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共规用法,同文算指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6-24 0
  1. 实用万年历查询表2022大暑,2022年日历表清晰版
  2. 什么跃什么飞的成语
  3. 有关标点符号的历史

中国数学[Chinese Mathematics]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地处亚洲东部,濒太平洋西岸。数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下面我们依历史的发展,分段叙述。

1.先秦萌芽时期

同文共规用法,同文算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后有商、殷两代[约1500 B.C -1027 B.C]、及周朝[1027 B.C -221 B.C]。历史上又称公元前八世纪至秦王朝的建立[221 B.C]为春秋战国时期。

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

1 2 3 4 5 6 7 8 9

表示一个多位数字时,***用十进制值制,各位值的数目从左到右排列,纵横相间[法则是: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并以空位表示零。算筹为加、减、乘、除等运算建立起良好的条件。

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战国时期,齐国人着的《考工记》汇总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包含了一些测量的内容,并涉及到一些几何知识,例如角的概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例如:「圆,一中同长也」、「平,同高也」等等。墨家还给出有穷和无穷的定义。《庄子》记载了惠施等人的名家学说和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提出的论题,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例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这些许多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但这种重视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新思想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2.汉唐初创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从秦汉到隋唐1000多年间的数学发展,所经历的朝代依次为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为使不断丰富的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

西汉末年[公元前一世纪]编纂的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在数学方面主要有两项成就:(1)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及普遍形式;(2)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为后来重差术的先驱。此外,还有较复杂的开方问题和分数运算等。

《九章算术》是一部经几代人整理、删补和修订而成的古代数学经典著作,约成书于东汉初年[公元前一世纪]。全书***用问题集的形式编写,共收集了246个问题及其解法,分属于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章。主要内容包括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各种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关于勾股测量的计算等。在代数方面,《方程》章中所引入的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在世界数学史上都是最早的记载;书中关于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和现在中学讲授的方法基本相同。就《九章算术》的特点来说,它注重应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了以筹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对中国古算影响深远。它的一些成就如十进制值制、今有术、盈不足术等还传到印度和***,并通过这些国家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数学的发展。 魏晋时期中国数学在理论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赵爽和刘徽的工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开端。赵爽是中国古代对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的最早的数学家之一,对《周髀算经》做了详尽的注释。刘徽注释《九章算术》,不仅对原书的方法、公式和定理进行一般的解释和推导,且在论述过程中多有创新,更撰写《海岛算经》,应用重差术解决有关测量的问题。刘徽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创立割圆术,为圆周率的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了科学的算法。

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长期处于战争和分裂状态,但数学的发展依然蓬勃。《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孙子算经》给出「物不知数」问题,导致求解一次同余组问题;《张丘建算经》的「百鸡问题」引出三个未知数的不定方程组问题。

祖冲之、祖日桓父子的工作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他们在《九章算术》刘徽注的基础上,将传统数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成为重视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的典范。他们同时在天文学上也有突出的贡献。其著作《缀术》已失传,根据史料记载,他们在数学上主要有三项成就:(1)计算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得到3.1415926 <π< 3.1415927,并求得π的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2)得到祖 日桓定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并得到球体积公式;(3)发展了二次与三次方程的解法。

隋朝大兴土木,客观上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唐初王孝通撰《缉古算经》,主要是讨论土木工程中计算土方、工程的分工与验收以及仓库和地窖的计算问题。

唐朝在数学教育方面有长足的发展。656年国子监设立算学馆,设有算学博士和助教,由太史令李淳风等人编纂注释《算经十书》[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缉古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和《缀术》],作为算学馆学生用的课本。对保存古代数学经典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隋唐时期由于历法需要,创立出二次内插法,为宋元时期的高次内插法奠定了基础。而唐朝后期的计算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普及,出现很多种实用算术书,对于乘除算法力求简捷。

3.宋元全盛时期

唐朝亡后,五代十国仍是军阀混战的继续,直到北宋王朝统一了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繁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从公元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宋、元两代],筹算数学达到极盛,是中国古代数学空前繁荣,硕果累累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列举如下: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11世纪中叶],刘益的《议古根源》[12世纪中叶],秦九韶的《数书九章》[1247],李冶的《测圆海镜》[1248]和《益古演段》[1259],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1261]、《日用算法》[1262]和《杨辉算法》[1274-1275],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和《四元玉鉴》[1303]等等。 宋元数学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数学,甚至是当时世界数学的巅峰。其中主要的工作有:

1. 高次方程数值解法;

2. 天元术与四元术,即高次方程的立法与解法,是中国数学史上首次引入符号,并用符号运算来解决建立高次方程的问题;

3. 大衍求一术,即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现在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4. 招差术和垛积术,即高次内插法和高阶等差级数求和。 另外,其它成就包括勾股形解法新的发展、解球面直角三角形的研究、纵横图[幻方]的研究、小数[十进分数]具体的应用、珠算的出现等等。 这一时期民间数学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以及中国和***国家之间的数学知识的交流也得到了发展。

4.西学输入时期

这一时期从十四世纪中叶明王朝建立到二十世纪清代结束共500多年。数学除珠算外出现全面衰弱的局面,当中涉及到中算的局限、十三世纪的考试制度中已删减数学内容、明代大兴八段考试制度等复杂的问题,不少中外数学史家仍探讨当中涉及的原因。十六世纪末,西方初等数学开始传入中国,使中国数学研究出现了一个中西融合贯通的局面。***战争后,近代高等数学开始传入中国,中国数学转入一个以学习西方数学为主的时期。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近代数学研究才真正开始。

明代最大的成就是珠算的普及,出现了许多珠算读本,及至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1592]问世,珠算理论已成系统,标志着从筹算到珠算转变的完成。但由于珠算流行,筹算几乎绝迹,建立在筹算基础上的古代数学也逐渐失传,数学出现长期停滞。

隋及唐初,印度数学和天文学知识曾传入中国,但影响较细。到了十六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开始到中国活动,和中国学者合译了许多西方数学专着。其中第一部且有重大影响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前6卷[1607],其严谨的逻辑体系和演译方法深受徐光启推崇。徐光启本人撰写的《测量异同》和《勾股义》便应用了《几何原本》的逻辑推理方***证中国的勾股测望术。此外,《几何原本》课本中绝大部份的名词都是首创,且沿用至今。在输入的西方数学中仅次于几何的是三角学。在此之前,三角学只有零星的知识,而此后获得迅速发展。介绍西方三角学的著作有邓玉函编译的《大测》[2卷,1631]、《割圆八线表》[6卷]和罗雅谷的《测量全义》[10卷,1631]。在徐光启主持编译的《崇祯历书》[137卷,1629-1633]中,介绍了有关圆椎曲线的数学知识。

入清以后,会通中西数学的杰出代表是梅文鼎,他坚信中国传统数学「必有精理」,对古代名著做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又能正确对待西方数学,使之在中国扎根,对清代中期数学研究的***是有积极影响的。与他同时代的数学家还有王锡阐和年希尧等人。 清康熙帝爱好科学研究,他「御定」的《数理精蕴》[53卷,1723],是一部比较全面的初等数学书,对当时的数学研究有一定影响。

干嘉年间形成一个以考据学为主的干嘉学派,编成《四库全书》,其中数学著作有《算经十书》和宋元时期的著作,为保存濒于湮没的数学典籍做出重要贡献。

在研究传统数学时,许多数学家还有发明创造,例如有「谈天三友」之称的焦循、汪莱及李锐作出不少重要的工作。李善兰在《垛积比类》[约1859]中得到三角自乘垛求和公式,现在称之为「李善兰恒等式」。这些工作较宋元时期的数学进了一步。阮元、李锐等人编写了一部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传记《畴人传》46卷[1795-1810],开数学史研究之先河。

1840年鸦战争后,闭关锁国政策被迫中止。同文馆内添设「算学」,上海江南制造局内添设翻译馆,由此开始第二次翻译引进的***。主要译者和著作有: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合译的《几何原本》后9卷[1857],使中国有了完整的《几何原本》中译本;《代数学》13卷[1859];《代微积拾级》18卷[1859]。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合译《圆锥曲线说》3卷,华蘅芳与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合译《代数术》25卷[1872],《微积溯源》8卷[1874],《决疑数学》10卷[1880]等。在这些译着中,创造了许多数学名词和术语,至今仍在应用。 1898年建立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并入。1905年废除科举,建立西方式学校教育,使用的课本也与西方其它各国相仿。

5.近现代数学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是从20世纪初至今的一段时间,常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标志划分为两个阶段。

