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无名算不算兵家大忌,什么叫出师无名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4 0
  1. 历史上如果孙权不联合刘备一个人对抗曹操能赢不?原因是什么?
  2. 诸葛亮讨伐孟获时蜀汉国内空虚,魏吴两国为何不趁机偷袭?

关于两战的实力对比,燕京晓林都有过具体的帖子,虽然与史界所说未必相同,但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可以说,两战中的两方实力差距都是很明显的。

官渡:

出师无名算不算兵家大忌,什么叫出师无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袁军十万,曹军两万,大概是这个比例;

赤壁:

孙刘3~4万,曹军实际在乌林参战的决没有二十万,能有十万实在是了不起了,燕京分析的是四万左右,我们翻一倍十万可以接受。

可以看出两战的实力对比应该是官渡的更险。

官渡败在哪里?

败在袁绍这个人的战略与战术以及指挥能力实在比曹操差距太大了。

同样看一把火后的表现,曹操是半数伤亡,可以推断的是荆州军死得更多,因为兵不精啊,中原陆军可以推断是牺牲较少,精锐得以保存。

这点从曹仁死守江陵一年以及曹操不再用水军进攻江东可以进一步推断出来。

袁绍呢?八百骑逃回河北。。。十万人哪,最后是八百骑。。。这个对比,马上就可以看出两者对军队的指挥控制能力了。

曹操可以说是败而不乱,懂得集中可集中的兵力,保存实力而撤退;袁绍却是抛下大部队,自己跑了,从此河北精锐丧失殆尽,再无与曹操争雄的实力。

从战略考虑:

官渡。

曹操当时实力不强,但已经平定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并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实力明显强于曹操,但如果曹操继续坐大,就会明显对其产生巨大的威胁,所以袁绍南征的战略是基本正确的。

曹操***用谋士建议,诱敌深入,坚壁清野,收缩防守,这个战略也是非常正确的。

赤壁。

曹操打算分化孙刘,先一鼓而下刘备,平定荆州,进而威胁江东,在当时的实力对比来说,这个战略也可以认为正确——这与袁绍的战略有点儿相似啊,如果让刘备再休息半年,可能他就又强大起来了,何况曹操擅于冒险的战术。

孙刘联合对抗曹军,主动出击攻击一路以防止曹军合兵,选择利于水军的地方作战,以已之长攻彼之短,这个战略,应该说是非常好。

可见从战略上说,两个战役的四方都没有什么大错。

再来考虑战术:

官渡。

曹操在诱敌深入、坚壁清野战略的指导下,进一步退守,将敌人诱至官渡一带,让敌人背水结阵,最终达到河北军溃则不回的效果,这个战术非常成功;

在当时双方实力差距巨大的情况下,曹操能奇兵突出,突袭乌巢,并在乌巢实战中选择歼其一方再攻其余的战术,最终取得了成功,这是整个战役中最成功的战术之一;

在前锋的接触战中,曹操***用运动战的战术,连取颜良、文丑两员河北名将,并两挫敌先锋,这与赤壁战中周瑜首战挫敌何其相似,这个战术,运用得很成功;

反观袁绍,对谋士提出的奔袭许昌的致命战术不予***用,错之一也;

对粮食的防守不力,乌巢守军不足,错之二也;

对谋士听不进意见则罢,还责之驱之,以至众人离心,最终还导致张合投降,敌我实力逆转,错之三也;

在火烧乌巢的关键时刻,对曹操大营的攻击及对乌巢的救援分别进行,以致两边都不能成功,战术上不懂得运用优势兵力最有效最快速地打击敌人,大错也!

以上,诸君补之。

赤壁。

周瑜与曹操的首战,可以看出是遭遇战: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color=blue]逆[/color]曹公,[color=blue]遇[/color]于赤壁。《三国志周瑜传》

相信双方在进军时都有派出侦骑,但对地形的熟悉程度以及效率,不用说是江东兵要强得多了,而且周瑜是明白要去进攻曹操,而曹操事先并没有得到周瑜宣战的战书,他更不可能知道周瑜是什么时候从哪条路进兵,所以情报战上周瑜是胜了一筹,这个先锋遭遇战,周瑜战术占优,成功。

这次的遭遇战与官渡何其相似!曹操是大军进逼,但情报落后,周瑜是情报胜利,水军灵活,可以推断出他更容易在运动战中歼敌前锋。

鉴于曹军的荆州水军大不如江东水军,可以推断曹操担心江面被切断后南路大军成为孤军而被歼,所以才“引次江北”。

另一种可能是遭遇战是水军失利,南路并无陆军——那时候的道路可没有现在这么多。那么曹操是担***军被全歼,所以暂时免战,退回江北。

第二次的战术较量:

周瑜在与孙权分析时就说:“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可见他对疾病的预防是比较重视的,而且江东人也更习惯当地气候条件。

于是曹操在后勤的卫生治疗方面又落了后手了:“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战前就有病了,但曹操还是要继续,为什么?很可能是他只打算灭了刘备就收手,遭遇周瑜是意料外的事,所以这方面曹操又失败了,后勤战术的失败。

第三次战术较量,也是最关键的:

火攻的成功: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可以看出,曹操是依水结营,所以岸上营寨也被烧着,造成大军的混乱。

