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残羹冷炙成语意思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6-23 0
  1. 曹雪芹简介2000字
  2. 曹雪芹的生平故事
  3. 曹雪芹被雍正抄家后,靠什么支撑他完成
  4. 你对曹雪芹还有哪些了解请写出来
  5. 《红楼梦》第五回有句话“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脂砚斋评论说“怀金悼玉,大有深意。”怎么理解?
  6. 儒林外史与红楼梦哪一个早
  7. 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三个)

曹雪芹之友爱新觉罗·敦诚《寄怀曹雪芹》诗:“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其中化用杜诗之处有三:一引《丹青引》;再用《秋雨叹》之三“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终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名句。敦诚又有《赠曹雪芹》“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何人肯与猪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此诗虽曰赠曹,若视为论杜有何不可?除了其中困顿相似之外(唯有白眼、餐霞之风度似与杜有隔),又多用杜意,所谓“蓬蒿”、“酒常赊”(酒债寻常行处有)、“衡门”(反锁衡门守环堵)、“今雨”(杜甫《秋述》:“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司业青钱”(《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皆是杜诗所用词汇。敦诚《佩刀质酒歌》:“直卸金貂作鲸吸”,用《饮中八仙歌》:“饮如长鲸吸百川”,同上诗末句“君才抑塞倘欲拔,不妨斫地歌王郎”,用《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之诗意。又敦诚《挽曹雪芹》“四十萧然太瘦生”,直用李白《戏赠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亦在将曹比杜。

胪列上诗,可见曹与杜确有可比之处,笔者根据有关材料,略加排比如下:

(一)奉儒守官之家,翰墨书香门第。杜甫家世史有明文,《旧唐书·文苑传》:“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父闲,终奉天令。”官虽未曾显达,也非寒门。杜甫于《进雕赋表》中自述道:“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杜甫又有诗“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对乃祖在诗歌上的成就颇为自得。杜甫的早慧(“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与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杜甫的诗艺,早年在家风的熏染下无疑奠定了基础。青少年时代的仗剑负气之举,“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壮游》),培养了指导他一生的忧国忧民的侠义心肠。

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残羹冷炙成语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杜甫终生从事诗歌创作,即使生前潦倒、身后寂寞,但因诗歌在当时、杜诗在后世的崇高地位,而使杜甫之身世附丽而传。可千年之后的曹雪芹虽然也以诗知名于朋侪之间,但他毕生追求的却是***之道,***不为士大夫所重,自当不能登大雅之堂,再加上曹氏家族特殊的政治原因,致使曹雪芹家世淹没无闻几二百余年,1921年胡适作《红楼梦考证》,才首次将尘封零散的曹家故事公之于众,后经众多红学家的爬罗剔抉,其基本情况已经探明。相对而言,曹家比杜家位高势重。雪芹曾祖曹玺之妻竟为康熙乳母,所以康熙当政后,对雪芹祖父曹寅体恤有加,恩准其为江宁织造达二十年之久(1692—1712),曹寅死后,曹?、曹兆页又连任其职。直至雍正五年才“家亡人散”。曹门三代皆被“浩荡皇恩”与杜家有极大悬殊,这虽然为极荣耀之事,但也正合了秦可卿预言的“登高必跌重”的结局。曹寅作为曹家最显赫的一代,并非为“禄蠹”之流,曹寅本是一个文学风雅之士,著名收藏家,校刻古书、刊印精本,做了一些儒雅之事。尽管曹寅死时(1712),曹雪芹尚未出世,但其家道之衰却是雪芹13岁(按生年1715年计)之后的事了,毕竟他有机会在少年时代享受“天恩祖德、锦衣纨衤夸、饮甘餍肥、父兄教育、师友规谈”的贵公子生活。他后来在《红楼梦》中表现出的高超的文学技巧,固然与他的生活磨难相关,但也与其少年时代的家学传承无疑是分不开的。

(二)诗人偏从末世来,谁知爱慕此生才。尽管杜、曹皆生于社会地位较高的官宦文学之家,但都是生不逢时。他们的家庭在经历了长期的政治周旋之后,至诗人出生时,已到了“运终数尽、不可挽回”的“末世”了。末世思想根生于“家国”观念,中国古代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非常重视家庭的延续、家族的盛衰,但是“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红楼梦》第十三回)。任何一个家庭都不可能永保常全,即使是皇族也不例外。末世观念一般含两层意义,一指时代之末,官场***,***,乃是末世之兆;一指家族之末,人事颓败,家门坏朽,从高位跌至底层。

杜、曹所处“末世”又有所不同。杜甫不仅生于家族之末世,更重要的是他恰逢社会之末世。而其家族之衰败与时代坏朽是紧密相连的。玄宗虽称明主,但仅在***年间至天宝后期,因年龄老迈,自以为天下太平而生享乐之心,再加上适逢绝色佳人杨玉环,于是宠美人于深宫之中,授权柄于奸宦之手,终至酿成毁国大祸。末世之中,天下离散,军阀骄横,国器示人,生民涂炭。杜甫生于兹,亲身感受了山陵崩毁的政治厄难。杜甫于天宝五年(公元746年)进入长安,寻求发展机遇,但是举目悲凉。皇室宴游无度,贪官污吏横行。经十年困顿,一无所获。从家庭的角度而言,至其父,家道已入贫衰,区区一县令,在当时门风盛行、攀比富贵的大潮中,是找不到政治依托的。没有***贵戚为其荫护,杜甫只得以乞求的方式向达官贵人直至皇上推销自己。社会与家庭的双重没落致使杜甫在强烈的渴望中“居然成?落”,这真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探春判词)。

曹家鼎盛于康熙年间,应该说不在社会之末世。众所周知,清初经近百年的征伐削藩,到康熙年间已进入所谓“康乾盛世”的时代了。终康熙一朝,汉满对峙的情绪已明显淡化,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乐其所。但是曹家的兴起既然为康熙之恩惠,那么随着康熙的弃世息政,曹家就必然会因福为祸。康熙身后,雍正通过血腥手段取得皇位,即对康熙旧臣大加挞伐,曹家也正是在雍正初年因一桩“邮亭骚扰”案而牵涉到任上亏空等民事、经济原因被抄家,其实它的本质是皇权交替过程中的政治迫害。所以曹家之末世与杜家之末世不同,曹家末世乃指康熙***的衰亡,雍正***取而代之,与康熙***相伴生的曹家在雍正初年的苟延残喘正是这个家族的末世。曹雪芹在幼年时期就经历了家族如此剧烈的衰变,那才是真正的生不逢时。杜甫既生于末世,其诗歌水平再高,却不为时人所重,也就不足为怪了。唐代虽被称为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但在当时,诗歌的艺术价值并不一定是诗歌最高价值的体现,只有经过历史汰洗之后,艺术价值才可能被最终定位,所有艺术品在当时之所以引起重视还附有许多非艺术因素。在唐代,诗人的出身,诗人的交游范围,诗人受到谁的赏识,诗人作品的仕进功能,是其作品是否受人欢迎的重要因素。杜甫家道中落,交游者多为失意者,并无贵人相助(所谓“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并无实际效果),并且他也未因诗而取得功名,所以,尽管作者穷其心力、孤往冥行而达到了高妙不可等闲的艺术境界,其作品也仍然被冷落了数百年。杜诗在诗的时代尚且如此,更何况曹雪芹不识时务地毕其一生从事***创作了。《红楼梦》在作者生前就广为传抄,后来“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程甲本序)。很多达官贵人虽然心仪已久,也未必敢于阅读,弘日午眉批永忠《吊雪芹三绝句》:“《红楼梦》非传世***,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因此,尽管《红楼梦》能够“不胫而走”,却未能为作者赢得生前的名声,反使其身世“失落无考”,湮没无闻。

