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翻译,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的解释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1 0
  1. (甲)《史记、孔子世家
  2. 天井关的孔子回车
  3. 覆巢毁卵什么意思?
  4. 《命,是修来的》
  5. 古代有谁作古保护自然的事?
  6. 有关孔子的成语和古诗
  7. 汉纪念五十七,「赵杀鸣犊,仲尼回轮」是什么典故
  8. 李白《纪南陵题五松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司马桓魋因为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孔子闻名于世,那他为什么要杀孔子呢?看了下边的资料也许就会明白了.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阳春三月,帝丘城大街上尾随行驶着三辆豪华的马车.大街两旁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大家跷首昂头,只恨自己的腿太短,个子太矮.马车过后,两堵人墙合作一股人流向前涌去,人头攒动,像似河里的朵朵浪花.

第一辆马车上乘坐的是卫灵公与南子夫人,他们趁今日风和日暖,出城游春踏青,观赏名胜.南子与卫灵公并排坐在车上,令内侍撩起窗帘,以便满城百姓能够看清她的面容姿态,她也能够将满城春色尽收眼底,民俗风情一览无余,南子今天的装束与以往大不相同,端庄素雅,雍容大方,矜持不苟.她端坐在那里,不说也不笑,不似以往那样轻浮,但脸上却呈现着洋洋自得的神色.第二辆马车上坐着孔子,这叫做次乘,是在陪灵公夫妇出游.他依旧是正襟危坐,但却使劲地低垂着头颅.偶尔抬起头来,人们可以发现,他满脸涨得通红,面带羞愧之色.第三辆马车上乘坐的是太监雍渠.

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翻译,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的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辆马车招摇过市之后便出了南门,到郊外游春去了.

今天一早,灵公便派内侍来召孔子进宫,十分谦和地说:“今日天气晴和,朝中无事,寡人欲同夫人出城赏玩春色,游览名胜,请夫子同行,以便随时讨教!”孔子能有什么话说呢?

只好屈从,将不悦与愤懑埋在心底.

游览归来,灵公很感满足,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全城人民,自己是个尊敬贤能之士的明王圣君.南子也心满意足,孔子能接受她的召见,能做次乘陪她出游,这本身就在向全城宣布:南子并非是个放人,而是亲近圣人,有道德、知礼仪的国色天香.

孔子回到蘧府,心似刀绞,面色蜡黄.他摈退***,独处空室,坐卧不宁.他的面前不时地出现那些交头接耳的面孔和嘲弄的目光,耳畔时时回响着那些难听的窃窃私语.他只觉得有人在向他脸上吐唾沫、令他屈辱难忍;有人在扇他的耳光了,扇得满脸***辣的疼.他觉得这一次所受的奇耻大辱,不亚于四十年前赴宴被逐的那一次.他边在室内踱步边忿忿地说:“吾未见好德胜过好色者也!”

卫灵公的身体与精神每况愈下,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他对自己的一生是满意的,对自己的卫国是满意的,他无争雄称霸的野心,能忍辱,能屈从,善周旋,一生都在从事平衡的工作,因而他这小小的卫国方得以长治久安.他觉得即使现在归天,也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没有什么遗憾与不足.唯一使他忧虑的便是逃到晋国的逆子蒯瞆,这终将成为后患,因此他想抓紧这弥留之际对晋用兵,铲除隐患.他曾征求过几位心腹大臣的意见,但众说纷纭,使他莫衷一是.一天,他召孔子进宫,询问是否可对晋用兵,讨伐蒯瞆以及具体该怎样作战.孔子不禁感到好笑,卫灵公实在是老糊涂了,对晋用兵,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况且这是他们父子之间的争执,外人不好插嘴,于是回答说:“祭祀之事,丘尝学过;军旅之事,丘未学也.”卫灵公听了孔子的回答,满心的不自在,恨不能立即将他逐出卫国.

从此以后,卫灵公更加冷淡了孔子,召孔子进宫的次数日见稀少,偶然想见,也是似睡非睡,心不在焉.一次,孔子在与灵公谈话,灵公竟仰头望着空中的大雁出神,睬也不睬.孔子觉察到,现在必须离开这个地方了.后来孔子曾不无感叹地说:“灵公苟用我者,一年奏效,三年成绩卓然.”

这时晋国正在进行战争.赵简子和晋国的另外两个贵族范氏,中行氏互相攻打.赵简子的家臣佛肸便占据中牟(在今河北省邢台和邯郸之间)独立起来了,他企图打击赵简子的威信,趁机捞一把.这情形很像鲁国的公山不狃占据费城反对季氏.佛肸见孔子在卫国一直未被重用,正在彷徨无路,便派人来请孔子,希望孔子来壮一壮他的声威,为他出谋划策,取赵简子而代之.孔子果然也想去,但子路又出来反对了,他说:“由尝听夫子说过,做恶者,君子不与之合作.佛肸以中牟叛,夫子欲往,岂能说得过去?”

孔子叹息着说:“是呀,丘确有此言.然丘亦尝言: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

孔子的话虽这样说,但终因子路等人的反对和晋国情况的混乱而没有到中牟去.

公元前493年,孔子五十九岁.

这年夏天,卫灵公病逝,结束了他在卫国四十二年的统治.南子依照卫灵公的遗命,立小儿子郢为君,但郢却不肯接受,他说:“太子蒯瞆虽逃亡在外,然其子辄尚在,应立辄为君.”于是卫灵公的孙子辄被立为卫君,这就是卫出公.从此,卫灵公的父子之争演变成为第二代的父子之争.

六月的一天黄昏,卫晋交界卫国的戚邑城处来了十多个人,他们全都穿着丧服,披麻戴孝.守城军卒喝问“来者何人”,为首的一个回答说:“灵公新亡,新君派臣等迎世子回朝赴丧.”

守城军校很有礼貌地问:“谁为世子?”

蒯瞆哭得大鼻大泪,声音嘶哑,泣不成声地说:“我乃不孝逆子蒯瞆也.”

城门洞开,戚邑宰率各界民众恭迎世子一行入城安歇.

原来,蒯瞆闻听卫灵公驾崩,请求赵简子支持他回国继承君位.赵简子命令阳虎护送蒯瞆归国.阳虎派了八个人穿着丧服,***装是从卫国来迎接蒯瞆的,蒯瞆则重孝在身,一路上装模作样,哭哭啼啼地来到了戚邑,赚开了城门.但是,齐国应卫出公之请,迅速派兵包围了戚邑,蒯的阴谋没有得逞.

孔门***中有人怀疑夫子是否参与过拥立辄为君,冉有就曾问子贡说:“吾夫子是否帮助过卫出公呢?”

子贡回答说:“待赐问问便知.”

子贡是个聪明人,他不便直接问夫子,便借两个历史人物来试探孔子的口气.他问孔子道:“伯夷、叔齐是何等人物?”

伯夷、叔齐是古代传说的两个王子,他们彼此推让,不肯继任父亲的王位,结果都逃到国外去了.子贡提出这两个人来,看孔子对他们怎样评价.孔子回答说:“皆仁德之人也.”

“那么,他们有何怨恨吗?”子贡把问题弄得更明确些.

“求仁得仁,追求业已满足,尚有何怨呢?”孔子很肯定地说.

子贡将与夫子的对话告诉了冉有,断定夫子没有参与.

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

死去的卫灵公既然不能重用孔子,现在卫国又发生了激烈的内部争斗,而且牵扯到国外势力——晋国支持蒯瞆,齐国则支持卫出公.“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于是孔子决定离开卫国.

孔子最后批评卫国的政治说:“卫与鲁真难兄难弟也!”从历史上说,鲁国的祖先是周公,卫国的祖先是康叔,康叔与周公原是亲兑弟,现在混乱的情形又差不多,所以孔子说了这样一语双关的话.

孔子师徒一行告别了蘧伯玉和颜浊邹等老友,告别了前后居住过五年之久的帝丘城,奔向晋国.他们要投奔赵简子,希冀赵简子会比鲁国的季氏胸怀宽阔,头脑精明,会支持他们干一番事业,以实现其“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子路,子贡等***辞官追随夫子前往.一路上晓行夜宿,马车在崎岖和泥泞的道路上颠簸前进,忽一日,来到了黄河岸边.啊,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母亲的河流,华夏的摇篮!正值盛夏汛期,登上堤坝,放眼望去,茫茫荡荡,一片汪洋,泥砂俱下,一泻千里.她像巨龙,似烈马,咆哮奔腾.她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有吞噬一切的气魄和伟力.她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摧枯拉朽,涤荡着一切污泥浊水.她波浪滔天,喧嚣不羁,顺着蜿蜒曲折的河床,朝着理想的方向奔去.她蔑视一切,精力充沛,昼夜不息.她在欢呼,在歌唱,在怒吼……一群群水鸟在飞窜,在弄潮,在戏水.它们冲向浪峰,跌入浪谷,翅膀刮起**的飞沫.它们永不知疲倦地飞翔,追逐着波浪盘旋.它们欢快地鸣叫着,呼唤着,仿佛在嘲笑,在讥讽那些怯懦之辈……

孔子伫立在堤坝上,遥望黄河,遥望蓝天,遥望飞鸟,凝神遐思.与黄河比,与飞鸟比,他自惭行秽,他觉得自己缺乏黄河那雄伟的气魄和勇往直前的力量,缺乏飞鸟的勇敢与毅力.他深深地感到自己不配做黄河的儿子,炎黄的后裔.这黄河,这飞鸟,仿佛给孔子注入了新的血液,给了他新的生命和力量.

黄河之上,一叶扁舟正在浪尖波谷中颠簸前进,像飘浮的一只小瓢.艄***戴又圆又大的竹笠,一边拼命地划桨,一边高唱着粗犷的艄公号子,小船在贴着水皮飞驰.船渐渐靠近了,子贡踮着脚跟,用双手做成一个喇叭对着河面高喊:

“喂,船家,请快渡我们过河!……”

小船靠岸了,船上走下来一群男女,扶老携幼,拖儿带女,一个个脸上神色慌张,身上衣衫褴褛,手中提拎着大包小卷.老人在叹气,婴儿在啼哭,青壮年则忧心忡忡.这情景告诉孔子,晋国的内乱正在日益加剧,不然的话,何以会有这么多难民逃到卫国来呢?

孔子默默地望着这些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晋国难民,怜悯之情油然而生.物伤其类,孔子转过身去,暗暗地抛了几颗老泪——自己师徒数十人,五年来何尝不是流离失所,有家难奔呢?在这样的情况下,贸然去晋国,投奔赵简子,会是怎样的结果呢?他在怀疑自己的抉择与路线.孔子走向前去,向一位老者施礼,请教晋国眼下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内乱,以便决定今后的行动.

