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小闇大_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3 0
  1. 《宪问篇》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2. 什么小什么大
  3. ()小()大 各2个
  4. 原创:五类正常人,你属于哪一类?
  5. 孔子的思想体系介绍(4)

〖哀乐相生〗 成语典故: 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 西汉·戴圣《礼记·孔子闲居》

〖兵不逼好〗 成语典故: 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孔子家语·相鲁》

〖拔萃出类〗 成语典故: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见小闇大_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拔萃出群〗 成语典故: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百福具臻〗 成语典故: 伏望陛下每以汉文孔子之意为准,则百福具臻。 《旧唐书·李藩传》

〖博古通今〗 成语典故: 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孔子家语·观周》

〖拔类超群〗 成语典故: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不劳而获〗 成语典故: 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孔子家语·入官》

〖不能赞一词〗 成语典故: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不能赞一辞〗 成语典故: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史记·孔子世家》

〖不切实际〗 成语典故: 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

〖不请自来〗 成语典故: 老聃迎着说道:‘刚正想来访你,你已不请自来,省却我们许多脚步。’ 丁寅生《孔子演义》第五回

〖辨日炎凉〗 成语典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列子·汤问》

〖不识东家〗 成语典故: “不识东家丘”的略语。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人,称之为“东家丘”。

〖抱痛西河〗 成语典故: 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典出《史记·仲尼***传·卜商传》

〖不通一窍〗 成语典故: 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吕氏春秋·过理》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抱瓮灌园〗 成语典故: 传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在游楚返晋过汉阴时,见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着瓮去浇菜,“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并且说:这样做,为人就会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见《庄子·天地》

〖笔削褒贬〗 成语典故: 《春秋》自孔子加笔削褒贬,为后世立法,而后《春秋》不仅为记事之书。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开辟时代》

〖不幸而言中〗 成语典故: 赐不幸而言中,是赐多言。 《孔子家语·辨物》

〖不壹而三〗 成语典故: 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 《孔子家语·***行》

〖不知其子视其父〗 成语典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观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孔子家语·六本》

〖不赞一辞〗 成语典故: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不赞一词〗 成语典故: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史记·孔子世家》

〖迟迟吾行〗 成语典故: 孔子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孟子·万章下》

〖楚弓楚得〗 成语典故: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汉·刘向《说苑·至公》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孔子世家·好生》

〖出何典记〗 成语典故: 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后汉书·边韶传》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成语典故: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出疆载质〗 成语典故: 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孟子·滕文公下》

〖聪明睿智〗 成语典故: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孔子家语·三恕》

〖出类拔萃〗 成语典故: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春秋笔法〗 成语典故: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史记·孔子世家》

〖成人之善〗 成语典故: 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微吾子言焉,吾弗之闻也。 《孔子家语·五仪解》

〖啜菽饮水〗 成语典故: 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 《荀子·天论》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礼记·檀弓下》

〖存亡续绝〗 成语典故: 天生孔子不后周,不先周也,存亡续绝,俾枢纽也。 清·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

〖道不同,不相为谋〗 成语典故: 道不同,不相为谋。 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

〖丹赤漆黑〗 成语典故: 丹之所藏者朱,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六本》

〖道大莫容〗 成语典故: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史记·孔子世家》

〖导德齐礼〗 成语典故: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

〖登高必赋〗 成语典故: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七卷

〖东观之殃〗 成语典故: 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七日而诛政大夫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 《孔子家语·始诛》未睹功业所至,而见东观之殃,身得重罪,不得以寿终。 汉·桓宽《盐铁论·颂贤》

〖董狐直笔〗 成语典故: 《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董狐之笔〗 成语典故: 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

〖东家孔子〗 成语典故: 东家孔子,至德生于上天。 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多事多患〗 成语典故: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孔子家语·观周》

〖登山小鲁〗 成语典故: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斗筲之人〗 成语典故: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先秦·孔子《论语·子路》

〖多文为富〗 成语典故: 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礼记·儒行》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 《孔子家语·儒行》

〖东西南北〗 成语典故: 东西南北,谁敢安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今丘(孔子)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礼记·檀弓上》

〖东西南北人〗 成语典故: 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於是封之,崇四尺。 《礼记·檀弓上》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

〖多言多败〗 成语典故: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孔子家语·观周》

〖丹之所藏者赤〗 成语典故: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与处者焉。 《孔子家语·六本》

〖耳目导心〗 成语典故: 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逊以为勇。 《孔子家语·好生》