(三)从生活到艺术:穷、酒、泪、诗。因生活困顿而皈依诗文之道,这是古代文人走向成功的常规之路,也是文学艺术最终能臻于妙境的公理。杜与曹可被视为两个十分相类的典型。穷是一种现实的缺憾,文人往往通过抒写怀抱、愤世疾俗来弥补这一缺憾。所谓穷,并不仅仅指生活上的穷困潦倒,更是指怀才不遇、流落江湖、前途渺茫、日暮途穷。杜甫在度过“裘马颇轻狂”的青少年时期之后,才开始感到生活艰难和理想实现的渺茫,从此之后,诗人在穷困、穷途之中终老其身。曹雪芹遭遇家败人亡,已完全沉沦于下层。穷而后生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穷愁的煎熬中,酒便成了真正的“知音”了。杜甫不象李白善于狂饮,但他作《饮中八仙歌》褒扬激赏善饮者。杜诗中关于饮酒的诗篇不胜枚举,岳麓版《四部备要》本《杜工部集》卷九有十多首诗,连续用饮酒事: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九)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后歌?(同上之十)斯游恐不遂,把酒意茫然。(《重过何氏五首》之五)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杜位宅守岁》)无计回船下,空愁避酒难。(《与雩阝县源大少府宴?陂》)清秋多宴会,终日困香醪。(《崔附马山亭宴集》)赋诗拾翠殿,佐酒望云亭。(《赠翰林张四学士》)细草称偏坐,香醪懒再沽。(《陪李金吾花下饮》)自失论文友,空知卖酒垆。(《赠高式颜》)酒酣之际,诗兴***,李白如此,杜甫也不例外。但杜甫饮酒似有节制,不是借酒佯狂,而是细细品味,点点入心,具有成熟醇厚之风。所以其诗歌亦多庄严凝重之作,是发酵充分、积年封存的老酒;与李白充满少年情怀的意气风发之饮大有差别。相形之下,曹雪芹在穷愁之际,多旷达情怀,渴酒如狂,却不露穷愁之色。鹿车荷锸葬刘伶。(敦诚《挽曹雪芹》)燕市悲歌酒易醺。(敦敏《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卖画钱来付酒家。(敦敏《赠芹圃》)醉余奋扫如椽笔。(敦敏《题芹圃画石》)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张宜泉《伤芹溪居士·序》)曹之朋辈往往将他比之于阮籍、刘伶,就是说,他的饮酒有魏晋的名士风度,有看破红尘者的潇洒,若说杜甫为老酒,那么曹雪芹就当是仙醪玉液了。穷愁而赖酒以浇,愁至深处或酒至酣畅之间,往往“有泪如倾”。杜甫在诗歌中非常善于哭泣,他继承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哭法,长歌当哭,长哭当歌,一部杜诗,不仅为“诗史”,也可称为“痛史”、“泪史”。他哭历史上的不得志之徒:“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他哭不遇而亡的故人:“吾民哭孤冢,南纪阻归楫”(《八哀诗》之二),“风雨嗟何及,江湖涕泫多”(《哭李尚书》);哭时世:“少陵野老吞声哭”(《哀江头》),“感时花溅泪”,“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白帝城最高楼》),“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羌村》之三);哭亲人:“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野望》),“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真是“哭声直上干云霄”!涕泪纵横,皆因痛楚之深,所以杜甫毫不掩饰自己的眼泪,因为他遭遇了太多的不幸,体会了人世的辛酸。

曹雪芹身世无闻,但他的朋友既说他有魏晋风度,似乎不应有啼哭之状,应该是通脱傲世的,其实不然。《红楼梦》第一回,作者就自白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批书者也认为“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戌本眉批)在作品中,作者竟然设计了一场空前绝后的“还泪”姻缘,听起来素所未闻,但若对现实人生略加考察,还泪之说便不那么突兀了,它实际上只不过是生活苦难、爱情悲剧的浓缩影象。

穷、酒、泪、诗,这是一条常规之道,天才也是从这条常道上走来的,但这条看似风景依旧的通衢对人的塑造、给人的启迪却是千差万别的,天才的诗人,往往能化平常为奇迹,依浅显而筑深奥,这其间,还须依赖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差异和主观上的努力。

曹雪芹简介2000字

曹雪芹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家,代表作品是《红楼梦》。下面我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曹雪芹吧!

ng> 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家。先祖为中原***,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创作

《红楼梦》一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历史上的所谓乾隆盛世,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的矛盾,也隐藏着重重的危机。

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最后是四皇子胤稹夺得了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曹雪芹的嗣父曹頫就是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自己和亲戚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因此带有一定的回忆性质;但他创作的《红楼梦》是***而不是自传,不能把《红楼梦》作为曹雪芹的自传看待。

1727年(雍正五年)末、1728年(雍正六年)初,曹頫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頫被“枷号”,曹寅遗孀与小辈等家口迁回北京,靠发还的崇文门外少量房屋度日。曹家从此败落。经历这样家族变迁的曹雪芹,因此而获得对贵族之家种种黑暗与罪恶的深切体验,这便成为他创作《红楼梦》重要的生活基础。《红楼梦》创作开始时,雪芹年未二十。他前后花了十年时间,经五次增删修改,在他30岁之前,全书除有少数章回未分定,因而个别回目也须重拟确定,以及有几处尚缺诗待补外,正文部份已基本草成(末回叫“警幻情榜”),书稿匆匆交付其亲友脂砚斋等人加批誊清。最后有十年左右时间,雪芹是在北京西郊某山村度过的。不知是交通不便还是另有原因,他似乎与脂砚斋等人极少接触,也没有再去做书稿的扫尾工作,甚至没有迹象表明他审读、校正过已誊抄出来的那部份书稿,也许是迫于生计只好暂时辍笔先作“稻粱谋”吧。其友人敦诚曾写诗对他规劝,希望他虽僻居山村,仍能继续像从前那样写书:“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寄怀曹雪芹》)

文学特点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

热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曹雪芹并不是厌世主义者,他并不真正认为人间万事皆空,也并未真正勘破红尘,真要劝人从所谓的尘梦中醒来,否则,他就不会那样痛苦地为尘世之悲洒辛酸之泪,就不会在感情上那样执著于现实的人生。他正是以一种深挚的感情,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向往,写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有两篇作者自序。在这两篇自序里,曹雪芹自述写作缘起、写作经历和心得体会,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原则。[4] 他首先批评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违反现实的创作倾向,认为这种创作远不如“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创作的'作品“新鲜别致”,那些“大不近情,自相矛盾”之作,“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他既不借助于任何历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间创作为基础,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感情。作品“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保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从形形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那种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其离析、败落的趋势。他所写的人物打破了过去“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曹雪芹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他不像过去的***居高临下地裁决生活,开设道德法庭,对人事进行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写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

曹雪芹的生平故事

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时任江宁织造的曹顒在北京述职期间病逝。康熙大帝恩旨,以曹顒堂弟曹頫过继给曹寅,接任江宁织造。是年三月初七,曹頫奏折:“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此遗腹子即曹雪芹 ,于四月二十六日(公历1715年5月28日) 生于南京江宁织造府 。