老者告诉孔子说:“赵简子权势极重,园君尚怕他三分,三天前他将鸣犊和窦犨两位大夫杀死……”老者说着伤心地低垂了头.

孔子大吃一惊地问:“此话当真?”

老者说:“老朽七十有三,出言岂能骗人.二位贤大夫尸骨未寒,先生不信,可遍访晋国老少.”

老者说着指指同船逃来的难民.难民们闻言纷纷围拢过来,七言八语,议论纷纷,异口同声地咒骂赵简子残暴不仁.

“鸣、窦乃晋著名之贤大夫,赵太宰何以要杀他们呢?”孔子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询问晋国的难民.

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气哼哼地说:“为什么?为什么?就因为他们贤,他们仁,妨碍了赵简子专权,施行暴政.”

“赵简子真乃嫉贤妒能之辈!”一位三十多岁的懦生打扮的人忿忿地说.

“眼下赵简子正在派兵攻打中牟,兵勇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所不为,只弄得数千里晋国大地民不聊生,鸡犬不宁……”方才那位老者眼圈湿漉漉地说.

说话间,先后又有几只渡船靠上岸来,从船上走下来的是一样令人目不忍睹的难民.黄河对岸,一大群携儿带女的人在翘首仰望,高声呼唤艄公快些摆渡,救他们出苦海.

第一个靠岸的艄公催孔子师徒赶快上船,以便解缆启碇,拯救对岸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孔子十分歉意地说:“谢谢你,救苦救难的船家,我等不去晋国了.”

“壮美的黄河啊,波浪滔天,汹涌澎湃.孔丘不能渡过去了,这是命运的安排!”孔子面对着黄河,凝视着波涛,像是在诵,在歌,在吟,又像是在诉,这是两种感情相互碰撞所激起的火花.

孔子命令***们立即驾车返辙.

走了一程路,难民们啼饥号寒之音消逝了,黄河怒吼咆哮之声泯灭了,耳根和脑际都清静了许多,渐渐的,心也稍微平静了些.子贡明知故问地说:“夫子何故临河返辙呢?”

孔子长叹一声说:“二三子有所不知,赵简子失意时,靠鸣犊,窦犨二大夫卖命效力,视鸣、窦为左膀右臂.如今得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便杀戮功臣,自削手足……”

“这狼心狗肺的赵简子!”司马牛骂道.

“是呀,”孔子说,“物伤其类,鸟兽尚且如此!丘尝闻:‘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潜其渊;

覆巢破卵,则凤凰不翔其邑’.吾等岂能再往晋国?”

是呀,不能到晋国去了,那么,到哪儿去呢?返回卫国去,自然是不可能的了,正在徘徊彷徨之际,司马牛说话了:

“夫子,这回该到宋国去了.”

孔子问:“这却为何?”

司马牛回答说:“宋乃夫子的祖国,也系***牛的祖国.

牛之长兄桓魋,在宋官为司马,也能有个照应.”

孔子觉得司马牛说得有些道理,但却一时拿不定主意,犹豫了半天不曾开言.司马牛急了,越急越结巴得厉害,他说:“子路的妻兄在卫,夫子便适卫.牛的胞兄在宋,宋又是牛之祖国,夫子却不肯前往,这分明是小瞧我司马牛!……”

孔子微笑着说:“既然如此,那就尊重牛之意见,奔宋而往.”

司马牛恣得张着大嘴笑,也不说话,跳上车辕,夺过子路手中的鞭子,在空中挽了一个花,炸了一个响鞭,那辕马便腾起四蹄,飞也似地奔驰起来……

行了数日,孔子一行来到宋国地界的一个峡谷,只见傍山之处浓烟滚滚,无数农夫正在来来往往地奔忙,一个个面黄肌瘦,满脸尘灰.三三两两的兵勇,或挥鞭,或持棒,在往返监视.孔子是一向重视调查民间风情的,每到一处,凡发现特异情况,必驻足观察,或派***前往问个究竟.眼前的情景自然不会放过,便令颜回、子贡前往询问.原来这些可怜的农夫是在为宋国的一位权贵制做殉葬用的陶俑.孔子听后,忿忿地说:“以人殉者,猛于兽也;始做俑者,断子绝孙!”

翻过前边那道山梁,来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去处——一道东西走向的山峦,蜿蜒若巨龙奔腾,漫山枝繁叶茂,葱郁苍翠,繁花朵朵,四处点染,飘溢着缕缕清香.山峦怀抱着一泓清池,远山近树,俱倒映于池中,随波荡漾.清池上有源,下有流,叮叮咚咚,似琴瑟鸣奏.山根下,水池畔,有蚂蚁似的民工在开山凿石,仿佛要将那山腹掏空.对面的山坡上是一个巨大的石坑,正有无数匠人在辟开岩石,将花岗岩凿成有严格尺码的方块,然后由民工肩扛人抬运至对面那开山凿石的地方.运石料,必须经过两山峡谷中悬空架起的吊桥,吊桥摇摇晃晃,稍不注意,便会坠下万丈深渊,粉身碎骨,随波逐流.运石料的民工数以千计,盛夏中午,两山夹谷之中无一丝风,一个个热汗百流,似在水捞.最可怜的是那些老者,他们七老八十,瘦骨嶙峋,莫说肩扛重负,即使徒手而行,也非力所能支.然而监工的校尉兵勇是不管这些的,行动稍慢便棍棒加身,伤亡者不计其数.有一位老者,年近七旬,因筋疲力尽,突然昏厥,连人带石滚下山去,幸而被一株老松拦住,才幸免粉身碎骨的下场,但是无论如何,他再也爬不起来了.一个军校手持皮鞭走了过去,没头没脑地抽打起来.皮鞭雨点似地落在身上,老者竟无多大反应,只是死挺挺地躺着,可见他已经奄奄一息了.孔子目不忍睹,令子路前往劝阻.子路奉命持剑赶上前去,很客气地对那军校说:“这位军爷,你就饶恕于他吧!可怜这位老者,偌大的年纪,瘦骨伶仃,已经摔得半死,怎奈如此折磨!”

军校瞪着眼上下打量了子路一番,用鼻子哼了一声说:“可怜?说得倒轻巧.这座坟廓、石椁修造了三年,尚未完工,再有一载不能建成,我等均要脑袋搬家.如今我们心慈手软,可怜他们,到时候有谁可怜我们?”

子路闻听,吃惊不小,原来是在修造坟廓,竟如此劳民伤财,便忿忿地问:“是谁如此无道,视民若犬马?……”

“少见多怪!”军校冷笑着说,“除了大司马桓魋,还能有谁!”军校说着,又用脚踢地上那位奄奄待毙的老者,边踢边骂:“快起来运石,别他妈躺着装死!”老者依然躺着不动,军校于是挥鞭又抽.子路手疾眼快,只听当啷一声,军校手中的鞭子被削成两截.子路厉声喝道:“再敢猖獗,先斩了你喂狼!”

军校被子路的虎威镇住了,面如土灰,哆哆嗦嗦地说:

“你,你是何人?”

子路插剑入鞘,拍拍胸膛说:“我乃大圣人孔丘***仲由.吾夫子专施仁德,嫉行暴政.夫子正率我等前往宋都,拜见景公,匡扶社稷.吾夫子将谏宋君,令司马桓魋停修此坟廓……”

“若能如此,谢天谢地!”军校说,“不过,我们宋君恐难纳此谏……”

“这却为何?”子路瞪大了眼睛.

“在宋国,人民只知有大司马,不知有国君.”军校解释说.

子路在心中暗暗地怨道:“司马牛呀,司马牛,汝兄豺虎之辈,你带夫子来宋何为?”

孔子见子路一直未归,担心会惹出什么乱子,便带领几个***赶了过来.问清了原由,孔子不胜叹息,深知此番适宋,决无善果,更不必说实践主张,实现理想了.本想改道更辙,但又怕伤了司马牛的自尊心,只好试探着前行.

司马牛见兄长做出这等伤天害理的事来,羞愧得无地自容.他涨得满脸赤红,张着大嘴只是叹气,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半天才挤出了一句:“待明天见到余兄,与之辩理!……”真是儒生气十足,手无寸柄,又结巴口吃,辩的什么理呀!即令子贡、宰予前往,恐也无济于事.

孔子得知司马桓魋只有三十八岁,就修造这样的坟廓、石椁,且暗设机关,游人若踏着机关,便堕入坟廓,成为人殉.山那边窑厂里烧制的陶俑,也是为他日后殉葬所用,便不顾司马牛身边,咬牙切齿地说:“如此挥金如土,劳民伤财,暴虐无道,倒不如即刻葬身江河,充鱼鳖之饥,免得活在世上坑害百姓!”

一个校尉举着大棒走来说:“好呀,你敢辱骂大司马,真是胆大包天!”说着手中的大棒便恶***地向孔子砸来.

说时迟,那时快,不等校尉的棍棒举过头顶,便被子路一把夺了过去,喀嚓一声,折成两段.接着子路拔剑在手,虎目圆睁:“尔等一齐上吧,看我怎样将你们剁成肉泥!”

孔子喝住子路说:“仲由不得无礼!”

监工的军校,兵勇一个个全都目瞪口呆了.

挥棒欲打孔子的那个校尉狼狈逃窜,逃了几步又停下来愤愤地说:“你们等着,你们等着……”

殴打老者的那位军校忙笑嘻嘻地过来赔情,说一切都与他们无关,是上边逼着这样干的.孔子征得军校们的同意,令***将一息尚存的老者扶上马车,送其回家调治,并给了军校们若干钱财作为酬谢.

孔子率领***们登程时,民工们无不挥泪跪拜.

日落黄昏,孔子师徒一行选择了商丘东门外一家较宽敞的石记客店住下,待明天进城拜见宋君.

晚餐,司马牛不吃也不喝,只在一旁默默地流泪.

“司马牛呀,快进餐吧!”孔子亲切地劝慰说.

“夫子,我对不起你,对不起同学们!……”司马牛一头扑到孔子怀里,受了委屈的孩子似的呜呜地哭了起来,边哭边诉:“万没料到,数载不见,余兄竟变得禽兽不如!……”“牛啊,话不能如此说法.”孔子安慰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汝兄年轻心盛,做出此等事来,也是常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会改好的.”

司马牛渐渐止住了哭声,但依然不吃不喝.

