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埋名的英雄_隐名埋姓的老英雄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6-23 0
  1. 大家对张良的看法 ?可以详细一点点
  2. 诸葛亮追悼辞
  3. 《忠烈杨家将》最后谁活下来了?是六郎杨延昭么
  4. 我家的红色记忆的日志
  5. 原创散文:船抵资丘镇,已是暮色苍茫时
  6. 如果不接受朝廷招安,宋江、李逵、吴用等这些英雄还会不会死?

记得小时候听大人说起三国,说到王允巧设连环计,离间了大恶人董卓和猛将吕布,并成功除掉了董卓,心中不禁肃然起敬:好一个精忠报国、智勇双全的大英雄呀!但长大后有机会看了《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以后,心中却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思绪,对这个以前认为的大英雄是又爱又恨,一时都不知道怎样来看待这个当年的偶像,思前想后,不禁掩卷而叹,心中感慨:可怜的王允呀! 他出身于官僚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被同郡人郭林宗誉之为“王佐才也”。同许多官僚子弟一样,王允很早就投身仕途,他为人秉直,有股子牛脾气,这就注定了他的仕途必然是坎坷不平。 史书上说他“年十九,为郡吏,时,小黄门晋阳赵津贪横放恣,为一县巨患,允讨捕杀之”,把当时一个叫赵津的官宦给杀了,结果闯下大祸,赵津的兄弟勾结官宦,恶人先告状,把这件事颠倒黑白,捅到皇帝那去了,结果“桓帝震怒”,王允倒是没事,却连累了他的上司——太守刘瓆,结果刘瓆被处死。王允为这位因自己而死的上司守志三年才回到家中,重返仕途。 如果是换了别人,有了这次“教训”之后,想必会变得世故一些,但王允却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处世原则。当时郡里有个差缺,于是太守王球就召了一个叫路佛的人来补上,但这个路佛的品行名声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王允觉得太守选人不当,于是“犯颜固争”,结果激怒了这位太守,王允因为这事,被太守下令收押起来,准备把他杀掉。幸好这事被刺史邓盛知道了,于是“闻而驰传辟为别驾从事”,不但保住了性命升了官,而且“允由是知名,而路佛以之废弃”。

***纳哦

大家对张良的看法 ?可以详细一点点

海之城“惊涛城”

隐性埋名的英雄_隐名埋姓的老英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大陆上的人们看来,寻梦港之外,行过龙宫,向东南方千里之后有处地方狂风怒涛常年不止,神仙难渡,这里就是被称作“禁咒之海”的地方。据说禁咒之海环围着整个东南无妄海,没有人可以知道那里面的内情,只传说当年一役,汐族带着海之城“惊涛城”坠入了海底,禁咒之海有效地延缓了怨灵的攻击,其它三族才得以有喘息之际。多少年来有不少人类法师试图穿过禁咒之海,寻找古老的汐族,但是却从没成功过,直到***师田彩的关门***“控魂者”沙沁的出现。汐族的历史,才得以在完美世界延续。

汐族的福音

人类的法师们信仰元素的力量,他们以用意志控制水火土的变化为毕生追求的目标。自人类有历史以来,最出色的***师名叫田彩,他也是完美世界最伟大的英雄之一。“沙沁”是田彩的最后一个徒弟,因为聪明好学,也最受师傅的宠爱。通过学习和游历,沙沁很快成为田彩***中法力最强的一个,也被人类法师们授予进入仙魔界继续学习。在仙魔界中,沙沁逐渐对人类的法术信仰产生了疑惑。原来,他发现了一种古老的被遗弃了的法术,这种法术可以将自己的力量注入他人身体,通过魂力的方式产生影响。沙沁开始钻研这种法术,却在后来被认为是亵渎了人类的信仰和神灵,被斥为异端邪说,在法术进展最关键的时候被人类法师驱逐出了剑仙城,并且永世不得回归。

沙沁在完美大陆游历了多年,并不断与怨灵战斗。虽然他没有完全学会这种古老的法术,却也可以自如运用其中的一部分。***师田彩通过隐秘的方式告诉他,这种法术可以帮助他穿过禁咒之海,如果可以找回传说中失落的汐族,也许他还可以重返剑仙城。在得到老师的暗示之后,沙沁悄然前往寻梦港,在那里他隐名埋姓足有八年之久,研究如何穿过危险的禁咒之海。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八年之后,从无妄之海的尽头,控魂者沙沁历尽千辛万苦,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成功穿过了禁咒之海,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沙沁的到来对汐族而言相当及时,因为他们虽然在禁咒一战中摆脱了怨灵的困扰,却不得不和另一种古老的深海种族——夜叉族继续战斗。到如今,这种斗争已经持续了几百年。

诸葛亮追悼辞

首先,张良还不确定是不是儒家的,你是不是看了秦时明月啊,秦时明月里的张良看法

张良张良,字子房。在国产3D武侠动画《秦时明月》中第三部《诸子百家》登场的新人物。

张良先祖原为韩国颖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本姓姬,现居于桑海小圣贤庄,为儒家三当家,因才华横溢,智计超群,同师兄伏念颜路并称齐鲁三杰。

作为儒家***,他的思想却与普通儒家***有出入,反而与墨家慷慨济世的教义相投。他认为“当一件事情变成天下大事之时,凡天下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不管他是否愿意!”并坚持儒墨两家不应相互排斥。在墨家困难之时,挺身而出,前往墨家机关城与墨家和项氏一族共同抗秦。

张良26个字母解析

A ——***rentice师兄

张良与其师兄的关系很好,所以F人们就会为此而产生YY。然后抛开同人因素,其实张良与伏念,颜路也是不也分割的,“齐鲁三杰”里同时也包含了张良与他师兄之间多年来的深刻友谊。

B ——breeze 微风

张良这个人对我们来说,可是称之为“风”。风去风来,总无法停留,因为他的心之所向究竟在何处,其实都是你我无法琢磨的

C ——common customs 世俗

有时候你细细看张良这个人,偶尔你会萌生出一种与世俗而相对立的感觉,他给人的神清气朗,并不是这个世俗所能体现的。恰恰好从荀子的话话中也可以体现张良确实是一个不按常理办事的人。

D ——deceitful 狡黠 张良  狡猾这一点刚好是用来形容他的腹黑的,偶尔喜欢对天明开一个小小玩笑,说天明欠他七个人情。再者,在与公孙玲珑的辩论中,无不体现了他的小小狡黠。

E ——expectant 期待

在《秦时明月》以后的篇章中,从他所占据的分量来说,张良会是一个令人期待的人物。

F ——fault 缺失

再完美的人都是有缺点的,所以不要将张良当做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人,不过即使是缺点,也是更让人能发现他的性格所在,更进一步的了解他真正的面目。

G ——gentle 温润如水

虽说张良不喜按常理办事,不过他对人是谦逊而有礼的,尽显其翩翩公子之风。 H ——hoax 戏弄 张良有一个小爱好,就是喜欢戏弄别人,尤其是天明。也许是在权谋之中的片刻愉悦。 I ——intelligence 智慧 对于张良这个人,不管是从历史还是动漫来说,最让人不可忽视之一就是智慧。

J ——jade 翡翠

翡翠是玉中浓艳而又均匀,透明度要好,质地要细润的一种。正如张良那性格,玉之美,正如他之美。

K ——keenness 渴望

张良这个人对天下之人报以渴望,他也渴望有一个贤德之君来统制中华大地。

L ——linden 菩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M ——mirror 镜子

本来有关于M我想写mystery ——神秘可是后来想了想,还是用镜子比较好。镜之于人,可看透人,可是人却无法看透他,彰显其神秘。

N ——narc│0(和谐)│tic 毒│品

张良像是种毒│品,会让人清醒地,渐渐沉沦。

O ——obstinate 固执

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张良多次反秦失败,可是他不放弃,可见他也是固执之人。

P ——p***ing 铺路石

张良不喜自己出风头,他总喜欢为他人做“铺路石”,助他人成霸业。一如他让天明辩论白马非马。

Q ——question 问题 由于张良的晚年活动鲜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而张良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也成为千古之谜。关于张良这个人,隐藏了太多无为人知的问题。