〖耳顺之年〗 成语典故: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

〖恶言不入于耳〗 成语典故: 孔子曰:‘自吾得由而恶言不入于耳。’ 《孔家子语》

〖蜂出泉流〗 成语典故: 孔子殁,七十子不见用,衰世著书之徒,蜂出泉流。 清·龚自珍《古史勾沉论二》

〖腐索捍马〗 成语典故: 君子之居民上,若以腐索御奔马。 《淮南子·说林训》子曰:‘懔懔焉若腐索之捍马。’ 《孔子家语·致思》

〖愤世疾邪〗 成语典故: 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疾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唐·韩愈《杂说》之三

〖负手之歌〗 成语典故: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於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下续示例] 《礼记·檀弓上》

〖放言高论〗 成语典故: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 宋·苏轼《荀卿论》

〖孚尹旁达〗 成语典故: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问玉》

〖各不为礼〗 成语典故: 帝师释迦之徒,天下僧人师也;余孔子之徒,天下儒人师也,谓各不为礼。 《元史·孛术鲁翀传》

〖革凡成圣〗 成语典故: 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而为化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 南朝·梁武帝《敕舍道事佛》

〖过市招摇〗 成语典故: 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史记·孔子世家》

〖观于海者难为水〗 成语典故: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孟子·尽心上》

〖观者如堵〗 成语典故: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礼记·射义》

〖观者如堵墙〗 成语典故: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西汉·戴圣《礼记·射义》

〖寒耕热耘〗 成语典故: 彼善为国者,使农夫寒耕暑耘,力归于上。 《管子·臣乘马》民寒耕热耘,曾不得食。 《孔子家语·屈节解》

〖画虎不成反类犬〗 成语典故: 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唐·刘知几《史通·六家》

〖虎口逃生〗 成语典故: 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庄子·盗跖》

〖黄口小儿〗 成语典故: 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孔子家语·六本》

〖虎口余生〗 成语典故: 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庄子·盗跖》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成语典故: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孔子家语·观周》王肃注:“札,拔也;寻,用者也。”

〖河目海口〗 成语典故: 孔子适郑,与***相失,独立于东郭门外。或人谓子贡日:‘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 《孔子家语·困誓》孔子海口含泽。 《孝经援神契》

〖黑牛生白犊〗 成语典故: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以荐上帝。’ 《列子·说符》

〖虎兕出柙〗 成语典故: 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氏》

〖闳意妙指〗 成语典故: 《孝经》者,曾子以后,支流苗裔之书,平易泛滥,无大疵,无闳意妙指,如置之二戴所录中,与《坊记》、《缁衣》、《孔子闲居》、《曾子天圆》比,非《中庸》、《祭义》、《礼运》之伦也。 清·龚自珍《六经正名》

〖集大成〗 成语典故: 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孟子·万章下》

〖久而不闻其香〗 成语典故: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孔子家语·六本》

〖鞠躬屏气〗 成语典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先秦·孔子《论语·乡党》

〖举国若狂〗 成语典故: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礼记·杂记下》

〖积毁消骨〗 成语典故: 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计逐墨翟,以孔墨之辩而不能自免,何则?众口铄金,积毁消骨。 汉·刘向《新序·杂事三》

〖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成语典故: 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观周》

〖季孟之间〗 成语典故: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论语·微子》

〖金人缄口〗 成语典故: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孔子家语·观周》

〖金人三缄〗 成语典故: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孔子家语·观周》

〖金人之缄〗 成语典故: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孔子家语·观周》

〖金人之箴〗 成语典故: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观周》

〖见小暗大〗 成语典故: 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孔子家语·五仪解》

〖见小暗大〗 成语典故: 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孔子家语·五仪解》

〖举直错枉〗 成语典故: 哀公问曰:‘何为***服?’孔子对曰:‘举枉错诸枉,***服。’ 《论语·为政》何晏集解引包咸曰:“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服其上。”

〖极致高深〗 成语典故: 昔者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此二学者,圣人之极致,治世之要务也。 汉·何休《公羊解诂序》若章草古逸,极致高深,则伯度第一。 唐·张怀瓘《书断·能品》

〖孔壁古文〗 成语典故: 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几十篇,皆古字也。 《汉书·艺文志》

〖苦口良药〗 成语典故: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六本》

〖可杀不可辱〗 成语典故: 儒有可亲而不可却,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 《孔子家语·儒行解》

〖刳胎杀夭〗 成语典故: 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逆臣贼子〗 成语典故: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孟子·藤文公下》

〖年富力强〗 成语典故: 后生可畏 《论语·子罕》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年高德邵〗 成语典故: 吾闻诸传,老则戒之在得。年弥高而德弥邵者,是孔子之徒欤! 汉·扬雄《法言·孝至》

