家外。 5.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在家内。 6. 躬亲抚养。

躬:亲自。 (二)使动用法 1.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使……闻,使……知道。 2.无以终余年。

终:使……终。 3. 保卒余年。

保:使……保全。 (三)形容词作名词 1. 夙遭闵凶。

闵凶:忧患不幸的事。 2. 猥以微。

3. 陈情表总结

《陈情表》知识点归纳(一)通***字1. 夙遭闵凶。

闵,通“悯”。2. 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二)词类活用1.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 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 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 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 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 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8. 臣少仕伪朝。

仕:名词作动词,做官。9. 历职郎署。

职:名词作动词,任职。10. 谨拜表以闻。

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1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12.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三)文言固定句式1.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 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

“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四)被动句1. 而刘夙婴疾病。 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着,被动词。

(五)省略句、判断句1.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2. 实为狼狈。

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3. 本图宦达。

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4.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宾语、主语。5.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

②拜臣为郎中。③除臣为洗马。

省略句,省略谓语。 6. ①具以表闻之。

②拜表以闻之。 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六)状语后置句1.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星火”作形容词“急”的状语,“于”相当于“比”。

2.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七)成语1. 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联合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无依无靠、举目无亲、形单形只。

2. 茕茕孓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偏正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

近义成语:孤苦伶、举目无亲。 3.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

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形,指身体;吊,慰问。

主谓结构。源出《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形影相吊,五情愧赧。”

近义成语:形单影只、孤家寡人。反义成语:门庭若市。

4. 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薄,迫近。主谓结构。

源出《汉书·扬雄传上》:“恐日薄于西山。”近义成语:气息奄奄。

反义成语:旭日东升。 5.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

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主谓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

近义成语:奄奄一息、朝不保夕、风雨飘摇、苟延残喘。反义成语: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生龙活虎、生气勃勃。

6. 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

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主谓结构。

源出《左传·昭公元年》:“吾侪偷食,朝不谋夕”。 7.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乌。偏正结构。

源出晋·李密《陈清表》。反义词语:老牛改犊。

8.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

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联合结构。

结草,典故见本保注释。衔环,古代神话***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

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近义成语:感恩图报。

反义成语:以怨报德、恩将仇报。 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左传·僖公十五年》 10. 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主调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

近义成语:气息奄奄、朝不保夕。(八)重点翻译句1.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 母孙二。

4. 我要找高中必修一二的文言文的知识整理

宾语前置:1.皆口腹自役(归去来兮辞) 2.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4.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5.童子何知(滕王阁序) 6.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 7.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8.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9.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10.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状语后置: 1.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归去来兮辞) 2.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 3.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去来兮辞) 4.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 5.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滕王阁序) 6.奉晨昏于万里(滕王阁序) 7.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8.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9.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省略句: 1.稚子候门(归去来兮辞)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归去来兮辞) 3.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滕王阁序) 4.且臣少事伪朝(陈情表)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 2.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 3.纤歌凝而白云遏(滕王阁序) 4.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定语后置:1.都督阎公之雅望(滕王阁序) 2.宇文新州之懿范(滕王阁序)判断句: 1.南冥者,天池也。(逍遥游) 2.《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 3.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5.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固定句式: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陈情表)啊!总算打完了!累死我了。

5. 求语文人教版必修5 第二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归去来兮辞》并序(一)通***字1.乃瞻衡宇 衡通“横”2.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二)古今异义1.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家中亲属。

父母为“亲”,与父母有关的亲属为“戚”。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古义):知心话 (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2.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 (今义):记恨,仇恨(三)一词多义1.犹:①松菊犹存 还,仍然 ②民之归之,犹水之就下(《孟子·离娄上》) 如同,好像 ③周犹不勘竞,况郑乎?(《左传·襄公十年》) 尚且 竞:战争2.将: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将要 ②将信将疑 且,又 ③暂伴月将影 和,与 ④出郭相扶将 扶,持 ⑤将功赎罪 拿,用 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将领,读为jiàng ⑦将进酒 请,读为qiāng ⑧呼儿将出换美酒 拿出,读为jiāng ⑨将恐将惧(《诗经·小雅·谷风》) 将信将疑 且,又 3.引:①引壶觞以自酌 拿 ②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 ③左右欲引相如去 拉 ④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4.绝:①请息交以绝游 断绝 ②***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③以小舟至绝壁下 不通,不连接 ④绝不相干 全然,绝对5.委:①曷不委心任去留 顺从,随从 ②王年少,委国事大臣 委托 ③教化从来有源委 末尾 ④委命下吏 把……交给6.言: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说 ②听其言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言论 ③驾言出游(《诗经·邶风·泉水》 动词词头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僖公九年》) 动词词头 (练习:请联系我们学过的《氓》写出同样表示动词词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词类活用1.策扶老以流憩 名词用作动词,拄着(拐杖)2.园日涉以成趣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在园子里3.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4.携幼入室 形容词用作名字,儿童,孩子5.眄庭柯以怡颜 使……开心(五)特殊句式1.被动句既自以心为形役2.宾语前置(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3.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农人告余以春及4.省略句僮仆欢迎,稚子侯(于)门 省略介词《滕王阁序》(一)通***字1.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预兆2.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失3.接孟氏之芳邻 接通“结”,结交(二)古今异义1.所赖君子所赖君子见机 见机(古义):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 (今义):看机会,看形势2.穷且益坚 穷(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穷困,经济拮据3.阮籍猖狂 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 (今义):狂妄而放肆(三)一词多义1.故:①豫章故郡 旧的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所以,连词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 特意,特地,副词 ④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名词2.尽: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全,都,副词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 没,干,动词 ③则智者尽其谋 全部用出,动词3.属: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属于,是,动词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名词 (联系《过秦论》中的“之属”“之伦”“之徒”)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归属4.三: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三股,三条,数量词 ②序属三秋 第三,序数词③三尺微命 表长度,数词(古代汉语中的“三”和“九”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次)(四)词类活用1.襟三江而带五湖 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衣带2.徐孺下陈藩之榻 使动用法,使……放下3.腾蛟起风 使动用法,使……起舞4.屈贾谊于长沙 使动用法,使……委屈5.窜梁鸿于海曲 使用用法,使……出走6.雄州雾列,俊***星驰 名词用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7.尽东南之美 形容词用作名词,俊杰8.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下,往下(五)特殊句式 1.被动句 纤歌凝而白云遏 被歌声所阻止怀帝阍而不见 被朝见2.宾语前置(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童子何知3.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逍遥游》(一)通***字1.北冥有鱼 冥通“溟”2.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3.此小大之辩 辩通“辨”4.而征一国者 而通“耐”5.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6.旬有五日而后反 有通“又” 反通“返”(二)古今异义 1.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古义):游动的雾气 (今义):动物的名称2.海运将徙于南冥 海运(古义):海动 (今义):海洋运输望3.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两个词 (今义):连词,常与“但是”连用4.众人匹之 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多数人5.腹犹果然 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的相符,亦可当连词用6.之二虫又何如 虫(古义):泛指动物(大虫一般指老虎) (今义):虫子7.小年不及大年 小年(古义):寿命短 (今义):①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旧俗在这天祭灶。②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很慢的年份。