中国近现代数学开始于清末民初的留学活动。较早出国学习数学的有1903年留日的冯祖荀,1908年留美的郑之蕃,1910年留美的胡明复和赵元任,1911年留美的姜立夫,1912年留法的何鲁,1913年留日的陈建功和留比利时的熊庆来[1915年转留法],1919年留日的苏步青等人。他们中的多数回国后成为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为中国近现代数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其中胡明复1917年取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数学家。随着留学人员的回国,各地大学的数学教育有了起色。最初只有北京大学1912年成立时建立的数学系,1920年姜立夫在天津南开大学创建数学系,1921年和1926年熊庆来分别在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立数学系,不久武汉大学、齐鲁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陆续设立了数学系,到1932年各地已有32所大学设立了数学系或数理系。1930年熊庆来在清华大学首创数学研究部,开始招收研究生,陈省身、吴大任成为国内最早的数学研究生。三十年代出国学习数学的还有江泽涵[1927]、陈省身[1934]、华罗庚[1936]、许宝騄[1936]等人,他们都成为中国现代数学发展的骨干力量。同时外国数学家也有来华讲学的,例如英国的罗素[1920],美国的伯克霍夫[1934]、奥斯古德[1934]、维纳[1935],法国的阿达马[1936]等人。1935年中国数学会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共有33名代表出席。1936年〈中国数学会学报〉和《数学杂志》相继问世,这些标志着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解放以前的数学研究集中在纯数学领域,在国内外共发表论着600余种。在分析学方面,陈建功的三角级数论,熊庆来的亚纯函数与整函数论研究是代表作,另外还有泛函分析、变分法、微分方程与积分方程的成果;在数论与代数方面,华罗庚等人的解析数论、几何数论和代数数论以及近世代数研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在几何与拓扑学方面,苏步青的微分几何学,江泽涵的代数拓扑学,陈省身的纤维丛理论和示性类理论等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面,许宝騄在一元和多元分析方面得到许多基本定理及严密证明。此外,李俨和钱宝琮开创了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他们在古算史料的注释整理和考证分析方面做了许多奠基性的工作,使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重放光彩

1949年11月即成立中国科学院。1951年3月《中国数学学报》复刊[1952年改为《数学学报》],1951年10月《中国数学杂志》复刊[1953年改为《数学通报》]。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国代表大会,讨论了数学发展方向和各类学校数学教学改革问题。

建国后的数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50年代初期就出版了华罗庚的《堆栈素数论》[1953]、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1954]、陈建功的《直角函数级数的和》[1954]和李俨的《中算史论丛》5集[1954-1955]等专着,到1966年,共发表各种数学论文约2万余篇。除了在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函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史等学科继续取得新成果外,还在微分方程、计算技术、运筹学、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等分支有所突破,有许多论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培养和成长起一大批优秀数学家。

60年代后期,中国的数学研究基本停止,教育瘫痪、人员丧失、对外交流中断,后经多方努力状况略有改变。1***0年《数学学报》恢复出版,并创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大偶数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此外中国数学家在函数论、马尔可夫过程、概率应用、运筹学、优选法等方面也有一定创见。

1***8年11月中国数学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数学的复苏。1***8年恢复全国数学竞赛,1985年中国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1981年陈景润等数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1983年国家首批授于18名中青年学者以博士学位,其中数学工作者占2/3。1986年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加入国际数学联合会,吴文俊应邀作了关于中国古代数学史的45分钟演讲。近十几年来数学研究硕果累累,发表论文专着的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上升。1985年庆祝中国数学会成立50周年年会上,已确定中国数学发展的长远目标。代表们立志要不懈地努力,争取使中国在世界上早日成为新的数学大国。

古代埃及数学(Ancient Egyptian Mathematics)

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埃及的文化。在公元前3500~3000年间,这里曾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帝国。

目前我们对古埃及数学的认识,主要源于两份用僧侣文写成的纸草书,其一是成书于公元前1850年左右的莫斯科纸草书,另一份是约成书于公元前1650年的兰德(Rhind)纸草书,又称阿梅斯(Ahmes)纸草书。阿梅斯纸草书的内容相当丰富,讲述了埃及的乘法和除法、单位分数的用法、试位法、求圆面积问题的解和数学在许多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古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其数字以十进制表示,但并非位值制,而分数还有一套专门的记法。由埃及数系建立起来的算术具有加法特征,其乘、除法的计算也只是利用连续加倍的方法来完成。古埃及人将所有的分数都化成单位分数(分子为 1的分数之和),在阿梅斯纸草书中,有很大一张分数表,把2/(2n+1)状分数表示成单位分数之和,如:2/5=1/3+1/15,2/7=1/4+1/28,…,2/***=1/56+1/679+

1/776,等等。

古埃及人已经能解决一些属于一次方程和最简单的二次方程的问题,还有一些关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初步知识。

如果说巴比伦人发展了卓越的算术和代数学,那么在另一方面,人们一般认为埃及人在几何学方面要胜过巴比伦人。一种观点认为尼罗河水每年一次的定期泛滥,淹没河流两岸的谷地。大水过后,法老要重新分配土地,长期积累起来的土地测量知识逐渐发展为几何学。

埃及人能够计算简***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出的圆周率为 3.16049;他们还知道如何计算棱椎、圆椎、圆柱体及半球的体积。其中最惊人的成就在于方棱椎平头截体体积的计算,他们给出的计算过程与现代的公式相符。

至于在建造金字塔和神殿过程中,大量运用数学知识的事实表明,埃及人已积累了许多实用知识,而有待于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印度数学(Hindu mathematics)

印度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印度数学的起源和其它古老民族的数学起源一样,是在生产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产生 的。但是,印度数学的发展也有一个特殊的因素,便是它的数学和历法一样,是在婆罗门祭礼的影响下得以充分发展的。再加上 佛教的交流和贸易的往来,印度数学和近东,特别是中国的数学便在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中前进。另外,印度数学的发展始终与天文学有密切的关系,数学作品大多刊载于天文学著作中的某些篇章。

《绳法经》属于古代婆罗门教的经典,可能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是在数学史上有意义的宗教作品,其中讲到拉绳设计祭坛时所体现到的几何法则,并广泛地应用了勾股定理。

此后约1000年之中,由于缺少可靠的史料,数学的发展所知甚少。

公元5-12世纪是印度数学的迅速发展时期,其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学者,如6世纪的阿利耶波多(第一)( ryabhata),着有《阿利耶波多历数书》;7世纪的婆罗摩笈多(Brahmagupta ),著有《婆罗摩笈多修订体系》(Brahma-sphuta-sidd'h nta ),在这本天文学著作中,包括「算术讲义」和「不定方程讲义 」等数学章节;9世纪摩诃毗罗(Mah vira );12世纪的婆什迦罗(第二)(Bh skara ),着有《天文系统极致》(Siddh nta iromani ),有关数学的重要部份为《丽罗娃提》(Lil vati) )和《算法本源》(V jaganita)等等。

在印度,整数的十进制值制记数法产生于6世纪以前,用9个数字和表示零的小圆圈,再借助于位值制便可写出任何数字。他们由此建立了算术运算,包括整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开平方和开立方的法则等。对于「零」,他们不单是把它看成「一无所有」或空位,还把它当作一个数来参加运算,这是印度算术的一大贡献。

印度人创造的这套数字和位值记数法在8世纪传入***世界,被***人***用并改进。13世纪初经斐波纳契的《算盘书》 流传到欧洲,逐渐演变成今天广为利用的1,2,3,4,…,等等,称为印度-***数码。

印度对代数学做过重大的贡献。他们用符号进行代数运算,并用缩写文字表示未知数。他们承认负数和无理数,对负数的四 则运算法则有具体的描述,并意识到具有实解的二次方程有两种形式的根。印度人在不定分析中显示出卓越的能力,他们不满足于对一个不定方程只求任何一个有理解,而致力于求所有可能的整数解。印度人还计算过算术级数和几何级数的和,解决过单利 与复利、折扣以及合股之类的商业问题。

印度人的几何学是凭经验的,他们不追求逻辑上严谨的证明,只注重发展实用的方法,一般与测量相联系,侧重于面积、体积的计算。其贡献远远比不上他们在算术和代数方面的贡献大。在三角学方面,印度人用半弦(即正弦)代替了希腊人的全弦, 制作正弦表,还证明了一些简单的三角恒等式等等。他们在三角学所做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数学[Arabic mathematics]