〖年高望重〗 成语典故: 年弥高而德弥劭者,是孔子之徒与。 汉·扬雄《法言·孝至》后来本乡里因他年高望重,就推他做了一位乡董。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

〖龙化虎变〗 成语典故: 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易·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谓***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难乎为继〗 成语典故: 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 《礼记·檀弓上》

〖劣倦罢极〗 成语典故: 颜氏之子,已曾驰过孔子于涂矣,劣倦罢极,发白齿落。 汉·王充《论衡·效力》

〖梁木其坏〗 成语典故: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礼记·檀弓下》

〖傫如丧狗〗 成语典故: 孔子适郑,与***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累累若丧家之狗。 语本《史记·孔子世家》裴骃集解引王肃曰:“丧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见饮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于乱世,道不得行,故累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了若指掌〗 成语典故: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论语·八佾》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了如指掌〗 成语典故: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论语·八佾》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累世通好〗 成语典故: 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 《后汉书·孔融传》

〖累世通家〗 成语典故: 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 《续汉书》

〖犁生骍角〗 成语典故: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语出《论语·雍也》邢昺疏:“杂文曰犁。骍,纯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也。舍,弃也。诸,之也。仲弓父而行不善,故孔子称谓仲弓,……言仲弓父虽不善,不害于子之美也。”

〖礼失则昏〗 成语典故: 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矢志为昏,失所为愆。’ 《史记·孔子世家》

〖路叟之忧〗 成语典故: 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原闻三失。’ 汉·刘向《说苑·敬慎》

〖路无拾遗〗 成语典故: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中都鲁邑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如礼年五十异食也强弱异任、任谓力作之事各从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孔子家语·相鲁》

〖良药苦口〗 成语典故: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六本》

〖难以为继〗 成语典故: 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

欲速则不达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还有《两小儿辩日》

《宪问篇》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见财起意: 见人钱财,动起歹念。

见多识广: 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见风使舵: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见缝插针: 比喻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或时间。

见怪不怪: 看到怪异的现象不要大惊小怪。指遇到不常见的事物或意外情况,要沉着镇静。

见机行事: 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见利思义: 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见利忘义: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见猎心喜: 猎:打猎。看到打猎心里就高举。比喻看见别人在做的事正是自己过去所喜好的,不由得心动,也想试一试。

见钱眼开: 看到钱财,眼睛就睁大了。形容人贪财

见势不妙: 看到形势不好。

见死不救: 看见人家有急难而不去救援。

见所未见: 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形容事物十分稀罕。

见微知著: 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见贤思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见义勇为: 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见异思迁: 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见缝就钻: 比喻到处钻营或利用各种空子

见小暗大: 指小事清楚,大事糊涂。

见卵求鸡: 看到鸡蛋,就希求蛋化为鸡,而来司晨报晓。比喻言之过早。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进攻和退却。

见智见仁: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见义敢为: 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同“见义勇为”。

见义当为: 指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去做。同“见义必为”。

见义必为: 指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去做。

见噎废食: 比喻遇到偶然挫折就停止应作的事。

见危致命: 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

见所不见: 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形容事物十分稀罕。同“见所未见”。

什么小什么大

14.6子曰: “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

注释

▲夫[fú]:语气助词,无意义。用于句尾名,表示感叹、疑问和反诘的语气。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行仁的人是有的,没有小人能行仁的人。”

学而思

君子和小人指个人品德,仁是外在行为。品德高尚却隐居避世的君子是有的,这些君子不会出世实行仁道,小人比较重视个人利益,也不会实行仁道。

参读《宪问篇》14.1“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知识扩展

《孔子家语·五仪解》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孔子说:“人分五个等级,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分清这五类人,那治世的方法就都具备了。”)

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庸人?”孔子曰:“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哀公问道:“请问什么样的人叫做庸人?”孔子回答说:“所谓庸人,他们心中没有谨慎行事、善始善终的原则,口中说不出有道理的话,不选择贤人善士作为自己的依靠,不努力行事使自己得到安定的生活。他们往往小事明白大事糊涂,不知自己在忙些什么;凡事随大流,不知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这样的人就是庸人。”)