(三)一词多义1.志: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志向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③博闻强志 记住2.名: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称 ②名之者谁 命名③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3.置: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安放 ②郑人有且置履者 购置4.穷:①若夫乘天。

6. 广东高中必修所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据最新教学大纲要求) 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他的。)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勾践灭吴》,她的。)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愚溪诗序》)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愚溪诗序》)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难道。)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设。)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名词作动词必修一文言文整理

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的词性活用和特殊句式是哪些

1、通***字:在整理通***字时,就是将所学古文中的通***字全都挑选出来,制一个《通***字表》,将每个通***字的出处、所通字、通***义都明确化。

要:“便要还家” 阙:“略无阙处” 2、古今异义:对于古代的词语仍然沿用至今的,但有些的词性、词义却发生了变化,学习是要注意他们的意思不能用我们现代汉语意思来理解。 交通: 妻子 : 无论: 鲜美: 闲人: 至于: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听妇前致词 出入无完裙 或王命急宣 3、一词多义:文言文词语简练而用词灵活多变,有时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甚至读音也会有变化,同学们复习时要注意到。

舍 便舍船 寻 寻向所志 志 处处志之 屋舍俨然 寻病终 寻向所志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绝 沿溯阻绝 自非亭午 绝谳多生怪柏 三、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除了通常我常见的一些句式,如陈述句、疑问句一些古汉语特殊的句式同学们也要了解。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

请同学们区分一下这些句子都属于哪一类,并说明翻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是谓大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相与步于中庭 何陋之有 菊之爱 念无与为乐者 问所从来 便要还家 (总结):判断句的标志“也”、“者也”、“为”、“谓”等。 倒装句的特点及作用是有宾语前置、助词“之”提到动词前表示强调、介词后置等。

省略句特点是句子不完整:有的前省主语、省宾语、主语和宾语都省略等。

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的词性活用和特殊句式是哪些

1、通***字:在整理通***字时,就是将所学古文中的通***字全都挑选出来,制一个《通***字表》,将每个通***字的出处、所通字、通***义都明确化。

要:“便要还家” 阙:“略无阙处”

2、古今异义:对于古代的词语仍然沿用至今的,但有些的词性、词义却发生了变化,学习是要注意他们的意思不能用我们现代汉语意思来理解。

交通: 妻子 : 无论:

鲜美: 闲人: 至于: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听妇前致词

出入无完裙 或王命急宣

3、一词多义:文言文词语简练而用词灵活多变,有时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甚至读音也会有变化,同学们复习时要注意到。

舍 便舍船 寻 寻向所志 志 处处志之

屋舍俨然 寻病终 寻向所志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绝 沿溯阻绝

自非亭午 绝谳多生怪柏

三、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除了通常我常见的一些句式,如陈述句、疑问句一些古汉语特殊的句式同学们也要了解。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

请同学们区分一下这些句子都属于哪一类,并说明翻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是谓大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相与步于中庭

何陋之有 菊之爱

念无与为乐者 问所从来 便要还家

(总结):判断句的标志“也”、“者也”、“为”、“谓”等。

倒装句的特点及作用是有宾语前置、助词“之”提到动词前表示强调、介词后置等。

省略句特点是句子不完整:有的前省主语、省宾语、主语和宾语都省略等。

3.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字词我需要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文言字词(

三峡:、通***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 五、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六、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七、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分(如果)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没有通***字和词类活用的但沉鳞竞跃一句中 " 鳞" 代指" 鱼" 是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还有 猿鸟乱鸣 的 "乱" 贬词褒用 与 "乱花渐欲迷人眼" 的 "乱" 相当 观潮: 通***字:披发文身(通纹 画上纹彩) 一词多义:为:1.海涌银为郭(当做,作为,动词) 2.自既望以至十八为胜:(算作,动词) 古今异义:余住西湖(余:我,今常用于剩余多余) 强音三大白而别 白,古代指酒杯,现在常用语白色 《湖心亭看雪》文言积累 一词多义 1.余我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剩下的,多余的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2.强 竭力、尽力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大、强盛 秦任商君,国以富强。(《盐铁论·非鞅》) 词类活用 是金陵人,客此。

“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做客”。“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 余 古义:我例:余住西湖 今义:剩下的 特殊句式 1.更有痴似相公者 状语后置。“更有痴似相公者”,原顺序为“更有似相公痴者”,“似相公”是修饰“痴”的状语结构。

2.大雪三日 定语后置。原义为“下了三天大雪”,全句省略了动词“雨”或“下”,“大雪”是全句的宾语,理当前置,现在却放于定语“三日”之后,所以说是定语前置。

重点句子 (1) 写湖心亭景色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透出了由湖心亭观雪之壮观景色,“两三粒”映出了天地之浩瀚。

(2) 点明主旨的句子: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归园田居3》,《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 这些都是古诗。 最后祝您新年快乐。

