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刑去刑,以刑去刑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1 0
  1. 刑的组词是什么
  2. 提出以刑去刑用施重刑预防犯罪的是
  3.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14用刑诗解1刑为仁佐以刑去刑

韩非对商鞅重刑思想的发展法家是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重要学派。战国初、中期的法家被称为前期法家,战国末期的法家被称为后期法家。商鞅是前期法家的主要代表,其法治理论和实践奠定了法家思想的基础。韩非是后期法家的主要代表,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商鞅的重法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他发展了商鞅的重刑主张,在厚赏厚罚、毁誉相当的基础上,进而强调“求过不求善”,严刑重罚④。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韩非看来,“刑赏二柄”是推行法治的最有效手段。如何施刑,商鞅和韩非都主张重刑。怎样行赏罚?商鞅基本主张轻赏少赏。如“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治国刑多而赏少”。商鞅认为赏是对刑的***:“夫刑者所以禁邪也,而赏者所以助禁也”。韩非先是主张厚赏,理由是“赏厚,则所欲之得也疾;罚重,则所恶之禁也急”。以后他又强调少赏,因为“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上;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上”,以此响应商鞅的“重刑爱民”论,还因为“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韩非的这种变化,说明重刑走向极端,必然会导致轻赏少赏⑤。

以刑去刑,以刑去刑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韩非是商鞅以刑去刑思想的维护者。韩非在商鞅的基础上继续论述重刑的理由。“所谓重刑者,奸之所利者细,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奸必止者也。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对***析重刑与轻刑在制止犯罪方面的作用,以为重刑比轻刑更能制止犯罪。重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处罚罪犯,而且还为了预防犯罪,“且夫重刑者,非为罪人也”。重刑打击盗贼之类的重大罪行,威慑教育国民不要犯罪:“重罚者,盗贼也,而悼惧者,良民也”,“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刑罚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对国民的统治,而不是为了消灭国民,因此“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韩非虽然意识到法不可避免地有其副作用,“法有立而有难”,“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即使是先圣也不得不承认“规有摩而水有波,我欲更之,无奈之何”。但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对犯罪行为只能严惩不贷,决不能心慈手软,更不能姑息养奸。“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不唯如此而且要“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罪重而刑轻,刑轻则事生,此谓以刑致刑。”重刑可以达到“以刑去刑”,轻刑反而招致“以刑致刑”,因此,重刑比轻刑更能制止犯罪⑥。

3.“法无等级”与“法不阿贵”思想,是韩非为实现其法治目的,提出的最激进的主张,他在《有度》篇中这样表述,“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敢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遗大夫,赏善不遗匹夫。”同样的思想在商鞅那里被表述为“壹刑”:“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及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从以上两段话中可以看出,商鞅首先提出“刑无等级”思想,商鞅进一步将其发展为“法不阿贵”。应该说,这种思想是作为三代盛行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直接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的矛头直接指向的是贵族特权。因此,它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为后世人们反抗法外特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4.商鞅提倡重刑主义,反对儒家的德治主张,认为“仁义不足,以治天下”,宣扬“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同时也不否认道德有一定的作用,而且按照他自己的法治学说论述了道德的作用。商鞅说:“圣君之治人也,必得其心,故能用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惠,惠生德,德生于力”。承认道德的感召作用,但具有感召作用和道德不来自于君王的品行而是来自于君王的强力,而君王的强力又来源于刑罚的威慑。因此,商鞅进一步指出:“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在商鞅的眼里,德只是刑的派生物,实行刑罚可以形成在以法治国的环境下的道德风尚,“以刑杀之反于德,而义合于暴”,不仅刑能生德,而且暴也有义。商鞅的“德生于刑”是为其重刑主张辩护的,过于极端,近似诡辩,因而为韩非所不取。韩非把刑德称为君王操纵国民、统治国家的“二柄”,“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虽然将刑德联称的时候还有先刑后德的序列,还是反映出韩非比商鞅更注重德,至少是没有认同商鞅的“德生于刑”的观点。同时应指出,杀戮并非刑的全部,庆赏也只是德的部分内容,韩非没有就此深入论述如果加以拓展,就有可能进一步提出“刑主德辅”之类的口号。韩非之所以比较注重德的作用,可以从其师承关系找到一点答案。韩非师从荀况,荀况是一个“礼表法里”的儒家,荀况的“隆礼至法”思想对韩非有着潜在的影响,加上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于是韩非尾随荀况的“隆礼至法”而将“刑德”联称。荀况能引进法家的某些观点改造儒家学说,韩非就难以完全排除不受经荀况改造后的儒家学说的影响。