公曰:“何谓士人?”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哀公问道:“请问什么是士人?”孔子回答说:“所谓士人,他们心中有确定的原则,有明确的***,即使不能尽到行道义治国家的本分,也一定有遵循的法则;即使不能集百善于一身,也一定有自己的操守。因此他们的知识不一定非常广博,但一定要审查自己具有的知识是否正确;话不一定说得很多,但一定要审查说得是否确当;路不一定走得很多,但一定要明白所走的路是不是正道。知道自己具有的知识是正确的,说出的话是确当的,走的路是正道,那么这些正确的原则就像性命对于形骸一样不可改变了。富贵不能对自己有所补益,贫贱不能对自己有所损害。这样的人就是士人。”)

公曰:“何谓君子?”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哀公问:“什么样的人是君子呢?”孔子回答说:“所谓君子,说出的话一定忠信而内心没有怨恨,身有仁义的美德而没有自夸的表情,考虑问题明智通达而话语委婉。遵循仁义之道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强不息。他那从容的样子好像很容易超越,但终不能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公曰:“何谓贤人?”孔子曰:“所谓贤人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

(哀公问:“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贤人呢?”孔子回答说:“所谓贤人,他们的品德不逾越常规,行为符合礼法。他们的言论可以让天下人效法而不会招来灾祸,道德足以感化百姓而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他虽富有,天下人不会怨恨;他一施恩,天下人都不贫穷。这样的人就是贤人。”)

公曰:“何谓圣人?”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哀公又问:“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圣人呢?”孔子回答说:“所谓圣人,他们的品德符合天地之道,变通自如,能探究万事万物的终始,使万事万物符合自然法则,依照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来成就它们。光明如日月,教化如神灵。下面的民众不知道他的德行,看到他的人也不知道他就在身边。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小()大 各2个

因小失大

[yīn xiǎo shī dà]

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以小见大

[yǐ xiǎo jiàn dà]

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贪小失大

[tān xiǎo shī dà]

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谋求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

积小成大

[jī xiǎo chéng dà]

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柱小倾大

[zhù xiǎo qīng dà]

喻指能力小者承担重任必出危险。

智小谋大

[zhì xiǎo móu dà]

指能力低下而谋划很大。

褚小怀大

[zhǔ xiǎo huái dà]

褚:口袋。用小口袋装大东西。比喻能力不能胜任。

褚小杯大

[zhǔ xiǎo bēi dà]

用小口袋装大东西。比喻能力不能胜任。

心小志大

[xīn xiǎo zhì dà]

办事小心,抱负远大。

因小见大

[yīn xiǎo jiàn dà]

小事情上可以看出大问题。

顾小失大

[gù xiǎo shī dà]

因贪图小利而损失大利。

知小谋大

[zhī xiǎo móu dà]

指能力太差,不能胜任重大的任务。

智小言大

[zhì xiǎo yán dà]

指才智低下,说话口气却很大。

即小见大

[jí xiǎo jiàn dà]

从小处或小事见到大道理。

见小暗大

[jiàn xiǎo àn dà]

指小事清楚,大事糊涂。

人小鬼大

[rén xiǎo guǐ dà]

言指年纪小而头脑却很精明,为人调皮,鬼主意多。语气亲切这孩子人小鬼大,把我都骗过了。

知小言大

[zhī xiǎo yán dà]

见“知2小谋大”。

为小失大

[wèi xiǎo shī dà]

为了小利,造成巨大损失。

见小闇大

[jiàn xiǎo àn dà]

谓小事清楚,大事糊涂。《孔子家语·五仪解》:“见小闇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无小无大

[wú xiǎo wú dà]

见〖无大无小〗

原创:五类正常人,你属于哪一类?

知小谋大

解释:指能力太差,不能胜任重大的任务。

出处:《易·系辞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也。”

拼音:zhī xiǎo móu dà

见小暗大

拼音jiàn xiǎo àn dà典故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孔子家语·五仪解》释义指小事清楚,大事糊涂。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孔子的思想体系介绍(4)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道理很简单: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又有句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简单理解,它说的是: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团体。 指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 也就是说,人的品行其实也像物品一样是可以分门别类的!那么具体该怎么分呢?