曹雪芹满月后数日,六月初三,曹頫奏折:“连日时雨叠沛,四野沾足。”此即曹雪芹名“沾”的机缘,天时地利人和均占 。“沾”字取《诗经·小雅·信南山》“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有“世沾皇恩”之意。“雪芹”二字出自苏轼《东坡八首》之三:“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主政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家世显赫,有权有势,极富极贵,成为当时南京第一豪门,天下推为望族 。

曹雪芹早年托赖天恩祖德(康熙帝之恩,曹玺、曹寅之徳),在昌明隆盛之邦(康雍盛世)、花柳繁华地(南京)、诗礼簪缨之族(江宁织造府)、温柔富贵乡(西园)享受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公子哥生活 ,日子过得心满意足,“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只在园中游卧,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他终生都对这段幸福生活记忆犹新,亲切地呼曰“梦幻” 。

童年曹雪芹淘气异常,厌恶八股文,不喜读四书五经,反感科举考试、仕途经济。虽有曹頫严加管教,请了家庭教师,又上过几天家塾,但祖母李氏溺爱,每每护着小曹雪芹 。幸而曹家家学渊深,祖父曹寅有诗词集行世,在扬州曾管领《全唐诗》及二十几种精装书的刻印,兼管扬州诗局。曹家藏书极多,精本有3287种之多。曹雪芹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很富丽的文学美术环境之中 ,接受父兄教育、师友规训,博览群书,尤爱读诗赋、戏文、***之类的文学书籍。并深入体验豪门生活,诸如戏曲、美食、养生、医药、茶道、织造等百科文化知识和技艺莫不旁搜杂取。

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皆与曹家连络有亲,李煦且兼任两淮盐政(治所在扬州),曹雪芹祖父曹寅生前也曾兼任此职。曹雪芹小时候走亲访友时多次游历苏州、扬州、杭州、常州等地,对江南山水风物十分钟爱,友人敦诚、敦敏诗作谓为“秦淮残梦”、“扬州旧梦” 。

雍正六年(1728),曹雪芹十四岁(虚岁),约在年初,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一说父亲)曹頫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抄家(家人大小男女含仆人114口)。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刚回北京时,尚有崇文门外蒜市口老宅房屋十七间半,家仆三对,聊以度日 。可是为了偿还骚扰驿站案所欠银两,以及填补家用,不得已将地亩暂卖了数千金,有家奴趁此弄鬼,并将东庄租税也就指名借用些。再后来,亏缺一日重似一日,难免典房卖地,更有贼寇入室***,以至连日用的钱都没有,被迫拿房地文书出去抵押。终至沦落到门户凋零,人口流散,数年来更比瓦砾犹残。曹雪芹为着家里的事不好,越发弄得话都没有了,“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好些” 。

雍正末期,曹雪芹一年长似一年,开始挑起家庭重担,渐渐的能够帮着曹頫料理些家务了。因曹頫致仕在家,懒于应酬,曹雪芹就出来代为接待,结识了一些政商名流和文坛前辈,在他们的影响下树立了著书立说、立德立言的远大志向,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的淘汰了些,为了家族复兴而努力奋斗,一度勤奋读书,访师觅友,多方干谒朝中权贵。

乾隆元年(1736),曹雪芹二十二岁,谕旨宽免曹家亏空 。

乾隆初年,曹雪芹曾任内务府笔贴式差事,后来进入西单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旧称“虎门”)担任一个不起眼的小职位。曹雪芹在宗学里具体的工作,有助教、教师、舍夫、夫役、当差等说法。 曹雪芹北京朋友圈不乏王孙公子,如敦诚、敦敏、福彭等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曹雪芹得以领略北京王府文化。

乾隆九年(1744),曹雪芹三十岁。敦诚(1734—1791)十一岁,敦敏(1729—1796)十六岁,入宗学。兄弟俩十分敬仰曹雪芹的才华风度,欣赏他那放达不羁的性格和开阔的胸襟。在漫长的冬夜,他们围坐在一起,听曹雪芹诙谐风趣、意气风生的“雄睨大谈”,经常被曹雪芹的“奇谈娓娓”“高谈雄辩”所吸引、所折服。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诗云:“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记录并深切回味这段难忘的日子。

曹雪芹大约于本时期写作《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 。

乾隆十二年(1747),曹雪芹三十三岁,大约于是年移居北京西郊。此后数年内住过北京西单刑部街,崇文门外的卧佛寺,香山正白旗的四王府和峒峪村,镶黄旗营的北上坡,白家疃(西直门外约50里) 。此一时期,曹雪芹住草庵,赏野花,过着觅诗、挥毫、唱和、卖画、买醉、狂歌、忆旧、著书的隐居生活,领略北京市井文化,一面靠卖字画和福彭、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亲友的救济为生,敦诚《赠曹芹圃》诗云:“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曹雪芹长恨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那贫穷潦倒的境遇里,很觉得牢骚抑郁,故不免纵酒狂歌,自寻派遣”,其正邪两赋的人格逐渐成型。在一个秋雨淋涔的早晨,敦诚去敦敏寓所槐园(位于内城西南角太平湖畔)拜访,巧遇曹雪芹。因时候尚早,主人未出童子未醒,二人便相携去酒肆狂饮。敦诚解下佩刀质酒助兴,曹雪芹乘醉作歌为谢,敦诚亦作《佩刀质酒歌》答之。 有一次,敦敏、敦诚带几罐好酒去西山拜会曹雪芹,***摘瓜花做菜,敦诚有“瓜花饮酒心头乐”句。

曹雪芹“补天”之志从未懈怠,直至晚年,友人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还在安慰他:“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意思是因罪臣之后的身份及其它原因,曹雪芹的个人奋斗遭遇艰难险阻,敦诚劝他知难而退,专心著书。 曹雪芹亦不负所望,在隐居西山的十多年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

乾隆二十四年(1759),曹雪芹四十五岁,约在是年南游江宁。南游原因不明,可能是去看望离散的族人,也可能为其他家务私事(传曹雪芹曾于此时前后任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僚)。南游期间,阅历山川,凭吊旧迹,听话往事。张宜泉《怀曹芹溪》一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乾隆二十五年(1760),曹雪芹四十六岁,初秋,敦敏作诗《闭门闷坐感怀》云:“故交一别经年阔,往事重提如梦惊。”可能是指曹雪芹南游、经年未归而言。此次南游历时一年多,于重阳节前后回京。节后不久,敦敏在友人明琳家养石轩偶遇曹雪芹,作《感成长句》以记之。

曹雪芹南游回京后,仍在继续写作《红楼梦》。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曹雪芹四十八岁,因幼子夭亡,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大约于这一年的除夕病逝于北京.

曹雪芹被雍正抄家后,靠什么支撑他完成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家。下面我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曹雪芹的生平故事吧!