4.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二) 词类活用:类型 例句 出处 解释 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听妇前致词 《桃花源记》 往前、上前 形容词作动词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尽,走到头 名词作动词 有仙则名 《陋室铭》 有名气 名词作动词 有龙则灵 《陋室铭》 有灵性 使动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使……杂乱 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使……劳累 名词作动词 不蔓不枝 《爱莲说》 长枝蔓、长枝节 名词作状语 箬蓬覆之 《核舟记》 用箬蓬 名词作状语 石青糁之 《核舟记》 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戴着高帽、长满胡须 名词作动词 居右者椎髻仰面 《核舟记》 梳着椎型发髻 名词作形容词 其色墨 《核舟记》 黑的 意动用法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 以……为亲人、以……为子女 形容词作名词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大道之行也》 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形容词作名词 造化钟神秀 《望岳》 神奇、秀丽的景色 意动用法 一览众山小 《望岳》 认为……小 使动用法 恨别鸟惊心 《春望》 使……受惊 形容词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 《三峡》 飞奔的马 形容词作名词 空谷传响 《三峡》 回声 形容词作动词 夕日欲颓 《答谢中书书》 坠落 名词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散步 名词作状语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观潮》 用银、用玉 形容词作动词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观潮》 穷尽 名词作动词 皆披发文身 《观潮》 画着文彩 形容词作动词 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变白 名词作动词 客此 《湖心亭看雪》 客居 名词作状语 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在夜里 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三) 一词多义:之 a.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为 a. 武陵人***为业:作为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替 b.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c. 无丝竹之乱耳:取消主谓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不译 d. 为宫室:做。这里指雕刻。

e. 中轩敞者为窗:是 d.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f.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属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焉 a. 不复出焉:兼词,从这里。 b.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c. 属引凄异:连接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里,怎么 舍 a. 便舍船:离开 志 a. 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b. 屋舍俨然:房屋 b.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寻 a. 寻向所志:寻找 奇 a.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特 b. 寻病终:不久 b. 八分有奇:指零数 可 a. 高可二黍许:大约 云 a.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说 b.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b. 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助词,不译。行 a. 复前行:走 闭 a. 是故谋闭而不兴:封闭,阻塞 b. 大道之行也:施行 b.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曾 a. 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 虽 a. 老妪力虽衰:虽然 b. 荡胸生曾云:重叠 b. 虽乘奔御风:即使 自 a.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绝 a. 沿溯阻绝:断,中断 b. 自非亭***分:如果 b. 绝崦多生怪柏:极 c. 自康乐以来:自从 c. 哀转久绝:消失 与 a. 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观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b. 天下之伟观:景观 c.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和 能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b. 以此夸能:能力,本领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e.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词,和 仅 a.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势 a. 势极雄豪:来势,气势 b.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更 a.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 a. 上下一白:副词,全 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b. 惟长堤一痕:数词,一 白 a. 上下一白:形容词,白色的 者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人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酒杯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的标志 (四) 古今异义 类型 例句 古义 今义 出处 词义转移 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指食物的味道好 《桃花源记》词义转移 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好象 《桃花源记》词义转移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桃花源记》词义转移 悉如外人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桃花源记》词义转移 问所从来 从……来 从过去到现在 《桃花源记》词义缩小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法定的配偶 《桃花源记》词义转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走投无路的境地 《桃花源记》词义转移 无论魏晋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桃花源记》词义转移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 不够,不充足 《桃花源记》词义转移 诣太守,说如此 代词,指桃花源的情况 这样 《桃花源记》词义转移 惟吾德馨 品德高尚 散步很远的香气 《陋室铭》词义转移 往来无白丁 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平民、百姓 《陋室铭》词义转移 宜乎众矣 应当 合适 《爱莲说》词义转移 罔不因势象形 顺着、就着 因为 《核舟记》词义转移 罔不因势象形 模仿 指一种动物 《核舟记》词义转移 佛印居右 在 居住 《核舟记》词义转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长 修理、修建 《核舟记》词义转移 男有分 职业、职守 过分 《大道之行也》词义转移 女有归 女子出嫁 返回 《大道之行也》词义转。

5. 《观潮》八年级上册的重点词解释·通***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

(一) 通***字: 通*** 读音 字义 例句 出处 要——邀 yāo 邀请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具——俱 jù 详尽 具答之 《桃花源记》 有——又 yòu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八分有奇 《核舟记》 诎——屈 qū 弯曲 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衡——横 héng 横着的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甫——父 fǔ 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 简——拣 jiǎn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与——举 jǔ 选拔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矜——鳏 guān 老而无妻的人 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 曾——层 céng 重叠 荡胸生曾云 《望岳》 阙——缺 quē 中断 略无阙处 《三峡》 通***的类型:(1)音近通***;(2)形近通*** (二) 词类活用: 类型 例句 出处 解释 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听妇前致词 《桃花源记》 往前、上前 形容词作动词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尽,走到头 名词作动词 有仙则名 《陋室铭》 有名气 名词作动词 有龙则灵 《陋室铭》 有灵性 使动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使……杂乱 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使……劳累 名词作动词 不蔓不枝 《爱莲说》 长枝蔓、长枝节 名词作状语 箬蓬覆之 《核舟记》 用箬蓬 名词作状语 石青糁之 《核舟记》 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戴着高帽、长满胡须 名词作动词 居右者椎髻仰面 《核舟记》 梳着椎型发髻 名词作形容词 其色墨 《核舟记》 黑的 意动用法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 以……为亲人、以……为子女 形容词作名词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大道之行也》 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形容词作名词 造化钟神秀 《望岳》 神奇、秀丽的景色 意动用法 一览众山小 《望岳》 认为……小 使动用法 恨别鸟惊心 《春望》 使……受惊 形容词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 《三峡》 飞奔的马 形容词作名词 空谷传响 《三峡》 回声 形容词作动词 夕日欲颓 《答谢中书书》 坠落 名词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散步 名词作状语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观潮》 用银、用玉 形容词作动词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观潮》 穷尽 名词作动词 皆披发文身 《观潮》 画着文彩 形容词作动词 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变白 名词作动词 客此 《湖心亭看雪》 客居 名词作状语 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在夜里 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三) 一词多义: 之 a.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为 a. 武陵人***为业:作为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替 b.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c. 无丝竹之乱耳:取消主谓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不译 d. 为宫室:做.这里指雕刻. e. 中轩敞者为窗:是 d.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f.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属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焉 a. 不复出焉:兼词,从这里. b.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c. 属引凄异:连接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里,怎么 舍 a. 便舍船:离开 志 a. 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b. 屋舍俨然:房屋 b.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寻 a. 寻向所志:寻找 奇 a.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特 b. 寻病终:不久 b. 八分有奇:指零数 可 a. 高可二黍许:大约 云 a.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说 b.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b. 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行 a. 复前行:走 闭 a. 是故谋闭而不兴:封闭,阻塞 b. 大道之行也:施行 b.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曾 a. 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 虽 a. 老妪力虽衰:虽然 b. 荡胸生曾云:重叠 b. 虽乘奔御风:即使 自 a.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绝 a. 沿溯阻绝:断,中断 b. 自非亭***分:如果 b. 绝崦多生怪柏:极 c. 自康乐以来:自从 c. 哀转久绝:消失 与 a. 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观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b. 天下之伟观:景观 c.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和 能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b. 以此夸能:能力,本领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e.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词,和 仅 a.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势 a. 势极雄豪:来势,气势 b.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更 a.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 a. 上下一白:副词,全 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b. 惟长堤一痕:数词,一 白 a. 上下一白:形容词,白色的 者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人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酒杯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的标志 (四) 古今异义 类型 例句 古义 今义 出处 词义转移 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指食物的味道好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好象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悉如外人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问所从来 从……来 从过去到现在 《桃花源记》 词义缩小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法定的配偶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走投无路的境地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无论魏晋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