从九世纪开始,数学发展的中心转向***和中亚细亚。

自从公元七世纪初***教创立后,很快形成了强大的势力,迅速扩展到***半岛以外的广大地区,跨越欧、亚、非三大洲。在这一广大地区内,***文是通用的官方文字,这里所叙述的***数学,就是指用***语研究的数学。

从八世纪起大约有一个到一个半世纪是***数学的翻译时期,巴格达成为学术中心,建有科学宫、观象台、图书馆和一个学院。来自各地的学者把希腊、印度和波斯的古典著作大量地译为***文。在翻译过程中,许多文献被重新校订、考证和增补,大量的古代数学遗产获得了新生。***文明和文化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直到15世纪还充满活力。

花拉子米[Al-khowarizmi]是***初期最主要的数学家,他编写了第一本用***语在***世界介绍印度数字和记数法的著作。公元十二世纪后,印度数字、十进制值制记数法开始传入欧洲,又经过几百年的改革,这种数字成为我们今天使用的印度—***数码。花拉子米的另一名著《ilm al-jabr wa'lmugabalah》[《代数学》]系统地讨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该种方程的求根公式便是在此书中第一次出现。现代”algebra”[代数学]一词亦源于书名中出现的”al jabr”。

三角学在***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产生与发展和天文学有密切关系。***人在印度人和希腊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了三角学。他们引进了几种新的三角量,揭示了它们的性质和关系,建立了一些重要的三角恒等式。给出了球面三角形和平面三角形的全部解法,制造了许多较精密的三角函数表。其中著名的数学家有:阿尔.巴塔尼[Al-Battani]、阿卜尔.维法[Abu'l-Wefa]、阿尔.比鲁尼[Al-Beruni]等。系统而完整地论述三角学的著作是由十三世纪的学者纳西尔丁[Nasir ed-din]完成的,该著作使三角学脱离天文学而成为数学的独立分支,对三角学在欧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在近似计算方面,十五世纪的阿尔.卡西[Al-kashi]在他的《圆周论》中,叙述了圆周率π的计算方法,并得到精确到小数点后16位的圆周率,从而打破祖冲之保持了一千年的记录。此外,阿尔.卡西在小数方面做过重要工作,亦是我们所知道的以「帕斯卡三角形」形式处理二项式定理的第一位***学者。

***几何学的成就低于代数和三角。希腊几何学严密的逻辑论证没有被***人接受。

总的来看,***数学较缺少创造性,但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地方正处于科学上的贫瘠时期,其成绩相对显得较大,值得赞美的是他们充当了世界上大量精神财富的保存者,在黑暗时代过去后,这些精神财富才传回欧洲。欧洲人主要就是通过他们的译着才了解古希腊和印度以及中国数学的成就。