司马府内,那位白天举棒欲打孔子的校尉正在向桓魋报告事情的经过,并添油加醋地编造了许多谎言,最后他说:

“……内中有一寒酸小子,自称为大司马之弟.”

“兄弟?”桓魋一怔,但接着***地说,“哪怕是父母,只要敢说我一个不字,我桓魋就决不轻饶!”

桓魋在宋国,好比是季氏在鲁国,赵简子在晋国,擅权专政,视国君为傀儡与走狗.三天前宋景公接到了孔子的书简,今日听说孔子已经来到了东门外,下榻于石记客店,不觉喜出望外.孔子与宋景公原系同宗同族,当初宋国的天下原应由孔子的十七代祖先弗父何继承,但弗父何不受,让位于弟弟鲋祀,是为宋厉公,即宋景公的十八代祖先.说起来,宋景公还应称孔子为叔父呢.宋景公早就听说孔子是天下闻名的圣人,且门下有数十名文武兼备的***.如果孔子师徒真能长留宋国,一则可以改变桓魋擅权,***旁落的局面,二来可以使宋国迅速强盛起来,不再受大国的欺凌.因此,他决定第二天早朝以后便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叔侄共治宋国.然而宋景公是在做梦,这样的重大决策,他岂敢不与桓魋商议,征得他的同意?

桓魋阴阳怪气地说:“我主莫非欲将宋国江山拱手让与孔丘吗?”

“爱卿何出此言?”宋景公坠入了五里雾中.

桓魋一板正经地说:“孔丘在鲁,父母之邦,官为大司寇,兼摄相事,位极人臣,然而却要辞官出走,可见其野心非小.孔丘在卫五年,卫灵公敬而不用,可见卫君早有戒心.宋不及卫大,不若鲁强,如今孔丘师徒不速而自来,狼子野心,岂不昭然若揭了吗?”

宋景公被桓魋说得将信将疑,茫然地说:“孔丘乃当今闻名于世之贤德圣人,未必能做出那犯上作乱之事,眼下宋国既小又弱,正需这一般文武干才,对外征战,对内安邦定国……”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主若收纳孔子师徒,委以重任,他们一旦发起难来,谁能抵御?这无异于引狼入室.”

“这……”

“恕微臣莽撞,”桓魋拔剑在手,“为我主君位,为宋国社稷江山,只怕我桓魋容得了孔丘,这柄剑却容他不得!”

宋景公倒吸了一口凉气,脊背冒出了冷汗,无可奈何地说:“就请大司马便宜行事吧,只是万不可伤害他师徒性命,给寡人留下害贤之名.”

“臣怎敢意气用事,”桓魋说,“一切皆为我主着想呀!”

“大司马勤于王事,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呀!”宋景公脸上带着微笑,心头却像猫抓一样难受.

孔子师徒安寓在石记客店,三天过去了,一直未见宋景公派人前来召见,早已心灰意冷了.客店的后院很大,院当央有一棵檀树,枝叶繁茂,树冠如盖.闲来无事,孔子便带领***们每日在大树下演习祭礼,什么社祭、郊祭、禘祭等等.

第三天晚饭后,一队客商出了石记客店,赶着车马向南门奔去.

随后,桓魋带领人马将石记客店围得水泄不通.兵勇冲进院内,将客店翻了个底朝天,不仅没有孔子师徒,连店家的影子也不见.一群人冲进后院,见檀树下空无一人,只有风吹树叶在飒飒作响.桓魋知道是店家作祟,放走了孔子师徒,便下命伐倒了檀树,放火烧了店房,以泄愤怒.

于此同时,宋国的边境之上,孔子师徒正在与店家拜别.孔子亲自修书一封,介绍店家到卫国去找蘧伯玉,恳求蘧伯玉好生照应这位救命恩人,为其谋个上好的职业.

原来,孔子在墓场上救下的那位老者,就是店家的父亲,店家的名字叫石头.

这天黄昏,桓魋派一位心腹将军来到客店,将石头叫到隐避之处,密嘱监视孔子师徒的行动,今夜戌时,大司马就要派兵来结果他们的性命.如若走漏了一个,灭其九族.石头先设法稳住了这位将军,并带他窥视孔子师徒在大树下习礼的情形.告诉他,今夜孔子还要带***在大树下习礼,届时包围了大树,便万无一失.将军信以为真.可是将军一去,石头便奉父命将这消息报告了孔子,以报救父命之恩.

司马牛气得暴跳如雷,持刀便走,咬牙切齿地说:“我去宰了这个畜生!”

子路一把将他扯住:“如此以来,我等岂不自取灭亡!”

孔子平静地说:“休得莽撞!天降圣德与予,桓魋能奈我何?”

话虽这样说,孔子还是下令***收拾书简行囊,立即出走.为防不测,接受了石头的建议,一律改扮成商人,由石头做向导,护送出城,直送至国境线上.

夜色深沉,无月无星,阴云密布.这些不幸而善良的人们在夜色的庇护下逃出了虎口……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司马桓魋之所以要杀孔子,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司马桓魋忌恨孔子说他滥用民力,为自己华丽的石椁用了三年时间而不成,并说他是个愚人;其二是害怕自己大权没落,而为孔子取而代之.因为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和著名的政治家并且和当时宋国的国君宋景公是一家人,宋景公要称呼孔子未叔父,而司马桓魋显然是害怕自己的权势没落,丢掉自己的荣华富贵,被宋景公赶下台.

(甲)《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奠基者,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之中,关于琴道、琴学的思想虽然记载下来的不是很多,但却都是经典。无论是他关于琴道的理解,还是他亲身习琴、作曲的故事,都是中国琴学理论中重要的***。

 《论语》及其他儒家经典中记载了许多孔子关于音乐的思想和他的音乐实践故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是孔子的人生理想与准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可以说是君子实现这种人生理想境界的必由之路。基于这样的主张,孔子一生酷爱礼、乐、诗、书,制成《六经》,不仅以其来成就自己的人生,还以其教育***,同时,还希望能够得到君王的理解以其来化育百姓,由此达到一个理想的社会。

 《史记孔子世家》记录了孔子编辑《诗经》并将其制为琴歌的事迹: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的宏愿是通过诗、礼、乐相辅相成的礼乐教化来化育子民,倡行王道。

 孔子倡导和光大了儒家的礼乐文化,他本人就是一名伟大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琴师。据《淮南子主术训》载,孔子从师襄学琴,由得其数到得其意、到得其人、得其类,能妙通乐理琴道,乃琴史上千古流芳的典范。

 孔子不但学琴,而且还创作了不少琴曲,根据司马迁《史记》、蔡邕《琴操》等较为可靠的历史资料记载,孔子创作了《猗兰操》(一曰《幽兰操》)、《将归操》(又名《陬操》)、《龟山操》、《获麟操》、《孔子厄》等琴曲。

 一、《猗兰操》:幽兰当为王者而香

 《猗兰操》是孔子所创琴歌(孔子所创琴曲大多为琴歌)中最著名的,它是孔子胸怀与情操的表现,故千古流传,为文人士大夫所钟爱。汉代蔡邕《琴操》中对据传为孔子所作的几首琴曲均有详细的解释,关于《猗兰操》曰:

 《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必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

 怀有高远志向和满腔抱负的孔子,晚年率***周游列国十四载,却始终未遇伯乐之君。即使是被困在陈、蔡两国,在荒山野岭中绝粮断食之时,他仍然讲诵弦歌不衰。到了垂暮之年,孔子仍是孜孜不倦,深究琴理。自卫返鲁途中,在山谷里看见兰花和杂草生在一起,就好像乱世中的君子,空有美好的品德和才干,却生不适逢时,心中感叹,停车取琴,奏唱《猗兰操》。所以,这一操,可以说是孔子多年心绪的表现,也是整个封建时代那些郁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借以抒怀的心曲。孔子成圣之后,受到后代统治者的尊崇,这首琴曲也受到重视,成为贤君礼贤下士的依据。例如,唐初的明君贤臣李世民与上官仪,均曾以此为旨,咏兰述志。李世民的《芳兰》诗云: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上官仪的《***作幽兰诗》则言:日月虽不照,馨香要自丰。有怨生幽地,无由逐远风。君臣二人都对幽兰的君子之怨感触颇深。又如,《明实录宣宗实录》卷59记载:(宣德四年十月丙戌)上出御制《猗兰操》,赐诸大臣。序曰:昔孔子自卫返鲁,隐居谷中,见兰之茂,与众草为伍,自伤不逢时,而托为此操。朕虑在野之贤有未出者,故亦拟作。其词曰:兰生幽谷兮,晔晔其芳,贤人在野兮,其道则光。嗟兰之茂兮,众草为伍。于乎贤人兮,汝其予辅。又谕之曰:荐贤为国,大臣之道。卿等宜勉副朕意。

 今传此曲大多分11段,明代谢琳《太古遗音》、汪芝《西麓堂琴统》、杨表正《重修真传琴谱》、张廷玉《理性元雅》分别记小标题和歌词,各不相同。大多前有史料所载孔子原来歌词,后有后人所填歌词。以《重修真传琴谱》为例,共分为11段:九畹芬芳、乾坤秀质、国香人佩、凡草伍流、深林滋露、幽谷腾芳、谢庭生意、楚香精神、托物喻人、投琴记事、哲人拟操。从中可以看出,此曲的清雅绝尘,尽管孔子终生都是入世救世,但是《猗兰操》所颂幽兰之品德却是超然脱俗的。

 二、《将归操》与《龟山操》:生不逢时将归龟山

 与抒怀咏志的《猗兰操》有所不同的是,其余几首琴歌、琴曲均为孔子感时事、伤庸政所作,既充满着儒家兼济天下的使命精神,也暗含着儒家中庸仁爱的丰富世界。比如《将归操》和《龟山操》,蔡邕的.《琴操》中也有详细记载。先看《将归操》:

 《将归操》者,孔子之所作也。赵简子循执玉帛,以聘孔子。孔子将往,未至,渡狄水,闻赵杀其贤大夫窦鸣犊,喟然而叹之曰:夫赵之所以治者,鸣犊之力也。杀鸣犊而聘余,何丘之往也?夫燔林而田,则麒麟不至;覆巢破卵,则凤皇不翔。鸟兽尚恶伤类,而况君子哉?于是援琴而鼓之云:翱翔于卫,复我旧居;从吾所好,其乐只且。