6. 谁有《核舟记》所有字的解释和译文

(一)基础知识 1﹒注意粗体字的音.mǐn wǎng yí yòu jī shǔ ruò 器皿 罔贻有奇 高可二黍许 箬篷 sǎn rán zhě zhǔ qū 青糁 髯 各隐卷底衣褶中 不属 诎 shǔ jí céng jì 可历历 数楫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椎髻 2﹒通***字 诎右臂支船 (诎——“屈”,弯曲.) 左手椅一衡木 (衡——“横”,横着)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拣”挑选) 约八分有奇 (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3﹒古今词义不同 奇 今义:奇数,跟偶数相对.古义:零数 比 今义:比 古义:挨着 注释 语音发音 洢(yī)皿(mǐn) 贻(yí)罔(wǎng) 黍(shǔ)髯(rán) 椎(zhuī)髻(jì) 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 词类活用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的美称.古今异义词 :1、卧右膝: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着椎形发髻.重点词语解释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特殊精湛的技艺.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3、为宫室、器皿、人物:为,做.这里指雕刻.4、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根据、依据.这里指就着.象,模拟 .5、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6、盖大苏泛赤壁云:泛,乘船浮行.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奇,零数.8、高可二黍许:可,大约.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缓缓地.兴,起.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11、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12、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13、舟尾横卧一楫:楫,船桨.14、其人视端容寂:端,正.15、其船背稍夷:背,脊背.这里指船底.夷,平.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古代加在男子名字后面的美称.17、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18、其色墨:墨,黑.19、其色丹:丹,朱红色.20、为人五;为窗八:为,刻.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盈,满.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长而窄.23、篛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篛,“箬”的异体字.特殊句式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判断句 十、朗读节奏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重点语句翻译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王叔远)(或“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游赤壁.(关键词:贻泛)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或“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相对着”).(关键词:启望) 3、嘻,技亦灵怪矣哉!*啊,技艺真是太奇妙了!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核舟的精致(精细,精巧),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技艺精湛”)。

7. 观潮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观潮》第一段浙江②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为盛.方其远出海门④,仅如银线⑤;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⑧.注释:①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今浙江湖州)人.②〔浙江〕也就是钱塘江.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④〔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代词,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⑤〔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⑥〔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⑦〔吞天沃日〕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沃,冲荡.日,指太阳.⑧〔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的意思是:“就是指这样的景象”.第二段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①,艨艟②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③,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④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⑤,水爆⑥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⑦,仅有“敌船⑧”为火所焚,随波而逝⑨.注释:①〔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②〔艨艟(méngchōng)〕战船.③〔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④〔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⑤〔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⑥〔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2]⑦〔一舸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⑧〔敌船〕指***设的敌方战船.⑨〔逝〕去,往.第三段吴儿善泅者数百①,皆披发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没于鲸波万仞④中,腾身百变⑤,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注释:①〔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②〔披发文(wén)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文,动词,刺刻花纹.③〔溯(sù)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④〔鲸波万仞(rèn)〕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⑤〔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第四段江干①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②,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④.注释:①〔江干(gàn〕江岸.②〔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③〔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动词,高过,比…高;倍,形容词,指很多倍.④〔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容,许,使.虽,即使.译文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忽然**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一条船的踪影,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一词多义方:方其远出海门 当……时方出神正方七百里面积观:观潮观看(动词)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仅:仅有“敌。

