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德、以直报怨_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22 0
  1.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2.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如何解释?
  3. 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什么意思?
  4. 老子的“以德报怨”和孔子的“以直报怨”两者之间有何异同?
  5. 求各位大神,辞海中对“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怨抱怨”的定义是什么呢?

用什么回报善行,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拓展知识:

一、出处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_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怨"最早出自《老子》63章:"大起于小,多出于少,以德报怨。"又见,《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又将白金百两,送与庵中老尼,另封白银十两,付与老尼启建道场,超度苏二爷朱婆及苏胜夫妇亡灵,这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二、类似名言

1、"报怨以德"或"以德报怨":拿恩德回报仇怨。

--《道德经》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老子》七十九章:"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也是这个道理。有人把报怨以德移入此章,不仅不符合上下文意,也有篡改古书之嫌。从通行本、帛书以及上下文意来看,六十三章并无错简。

2、以怨报德:拿仇怨回报恩德。

--《国语.周语中》:"以怨报德,不仁。"

3、以德报德。

--《红日》第十六章:"他觉得在这个为难的时候,应当以德报德。"

4、以直报怨。

--《汉书.傅介子传》:"上乃下诏:'……平乐监傅介子……以直报怨,不烦师重。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1、“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意思是以公道的态度对待自己怨恨的人,把恩惠施与对自己有恩的人。就是说对待自己的敌人不要自私,对待恩人要感恩图报。出自《论语宪问》。

2、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译文: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如何解释?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一种做人处事的正确态度和方法。以德报德,即是指用善良、真诚、诚实、宽容、尊重和感恩的心态对待他人,以此来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以直报怨,即是指在面对别人的冒犯、不公和不满时,要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要藏在心里,也不要***取暴力或恶言相向的方式,以此来解决问题。

以德报德的操作步骤

1.善良待人:以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要轻易地贬低、批评或攻击别人,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和尊严,同时也要保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2.真诚待人: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要虚伪、欺骗或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要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3.诚实待人:以诚实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要撒谎、欺诈或隐瞒自己的行为和言语,要坦白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隐私和权利。

4.宽容待人: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要轻易地怀疑、批评或惩罚别人,要理解别人的困难和挫折,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不足和缺陷。

5.尊重待人: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要轻易地侮辱、辱骂或歧视别人,要尊重别人的文化、信仰和习惯,同时也要保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以直报怨的操作步骤

1.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面对别人的冒犯、不公和不满时,要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要藏在心里,也不要***取暴力或恶言相向的方式。

2.保持冷静和理智: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情绪化或激动,要用理性和客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3.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要同时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只是抱怨和诉苦,要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此来解决问题。

4.尊重别人的意见和感受: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感受,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要考虑到别人的利益和权利,以此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结尾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一种做人处事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无论是在家庭、学校、工作还是社会中,我们都应该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用善良、真诚、诚实、宽容、尊重和感恩的心态对待他人,以此来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要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要藏在心里,也不要***取暴力或恶言相向的方式,以此来解决问题。

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什么意思?

用良心和美德善待对自己恶劣的人,对那些待你好的人们又该用什么回报呢?矫正那些对你恶劣的人的态度,让他们理解自己的错误,让事情回归常理的范围(即可),那对于那些以忠厚待你的人,你自然就可以用你的德行回报他们了。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宪问》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白话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论语·宪问》为古代文学作品。宪问篇出自《论语》,共计44章。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论语·宪问篇共计44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年)春天,孔子55岁。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老子的“以德报怨”和孔子的“以直报怨”两者之间有何异同?

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用适当的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该句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怨"最早出自《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又见,《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又将白金百两,送与庵中老尼,另封白银十两,付与老尼启建道场,超度苏二爷朱婆及苏胜夫妇亡灵,这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的意思是跟宽厚的心量有着莫大的关联,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智慧来让他们觉悟。直,不管从古汉语还是从现代语中,都跟法律、惩戒是没有直接的关系。法律的惩戒是一种手段,需要有足够的真诚心,和足够的心量和足够的智慧来运用。也就是,直是与纯净纯善的内心是一个涵义,而表露出来的行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法律而其中之一。***如法律沦为以怨报怨的工具,则正义不存,黑白颠倒,人心沦丧。"以直报怨"最需要的是有足够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才能真正得以实施和产生巨大的作用。

直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公正合理不偏不倚,恩德要用恩德去回馈,怨要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回击。不可一味姑息从而纵容罪恶扩散而良善丧失,也不可挟私加重报复。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的心态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否则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那样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法律和刑法的使用是法家所提倡,在这种提倡外在压制的形式下,往往忽视了每个人都有一个纯净纯善的本性,犹如乌云遮日,被障碍住的是人性。所以儒释道三家皆提倡人性的恢复,善恶皆有因,然后根本都是善的。所以"以直抱怨"在于让迷惑犯错的人忏悔、醒悟,更体现了大慈大悲之心。"以德报德",更需要用很感激的内心感恩给我们恩惠的人、事、物。

求各位大神,辞海中对“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怨抱怨”的定义是什么呢?

“以直报怨”是从自身刚毅,直爽的性格出发,只考虑自己,而不在意他人的感受而“以德报怨”则为多程度的考虑他人,以自身美好的品德来感染他人,教化他人,并过多的考虑他人,从他人的角度出发。

成语以直报怨

发音yǐzhíbàoyuàn

解释直:对等,直线,相同。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

出处《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示例这叫做~,以德报德。★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对人的态度。

成语以德报怨

词语解释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字词解释德:恩惠。怨:仇恨。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以德报怨:解释: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解释: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出自:《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示例:这叫做~,以德报德。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

以怨抱怨:其实与以直报怨完全相反,意思差不多是你坏,我比你更坏。虽然以怨报怨可以教训对手,但可能陷入怨怨相报的恶性循环,在适当的时候要辅之以德才能消弭不良的预后。

孔子倡导的“以直抱怨”,《论语 宪问》中说道,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认为以直抱怨就是以怨报怨,其实不然,以直抱怨是以正直的做法对待“怨”,而不是说,你坏,我比你更坏。举个例子,你坐出租车,司机不厚道,故意绕远路,到了目的地让你付钱,你怎么办?如数给付,这叫以德报怨,他会认为你是傻瓜;分文不给,这叫以怨报怨,引发争吵;按照本来应该的数目给付,同时指出他的奸诈,这叫以直抱怨,我倾向于这种做法。这叫有理、有节。《刑法》也基本是按照这个思想惩罚犯罪的人,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给予合适的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