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_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原文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4 0
  1. 英雄杀中,勾践那句台词是‘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还是‘君子藏其余生,待时而动’?
  2. 南怀瑾讲的成功要决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究竟是何深意?
  3.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典故出自哪里
  4. 君子藏器于身带之而渡啥意思
  5. 待时而动的道家哲学
  6. “藏器于身”,不显山露水,方是人生大道

ng>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君子藏器于身,伺时而动”这句话出自于《周易·系辞下》,它的意思说的就是:君子是那种即使是有卓越的才能、高超的本领也不会到处去卖弄自己,以此作为自己炫耀的本领的人。他只会在那种在必要的情况下才会把自己的才能或技巧展露出来的。

具体分析

周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_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原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真正的君子在不利于自己的条件下,常常会隐忍待发,等待时机。这不是窝囊也不是没种,而是识大体,能屈能伸,是符合君子的德行的。

那些不管眼前的条件如何,不藏拙、只知道“冲”的人,不是坦荡荡而是“愚”的另一种表现。正所谓“潜龙勿用”,而是在时机成熟,一切具备的时候果断行动不拖泥带水。什么时候“动”,什么时候“藏”是讲究时机的,能够把握好这个度也是君子和常人的区别之一。

英雄杀中,勾践那句台词是‘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还是‘君子藏其余生,待时而动’?

”待机而动,待时而发“前面是:君子藏器于身。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出自 《周易·系辞下》,意思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真正的君子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要藏器待时,等待机会,这是《易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因此,在不利的情况下要隐忍待发,正所谓“潜龙勿用”,而在时机 成熟之际则要果断行动,不能拖泥带水,正所谓“见龙在田”。《系辞》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这是告诫人们“藏”与“动”的智慧,什 么时候“藏”,什么时候“动”,这都要看“时”的条件。在时机到来的时候,就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发愤创业,在最大的程度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生平所 培养的道德与才能运用到事业之中。

藏器于身,隐忍待发,非常重要。在不合适的机会强出头,势必会遭到挫败。所以,在时机未到时,讲究韬光养晦,隐而不发,用一句俗语说,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怀瑾讲的成功要决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究竟是何深意?

君子藏器于身,伺时而动。

这句话出自于《周易·系辞下》

意思是:君子是那种即使是有卓越的才能、高超的本领也不会到处去卖弄自己,以此作为自己炫耀的本领的人。他只会在那种在必要的情况下才会把自己的才能或技巧展露出来的。

“器”,指的是用具,这里被引申为才能,比喻身怀才能等待施展的机会。笔者觉得这句俗语是只有生长在神州大地之上的中华民族才能总结出来。

扩展资料:

“君子藏器于身,伺时而动”,不仅仅是要求君子不卖弄自己的才能不将其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还要求君子“有器可藏”。

“不发”不只是君子可以做到,普通人也可以做到。所以重点还要聚集在这个“器”上。作为一个君子,毫无意外他必须有良好的品行,有卓越的才能,高超的本领。这是一个君子的内涵,是他可以作为“器”来“藏”起来的资本。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典故出自哪里

南怀瑾在说每个人都要有一技之长傍身,你不能到处去炫耀,虽然平时你可能施展不出来,但是在关键时候,这个特殊的技能可能会帮助你走向成功。其实这句话也并不是南怀瑾原创,而是摘自《周易》,我们都知道《周易》是中国古代最神秘的一本书,南怀瑾先生是把这句话赋予了现代社会的意义。

这样单纯的翻译可能大家很难理解,我们需要举例说明。比如我们很熟悉的三国中的奇才诸葛孔明,诸葛亮一直隐居不出,并不是单纯想做一个隐士。只是他在等一个一鸣惊人的机会,但是如果诸葛亮没有经世之才,即便他等来了刘备也是毫无作用的,所以诸葛亮能够成为蜀国丞相并不是因为他等来了刘备,而是他有治国的才能。

再比如孟尝君手下的门客,很多人都不理解孟尝君为什么养一些三教九流之人,这些人并没有治国理政的才能。直到孟尝君被困到秦国,一个偷盗技巧很高的人帮助孟尝君偷来宝物秦国才放人。又是一个会学鸡叫的人在关口学鸡叫,让守卫误以为已经天亮,孟尝君才得以出关。这就是一个技能的重要性,这两个人最后也被孟尝君赏赐,实现了人生的逆转。

这句话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个是人要有一技之长,另外一个就是要看准时机,但是前一个明显要比后一个重要太多了,而且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必要条件。但是我认为将古代典籍运用到成功学领域并不合适,成功学虽然饱受批评,但是他也有一定合理性,只是借用古代典籍这个皮不合适。古代书籍的价值就在于研究价值,将其盲目的运用到现代生活就是对他的破坏。