初中文言文四大板块(一词多义,通***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1. 求高中语文必修1,2的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文词类活用解析总结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 ②目吴会于云间 (看,遥看) ③吾师道也 (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 ⑤辇来于秦 (乘坐辇车) ⑥朝歌夜弦 (奏乐) ⑦鼎铛玉石 (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⑧金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⑨楚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①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 ②目吴会于云间 (看,遥看) ③吾师道也 (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 ⑤辇来于秦 (乘坐辇车) ⑥朝歌夜弦 (奏乐) ⑦鼎铛玉石 (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⑧金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⑨楚人一炬 (放火) ⑩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11以地事秦 (侍奉) 12义不赂秦 (坚守大义) 1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遇) 1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筑舍定居)15名之曰“褒禅” (命名) 16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 17莫能名 (说明白) 18函梁君臣之首 (用木匣装) 19微风鼓浪 (激起) 20而此独以钟名 (命名) 21噌吰如钟鼓不绝 (敲钟击鼓) 22垣墙周庭 (砌上墙) 23乳二世 (喂养) 24以旌其所为 (表彰) 25去今之墓而葬焉 (修墓) 26其疾病而死 (患病) 27为之声义 (伸张) 28缇骑按剑而前 (上前) 29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出任巡抚) 30然五人之当刑也 (受斩刑) 31买五人之腹而函之 (用匣子装) 32而为之记 (写这篇记) 33道少半 (走) 34明烛天南 (照耀) 35以绳天下之梅 (约束)(2)名词用作状语 ①雄州雾列 (像雾一样) ②俊***星驰 (像流星一样)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④廊腰缦回 (像人腰) ⑤檐牙高啄 (像鸟嘴) ⑥日削月割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⑦有泉侧出 (从旁边) ⑧一夫夜呼 (在夜里) ⑨仓皇东出 (向东边) ⑩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用船,坐船) 11事不目见耳闻 (亲眼;亲耳) 12雨泽 (向下) 13使不上漏 (从上) 14东犬西吠 (对着西面) 1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亲手) 16人皆得以隶使之 (像使唤仆人一样) 17汶水西流 (向西) 18山巅崖限当道者 (像门槛一样) 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①简能而任人 (有才能的人) ②人之愈深,其进愈难 (前进的道路) ③而其见愈奇 (见到的景象)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 ⑤谬其传 (流传的文字) 16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 17莫能名 (说明白) 18函梁君臣之首 (用木匣装) 19微风鼓浪 (激起) 20而此独以钟名 (命名) 21噌吰如钟鼓不绝 (敲钟击鼓) 22垣墙周庭 (砌上墙) 23乳二世 (喂养) 24以旌其所为 (表彰) 25去今之墓而葬焉 (修墓) 26其疾病而死 (患病) 27为之声义 (伸张) 28缇骑按剑而前 (上前) 29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出任巡抚) 30然五人之当刑也 (受斩刑) 31买五人之腹而函之 (用匣子装) 32而为之记 (写这篇记) 33道少半 (走) 34明烛天南 (照耀) 35以绳天下之梅 (约束)(2)名词用作状语 ①雄州雾列 (像雾一样) ②俊***星驰 (像流星一样)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④廊腰缦回 (像人腰) ⑤檐牙高啄 (像鸟嘴) ⑥日削月割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⑦有泉侧出 (从旁边) ⑧一夫夜呼 (在夜里) ⑨仓皇东出 (向东边) ⑩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用船,坐船) 11事不目见耳闻 (亲眼;亲耳) 12雨泽 (向下) 13使不上漏 (从上) 14东犬西吠 (对着西面) 1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亲手) 16人皆得以隶使之 (像使唤仆人一样) 17汶水西流 (向西) 18山巅崖限当道者 (像门槛一样) 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①简能而任人 (有才能的人) ②人之愈深,其进愈难 (前进的道路) ③而其见愈奇 (见到的景象)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 ⑤谬其传 (流传的文字) ⑥不敢复有株治, (株连治罪的事情) 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大的权力) ②居域中之大 (重大的位置) ③惧谗邪 (进谗言的邪恶小人) ④择善而从之 (好的意见) ⑤宾主尽东南之美 (俊美的人,俊杰) ⑥传道受业解惑也 (疑惑的问题) ⑦是故圣益圣 (圣人) ⑧愚益愚 (愚人) ⑨问其深 (深度) ⑩常在于险远 (险远的地方) ⑧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表率)12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的人)。

13亦以明死生之大 (重大意义) 14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重大贡献) 15梅以曲为美 (弯曲的) 16直则无姿 (笔直的) 17以欹为美 (倾斜的) 18正则尤景 (端正的) 19以疏为美 (稀疏的) 20⑩密则无态 (稠密的)(2)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智者尽其谋

2.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分类 翻译方法 例子

名词动用

前加动词 一狼洞其中(打洞)

前加介词后加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另外动词替换 舍于其址(盖房子)

名词作

状语

表形状 像…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

表态度 像对待…一样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表方位 在…,从…,向… 孔子东游(向东)

表时间 每…,在… 岁赋其二(每年)

表工具 用…,乘… 辇来于秦(乘车)

表处所 在… 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形容词

作动词

状语对译法 敌人远我(远离)

补语对译法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动词替换法 私我也(偏爱)

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的+名词 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使动 名词使动 使…成为什么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成为王)

动词使动 让…做什么 臣活之(使…活下来)

形容词使动 使…变得怎样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变得愚蠢)

意动 名词意动 把…当作…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形容词意动 认为…怎样 成以其小,劣之(认为…不好)

3. 语文必修一到五文言文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 (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2、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3、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4、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

4. 初中语文古文中所有名词用作动词

1 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七年级(下) 5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6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7 父利其然也。

(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9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0 会宾客大宴。

(《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 其一犬坐于前。

(《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 13 一狼洞其中。

(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八年级(上) 15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 无丝竹之乱耳。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 无案牍之劳形。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 石青糁之。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3 石青糁之。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24 卧右膝。

(同上)(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25 诎右臂支船。

(同上)(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26 而竖其左膝。

(同上)(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27 居右者椎髻仰面。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28 故人不独亲其亲。

(《大道之行也》)(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2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同上)(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30 故外户而不闭。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 31 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 32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33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4 每至晴初霜旦。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35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观潮》)(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 36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37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景象。 38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马。 39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40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湖心亭看雪》)(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41 与余舟一芥。

(同上)(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亲的微小。 八年级(下) 42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43 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44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A指(争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 45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五柳先生传》)(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46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47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乐。 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48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49 策之不以其道。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 50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51 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52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 53 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同上)(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54 每***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55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56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57 如鸣 环,心乐之。(同上)(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8 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59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60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同上)。

5.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 一、必修二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一、通***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 (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3.且贰于楚也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一词多义封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肆其西封(疆界,名词)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 “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五、文言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兼词,于何)⑤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4.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5.其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这)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失其所与(指代自己)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6.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六、特殊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B.(晋惠公)许君焦、瑕C.敢以(之)烦执事D.夜缒(烛之武)而出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一、通***字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六、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

6. 谁能帮忙整理一下

齐桓晋文之事1、无以,则王乎:以 通 “已 ”,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 通“ 欤” ,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 :说 通“ 悦 ”,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 通 型 ,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 通 矣 ,语气词,相当 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 通 盍 ,何不 ;反 通 返 ,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 通 途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 通 诉 ,控诉、控告 10、无不为已:已 通 矣 ,语气词,表示感叹 11、是罔民也 :罔 通 网 ,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1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通 斑 ,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 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 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接着就 三 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 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 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 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 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 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 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 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 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 ;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5、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 ;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以一服八 服:使动,使……降服 17、然后从而刑之 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8、是罔民也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19、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20、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 四 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往) 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⑷诚 然,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高中语文所有关于词类活用的句子及具体哪个字活用或其他的

古代诗文常见古今异义词

清单一常见古今异义词一览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卑鄙——今义品性低劣。古义卑,出身卑微;鄙,鄙陋.常用作谦词。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过——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不超过。

3.是故弟于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师说》)

不必——今义事理或情理上不需要。古义不一定.