 从《将归操》所讲述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人格中的另一面,也就是在未遇自己心目中真正的明君时,他宁可从吾所好,其乐只且,并非以卵击石,一味勉强实现其治国安邦的宏伟理想。韩愈为《将归操》所填之诗正是赞美了孔圣人的这种品德:孔子之赵,闻杀鸣犊作。赵杀鸣犊,孔子临河,叹而作歌曰:秋之水兮风扬波,舟楫颠倒更相加,归来归来胡为斯。秋之水兮,其色幽幽;我将济兮,不得其由。涉其浅兮,石啮我足;乘其深兮,龙入我舟。我济而悔兮,将安归尤。归兮归兮,无与石斗兮,无应龙求。蔡邕的喟然而叹与韩愈的叹而作歌,关键就是这一个叹字,把孔子的悲哀与无奈描绘出来,生在乱世,空有满腹经纶和宏伟理想,眼见贤才遇难,设身处地慨叹自己的人生,只能通过弦歌来疏解内心的忧伤。我们知道古今琴曲,主要可分为畅、操、引、弄四大类,桓谭《新论琴道》对这几类琴曲的特点,尤其是自古流传下来最多的操给予了总结:夫遭遇异时,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故谓之操。操以鸿雁之音。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故谓之畅。《尧畅》经逸不存。《舜操》者,昔虞舜圣德玄远,遂升天子,喟然念亲,巍巍上帝之位不足保,援琴作操,其声清以微。《禹操》者,昔夏之时,洪水襄陵沈山,禹乃援琴作操,其声清以溢,潺潺,志在深河。《微子操》,微子伤殷之将亡,终不可奈何,见鸿鹄高飞,援琴作操,其声清以淳。《文王操》者,文王之时,纣无道,烂金为格,溢酒为池,宫中相残,骨肉成泥,璇室瑶台,蔼云翳风,钟声雷起,疾动天地,文王躬被法度,阴行仁义,援琴作-操.,故其声纷以扰,骇角震商。《伯夷操》,《箕子操》,其声淳以激。可见,从有琴曲开始,操都是一种带有伤感悲壮性的琴曲。与孔子有关的琴曲均为操,也正说明了孔子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也的品德。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的《陬操》是《将归操》的另一个曲名。《孔子世家》首先说明了陬邑乃孔子的故乡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然后写道:

 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乃还息乎陬乡,作为《陬操》以哀之。而反乎卫,入主蘧伯玉家。

 宋代天才而短命的诗人王令曾写过一首《陬操》琴诗:行曷为兮天下,老吾身而不归。人固舍吾而弗从,吾安得徇人而从之。昔所闻其是兮,今也见之则非。嗟若人之弗类,尚何足以与为。彼天下之皆然,嗟予去此而从谁。信亦命已矣夫,固行兮而曷疑。王令终生不仕,教授生徒,往来于瓜州、天长、高邮、润州、江阴等地,虽年二十八即逝,却留有《广陵集》30卷(其中诗18卷500余首),对孔子不得志而将归的感叹,人固舍吾而弗从,吾安得徇人而从之的心志,都在诗中表露无疑。他也是一位懂琴通琴之人,《春雪有感呈王正叔束徽之》诗中有短韵徒堪叹,凭君附入琴的诗句。此外,他还有《琴二首》,一曰古风寥落欲何寻,常记《南风》素意深。闻说五弦弦未断,欲于何处借人琴,一曰不独区区操缦间,要期追逐古风还。吾民有愠何当解,学得《南风》不敢弹。诗中对琴的钟爱与对时政的不满,也与所填《陬操》之意暗合。所以说,《将归》一操,是自孔子开始,后代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所钟爱的琴曲。

 再看《龟山操》,蔡邕这样写道:

 《龟山操》者,孔子所作也。齐人馈女乐,季桓子受之,鲁君闭门不听朝。当此之时,季氏专政,上僭天子,下畔大夫,贤圣斥逐,谗邪满朝。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鲁有龟山蔽之。辟季氏于龟山,托势位于斧柯;季氏专政,犹龟蔽鲁也。伤政道之凌迟,闵百姓不得其所,欲诛季氏,而力不能。于是援琴而歌云: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

 《龟山操》的故事则表现了孔子作为一个怀有仁爱之心的君子对于当时暴政的态度,伤政道之凌迟,闵百姓不得其所,欲诛季氏,而力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也只能借助琴曲来消解心中的不平。此操所讲述的是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时候的事。当时孔子56岁,年富力强,也算是一生中少有的得志之时,摄行相事,鲁国大振,结果反而导致齐国忧之,齐王送美女80人给鲁君,鲁君受之并由此沉湎于声乐之中,怠于政事,造成季氏专政,上僭天子,下畔大夫,贤圣斥逐,谗邪满朝。孔子对此深为担忧,又无从劝谏,只有望着龟山援琴而歌、凄然长叹: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对于自己的故国,孔子充满着热爱,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君王使其昌盛,同样遭受挫折,比起在他国碰壁更令他伤心。韩愈为此操所作歌辞,也充满着这种忧愤之情:龟之氛兮,不能云雨。龟之枿兮,不中梁柱。龟之大兮,祗以奄鲁。知将隳兮,哀莫余伍。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宋代曹勋也填过一首《龟山操》:龟之卉兮萋萋,龟之云兮霏霏,余之行兮迟迟。龟兮龟兮,鲁之所依。匪颠匪危兮,靡扶靡持。余之行兮,余心其悲。作为同进士出身且又懂琴的***,曹勋对孔子的理解也见出真情。

天井关的孔子回车

《史记·孔子世家》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

孔子

氏[2]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郰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厘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稍益进焉。

是时也,晋平公*,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彊,陵轹中国;齐大而近于鲁。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不备于齐,齐师侵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闲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问仲尼云“得狗”。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

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吴客曰:“谁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纲纪天下,其守为神,社稷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厘姓。在虞、夏、商为汪罔,于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客曰:“人长几何?”仲尼曰:“僬侥氏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于是吴客曰:“善哉圣人!”

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醳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于季氏,因阳虎为乱,欲废三桓之适,更立其庶孽阳虎素所善者,遂执季桓子。桓子诈之,得脱。定公九年,阳虎不胜,奔于齐。是时孔子年五十。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锄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柰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锄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去即过蒲。月馀,反乎卫,主蘧伯玉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是岁,鲁定公卒。

孔子去曹适宋,与***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适郑,与***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遂至陈,主于司城贞子家。岁馀,吴王夫差伐陈,取三邑而去。赵鞅伐朝歌。楚围蔡,蔡迁于吴。吴败越王句践会稽。

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楛矢贯之,石砮,矢长尺有咫。陈愍公使使问仲尼。仲尼曰:“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以肃慎矢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分同姓以珍玉,展亲;分异姓以远职,使无忘服。故分陈以肃慎矢。”试求之故府,果得之。

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彊,更伐陈,及吴侵陈,陈常被寇。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于是孔子去陈。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茍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卫灵公闻孔子来,喜,郊迎。问曰:“蒲可伐乎?”对曰:“可。”灵公曰:“吾大夫以为不可。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以卫伐之,无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灵公曰:“善。”然不伐蒲。

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茍有用我者,朞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行。

佛肸为中牟宰。赵简子攻范、中行,伐中牟。佛肸畔,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肸亲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孔子击磬。有荷蒉而过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硁硁乎,莫己知也夫而已矣!”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闲,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闲,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闲,〔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乃还息乎陬乡,作为陬操以哀之。而反乎卫,入主蘧伯玉家。

他日,灵公问兵陈。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复如陈。

夏,卫灵公卒,立孙辄,是为卫出公。六月,赵鞅内太子蒯聩于戚。阳虎使太子絻,八人衰绖,伪自卫迎者,哭而入,遂居焉。冬,蔡迁于州来。是岁鲁哀公三年,而孔子年六十矣。齐助卫围戚,以卫太子蒯聩在故也。

夏,鲁桓厘庙燔,南宫敬叔救火。孔子在陈,闻之,曰:“灾必于桓厘庙乎?”已而果然。

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冉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蔡昭公将如吴,吴召之也。前昭公欺其臣迁州来,后将往,大夫惧复迁,公孙翩射杀昭公。楚侵蔡。秋,齐景公卒。

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他日,子路行,遇荷莜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闲,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闲,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其秋,楚昭王卒于城父。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于是孔子自楚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

其明年,吴与鲁会缯,征百牢。太宰嚭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贡往,然后得已。

孔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是时,卫君辄父不得立,在外,诸侯数以为让。而孔子***多仕于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也?”孔子曰:“野哉由也!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矣。夫君子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其明年,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对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求之至于此道,虽累千社,夫子不利也。”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对曰:“欲召之,则毋以小人固之,则可矣。”而卫孔文子将攻太叔,问策于仲尼。仲尼辞不知,退而命载而行,曰:“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文子固止。会季康子逐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茍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集解何晏曰:“物类相召,势数相生,其变有常,故可预知者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其于乡党,恂恂似不能言者。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唯谨尔。朝,与上大夫言,闇闇如也;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入公门,鞠躬如也;趋进,翼如也。君召使傧,色勃如也。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是日哭,则不歌。见齐衰、瞽者,虽童子必变。

“三人行,必得我师。”“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使人歌,善,则使复之,然后和之。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达巷党人〔童子〕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曰:“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我执御矣。”牢曰:“子云‘不试,故艺’。”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锄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哀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子贡曰:“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余一人’,非名也。”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馀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馀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

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子京生穿,字子高,年五十一。子高生子慎,年五十七,尝为魏相。

子慎生鲋,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死于陈下。

鲋***襄,年五十七。尝为孝惠皇帝博士,迁为长沙太守。长九尺六寸。

子襄生忠,年五十七。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守,蚤卒。安国生昂,昂生欢。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3]

覆巢毁卵什么意思?