R ——reserved 深沉

他这个人太喜于将自己的情感藏于内心,不予外漏。

S ——strategy 谋略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T ——trefoil 三叶植物

师兄三人,亦有扯不断理不清之情,就像三叶植物那样,不可分离。

U ——unusually 出其不意

张良是桀骜不驯之人,他虽不是张狂,但是总是做事出其不意。运用小孔成像让颜路吃了一惊。

V ——vintage 陈年佳酿

佳酿是越品越有味道的,张良也是如此。你越是想了解张良,就会觉得此人如酒,饮过,怕是毕生难忘。

W ——weary 疲乏

张良擅于权谋之术,这些都是塌缩擅长的。可是,总在与人斗心之间,无论是谁都会是累的。当他累的那一天,他便会离开尘世,逍遥于山水之间。

X ——x 未知

他是一个未知。你要是想揭开这个未知,那就耐心等待他的智谋显现吧。

Y ——yesterday 昨日

“昨日之事不可留”张良绝非恋旧之人,他是有着雄才大略,朝朝明日,少年志成。

Z ——zero 零

一个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符号,就像命运之轮,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就像你遇到张良一样,像命运一样的,为他沉沦。

张良人设的评价

张良首先,张良是贵族出身,家中三代相韩,可以算得上是韩国中仅次于韩王一家子的人了,身份极其高贵。

其次,张良极其智慧并有远见能够巧妙的利用身边的一切条件并且似乎很懂别人的心理。

再次就是张良平时的谈吐举止温和有礼而挑不出一点毛病。  从张良的身份看,出身贵族的他对人对事是有一种淡淡的疏离的,张良其实是一个很难捉摸的人呢,有时你真的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就连伏念颜路也未必知道。

张良同样也是相当美型的(个人认为秦里就白凤能和他拼一下).黑色而轻扬飘逸的发,带着无法掩饰的高贵和清雅.他淡黑色的眼眸,含笑时,波光流转间尽是沉淀下的深深温柔,带着若有若无的疏离, 犹如经过水晶的折射后的眸光有着摄人心魄的魅力.白莲般纯粹的脸庞,他只是微微一笑,整个人便如被月华笼罩,不论多浓厚的黑暗也吞噬掩盖不了他的清亮和光芒.

张良是个平凡的人。他和师兄们融洽地相处,他帮天明少羽这两个后辈解围,会在细节处关怀少羽和天明,让他们过的愉快,偶尔也会捉弄一下天明···

张良总是很平静,不太会将喜怒形于色,他不像大叔一样的隐忍,或像天明一样开心时笑难过时哭 ,他总是能平静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是淡淡的柔和的的表情···· 给人一种蝶翼触碰轻柔的感觉。神秘,沉静,优雅柔和而又不失大气。

这世上总有一种力量牵绊着张良,那是他对故国,对天下苍生的热情(从他背着伏念一干人前去墨家,联合颜路帮助救治蓉姐姐就能看出)。

总之,他是秦3里最闪亮的人物之一,人气极高。

张良的cp

(f向)张良·颜路(良颜,颜良)

张良·伏念

张良·颜路·伏念3P 张良·天明  张良·天明

张良·少羽

张良·白凤

(bg向)

张良·少司命

张良·公孙玲珑

张良·原创人物

张良的声优

样片配音为蒋可,正片配音为翟巍。两位配音演员都十分优秀。 张良  

历史上的张良,并不确定是儒家的

宰相世家遭秦军清洗

张良其实本不姓张,而是姓姬。公元前218年,他行刺嬴政失败后,为逃过捕杀而隐名埋姓,逃到了南方,大概就是从这时起才开始姓张。后来,世间关于他“运筹帷幄”的***太多,不少人都忘了他的真实身份。他的祖父和父亲,其实是共计辅佐韩国五世君王的宰相,张良也本是这锦衣玉食的宰相府中的公子哥儿。

张良的祖上是晋国人,三家分晋的时候,成为韩国的世卿。张良的祖父名叫开地,他历任韩昭侯、韩宣惠王和襄哀王时的丞相,父亲叫平,又是釐王和悼惠王(又称桓惠王)的两任宰相。张家两代人辅佐五代韩王,在当时肯定是权重朝野,受万人敬仰。联系后来张良辅佐刘邦,虽然不是汉朝的宰相,却在大的决策上屡屡扮演这一角色,在民间也常常被以宰相相称,开地祖孙三代,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世家。

张良的祖父开地接的是申不害的班,申不害在任内推行“术治”,对官员实行“恐怖主义”,后来演变成为君臣之间的相互猜忌。相对于秦国等国家侧重在法治和奖励耕战上做文章的办法,申不害的改革只能强一时之韩,因此开地接手宰相时韩国已经由盛转衰,他虽然尽心竭力在六国之间盘桓斡旋,终究挽救不了这种颓势。张良的父亲平也无力回天,公元前250年他去世的时候,韩国国势衰微,土地不断被秦楚侵吞,已经濒临崩溃。此时,张良年纪尚小,可能才刚刚出生。

《史记》没有记载张良的生地,因此他的籍贯便被众说纷坛。有说是郑州新郑,有说是河南禹州,还有说是安徽亳州,但不管在哪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从他的祖父开地成为宰相起,他们便把家安在了韩国首都郑韩故城内的宰相府。到张良这一辈,虽然陡逢父亲早逝,但郑韩故城的那片属于贵族的宫城大院,这位两代宰相之后肯定不会陌生,郑州这一带蕴藏着数百年郑韩古韵的土地,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有着深深的属于家乡的眷恋。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如果有人破坏了这里的安详与宁静,张良就会对他生起格外入骨的愤恨,并且铭记一辈子。

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率兵攻破郑韩故城,一举灭了韩国,韩王安被俘虏,韩国贵族也遭到秦军的清洗。此时,年轻的张良还没有在韩国朝廷做官,侥幸从兵戈铁马中逃了出来,此后三年,一直东躲***,但国破家亡,草木仍在,面对满目疮痍的故土,张良满心里都是国仇家恨。

博浪沙铁锥击始皇

***手刘邦破秦雪耻

张良到了下邳以后,先后遇上了这一生中对他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教他《太公兵法》的黄石公,另一个就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首先举起反秦大旗,张良也拉起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去投靠在留县自立为楚王的景驹,半道上却遇见了正在下邳以西扩张势力的沛公刘邦。两人一见“倾心”,刘邦封张良为自己的偏将,张良则给刘邦讲解《太公兵法》,灌输用兵之道。张良发现刘邦很有悟性,能懂别人所不懂,就决定跟着刘邦,或者说借刘邦之手推翻秦朝的江山,以报韩仇。

陈胜死后,项梁拥立楚怀王,统领各路义军。张良跟随刘邦去薛城见项梁,他说:“您已经拥立楚国之后为怀王,韩国公子韩成也很有才能,您可以立他为韩王,多交一些朋友。”张良与项梁以前没有过交情,此番话的用意,究竟是不是真心指点很难说,但借机恢复故国的心思肯定是有的。项梁于是把这件事托付给张良,他很快就找到了韩成,立为韩王。韩成任命张良为申徒,率领几千兵马向西攻占韩国故地,打下几座城,但因力量弱小,很快又被秦军夺回。此时,刘邦的部队在洛阳南部活动,张良便引兵与他汇合,攻克了原属于韩国的10多座城。刘邦命令韩成留守阳翟(今禹州),自己和张良南下攻克宛城(南阳),向西攻入武关。张良用计诱使敌人欲降,又趁其不备率兵袭击,大败秦军。大军北上蓝田,很快直抵咸阳。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不得不率群臣出降。