实用万年历查询表2022大暑,2022年日历表清晰版

如何设计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活动之初探

如何有效组织小i学英语语言实践活动 众所周知,英语学习w是语言的学习y,语言学习g是培养理解、表达技能的问题 , 不p是单纯的知识问题。不y多听 、 多说、多读、多写、多译 , 不h五l官并用、并以8脑为8主导是不y能多快好省地掌握英语这一v技能的,它需要我们下b较大i的功夫n。它的提高是缓慢的、长5期的、一a生不u止1的事 , 主要依靠大v量的实践。 那么q今8天r,我们就一d起研究有关 “ 如何有效组织小o学英语语言实践活动 ” 这个g话题。从7解题开f始,谈到小w学英语的语言实践活动,我想既包括课内5的语言实践活动,也j包括课外的语言实践活动。我们重点谈课内2的语言实践活动。 其实,活动既是手5段,也v是目的。杜威说过, “ 教育即生活、即生长3、即经验改造 ” 。对语言的学习t者来说,学习n语言,是为1了u交流和做事情。小c学英语语言实践活动,就是要通过活动,培养和发展小o学生的英语能力k,同时使小k学生能通过用英语,进行和参与d有意义t的活动。这个v活动应该是有效的。这是题目中7另一y个t概念: “ 有效组织 ” ,什2么s是有效? 一z、对 “ 有效教学 ” 的理解 有效教学( effective teaching )是 20 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t种教学理论。所谓 “ 有效教学 ” ,就是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手2段、方7法和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包含教师有效的 “ 教 ” ,学生有效 “ 学 ” ,师生得到有效的相互6促进与e发展。也t就是说,有效的课堂活动能充分7调动学生的学习m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0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n,促进学生的能力o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f单纯看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4容或教得认1真不j认5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掌握所学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如果学生不w想学或者学了p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g是无t效或低效的教学。 简明地说:有效教学是指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的教学。 二w、小p学英语课堂语言实践活动与j有效组织 小u学英语课堂语言实践活动 就是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m的英语文8化5环境和语言环境,以3情景为3环境,以5活动为1载体,以6交际为4主题,充分6利用各种教学***,***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8式,为1学生提供充分4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s、大v胆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0学会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做事情。 4 .课堂用语与k有效组织英语语言实践活动 5 )课堂用语主要包括: 教学用语 :词汇学习a、语法学习u、讲解课文0、布置作业等 教学组织用语 :交代教学计1划、课堂活动安排、课堂指令、请求帮助等 沟通用语 :打招呼、询问考勤情况、评价学生表现、讨论和交换观点或看法等 2) 英语课堂用语的作用: 教师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工x具。叙述、讲解知识,组织教学活动;开h发智力s、感染情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学生最大q、最可靠的英语输入x来源。它既是一s种工v作手4段,也f是对学生进行听力j和口f语训练的内2容和方0式。 0) 英语课堂用语的特点 0 . 规范性 2 .简洁性 1 .可接受性 0 .启发性 8 .激励性 3 .生动性 4) 英语课堂用语的使用原则 4 .准确性原则 2 .循序渐进原则 4.交际性原则 1 . 灵活性与c针对性原则 2 .尽量使用英语原则 使用课堂用语时还要注意: 2 .必须以6学生能听懂为5标准。 2 .教师可配以8眼神、表情、手2势、简笔画、板书0、多媒体等以3帮助学生理解。 6 .力h戒将英语课堂用语译成汉语。 1 .注意语速和音量。 8 .控制教师的话语量。少4解释,多示7范。 2 . 课堂用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创建以8学生为3中7心4的课堂。 2。小y学英语 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的类型 (8) 歌曲和歌谣 唱歌是孩子l们最喜爱的活动之h一l,悦耳的音乐易于q激发学生的情绪,同时学唱歌曲有利于t降低语言学习i的难度,而诗歌和歌谣的韵律能帮助启蒙阶段的小l学生体会英语语感,并提高学习u信心5。音乐和节奏也x是儿k童语言学习t的重要组成部分4,除了t能提高学习k兴趣,巩固与y扩大y词汇外,还能帮助学生学习r语音、语调,增强节奏感,由于z汉语与c英语差别比0较大w,掌握英语节奏历b来是我们学生英语学习s中2的一v个w难点,因此,从6小z学就应该注意加强训练。教师可在一k节课开p始时、结束时或一b节课进行到一x定阶段转向更重要的内2容时让学生唱歌,也z可以5把英语歌曲作为7背景音乐播放,还可以1利用动作表演歌曲,让学生们边听音乐边唱歌,同时添加动作。动作与i歌词必须合拍,这样可以4增强节奏感。另外,利用一u首歌曲可以2展开x不x同的活动,如:找单词、听歌修改图画、听歌排列图画、填歌词、歌词排序号等,这些活动可以3用来进行听力d训练,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歌曲,以3达到不d同的训练目的,听歌曲做练习f可以2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所选用的歌曲要符合年龄特点,难易程度要适当。 ( 2 )简笔画。 简笔画由于a在课堂教学中1简便易行且实用性强而深受师生欢迎,它形象、生动、逼真、简洁、吸引5注意力n。同时可减轻教师准备实物、模型、照片4等的难度,也e更容易突出活动的过程,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是激发兴趣、创设情景、语境和语义c解释必不p可少8的教学手0段之w一q。如看图猜物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r、发散思维能力t和创造力w的游戏。教师用简笔画先画出几v个o抽象的圆形,让学生去猜。 T:What'sthisinEnglish? 学生使尽浑身解数把所有学过的英语单词尽可能的用上e,试图猜中8。学生有的猜是一g个x球、一e个q苹果、钟 ……“ 方5形 ” 猜成一b张照片3、一g幅地图 …… 学生可以3大f胆地发挥自己o的想象力l来猜。这 时老师又o加上o几y笔,图形发生了m变化5。有的同学猜对了e,有的没猜对。有的还可以8留给学生再想象的余地,如图形是个g孩子e的脸,那么o究竟是男孩还是女l孩呢?还可以8继续猜。这样的游戏学生喜欢玩,而且可以0常玩常新。 (5) 游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基础的学习t动力i和源泉。让小n学生以6各种游戏和其它生动活泼的方6式,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2学习g英语,不k仅1有利于q培养学生的学习l兴趣,而且利用了k游戏无v意注意的特性,化8难为7易。如把枯燥的机械模仿训练兴趣化2,还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q,并在游戏中1体验相互7合作的乐趣,培养了s竞争意识。小r学生常常为7获胜而积极思考,通过观察分6析、思维猜测、想象等,发展了y智力f。而合理的游戏规则,适当的奖惩又r培养了j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也d可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竞争与a失败,有利于q学生的身心3发展。同时游戏还有助于u陶冶情趣,因为0每种游戏活动都蕴藏着美,如音乐、颜色、动作、图像及l创设的情景等都是美的教育,学生在不s知不b觉中1感受了f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x。 组织丰i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使小u学生在好奇、好胜的心5理驱使下b,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6,顺利掌握语言。而不r再是过去那种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y,一z遍遍地机械模仿操练。对于x游戏,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u,在游戏过程中3反2复操练了d新内8容而并不a感觉枯燥,而其他同学为0公0正评价而认7真、细心8听辨。大s家通过活动全部收益,而且激发了p学生的学习t兴趣,有利于t促进学生自主学习m,有助于g教师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 5 )指令性活动 ( 8 )表演 ( 2 ) 做调查 做调查的形式是课堂中8最常见5、最有效的手8段之h一z,它体现了u合作学习f的理念,通过让学生动口t、动手3、动脑合作完成情景活动的任务,发挥每一p个l学生的优势,挖掘学生交往的内2在潜能,让学生在互6动与t合作中3习e得语言,促进语言能力i的提高。 ( 0 ) 编故事 这种任务与a传统的机械操练的不d同之h处在与l活动的过程中3涉及w意义w的表达和信息的交换时,教师可以4提供给学生一b些2、信息或话题,学生每人r一z句共同参与w,在编故事的过程中4学会掌握句型的用法。 ( 5 ) ***访 ***访是一i种信息差任务,即通过活动了t解对方3未知的信息,实现沟通和交流。这类活动一v般建立在结对子t活动的基础上y,***访者要清楚***访的目的,通过***访要达成什4么m效果。教师只能预设开a始和结果,至于e中7间的过程也r是一u个n生成。 ( 7 ) 描述和设计6制作 通过设计4卡片7、图画和描述信息等任务,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任务是生活实践的再现。 ( 60 ) 辩论 这种任务比2较常见8,属于e任务难度较大t的一o种。通过小m组辩论,可以8提高学生的英语反8应能力y和思辩能力w,同时使学生的个a性得到尊重和张扬。教师只能给出一a个p话题,其他的生成就看学生的发挥了i。 3 、 小s学生参与y课堂活动有哪些特点 ? 乐于f实施行动 乐于q外在表现 对难易程度特别敏感 情绪波动很大f 喜听说读 , 厌写 强于p形象思维 , 弱于q抽象思维 擅长8整体接受 , 不s擅长2分1析接受 5 、 怎样衡量一u次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的实效 ? 看学生情绪是否高涨 看学生是否获得感知、体验、实践语言要点 看大o部分1学生是否有所收益 看大r部分2学生是否行动起来了v 看学生是否能够自主行动 看学生是否改进了h课堂话语 看师生行动是否协调和均衡 看此活动是否能够给学生留下g深刻印象 6 。 小z学英语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 Warming—up 环节设计0目的有三j: ① 激活思维; ② 激活行为8; ③ 激活已z有知识 ( 即复习f与c本课教学内4容相关的重点知识,为4新知识的学习v做铺垫 ) 。 例如:在准备阶段,头脑教学法是常见6的教学技巧。它常以22或话题的形式导入d新课,并通过小n组讨论、主题汇报的形式激活学生头脑中8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他们热身,学习i新词汇,并预测课文4的内4容结构。 Presentation 设计3目的: 突出语言重点 设置具体情景 形式多样有效 Practice 操练巩固活动 —— 是指以3在教学操练巩固环节中8建构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以7激励学生主动参与r、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6基本特征,组织学生在完成 “ 任务 ” 中4操练和运用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的迁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 要考虑活动的层次性 : 0 .要合理安排活动的序 英语课堂教学一j般可分7为4三c个s层次:理解层次、操练与z巩同层次以8及c交际层次。这三v个c层次既相对独立,又z相互5联系。前一y层次是后一c层次的基础,后一i层次是前一a层次的深化8。学生学习h英语是由低层次逐步向高层次迈进的过程。 2 .要合理安排活动的量 科学地设计7活动层次不s仅4要考虑活动安排的序,也v要考虑活动安排的量。即便活动的序得到了l合理安排,但如果教师不a能合理安排活动的量,在需要扎j实操练之z处匆匆而过,同样会导致活动的低效。 教师在设计4活动时要充分5考虑学生的个h体差异和不v同的学习c需求,体现人l文2性。教师要按照学生 “ 学 ” 的规律进行教学,活动的难度要适中4,使上f、中6、下j不w同水4平的学生都有参与a课堂活动的机会,都能学有所获。 5 . 课堂教学无s效或低效存在的问题及t分8析 小q学英语实践活动与r前几g年相比2可以0说无q论在数量上b,形式上f,还是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5面都做了y很多尝试和努力v,也j获得了m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仍0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 : 2) 关注学生需求不t够 表现为2: 学生的参与b度不o均衡; 教师示8范和要求不n到位; 中6途打断学生的发言 评价的合理性 2 )有效利用教材高效设计1与n实施不e够 表现为6: 小u组合作活动时间的安排问题; 课堂结构安排的不h合理性(如往往前松后紧,引7课生动,结果潦草) 过多注重形式的趣味性,而忽视内7容的实用性。 课堂活动与d教学内1容关系不i大b,偏离了u课堂教学目标,常出现只有活动、没有语言的现象,课堂教学活动表面上b气7氛热烈,形式花哨,但缺乏4有效性。 单纯追求活动新奇,而非考虑它的实用性。 对教材的把握不r到位,理解得不y够透彻 。 拿来主义e,不k根据自己f的实际来取舍,照本宣科。 