4.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

不好——今义坏。古义不美丽。好,容貌美。

5.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

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第一天。古义刚刚一开始.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从而——今义表顺接的连词。古义从,跟从:而,连词,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述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7.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雀东南飞》)

处分——今义对犯罪的或犯错误的人给以处罚。古义处置、处理。

8.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从事——今义①做某种事情。②(按规定)处理。古义可以泛指一般属官。

9.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毛遂自荐》)

地方——今义①指各省、市、县,与“中央”相对。②指非军事的部门、团体等,与“军队”相对。③区域。④部分。古义地,土地;方,方圆。

10.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流——今义①有业绩、有才华的。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与男女间的放荡行为有关的。古义①杰出的人物或功业;英俊、杰出。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非常——今义表程度很深的副词;古义意外事故.

1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感激——今义因得到帮助而对人产生好感。古义受感动而激奋。

13.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更衣——今义换衣服。古义上厕所,讳饰的说法。

1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故事——今义前后连贯、有吸引力,可用来讲述的事情。古义先例、旧事。

1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

豪杰——今义才能杰出的人。古义①有声望有地位的人。

16.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横行——今义行动蛮横,依仗暴力胡作非为。古义纵横驰骋

17.①因具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交通——今义①往来通达。②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古义①勾结,②交互相通。

18.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面出。((冯婉贞))

结束——今义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古义整理好装束。

19.鞠躬尽瘁,死向后已。(《后出师表》)

鞠躬——今义弯身行礼。古义恭敬谨慎地

20.亦雁荡之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具体——今义不抽象,不笼统。古义具,具备,体,形体。

2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区域。

2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会计——今义管理帐目收支等财务工作的人。古义会,聚会;计,商议。

23.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五人墓碑记》)

慷慨——今义①大方,不吝啬。②充满正气,意气激昂。古义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24.①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优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可怜——今义①值得怜悯。②不值一提。古义①可爱。②值得同情。

25.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开张——今义商店开始营业。古义不闭塞,广泛。

26.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

老大——今义同辈或同伙中排行第一或地位最高的人。古义年龄大。

27.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柳敬亭传》)

南面——今义南方,表方位。古义南,向南;面,面对,朝向。

28.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烈士——今义为正义、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人。古义指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

29.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指宫妃)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美人——今义美貌女子。古义指美貌女子,也可特指歌伎、宫妃。

30.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进——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古义前,走上前;进,献上。

3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伯叔、子侄及母、妻家中的人。

32.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其实——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古义①它的果实。②那实际情况。

33.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天——今义秋季。古义秋,秋天;天,天空。

3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妻子——今义配偶(女方)。古义妻和子女。

35.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肉食——今义肉类食物。古义食肉。“肉食者”,指生活优裕的大官。

36.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山东——今义山东省。古义指战国时秦国肴山函谷关以东的楚、赵等六国。

37.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束手——今义无办法,与“无策”连用。古义投降。

38.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唐睢不辱使命》)

虽然——今义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古义虽然如此,尽管这样。虽,虽然;然,如此,这样。

39.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无论——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40.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牺牲——今义为正义而死。古义作为祭品的牲畜。

41.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茼列传》)

宣言——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的文告。古义公开扬言。

4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学者——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求学的人。

43.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往——今义过去。古义从这里起到那里。

44.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殷勤——今义热情而周到。古义关切、问候。

45.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因为——今义表原因的连词。古义于是写作了。

46.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有意——今义有心思;故意。古义有某种想法、打算。

47.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约束——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古义盟约。

48.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荷纂丈人》)

丈人——今义指岳父。古义老人、长辈。

49.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群英会蒋干中计》)

丈夫——今义妻之配偶。古义男子。

50.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古义指给人看。

51.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

智力——今义指人的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古义智慧和力量。

5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今义当中。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

5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如,

5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祖父——今义父之父。古义祖和父,祖辈和父辈。

5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

56.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不久。

57.①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②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

往往——今义常常;古义①处处。②时常,常常。

5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鱼肉——今义鱼的肉;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

59.①天子春秋鼎盛。(《治安策》)

②蝼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春秋——今义①夏季、秋季;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②一年。

60.先生可留意矣(《中山狼传》)

留意——今义当心,注意;古义考虑。

61.①先生举手击狼(《中山狼传》)

②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举手——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古义①动手。②告别时的动作。

6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口舌——今义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古义口和舌,指说话。

63.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论贵粟疏》)

不避——今义不躲开;古义不次于。

.宁可致意耶?(《柳毅传》)

致意——今义表示问候;古义把自己的心意表达于人。

65.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②重念蒙君实现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

反复——今义重复;古义①扭转形势。②书信往返。

6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原列传》)

从容——今义不慌不忙;古义文***华丽,纵横华丽的言辞。

67.倒也便宜。(《林黛玉进贾府》)

便宜——今义物品价格低;古义方便。

68.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

无赖——今义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古义活泼好玩。

69.吾祖死了早,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于是——今义承接连词;古义在此。

70.吾状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行为——今义举动;古义行,品行;为,做。

7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以为——今义认为古义以,把;为,当做

72.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作文——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古义写文章。

九年级下文言文通***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归类

九下

1、通***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

徐公来,孰视之(孰,)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曾益其所不能(曾,)

衡与虑(衡,)

法家拂士(拂,)

指通豫南(指,)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

甚矣,汝之不惠(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一厝朔东(厝,)

无陇断焉(陇,)

裨补阙漏(阙,)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

发闾左 戍渔阳九百人(,)

为天下唱(唱,)

固以怪之矣(以,)

身被坚执锐(被,)

2、古今异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

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狱,)

忠之属也(忠,)

可以一战(可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

窥镜而自视(窥,)

暮寝而思之(寝,)