此时,韩国已经覆灭了20多年,看到秦王素车白马,拿着封印,一身丧服从秦宫中走出来,为国仇家恨奔波了10多年的张良,可能已经潸然泪下,只可惜,父亲兄弟已经亡故,不能与亲人抱头痛苦一场。秦国被灭以后,得报大仇的张良终于歇了一口气,打算就此回到韩国故地,但在随即发生的轰轰烈烈的楚汉之争中,又有节枝横生。

败项羽“韩仇”终了结

楚怀王与刘邦和项羽曾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即为王,结果避开秦军主力的刘邦先行一步,这让实力强大的项羽十分恼火,准备攻打刘邦。好在张良的故交项伯提前透出口风,刘邦便在项羽面前拼命装老实,打消了他的疑虑。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各路领袖,刘邦被封在汉中,称为汉王。张良与刘邦依依惜别后,即奔往韩国故土。

但出乎张良意料的是,韩王成不仅没有得到项羽的分封,而且还被迫跟着项羽去了他的大本营彭城(今徐州),不准返回到韩地。张良一打听,原来刘邦抢先攻占了咸阳并且野心勃勃,令项羽十分气恼,经过一番调查,发现是韩王的申徒张良帮着出了好少好主意,便把帐记在了韩王头上,此后任韩王成怎么表示忠心,就是不放他走。张良就对项羽说:“刘邦走时把栈道都烧了,不用怀疑他有什么野心的。”但项羽放心了刘邦,却还是不放韩王。

事实上,在项羽分封的10多个诸侯王,哪一个不比韩成更有势力更有野心?刘邦往汉中虽然一路走一路烧栈道,但他一直在养精蓄锐;北方的齐王田荣和赵国陈馀也很快就造反,逼着项羽去平叛。在这样急需团结同志,孤立对手的时候,不够聪明的项羽后来更是错上加错,居然莫名其妙地把韩成给杀了。这下张良被激怒了,十几年前的国仇家恨似乎又回到了他的心里,为什么故土的尊严和无辜的韩王屡屡受到蹂躏?张良就此逃到了刘邦那里,被封为成信侯,一心帮助刘邦对抗项羽。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大败项羽,楚霸王自刎于乌江,张良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自不待言。自此,天下大一统基本成为定局。不久,张良便再不过问政事而遣心于“辟谷”修道,“从赤松子(传说中的神仙)游”,好似人间蒸发一般。当然,他的逐渐隐退与刘邦坐稳天下后对昔日功臣的迫害不无关系,但心目中纠缠了半辈子的“韩仇”终于有了彻底的了结,他也终于再无牵挂,在民间传说中,张良最后踏云升仙而去。

一部秦末农民战争史,成就英雄无数。樊侩之勇猛,刘邦之猾狭,韩信之忍辱,萧何之识才,张良之智谋,这些英雄凭着各异的才能,都在史书上留下了最清晰的一面,但在流传两千年的巷闻野史之中,又有各种各样的传说竞相环绕,使他们的面孔重旧变得模糊。这其中,谋圣张良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在张良曾经活动过的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关于他扶汉救危的故事、他与楚霸王的恩恩怨怨,以及最后修道成仙的传说流传有太多,因此我们看到了大度、多谋、柔弱的张良,也看到了仇恨、执迷、刚勇的张良,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司马迁距离张良不过半个世纪,真实就已经被蒙上了一层纱,以致不得不惊叹拾履得书、屡救刘邦于绝境这些事究竟是天助还是人为,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更多的东西都无法考证,我们还是权且把这些没有谜底的***看作是每一个伟大人物周身都必定附有的光环,静静地欣赏吧。

一双鞋换本《太公兵法》

近代人以行业为类别,评出了中国古代的十四位圣人。张良的名字赫然列于其中,被冠为“谋圣”,与文圣孔丘、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等人并列,令人肃然起敬。烧栈道瞒项羽、“约法三章”、修栈道渡陈仓、立太子平韩信,到最后又从汉宫的信任危机中及时抽身,张良的每一着棋都想在常人的五六步之后,其足智多谋令人叹服,但是这谋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史记·留侯世家》里的一个故事似乎可以解释: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到了下邳。一天,他路过郊外的一座小桥,一位须发花白、衣衫褴褛的老头挡住了前面。老头抬脚把自己的鞋取下来扔到了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拾上来!”张良受此挑衅,很想揍他,但见他是一位老人,便忍了下来,跑到桥下把老头的鞋捡了上来。老头却不罢休,命令张良再替他穿上,张良一忍再忍,跪在地上给老头穿鞋。穿好后,老头大笑而去,张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不一会儿,老头又回来了,对他说:“你小子还可以教育,五天以后天将亮时来这见我。”张良很奇怪,但对老头却有种陌名的尊敬,就跪下来答应了。五天以后天刚亮张良就到了桥边,老人却已早到,他生气地说:“跟老人家相约反而落在后面,这是为什么?下次早点来!”再过了五天,刚刚鸡叫张良就到了,但还是晚了一步。老头如此这般又教训了他一顿,但又给了一次机会。最后一次,张良半夜就动身,终于赶在了老头的前面。老头很高兴,拿出一本书给张良,说 “读了它可以成为王者的老师。十年之后必有王者兴起,十三年后你小子可以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走了,也再没见过他。张良等到天明打开书简来看,原来是一部关于兵法的天书,便仔细地研读起来。后来,他跟随刘邦路过济北的时候,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了黄石。

这位老人就是黄石公,据说是位得道的神仙,而那本天书也传是西周姜子牙所著的《太公兵法》。张良屈尊拾一双鞋,却得遇如此非比寻常之人与书,十足***,但这样的故事却怎么听怎么觉得玄乎,因为神仙毕竟是不存在的。司马迁自己也不大信,说这样的事“可怪矣”。后来据人考证,《太公兵法》是战国以后人所托著,文辞浅近,也根本不是什么天书。谋圣之谋的来历,依旧是扑朔迷离。

故国与天下孰轻孰重?

有人说,贯穿张良一生的明线是推秦扶汉,暗线则是为国复仇,并且明线的走向也不过是为暗线所服务。事实上,张良一直牢记韩被灭之耻,立志报“韩仇”,一生的活动也基本符合这两条明暗“基本路线”。但他的一些重大的行为,却又在这“两线”圈定的范围之外,有的甚至可以看作是背道而驰。

公元前208年六月,项梁在薛城拥立楚怀王。张良跟随刘邦到了山东,见到项梁的头一句话就是,为何不把韩国公子韩成封为韩王,以便多交些朋友呢?项梁于是把韩成封为韩王,恢复韩国。此后,张良还一度以韩国申徒的身份,领兵争夺韩国故地。在他心里,一定有过恢复故国的坚定念头,不然复仇是为了什么?但在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听信谋士郦食其之言,准备分封包括韩国在内的六国之后解围时,却被张良以八大理由批驳。其中的第八条说:“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陛下与谁取天下?”可以看出,张良似乎不仅仅是解一时之围而反对分封。此时,大仇尚未报的他为什么又不想韩国复生了呢?

无独有偶,楚汉之争中,韩信攻取了齐地,想齐王(代理齐王),张良直接建议刘邦将他封作齐王。平定天下论功行赏时,张良说自己“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却再没有提过在韩国立王之事;选择封地,他没有选在朝思暮想的新郑故国,而是在与刘邦有过完全是一场偶遇的留县。这使得不少人都怀疑,这究竟是不是一个为复国仇奔波10多年的赤诚爱国者所为?即便大仇得报,张良难道一点都不留恋故土与故国吗?