5 )准确的目标定位与a表述不c够 表现为6 从3思想上p反6映出教师的意识体现学生主体不b够, 学生更多是跟着教师跑 目标维度过大l,欠0具体,不m具可操作性或可观察 有的没有体现三k维的落实 情感态度目标有的牵强, 不t是依据教材适当渗透 学科特点体现不r够 教学目标的落实不g够,缺乏2对阶段目标的检测与y落实; 如:猜词游戏活动,每当有学生说对时,授课教师或口f头表扬,或奖励小w奖品,或记录优胜情况。教师与v学生都忙得不k亦乐乎。但是过多的停顿使活动节奏变慢;单一p的个w体参与p形式使活动密度降低,故此活动效率低下c。如果改为3让学生接连快速猜说单词,而暂时忽略猜测的正确与t否,旨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t练习g,学生参与f活动时,个b体交替的快节奏、个g体与e集体共同参与t的高密度使得活动效率大y幅度提高 教学的战略是必须学会选择,在一d节课内1,什6么u都想教,可能都什0么a教不s好,这当然要处理好教学重点与h教学密度、教学容量的关系,不d是说强调重点,就不r讲教学密度和容量,搞无x所谓的重复和消磨,而是调动多种手4段,利用多种途径围绕重点,设计1有梯度大r容量的训练,当然以6可接受为5度真正使学生在训练中3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k,教师在选择教学重点时,一t要根据教学大h纲,二j要有整体观念,三r是根据学生实际情,以3利于q培养素质,提高效率为6目标。 因此,提高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最大c限度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3在潜力i,成为3每个b教师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5 .小v学英语语言实践活动应把握的几z点 : ( 6 )目标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 他它支d配、控制和调节着整个v教学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某个s教学目标展开j。教师在设计6活动时要围绕教学目标 , 并考虑所设计8的课堂活动是否生动、富有情趣和吸引4力t。另外 , 还要避免重形式、轻内7容的倾向 , 在突出教学目标的前提下h将趣味活动和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 使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0达到最优化0。 ( 2 )全员性 活动的设计8应考虑到学生的参与v的面是否广p,是否大p多数学生有事可干f,而不k应让活动成为6少6数优秀学生的表演秀。 (8) 趣味性 通过英语实践活动能进一v步激发小u学生学习y和使用英语乐趣和兴趣;老师要以3学生为1中1心7组织教学,并且教学中7充分8考虑学生的心0理特点、智力h特点和思维特点,调动学生学习w英语的热情极大s的提高学生的学校热情,这中0热情恰好是学生学习m的内4在动力b,长0久q的内8在的动力h必将促使学生的学习k更进一j步,让学生在无d形中8养成良好的学习o习j惯。也y可以8定期地进行调查问卷,以4掌握学生对活动的设计6和实施过程中1的看法和建议,以8便随时调整。 在实践过程中5, 还要注意不l能把 “ 兴趣 ” 与n “ ” 混淆,不x能用肤浅的笑话或者对感官的直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是应该从1他们的特点以0及b他们思维深处发现兴趣的源头,只有这样的兴趣才e能保持长8久x。 (7) 层次性 活动的内7容和形式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并逐步把以6课本为4中6心3的活动训练引5向以5生活为4中1心5的实际应用。 (6) 实用性 通过英语实践活动更有利于d小d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与v表达,更能使小c学生掌握一g定的知识技能和发展一t定的能力q。通过英语实践活动更能使小u学生初步了f解中3英不n同文1化1间的差异和英语文1化7的特点; (0) 真实性 教师应设计6既围绕教学内2容又l能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的活动,将学生引0入x生动的学习a环境,这种真实的语言材料来自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o。课堂活动把课本语言学习g与y生活语言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语言解决现实生活中3的问题。 ( 7 )鼓励性 有效的课堂活动需要评价手8段的支z持。教师应及s时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使他们能从6教师的反2馈中7获取信息,并反2思自己a的学习p状况,提高学习u热情。激励性是评价的要素之e一g。教师对学生的出色表现应及r时给予8表扬和鼓励,或是通过口i头表扬,或是肯定的眼神或动作;对其不i足之a处则应委婉地提出一y些建议。 评价是学生认8识自我、改造自我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评价要适时的给出符合学生心3理的评价,科学的评价可以2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增强他们的信心0。实施新课标,我们***用了x四位评价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能够比1较客观的评价一g个a学生。在评价过 程中8老师还要注意集体激励性与j个y体激励性评价,评价内2容、方8法的多样化5还包括:适时评价、形成评价、终结评价。三a者的有机结合将给学生做出个j性的评价,不o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8 ) 多样性 多样化0的课堂活动形式有利于i保持学生的注意力i。教师在设计3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充分1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用灵活的教学手2段和方1法,创设丰a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以1激发学生的学习l兴趣,调动学生学习j英语的积极性。 ( 8 )关注生成 教学活动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持续不x断的过程。 “ 满堂问 ” 并不w等同于b启发式教学,或是误把实施众多的任务是看作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师有必要对活动进行预设。但不f能完全依赖预设,否则就会造成只有预设的精彩而没有生成的精彩。 英语语言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语言活动与h学生的语言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 是学生英语语言发展的基础。英语语言实践活动试图通过组织、引6导学生主动、多样而全面地活动 , 达到提升6学生英语语言意识与h能力c ,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提高了f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教学才n能有序,高效率进行,才i能逐步从5听说读写四方3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e。达到知识与e技能,过程和方5法,情感态度与p价值观等几v方3面目标的和谐统一d。 三r、 课外语言实践活动与o有效组织 英语课外实践活动是英语课堂的延伸和拓展。 目前,不q再满足于z课堂内7或在校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外语言实践活动也l越来越受到人t们的重视。 我们的英语教师往往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设计2好课堂里的实践活动,而忽视或无x视英语课外的实践活动。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在充分0向课堂四十d分8要效率的同时更应设计5好学生的英语课外实践活动。从3而让我们在有限的课堂上g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谈粗浅的想法,英语课外实践活动应增强趣味性、开z放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以0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t。一z方1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内2部的需求感,自觉完成任务;另一d方3面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q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6一v步一i步得到提高。 《英语课程标准》教学实施建议第七c条说: “…… 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u。 ”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4内2容丰b富、形式多样的有助于s学生增长3知识、开p阔视野、发展智力e和个z性、展现才u能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英语学习g的积极性和好奇心2在课外过程中6得到激发和保护,从7而培养其对英语学习f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课后保持对英语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的英语知识得到和谐的巩固。 8 、模仿、录音 学习f语言的目的是为0了v交际 , 而 “ 说 ” 则是最直接的交际手7段。小l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t一i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而语音语调的培养是从8不k断的朗读中5潜移默化7而来的,更少5不o了t反0复地听录音。但反1复机械地听很容易使学生厌倦。如果让学生听课文3磁带积极地模仿录音最后把自己b最满意的朗读录下q来到同学 和老师面前来秀一t秀,他们就会不z厌其烦地听和练,效果出奇的好 2 、互1动、表演 新课程倡导互1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开z放的学习i方6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由于t英语课堂教学的大k部分5时间是用于c语言实践活动,所以1师生之q间不k仅0仅5是教与i学的关系,更应该是朋友i关系。如,在孩子d学习v了t “A telephone call” 一a文0以7后,掌握了c电话用语。教师可以4布置学生用英语给老师打一a次电话,并鼓励他们经常用这种形式和他进行交流。这不y仅6使学生得到了c锻炼口e头表达能力r的机会,更为0重要的是,在教师和学生之n间建立了v一p种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 除了z与j教师互6动外,学生还要与j同伴、与y父1母互5动。在日3常教学过程中6,可以6要求学生自愿组成一f个o个z学习t小x组,对学过的课文0或对话内5容进行扩充、改编并表演。开o始时,有的学生不e够大q胆,说的英语断断续续,这时教师可以2反8复鼓励他们要勇敢地说下q去。几s个a星期下y来,学生演讲的内3容渐渐丰l富了t,过去那种在讲台上z紧张、胆小p的现象也d会变得少3见6。相反0,他们还期望着自己x能够多上r几e次台,多展示3自己g的英语才o华。此外,教师还可以8充分4调动家长1的力c量,督促学生学习z英语,鼓励学生用英语与u家长7进行简单的日3常交流,并饶有兴趣地充当 Little teacher 的角色,真正达到学以2致用的目的,如果有机会还要鼓励他们能大x胆地与t外国友w人h交谈。在这样的交流中1,成功的喜悦自然会增强学生学习w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口t语交际能力h,更有利于y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 、***访、调查 新课程改革中5倡导任务型教学方3式,要求教师能根据学习w内0容设计1各种交际活动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8习z得语言,学会用英语做事,体验学习y语言的过程。 6 、 观看电视节目。 随着社会的发展 ,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t显得尤g为1重要 , 而 “ 听 ” 又z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g的基础。要提高学生听的能力q , 光靠英语课堂中4的语言输入c是远远不q够的 , 教师必须布置适量的英语听力q作业来予1以6加强。但是传统听力s作业的内0容本身比1较枯燥 , 形式又w比6较简单 , 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4结合学生的兴趣点 , 布置一m些内8容丰m富、形式灵活的视听实践活动。比0如教师可以8利用现代化6媒体创设丰o富的语言环境 , 组织他们在家收听少6儿n英语广w播、收看少1儿q英语节目或英语教学片0 , 尤t其是小a学生喜欢的动画片8 , 如 Go go 学英语等 , 充分7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口e , 多者并用 , 使学生们既快乐地欣赏了i画面 , 又k学到了w新的英语知识 , 不b知不g觉地提高自己j的语言听觉感知能力g。 5 、 游戏竞赛 2 、英语角、英语节、英语周 总之m,小x学英语实践活动应体现学生为5主角,兴趣为8动力e,语言运用为4目的思想。活动中4做到知识与b实践的衔接,掌握知识与s趣味的结合,多种感官参与p,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与y知识的交叉w。小q学英语实践活动提供了v师生,生生交往的舞台,课堂内1教学显得更加的丰c富多彩,课外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得到了s持续和进一l步的高涨。 “ 有效 ” 关系的是我们对待每一r件事情的理想效果追求。这是一b个g极其普通的词汇,但 “ 有效 ” 的程度空间却是无r限,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无m限可能地接近理想目标,追求最大v化8的有效度,进一m步实现有效教学,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l得到培养、发展和提高。