“孔子回车”的优美传说的故事就发生在天井关前不远的星轺驿(当时属卫国),即现在的拦车。《孔子家语·困誓第二十二》载:“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赵简子使使骋,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犨鸣犊及舜华,乃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趍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犨鸣犊,舜华,晋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二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也,而杀之.丘闻之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处其渊;覆巢破卵,则凰凰不翔其邑,何则?君子违伤其类者也。违去也违或为讳也鸟兽之于不义,尚知避之,况于人乎。’遂还息于邹,作盘琴以哀之?盘操琴曲名也。”这是后人常提及的有关孔子回车的最早记载。据骆承烈《孔子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载,孔子回车处在今河南濮阳西一个古名“棘津”的地方。

另一个传说则说,春秋时孔子由卫国,路经天井关(当时属卫)星轺驿(今拦车),遇数儿嬉戏,中有一项橐不戏,孔子乃问曰:“独汝不戏,何也?”项橐曰:“下及门中,必有门争,劳而无功,岂谓好事?故乃不戏。”遂低头以瓦片筑城。孔子责之曰:“何不避车乎?”项橐曰:“自古及今,为当车避于城,不当城避于车。”孔子乃勒车论道,被小儿折服。孔子见虽项橐小,却有过人之处,于是躬拜为师,令***绕“城”而过。驱车向前2公里,又见道旁核桃树上有黄鼠拱立,又遇松鼠口衔核桃跑至面前行礼鸣叫。遂叹此境知礼已甚,玩童如此聪明,连动物亦懂大礼,便羞愧回车南归。旋车而返,留下车辙深寸许。现天井关村仍留有当年的回车辙。后人为祭祀孔子,在村东南修有文庙(史书所载,该庙为东汉时期,孔子第十九代孙孔昱在洛阳居官时所建),还立有“孔子回车之辙”石碑和碑亭,并把星轺驿改为了拦车,从此,孔子回车便成为泽州闻名的四大景观之一。

明万历24年(1596)前后,泽州知州冯瑗立“孔子回车之辙”碑。在天井关村南的拦车村,还看到作为古来商业重镇的气魄与神韵。整个村落依南北一条大道分为东西两厢,虽说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但四五里的大道两边皆为各种建筑讲究的清代或民国店铺,大道的北端是完好的堡门,上刻砖雕“晋南屏翰”,旁门檐上书“拦车北库”,仿佛一座凝固的历史画卷。

《命,是修来的》

词目

覆巢毁卵

发音

fù cháo huǐ luǎn

释义

覆:翻倒。巢:鸟窝。毁:破坏。卵:蛋。翻倒了鸟窝,打破了鸟蛋。比喻整体毁灭了,各部分都不复存在。亦作“覆巢破卵”、“覆巢倾卵”、“覆巢无完卵”。

引用

《史记》孔子世家 ...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 覆巢毁卵 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於不义也尚知... 《战国策》卷二十一·赵四 ...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 覆巢毁卵 ,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骐驎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元... 《东观汉记校注》东观汉记卷十五 ...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 覆巢毁卵 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 《刘向说苑》卷十三 权谋 ...后从政,故丘闻之:刳胎焚夭,则麒麟不至;干泽而渔,蛟龙不游; 覆巢毁卵 ,则凤凰不翔。丘闻之:君子重伤其类者也。” ... 《淮南子》本经训 ...钅挈金玉,レ蚌蜃,消铜铁,而万物不滋,刳胎杀夭, 麒麟不游, 覆巢毁卵 ,凤凰不翔,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 《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师之所处,必生棘楚。祸福之所自来,众人以为命,安知其所。夫 覆巢毁卵 ,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

古代有谁作古保护自然的事?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得不到卫国的重用,打算西游去见赵简子,在黄河边,听到窦鸣犊、舜华被杀,于是万分感慨,“我不能渡过黄河,也是命运的安排吧!”

子贡不明白问老师,孔子说:“窦呜犊、舜华都是晋国有才德的大夫,当赵简子没有得志的时候,依靠这两个人才得以从政,而今他得志了,却杀了这两个人。我听说过刳胎杀夭,麒麟则不至,竭泽涸渔则龙不来兴致雨,复巢毁卵,凤凰也不愿来这里。”于是孔子返回老家陬乡,并创作《陬操》哀悼窦鸣犊、舜华。

这样的故事被《史记》记载,为后世子孙警钟长鸣

做人要端正,严谨,名为修身,实为修炼自己的气场,自己的命运。人正,自然“有朋自远方来”。

同时,“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赵简子怎么也想不到一时的私心私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真想做一番事业,怎能离开贤士仁人的支持呢。

卫灵公无能,但也能做到善用贤人,从而避祸。《吕氏春秋.召类》中记载,赵简子***袭击卫国,派史默前去打探,史默回来说“蘧伯玉为相,史鱼秋佐焉,孔子为客,子贡使令于君前。”于是,赵简子未敢冒然行动。

可见,我们做什么事,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就是我们人生未来的命运,甚至会波及子孙。

古人言“福荫子孙”,也是这个理。

哪吒》中也说,“我命,由我不由天”。

明白了这个道理,相信我们定会注意慎言慎行吧!

有关孔子的成语和古诗

中国古代的自然保护

罗桂环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010)

自然保护是一个比较晚出的词,一般人认为自然保护是新近出现的事情,其实不然。古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到自然保护,但类似的事情早就开始去做了。近年来,不少学者已就此问题做过大量的探讨,但还有不少值得深入的地方。众所周知,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文明,它得以延绵不绝,表明古人在适应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方面是做得很出色的。充分体现了古人生存方面的智慧。本文旨在对我国古代自然保护的特点、产生的背景和持续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考察。

一.我国古代自然保护的主要内涵和特点

根据先秦的历史文献,我国出现自然保护的思想和由此产生的礼仪制度是很早的,至迟在西周就形成了。《国语·鲁语上》所载的“里革断罟匡君”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故事大意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鲁宣公因为在夏天鱼类繁殖的时候到泗水撒网***,他的臣子里革就将他的网割断扔掉。还教训他说:“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助宣气也。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乎禁罝罗,矠鱼鳖以为夏犒,助生阜也。鸟兽成,水虫孕,水虞于是禁罝主鹿?,设穽鄂,以实庙庖,畜功用也。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夭?,鸟翼鷇卵,虫舍蚳蝝,蕃庶物也,古之训也。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罣罟,贪无艺也。” [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里革教育宣公要根据“古训”,合理利用生物***,不应该在鱼类生长繁殖季节用网***。从这个具体的例子当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在古代,合理利用生物***确实是很早就被人们注意到的一项工作,而且非常深入人心和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否则里革就不敢***取如此大胆的行为而不担心后果。

当时人们对合理利用生物***的重视,我们还可以从先秦的许多著作中看出。后世视为读书人经典之一的《孟子·梁惠王上》一书中就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其中一段这样写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从他的言论和上面里革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秦的人们很强调对***的利用,要合理地根据“天时”来把握,以便使生物***尽可能的再生,持续利用。类似的言论我们可以很容易在先秦诸子的其他著作中找到。

当然,我国古人涉及自然保护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的合理利用方面,它也很关注合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保持。以“从周”、“述而不作”著称的孔子似乎就注意到这一点。他说:“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2]。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显然反对破坏生物***。从表面上看,这段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不择手段地破坏生物***,就会使祥瑞动物销声匿迹。实际上,如果考虑到麒麟、蛟龙和凤凰在古代分别代表兽类、鱼类和爬行类,以及鸟类的话[①],就不难发现孔子其实强调维护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为构成一个美妙的人类生存环境所必不可少。反之,人世间将黯然失色,陷入茫然若失的境地。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祥瑞动物是世道祥和美好的象征。《山海经·南山经》中是这样记载凤凰的:“有鸟焉,其状如鸡,五***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这种观念在我国古代一直被许多学者认同。直到明代,《本草纲目》还记载:“(凤)天下有道则见”[3]。同样的,麒麟也如此。《诗经·国风·周南》中记有麒麟,传说中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中庸·前知》中所谓:“国家将兴,必有祯祥”的理念大概就是来自这种古老的传统。所以,古人担心的“凤凰不翔”与现代人们害怕“寂静的春天”确有异曲同工之处。

对美好的生存环境的憧憬可能是人类一种共同的本性。古人想象的理想境界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不妨举一些他们的言论加以说明。孔子曾经这样说过:“古之王者,有务而拘领者矣(虽衣冠拙朴而行仁政),其政好生而恶杀焉,是以凤到列树,麟在郊野,鸟鹊之巢可俯而窥也。”[4]这是儒家的境界,那么当时道家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有学者指出,“道家的人主张,圣人的精神修养,最高的成就在于将他自己跟整个自然即宇宙同一起来”[5]。这点在早期的道家中有充分的体现,极端亲近自然的庄子在这点上尤为明显。这位极富灵性而浪漫的思想家目睹当时社会物欲横流;诸侯间连年不断的征战,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痛苦和不安。因而他对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显示出极大的兴趣。他幻想远古圣贤治理的美好世道是,人与自然万物不分尊卑地和平相处。那是一种“至德之世”,“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故其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人类“与禽兽居”[6]。他这种追求心灵安宁,向往与自然万物和平相处的言论,真实反映了一类人的美好理想。

当然,早期人们的自然保护的理念除上述两个方面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灾害防治。在农作物的种植方面,战国初期的李悝提出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7]。这显然是很有见地的农业生产实践总结。因为通过种植种类较多的农作物,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作物多样化,就可以防止突发的气候或虫害引起某种作物可能绝收带来的严重后果。

从上面这些简单的例子中不难看出,我国古人自然保护做法上的一些特点。首先是他们非常注意***的持续利用,其具体做法是讲究“因时禁发”。其次是他们把自己看作是万物的一员,主张尽可能地与其他生物和平相处,以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此外,他们还非常注意全面、系统地考虑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注意整体的协调,以便使自己的生存环境稳定可靠。

二.古代自然保护观念产生的背景

上面我们已经简单地说明了古代环境保护的内容和特点,体现了古人的一种生存智慧。那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还得从我国所处的环境和人们的生产方式谈起。

在农业生产发端之前,人类是靠渔猎和***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的。我国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也叫包牺)氏实际是一个渔猎部族的首领。《易·系辞下》有这样一段描述他的事迹话:“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这里的离物的意思就是贝壳动物和鱼类。这段话表述的内容包括古人认识自然方式,这里的“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指的是对自然的观察,来找寻其中的规律,以及对它们的把握;八卦则是古代记事的方式。至于古人试图通过“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以通神明之德”。也就是前人指出的那样:“《易》是示人以种种的现象(象),使人从现象的提示而得到种种意义。从种种的意义之获得,去解决疑难问题。”[8]实际上与近代西方学者试图通过博物学的研究来寻找“上帝的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环境保护的实践是古人探索自然规律并用之于指导行动的结果。

大家知道,我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季风气候很明显的国家。冬季普遍干燥而寒冷,是世界上同纬度较冷的国家之一。在夏季,大陆变成低气压,而海洋上的空气压力加大,暖风从潮湿的海洋吹向大陆。是同纬度雨水量较多而且气温较高的国家之一。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地处温带和亚热带,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尤其中华文明发源的中心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植物季相的变化非常分明,动物迁徙活动也很明显。