从拾履授书的故事看,张良是一个很能隐忍的人。也许,他一直把自己的想法隐藏在了内心深处,那里是否有过矛盾和斗争,有多激烈,并无人知晓。在现代社会的一部复仇悲剧**《英雄》中,刺客残剑以“天下”二字为重而放弃行刺秦始皇的情节给出了我们一些启示:或许,身世曲折的张良也是出于此心,在“韩仇”得报的一刹那,为天下苍生着想,而归顺了“大一统”的趋势?

三人杰唯我善始善终

《史记》记载,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曾经得意洋洋地讲:“我之所以有今天,得益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的萧何,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这三位都是人杰,为我所用,所以得了天下。”张良、萧何与韩信,在汉初分别被封为留侯、酂侯淮阴侯,被委以重任。但过了没几年,刘邦就不再信任这些旧臣。西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和萧何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 以谋反罪名杀之 诛灭三族;两年后,相国萧何获罪下狱。唯有留侯张良,一生平平稳稳,最后善始善终,这是为什么呢?

《史记》记载,张良跟随刘邦平息叛乱,又劝刘邦立萧何为相国,经常与刘邦商讨大大小小大的国事,不可谓不处于权力的中心,张良的才能又不逊于韩信、萧何。但刘邦找机会把韩信、彭越、英布、臧布、张傲这些功臣杀的杀,撵的撵,关的关,却一直没有对张良下手。张良如何能取得小心眼疑心又重的刘邦的信任的呢?在韩信被杀之前,哀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乱国破,谋臣亡”的时候,张良肯定也感到了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压力,照这样下去,迟早会有轮我受剐的一天。从此,他借口体弱多病,逐渐从官场中抽身,学习“辟谷”、“轻身”之术,抛弃人间世事,不食人间烟火。

在正史中,似乎正是这段经历使汉家天子放弃了对张良的剿杀。但刘邦不是没见识过张良的智谋与花招,能因为这就完全信任他吗?在野史中有人认为,张良能善终一个女人起了很大作用,这就是刘邦的老婆吕后。刘邦死后,吕后先后掌握汉朝大权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的第一个,是非常有手腕的一个女人。有段时间,刘邦始终想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急得团团转,却没有法子。后来,她想到了张良,就去求救。张良起初不愿意卷入帝王的家事,但吕后一而再地恳求,他就说:“当今天下有四位大贤人,皇上想见却见不到,太子若能请他们为上宾,皇上看见了肯定会对太子刮目相看。”这条建议为保住儿子的王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吕后因此对张良十分感激,并且深信其才德。张良淡出朝廷之后,吕后听说张良“不食人间烟火”,还逼着张良进食。因此,她能帮助刘邦杀掉韩信,自然也能阻刘邦护住张良。但究竟是张良自己激流勇退还是吕后的感激帮助了他,很难说。

一夜生出三千张良墓

在当今天下,很多地方都有张良墓或张良祠,比如张良的故国辖内的河南兰考,他活动过的山东济宁微山西麓、留城附近的徐州沛县、陕西汉中、湖南张家界的青岩山等等地方也有。这些墓地,哪个都能引出一番细致的考据与传说,似乎都不该有***。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张良又不是皇帝,怎么能在各地有那么多墓呢?

在南方有这样一个传说,张良从官场退隐之后,就到深山密林中去修行学道,最后不知老死在何处。执掌大权的吕后听说后,不知是不放心,还是可惜张良的才德,就命令手下官员非要寻找到他的墓冢不可。谁知诏令一下,一夜之间,天下到处都发现有张良墓。吕后派人数了数,总共有三千多座,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也就只好作罢。

张良的生年史上没有记载,但死期却有,《留侯世家》中写:“后八年卒(公元前186年),谥为文成侯。”既然有明确死期,应该也有明确的死地,但考究起来,河南兰考是张良托病隐居的东昏县所在,死后葬于此很正常;徐州沛县在张良的封地留城附近,留侯葬在封地附近也合情合理;古书《陵墓志》记载:“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张家界青岩山风景秀美,晚年可能游与此地的他死后葬在当地,也不是不可能。这遍布各地的张良墓,都有它的道理,并且存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没有人能说得清。在生前有着种种***的经历,死后又用这么多证据凿凿的陵墓布置了最后一个谜局,他的一生,可谓是谜的一生。

《忠烈杨家将》最后谁活下来了?是六郎杨延昭么

悼诸葛武侯

幽幽间,不禁走进了千年前的历史,走进了你的世界。于是伴你抚琴山林里,伴你谈笑鸿儒间:听你低吟《梁父吟》,见你高歌知音曲。不知从哪一刻起,你的才智过人,你的忧国忧民开始成为了我的理想,我的梦。你那不可能为世事掩住的光芒将你交给了你的半世知己。一篇三分天下、统一中原的《隆中对》使得你的出山成为你本身的幸福,因为你永远也不会像你身前身后的忠良一样总遭猜忌,茅庐三顾的明智也就在这里。

每一次相逢我都会用心去读你,读你七星台的飘逸,读你笑叱群儒的潇洒,读你只身江东的大勇,读你七擒孟获的大智;读你锦囊的深不可测,读你亲身士卒的温柔可亲。你的才智盖世无双,你的忠勇可昭日月。我就这样义无返顾的被你的一切倾倒。就这样为你痛哭周瑜的大度,骂死王朗的口才,甘担托孤之重的忠心所痴迷。

然而年复一年,花谢花开,我看到的你已经渐渐的力不从心。我知道那六出岐山的苦闷,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的跋涉,南征北战的劳累,排兵布阵的艰辛都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你这位病体沉沉的蜀家丞相,我更知道,荆州城里你怎样听到庞统兵败的噩耗,成都府中你怎样惊闻关羽败走麦城的消息,张飞猝死,火烧连营,哪一件不又添你的白发根根,那一桩不叫你唯剩叹息,你清清楚楚的看到了你的壮志难筹,你明明确确的看清了注定的悲剧。但面对少主年幼国内空虚,南有孟获,北有曹魏大军,你却依旧能羽扇轻挥花园内自退五路顽敌。却依旧能七擒七纵,啸傲西南半壁。先生啊,也只有你才会不懈的进取中原,报答三顾之恩,托孤情重:为了那无端的三顾之缘,为了那诚中带诈的白帝托孤。你将你的一生心血交给了刘氏天下,你将你的鸿鹄之志交与了你的半世知己。便是那青山绿水也会为你的忠心而动情,你可知那巍巍祁山哪一次不是与你叹息而别,那潺潺渭水哪一次不是含泪送你,为的是你的抱负不展,为的是你那步履日渐蹒跚

终于,阵阵干咳代替了你往日的潇洒,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占据了你,你唯剩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倒下了,倒在了血染的沙场上,倒在了五丈原的襟怀里。你对你的抱负不展而无可奈何,禳星也留不住你,因为上天知道你太累,太累,他告诉我,你,应该休息!

于是伴着残阳,伴着落菊,伴着你那“上天何薄于亮”的叹息,送你。送你,我怎舍得你,我问苍天,为何把你交与了那冷冷的秋风,我问大地为何把你匆匆揽入怀里,苍天垂泪,大地无语,只有那羽扇,那瑶琴伴风呜咽。

你走了,带走了你的千古之志,带走了你的满腹经纶,带走了你的清音雅乐,带走了你那不宁的忠心,留下的只有千秋万代无尽的遗憾,留下的只是残阳秋风中清泪一滴。这一切我如何愿意相信,我知道三军岂能没有你,我知道隆中的古木,还在等待那树下读书的少年,我知道乡间的猿鹤还在抚琴处等你……这怎能不叫我要四处寻着你,赤壁岸,蜀道旁,连那南夷之地我也曾寻觅,可是你又在哪里?