鉴于荆州兵与中原兵的实力对比,可以推断是荆州水军的混乱冲击了中原陆军,以致曹操无法再用陆军与周瑜决战了——败势已成,不得不退。

另有原因就是当时疾病盛行,战斗力可能也有所下降,但没有任何记载说战斗力下降到什么程度,相信还是很有战力的,否则曹操已经减兵增灶,退兵去也。

火攻的过程中,有这些错:众军的骄傲轻敌、依水结营导致火势曼延、水军的控制不力、后勤不力导致的军队战斗力下降。

由以上的分析,我的看法是:

两次的战役有很大的相似成分,具体是实力差距都很大,都是以少胜多,都是主要输在战术成分上;

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具体就是两个失败的统帅的能力实在有明显的差距,曹操能够保存一定实力撤退,而袁绍则是一战输掉了几乎全部的身家——他河北的实力虽然还有,但精锐已经全丢了。

反观曹操,第二年就取得了合肥大捷,曹仁数千兵马守江陵一年,三年后又攻下汉中,实力几乎没有受损。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两次战役吧:官渡之战成就了一个中原霸主,赤壁之战决定了他的确只能是中原的霸主。

历史上如果孙权不联合刘备一个人对抗曹操能赢不?原因是什么?

原因有很多,真的是太多太多。在土木堡输给瓦刺是因为王振的轻敌:长途行军使得明军人困马乏,军心不定,毫无战斗力、王振想要让家乡人看看自己发达了,沐猴而冠,又耽搁了几天,使瓦刺有了机会、将士们在外作战跟在家里抵御强敌的心里状况没法比,好像输的原因就这么多了。

在北京为什么会赢嘛:.于谦治军严谨,用铁腕手段压制那些兵痞,把军队都赶出了城门外,士兵们不胜即死、北京城是最后的希望,所有人都是背水一战的心理、在土木堡死伤将士的亲朋有一种强烈的复仇欲望,不破敌军誓不休、另外,北京城的坚固与土木堡的粮草不济与下雨的天气也是客观原因。就说这么多了,不好意思,我的语言组织能力不是很强,楼主自己再整理一下。最后说一句——楼主,你也太抠门了,这样的问题你居然只给十分!唉,我无语了....

诸葛亮讨伐孟获时蜀汉国内空虚,魏吴两国为何不趁机偷袭?

能赢啊,整个赤壁之战刘备诸葛亮一直都在打酱油,就跟他老祖宗刘邦似的,项羽一直跟秦军的主力部队作战,刘邦偷偷摸摸的就把秦国给灭了。赤壁之战曹操的北方部队基本一点也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和水土,产生了瘟疫,接着周瑜用黄盖的苦肉计把曹操的部队烧的七零八落,但是曹操战后返还了许昌,把部队交给曹仁,周瑜一直带着部队跟曹操的断后部队打仗,结果刘备把荆州给偷了,所以周瑜一直认为荆州是自己打下来的,刘备应该让出来。引发了以后的关羽大意失荆州。

夷陵之战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幼主刘禅管理朝政。诸葛亮先是缓和与东吴关系,派出邓芝与陈震出使东吴,与东吴重新结盟。

在东吴那一边来说,孙权也面对着北方曹魏的压力,也接受蜀汉主动伸来的橄榄枝,愿意与蜀汉结盟。

由于刘备的病逝,蜀汉也陷入一种内忧外患的境遇中。在内忧来说,是南中地区叛乱最严重的。尤其是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等叛变,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参与其中。在225年,诸葛亮为了平定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的叛乱,于是派大军前讨伐。很多人奇怪,在这时候诸葛亮只能派三万大军,魏吴两国为什么不趁机偷袭呢?

在小编看来,东吴与曹魏没有趁机偷袭,不是让这个机会白白流失,却是因为的确是缺乏分身乏术。

在曹魏方面来看,根据《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料记载,在公元225年也就是诸葛亮出兵的时候,曹魏并州刺史梁习大破鲜卑轲比能。换句话来说,就是诸葛亮在征伐孟获的时候,曹魏精力也是放在打击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的入侵。

鲜卑族是在蒙古草原上,继匈奴之后又新兴的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危害很大。由于曹魏腾出了很多兵力与鲜卑游牧民族战斗,自然也没有更多兵力偷袭蜀汉。而且,曹魏也知道,如果偷袭蜀汉,就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兵家大忌,可能攻下了蜀国,但鲜卑也会趁机入侵占领魏国。所以,曹魏是不敢趁机偷袭蜀汉的。

此外,曹魏当时也繁忙着攻打东吴。在建兴三年(225年)三月,就在诸葛亮征伐孟获的时候,曹魏的皇帝魏文帝曹丕就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之后,在八月大军也进入了淮南。在十月,曹魏大军也到了广陵,就是今天江苏扬州城一带,著名渡江而战。可惜,十月时候长江的江面都结冰了。面对冰壁,曹魏征伐东吴的战船也很难进入江中。

这时候,孙权也做好了各种防御工作准备,等待曹魏的进攻。当时,魏文帝曹丕只能感慨由此天堑,实在不能继续攻打,最后就是无功而返。

可以看到,这时候东吴没有趁机会偷袭蜀汉,之前的蜀吴同盟是一方面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忙着应付曹魏的袭击。可以看到,蜀吴联盟虽然不牢固,要不也不会有偷袭关羽与荆州事情的发生。但是,吴国也看到防御曹魏是第一要务,不能因为贪图占领蜀汉就舍本逐末。诸葛亮也是一个懂得审时度势的人物,就是看到了魏国与吴国的纠葛与力量牵制,使当时中华大地维持三国平衡的关系,才会放心率领大军征伐孟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