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西夷怨,东征 西征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1 0
  1. 历史知识尚书·商书简述

爱民如子 旧时称赞某些统治者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

出处:《礼记·中庸》:“子,庶民也。”汉·刘向《新序·杂事一》:“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

安宅正路 比喻仁义。指以仁居心,以义行事。

东征西夷怨,东征 西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处:《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槌仁提义 指抛弃仁义。

大仁大义 形容为人宽厚,尊崇仁义。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至于刘琮降(曹)操,豫州(刘备)实不知;且又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

蹈仁履义 遵循仁义之道。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论安老爷这个人蹈仁履义,折矩周规,不得不谓之醇儒。”

东征西怨 本指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后指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出处:语出《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含仁怀义 指有仁义之德

出处:汉·刘向《说苑·辨物》:“故麒麟麕首牛尾,圆顶一角,含仁怀义。”

积德累仁 积累功德与仁义。

出处:《后汉书·李固传》:“李氏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

久***不归 ***:借;归:归还。原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出处:《孟子·尽心上》:“久***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绝仁弃义 绝、弃:放弃。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履仁蹈义 履、蹈:执行。指履行仁义之道。

沐仁浴义 指受仁义的熏陶。

虐老兽心 虐老:虐待老人。喻残暴凶狠而无仁义,有如野兽。

出处:汉·班固《汉书·武五子传》:“呜呼!薰鬻氏虐老兽心,以奸巧边氓。朕命将率,徂征厥罪。”汉·司马迁《史记·王世家》:“于戏!荤粥氏虐老兽心,侵犯寇盗,加以奸巧边萌。”

仁义道德 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

出处:唐·韩愈《原道》:“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仁义君子 原指好心肠的正派人,后泛指能热心帮助别人的人。

出处:《晋书·刑法志》:“戮过其罪,死不可生,纵虐于此,岁以巨计,此乃仁义君子所不忍闻,而况行之于政乎?”

仁义之兵 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同“仁义之师”。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丞相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

仁义之师 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四海引领而望,孰不归心?”

仁至义尽 至:极,最;尽:全部用出。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出处:《礼记·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施仁布德 指实行仁义,布施恩德,多行善事。亦作“施恩布德”。

重义轻财 指看重仁义而轻视钱财

出处:明·沈受先《三元记·博世》:“重义轻财大丈夫,萧然子嗣待如何。”

历史知识尚书·商书简述

滕文公下原文翻译及拼音如下:

后车数上乘.(sheng)......从者数百人,以传(zhuan)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彭更..(geng)...回日......’非其道,则一(dan)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孟子日:日:’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日:”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su),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zi)匠轮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梯(t),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yu)?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si)而食(si)之。且子食(si)志乎?食(si)功"口:平?食(si)志。

日:”有人于此,毁瓦画(man),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si)之乎?”日:”否然则子非食(si)志也,食(si)功也。”

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wu)而伐之,则如之何?万章问曰:孟子:”汤居,与(g)为,伯放而不祀(si)。汤使人问之:何为不祀?日:无以供(gong)牺性也。”汤使遗(wei)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日:何为不祀?日:“无以供案(zi)盛(cheng)也。

汤使众往为之耕,老弱(kui)食率其民,要(yao)其有酒食(shu)稻者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泰肉饷(xiang),杀而夺之。

书日:“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chu)也。'之内皆日:"汤始征,自葛载(zai)',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正,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di)怨,日:"奚(xi)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共(yun)者不变,诛(zha)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

书日:溪(xi)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you)不惟臣,东征,绥(sui)厥(jue)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肇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太警日:“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陈代说:“不去拜见诸侯,似乎只是拘泥于小节吧。如今一去拜见诸侯,大则可以实施仁政,使天下归服;小则可以称霸诸侯。况且《志》书上说:‘弯曲着一尺长,伸展开来八尺长。’似乎是可以这样以屈求伸的罢。”

译文:

孟子说:“从前齐景公打猎,用族旗召唤猎场的管理员,那管理员因为他召唤的方式不对而不予理睬。齐景公想杀了他,他却一点也不怕。因而受到孔子的称赞。

所以,有志之士不怕弃尸山沟,勇敢的人不怕丢掉脑袋。孔子认为那猎场管理员哪一点可取呢?就是取他因召唤不当就不去的精神。

如果我不等到诸侯的召唤就自己上门去,是为了什么呢?况且,所谓弯曲着一尺长,伸展开来八尺长的说法,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如果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是弯曲着八尺长,伸展开一尺,那也是有利益的啊,难道也可以于吗?