泪眼中那飘渺不定的可是你?模糊,清晰,若即若离。是你,是你,那军营之中分明有你的伏案身影,那庆功宴上不是你在和子龙把酒相戏,我拼命的追逐着你,可是你怎么又宛如云般消失在天际。你到底在哪里?是了,是了,你早已进入了我痴痴的心里。

千载的孔明啊,我多想真正读懂你,哪怕就化做你身边的一阵风,一缕烟,有一时一刻伴着你。可是没有,还是没有,你只有活在我的少年的梦里。只能叫我跨越千载叫那不变的明月捎去我的叹息,只能叫我自己演绎一场为你编造的童话,祭你。那时的你才真正是我的知音知己!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我家的红色记忆的日志

杨六郎活着,杨四郎和杨五郎生死未卜。

1、杨延平(杨大郎)

演员?郑伊健

杨家七子之首,兄弟们都习惯对他马首是瞻,加上其个人魅力澎湃,培养成其独特的领袖风范,故深受杨家将领爱戴。在得知令公被困两狼山后,主动请缨出兵救父,得悉“七子去,六子还”的预言后,跪地承诺必会让老父及兄弟平安归来,令佘太君放行。

大郎虽有出色的领军能力,但奈何兵力悬殊且未有援军,令杨家军陷入苦战。虽然最终成功救出老父,杨家军奋力抗敌亦落得全军覆没

大郎在令公死后,冷静地带领众兄弟退回宋国。在辽兵一路穷追猛赶之下,大郎脑海即闪出“七子去,六子还”的预言,故决定牺牲自己,以保众弟平安。

2、杨延定(杨二郎)

演员?于波

杨二郎是杨家众兄弟中最单纯,最率直,最无心机的一人。二郎十分敬重大郎,因为自己力大无穷。所以也是杨家将中作先锋、打头阵的角色,更是七子中最勇敢的一员。二郎与大郎感情最为要好,预感大郎将遭遇不测,他愤然回头激战辽军,

激动的情感把他的力量发挥到无限大,二郎的狂态一度令辽兵难以靠近,奈何蛮劲未能助二郎脱险,最终被耶律原使计击杀二郎座骑,将二郎压倒在地,再以雄浑的战马连环践踏在二郎身上,一代力王就在咆哮声中战死沙场。

3、杨延安(杨三郎)

演员?周渝民

与口直心快的二郎相比,三郎沉默寡言,他最擅长的武器,正是极需观察力的弓箭。三郎的箭法无双,是一代神射手,箭无虚发,百发百中。两狼山一役中,在辽军大举进攻之时,三郎担当起第一道防线的重任。

在令公和众兄弟死后,三郎肩负起保护六郎和父亲尸首的使命,见辽国神射手萧风苦苦紧逼,便毅然停下与其单挑。在双方箭尽之际,三郎凭着胆色与勇气把握机会,用身体接下萧风最后一箭,并将其击杀。可惜不防耶律原在旁伏击,一代弓神就此撒手人寰。

4、杨延辉(杨四郎)

演员?李晨

生性乐天的四郎喜爱无拘无束,是感情澎湃,重情重义之人。四郎在战事中负责进攻,与擅长防守的五郎一攻一守,是战场上的最佳拍档。得知老父、大哥及二哥相继身亡,悲痛之情未令四郎失去理智,反而更认清目标,就是要保护六郎安全带着老父尸首回国。

四郎联同五郎合力抗敌,奈何辽军人多势众,四郎且战且退,最终面对熊熊烈火,别无退路下,遂与五郎一同跃下深海,生死未卜。

5、杨延德(杨五郎)

演员?林峰

五郎比较内敛,精通医术。在与四郎阻挡辽军前进一役中,一向稳重的五郎也不能自控,悲愤的情感把隐藏在五郎体内的***爆发出来,与辽军追兵大战。二人最终硬生生将一众辽兵推下悬崖。可惜辽兵势大五郎无路可走,只得与四郎一同跃下悬崖,生死未卜。

6、杨延昭(杨六郎)

演员?吴尊

六郎天资聪敏且武艺高强,一手杨家枪法更是举世无双。六郎与柴郡主相恋多时,可惜天意弄人,国丈之子潘豹看上柴郡主,为免国家内乱,令公决意牺牲儿子的爱情,禁止六郎迎娶柴郡主。

及后,七郎为六郎出头打擂而误杀潘豹,触发潘仁美公报私仇,六郎为此一直深感内疚,认为自己因儿女之情而祸及全家。杨令公于当晚***身亡,六郎彷似在一夜之间成长,主动要求保留令公尸体,誓要把父亲带回家交给母亲。

众兄弟战至最后,为保住杨家一点血脉,众兄均誓死保护六郎周全,望六郎能杀出重围,安全回家。最后六郎不负众望,大战悍将耶律原时,在重要关头使出绝杀“回马枪”,手刃仇敌耶律原。

7、杨延嗣(杨七郎)

演员?付辛博

七郎个性冲动,误杀国丈潘仁美之子潘豹而闯下弥天大祸。得知父亲受困两狼山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七郎在杨家众将被围困山城之时,独自离队到寰州向潘仁美请救兵。但守在寰州城的潘仁美竟以七郎私通勾结辽国为由,拒绝打开城门、派出援兵。

惨被诬蔑的七郎盛怒下以长枪掷向潘仁美,宋兵眼见主帅受袭,逼不得已向七郎发箭,一代少年良将就这样万箭穿心含冤而死。

扩展资料

北宋初年,外患日深,辽国对中原土地虎视眈眈。幸得杨家将满门忠烈,因战绩显赫而受太宗重用,却招来国丈潘仁美的嫉妒之心。贪恋权力的潘仁美得悉柴郡主比武招亲,想助儿子潘豹当上驸马。

杨令公早知爱子杨六郎与柴郡主相恋,但为免两家相争令外族有机可乘,只得禁止六郎参加比武招亲。生性冲动的杨七郎不忿杨六郎断送美好姻缘,又见潘豹违规以暗器取胜,愤怒上台挑战,七郎目的在教训,但没料到潘豹居然在比试里意外的身亡,以致七郎蒙上不白之冤。

潘仁美对这个深深不满,而种下复仇祸根。辽国攻打大宋边境,潘仁美自荐出任抗辽元帅,并要求杨家六郎、七郎担任先锋。杨令公心知潘仁美不怀好意,因两幼子并无战斗经验,遂请缨代子出战。宋太宗没理由推搪猛将“杨无敌”作先锋,而潘仁美只想杨家受苦,对这也无异议。

宋辽两军在***滩对垒,宋军看似形势上大好,但在后方支援的潘仁美突然鸣金收兵。势孤力弱的杨令公只好挥舞大关刀,带着寥寥可数的杨家兵激战辽国大将军耶律原,武艺高强的杨令公虽能杀出重围,勉强保的命,但也身负重伤,被辽兵围困在两狼山山城。

消息传至天波府,杨家七子得知老父在***滩遇险,立即决定出兵营救,佘太君心里矛盾,挣扎在救夫或保子两难之间。杨大郎明白母亲苦衷,但父亲有难刻不容缓,故向母亲许下诺言,必会带领老父和众弟平安回家。佘太君即使不愿也无法阻止一众孝子救父的决心,立即亲自参见太宗,取得太宗出兵圣旨。