人物生平

出身豪门

 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时任江宁织造的曹顒在北京述职期间病逝。康熙大帝恩旨,以曹顒堂弟曹頫过继给曹寅,接任江宁织造。是年三月初七,曹頫奏折:“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此遗腹子即曹雪芹,于四月二十六日(公历1715年5月28日)生于南京江宁织造府 。

 曹雪芹满月后数日,六月初三,曹頫奏折:“连日时雨叠沛,四野沾足。”此即曹雪芹名“沾”的机缘,天时地利人和均占 。“沾”字取《诗经·小雅·信南山》“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有“世沾皇恩”之意。“雪芹”二字出自苏轼《东坡八首》之三:“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主政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家世显赫,有权有势,极富极贵,成为当时南京第一豪门,天下推为望族。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不过,曹雪芹晚生了几年,本人并没有亲历康熙南巡盛事。《红楼梦》第16回可以为证,原著写到比贾宝玉年长的凤姐都要听赵嬷嬷等长辈的口述去了解那段历史。

秦淮残梦

 曹雪芹早年托赖天恩祖德(康熙帝之恩,曹玺、曹寅之徳),在昌明隆盛之邦(康雍盛世)、花柳繁华地(南京)、诗礼簪缨之族(江宁织造府)、温柔富贵乡(西园)享受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公子哥生活,日子过得心满意足,“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只在园中游卧,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他终生都对这段幸福生活记忆犹新,在《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作者自云》中亲切地呼曰“梦幻”。

 童年曹雪芹淘气异常,厌恶八股文,不喜读四书五经,反感科举考试、仕途经济。虽有曹頫严加管教,请了家庭教师,又上过几天家塾,但因祖母李氏溺爱,每每护着小曹雪芹。幸而曹家家学渊深,祖父曹寅有诗词集行世,在扬州曾管领《全唐诗》及二十几种精装书的刻印,兼管扬州诗局。曹家藏书极多,精本有3287种之多。曹雪芹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很富丽的文学美术环境之中,接受父兄教育、师友规训,博览群书,尤爱读诗赋、戏文、***之类的文学书籍,诸如戏曲、美食、养生、医药、茶道、织造等百科文化知识和技艺莫不旁搜杂取。

 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皆与曹家连络有亲,李煦且兼任两淮盐政(治所在扬州,曹雪芹祖父曹寅生前也曾兼任此职)。曹雪芹小时候走亲访友时多次游历苏州、扬州、杭州、常州等地,对江南山水风物十分钟爱,友人敦诚、敦敏诗作谓为“秦淮残梦”、“扬州旧梦” 。

家遭萧索

 曹雪芹蒜市口老宅遗址 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十三岁(虚岁),十二月,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一说父亲)曹頫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入狱,次年正月元宵节前被抄家(家人大小男女及仆人114口)。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刚回北京时,尚有崇文门外蒜市口老宅房屋十七间半,家仆三对,聊以度日。可是为了偿还骚扰驿站案所欠银两,以及填补家用,不得已将地亩暂卖了数千金,有家奴趁此弄鬼,并将东庄租税也就指名借用些。再后来,亏缺一日重似一日,难免典房卖地,更有贼寇入室***,以至连日用的钱都没有,被迫拿房地文书出去抵押。终至沦落到门户凋零,人口流散,数年来更比瓦砾犹残。曹雪芹为着家里的事不好,越发弄得话都没有了,“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好些”。

  广交名流

 雍正末期,曹雪芹一年长似一年,开始挑起家庭重担,渐渐地能够帮着曹頫料理些家务了。因曹頫致仕在家,懒于应酬,曹雪芹就出来代为接待,结识了一些政商名流和文坛前辈,在他们的影响下树立了著书立说、立德立言的远大志向,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地淘汰了些,为了家族复兴而努力奋斗,一度勤奋读书,访师觅友,多方干谒朝中权贵。

虎门晨夕

 乾隆元年(1736),曹雪芹二十二岁,谕旨宽免曹家亏空。

 乾隆初年,曹雪芹曾任内务府笔贴式差事,后来进入西单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旧称“虎门”)担任一个不起眼的小职位。曹雪芹在宗学里具体的工作,有助教、教师、舍夫、夫役、当差等说法。曹雪芹北京朋友圈不乏王孙公子,如敦诚、敦敏、福彭等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曹雪芹得以领略北京王府文化。

 乾隆九年(1744),曹雪芹三十岁。敦诚(1734—1791)十一岁,敦敏(1729—1796)十六岁,入宗学。兄弟俩十分敬仰曹雪芹的才华风度,欣赏他那放达不羁的性格和开阔的胸襟。在漫长的冬夜,他们围坐在一起,听曹雪芹诙谐风趣、意气风生的“雄睨大谈”,经常被曹雪芹的“奇谈娓娓”“高谈雄辩”所吸引、所折服。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诗云:“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记录并深切回味这段难忘的日子。

 曹雪芹大约于本时期写作《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

  燕市狂歌

 乾隆十二年(1747),曹雪芹三十三岁,大约于是年移居北京西郊。此后数年内住过北京西单刑部街,崇文门外的卧佛寺,香山正白旗的四王府和峒峪村,镶黄旗营的北上坡,白家疃(西直门外约50里)。此一时期,曹雪芹住草庵,赏野花,过着觅诗、挥毫、唱和、卖画、买醉、狂歌、忆旧、著书的隐居生活,领略北京市井文化,一面靠卖字画和福彭、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亲友的救济为生,敦诚《赠曹芹圃》诗云:“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曹雪芹长恨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那贫穷潦倒的.境遇里,很觉得牢骚抑郁,故不免纵酒狂歌,自寻派遣”,其正邪两赋而来的真性情愈加鲜明。

  著书黄叶

 曹雪芹“补天”之志从未懈怠,直至晚年,友人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还在安慰他:“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意思是因罪臣之后的身份及其它原因,曹雪芹的个人奋斗遭遇艰难险阻,敦诚劝他知难而退,专心著书。曹雪芹亦不负所望,在隐居西山的十多年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 。

重游故里

 乾隆二十四年(1759),曹雪芹四十五岁,约在是年南游江宁。南游原因不明,可能是去看望离散的族人,也可能为其他家务私事(传曹雪芹曾于此时前后任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僚)。南游期间,阅历山川,凭吊旧迹,听话往事。张宜泉《怀曹芹溪》一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乾隆二十五年(1760),曹雪芹四十六岁,初秋,敦敏作诗《闭门闷坐感怀》云:“故交一别经年阔,往事重提如梦惊。”可能是指曹雪芹南游、经年未归而言。此次南游历时一年多,于重阳节前后回京。节后不久,敦敏在友人明琳家养石轩偶遇曹雪芹,做《感成长句》以记之。

 贫病而逝

 曹雪芹南游回京后,仍在继续写作《红楼梦》。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曹雪芹四十八岁,因幼子夭亡,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大约于这一年的除夕病逝于北京 。敦诚作《挽曹雪芹》,敦敏作《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张宜泉作《伤芹溪居士》。

 乾隆四十四年(1779 ),曹雪芹去世十七年,敦诚作《寄大兄(敦敏)书》怀念曹雪芹。

铁事典故

 医德高尚

 根据孔祥泽老先生说,20世纪70年代初和吴恩裕先生去白家疃访问,曾听一位村民说:当年前山(指香山)旗里有位大夫时常过来给穷人看病不要钱,每次来都在南边山根一间空庙临时借来桌椅给人看病,后来这位大夫搬到桥西住,有了家看病的人方便多了。一次舒成勋先生曾对孔老说,在蓝靛厂原有多家药铺,曹雪芹经常到这些药铺给病人抓药或配药,这些药铺的名字舒老都一一记得,并说给孔老听,遗憾的是孔老当时没有记下。

 孔老还说:雪芹因医术高明,为不少的人治愈了病,一些有钱人的病被雪芹医好了后,常常要买些东西送于雪芹,以报雪芹医病之恩。雪芹往往告诉这些人,你不要给我买东西,你的钱先留着,一旦有病人看病,抓不起药,我让他找你,你把他的药钱给付了,这不是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除病痛吗?就这样雪芹为许多贫苦的百姓,治愈了多种顽症,人们交口称赞雪芹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看来,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贯做好事。雪芹为西山百姓医病,不要钱,甚至为贫苦的百姓***药,出自于雪芹对西山百姓的爱,百姓口中、心中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证明。