从前赵简子命令王良为他所宠爱的小臣名叫奚的驾车去打猎,整整一天没有打着一只猎物。那回去后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不会驾车的人了!’有人把这话告诉了王良。王良便对奚说:‘请让我再为您驾一次车。’奚勉强同意了,结果一个清晨就打了十只猎物。

奚回去后又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会驾车的人啊!’赵简子说:‘我让他专门为你驾车吧。’当赵简子征求王良的意见时,王良却不肯干了。

他说:‘我按规范为他驾车,他一整天都打不到一只猎物;我不按规范为他驾车,他却一个清晨就打了十只猎物。《诗经》说:“按照规范驾车去,箭一放出就中的。”

我不习惯为他这样的小人驾车,请您让我辞去这个差事。’驾车的人尚且羞于与不好的射手合作,即便合作可以打到堆集如山的猎物也不于。如果我现在却扭曲自己去追随那些诸侯,那又是为了什么呢?况且,你的看法是错误的:扭曲自己,是不可能让别人正直的。”

商书简述

商书·汤誓: 汤誓是中国古代国王发布的军事法令之一。商代开国君主汤在征伐夏桀之时,军旅会战于鸣条之野,为戒士众而作。篇中“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才能消灭呢?我愿和你一块死去!)”,真实反映了夏国人民痛恨暴君暴政的心情,十分可贵。

商书·仲虺之诰: 解决了商汤最顶心的问题——***的合法性问题。***的合法性来源于合理的制度(大禹长久的事业)、来源于上天的意旨(天命)、来源于人民的支持(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仲虺[huǐ],姓任,又叫莱朱,又名中垒,是奚仲的第十二世孙,是继奚仲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薛国国君,是商汤时期的著名大臣。他辅佐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成为一代名相。

商书·汤诰: 是商汤王对各方诸侯的一次讲话,他打败夏桀回国后,各方诸侯即来朝贺,商汤王乘机向各方诸侯再一次申明他之所以推翻夏桀的道理。流传的为伪古文。

商书·伊训:是大臣伊尹写给太甲帝王的教导与告诫。太甲帝是商周第五任帝王,伊尹是开国老臣,五朝元老。

商书·太甲(上、中、下): 太甲继位之初,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连写《肆命》、《祖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继位后前两年,其作为还过得去,但从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破坏汤制定的法规。伊尹虽百般规劝,他都听不进去,伊尹只好将他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汤陵社区),让他自己反省,自己摄政当国,史称“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又将他迎回亳都(今亳州市谯城区),还政于他。重新当政的太甲能修德,诸侯都归顺商王,百姓得以安宁。

商书·咸有一德: 内容为伊尹对太甲说的话;伊尹讲话的大意是:天命无常,只有经常修德,才可保住君位;停止修德,就会失去君位。所谓“一德”,按照经书上的解释,是这么一个东西:它的源头深藏于人的心灵深处,它的原理体现于人的外在行为,只要掌握了它的基本原理,就会坚定地身体力行,绝不会受到其他歪理邪说的冲击。这就是“一德”。与“一德”相对立的是“二三德”,“二三德”是指:有些平庸之人,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没有决断的心志,性格狐疑不定,跟智者在一起还可能有些谋略,跟愚者在一起只好一事无成。简而言之,“一德”就是专心专意地恪守圣王之道,信念之坚定可以移山,经得起诱惑,抗得住冲击;“二三德”就是三心二意,没有定准,意志软弱,根本就拿不定主意。此篇为伪古文尚书。

商书·盘庚(上、中、下): 《盘庚》三篇,是《尚书》中史料价值较高的作品。三篇的内容都是有关殷王盘庚迁都的事情,记叙了迁都前后盘庚对贵戚近臣、庶民百姓所发布的谈话和命令,一般认为,它是盘庚当时的演讲辞。商朝在迁殷之前曾经十三次迁居,但自从盘庚迁殷之后就安居下来,不再另迁别

处,可见盘庚力排众议,主张迁都此地的决策之英明。而盘庚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迁都大计,《盘庚》三篇的号召力显然也是不容忽视的。盘庚迁都之后,殷商王朝走出了政治上萎靡不振的局面,走上了中兴的道路。

商书·说(yuè)命(上、中、下): 叙述了武丁与傅说的故事,再现了一段圣君贤相的佳话,颇具***色彩。三篇的主要内容是:(上)是君臣的进谏及王、傅说的答辞与武丁的文告;(中)是傅说向武丁的进言;(下)是《说命》(中)的延续。傅说[yuè](生卒年不详),古虞国(今山西平陆)人,殷商时期著名贤臣,傅氏始祖。先秦史传为商王武丁(约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丞相,为“三公”之一。此篇为伪古文尚书。

商书·高宗肜日: 一只野鸡在祭祀高宗的时候在鼎耳上鸣叫引发的大臣规劝祖庚的故事。

商书·西伯戡黎: 该文是在周文王战胜黎国之后,殷商王朝的末代君主纣王与其贤臣祖伊的一段对话。殷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继夏桀之后的第二个有名的暴君。殷商从高祖成汤开国算起,历经30世、600余年,传到了纣王,殷商的江山就在他的手上的换了主人。

商书·微子: 微子身为纣王的长兄,他多次劝阻纣王,纣王不予理睬。自己的亲属尚且如此,何况外人呢?本篇讲述微子问箕子(父师)及比干(少师)针对当前形势自己该怎么办,最后结论是暂时逃避。微子,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微”是国号,“子”是尊称),宋国(今河南商丘)开国远祖,第一代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