孔老夫子曾经综合考虑每个人的所思、所言、所行等方方面面的特质而对“正常人”进行过一次影响深远的分门别类,《群书治要》上是这样记载的:“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有圣,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大致意思是说:人分五个等级,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如果认清楚这五种人,那么治世(管理)的方法也就具备了!那么他老人家对这五类人是怎样阐述的?别急,下面咱们一个一个地去认识:

1、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所谓“庸人”也就是咱们口中的“平常的人”,他们有什么样的行为特征呢?孔子解释道:心中没有谨慎行事、善始善终的原则,口中说不出有道理的话,这也就罢了,他们还不选择贤人善士作为自己的依靠,不努力做事使自己得到安定的生活,而且,往往小事明白却大事糊涂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凡事随大流,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幸甚幸甚,作者不属于此类、、、、、、

2、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智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得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在这里我觉得很有必要做个友情提示:可千万不要把“士人”理解成“知识分子”哟!关于“士人”与“知识分子”的区别,易中天先生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是这样理解的:“‘广义的知识分子是士人身份的现代化,古代的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分工’和‘职业身份’。所谓‘士农工商’,即意味着农是庄稼人,工是手艺人,商是生意人,士是读书人。要求最严的时候,士人除了读书,以及因为读书而做官,不能从事别的职业。当然,躬耕于陇亩,是可以的。但,耕是副业,读是主业。耕读为本,是因为国家重农;诗书传家,才是命脉所系,带有‘体验生活’的性质。所以,士人可以不耕,不能不读。开作坊,做生意就更不行。刘备买履,嵇康打铁,当时便都算‘出格’。读书做官,则理所当然。做官以后,也还要读书,有的还写写诗,做做学问。这就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树立了以上的观念后,咱们再来看看孔子是怎么解释“士人”的:他们心中有确定的原则,有明确的***,即使不能尽到行道以治国家的本分,也一定有遵循的法则——即使不能集百善一身,也一定有自己的操守。因此,他们的知识不一定非常广播,但一定要审查自己的知识是否正确;话不一定说得很多,但一定要审查自己说的是否得当;经历的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明确即将所走的路是不是正道。知道自己的知识是正确的、说出的话是得当的、走的路是正道,那么这些正确的原则就像生命对于形骸一样不可改变了。富贵不会对自己有所补益,贫贱不会对自己有所损害。同志们,这就是士人!

3、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君子也。“君子”的标准可就高了!作者虽自叹弗如,但一直在追求,所以简单地谈谈:君子一般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他们所说的话一定忠信而内心没有怨恨,身有仁义的美德而没有自夸的表情,考虑问题明智通达而话语委婉。遵循仁义之道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且自强不息,他那从容的样子好像很容易被超越,但最终很难达到他那样的境界。真心期待身边都是这样的人!

4、所谓贤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贤者也。贤人啊,品德不逾越常规,行为符合礼节,他们的言行足以让天下人学习而不会带来灾难,道德足以感化百姓而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他尽管富有,但天下人不会怨恨;他一施恩,天下人都不贫穷。所以,陶朱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贤人、、、、、、范文正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贤人!

5、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圣者也。圣人的品德符合天地之道,变通自如,能探究万事万物的终始,使万事万物符合自然法则。依照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来成就它们。他们光明如日月,教化如神灵,普通民众不知道他的德行,看到他的人也不知道他就在身边!所以,“孔圣人”他当之无愧!

有人要问了:不对吧,就这五类?那么小人呢?恶人呢?该怎么分?诸位看官,有没有注意到:在上文中,我特意送了个引号给“正常人”这三个字?我认为:在孔子的心中,或许觉得像小人、恶人等之流应该不算人吧!因为,据《孔子家语》记载,他老人家还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意思是说:以下五种人——通达事理却又心存险恶、行为怪癖却又坚定固执、言语虚伪却又能言善辩、对怪异的事知道得太多、言论错误还要为之润色——死有余辜!

孔子的思想体系介绍

敬?在《论语》里出现的次数也不少,多于?忠?出现的次数。?敬事而信?(1.5),?为礼不敬?(3.26),?居敬而行简?(6.2),?君子敬而无失?(12.5),?执事敬?(13.19),?修己以敬?(14.42),?行笃敬?(15.6),?敬其事而后其食?(15.38),?事思敬?(16.10)。

 ?敬?在《尚书》里就多次出现。《盘庚下》:?朕及笃敬,恭承民命。?《洪范》:?敬用五事?。《君奭》:?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往敬用治?。《大禹谟》:?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五子之歌》:?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太甲下》:?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

 ?敬?在《左传》里也是多次出现。《僖公十一年》:?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成公十三年》:?敬,身之基也。?《襄公二十八年》:?敬,民之主也。?《襄公三十一年》:?敬慎威仪,惟民之则。?《昭公六年》:?临之以敬?。

 以上这些?敬?都是指为政者的个人修养,为政者对待事情、对待别人的态度,而不是要求别人敬己。

 《国语?周语下》:?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翼上德让,而敬百姓。?《国语?齐语》:?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这里所讲?敬?则为?敬百姓?。《中庸》里也说?敬大臣也?。