在上述自然条件之下,古人的“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通过物候观测逐渐发现生物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样一种特性。很明显,要有效地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古人很自然地要利用生物的上述特点来为自己的生存服务。换言之,适时的生产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于是“顺天时”的重要观念就产生了。其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只有顺时而动的生产措施有利于最有效地利用***和发挥周围生态系统的产出功能。因此,古人认为只有顺天时,才能和天(自然)协调。而和自然协调好了才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古人将适应自然规律,进行相关的生产活动放到一个很高的地位。《易经·乾》中有这样一段话:“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9]表述的就是这样一种意思。

通过“顺天时”来“尽地利”,这是古人适应自然规律,指导自己的生产实践和***开发的一种重要举措,其中自然包括对生物生长发育规律的把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是试图通过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来达到一种稳定的生存境界。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大概长期的探索使他们认识到这是古代社会(或部族)稳定的需要。这种观念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有很深远的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和哲学上的“三才”[②]学说的产生就渊源于此。很显然,“因时禁发”以达到生物***的持续利用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理性产物。

当然这种气候上的特点只能说明为何要因时而动,即为何要***取“因时禁发”的方式,还不足以说明他们合理利用的观念如何产生。这个问题则需从古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加以考察。

上面提到,在农业出现以前,野生生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来源。《淮南子·修务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很生动地道出了远古人类的依靠***集和捕捞野生动植物作为食品的生存方式。后来虽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减弱了对野生生物***的直接依赖,但是,野生生物***在保证人类生活资料的稳定供给以及维持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现存的古代文献《诗经》中有许多***集和渔猎的记述就是很好的说明。此外,羽毛、齿革是当时人们重要的财货也很好地证明了这点。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这样写道:“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然后荤菜百蔬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剸车,鼋鼍鱼鳖鳅鱣以时别一而成群。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10]明显地把野生生物***和农业生产混同考虑,都作为经济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生物***在先秦时期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对之进行合理开发和***取合适的管理很自然就被提到古人的议事日程。《商君书·画策》中说:“黄帝之世,不麛不卵”。提出在黄帝统治的时代,人们就不捕猎小鹿的捡鸟蛋。鹿是古代最重要的***兽,因此常被前人当作山兽的象征;卵是一切禽鸟发育的基础。显然该书作者认为黄帝的时代即开始鸟兽的繁殖。这究竟是事实还是后来的政治思想家给古人设的一块黄金招牌,借古代的圣贤来点化当世的冥顽,推行自己的主张,现在已难稽考。不过,有一点可以相信,合理生物***的观念产生是非常早的。

现代民族学的研究表明,游牧民族(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鄂伦春族)为持久稳定地获得生活***,一般都会有意识地保护动物***的繁殖生长。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古代出现相应的管理制度也是很早的。《左传·隐公五年》提到:“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君)不射,古之制也”。这里说的是“古制”,应当有一定的历史。至于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普遍强调历史上的这种“礼制”,则是因为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比较剧烈的变化导致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大量使用,人们开发自然的能力迅速加强,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统治阶级追求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促使不少山林薮泽被开垦和破坏。除农田面积的增加外,也造成局部环境问题的产生。当时这种问题的产生,尤其是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如焚林而猎,放火烧荒等不择手段地破坏生物***现象的出现,不断引起当时政治思想家的严重关注。《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公元前494年——前467年在位)惧,自将众辄救火者,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为了猎物置都城的安危都不顾,可见当时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不难理解人们不断地重申古制和制定相应的“礼”和“法”来阻止“不良”倾向的进一步发展。

应该说,当时一些学者在***保护方面是很有见识的。《管子·八观》中认为:“山林虽近,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江海虽广,池泽虽愽,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提出尽管生物***丰富,也必须合理利用,注意保护。而且强调要根据时令,结合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保护生物的再生能力。《管子·四时》指出自然万物是:“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与之相适应的做法是:春天“无杀麑夭,毋蹇(拔)华绝芋”。夏天“令禁罝设禽兽,毋杀飞鸟”。同时期的荀子也重申“圣人之制”,倡言在草木生长期和繁殖时不要***伐,“鼋鼍鱼鳖鳅鱣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11]。战国末年,先秦学术的总结性著作还引据过前人的一段话:“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12]充分表明人们早就认识到掠夺性的开发方式终非长久之计。

不仅如此,当时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对破坏***的行为都进行了谴责。郑国人在求雨时伐木,招来子产(公孙侨)的斥责。鲁国国君企图大兴土木修造宗庙殿堂的时候,晏子(婴)马上劝阻这种行为,认为这是“政反乎民,而行悖乎神”[13]的行为。把破坏***看成是与人民利益相违背,并有违天意做法。可见保护***在这个政治家心目中是维护人民利益和顺从“天意”的行为。

当然,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相应的就出现农业的环境保护问题。物种的多样化当然是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生态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使自己的生活来源更加安全和可靠,这无疑是当时人们产生“种谷杂以五种”这样一种合理农作方式的原因。

三.古人在自然保护方面的措施

正因为人们对环境保护有较深的认识,而且在很早的时候就得到人们的认同(上述里革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说明)。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注意到通过教育和管理来达到这种目的。正如一些政治思想家所称颂善于为政的那样:“体天作制,顺时立政。……远则袭阴阳之自然,近则本人物之至情。”[14]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与《易·系辞下》那段话的因果关系。古代似乎很早就开始了“作制”“立政”。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古代很早就设立“虞”,据说在舜曾让“益”任此职。荀子指出:虞师的责任就是“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15]。《周礼》提到的有 “泽虞”、“兽人”、“迹人”、“山师”、“川师”等管理自然***的职官;《吕氏春秋》也提到“野虞”、“水虞”和“渔师”等类似的官名。

此外,人们很早就设定了相关的礼仪制度来规范相关的行为来使生物***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除《国语》、《左传》提到的古制之外,《周礼》和《礼记》都有不少这样的条文。礼虽然主要是以道德规范的方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但其在古代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特别是儒家***)不是宗教”[16]。礼是***的重要部分,是不成文的法典;有关***道德也是由礼衍生的。

关于这些环境保护的条文,比较系统地体现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吕氏春秋》一书中。其中颇有“顺时立政”的意味。书中写道:

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

仲春之月:无竭川泽,无漉陂池,无焚山林。

季春之月:田猎罼弋,罝罘罗网,喂兽之药,无出九门。

孟夏之月:无伐大树,…… 驱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

仲夏之月:令民无刈蓝以染,无烧炭。

季夏之月:令渔师伐蛟取鳖,升龟取鼋。…… 树木方盛,…… 无或斩伐。

孟秋之月:鹰乃祭鸟,始用行戮。

季秋之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

仲冬之月:山林薮泽,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导之。…… 日至短,则伐林木,取竹箭。

至迟在进入战国以后,人们还在礼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法律来确保生物***得到保护。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有关这方面的最早法律是秦代的“田律”。这条法律见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内容如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麛卵鷇,毋口口口口口口毒鱼鳖,置穽罔(网),到七月而纵之。维不幸死而伐绾享(即棺椁)者,是不用时。”[17]用现代的话说就是:

春天二月,禁止烧草作肥料,不准***伐刚萌芽的植物或猎取幼兽。不准毒鱼和设置陷阱和网捕捉鸟兽,直至七月份才解除禁令。只有突然死亡的人需用棺木可以不受上述时限的约定。

有这样一些措施,古代的自然保护工作还是很有成效的,并且一直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四.古代自然保护得以延续、发展的原因

我国古代的自然保护的相关举措在古代社会中一直得到人们的认同,并得到发展。尤其是生物***的保护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当然与***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关,因而有关保护条文逐渐成为社会生活应当遵循的“礼经”(《礼记·月令》的一部分)系统的一部分。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指出:礼在古代不但有规定***名分的作用,还有节制人们的欲望和涵养性情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关保护生物***的条文,不但在“经”书中宣讲,即在农书和历书中也被反复强调,构成社会生活中重要的道德行为准则,如“非时伐木”非礼,为不孝[18],同时也违法。这种用礼来使人养成道德的方式,及通过有效的教育灌输,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除作为人们行为准则“礼”的规范作用外,古代的宗教也对自然保护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外来的佛教姑且不论,即本土的道教中亦有:“……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手不伤生……”[19]。因此,宗教圣地一般都对生物进行良好的保护。它对一般民众的影响当然也是非同寻常的。

当然,自然保护为后世所重视和传承还有其他原因。众所周知,环境保护(包括自然保护)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得有长远的观念,不能光顾目前利益。拿今天的话说,就是要讲究持续发展。而这正是中华民族古代环境保护卓有成效深层次的原因。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注重整个族群的发展。这一点在古代的史籍中有很多的记载。最典型的是《孟子·离娄上》中的表述,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须知道,《孟子》一书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经典,是古代的官吏和一般读书人都必须读的书,所以这种关注传宗接代的一种人文***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是非常流行的。相应的,注重***的持续利用,为后人留下合适的生存环境,取一种理性的开发自然的态度与上述人文观念相匹配,也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于此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破坏生物***繁衍的行为,诸如用毒药将河流的鱼类杀死,将整群的兽类斩尽杀绝,甚至用太小的网眼***或随意掏鸟蛋,在古代会被认为是断子绝孙的人才做得出来的坏事。因此“自来天地有好生之德,帝王以育物为心”这样一种思想已经以文化的方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之中。一个只顾自己享受,不顾后人,不怕断子绝孙的民族,不可能保护好环境。

理解了古代在自然保护所做的努力及其目的之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古人讲究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亦即强调“风水”[③]。我们知道,在我国很多地方,百姓都自觉保持周围的“风水林”,小到农户的“后垄山”、水口树;大到满族保护长白山及附近的林区。这种风水观念对于环境的保护当然是有很深的影响的。古人为何要强调这种“风水”呢?这也是因为古人认为良好的环境对于人类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谓“山清水秀出圣人”,这句谚语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古人对居住环境关注的意义。