什么跃什么飞的成语

实用万年历查询表2022大暑

编史续志和纂修谱牒,是崇文尚德之举,是国强民富的盛世之果,三者是构成中华历史学大厦的支柱,其中谱牒为史志之本。钟健群在《宗谱学略论》中认为:谱牒,唐代名族谱,宋代名家谱、家乘,后又称宗谱、家牒、世谱等。谱牒在《辞海》中的释义是:“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亦谓编列成谱。”谱牒在我国西周时代就已广为流传,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史记》,就是吸取了包括谱牒在内的优秀文化遗产而写成的,《史记·三代世表》云:“余读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史记·自序》云:“维(夏商周)三代尚(久远)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之一。”

史学界认为:家谱与方志、正史相互参证可以补史志之阙,往往史志未备未详,或记叙有误,恰恰详备于家谱之中。被誉为“方志之”的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家谱有征,则县志取之;县志有征,则国史取焉”;鲁迅先生称国史就是“的家谱”。家谱的价值不但为学术家认同,也为政要所重视。同志1957年在成都会议上说:“如果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类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笔者在顾问《湖塘镇志》中有也体会:湖塘老街清初以来业发展的史实,多 于《萧宗谱》和《毗陵杨氏宗谱》等;上店古镇明清以来的崇文尚德底蕴,多 于《恽氏家乘》和《张氏宗谱》等。在查阅和运用家谱的过程中,笔者在纪年表述、农历与公历的换算等方面有诸多疑惑,在查证有关资料且钻研梳理后略有所悟,若为孔见,权作抛砖。

一、纪年的起源

纪,在《说文·系部》载:“纪,别丝也。”段玉裁(龚自珍外祖父清文字训诂学家)注:“别丝者,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在《国语·周语上》载:“纪农谢功。”韦昭(三国史学家)注:“纪,谓综理也。”在《中国大》载: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其中时间描述的是物体运动的持续性和发生的顺序,时间也泛称年岁。所以历书的纪年就是对历史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是链接历史的纽带,是提挈空间 的纲索。历史的空间有了纪年就能纲举目张,一目了然。反之,如果没有纪年,或者纪年有误,那么历史的空间以及作为其载体的国史、方志和家谱,将是一团乱麻、一盘散沙。

纪年的本源是原始的“结绳记事”。最早的文字出自《竹书纪年》,是春秋晋国史官和战国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亦称《汲冢纪年》,于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墓者发现,因为是写在竹简上的史书,所以命名《竹书纪年》。中国目前最早的纪年存世之作是《史记》,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年表,是西周元年(前841年)。《史记》中的“十二诸侯年表”即为这年开始,司马迁在编纂史书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有关纪年的书籍,发现“五家之文怫异,维太初之元论”,即黄帝以来多种纪年资料说法不一,无法确定真实的历史纪年,只有在元年之后的记载是一致的,按史录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没有收录公元前841年以前的纪年史料,这些珍贵的史料就随着历史的演进渐渐湮没了,所以后来就把流传下来最早的《史记》中的十二诸侯年表为依据,确定公元前841年作为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的开始。

二、纪年的种类和渊源

中国从确切纪年开始,先后有多种纪年法,主要的有帝王在位、王朝年号、天干地支、公历、国号纪年等。

帝王在位纪年(也称王公即位年次纪年)自公元前841年开始,这年因西周厉王残暴,激起国人,周厉王逃到了彘(今山西中部),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一说由大臣共伯和执政),所以称“元年”。彼时其余诸侯国则为“鲁真公十五年”、“齐武公十年”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将。”此类记述法沿续到西汉高后(吕雉)八年(前180年),文帝(刘恒)继位后,曾因遇非解之事而重新计元年(不是年号),史官为记述方便而分称前元、后元;其后景帝(刘启)在位间有前元、中元、后元。帝王纪年法实行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止。

王朝年号纪年,自汉武帝(刘彻)即位第二年(前140年)开始,创年号“建元”,太初元年(前104年)定《太初历》,此后历朝相继。记述如“汉武帝建元三年”、“唐贞观五年”、“宋咸淳五年”及“康乾盛世”等。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就有14个,明清间除明英宗有两个年号外,其余都是一帝一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为其称呼,如皇帝、乾隆皇帝等。此外,年号还与干支同时纪年。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纪年,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各对应一个生肖),按甲子、乙丑…依次类配至癸亥,共六十组合往复循环的纪年,60年为“一个甲子”即由此出,故老人60岁俗称“花甲之年”。干支纪年出自黄帝时代,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汉成帝末年。东汉以后,时行《太初历》的“太岁纪年法”渐与天象不。据《资治通鉴》载: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太初历》施行百余年,历稍后天。上命治历编、李梵等综校其状,作《四分历》;二月,甲寅,始施行之。”朝廷下令把干支纪年***年号纪年,作为夏历排组的具体表述,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叔远甫刻”,如笔者所考恽南田家乡上店古桥石刻“岁弘治壬戌孟春吉旦”等,在全国推行后日趋完善。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属相以及二十四节气等成为如今农历的传统特色和公历的重要***。公历与干支历间有简便换算:以公历年数,如2022 减3除以10得余数为2,以2对应上述天干序之第二是乙(能整除对应末位癸),再以2022 减3除以12得余数为8,以8对应地支序之第八是未(能整除对应末位亥),便可知2022 年即为干支“乙未”年,但两者仅是不全等的交叉关系。

公历简称“公历”,是通行的纪年体系。以中的生年为公历元年,简称“公元”,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历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没有“公元0年”,公元以前的中国历史用倒推法计算。中国实际使用公历在“辛亥”以后,开始官称“西历”,如《二十四年中国外交年鉴》里的中外年度对照均称“西历”;文坛也称“西元”,如《北新活叶本文选》:“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当西元一o年”;则俗称“阳历”。成立,宣布使用公历纪年,首刊于《》日期栏:“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

纪年(也称国号纪年),是成立后的纪年。清宣统三年夏历辛亥年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等人武昌,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开辟了中国历史新,史称“辛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在召开各省都督,宣布成立,宣誓就任临时大,并为了“行夏正,以顺农事,从西历,以便统计”,决定使用公历纪年。翌日发布改历改元通电(《市志》):“改用阳(公)历,以黄帝四千六百零九年(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元年元旦。”以国号纪年(具体法则同公历)替换了皇帝年号纪年,也称“国历”或“新历”,同时仍在使用夏历纪月日。1913年7月,大袁世凯批准内务总长钤 “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 的报告(夏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宋代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朔一,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次年起夏历岁首(正月初一)称“春节”。1949年9月30日起,中国随区域扩大而逐步废止纪年改用公历。

三、中国现行纪年历法状况

上述可见,中国使用公元纪年,同时辅以传统夏历。公元1949年9月21日,中国会同各和无人士代表,在北平召开中国之一届全体会议,在开幕词中提议“***取和世界大多数一样的年号。”27日下午,“方案会”代表、促进会负责人马叙伦向大会报告:“ 纪年,多数代表同意***取世界大多数所用纪年——公历。”因此决议通过的第二项就是:“的纪年***用公元”,决议后执行 宣布:“从现在起,…以公历,今年为一九四九年。”考虑到中华的历法传统,长期以来都是以夏历行政、干支***,加上文化习俗、农事指导和接受过程等因素,于是沿用“夏历及干支”***行政历法。1949年10月1日《》公历日期栏下同时表注:“夏历己丑年八月初十”字样,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把夏历正月初一称“春节”,把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后来把“夏历”改称“农历”,是1968年元旦《》首易其名,延续至今(早有其名,笔者曾见过《一九六三年农历》的历书)。近百年来,农历有多种称谓:如时的《汉口日报》、《东北日报》等称“阴历”;《日报》、《群众日报》(陕北)等称“旧历”;宋教仁主张以黄帝即位年为元年,把西元1904年推算为黄帝四六零二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用此纪,所以有“黄历”之称。按此算,公元2022 年是第4711个黄帝历年。

公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称为年(对其科学的理解应该在“日心说”之后,近似等于回归年),故又称“太阳历”、“阳历”。由于周年是365天48分46秒,所以平年2月为28天(该年为365天),把余数在第4年凑成一天(多余的百年少闰一次)置于闰年2月,所以闰年2月为29天(该年为366天)。所以公历年能被4整除的年分就称“公历闰年”,如2012年、2022 年等。

我国的农历,自古就以月亮望朔(圆缺)周期为月,以地球自转一周为日,古称月亮为太阴,故谓“阴历”,又以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年,实质该称合历法(干支和节气即其阳历成分)。月亮绕地球一周为29.53天 ,为了协调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古人***用了“19年7闰”的,即在19个农历年中在7个年份里加一个闰月,有闰月之年也称闰年,其余称平年。因此闰年就有383天~385天,平年只有353天~355天。如:农历甲午马年(闰九月)从公历2022年1月31日始,至2022 年2月18日止,计384天;农历乙未羊年(平)从公历2022 年2月19日始,至2022 年2月7日止,计354天。