南怀瑾虽然贵为国学***,但是我认为南怀瑾的学术功底并不是很强,所以听他讲课并不能增长太多的见识,只能学来一些无意义的厚黑学,希望大家可以多读有意义的书籍。

君子藏器于身带之而渡啥意思

出处 《周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示例 昭王深自韬晦,养兵恤民,待时而动.(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五回)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待时而动的道家哲学

应该是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出自《周易》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不到处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大概意思就是在默默无闻的时候,要加强自身修养,等到机会来时,就要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望***纳,谢谢

“藏器于身”,不显山露水,方是人生大道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是《易传》时观的基本原则之一 。但“待时 ”的观念似乎在 《管子》、《左传 》、《国语》中就已经提出了。《管子·霸言》在论述霸王大业时则说:“夫谋无主则困, 事无备则废。是以圣王务具其备 ,而慎守其时。以备待时, 以时兴事。时至而举兵, 绝坚而攻国”, 则可以“徳利百姓,威振天下, 令行诸侯而不拂。近无不服, 远无不听 。 ”以此论证天下统一的时机。 《左传 》庄公八年:八年春 ,治兵于庙 ,礼也 。夏 ,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仲庆父请伐齐师。公曰 : “不可。我实不德,齐师何罪? 罪我之由 。 《夏书》曰: `皋陶迈种德 ,德乃降 。 '姑务修德以待时乎 。 ”这是说 ,郕降于齐师, 齐师无罪 ,实我无德, 讨伐齐师的时机尚未成熟 ,必须修德以待时。《国语 ·齐语上 》也有类似的说法:有人居我官 ,有功休德 ,惟慎端悫以待时, 使民以劝 ,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慎端悫 ”,即恐惧修省 ,端正善德 。 “慎端悫以待时 ”, 亦即 “修德以待时”。意思是说 ,使有功业有美德之人在位,又能戒慎恐惧, 修养品德, 等待时机 ,勉励民众 ,止息诽谤 ,则可以弥补为政的缺失。此种“待时”观念 ,在当时影响相当广泛 。 齐国是黄老学派的大本营之一。据众多学者考证孟子亦曾受过稷下黄老道家的影响。《孟子 ·公孙丑上》亦有: “齐人有言曰 : 虽有智慧, 不如乘势 ; 虽有( 金旁兹 ) 基, 不如待时。”由此可见, “待时”观念已经成为时人的一种共识 。 《易传》极力倡导“待时”说,正是此种思潮的产物 。

在 《左传 》、《管子》、《国语 》看来 ,所谓 “待时”, 实也含有 “动不违时 ”之义 。因此, 其中常常将 “时 ”与 “动 ”,即人的行为活动联系起来加以论述。如《国语 ·周语中》说 : “宽所以保本也, 肃所以济时也, 宣所以教施也, 惠所以和民也。本有保则必固, 时动而济则无败功 ,教施而宣则遍, 惠以和民则阜 。若本固而功成 ,施遍而民阜, 乃可以长保民矣。其何事不彻 。 ”《周语下 》则更有 “度于天地而顺于时动 ”, “方之时动 ”, “方非时动”, “明以时动 ”[ 3] 等说法 。

仔细品读玩味《国语》,其《齐语》中有一段话,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其中说 : “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 耒耜枷芟 ,及寒击菒除田以待时耕。及耕深耕而疾耰之 ,以待时雨 。时雨既至, 挟其枪刈耨镈 ,以旦暮从事于田野 ,脱衣就功。 ”据韦昭注 : “四时树艺各有宜也 。权 ,平也 ,平节其器用小大倨句之宜也 。枷 ,柫也 ,所以击草也。芟, 大鎌 ,所以芟草也 。寒, 谓季冬大寒之时也。菒 ,枯草也。时耕,谓立春之后 。疾 ,速也 。耰 ,摩平也 。时雨至 ,当种也。在掖曰挟。枪, 桩也。刈, 鎌也。耨 ,兹其( 似铲) 也。镈,鉏 ( 锄) 也。 ”

照这些说法来看, “待时耕”, “待时雨”, 又是同准备器械工具联系在一起的 。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 , 《系辞传》所谓 “藏器于身 ,待时而动 ”,就要呼之欲出了 。只不过 , 《国语 》所说的“时”, 更多地是讲时节、天时, 而《易传》则将“时”赋予了时机、时势、时运的含义 ,具有某种事物在大化流行过程中的客观必然性的意味。如此以来 ,就将“时”提升到了一个范畴的高度 。这似乎又受了 黄老道家与阴阳家的影响 。正是在吸取这些思想的基础上, 《易传 》进一步发展为“待时而动”说 。