今齐地方千里(地方,)

能谤讥市朝者(谤讥,)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钟,)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征于色(征,)

发于声(发,)

而后喻(喻,)

河阳之北(阳,)

达于汉阴(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

荷担者三夫(荷,)

北山愚公长息(息,)

虽我之死(虽,)

惧其不已也(已,)

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由是感激(感激,)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临表涕零(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

诚宜开张圣听(开张,)

臣本布衣(布衣,)

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

3、词类活用

用法归纳:

(1)使动用法:分为A、动词的使动用法;B、名词的使动用法;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意动用法:分为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名词的意动用法;C、为动用法

(3)名词活用为动词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6)名词活用为状语:分为:A、表示方位、处所的名词作状语;B、表示工具或依据的名词作状语;C、表示对人的态度的名词作状语;D、表示比喻的名词作状语;E、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的名词作状语。

技巧提示: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记忆。

特别警示:在复习与解答此部分试题是一定不要鼓励地去死记硬背,要学会用练习的观点,将字词以及其他基础知识放到句子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放到具体的篇章中,放到具体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与记忆,这样才不至于偏离具体的轨道。

例句: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

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九年级下文言文通***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归类

2、古今异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

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狱,)

忠之属也(忠,)

可以一战(可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

窥镜而自视(窥,)

暮寝而思之(寝,)

今齐地方千里(地方,)

能谤讥市朝者(谤讥,)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钟,)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征于色(征,)

发于声(发,)

而后喻(喻,)

河阳之北(阳,)

达于汉阴(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

荷担者三夫(荷,)

北山愚公长息(息,)

虽我之死(虽,)

惧其不已也(已,)

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由是感激(感激,)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临表涕零(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

诚宜开张圣听(开张,)

臣本布衣(布衣,)

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

3、词类活用

用法归纳:

(1)使动用法:分为A、动词的使动用法;B、名词的使动用法;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意动用法:分为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名词的意动用法;C、为动用法

(3)名词活用为动词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6)名词活用为状语:分为:A、表示方位、处所的名词作状语;B、表示工具或依据的名词作状语;C、表示对人的态度的名词作状语;D、表示比喻的名词作状语;E、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的名词作状语。

技巧提示: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记忆。

特别警示:在复习与解答此部分试题是一定不要鼓励地去死记硬背,要学会用练习的观点,将字词以及其他基础知识放到句子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放到具体的篇章中,放到具体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与记忆,这样才不至于偏离具体的轨道。

例句: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

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

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

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

此皆良实(良实:)

优劣得所(优劣:)

攘除奸凶(攘除:)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

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

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

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

此皆良实(良实:)

优劣得所(优劣:)

攘除奸凶(攘除:)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

(七—九年级)文言文通***字一览表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僵硬《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愉快。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你。《〈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智慧、聪明。《〈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 通“现”, 出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

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pān) 通“攀” ,牵、引。《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 “材”(cái) 通“才” ,才能。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黄 “帖”(tiē) 通“贴” ,粘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 通“耶”,语气词 《孙权劝学》

13、满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座位,此处指座上的人。《口技》

14、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智慧、聪明。《两小儿辩日》

15、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 “要”(yāo) 通“邀” ,邀请。《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 “诎”(qū) 通“屈” ,弯曲。《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甫”(fǔ) 通“父” ,男子美称《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 “衡”(héng) 同“横” 《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jiǎn) 通“拣” ,挑选《核舟记》

22、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与”(jǔ) 通“举”, 举荐。《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 “矜”(guān) 通“鳏” 。老而无妻之人。《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 “曾”(céng) 通“层” 《望岳》

2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quē) 通“缺” ,缺口。 《三峡》

26、焜(kūn)黄华叶衰 华,通“花”。《长歌行?汉乐府》

八年级(下册)

27、蝉则千转不穷 “转”(zhuǎn) 通“啭” ,鸟叫声。《与朱元思书》

28、窥谷忘反 “反”(fǎn) 通“返” ,返回。《与朱元思书》

2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饲养,喂养。《马说》

30、才美不外见 “见”(xiàn) 通“现”, 出现,表现。《马说》

31、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cái) 通“才” ,才能。《马说》

32、其真邪 “邪”(yé) 通“耶” ,表疑问,相当于“吗”《马说》

33、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zhī) 通“肢” ,四肢。 《送东阳马生序》

34、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ī) 通“披” ,此处是穿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

3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jù) 通“俱” ,全,皆。《岳阳楼记》

36、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 通“嘱”,嘱托。 《岳阳楼记》

37、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xiū) 同“馐”,美味的食物。《行路难》

38、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zhí) 同“值” ,价值。《行路难》

39、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览通“揽”,摘取。《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九年级(上册)

40、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 适”(zhé) 通“谪” ,此处是发配。《陈涉世家》

41、为天下唱 “唱”(chàng) 通“倡” ,首发、倡导。《陈涉世家》

42、固以怪之矣 “以”(yǐ) 通“已” ,已经。《陈涉世家》

43、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pī) 通“披” ,此处是穿的意思。《陈涉世家》

44、故不错意也 “错”(cuò) 通“措” ,置。《唐睢不辱使命》

45、仓鹰击于地上 “仓”(cāng) 通“苍” ,灰色。《唐睢不辱使命》

46、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shēn) 通“伸” ,伸张。 《隆中对》

47、自董卓已来 “已”(yǐ) 通“以” 《隆中对》

48、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jiǎn) 通“拣”, 挑选。《出师表》

49、必能裨补阙漏 “阙”(qūe) 通“缺” ,缺漏。《出师表》

50、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陇同“垄”。《观刈麦》

5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著,同“着”。《卜算子 咏梅》

九年级(下册)

52、公输盘不说 “说”(yuè) 通“悦” ,高兴。《公输》

53、子墨子九距之 “距”(jù) 通“拒” ,抗拒、抵抗。《公输》

54、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yù) 通“御” ,抵挡。《公输》

55、公输盘诎 “诎”(qū) 通“屈”,意思是理屈。 《公输》

56、亲戚畔之 “畔”(pàn) 通“叛” ,背叛。《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57、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8、困于心,衡于虑 “衡”(héng) 通“横” ,梗塞,不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9、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 通“弼” ,辅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60、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bì) 通“避”,躲避。 《鱼我所欲也》