 ?仁者必敬人?(《荀子?臣道》)。可见,?敬?并非单指下对上的态度,而是每个人对他人对事情所体现出来的态度和自身的修养。任何一个人,在他人面前,保持自己恭敬的言行,就是敬他人了。

 ?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敬,德之恪也。恪于德以临事,其何不济?(《国语?晋语五》)敬就是德、仁的体现,所以,有了恭敬的心,就没有做不好的事。

 ?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孟子?万章下》)下对上要敬,上对下也应该敬,是对等的。

 孔子说?礼,敬为大。?(《孔子家语?大婚解》)孟子说?恭敬之心,礼也。?(《孟子?告子上》)礼要求人有恭敬之心,这是执行礼时最重要的。

 子产和晏子是孔子非常推崇的两个人,在《论语》里孔子提到他们时都讲到他们的?敬?:?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5.16)?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5.17)

 ?齐高厚相大子光以先会诸侯于钟离,不敬。士庄子曰:?高子相大子以会诸侯,将社稷是卫,而皆不敬,弃社稷也,其将不免乎!?(《左传?襄公十年》)身负重任的人行为不敬,最后都没有好结果

 同样,还有?齐侯、卫侯不敬。叔向曰:?二君者必不免。会朝,礼之经也;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怠礼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乱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蔡侯归自晋,入于郑。郑伯享之,不敬。子产曰:?蔡侯其不免乎?日其过此也,君使子展廷劳于东门之外,而傲。吾曰:?犹将更之。?今还,受享而惰,乃其心也。君小国事大国,而惰傲以为己心,将得死乎?若不免,必由其子。其为君也,*而不父。侨闻之,如是者,恒有子祸。?(《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左传》里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所以说敬是?身之基?民之主?。

 ?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礼记?哀公问》)君子尊敬妻子、尊敬子女,身体是父母给的,能不认真对待吗?自身不恭敬就是伤害父母。所以,一个人应当无所不敬。

 孝

 《尔雅?释训》:?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说文?老部》:?孝,善事父母者。?荀子的定义是:?能以事亲谓之孝?(《荀子?王制》)。

 《尚书》里的?孝?也是同样的意思:?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太甲中》)?孝养厥父母?(《酒诰》),?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君陈》)?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伊训》)

 ?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孝,德之始也。?(《孔子家语?***行》)一个人如果都不爱生养自己的父母,他还会爱其他人吗?统治者为了权和利而父子兄弟相杀,这样的统治者能关心老百姓吗?所以说,一个人爱父母兄弟,是他以后能实现仁道的基础,因此,孔子对统治者尤其强调孝:?君子笃于亲,而民兴于仁。?孝慈,则忠。?(2.20)

 ?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怎么善事父母、怎么尽孝呢?孔子***也常问孔子。?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2.21)孝就是不要让父母担心;孝就是要敬养父母;孝不仅要为父母做在前吃在后,更要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愉快的神情。这些都体现了子女内心对父母的爱。

 那么,孝意味着唯父母是从吗?《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忠。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忠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这里已经给出了答案,孝不是唯父母是从,义不当从则不从。

 《孔子家语?六本》:?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

 由上可见,孝不是简简单单的唯父母是从,而是从爱父母出发,体谅父母,保护父母,使父母不犯错、不陷于无礼,自己行为符合礼,并引导父母的行为使之符合礼。爱父母怎么能让父母陷于不义无礼违法呢?听从父母错误的建议作了错事而使人知道此父母无礼,怎么能算孝呢?纠正、消除父母的错误才是孝。孝哪里是?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呢?。

 《礼记?祭义》中,曾子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

 孟子说:?世俗所谓有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孝也。?(《孟子?离娄下》)

 曾子和孟子给了我们一个开放的孝的含义,孝并非指待在父母身边服侍供养,而是要比这宽泛得多。不庄、不忠、不敬、不信、无勇都会影响到亲人,所以,这些行为都属不孝,这就要求人在任何时候谨慎自己的言行。孝在这里其实成了规范人的行为的一个尺度,它作为行为规范的尺度与礼或法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后者是着重于用外在的约束来规范人的行为;而孝则是要求人从内心对父母的爱出发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人不仅守了法,也不会产生精神的虚空。