“与时偕行”即现在所说的“与时俱进 ”,这是 《周易 》时观的又一重要原则。此说的提出又与黄老道家、阴阳家有紧密联系在一起 。

《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记载有蔡泽劝说范雎及时隐退的对话。蔡泽说 : “语曰: 日中则移, 月满则亏 ,物盛则衰 ,天地之常数也。进退盈缩, 与时变化 ,圣人之常道也。故国有道则仕, 国无道则隐。圣人曰 : 飞龙在天 ,利见大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今君之怨已仇而徳已报 ,意欲至矣, 而无变计, 窃为君不取也 。 ……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至于葵邱之会, 有骄矜之志, 畔者九国 。吴王夫差,兵无敌于天下,勇强以轻诸侯, 陵齐晋 ,故遂以杀身亡国。夏育 、 太史噭, 叱呼骇三军 ,然而身死于庸夫。此皆乗至盛而不返道理,不居卑退处俭约之患也。 ……易曰 : 亢龙有悔 。此言上而不能下 ,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自返者也。愿君孰计之 。 ”照此所说, 蔡泽认为 ,国有道则仕,即 《周易》乾卦九五爻所说: “飞龙在天 ,利见大人 ”; 国无道则隐 ,即《论语 ·述而》所说 :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如果身居高位,不知隐退,就是不懂得 “亢龙有悔”的道理, 其结果是能上而不能下, 能伸而不能屈 , “乘至盛而不返道理 ”,必有杀身亡国之祸。朱伯昆先生认为, 其以 “物盛则衰 ”、“与时变化 ”说明乾卦上九爻辞 “亢龙有悔 ”的道理, 是受了道家和阴阳家的影响[ 8]。

《老子》九章说: “功遂身退, 天之道。 ”《老子》67章:“不敢为天下先。 ”《管子 ·白心 》解释说 : “日极则仄 ,月满则亏。极之徒仄,满之徒亏,巨之徒灭 , 孰能己无己乎 , 效夫天地之纪 。 ”《庄子 · 秋水 》也说 : “消息盈虚, 终则有始 。 ”天地万物的变化 ,总是盛极则衰。又 《管子 ·四时 》云: “是以圣王治天下, 穷则反, 终则始。德始于春 ,长于夏。刑始于秋, 流于冬 。刑德不失 , 四时如一。 ”认为阳气盛于夏 ,穷则反于秋 , 阴气到来 ; 阴气盛于冬, 穷则反于春,阳气又到来 。圣人应效法此天道, 春夏讲德教, 秋冬用刑杀。此既道家与道家文子的 “法天地”“与时变化 ”说 。

《战国策 ·秦策三 》也有范雎与蔡泽的对话的记载 。虽然与《史记》所载详略有所差别 ,但都有 “语曰 : 日中则移 ”至 “与时变化 ”一段话。这与 《周易 》丰卦《彖传》文 : “日中则昃, 月盈则食 , 天地盈虚, 与时消息 ,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其文意是完全一致的。即使尚不能断定二者的具体关系, 它们均受到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影响 ,却是可以肯定的 。 《庄子·山木 》所谓 “一龙一蛇, 与时俱化 ”, 《盗跖 》所谓“与时消息”的说法,则可以对此加以印证 。

受其影响, 《易传 》更将 “天地盈虚, 与时消息 ”视为天地万物变化的自然法则 。 《彖传 》解释剥卦说 : “剥 ,剥也 ,柔变刚也 。 `不利有攸往' , 小人长也。顺而止之 ,观象也 。君子尚消息盈虚 ,天行也 。 ”“顺而止之”,是解释剥卦之象坤下艮上,坤为顺, 艮为止 。 “观象 ”, 指观察形势。意思是说 ,当柔浸刚,阴的势力兴盛,小人得势之时, 应观察时势的变化 , 不要有所进取, 因为小人得势不会长久, 即将结束。此即君子以消息盈虚为“贵 ”,懂得事物变易的法则 。 “天行”, 即天道,天地变化之道。因为事物的变化总是处于消长盈虚的过程 ,所以人类的活动,必须因时而行, 与时消息。