杨家七子齐领杨家士兵火速抵达两狼山山下。二郎率领骑兵走在最前,为杨家军打头阵;三郎的箭兵则紧接在后,远距离突袭但箭箭穿心,令辽军兵慌马乱;杨大郎强于战术,即场分析形势指挥众将;六郎和七郎因初次上战场,全程只守在大郎身边,迎击被二郎冲散的辽军;

四郎与五郎带领剑队和盾兵直取敌军核心,一攻一守,杀得敌人束手无策。七子同心合力,初尝胜利本应大感兴奋,奈何惊见两狼山山城内的老父遍体鳞伤,七子从未见令公如此惨况,吓得全都跪了下来,痛心疾首。

杨令公的伤势比预期严重,五郎必须立即为杨令公疗伤,大郎别无他法只好率领杨家军死守山城,并期待潘仁美收到圣旨后会派兵前来营救。岂料众人中了辽军圈套,大将耶律原***取急攻,以投石车向山城狂轰猛炸,并同时派兵硬闯山城,辽军将士众多,杨家将的情况岌岌可危。

原来耶律原的父亲十多年前在战场上被杨令公砍杀,杀父之仇只成为耶律原勤习武略的动力,痛恨杨家却是因为母亲的凄凉,眼见母亲这些年来未尝一笑,以泪洗脸,耶律原就立下誓言,要将母亲的痛苦向杨家将十倍偿还。杨家众人在势孤力薄的情况下,为营救老父与耶律原斗智斗谋。

杨家将为大宋江山抛头颅,洒热血,忠心报国、彰显孝义的事迹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杨家众将亦成为广为人知的真英雄,流芳百世,为后人所敬重。

原创散文:船抵资丘镇,已是暮色苍茫时

又到每年的“八一”建军节,电视上不断重播的红色革命题材精典**,总会在胸中激荡起自己不眠的红结。央视**频道重播《闪闪的红星》,如今再看根红苗正的潘冬子形象,虽说有些稚嫩,但更多的是对童年痴迷于红色精典**深入骨髓般的怀旧。这些童年看过无数次的红色精典**,仿佛厚载着我家祖孙几辈人追寻革命乐观主义豪迈大义的***,听着那些***澎湃的革命歌曲,胸中像涌动着一团燃烧的火球,全身便热血沸腾。

 大学放署***陪在一起观看电视的孩子,不停地要更换频道,总说太***太做作。想想也属正常,时代进步变迁了,多元文化催生的人格偶像也多种多样。那些年代,我们不是粉丝更胜粉丝,由于个子矮挤不进“甲座”,经常是在露天银幕后观看“反**”,仍觉“过隐”,《地道战》、《地雷战》等都不厌其烦地观看过几十次,如今上网看抗战题材电视连续剧,几十集连看仍“熬更守夜”,牺牲了睡眠熬出了高血压,其红结怕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了。

 因为爷爷,我家那点红色的记忆,便像一条无影的线,把我生命的根延伸到了八十年前那个腥风血雨的磅礴乌蒙。忆起奶奶在世时滔滔不绝拉家常口述的家族史,心中依然难以遏制几分的自豪与惋惜,那是我家一段很少有人知晓却尘封岁月的红色记忆。

 一日,与搞文学评论的杨启孝老师在一桌吃饭,我向其讲述了自己爷爷投身革命的短暂人生经历,他很欣喜,勉励我说:“把他写成文字”;我说:“那已是很久远的事情了,爷爷去世时,父亲也仅一岁,许多发生在爷爷身上的红色故事,都只是奶奶和舅爷生前口传的,唯一的证人周素园老先生早已谢世”;杨老师话锋一转:“即便如此,毕节当年作为西南盐道重要的一站,至今仍是空白,取得挖掘和整理。”

 听了杨老师的教诲,我茅塞顿开,想想也是。毕节作为西南三省交界重镇,特别是红军二六军团过黔大毕,我的家乡毕节及毕节人是做出一定贡献的。因此,我也说说自已的爷爷和奶奶的故事,能为热衷于研究毕节红色历史的仁人志士提供一点稀微的参考足也。

 我爷爷叫李慎之,出生于四川自贡一个叫自留井的地方,据说那里盛产井盐。我奶奶是土生土长的老毕节人,据说我奶奶的父亲,当时在毕节也算屈指可数的大户人家,先后娶过七房,奶奶曾说:“毕节城沈家湾的沈氏奶,猪市街的徐氏奶亲戚是与我们家走得最亲最近的。”其他不知何故,便再没有什么走动了,所以,到我这一辈人,我们家在毕节的亲戚,以及四川老家的亲戚,几乎都淹没于茫茫人海,自然那些鲜为人知的口口相传的历史也淹没于时间的间隔之中了。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相传爷爷李慎之,因祖上开矿赔钱后,年方14岁就随长辈做盐商,漂流来到四川叙永,打拼几年后,懵懂少年变成壮实小伙,出师后便独自开始在异乡的江湖闯荡,一个偶然的机会爷爷出川入黔,便来到素有“鸡鸣三省”的毕节重镇,随后,爷爷在小横街加入四川商会便在毕节定居下来,渐渐成为四川商会“刨哥小字辈中的一名老大”,从此便开启了爷爷那短暂而***的平凡人生。

 据奶奶生前的讲述,爷爷一生仗义疏财,广交朋友,播撒了许多善缘,也为后来爷爷忙前忙后,成为周素园老先生创建“抗日救国军的一位马前卒聚集了许多的人脉。奶奶生前总是津津乐道的说,红军进入毕节前,家里总有许多陌生人进进出出的,很隐秘地说着什么事。一九三几年,红军二六军团进入毕节后,奶奶随爷爷拜会周素园老先生,在堂屋,砌上热茶,隐约中奶奶方知爷爷是封仓主任,任务是确保红军入城后的粮食供需。

 奶奶是这样描述爷爷的:你爷爷从未穿过军服,总着一身齐袍,头戴礼帽,很神秘似的,不过我知道他对人很好,大家都说你爷爷侠义。因为好奇,小时候我多次追问过奶奶关于爷爷的身份,隐约中我猜测,我爷爷可能属于地下人员,因为,奶奶说在大横街的家中夹隔里曾经收藏有爷爷的一些遗物,包括一枚五星和一些证件之类的.物件,爷爷去世后,居孀奶奶后因害怕,将这些珍贵纪念性遗物丢进了滚滚的倒天河,爷爷身份的凭证也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了,成为了我家一段尘封的红色记忆。

 因无证据,在1958年父母被迫害离开教育岗位工作后的七十年代初,父母曾找过周素园老先生之女周平一,希望她能证明我爷爷是红军的身份,借此恢复父母的工作,当时周平一女士是毕节一小校长,她说:那时她也很小,但对我爷爷是有印象的,只可惜无人证和物证,几十年光阴飞逝了,后来父母也***恢复了工作,只好作罢。

 如今,母亲已仙逝,78岁高龄的老父仍存有去四川寻根追思的念想。为此,我就想,凭借我这辈人中唯一尚存一丝热度的自己,当然应该写下一些文字,算是对老辈祖先在天之灵的愐怀和告慰了。

 奶奶仙逝后,跟随爷爷的幺舅爷在世时,曾向我讲述了关于我爷爷的许多故事,至今追思和怀想,仍觉温暖,每一个情节就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据说,当年毕节五千子弟踊跃报名当红军,其中也有我爷爷做出的贡献。爷爷曾只身前住何官屯,说服和感化了二百多名绿林土匪参加红军。红***折离开毕节前,爷爷又只身前往杨家湾七星关动员青壮年报名参加红军,却遭到了当地土匪的扣押,后经四川商会周旋才得以脱险,返回毕节时红军已北上。