但是,韩非毕竟是法家,从来就没有放弃法治主张。他虽然将刑德联称,但仍然鼓吹“不务德而务法”,信奉“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⑦

刑的组词是什么

ng>刑的词语如下:

1、尚德缓刑,汉语成语,拼音是shàng dé huǎn xíng,意思是崇尚德政,放宽刑罚。出自《尚德缓刑书》。

2、以刑去刑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yǐ xíng qù xíng,意思是用刑罚遏止刑罚,意指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出自《商君书·靳令》。

3、威刑不肃,读音wēi xíng bù sù,汉语成语,意思是指权威和法纪都不能整肃。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4、明刑弼教,汉语成语,拼音是míng xíng bì jiào,意思是用刑法晓喻人民,使人们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达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出自《尚书·大禹漠》。

5、礼乐刑政,汉语成语,拼音是lǐ yuè xíng zhèng,意思是指礼法、乐教、刑罚以及各项政令等。出自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6、果刑信赏,汉语成语,拼音是ɡuǒ xínɡ xìn shǎnɡ,意思是指赏罚严明。出自《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

7、决狱断刑,汉语成语,拼音是jué yù duàn xíng,解释为受理诉讼,决断刑令。出自《后汉书·郭躬传》。

8、怀刑自爱,汉语成语,拼音是huái xíng zì ài,意思是心中有法度,办事有分寸,不做违法的事,能够自重自爱。出自《论语·里仁》。

提出以刑去刑用施重刑预防犯罪的是

刑的组词如下:

1、以刑止刑yǐ xíng zhǐ xíng:犹以刑去刑。

2、以刑去刑yǐ xíng qù xíng:用刑罚遏止刑罚,意指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

3、刑罚xíng fá:审判机关***用的一种剥夺犯罪人某种权利的强制处分。

4、明刑不戮míng xíng bù lù:刑法严明,民不敢犯,所以不必杀戮。《商君书·赏刑》:“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

5、以刑致刑yǐ xíng zhì xíng:对重罪施以轻刑,则罪犯无所畏惧,其结果将导致不断用刑。

6、严刑峻法yán xíng jùn fǎ:严厉的刑罚,苛刻的法令。?

刑的例句:

1、凶残的敌人对革命者施行了暴虐的酷刑。

2、腰斩,那种血淋淋的酷刑。

3、任凭敌人酷刑百般折磨,江姐始终咬紧牙关,坚贞不屈。

4、中世纪的宗教法庭创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酷刑。

5、宪兵队用酷刑折磨爱国志士。

6、分手了,不做朋友是为了给对方希望,不给任何机会,这个人没爱过你或者已经不再爱你,再抱着希望简直是一种酷刑,放手,反而是大家解脱的最好办法,而做为任何一方,既然没有了爱,也就没有必要苦恋不舍了。

7、在战争年代,许多革命者在狱中受尽了敌人的各种酷刑,却始终威武不屈。

8、他无法忍受酷刑的折磨,被迫屈打成招。

9、敌人对江姐用尽酷刑还是一无所获,最后也无计可施了。

10、他只好发出信号了,于是一场惨不忍睹的酷刑开始了。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14用刑诗解1刑为仁佐以刑去刑

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以刑去刑”用重刑治理犯罪;提倡建立透明的法律体系,让吏、民在知法的基础上达到守法的目的;强调刑罚的威慑功能,让民众对重刑产生强烈的畏惧感从而抑制犯罪。商鞅对官吏的犯罪现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他认识到官吏犯罪的特殊危害和恶劣影响,提出了预防和治理官吏犯罪的措施,在法制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对封建社会的法制建设有深远的影响。

葛洪《抱朴子· 外 篇》卷 14用刑 诗解 1 刑为仁佐 以刑去刑

题文诗:

莫不贵仁 , 无能纯仁 , 以致治也 ; 莫不贱刑 ,

无能废刑 , 以整民也 . 或 有人 云 : 明後御世 ,

风向草偃 . 道洽化醇 , 安所用刑 ? 余乃论曰 :

夫德教者 , 黼黻祭服 ; 刑罚 也 者 , 捍刃甲胄 .