 与白家疃

 雪芹的好友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确切地记载是乾隆二十三年春(即1758年),雪芹迁徙白家疃,有原注为证:“春间芹圃(雪芹的号)曾过舍以告,将迁徙白家疃。”在该文后敦敏因请雪芹鉴定书画又先后两次去白家疃,不巧,雪芹都不在家。在后注中敦敏大致讲了雪芹在白家疃新居的情况,为飨读者,引缀如下:“有小溪阻路,隔岸望之,土屋四间,斜向西南,筑石为壁,断枝为椽,垣堵不齐,户牖不全。而院落整洁,编篱成锦,蔓植亟杞藤……有陋巷箪瓢之乐,得醉月迷花之趣,循溪北行,越石桥乃达。”雪芹留下的传记材料极少,敦敏的《瓶湖懋斋记盛》记述了曹雪芹迁徙白家疃的时间以及雪芹的一些言行,殊显重要。那么雪芹为什么要迁徙白家疃呢?从乾隆十五六年雪芹辞别宗学迁徙西郊,并几经迁徙,最后一次由香山迁到白家疃。有人分析有经济原因之说、有回避“舆论”之说、有屋塌之说、有“满汉轸域”(乾隆年间,规定旗人的家奴可以***,即准许***出旗)之说、也有雪芹筑屋白家疃与怡亲王有关之说等不一而足。我则认为除了经济原因之外,雪芹为了寻找一方远避尘嚣,更为理想的著书、修书之所。

空空道人

 《红楼梦》中有个很重要的过场人物——空空道人。在关于曹雪芹的各种传说中,事涉此人的并不很多。但这位神秘的道人于“红楼”成书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吴恩裕先生所著《有关曹雪芹十种》中的《考稗小记》曾说:“得魏君藏'云山翰墨冰雪聪明”八字篆文,谓为雪芹所书。按篆文并不工。下署‘空空道人’有‘松月山房’阴文小印一方,刻技尚佳,……见之者邓之诚先生谓的确为乾隆纸,而印泥则不似乾隆时物,盖乾隆时之印泥色稍黄云云。余为谓倘能断定为乾隆纸,则印泥不成问题。盖不惟此印泥本即为浅朱,即使为深朱亦不能必其为非乾隆时物。‘空空道人’四字尚好。此十二字,果为雪芹所书否,虽不可必,然1963年2月晤张伯驹先生,谓‘空空道人’四字与其昔年所见雪芹题海客琴樽图之字,‘都是那个路子’云。”吴先生虽然经两位大家鉴定为曹雪芹真迹,因印泥的颜色有碍,证据略显苍白。

 杨奕先生长期生活在白家疃附近的太舟坞,曾写过《清代著名词人之一纳兰性德》一文,讲到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白家疃有一座空空庙,这便是为雪芹的“空空道人”提供了直接证据。为飨读者,引缀如下:“就在曹雪芹白家疃居所的南边山根,曾有一座小庙独立山麓。庙一间,面积约十平方米。因为庙中没有神祇偶像和牌位,空空荡荡,当地人叫它‘空空庙’。此庙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平整土地时被拆除。……虽已无文字记载,但从形制和位置判断,当为山神庙一类。建筑年代已无考证。现今有人认为这座‘空空庙’可能与曹雪芹《红楼梦》开头所写的‘空空道人’有关。”

 杨奕先生仅推测空空庙与《红楼梦》的“空空道人”有关。但并没有点破“空空道人”就是曹雪芹。可能杨奕先生没有见到吴恩裕先生着的《有关曹雪芹十种》一书,或许也没有见到“云山翰墨冰雪聪明”这幅篆文小品。吴恩裕先生虽然请了当时著名鉴定大家鉴定为曹雪芹亲书,但始终没有弄清“空空道人”之号与雪芹的关系。白家疃的“空空庙”无疑为《红楼梦》以及曹雪芹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

与广泉寺

 香山广泉寺是唯一确切记载曹雪芹与好友张宜泉到过的地方,并且两人留有诗歌唱和,遗憾的是,雪芹先生的诗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宜泉先生按照雪芹诗歌的原韵和诗被记录下来,为飨读者,引缀如下: “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今雨,墙贵可见补云阴。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

虎门经历

 位于西城西单东侧的石虎胡同31号、33号院(上世纪60年代前为7号、8号院,今为民族大世界商场),两院相通,是北京保存较好的一座明清大宅。而且还曾为***府邸。这座府邸是大型的多重四合院。在北京众多的四合院中,这个院可以说是居住名人最多的院落之一。此院在明代为“常州会馆”,是江南举子进京科考居住学习的地方。在清初,清***把会馆迁移到南城,这里又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因清皇太极的小女即十四格格恪纯公主下嫁给吴应熊,故这里一直被人们称为“驸马府”,又称“恪纯公主府”。北京的史地学者们为着文或探讨方便,仍习惯称这里为“驸马府”。到清雍正年间,为对八旗子弟教育,在这里建立清“右翼宗学”(清左翼宗学在东城的灯市口)。曹雪芹曾在这里任教。因曹公的好友敦诚有诗句“当时虎门数晨夕”,所以红学家们又称这里为“虎门”。

 曹雪芹是什么时间到右翼宗学任教的呢?红学家们也没有定论。但有的红学家认为大约是在1744年(乾隆九年)左右。他在宗学里具体的工作是什么呢?红学家们竟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助教,有的说是教师,有的说是舍夫,有的说是瑟夫(这个瑟夫是否为舍夫的谐音),还有的说是职员、夫役、当差等。总之,他是在宗学任教。曹雪芹在右翼宗学任教,他是什么学历呢?有的红学家认为他是孝廉(即举人),但多认为是“贡生”,而且是“拔贡”。在清朝的学制中“贡生”有六贡,即恩、拔、岁、优、副、例。曹公的“拔贡”是顺天府的拔贡,是经朝考合格的,故能到宗学任教。而敦敏、敦诚兄弟是右翼宗学的学生,他们大约是在1744年(乾隆九年)入学的。

 关于曹公是什么时间离开的宗学,红学家们也不太清楚。只是根据右翼宗学是在乾隆十九年时迁走,推算可能是在乾隆十六、七年左右离开宗学到的西山。曹雪芹纪念馆,即过去的正白旗村39号老屋,实际上也就是曹公故居,在1***4年4月发现了题壁诗,有的诗注有“丙寅”年,也就是乾隆十一年,证明曹公在乾隆十一年时已到西山。有红学家说,曹雪芹是在其好友及表兄福彭的帮助下住到西山的,福彭正是正白旗的都统。还有福彭英年早逝,是在乾隆十三年41岁时去世的。所以曹公在乾隆十一年时已在西山是可能的。在曹雪芹纪念馆的第三展室就明确写着:“约于乾隆十年左右,他为生活所迫,离开京城,结庐西山,过着'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生活,用血和泪铸成了他的举世名著的”。这也就是说,曹公在乾隆十一年时已离开清右翼宗学。总之,曹雪芹在清右翼宗学教学的时间不会太长。因红学家们多有着文,说曹公的思想感情是爱憎分明,疾俗愤世,甚至“傲骨狂形”,这当然是统治者所不容的。