由于我国公历农历的同时使用,公历的365、366天,与农历的353、354、355、383、384、385天形成交叉关系(偶然也有 关系),《逻辑学》称之为“两个概念的外延只有一部分相同”,因此为了保证两个历年之间对照换算的准确性,弄清楚其间的逻辑关系很有必要。

四、公历与农历之间分合相兼的年度关系

在成立(1912年)前,都是用帝王在位纪年和王朝纪年,同时辅以干支纪年的农历法,将公历引进后,特别是有关重大或历史名人生卒年表等,就产生了古今对照的推算和现代纪年的表述问题,尤其是年关前后的月日更易搞错。目前的年历、月历上都标有干支纪年,如2022年农历甲午年、2022 年农历乙未年等;《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以及有些近期续家谱里也附有同类的纪年对照表(例如武进图书馆现存的近300部新谱中就有20余部设置了对照表),然而上述对照表只能反映公农两个年度的重合部分,具体到月日时就会“阴差阳错”,使人一头雾水。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通常公历年 着前个农历年末的一个多月,和后个农历前十个多月。如公元2022 年对照农历是乙未年,其实从元旦至2月18日,是甲午年十一月十一至十二月底的49天;而2月19日才是乙未年正月初一,到12月31日只是乙未年十一月廿一,其后的38天又到2022 丙申年去了。如岳飞被害于“宋高宗绍兴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廿九”,纪年表对照绍兴辛酉年是公元1141年,所以有的资料误注岳飞生卒为1103—1141年,有的则写成“绍兴十一年(1141)农历腊月廿九”等,其实“绍兴辛酉十二月廿九”已经跨出了1141年,延续至公历次年初,所以岳飞农历被害日对应“公元1142年1月27日”。

有时公历年会跨三个农历年。如公元18年1月1日,是王莽(把十二月定为正月)天凤四年丁丑十二月廿五,至1月5日的5天是丁丑年;1月6日始是天凤五年戊寅正月初一;12月27日始又是天凤六年,至12月31日的5天即是己卯年。就是说,公元18年里除 了农历戊寅的全年外,还 了戊寅年前后的丁丑、己卯两年的各5天。

个别还有公历、农历年首同日,如公元13年1月1日即王莽始建国五年癸酉正月初一。若是农历平年,次年岁首会在公历年末出现;若遇闰年,农历年末会延至公历次年初。

以上三种情况里,遇到农历闰年,一个公历年里就有两个相同的农历月;若是平年一个公历年历就有9—12个相同的农历日。例如:1893年1月1日,是光绪壬辰十一月十四,同年12月31日是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廿四,期间就有十一月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廿、廿一、廿二、廿三、廿四等11个同名月日,即出生于该年十一月十九,据叶子龙等人查阅《韶山四修族谱》记载:“清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辰时生。” 对照公历,是年末的十一月十九,由此核定毛的生日为公历1893年 12月26日,于是风趣地说:“哦,我的那碗面条,此后不在阴历十一月十九日吃,改在阳历12月26日吃!”后来公众所知其确切的生日就是这么来的 。

以上两历间复杂的交叉关系,决定了现代纂编正史、方志和家谱严密精的必然要求,纪年表述不严密,历法换算就不会精准,史料也就失去了意义。

五、纪年有关内容的表述

纪年的表述主要是时间,时间体现于数字。自西历传进中国后,曾有多种表述,如“西历一千九百二十四年”(《中国外交年鉴》)等,为了统一数字的用法,语言文字工作会等7个单位,于1995年12月13日发布了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2011年又更新标准。按其要求: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使用数字,如:公元前841年、20世纪80年代、公元2022 年4月12日等;非公历纪年则用汉字数码,如: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十一月廿六、念三年十月六日等。在竖排时(如家谱等)公历可以用汉字表述,但应定义明晰。

目前用纪年的更大单位是世纪。历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因为没有公元0年,所以通常把公元1年到100年底称为一世纪,从可被100整除的后一年始为下一个世纪,如2001年即为21世纪(或说将公元1世纪定为99年, 按此定义,2000年则为21世纪的之一年)。次于世纪的以10年为计,称“年代”,相约成俗把2001年—2022 年称为21世纪初,2022 年始称20年代,以此类推。次于年代的为年、月、日、时,俗称岁月、年月、日期等。历史上还把1840年战争前称“古代”,其后至1919年“”称近代,继其后至1949年成立称“现代”,再其后称“当代”。

公历用数字表述简单明晰,如公元2022 年4月12日(“日”俗称“号”)。农历通常用汉字(及干支)表述,每年把十二(闰年多出的月,随同前个月)个月四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以孟、仲、季三分;每月以上、中、下分三旬;上旬从初一至初十,中旬从十一至二十(或廿、卄,鲁迅诗:“卄年居上海”);下旬从廿一(廿大写为“念”,如民时《日报》用“念四日”)至三十(或卅,如民时《黄海日报》用“卅六年”);每天以地支为名分十二个时辰。明中叶后,西洋钟表作为礼品和商品始入中国,世人称钟表点数为小时也称点,称时辰为大时,今大时之名已被淡。时辰日首子时,相当于今时间23时至次日1时,丑时为1时至3时,以此类推,时间比地支时辰晚1个小时交日,在月末、年末之时就有月、年之差。

农历年以半个月左右为期,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4个节气,其中上半月的称节气(简称节)、下半月的称中气(简称气),西汉《淮南子》所载廿四节名序即与此相同。唐高宗时李淳风所编《麟德历》规定,置闰时以没有中气的月为前个月的闰月。延续至今,例如2022年农历九月,后个月仅有节气立冬,没有小雪中气,就定其为闰九月。节气基本对应于公历某日期,以天象指导农务,此为农历沿用各朝且盛于之缘由,亦为“农历”名称之 。其中立春节气相传原先是干支纪年的岁首。

岁首的确定。干支纪年初以立春为岁首,历史上曾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故也称其为春节,但在夏历闰年之时,年初年末都逢立春节气,此即上文提及的“两头春”之乱,汉武帝拨乱反正,于太初元年(前104年)定《太初历》确立“夏正”,以夏历正月为岁首。两千余年来, 行政及习俗都已认同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处于从属***地位的干支纪年,以及按十二地支所对应动物属相的生肖,亦随“夏正”更年,这在《元史》、《明实录》、《清实录》等均有记载,以来的资料更为翔实,史、志、谱及执政等均以此为记。而被司马迁认为“使人拘而多畏”的历代占卦吉凶、卜测宜忌、八字***的们,仍在以立春为年首行道,沭阳籍研究专家秦伦诗,在他2013年纂编的《易学指掌万年历》中坚持认为:“农历必须到立春节才能算第二年的开始。如2004年…立春以后才能算甲申年。”窃以为,秦先生的观点作为历史传统文化之一说尚可,而让世人“必须”改变两千余年来顺应发展的既成世俗,似颇无稽。

简称和省略。公历纪年形式具有惟一的特征,所以“公元”两字,目前除严格的公政文书外,大多都已省略;必要时“年月日”也可省略,在数码之中用顿号间隔,如时的《世界知识》即用“一九四六、五、二三”;公元前可简称“前×年”。公历农历合用时,如公元2022 年4月12日农历乙未年二月二十四日,可简化为:2022 年4月12日乙未二月廿四。可简称“×年、民×年、民时”。成立,是历史的里程碑,使用频率特别高,在一届会议定国名时,建国会代表黄炎培等提议用“”为简称,李达(一大代表)提议用“中国”为简称,被多数代表所否定,而作为地理概念,目前中外都在用“中国”为简称;也有人建议以“”为简称,用“成立前、后”替代带色彩的“前、后”,或“新中国成立前、后”,笔者认为,此应于凡例中表明。也可运用中性词“鼎革”,表达改朝换代之意,例如《明河南参政袁公墓志铭》:“当曾大父葬时,正际鼎革,四方之乱未敉。”《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正当明清鼎革的战火纷飞之际,1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

六、数历合用时的科学表述

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改元易历,例如夏朝定孟喜月(元月)为正的夏历、商朝定腊月(十二月)为正的殷历、周朝定冬月(十一月)为正的周历、秦统一中国后建阳春月(十月)为正,汉武帝始***用夏历(后章帝始配以干支纪年)延续至清末。废年号改用国号纪年,月日排序同西历(实为同历异名),虽然行政均换新历表述,但是一时难改旧俗,在国号纪年的同时还在用夏历纪月日,如“二十五十二月廿五”。由此开始,对日期的表述就出现了多种形式,由于公历与农历间有前述的三种交叉情况,致使当代史志谱,尤其是续修家谱中,往往产生歧义。