 义无反顾中,我爷爷告别奶奶,带上大舅爷和幺舅爷,踏上了追赶红军之旅。半年后,幺舅爷孤身返回毕节,带来了噩耗,爷爷和大舅爷追赶红军来到沪州,因感染伤寒不幸双双病逝。解放后,奶奶带着大姑和父亲靠做小生意居孀几十年;幺舅爷在毕节中医院当厨师,并平安退休且正常病逝。

 当年,红军在毕节开展轰轰烈烈打土豪,分田地工作,迎得了人民的拥护。其间,毕节小横街开明医生曾维新被错误遭到关押,在我爷爷调查并向红军说明情况后获得了释放。解放后,我们兄弟四人,头烧脑热伤风感冒时,奶奶带我们去小横街曾维新诊所看病,怀揣当年的感恩之心,曾老医生从来都拒收治疗费,或仅象征性的收一点药费,点滴之恩让我度过了艰难的童年。当年自己很讷闷,后来知道事情的原委后,至今怀想着爷爷播下的仁爱之心,仍然映照惠及着子孙,内心就非常的温暖,同时,也从另一个测面证明了我爷爷迷一般的身份。

 如今,打开电视,观看着那些默默无闻、前仆后继奋战在隐避战线上的先躯和先烈们,他们大多无名无姓或者隐名埋姓,却在共和国的谛造中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看到他们,情不自禁中就会唤醒自己内心那不倦的红愫,也许就是自己身体里流淌着爷爷那不竭的血液,仿佛银屏上那些由演员演绎的每一位鲜活的特定时代英雄人物,都变成了我爷爷的化身,让自己的内心更加的自豪和强大。

 我相信,薪火相传,永葆先辈的志愿,不褪色的红色将燃烧成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永远不陨落的太阳,这就是我心中最真挚最朴素的中国梦。

如果不接受朝廷招安,宋江、李逵、吴用等这些英雄还会不会死?

资丘故事

船抵资丘镇,已是暮色苍茫时。才入冬,镇上人却早就围着火盆烤木炭火了。也难怪,此地海拔1800米左右,上接渔峡口,下接鸭子口,北连火烧坪,南连黄柏山,高处不胜寒。

晚饭后无事,与同行者结伴上街。从码头进镇来,路是人字形,两条小街,冷寂人稀。若有人手执竹竿在街上横扫,保险扫不着人。来自清江峡谷的风,嗖嗖地,直往镇街上灌。

据说,资丘最热闹的时候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与我老家恩施相似。那时,资丘是清江中部的古镇,长江的船,只能开到向王滩,这里便成了唯***头。船来船往,人来人往,兵匪商旅,乱世繁华。就连远在鄂西边陲的巴东、鹤峰的山民,也跋山涉水皆来此处背盐。

当然,隔河岩筑坝后,资丘古镇已淹没在清江库区之中。于是,每次船过资丘大桥时,总有人心情沉郁、脸色发呆;也总有人念念不忘地说:我们的船正走在老资丘的脊背上。

新资丘建在桃山。“资丘的嫂子桃山的妹”,有口皆碑。有一次,两位作家坐车路过资丘,忽见一家窗户里探出一颗美人头来。那是真真切切的花容月貌,清清爽爽的桃红李白,把两位作家看得眼珠子都快暴出来了。他们认定“深山出俊鸟”,这个女人便是世上最美的女人。可惜 汽车 一晃而过,没有时间进镇一睹芳容。后来,他们又几次到资丘上桃山,访遍大街小巷而不知佳人流落何方,只能留下深深遗憾。

我这次在桃山小住数日,留心镇上的女人并不像传说的那样玄妙。老人们叹息着解释:好看的姑娘都到广东海南去了。

我的心充满惆怅,那两位作家的寻觅也便成了一种心灵的渴望,一种 情感 的寄托。

资丘人很幽默,仿佛个个都是说笑话讲故事的高手。那天晚上,我们请两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在镇***招待所讲故事。他们喝着酒,烤着火,荤的素的,哈哈连天。一位说:柑子剥皮,闲话少提。另一位说:桃花落地,多谢多谢。一位说:我讲个烫头发的故事。镇上有个姑娘背着家人进城烫了头发,回家后把她妈吓了一跳,便问她:怎么搞成这个样子?姑娘说:烫的。她妈转惊为喜,连连说:还好还好,亏得脸上未烫。另一位说:我讲个麻子的故事。这些幽默、风趣、机智的故事,撩得我们捧腹大笑。我想,资丘确实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一块富矿,它们从中传递的资丘人的生活信息、性格特点、精神智慧以及时代更替、世态炎凉带给资丘人的人生感悟,使那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便有了不同寻常的 情感 和意蕴。

离开资丘的前夜,镇上有位百岁老人去世了,灵堂就搭在供销社院坝里,镇长便带我们去看跳丧舞。当地人说,资丘文化三件宝,山歌南曲跳丧舞,自古以来经久不衰。珠江**制片厂到此拍**时,聚集跳丧者多达300余人。也有人家用卡拉OK代替跳丧的,可仍不如唱山歌、打花鼓子、陪十姊妹、跳丧有意思。当地人看跳丧一看一夜,通宵达旦,且歌且舞,感情很投入。资丘属于土家文化的一个根性地区。

我站在灵堂听那击鼓人长声吆喝,似乎听见了岁月流逝的声音;看那些跳丧汉如痴如醉的舞蹈,似乎悟到了潮涨潮落的人生。资丘的跳丧舞,也许是生命的爝火、 情感 的喷涌吧。因了资丘之行,我,和我那些文朋诗友的笔端,又该腾起多少丰富的联想,发出多少独特的感喟,流泻多少动人的故事啊!可不可以说,资丘,就是一篇***传世的巴人故事呢?或者说,资丘,就是一首经久耐读的唐人绝句呢?那么小,那么远,又那么精美,又那么韵味悠长。

资丘南曲

两岸峭壁如锁,一湾碧流似凤,锁凤湾因此得名。山上有巴王洞,山下有清江水,巴王饭店居其中,于此听资丘南曲,可谓诗意足矣。

资丘南曲现在叫长阳南曲,其实,它最早是在县城西面被称之为“小汉口”的资丘发现的。后来由土家儿女世代承袭,那优美的旋律便传遍了清江两岸。

资丘镇文化站为我们请来七位民间艺人演唱南曲。他们坐在巴王饭店靠大门的一隅,围着火炉,表情平静而深沉,就像一个个洞穿世事、超然红尘的哲人。

其中,有两位艺人值得一提。一位老人叫田昌溪,曾在《家在三峡》电视剧中扮演唱南曲的老艺人。他缠着驼色头帕,手执云板,跷着二郎腿,一副见过世面的悠然神态。另一位艺人叫覃远新,耳有些背,乡亲们喊他覃聋子。覃聋子这人是个多才多艺的角色,不仅山歌和南曲唱得好,跳丧舞跳得好,而且象棋下得好,书法写得好,还识得简谱和五线谱。土家山寨,藏龙卧虎,由此可见一斑。

田老汉手腕一摆,云板响起。覃聋子手指一拨,三弦铿锵。七位汉子和着音乐唱起来,行腔如夷水古风,徐缓而抑扬。那南曲的调子如资丘绵延起伏的山岭,婉转,波折,透出一种安适怡然又略带苍凉忧伤的味道。

春去夏来,

不觉又是秋。

柳林河下一小舟,

渔翁撒网站立在船头……

这是资丘南曲传统唱段《春去夏来》,它生动地描绘了清江渔人悠游自乐的情景。我惊讶的不是它的唱腔如此优美,而是它的文辞如此高雅。这般的阳春白雪,又怎么能在下里巴人的土家山寨扎下根来,且开花结果呢?资丘南曲之源,之流,究竟何在?