你对曹雪芹还有哪些了解请写出来

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十三岁(虚岁),十二月,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一说父亲)曹頫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入狱,次年正月元宵节前被抄家(家人大小男女及仆人114口)。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刚回北京时,尚有崇文门外蒜市口老宅房屋十七间半,家仆三对,聊以度日。可是为了偿还骚扰驿站案所欠银两,以及填补家用,不得已将地亩暂卖了数千金,有家奴趁此弄鬼,并将东庄租税也就指名借用些。再后来,亏缺一日重似一日,难免典房卖地,更有贼寇入室***,以至连日用的钱都没有,被迫拿房地文书出去抵押。终至沦落到门户凋零,人口流散,数年来更比瓦砾犹残。曹雪芹为着家里的事不好,越发弄得话都没有了,“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好些”。

雍正末期,曹雪芹一年长似一年,开始挑起家庭重担,渐渐地能够帮着曹頫料理些家务了。因曹頫致仕在家,懒于应酬,曹雪芹就出来代为接待,结识了一些政商名流和文坛前辈,在他们的影响下树立了著书立说、立德立言的远大志向,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地淘汰了些,为了家族复兴而努力奋斗,一度勤奋读书,访师觅友,多方干谒朝中权贵。

乾隆元年(1736),曹雪芹二十二岁,谕旨宽免曹家亏空。

乾隆初年,曹雪芹曾任内务府笔贴式差事,后来进入西单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旧称“虎门”)担任一个不起眼的小职位。曹雪芹在宗学里具体的工作,有助教、教师、舍夫、夫役、当差等说法。[12]曹雪芹北京朋友圈不乏王孙公子,如敦诚、敦敏、福彭等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曹雪芹得以领略北京王府文化。

乾隆九年(1744),曹雪芹三十岁。敦诚(1734—1791)十一岁,敦敏(1729—1796)十六岁,入宗学。兄弟俩十分敬仰曹雪芹的才华风度,欣赏他那放达不羁的性格和开阔的胸襟。在漫长的冬夜,他们围坐在一起,听曹雪芹诙谐风趣、意气风生的“雄睨大谈”,经常被曹雪芹的“奇谈娓娓”“高谈雄辩”所吸引、所折服。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诗云:“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记录并深切回味这段难忘的日子。

曹雪芹大约于本时期写作《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

乾隆十二年(1747),曹雪芹三十三岁,大约于是年移居北京西郊。此后数年内住过北京西单刑部街,崇文门外的卧佛寺,香山正白旗的四王府和峒峪村,镶黄旗营的北上坡,白家疃(西直门外约50里)。此一时期,曹雪芹住草庵,赏野花,过着觅诗、挥毫、唱和、卖画、买醉、狂歌、忆旧、著书的隐居生活,领略北京市井文化,一面靠卖字画和福彭、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亲友的救济为生,敦诚《赠曹芹圃》诗云:“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曹雪芹长恨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那贫穷潦倒的境遇里,很觉得牢骚抑郁,故不免纵酒狂歌,自寻派遣”,其正邪两赋而来的真性情愈加鲜明。

曹雪芹“补天”之志从未懈怠,直至晚年,友人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还在安慰他:“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意思是因罪臣之后的身份及其它原因,曹雪芹的个人奋斗遭遇艰难险阻,敦诚劝他知难而退,专心著书。曹雪芹亦不负所望,在隐居西山的十多年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第五回有句话“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脂砚斋评论说“怀金悼玉,大有深意。”怎么理解?

出身豪门

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时任江宁织造的曹顒在北京述职期间病逝。康熙大帝恩旨,以曹顒堂弟曹頫过继给曹寅,接任江宁织造。是年三月初七,曹頫奏折:“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此遗腹子即曹雪芹[4] ,于四月二十六日(公历1715年5月28日)[6] 生于南京江宁织造府[7] 。

曹雪芹满月后数日,六月初三,曹頫奏折:“连日时雨叠沛,四野沾足。”此即曹雪芹名“沾”的机缘,天时地利人和均占[6] 。“沾”字取《诗经·小雅·信南山》“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有“世沾皇恩”之意。“雪芹”二字出自苏轼《东坡八首》之三:“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8]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主政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家世显赫,有权有势,极富极贵,成为当时南京第一豪门,天下推为望族[3] 。

秦淮残梦

曹雪芹早年托赖天恩祖德(康熙帝之恩,曹玺、曹寅之徳),在昌明隆盛之邦(康雍盛世)、花柳繁华地(南京)、诗礼簪缨之族(江宁织造府)、温柔富贵乡(西园)享受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公子哥生活[6] ,日子过得心满意足,“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只在园中游卧,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他终生都对这段幸福生活记忆犹新,亲切地呼曰“梦幻”[5] 。

童年曹雪芹淘气异常,厌恶八股文,不喜读四书五经,反感科举考试、仕途经济。虽有曹頫严加管教,请了家庭教师,又上过几天家塾,但因祖母李氏溺爱,每每护着小曹雪芹 。幸而曹家家学渊深,祖父曹寅有诗词集行世,在扬州曾管领《全唐诗》及二十几种精装书的刻印,兼管扬州诗局。曹家藏书极多,精本有3287种之多。曹雪芹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很富丽的文学美术环境之中[3] ,接受父兄教育、师友规训,博览群书,尤爱读诗赋、戏文、***之类的文学书籍,诸如戏曲、美食、养生、医药、茶道、织造等百科文化知识和技艺莫不旁搜杂取。

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皆与曹家连络有亲,李煦且兼任两淮盐政(治所在扬州,曹雪芹祖父曹寅生前也曾兼任此职)。曹雪芹小时候走亲访友时多次游历苏州、扬州、杭州、常州等地,对江南山水风物十分钟爱,友人敦诚、敦敏诗作谓为“秦淮残梦”、“扬州旧梦” 。

家遭萧索

雍正六年(1728),曹雪芹十四岁(虚岁)。约在年初,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一说父亲)曹頫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抄家(家人大小男女含仆人114口)。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刚回北京时,尚有崇文门外蒜市口老宅房屋十七间半,家仆三对,聊以度日[10] 。可是为了偿还骚扰驿站案所欠银两,以及填补家用,不得已将地亩暂卖了数千金,有家奴趁此弄鬼,并将东庄租税也就指名借用些。再后来,亏缺一日重似一日,难免典房卖地,更有贼寇入室***,以至连日用的钱都没有,被迫拿房地文书出去抵押。终至沦落到门户凋零,人口流散,数年来更比瓦砾犹残。曹雪芹为着家里的事不好,越发弄得话都没有了,“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好些” 。

广交名流

雍正末期,曹雪芹一年长似一年,开始挑起家庭重担,渐渐地能够帮着曹頫料理些家务了。因曹頫致仕在家,懒于应酬,曹雪芹就出来代为接待,结识了一些政商名流和文坛前辈,在他们的影响下树立了著书立说、立德立言的远大志向,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地淘汰了些,为了家族复兴而努力奋斗,一度勤奋读书,访师觅友,多方干谒朝中权贵。

虎门晨夕

乾隆元年(1736),曹雪芹二十二岁,谕旨宽免曹家亏空 。

乾隆初年,曹雪芹曾任内务府笔贴式差事,后来进入西单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旧称“虎门”)担任一个不起眼的小职位。曹雪芹在宗学里具体的工作,有助教、教师、舍夫、夫役、当差等说法。曹雪芹北京朋友圈不乏王孙公子,如敦诚、敦敏、福彭等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曹雪芹得以领略北京王府文化。

乾隆九年(1744),曹雪芹三十岁。敦诚(1734—1791)十一岁,敦敏(1729—1796)十六岁,入宗学。兄弟俩十分敬仰曹雪芹的才华风度,欣赏他那放达不羁的性格和开阔的胸襟。在漫长的冬夜,他们围坐在一起,听曹雪芹诙谐风趣、意气风生的“雄睨大谈”,经常被曹雪芹的“奇谈娓娓”“高谈雄辩”所吸引、所折服。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诗云:“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记录并深切回味这段难忘的日子。