 二、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1、道德仁义礼之间的关系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这里正说明了道、德、仁的层次关系。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只有天地自然才没有喜怒哀乐,对万事万物同样的对待,而没有偏爱,或者说天地没有爱,这是?中?,?中?就是天道的状态。人总是会有喜怒哀乐的,如果以自然道的?中?作为标杆,喜怒哀乐能不违反自然,就是?和?,这是效仿天道的人道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人道是明王圣人治国的最高目标,目的是要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德是实现生民之道这个最高目标的基本路线,其核心是中和正,目的是生民。仁是实现道和德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爱和公正。仅仅有仁还是达不到德,必须有知和勇作辅翼,可以说知是达成德的方略,勇是达成德的保障。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在各个方面自觉符合道、德、仁,那他所行就是义;但是,并非大家都能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合义,为了便于大家的行为有所依循,根据仁这个原则制定了礼,礼就是具体的规范、规则、准则,有针对各种情况的实施细则。

 正因为道是最高目标,所以,它是用来立志的,如?士志于道?(4.9)、?至于道?(6.24)、?志于道,据于德?(7.6)、?可与适道?(9.30)、?人能弘道?(15.29)、?信道不笃?(19.2)。

 德是基本路线,所以,它是可以引导人遵守的,如?为政以德?(2.1)、?道之以德?(2.3)、?君子怀德?(4.11)、?德之不修?(7.3)、?据于德?(7.6)、?执德不弘?(19.2)。

 为了容易理解,现在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明这个关系:把人类比做一个人,道就是要让人健康地生存;德就是实现道的路线,在这里是用什么方法使人保持健康的身体(比如饮食均衡);仁就是按照饮食均衡的路线来吃东西,包括吃的方式、吃的内容要符合路线;自觉地按照?德?和?仁?就餐而获得了均衡的营养就是义;为了大家更便捷地按照饮食均衡来就餐,不需要天天每吃一次都要考虑衡量营养搭配情况,以仁为原则制定了礼,在这里就是营养均衡的食谱(这就具体到用什么食物、如何搭配食物、如何烹调、火候如何等等),所以,礼比仁更具体、更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按照食谱就餐也是义。能判断怎么做是均衡的就是知,能坚持就是勇。

 进食而不知道是为了使身体健康、不知道要饮食均衡、不知道以饮食均衡为原则就餐、不知道如何将饮食均衡的原则用于自己的饮食、不按照营养均衡的食谱用餐、或者追求口腹之欲等,这些做法都会有害身体健康,严重的就会得暴疾身亡。

 同样,一个国家,如果不以生民爱民为宗旨、不了解生民爱民的方法、不知道如何将这些方法使民获益、不按照生民爱民为原则制定法律规章制度、不按照这样的法律规章制度办事,各级统治者强取豪夺、与民争利、追求自己享乐、制定的规章不是为了使人民获益而是使强取豪夺合法化,那么,这个国家就必然要生病。所以说?治乱在庶官?(《尚书?说命中》),?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左传?桓公二年》)一个国家是治是乱取决于官僚集团的行为如何,为了避免国家之败,为了避免官邪,就要选择经过学习、其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人来为国家服务,即?官不及私昵,惟其能。?(《尚书?说命中》)

 2、知仁勇的关系

 典籍里有多处把知仁勇三者并举,或其中两者并举。

 (1)三者并举的如: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9.29)(14.28)

 ?违强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约,非仁也。动无令名,非知也。?(《左传?定公四年》)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2)仁与知并举的有: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4.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3)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15.33)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17.8)

 ?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贤矣。?(《礼记?祭统》)

 ?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

 ?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智者知人,仁者爱人。?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孔子家语?三恕》)

 ?爱近仁,度近智,为己不重,为人不轻,君子也夫。?(《孔子家语?颜回》)

 ?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孔子家语?王言解》)

 ?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孔子家语?问玉》)

 ?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义者不绝世。?(《孔子家语?屈节解》)

 (3)仁与勇并举的: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14.4)

 ?周仁之谓信,率义之谓勇。复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左传?哀公十六年》)

 (4)知与勇并举的:

 ?介人之宠,非勇也。损怨益仇,非知也。以私害公,非忠也。?(《左传?文公六年》)

 ?人所以立,信、知、勇也。信不叛君,知不害民,勇不作乱。?(《左传?成公十七年》)

 ?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有勇也就是才能坚持为善不移。知与仁结合、勇与仁结合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仁知勇三者是并行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3、忠信敬、孝慈悌恭

 ?忠?是指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内心中正。

 信,指交往的内容言论是否真诚。一般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如果符合仁义,能够坚守都叫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1.7)?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礼记?表记》)

 敬,指交往时人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体现在举止态度上。所以,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敬,德之聚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哀公既得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敬?(《孔子家语?儒行解》)?敬让以行?(《礼记?表记》)?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礼记?儒行》)?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中庸》)?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信?与?敬?的区别。

 《左传》里忠信或忠信敬并举的有:

 ?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文公元年》)

 ?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成公九年》)

 ?君人执信,臣人执共,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襄公二十二年》)

 ?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昭公元年》)

 ?忠信,礼之器也。卑让,礼之宗也。?辞不忘国,忠信也。先国后己,卑让也。《诗》曰:?敬慎威仪,以近有德。?夫子近德矣。?(《昭公二年》)

 ?诲之以忠,耸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莅之以强,断之以刚。?(《昭公六年》)

 ?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昭公十二年》)

 忠信敬是对所有人与人相交往时的要求。

 ?忠?又用来指下级对上级的中正,长辈对晚辈内心的仁爱专门用?慈?表示,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专门用?孝?表示,兄对弟的友爱为?悌?或?友?,弟对兄的敬爱为?恭?。君对臣没有专用词,君对臣必须?敬?。

 ?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文公十八年》)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昭公二十六年》)

 ?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孔子家语?***行》)

 ?颜渊将西游于宋,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则远于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于众,信则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国,岂特一身者哉。?(《孔子家语?贤君》)

 ?忠信,礼之本也。?(《礼记?礼器》)

 ?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礼记?祭义》)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忠信敬孝慈悌恭等都是同一层次,以德对待下级就是敬,以德对待上级就是忠,以德与一般人相处就是信,以德对待家中长辈就是孝,以德对待子女就是慈。忠信敬又指任何人与人交往时的内心、言行、态度符合道德仁义礼。

 4、道德层面的五种人

 根据个人是否用道德仁义礼来修身及以此修身的程度,孔子把人分为五种,即: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孔子家语?五仪解》和《荀子?哀公》里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谈到这五种人:

 ?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道善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于形骸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卑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君子也。?

 ?所谓贤人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

 ?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简单地说,言行都不合礼没有道德追求的人为庸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是道德但能够坚守礼的人为士人,能够达到仁义的人为君子,能够达到德的人为贤人,能够达道的人才能称为圣人,?仁厚兼覆天下而不闵,明达用天地理万变而不疑,血气和平,志意广大,行义塞于天地之间,仁智之极也。夫是之谓圣人?(《荀子?君道》)这也是理想人,是最高境界的人。

 天道的状态是中,它是人类学习的标杆。天道让人从天道的中的状态里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人,赋予每个人一个命(一个机体),并赋予人各种潜能,这就是天命和人性。

 人类效法天道的中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和,它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也就是人道,一个人能做到和就是圣人,人道在政治上的目的是生民。

 要达到人类的最高目标,有一条基本路线就是德,它的核心是仿效中即中庸还有正,一个人能这样做就是贤人,德在政治上的目的仍然是生民。

 仁是基本原则,核心是爱和公正,能这样做的人就是君子。

 根据基本原则制定了各种准则、规则、规范,也就是礼,来指导人的行为,一个人按照礼的规定来做事,就说他的行为是合义的,义相当于现在说的正义。仁义礼在政治上的目的仍然是生民。

 有一些事并不是经常发生,礼就没有规定这些事该怎么做,这些事该不该做、该怎么做?这就需要权,权的依据是道德仁义,即爱、公正、正义,判断正确了、做正确了,这样做就是合义的。

 要想达到德只有仁还不够,还需要知和勇两个辅翼支持。知是达到德的方略,勇是达到德的基本保障。有知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也就是能权。知代表理解力、判断力,包含各种知识,勇代表力量和毅力。对于国家层面来说,知包含科学技术,勇可以对应于军队,代表力量。

 一个人虽然道德上做得好,如果没有智能***,也就只能做到君子,君子同时具备智慧和勇气才能成为贤人,即一个人要成为贤人必须兼具仁知勇三者。没有勇的支撑,仁也不能长久,自然谈不上德,所以说,勇是达到德的保障(?保障?出处:?且成,孟氏之保障也。?(《左传?定公十二年》)。仁知勇三者的关系可以对应现在西方哲学里说的情感、理性和意志。

 《论语》《礼记?乐记》里多处礼乐并举,且?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2),故乐也在仁下,与礼并行。根据《礼记?乐记》,乐的核心是和、同。

 人在与任何人的交往过程中以及做任何事都应该恪守忠、信和敬,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为人处事的最基本要求。

 人按照各种规则去行动,那么利就在其中了,即?德义,利之本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这样获得的利益才能稳固,所谓?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14.13)。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合法经营,这样获得的利益才能保持长久。孔子是要求统治者制定好让老百姓可以获益的各种规则,而老百姓按照规则来经营获益,这就是?见利思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