除上述原因外,不可否认,古人对生物的关爱与我国古代人们认为人类本是虫(蠃)的一种,不能没有生物伙伴这一观念有密切关系。这从上面我们举的孔子和庄子的言论中不难体会到。这种观念在后世也一直被传承。汉末思想家王弼认为:“圣人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释老子·二十九章)。同时认为:“自然亲爱为孝,推爱及物为仁也” [20]。他这种思想颇有代表性的。魏晋时期的新道家[④]不但主张“推爱及物”,同时还主张万物自得其乐,这类思想在后代一直有很深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后来一些学者反对笼养宠物就是很自然的了。宋代学者欧阳修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画眉”诗,诗中写道:“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21]宋代的新儒家产生“民胞物与”的思想,即视人民如同胞,视动物如同类显然不是偶然的。南宋赵时庚在《金漳兰谱》中也认为:“是以圣人之仁则顺天地以养万物,必欲使万物得遂其本性而后已。”到了明代,有些动物学者更是对残害动物非常反感,主张要仁慈地对待动物。李苏在其动物学专著《见物》一书中这样写道:“呜呼!***胎夭鹿(底夭)之禁倾,至驺虞麒麟之罕至,王风邈矣,又何惑哉。彼猛兽偶食人,人皆知憾,而人日食兽肉,兽何如?苟蠢动而有知焉,知其不以封豕、长蛇而目乎人也?故曰:‘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诚以天物不可暴殄,口腹奚宜以纵恣!此乃圣贤之论,匪真异端之谈。君子由斯言而观也,则于用物之际,宜尚报功之仁。守犬灵猫当存心于终豢,耕牛战骑宜至戒于轻屠”。他的这段话很显然是把动物放在与人比较平等的角度来看待的,而且呼唤人类要有良知,对于动物***不宜肆意破坏。否则从哺乳动物的角度看,人类就与早期残害人类的怪兽封豕、长蛇没有差别。对于给人类提供许多服务的动物,要心怀感激,最好不要轻易宰杀。这显然是古代生物学者发自肺腑的一段话,非常发人深省。

另外,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桥对“自然”的感悟也很深刻,主张让动物在自然界中和人一样自由地生活,以造就一种更好的生存环境。他对“笼鸟”曾经发过这样的感慨∶“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頮(音会)面漱口啜茗,见其扬翚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平生乐趣,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巨细仁忍何如也!”在这里,艺术家表述了一种人们向往的清新秀丽的生活图景。周围是树影婆娑,睡梦初醒便可倾听百鸟啁啾,晨起欣赏莺飞雀舞。把天地间当作巨大的动物园囿,江河湖泊视作赏鱼池,融我于美妙的大自然之中。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我们知道,道德的起源与人类社会认识善恶有关。很显然,在我国古代社会维护万物生长,为族群繁荣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即为善,反之即为恶。出于这样一种原因,使得我国古代文化体现出一种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特色。当然环境也因此得到较好的维护,当然对文明的绵延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汉纪念五十七,「赵杀鸣犊,仲尼回轮」是什么典故

〖哀乐相生〗 成语典故: 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 西汉·戴圣《礼记·孔子闲居》

〖兵不逼好〗 成语典故: 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孔子家语·相鲁》

〖拔萃出类〗 成语典故: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拔萃出群〗 成语典故: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百福具臻〗 成语典故: 伏望陛下每以汉文孔子之意为准,则百福具臻。 《旧唐书·李藩传》

〖博古通今〗 成语典故: 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孔子家语·观周》

〖拔类超群〗 成语典故: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不劳而获〗 成语典故: 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孔子家语·入官》

〖不能赞一词〗 成语典故: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不能赞一辞〗 成语典故: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史记·孔子世家》

〖不切实际〗 成语典故: 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

〖不请自来〗 成语典故: 老聃迎着说道:‘刚正想来访你,你已不请自来,省却我们许多脚步。’ 丁寅生《孔子演义》第五回

〖辨日炎凉〗 成语典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列子·汤问》

〖不识东家〗 成语典故: “不识东家丘”的略语。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人,称之为“东家丘”。

〖抱痛西河〗 成语典故: 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典出《史记·仲尼***传·卜商传》

〖不通一窍〗 成语典故: 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吕氏春秋·过理》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抱瓮灌园〗 成语典故: 传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在游楚返晋过汉阴时,见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着瓮去浇菜,“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并且说:这样做,为人就会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见《庄子·天地》

〖笔削褒贬〗 成语典故: 《春秋》自孔子加笔削褒贬,为后世立法,而后《春秋》不仅为记事之书。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开辟时代》

〖不幸而言中〗 成语典故: 赐不幸而言中,是赐多言。 《孔子家语·辨物》

〖不壹而三〗 成语典故: 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 《孔子家语·***行》

〖不知其子视其父〗 成语典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观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孔子家语·六本》

〖不赞一辞〗 成语典故: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不赞一词〗 成语典故: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史记·孔子世家》

〖迟迟吾行〗 成语典故: 孔子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孟子·万章下》

〖楚弓楚得〗 成语典故: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汉·刘向《说苑·至公》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孔子世家·好生》

〖出何典记〗 成语典故: 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后汉书·边韶传》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成语典故: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出疆载质〗 成语典故: 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孟子·滕文公下》

〖聪明睿智〗 成语典故: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孔子家语·三恕》

〖出类拔萃〗 成语典故: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春秋笔法〗 成语典故: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史记·孔子世家》

〖成人之善〗 成语典故: 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微吾子言焉,吾弗之闻也。 《孔子家语·五仪解》

〖啜菽饮水〗 成语典故: 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 《荀子·天论》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礼记·檀弓下》

〖存亡续绝〗 成语典故: 天生孔子不后周,不先周也,存亡续绝,俾枢纽也。 清·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

〖道不同,不相为谋〗 成语典故: 道不同,不相为谋。 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

〖丹赤漆黑〗 成语典故: 丹之所藏者朱,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六本》

〖道大莫容〗 成语典故: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史记·孔子世家》

〖导德齐礼〗 成语典故: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

〖登高必赋〗 成语典故: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七卷

〖东观之殃〗 成语典故: 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七日而诛政大夫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 《孔子家语·始诛》未睹功业所至,而见东观之殃,身得重罪,不得以寿终。 汉·桓宽《盐铁论·颂贤》

〖董狐直笔〗 成语典故: 《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董狐之笔〗 成语典故: 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

〖东家孔子〗 成语典故: 东家孔子,至德生于上天。 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多事多患〗 成语典故: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孔子家语·观周》

〖登山小鲁〗 成语典故: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斗筲之人〗 成语典故: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先秦·孔子《论语·子路》

〖多文为富〗 成语典故: 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礼记·儒行》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 《孔子家语·儒行》

〖东西南北〗 成语典故: 东西南北,谁敢安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今丘(孔子)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礼记·檀弓上》

〖东西南北人〗 成语典故: 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於是封之,崇四尺。 《礼记·檀弓上》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

〖多言多败〗 成语典故: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孔子家语·观周》

〖丹之所藏者赤〗 成语典故: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与处者焉。 《孔子家语·六本》

〖耳目导心〗 成语典故: 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逊以为勇。 《孔子家语·好生》

〖耳顺之年〗 成语典故: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

〖恶言不入于耳〗 成语典故: 孔子曰:‘自吾得由而恶言不入于耳。’ 《孔家子语》

〖蜂出泉流〗 成语典故: 孔子殁,七十子不见用,衰世著书之徒,蜂出泉流。 清·龚自珍《古史勾沉论二》

〖腐索捍马〗 成语典故: 君子之居民上,若以腐索御奔马。 《淮南子·说林训》子曰:‘懔懔焉若腐索之捍马。’ 《孔子家语·致思》

〖愤世疾邪〗 成语典故: 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疾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唐·韩愈《杂说》之三

〖负手之歌〗 成语典故: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於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下续示例] 《礼记·檀弓上》

〖放言高论〗 成语典故: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 宋·苏轼《荀卿论》

〖孚尹旁达〗 成语典故: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问玉》

〖各不为礼〗 成语典故: 帝师释迦之徒,天下僧人师也;余孔子之徒,天下儒人师也,谓各不为礼。 《元史·孛术鲁翀传》

〖革凡成圣〗 成语典故: 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而为化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 南朝·梁武帝《敕舍道事佛》

〖过市招摇〗 成语典故: 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史记·孔子世家》

〖观于海者难为水〗 成语典故: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孟子·尽心上》

〖观者如堵〗 成语典故: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礼记·射义》

〖观者如堵墙〗 成语典故: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西汉·戴圣《礼记·射义》

〖寒耕热耘〗 成语典故: 彼善为国者,使农夫寒耕暑耘,力归于上。 《管子·臣乘马》民寒耕热耘,曾不得食。 《孔子家语·屈节解》

〖画虎不成反类犬〗 成语典故: 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唐·刘知几《史通·六家》

〖虎口逃生〗 成语典故: 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庄子·盗跖》

〖黄口小儿〗 成语典故: 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孔子家语·六本》

〖虎口余生〗 成语典故: 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庄子·盗跖》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成语典故: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孔子家语·观周》王肃注:“札,拔也;寻,用者也。”

〖河目海口〗 成语典故: 孔子适郑,与***相失,独立于东郭门外。或人谓子贡日:‘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 《孔子家语·困誓》孔子海口含泽。 《孝经援神契》

〖黑牛生白犊〗 成语典故: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以荐上帝。’ 《列子·说符》

〖虎兕出柙〗 成语典故: 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氏》

〖闳意妙指〗 成语典故: 《孝经》者,曾子以后,支流苗裔之书,平易泛滥,无大疵,无闳意妙指,如置之二戴所录中,与《坊记》、《缁衣》、《孔子闲居》、《曾子天圆》比,非《中庸》、《祭义》、《礼运》之伦也。 清·龚自珍《六经正名》

〖集大成〗 成语典故: 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孟子·万章下》

〖久而不闻其香〗 成语典故: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孔子家语·六本》

〖鞠躬屏气〗 成语典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先秦·孔子《论语·乡党》

〖举国若狂〗 成语典故: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礼记·杂记下》

〖积毁消骨〗 成语典故: 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计逐墨翟,以孔墨之辩而不能自免,何则?众口铄金,积毁消骨。 汉·刘向《新序·杂事三》

〖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成语典故: 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观周》

〖季孟之间〗 成语典故: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论语·微子》

〖金人缄口〗 成语典故: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孔子家语·观周》

〖金人三缄〗 成语典故: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孔子家语·观周》

〖金人之缄〗 成语典故: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孔子家语·观周》

〖金人之箴〗 成语典故: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观周》

〖见小暗大〗 成语典故: 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孔子家语·五仪解》

〖见小暗大〗 成语典故: 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孔子家语·五仪解》

〖举直错枉〗 成语典故: 哀公问曰:‘何为***服?’孔子对曰:‘举枉错诸枉,***服。’ 《论语·为政》何晏集解引包咸曰:“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服其上。”

〖极致高深〗 成语典故: 昔者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此二学者,圣人之极致,治世之要务也。 汉·何休《公羊解诂序》若章草古逸,极致高深,则伯度第一。 唐·张怀瓘《书断·能品》

〖孔壁古文〗 成语典故: 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几十篇,皆古字也。 《汉书·艺文志》