曹雪芹大约于本时期写作《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 。

燕市狂歌

乾隆十二年(1747),曹雪芹三十三岁,大约于是年移居北京西郊。此后数年内住过北京西单刑部街,崇文门外的卧佛寺,香山正白旗的四王府和峒峪村,镶黄旗营的北上坡,白家疃(西直门外约50里)。此一时期,曹雪芹住草庵,赏野花,过着觅诗、挥毫、唱和、卖画、买醉、狂歌、忆旧、著书的隐居生活,领略北京市井文化,一面靠卖字画和福彭、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亲友的救济为生,敦诚《赠曹芹圃》诗云:“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曹雪芹长恨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那贫穷潦倒的境遇里,很觉得牢骚抑郁,故不免纵酒狂歌,自寻派遣”,其正邪两赋而来的真性情愈加鲜明。

著书黄叶

曹雪芹“补天”之志从未懈怠,直至晚年,友人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还在安慰他:“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意思是因罪臣之后的身份及其它原因,曹雪芹的个人奋斗遭遇艰难险阻,敦诚劝他知难而退,专心著书。曹雪芹亦不负所望,在隐居西山的十多年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

重游故里

乾隆二十四年(1759),曹雪芹四十五岁,约在是年南游江宁。南游原因不明,可能是去看望离散的族人,也可能为其他家务私事(传曹雪芹曾于此时前后任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僚)。南游期间,阅历山川,凭吊旧迹,听话往事。张宜泉《怀曹芹溪》一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乾隆二十五年(1760),曹雪芹四十六岁,初秋,敦敏作诗《闭门闷坐感怀》云:“故交一别经年阔,往事重提如梦惊。”可能是指曹雪芹南游、经年未归而言。此次南游历时一年多,于重阳节前后回京。节后不久,敦敏在友人明琳家养石轩偶遇曹雪芹,做《感成长句》以记之。

贫病而逝

曹雪芹南游回京后,仍在继续写作《红楼梦》。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曹雪芹四十八岁,因幼子夭亡,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大约于这一年的除夕病逝于北京[15] 。敦诚作《挽曹雪芹》,敦敏作《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张宜泉作《伤芹溪居士》。