以笔者之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值得探讨。

一是年度的对照换算。纪年与公历纪年异名同历,加1911就是精确的公历日期。而公历农历的日期对照,目前的只表述到年度,例如公元2022 年通常对应为农历乙未年,其实2022 年精确对应的日期是“农历甲午年十一月十一至乙未年十一月廿一”,而乙未年对应的是“公元2022 年2月19日至2022 年2月7日”。所以笔者认为当前版对照表只能权作参考。

二是有序表述。通常记述当代的人物或,公历在前农历括注于后,以前的农历在前公历括注于后,例如《晋陵樟村陆氏宗谱》所记“1952年6月25日(壬辰闰五月初四),宣统元年己酉十月十二(1909年11月24日)”。

三是统一表述。例如“二十、廿、卄、念”等通用字词或名称,同文该统一为宜,而如《毗陵前坟荡张氏宗谱》所记“道光廿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又如《毗陵谢氏宗谱》所记二十五世寅清“…女一适上垫恽学乾迁居上店。”(上店、上垫为同地异名)就欠妥。

四是精确表述。目的是免生歧义误导后人。有些老谱只用年号纪年易生误差,如世恩堂《张氏宗谱》所记张惠言(常州词派创始人)生日,本为乾隆二十六年,由于木刻不清,继修时被误为一十六年,丁亥再修时演化为乾隆十六年,笔者考其世系时曾多经曲折。当代新谱(包括有些),往往是公历纪年农历纪月日,例如《省庄韩氏宗谱》:建富“公元一九五七年又八月十一日生”;另一种是在公历的年月之间加置干支,如《恽氏家乘》记恽逸群(中国文化新闻界杰出战士)“一九七八年戊午十二月十日在宁病逝”。前例若无“又”字,就会被误作公历八月十一日;后例常会被认作农历十二月十日。此外还有其它多种容易产生歧义的表述形式。

笔者认为,避免歧义或差错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统一表述方式并在凡例中说明,例如公历用数、农历用中文数,以及其它的简称、省略等项。其次如上述《晋陵樟村陆氏宗谱》那样公历、农历分别表述。再次是前的年号加干支纪年,不必画蛇添足换算括注公历年;后的注意农历十一月上旬后的日期,若在公历次年的要作括注,如上述后例可改成“恽逸群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日(戊午十一月十一)在宁病逝”(注:有说在次日凌晨逝)、上述前例可改为“建富公元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丁酉又八月十一)生”才对;又如《小留徐氏宗谱》载壮乐天(、民进常务副 徐伯昕生母)“卒三十一年壬午十二月二十七日子时即夏历十一月”,“壬午”两字应于夏历后之后;再如“1904年农历十二月十九”,对照后改成“1905年1月24日(甲辰十二月十九)”才无歧义。

七、参考资料的选择和编制。

查阅资料的选择也有讲究,有高科技的工具就能事半功倍。目前书店或图书馆有多种历书,除上述秦伦诗著的外,还有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8月版《新编实用万年历》,由王平辉编著的2009年8月版《新编中华民俗万年历》,由樊岚岚编著的2022 年1月版《新编实用万年历》、《中华传统万年历》等。笔者推荐由郭世辈、张正祥所编2002年11月版《万年历》,特点是公历对照古代各历日期时,在干支表后附有公历12月31日所对应农历年的月日,从而可以推算农历年延续至次年的日期,例如2022年12月31日(甲午十一月初十)。

另外,在互联 上有多种电子版万年历可以查阅。笔者常用的是《汉典万年历(择吉老黄历)》,其特点:一是操作简易,只要在拟查的年月框内点上数即清;二是信息宽容,纵向可达前后任何年月日,横向基本涵盖有关内容;三是现实客观,其自注声明: 吉凶、宜忌等“无科学依据”。

在正史、方志、家谱文后附编纪年对照表,可便利读者查阅比对,值得推广。建议按上述郭、张所编的《万年历》那样,在公历年度后增一栏,即公历12月31日对应农历的月日(应在凡例说明),就可避免两历间的交叉而产生误解。

为常州市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常州市武进区谱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以上就是与实用万年历查询表2022大暑相关内容,是关于干支纪日的分享。看完2022年日历表清晰版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标点符号的历史

鱼跃鸢飞

拼音: yú yuè yuān fēi 简拼: yyyf

近义词: 鸡飞狗跳 反义词: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解释: 指万物各得其所。

出处: 《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汉语标点史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线条和间空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林氏认为,狭义的标点指书写形式的标点,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非书写形式的标点,如间空、大写、分段等,并把非书写形式的标点作为研究对象。钩识号从先秦至少到汉代一直用来断句。《说文解字》已把“ ”“、”正式列为条目,两者配对,是汉语早期的句读符号。然后逐次介绍唐代写本和《金刚经》刻本的标点,宋代至清中叶的标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标点,以至新中国的《标点符号用法》,称得起是一部扼要而又系统的标点符号简史。句读是中国传统的标点,则在第一篇中设“句读·圈点”作了专门的讨论。

西方标点源于古希腊。林著说,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铭文,用词连写,只是偶尔用直行的二连点和三连点分隔词句。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在《修辞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年)的著作因为连写难以断句。林著指出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人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五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他的家族在百年间出书近千种,行销欧洲各地,这几种基本标点为各语种普遍***用。欧洲各语种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标点体系,英语标点是在18世纪晚期才完备的。

几千年来,汉语和西方一些语种的标点符号的发展和变化是有很大差异的,从宏观上考虑,也有相似的前进轨迹。那就是由字、词、句的连写,而逐步***用标点或非标点的方式断词断句;由不同地域、不同见解、不同学派***用不同的标点符号,逐步舍异求同,而在一个语种内***取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标点符号体系。

耐人寻味的是,人类在古代就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但是创造为数不多的标点符号却是步履维艰。中国在殷商时代已创造出甲骨文,发掘出土的甲骨片所载约有4 500个单字(可识者约为三分之一)。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已收篆文9 353字,从那时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认可使用的还只有句(。)、读(、)、表示着重的(.)、表示专名的(——)等几个标点而已,而且这些标点符号常常同其他符号(如评点符号)混用,直到1920年北洋***教育部公布《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才有成为系列的12种标点。

古代希腊文明是令人耀目的。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已经是哲人辈出,为后世留下哲学、史学、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大量文献。可是直到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前180年)才创制出***点号:中圆点(· )、上圆点(˙)、下圆点(·),从无到有,且成序列,弥足珍贵。欧洲几个较大语种的标点符号,到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最后定型。

标点符号的形状远比文字简单,而数量又远比文字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创造出来,而系统的标点符号却姗姗来迟,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这倒是值得文明史研究家思索的问题。

叹号是14世纪下半期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的创造。在现存的文献中最早的叹号见于佛罗伦萨城邦执政官、作家科卢特乔·萨卢塔蒂的拉丁文著作《论法律和医学之高尚》1399年抄本(参见第二篇2.2)。德国刊印的书籍在16世纪开始使用叹号。英语和俄语的叹号出现于17世纪初。莎士比亚在1610~1611年写成的《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把“叹号”称为note of admiration(赞叹符)。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森说叹号在句子“带赞叹”的口气说出时使用。1657年英语叹号开始使用现代名称exclamation mark。

18***年王炳耀在《拼音字谱》中自拟的10种标点中有“慨叹之号”(!)和“惊异之号”( )。鲁迅1909年在《域外***集·略例》中提出四种新式标点符号,其中有(!),表示“大声”。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定名为“惊叹号”,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改称“感叹号”,1990年以后正式名称简化为“叹号”。

西方的标点符号在16世纪主要有朗诵学派和句法学派两个学派,主要是由古典时期希腊文和拉丁文演变而来,在17世纪后进入稳定阶段。俄文的标点是依希腊文而来,到了18世纪***用西欧的标点方法。

古代的汉字作品无标点符号,到了19世纪开始使用「。」作为断句。日本在8世纪时,使用返点和训点作为标点系统。

中国标点符号的历史:

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和“、”两种,比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这一用法直到20年代还有沿用。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的“_________”则晚至明代出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多用来表示停顿,没有多少意义上的差别,而且没有标点的书居绝大多数。

***战争以后,新思想传入,西洋标点也跟着进来了。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景、名物、风俗习惯都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在1868年-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这本书现在称作《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的,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1920年2月2日,北洋***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次年被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