若 以 德教 , 治狡暴 也, 犹以黼黻 , 御剡锋也 ;

若 以刑罚 , 施 太 平世 , 是以 盔 甲 , 升庙堂也 .

故仁 德 者 , 养物之器 , 刑 罚也 者 , 惩非之具 ,

我欲利之 , 彼欲害之 , 加仁无悛 , 非刑不止 .

刑为仁佐 , 于是可知 . 譬存胎息 , 呼吸吐纳 ,

含景内视 , 熊经鸟伸 , 长生之术 . 然艰且迟 ,

为者鲜成 , 能得之者 , 万而一焉 . 病笃痛甚 ,

身困命危 , 则不得不 , 攻以针石 , 治以毒烈 .

废和鹊方 , 慕松乔道 , 则死者众 . 仁之为政 ,

非为不美 . 然 民 巧伪 , 趋利忘义 . 不齐以威 ,

纠之以刑 , 羡羲农风 , 乱不可振 , 其祸深大 .

?以杀止杀 , 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岂乐之哉!

原文 抱朴子曰:莫不贵仁,而无能纯仁以致治也;莫不贱刑,而无能废刑以整民也。或云:明後御世,风向草偃。道洽化醇,安所用刑?余乃论之曰:夫德教者,黼黻之祭服也;刑罚者,捍刃之甲胄也。若德教治狡暴,犹以黼黻御剡锋也;以刑罚施平世,是以甲升庙堂也。故仁者养物之器,刑者惩非之具,我欲利之,而彼欲害之,加仁无悛,非刑不止。刑为仁佐,于是可知也。

译文抱朴子说:没有人不重视仁慈,但没有纯粹的仁慈能达到国家安定的;没有人不轻贱刑罚,但没有能废除刑罚而治理好百姓的。有人说:圣明的君主统御社会,以德教之风感化百姓,大道行于天下,教化精醇无邪,刑罚干什么用呢?我却这样论述这个问题:德教,是绣着花纹的祭祀礼服;刑罚,是抵挡刀剑的盔甲。用德教去整治狡猾凶暴的人,就像用绣衣去抵御锐利的刀锋;把刑罚施加子太平之世,好似穿甲带盔上朝廷。因此,仁德是教育人的工具,刑罚是惩制非法的武器。我想对他施利,别人却想对他加害,使用仁德不知悔改,不用刑罚不肯停止。刑罚是仁德的佐助,于是就能够知道了。

原文 譬存玄胎息,呼吸吐纳,含景内视,熊经鸟伸者,长生之术也。然艰而且迟,为者鲜成,能得之者,万而一焉。病笃痛甚,身困命危,则不得不攻之以针石,治之以毒烈。若废和鹊之方,而慕松乔之道,则死者众矣。仁之为政,非为不美也。然黎庶巧伪,趋利忘义。若不齐之以威,纠之以刑,远羡羲农之风,则乱不可振,其祸深大。以杀止杀,岂乐之哉!

译文譬如保存人的元气闭气而吞,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吞服日光不视外物,如熊攀枝而自悬,似鸟飞天而伸腿,这是长生的办法。但是它艰难而且缓慢,练习的人很少能够成功的,能掌握这种方法的,一万人中也就有一个人。病得重了,疼得厉害了,身体不能动,生命受到威胁,那就不得不用针石来攻病,用烈性的药物来治疗了。如果废弃医和、扁鹊的办法,却追慕赤松子、王子乔那祥的长寿,那么死的人就会很多了。以仁德来从事政事,并不是不好,但普通百姓巧诈虚伪,追逐利益而忘记了正义,如果不用威势来调理,不用刑罚来惩治,那么远远地羡慕伏羲、神农时的风范,就要乱得不可收拾,祸患将是深重的。以杀戮制止杀戮,难道会为此感到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