道家与阴阳家特别强调“因时”。 《管子·宙合 》说: “圣人之动静开阖诎信浧濡取与之必因于时也,时则动 ,不时则静 。 ”《白心 》说: “以靖为宗 ,以时为宝 。 ”《霸言》则说 : “视时而动 ,王者之术也 。 ”“圣能辅时, 不能违时, 知者善谋 ,不如当时 。 ”“辅时”,即因时之来,辅成其事 。而其 《四时》篇则四言 “五政循时 ”, “循时”也即 “因时 ”。所以其 《牧民》篇说 : “知时者可立以为长。”这也就是司马迁 《论六家要指 》所概括的 “与时迁移”、“因时为业 ”、“时变是守”。

“与时变化”、“因时为业 ”、“与时消息 ”也即与时间 、 时运、时势共进退 。此种思潮也极大地撞击着《易传》作者的心灵。他们对此加以继承和阐发 ,并明确提出了 “与时偕行”的命题 。

“与时偕行”这一命题 ,在《易传》中反复出现了三次。 《文言传》解说乾卦九三爻辞说 :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意思是说 ,九三爻辞讲君子终日勤勉奋发, 至晚夕则安闲休息 ,虽处危厉之境, 亦无灾咎,是因为能与时间 、 时运 、 时势共同前进 。也即所谓: “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淮南子 ·人间训 》解释此爻说: “终日乾乾, 以阳动也。夕惕若厉, 以阴息也。因日以动 ,因夜以息, 唯有道者能行之 。 ”“因日以动, 因夜以息 ”,即因时而动, 因时而止 ,也即 “与时偕行 ”之义。

损卦《彖传》说: “二簋应有时 , 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 与时偕行。 ”是说, 只用两盆饭举行祭祀 ,如此之薄祭, 在恰当的时机也可以实行。损卦的卦象是损下益上, 抑阴而扶阳, 但有时偏偏损上益下 ,损刚益柔 。因此, 减损还是增加, 丰盈还是亏损 ,要与时并进, 因其时机、时势而***取不同措施 ,所以说 “损益盈虚 ,与时偕行”。损卦如此 ,益卦也不例外, 所以益卦 《彖传》说: “损上益下, 民说无疆。自上下下, 其道大光。 ……天施地生 ,其益无方 。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

“与时偕行”,在《周易》中也称为 “与时行也”。遁卦 《彖传 》说: “遁亨 ,遁而亨也 。刚当位而应, 与时行也 。 ”这是说 ,君子退隐 ,乃是亨通之道 。何以如此 ? 盖因阴的势力渐长, 小人得意之时 ,君子不得不因时势而行事 ,见机而去 ,暂时隐退 。小过卦 《彖传》又说: “小过亨( 亨字据王念孙校补) , 小者过而亨也 。过以利贞,与时行也。 ”[ 6]小过卦有四个阴爻, 两个阳爻 , 阴小而阳大 ,小的超过大的 , 故名为 “小过 ”。阴的势力超过阳的势力, 何以能够亨通? 原来其利在于守正 ,即能够依据时局而行事 ,与时机、时势共进退,故曰“过以利贞 ,与时行也 ”。既济卦《象传》所谓 “东邻杀牛, 不如西邻之时也 ”, 亦是此意。这与《左传》所谓 “相时而动 ”, “时以作事 ”, 《管子 ·霸言 》所谓 “慎守其时”, “以时兴事 ”也是一致的。据此,艮卦《彖传 》总结说: “艮,止也。时止则止 ,时行则行, 动静不失其时, 其道光明 。 ”[ 6]当行则行, 当止则止 ,进退行止 ,与时俱进,不失时机,必有光明前景。“变通趋时”是《易传》时观更具开创性的命题。春秋战国以来 ,无论是道家, 还是阴阳五行家 ,都推崇“时”, 然而 ,将变通与 “时”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的 ,除 《庄子 ·天运 》“礼义法度者 ,应时而变者也 ”一条之外,尚不多见。不管是黄老道家、老庄道家、还是阴阳家,《易传 》所谓 “待时而动”说的提出 ,似乎与道家与阴阳家有着某种切割不断的关联。

《周易》讲: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人要有一技之长,不到处炫耀,待必要时刻彰显才艺。

为人处事上,招人厌弃的罪魁祸首,不是骄奢,不是卑微,而是锋芒毕露。

骄奢、卑微尚且能忍,而锋芒毕露,容易招人仇视、惹人是非。

为人处事,在于隐忍。

不锋芒毕露,不低落尘埃;不懦弱,不蛮横;不浮夸,不过于真实。保持平衡,长***展。

01凡事讲究平衡

奥修在《隐藏的和谐》中说过:

“通过平衡,你才能越来越接近真理,因为真理是最终的平衡。当你平衡了,突然间,门打开了。”

万事万物,皆有其生存之道,发展之根,重要在于平衡。

突破平衡,不免变得畸形与怪异。

从前有位远近闻名的乐师,被四里八方所崇拜,许多人特意从遥远地方,来到这里听乐师弹奏一曲。

一天,一位富翁,邀请这位乐师进行弹奏。 他跟乐师说:

“要是你能连续弹奏15天,我就赠你10套房子。”

乐师听了便问:“如果我连续弹奏15天,真的可以送我10套房?”