〖苦口良药〗 成语典故: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六本》

〖可杀不可辱〗 成语典故: 儒有可亲而不可却,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 《孔子家语·儒行解》

〖刳胎杀夭〗 成语典故: 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逆臣贼子〗 成语典故: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孟子·藤文公下》

〖年富力强〗 成语典故: 后生可畏 《论语·子罕》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年高德邵〗 成语典故: 吾闻诸传,老则戒之在得。年弥高而德弥邵者,是孔子之徒欤! 汉·扬雄《法言·孝至》

〖年高望重〗 成语典故: 年弥高而德弥劭者,是孔子之徒与。 汉·扬雄《法言·孝至》后来本乡里因他年高望重,就推他做了一位乡董。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

〖龙化虎变〗 成语典故: 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易·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谓***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难乎为继〗 成语典故: 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 《礼记·檀弓上》

〖劣倦罢极〗 成语典故: 颜氏之子,已曾驰过孔子于涂矣,劣倦罢极,发白齿落。 汉·王充《论衡·效力》

〖梁木其坏〗 成语典故: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礼记·檀弓下》

〖傫如丧狗〗 成语典故: 孔子适郑,与***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累累若丧家之狗。 语本《史记·孔子世家》裴骃集解引王肃曰:“丧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见饮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于乱世,道不得行,故累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了若指掌〗 成语典故: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论语·八佾》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了如指掌〗 成语典故: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论语·八佾》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累世通好〗 成语典故: 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 《后汉书·孔融传》

〖累世通家〗 成语典故: 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 《续汉书》

〖犁生骍角〗 成语典故: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语出《论语·雍也》邢昺疏:“杂文曰犁。骍,纯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也。舍,弃也。诸,之也。仲弓父而行不善,故孔子称谓仲弓,……言仲弓父虽不善,不害于子之美也。”

〖礼失则昏〗 成语典故: 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矢志为昏,失所为愆。’ 《史记·孔子世家》

〖路叟之忧〗 成语典故: 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原闻三失。’ 汉·刘向《说苑·敬慎》

〖路无拾遗〗 成语典故: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中都鲁邑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如礼年五十异食也强弱异任、任谓力作之事各从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孔子家语·相鲁》

〖良药苦口〗 成语典故: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六本》

〖难以为继〗 成语典故: 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

欲速则不达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还有《两小儿辩日》

李白《纪南陵题五松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鸣犊,指

春秋

贤大夫

窦鸣犊

回轮,指回车。

两句指的同一件事,见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乃还息乎陬乡,作为陬操以哀之。而反乎卫,入主蘧伯玉家。

作者:刘宾

纪南陵题五松山原文:

圣达有去就,潜光愚其德。鱼与龙同池,龙去鱼不测。当时版筑辈,岂知傅说情。一朝和殷羹,光气为列星。伊尹生空桑,捐庖佐皇极。桐宫放太甲,摄政无愧色。三年帝道明,委质终辅翼。旷哉至人心,万古可为则。时命或大缪,仲尼将奈何。鸾凤忽覆巢,麒麟不来过。 龟山蔽鲁国,有斧且无柯。归来归去来,宵济越洪波。

纪南陵题五松山翻译及注释

ng> 翻译 圣达之人或隐或显,喜欢晦光韬迹,莫辨智愚。鱼龙同池,鱼知道何时龙将飞去?当时和傅说一起打工的人,知道他日后会腾达吗?可是当他遇到殷朝武丁的赏识以后,不是成为了国家的栋梁,气冲斗牛吗?伊尹据说是生于桑树间的,来历不明,寄养在厨房师傅那里,长大以后也能辅佐殷朝啊!当太子当皇帝以后道德败坏,伊尹照样把他禁闭在铜宫中,自己毫无愧色担当起摄政的责任。三年以后,太子改邪归正,伊尹又重新立他为帝,而自己仍旧发誓担负辅翼的角色。这是件多么脍炙人口的事情,留下了万古英名。当时运太背的时候,孔夫子也是没有办法的。凤凰的巢穴也会颠覆,麒麟也不到来,喝水都塞牙。小人蒙蔽君王,就像龟山的阴影蒙蔽鲁国一样,有才无权位,能起什么作用呢?还不如归来,隐居山林,等待时机。

注释 1、南陵:唐县名,在今安徽南陵。2、五松山:山名,在今安徽铜陵西北。3、圣达:才智高超的人。4、就:归、趋、从。5、潜光:指避世。《晋书·郭瑀传》:「潜光九皋,怀真独远。」6、愚其德:有德而其貌若愚。《史记》:「君子盛德,容貌若愚。」7、鱼与龙:鱼,喻一般人。龙,喻圣达。8、傅说(fu yue)情:傅说操筑于傅巖,殷高宗得之,命为相,致殷中兴。《韩诗外传》:傅说负土而板筑,以为大夫,其遇武丁也。李善《文选注》:「郭璞《三苍解诂》曰:板,墙上下板。筑,杵头铁沓也。」9、和殷羹(gēng):这是殷高宗命傅说作相之词,说他是国家极需要的人。《尚书·说命》:「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若作和羹,尔惟盐梅。」10、为列星:相传傅说死后,其精神「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晋书·天文志》:「傅说一星,在尾后。」《庄子》:「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陆德明《音义》:「崔云:傅说死,其精神乘东维,托龙角,乃为列宿,今尾上有傅说星。」11、伊尹生空桑:《吕氏春秋·本味》:「有先氏女子***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水经注》:昔有莘氏女***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母明视,而见臼水出焉,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有莘氏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此二句介绍伊尹童年成长经历。12、捐庖佐皇极:《史记·殷本纪》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汤任以国政,致于王道。13、桐宫放太甲,摄政无愧色:伊尹将太甲放逐到桐宫,以使其悔过。桐宫,位于商汤墓附近。14、三年帝道明,委质终辅翼:《史记》:「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太甲,而授之政。」「委质」有二解。《左传》:「策名委质。」孔颖达曰,「质,形体也。拜则屈膝而委身体于地,以明敬奉之也。」章怀太子《后汉书注》:「委质,犹屈膝也。《国语》:委质为臣,无有二心。韦昭解:质,贽也。士赘以雉,委质而退。」《史记索隐》:「服虔注:左氏云古者始仕,必先书其名于策,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于其君也。」依前二说,作「哲」音读。依后二说,作「至」音读。此二句说太甲三年后悔过改善,伊尹将其接回,重新掌管***,自己继续辅佐。15、则:法则、榜样。16、时命或大缪(miu):谓命运不济,生不逢时。《庄子》:「时命大谬也。」命,命运。缪,差错。17、仲尼:孔子的字。18、鸾(luan)凤忽覆巢,麒麟不来过:《孔子家语》:「孔子自卫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犨鸣犊、舜华,乃临河而叹曰:『丘闻之,刳胎杀夭,麒麟不至其郊;覆巢破卵,凤皇不翔其邑。何则?君子违伤其类也。』遂还,息于陬。」19、龟山蔽鲁国,有斧且无柯:孔子《龟山操》:「予欲望鲁,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乐府诗集》:「《琴操》曰:《龟山操》,孔子所作也。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龟山,作此曲,以喻季氏若龟山之蔽鲁也。」《元和郡县志》:龟山,在充州泗水县东北七十里。陆贾《新语》:「有斧无柯,何以治之?」20、宵济:夜渡。

纪南陵题五松山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为安史之乱的一年。此年春天,李白游于金陵。五月,至扬州。青年诗人魏万千里追寻李白而至,相见甚欢,又一同返金陵。李白把自己身边的诗文全部交给魏万,嘱咐魏万编集。随后,李白闻说日本友人晁衡回国途中遇难,感伤地作诗哀悼。之后,李白周游南陵、秋浦、青阳、泾县,登九华山。这首诗即是作者在南陵游玩时所作。

纪南陵题五松山赏析

 李白这首长诗,主要以三位古代圣贤的事迹构作而成。诗人借古抒怀、以典述志,明晰地表达出诗人仕途「穷达」观,含蓄地透露出诗人晚年的悲愁幽恨。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般尤为仕人遵奉的信条,李白亦不例外。这首诗中以傅说和伊尹两典来写「达」。要「达」,一要仕人必须是一个人才,是池中之「龙」,要发圣贤之光,怀圣贤之德,具「佐皇极」之才能;要「达」,二要君主必须慧眼识贤才。殷高宗思贤若渴,梦得圣人,遍访天下,终于在从事筑墙劳动的努力中找到了贤相傅说;伊尹不过是商汤妻有莘氏的奴隶,又当过厨子,商汤却不嫌其地位低贱,委以相位。这样,「达」者就能「兼济天下」,一展宏图。殷商时期不被人理解的傅说曾运筹帷幄,大兴殷室,死后亦化为天上星宿,他确是古来圣贤璀璨星群中的佼佼者。伊尹的治绩更为辉煌,他助汤攻击夏桀,又历佐卜丙、仲壬两王,当太甲无道时,他果断地将其放逐于桐宫,自己摄政,直至三年后太甲悔过修道,才复其帝位,忠心***。这种政绩,不由得使诗人无限虔诚地吟出了「旷哉至人心,万古可为则」的赞美。由此可见,「达」既是有才、适才、用才、成才的过程,又是君臣相悦、共治国政的过程。因此,「达」成了有为仕人、贤才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第三个孔子的典故是写「穷」。时世乘谬,运命不济,圣贤仲尼也无可奈何。孔子一生奔走于卫、陈、齐、楚等列国间,四处碰壁。他自卫入晋,闻赵简子杀二贤臣,曾感慨贤才求仕五路。他也曾登鲁国龟山,作《孔子龟山操》,视季桓子若龟山之蔽鲁,深感自己手无权柄,仕途窘穷,无法实现三代仁政,不得已而归来牖下,厄而著《春秋》。诗中三个典故均举名相大贤的事例,分析仕途甘苦,发穷达之论。

 诗中大部分篇幅写古时贤达者的丰功伟绩,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艳羡、赞美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而在孔子的典故中既对圣贤大德的儒家鼻祖一生窘穷寄于同情,还为自己与之类似的「穷」途末路悲愤不已。诗人所以举孔子为仕「穷」的例子,还因为孔子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追求从政理想的精神与自己产生了共鸣。综上所述,李白的仕途「穷达」观以「达」——入世济民为核心的,他的忧喜备份由此而来,他的进步、伟大也由此而来。

诗词作品: 纪南陵题五松山 诗词作者: 唐代 李白 诗词归类: 咏古、抒怀、怀才不遇、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