6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biàn) 通“辨” ,辨别。《鱼我所欲也》

6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dé) 通“德” ,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鱼我所欲也》

6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鱼我所欲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 通“向” ,从前。《鱼我所欲也》

65、小惠未徧 “徧”(biàn) 通“遍” ,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66、始一反焉 “反”(fǎn) 通“返”, 返回。《愚公移山》

67、汝之不惠 “惠”(huì) 通“慧”,聪明。 《愚公移山》

6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wú) 通“无” ,没有。《愚公移山》

69、一厝朔东 “厝”(cuò) 通“措”,放置。 《愚公移山》

70、匪报也 匪,通“非”。

词类活用有哪些

第一册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

2、越国以鄙远 《烛》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烛》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烛》

5、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

6、共其乏困 《烛》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

8、闻寡人之耳者 《邹》

9、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

10、则修文德以来之 《季》

11、既来之,则安之 《季》

1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

1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

1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

16、谨庠序之教 《寡》

17、树之以桑 《寡》

1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过》

19、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过》

20、内立法度,务耕织 《过》

2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

22、履至尊而制*** 《过》

23、却匈奴七百余里 《过》

2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

2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

2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过》

27、会盟而谋弱秦 《过》

28、沛公欲王关中 《鸿》

29、吾得兄事之 《鸿》

30、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

31、项伯,臣活之 《鸿》

3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

33、此其志不在小 《鸿》

34、籍吏民,封府库 《鸿》

第二册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

2、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

3、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

4、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

5、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谏》

6、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谏》

7、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谏》

8、襟三江而带五湖 《腾》

9、 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腾》

10、雄州雾列,俊***星驰 《腾》

11、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腾》

1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腾》

13、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腾》

14、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腾》

15、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腾》

1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

17、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六》

18、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六》

1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六》

20、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六》

2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六》

22、李牧连却之 《六》

23、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

2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

2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

2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游》

27、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

28、火尚足以明也 《游》

2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

30、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

3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

32、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项》

33、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

34、雨泽 《项》

3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项》

36、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

37、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五》

38、缇骑按剑而前 《五》

39、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五》

40、不能容于远近 《五》

41、亦以明死生之大 《五》

42、抶而仆之 《五》

43、安能屈豪杰之流 《五》

44、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

第三册

1、屈心而抑志兮 《离》

2、步余马于兰皋兮 《离》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离》

4、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

5、足以荣汝身 《孔》

6、留待作遗施 《孔》

7、昼夜勤作息 《孔》

8、栗深林兮惊层巅 《梦》

9、云青青兮欲雨 《梦》

10、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梦》

11、樯橹灰飞烟灭 《念》

12、大江东去 《念》

13、则以刘病日笃 《陈》

14、谨拜表以闻 《陈》

1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

1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

17、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赤》

18、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

19、侣鱼虾而友糜鹿 《赤》

第四、五册

1、岁征民间 《促》

2、试使斗而才 《促》

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促》

4、成以其小,劣之 《促》

5、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促》

6、益奇之 《促》

7、成然之《促》

8、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庄》

9、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庄》

附: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经常搭配在一块使用,形成基本固定的格式,表达基本固定的意思,现总结部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几无所逃死.《后序》

5、如何、若何、奈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吾知所以拒子矣.

7、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何以伐为?《论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8、得无……乎,得无……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9、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希望对你有用o(∩_∩)o...

问题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一个词的词性发生变化就叫词类活用,比如一个词原本是形容词,但是在一句话里变成了名词,就是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问题二:词类活用有哪几种活用? 种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①: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5、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

问题三:词类活用是什么意思? 词类活用一般见于文言文,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一、 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2、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

2、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3、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1、友风而子雨。

2、孟尝君客我。

(四)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表示的意义是多种多样的。

1、表示方位或处所:

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失期,法皆斩。

3、表示对人的态度:

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4、表示比喻,这往往是形容某些动作行为的方式:

射之,豕人立而啼。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二、 动词的活用

(一)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庄公寤生,惊姜氏。

2、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3、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只是较为少见。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四) 动词活用作名词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三、 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1、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2、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2、疆本而节用,则天不能食。……则天不能使之富。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四、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

(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识别

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往往具有语法上的某种标志。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或补充关系。

①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③沛公欲王关中。

2、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如果不是修饰关系,那么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

①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②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名词、形容词放在助动词、副词或***代词“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后面这几类词一般是修饰动词的)。

①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问题四: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有哪些? 我感觉文言文要多读些才有感觉。 (一)名词的活用 ⒈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⑴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今王鼓乐于此。 ③冠切云之崔嵬。 简析“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所以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名词“冠”带宾语“切云之崔嵬”,用作动词:戴。 ⑵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履至尊而制***。 ②郑商人弦高市于周。 简析 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市”带补语“于周”,用作动词:做买卖。 ⑶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简析“水”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水;名词“王”前有副词“则”,用作动词:统治天下、称王。 ⑷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例如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简析 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做、从事。 ⑸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简析 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⑹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 例如①秦师遂东。 简析 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⒉名词的使动用法 ⑴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简析“王”后跟“我”作宾语,是“使我为王”。 ⑵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 例如①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⑶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简析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⒊ 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①孟尝君客我。 简析 名词“客”后带宾语“我”,活用作意动词。“客我”即“以我为客”,意即“把我当做客人”。 ⒋ 名词直接做状语 ⑴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简析 名词“席”、“包”、“囊”分别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⑵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活用为状语 例如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简析 名词“面”做动词“刺”的状语,表示“刺” 的方式:当面。 ⑶ 名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活用为状语 例如①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简析 名词“船”作动词“载”的状语,表示“载”所用的工具:用船装。 ⑷ 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① 孤帆一片日边来。 简析 名词“日边”作动词“来”的状语,表示“来”的地点:从日边。 ⑸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①良庖岁更刀。 简析 时间名词“岁”作动词谓语“更”的的状语,表示“更” 的性质:每年。 ⑹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①南取百越之地。 简析 方位名词“南”做......>>

问题五:词类活用有哪几种活用? 种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①: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5、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

问题六: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常用的有哪些 1、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3、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