富翁回答:“确实如此,君无戏言。”

于是乐师弹奏起来,起初富翁觉得,弹奏的一首首曲子,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忽觉身置山间幽谷,忽转奔跑于荒野沙漠。感受无比的神奇,令人念念不忘。

但是到了第七天,富翁觉得乐师弹奏的不过如此,平平无奇,少了一丝兴趣。

到了第八天,富翁觉得音乐渐渐变得如此的刺耳。

到了第10天,富翁受不了,提前结束了约定。

无论做人做事,要有度,守平衡。不然就像乐师弹奏的曲目。初闻如天外之音,听旧了便成了噪音,引人反感。

戴尔·卡耐基说过:

“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平衡,就像大自然需要平衡一样。”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要过了度,不偏不倚,保持距离,太远太近都不好。

而讲究“度”就是做到诚恳、勇气、大方等等守住平衡。

02尽人事听天命

记得王安石曾说:

“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人生在世,我们总有许多,想要追求的事物,想要追求的梦想。

但是,这些都能如我们所愿追求吗?如果失去了这些,我们又该怎么办?

是结果大于过程?还是过程大于结果?

有位高三学生,在去高考的路上,看见一位孕妇倒地不起,身边也没有人帮助她。

这位学生,上前施以援手,把孕妇送上救护车。

送完孕妇后,学生惊觉离开考时间不远了,于是他拼命奔跑,尽管汗如雨下。

由于医院离学校实在太远,又遇上了堵车。

当他来到考试地点时,已经开考了半个小时。所以,错过了这次考试机会。

回到家,他跟母亲说:“妈妈对不起,我没赶上考试时间。”

母亲了解完事情后说:

“孩子这不怪你,你送这位孕妇去医院,是你的选择。而赶上高考,也是你所希望的,你为了赶上考试,拼命奔跑过。

妈妈为你感到骄傲,因为你懂得,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救之手。而对于自己的事,也做到尽心尽力。”

人生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自己的事,你可以管的井井有条。别人的事,你不一定管的了。而老天的事,你想管也管不了。

有句老话:

“尽人之才是才能,听天由命是悟性。做人容易,难的是听天命。尽心尽力无怨无悔,听天命不悲不喜。”

做事唯有尽心,做自己该做的事、能做的事。也才不辜负这美好年华,不辜负自己的期盼。

如果,只一昧追求结果,碰个头破血流,你死我活,真算是得不偿失

03懂得奉献,走在正道之上

一辆破旧三轮车,资助300名贫困生,他叫白芳礼。从70岁到90岁,他用蹬三轮赚来的钱,向学校捐助了35万元。

90岁的白老,再也蹬不动三轮了。便到火车站,给人看自行车。

一毛两毛、一元两元,直到视线越来越模糊,看不清了,才带着一个小铁盒,向学校最后捐款了350元。

2005年白老与世长辞,给儿女留下的,仅有破旧的衣服、一张存款为0的存折、以及那辆陪伴半生的三轮车。

人的富有,不是有多少钱财,不是做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于奉献。

我想懂得了奉献,那些外在的条件,也会变得渺小了许多吧。

很喜欢葛登纳的一句话:

“当你服务他人的时候,人生不再是毫无意义的。”

对呀,当你懂得了奉献,也就对于名利不是那么的在乎了,也就学会了隐忍。

04人生活法在于隐忍

人生有很多种活法,你可以选择轰轰烈烈,也可以选择默默无闻。

而是否不招人妒,不苟于世污,全凭能否守得住一个度,能否尽到人事,能否善于奉献。

有才德的人,值得敬佩。而过于锋芒毕露,身边的人却会越来越少,谁也不想承认自己的无才。

同时过于扎眼,也容易让自己陷入深渊。

而做到度,则是一个为人处事的原则;

尽人事,让自己回顾以往不后悔;

善于奉献,常能专心于自己所做之事。有了一份爱人之心,与他人比较的心,则少了一分。

如果这些全做到了,那么外界的言语,所谓的得失心,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藏器于身”,不显山露水,懂得隐忍,方是人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