乾隆四十四年(1779 ),曹雪芹去世十七年,敦诚作《寄大兄(敦敏)书》怀念曹雪芹。

儒林外史与红楼梦哪一个早

怀金悼玉应当是作者撰写《红楼梦》一书的本意,即《红楼梦》是为怀金悼玉而作。怀悼者,是作者,也即书中的贾宝玉,对此大家应该没有什么异议。“怀金悼玉”中的“玉”,应当指林黛玉,对此大家也应该没有什么异议。问题在于对“怀金”却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人说是指有金锁的薛宝钗,但也有人说是指有金麒麟的史湘云。那么“金”究竟是指谁呢?丽花思语在《京华论坛》网站上发表帖子说:“脂批透露,将有宝玉宝钗成婚。姑且不论宝钗、宝玉并不相爱,夫妻整日厮守,何‘怀’之有?既然怀想的是宝钗,红楼梦曲子里怎么会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薛)’?贾宝玉又何必‘悬崖撒手’去做了和尚?总曲子的下面有脂批:‘ 怀金悼玉,大有深意’。有正本作‘怀金悼玉,四字有深意’。如果明明白白摆着,一看就知道是怀念宝钗,如何称得上‘深意’?”因此认为这里的“金”不是指薛宝钗,而是指史湘云。丽花思语进一步说道:“第三十一***目‘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直赫然屹立在那里!史湘云经历重重磨难,终于与贾宝玉‘遇合’,结为夫妇,相谐白头,应该看成是雪芹的原意。……现实生活中,曹雪芹曾与续娶之妻,相濡以沫,于贫寒中厮守白头。雪芹的好友敦敏有《赠芹圃》诗云:‘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周汝昌先生推测,此燕市遇合者,即史湘云原型,也就是与雪芹相扶相伴、共同创作了《红楼梦》的脂砚斋。”并论证道:“庚辰双行夹批: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洩漏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这一批注包含这些信息:湘云、黛玉并提并论,‘对立面’却是宝钗;宝钗并不爱宝玉,即使宝玉久坐忘情,也必被宝钗见弃(她瞧不起这个在她看来不务正业的浪荡公子);宝钗嫁宝玉后,两人竟无可谈旧之情——如果没有‘非黛玉来,即湘云来’的那些故事;后面这一点,不正是‘怀金悼玉’怀的是湘云、悼的是黛玉的最好的注脚么?”丽花思语这段论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贾宝玉与薛宝钗并不相爱,结婚后又整日相守在一起,无“怀”之因,无“怀”之由。二是史湘云与贾宝玉曾经离散,且后来二人结为夫妻,有“怀”之因,有“怀”之由。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先来看看贾宝玉与史湘云的关系。且看第三十二回中有一段描写:“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从这段描写中看出,由于湘云与宝钗一样说了“这些混帐话”,因此宝玉对湘云的关系,与他对宝钗的一样,显得有些“生分”。贾宝玉与史湘云二人有不同的人生观,在感情上是有一定距离的。宝玉对湘云的亲密程度显然不如对黛玉的亲密程度。宝玉对湘云只是兄妹之间的感情,不是情爱。有人根据第三十一***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认为宝玉与湘云二人后来结为夫妻并白首偕老。理由是:一只金麒麟是宝玉从道士那里得的,另一只金麒麟是湘云随身佩带的,暗示两人以后成为夫妻并且白首到老。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庚辰本第二十八***前批云:“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在第一回《好了歌解》“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句旁脂砚斋批道:“宝钗、湘云一干人。”上引批语表明:在原稿后半部,二宝结为夫妻,并且白头到老。据此,完全可以排除湘云嫁给宝玉的可能性。有的论者认为,虽然宝玉出家前没有与湘云结为夫妻,但以后又还俗了,再与湘云结合,并最终白头偕老。我认为这亦不过是一种猜想。无论是前八十回书文,还是脂批披露的后半部内容,都找不到这种情节安排的线索与依据,因此无法得出“伏”八十回后宝玉湘云结为夫妻并“白首偕老”的结论。再者,《红楼梦》也只是写到宝玉“悬崖撒手”为止,至于以后的事情,已经超出了《红楼梦》描写的范围,故在《红楼梦》这部书中不可能出现宝玉出家后再还俗与湘云结为夫妻并白首偕老的情况。 “白首双星”不是指贾宝玉和史湘云二人,那么是指哪两人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双星”的含义。双星:一般是指牛郎织女星的别称,“白首双星”应理解为“夫妻二人分离到老不得团聚”。这对“到老不得团聚”的夫妻就是这里所说的“白首双星”。那么这夫妻二人是谁呢?“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显然“白首双星”应从麒麟上寻找线索。湘云随身佩带一个金麒麟,而且第三十一回中用几大段文字描写湘云翠缕论阴阳、拾麒麟辨公母,表明“双星”中的一星是湘云,而另一星就是湘云的夫君。从“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句看,以后谁拥有那只“又大又有文彩”的金麒麟谁就是湘云的夫君。第三十一回正文中没有指明此人是谁,然而第三十一***后有一条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的批语:“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表明“双星”中的另一星是卫若兰。书中曾经写过蒋玉菡系了袭人的汗巾后来二人成为夫妻,同样,卫若兰佩戴贾宝玉送给史湘云的金麒麟,也是在暗示读者:卫若兰和史湘云后来将结为夫妻。无论是蒋玉菡佩带袭人的汗巾,还是卫若兰佩带史湘云的金麒,贾宝玉在中间只是起了个传带作用。“白首双星”是伏湘云以后夫妻离别到老不能团聚,暗示湘云晚年独自一个孤凄生活。书中暗示湘云如此结局的还有几处,如她的《点绛唇》灯谜:“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溪壑分离”正对应了“云散高唐”、“白首双星”的结果。还有湘云的咏海棠诗:“自是霜娥偏爱冷”,庚辰双行夹批:“又不脱自己将来形景”。所谓“将来形景”,就是指与丈夫两地分居的境况。在第二首中,如“难寻偶”、“烛泪”、“嫦娥”等皆暗示她和丈夫成了牛郎织女那样的“白首双星”。既然书中的暗示和脂砚斋的提示都表明湘云晚年独自一个孤凄生活,因而也就排除了湘云后来嫁给宝玉的可能性。湘云这个角色与钗黛相比,显然处于次要地位。她在书中的作用,正象脂批说的那样:“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感?故颦儿谓‘情情’。”绘画为使主色鲜明,另用一色衬托叫“间色法”。湘云在宝、钗、黛三角恋关系中只是起到“间色”的作用,是为了陪衬和烘托宝、钗、黛的复杂婚姻恋爱关系。由此可见,“怀金悼玉”中的“金” 并不是指史湘云。“金”应当是指薛宝钗。如果“金”是指薛宝钗,也存在一些疑问:即正象丽花思语在《京华论坛》网站上发表帖子说的那样:“脂批透露,将有宝玉宝钗成婚。姑且不论宝钗、宝玉并不相爱,夫妻整日厮守,何‘怀’之有?”产生这种疑问的原因,是不了解贾宝玉薛宝钗在贾家败亡后曾经失散过。贾宝玉薛宝钗在贾家败亡后,曾经失散过,后来几经磨难,夫妻二人再次相聚。这些在《红楼梦》正文和脂砚斋的评语中都有提示。庚辰本第二十八***前批“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蒋玉菡与袭人供奉宝玉宝钗,应在宝玉从狱神庙出来之后。也许过了一段时间后,宝玉宝钗觉得依靠袭人夫妇养活于心不安,遂又离开袭人夫妇去投靠亲友;然而二宝投亲不着,只好乞讨为生。脂砚斋曾在《好了歌解》“展眼乞丐人皆谤”侧批道“甄玉、贾玉一干人”,第十九回中批道“以此一句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表明宝玉在贾家败亡后曾经有过一段在风雪之中乞讨的经历。后来宝钗似乎是在风雪之夜的乞讨途中与宝玉走散了,至作者写书时仍未找到宝钗,作者以为宝钗已经冻死,被大雪所埋,故宝钗的判词有“金钗雪里埋”一语。宝钗失散后,宝玉孤苦一个寄住在破庙里,故书中写宝玉最后“悬崖撒手”,出家当了和尚。全书也到此结束。实际上,宝钗与宝玉走散后,并没有被冻死,而是失散多年后又意外重逢。因此脂砚斋后来在《好了歌解》“如何两鬓又成霜?”侧批道:“宝钗、湘云一干人。”书中贾宝玉的经历与曹雪芹的实际生活经历大致相同。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诗中写道:“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表明曹雪芹有过一段投亲靠友和四处乞食的经历。敦敏在《赠芹圃》中有“燕市哭歌悲离合”的诗句,表明曹雪芹夫妻曾经失散过。敦敏在《赠芹圃》诗中写道“寻诗人去留僧舍”,张宜泉也有《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诗,表明曹雪芹曾在废寺寄住过。《红楼梦》里写宝玉的经历和脂砚斋的批注,大概都是以曹雪芹这段经历为依据。根据脂砚斋批语得知,宝钗与宝玉走散后并未冻死,而是经过多年后夫妻二人又重逢了,这种情况与曹雪芹后来的经历也基本相符。敦敏的“燕市哭歌悲离合”诗句,就是写曹雪芹夫妻二人失散多年后又重逢的情景。敦诚在《挽曹雪芹》诗中有“新妇飘零目岂瞑”句,我认为这个“新妇”不是别人,正是宝钗的生活原型。敦诚在第一首《挽曹雪芹》中的诗句是“泪迸荒天寡妇声”,后在甲申年整理诗稿时又改为“新妇飘零目岂瞑”,是因为敦诚不知道他们原来就是夫妻,还以为雪芹娶的是新妻子,故改称“新妇”。如果知道了贾宝玉薛宝钗曾经失散过后来几经磨难再次相聚的情节,对“怀金悼玉”中的“怀金”二字就不难理解了。因为曹雪芹着手写《红楼梦》时还没有找到他的妻子,他还以为妻子被冻死埋在雪里了,因而判词里有“金钗雪里埋”和红楼梦引子里的“怀金悼玉”等语。薛宝钗与贾宝玉是夫妻关系,林黛玉与贾宝玉是恋人关系,二人都是贾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然而在她们在贾家败亡后,死的死散的散,只剩下贾宝玉即作者曹雪芹孤凄一人。作者在百无聊赖中写出这部《红楼梦》,以寄托对失散妻子的怀念之情和对已死恋人的哀悼之情。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如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景况和心情。《红楼梦》一书就是为“怀金悼玉”而撰。因已知黛玉已死,故用了一个“悼”字;因宝钗走散后,作者不能确定她是否已死,故用了一个“怀”字。怀:怀念、思念之意。

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三个)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大约在1750年前后,作者50岁时成书,先后用尽了吴敬梓的20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所以是儒林外史要更早一点

1、司马迁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

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

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然而,随着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

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

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

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

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

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

2、童第周

童第周就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贯注到他的求学中去。他决心要考取当时很有名气的宁波效实中学,他一丝不苟地进行备考,一家人也全都动员起来,支持他。

童第周终于考取效实中学,可是他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一天深夜,教数学的级任陈老师办完事情回到学校,发现在昏黄的路灯下有个瘦小的身影在晃动。

陈老师想:"深更半夜的,谁还不回寝室就寝呢?"陈老师带着疑问走过去一看,原来是童第周正在借着路灯光演算习题。"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寝室休息呢?"

"陈老师,我要抓紧时间把功课赶上去,我不要倒数第一名。"陈老师望着童第周瘦小的身躯,关心地劝童第周回去休息,可是走出不远,童第周又站在路灯下捧着书本读了起来。

陈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深深地理解童第周的志气,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 期末考试到了,童第周又成了全校关注的对象。

他终于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平均成绩都达到了70分,其中几何得了满分,引起了全校的轰动。后来童第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感慨地说:"在效实的两个'第一',对我一生有很大影响。

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3、李时珍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

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

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_,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年61岁。

4、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翻开人类历史,可以发现,在科学技术史上有过种种发明或发现的人很多,但是像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有那么多发明。

而且以84岁漫长的一生,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为发明奉献生命的,可说极少。他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总计两千多钟东西。

5、曹雪芹

曹雪芹“补天”之志从未懈怠,直至晚年,友人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还在安慰他:“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意思是因罪臣之后的身份及其它原因,曹雪芹的个人奋斗遭遇艰难险阻,敦诚劝他知难而退,专心著书。

曹雪芹亦不负所望,在隐居西山的十多年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