覃聋子说:“资丘南曲原来是宫廷雅曲,大约在明末清初传入长阳。最早是一个宫廷乐师,因调戏王妃被迫逃出荆州古城,落魄在资丘街头卖艺为生,他隐名埋姓凭借着一把三弦弹唱南曲,这种闲云野鹤地自操自娱的曲艺,给群山围屏中的资丘人带来人生的欢乐和寄托。于是,你唱我和,代相传习,南曲就流传下来了。转眼间,它已经有两百多个春秋了。”

覃聋子的话是否可信,待考。但土家人满足于有肉吃有酒喝就是好日子的田园生活,却是不争的事实,也正是他们呼吁变革、渴求走出山门的一个注解。资丘南曲迎合了他们小农经济的自足自乐的心理状态,实实在在是 历史 和艺术的误区。田老汉打断了我和覃聋子的对话,摇了摇云板说:“再给你们唱一首《悲秋》,北调,现在只搜集到一曲,属于南曲中的珍品呢。”于是,袅袅雅韵又在锁凤湾飘荡开来。

梧桐叶落金风送,

丹桂飘香海棠红。

是谁家夜静更深把瑶琴抚弄,

猛听得檐前铁马响叮咚……

七位艺人唱得极为从容,然而于从容中溢出一种真情生活的挚爱,一种对人生简单的理解和朴素的境界,像那一湾清澈却沉淀了岁月的清江。

怀念巴王

以巴王命名的洞,也许全国仅此一家。而巴王洞位于长阳资丘镇的清江岸畔,又对于巴人发祥地增添了厚重的 历史 感和悠远的沧桑感。几年前我去过一次,至今记忆犹新。

不说那屏风般的钟乳石是如何的美丽,不说那宝剑般的钟乳石是如何的威风,也不说那洞中舞台是如何的巧妙;我只想说,我在这里看见了巴王,我站在巴王洞怀念巴王。

白虎是巴人的图腾。巴王洞的白虎堂北端,有座岩石酷似人形。那是一个强筋壮骨的土家汉子,头上缠着长长的丝帕,身上穿着镶边的对襟衣服,斜对着清江吹响了一支牛角号,彪彪实实地,如虎啸清江!

我想,这就是巴王了。这就是生于武落钟离山赤穴之中的巴人首领巴务相了。这就是我的土家族先民廪君了。“向王天子一支角,吹出一条清江河”,如此活灵活现的形象,不是他又是谁呢?“廪君死后,其精魄化为白虎”,如此呼之欲出的雄风,不是他又是谁呢?或许,“巴王洞”的寓意便在于此。

在这个初夏的雨天,当我乘船由隔河岩经钟离山又来到资丘镇时,我一直怀想并默诵着巴王的诗篇。三个写散文的女子是第一次来资丘,她们和报社杂志社的编辑一起去看巴王洞,我便独自漫步于小镇的街头巷尾。边看边想,她们是否认出了巴王,且像我一样虔诚地拜见了巴王呢?

年轻的巴务相,与黑穴四姓联盟时,掷剑中穴,土舟浮江,以其勇敢和智慧而被推为廪君。他率领族人溯清江而上,企图西迁寻找一方安居乐业的水土。后来,立夷城,据捍关,致使巴方小邦几百年稳如泰山。西征东战之中,需要高强的武艺、卓越的指挥和明智的决策,这一切造就了我们民族的一代英雄。

离资丘镇不远的渔峡口,据说很可能就是当年巴王君临的夷城。你只要看一看这一带山青水秀的景色、易守难攻的地形、农牧丰厚的***,就会从心底佩服巴王的远见卓识。我不明白的是,巴王在盐池河与盐水女神相遇后,女神那么爱他,为了留住他,女神化着飞蝗阻止他西行。而巴王怎么能忍心弯弓射杀飞蝗,而负了盐水女神的痴心呢?

我在雨中逛小镇,看了两家书店,其中有一本当地人编的小册子上记述着巴王与女神的对话,似乎为我的疑问作了注释。女神说:“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巴王说:“吾求廪地,不能止也。”巴王为民族子孙开疆辟土而断然谢绝了女神的爱情,这难道不是一曲响彻人世间的生死之恋和爱之绝唱吗?巴王啊,我看见你弯弓搭箭的手在颤抖、心在流血……

同伴们从巴王洞回来了,看样子都是很惬意的。说起见闻,惊喜者有之,感叹者有之,抒情者有之,遐想者有之。我没有问他们关于巴王的感受,我以为,怀念巴王和那远逝的爱情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故事,山水奇石和风雨云雾同样可以愉悦性情。我相信巴王和我们一样,毕竟是性情中人。

作者简介

甘茂华,土家族,知名散文家、词作家。生于1947年,祖籍江西高安,本籍湖北恩施。***党员,1985年毕业于山西省委党校政工干部大专班,政工师。1968年赴江西高安后转山西长治插队。1***4年后历任山西省太行锯条厂车间党支部副书记、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党校副校长等职。1988年供职于湖北恩施自治州文联编辑,作家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1990年起,先后在工商银行恩施自治州分行、宜昌市分行、三峡分行担任办公室主任、宣教科长、思想政治工作办公室主任等职。1***9年开始在省级刋物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省级作家协会,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湖北作协理事、湖北流行音乐艺委会理事、宜昌市作协常务副***、宜昌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宜昌市人大代表。著有各类文学著作16部,其中***集《最美丽的》《定风波》2部,散文集《鄂西风情录》《这方水土》等10部,歌词集《下里巴人》《歌词三百首》等3部,评论集1部。其作品曾获首届湖北文学奖,第一届、第二届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奖,第八届、第九届湖北屈原文艺奖,第六届全国冰心散文奖,文化部第十七届群星奖,中宣部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2019年10月荣获全国工行系统“离退休人员先进个人”光荣称号。由甘茂华作词的歌曲作品,如《山里的女人喊太阳》《敲起琴鼓劲逮逮》《青滩的姐儿叶滩的妹》《清江画廊土家妹》等,受到文艺界广泛好评,多次参加央视青歌赛并获民族唱法银奖,收入金铁霖主编的中国音乐学院作示范教材。这些歌曲不仅在全国各地尤其是三峡地区广为传唱,而且几乎每年都有作品在央视、省台、市台等艺术频道播出。甘茂华被评论界誉为写风情的高手,获得“三峡才子,土家歌手”的美称。

如果这些人不愿意招安,选择坚持与朝廷对抗到底,比如干涉朝廷内政,擅自劫法场,或者和方腊一样自立为王,对朝廷造成威胁,那么朝廷还是有实力剿灭他们的,当然如果他们不再打家劫舍,重新回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本分的生活下去,可能朝廷也不会继续追究,但他们也丢失了可以当官的机会。

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本来都是很佩服宋***哥,认为宋江可以带着他们走上更好的日子,但是宋江的心中,却一直想回到当官的时候,而大多数的好汉还是喜欢那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日子,于是就和宋江发生了分歧,而朝廷恰好也是希望宋江可以带着他们招安的,因为梁山108将可以说是相当有势力的一方群体,朝廷如果真的想消灭他们,虽然办得到,但得付出惨重的代价,于是朝廷就想以和平的方式进行劝降招安。

这个对于宋江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于是他不顾及兄弟们的反对,一意孤行选择了招安,如果不接受招安的话,也就是宋江没法说服他们,朝廷还是会想办法解决掉他们的,毕竟他们再强悍也是一方草寇,不可能打得过朝廷军队,到那时候,梁山人马就惨了,可能像宋江吴用就直接选择投降了,他们不会死,毕竟他们两位是极力支持招安的。

而其他的好汉,比如李逵,武松,鲁智深,他们了解朝廷的***无能,是坚决不会放弃的,依然会殊死抵抗,可能最后一些好汉会战死到最后,也有一些会选择隐名埋姓,逃离到别的地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