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崇高》,论崇高朗吉努斯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6-19 0
  1. 请推荐几本关于提高修养和知识的书籍
  2. 金钱在左,人性在右,你如何选择?
  3. “和而不同”的比较文学——变异学
  4. 沁园春长沙赏析
  5.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
  6. 如何理解审美范畴中的崇高 五星文库
  7. 布瓦洛所说的自然在理论上源于莎士比亚对吗

摘 要:悲剧的崇高美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学者的研究兴趣,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从不同的视角探讨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对文学艺术的鉴赏来探讨悲剧的崇高美如何体现,从而使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在悲剧作品中,悲剧的矛盾冲突越激烈,人物性格就越鲜明,人们就越能感受到作品的崇高美;悲剧的***与***丑恶的强烈反差,使痛苦主体的崇高美彰显无遗;人们对痛苦的体验往往最深刻,悲剧的痛苦情感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感受到悲剧主体的崇高美。

关键词:悲剧 崇高美 激烈矛盾 对比反差 情感共鸣

引言

《论崇高》,论崇高朗吉努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悲剧”来源于西方。“悲剧“tragedy”一词,就是从希腊语“山羊之歌tragoidia”一词演化而来的。”[1]从诞生开始,它就在西方文学中占据着主流地位,而且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此后,世界上许多著名学者黑格尔和尼***等都对悲剧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世界最早的著名悲剧家是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他的代表作品是《普罗米修斯》。悲剧主要通过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可调和的激烈矛盾,以悲惨的结局揭示人间的罪恶,让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道德得到升华。悲剧容易激起读者及观众对罪恶的悲愤和对美的崇敬,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2]“崇高”(sublime)是一个美学概念。它和人格尊严及自由密切联系在一起。人们都是在***的意义上讲崇高。它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灾难和人间的罪恶做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伟大的,令人愉悦的精神力量。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而“崇高”正式作为美学范畴,是在英国美学家伯克写出了《关于崇高美和秀丽美概念起源的哲学探讨》一文之后,即“任何能引起痛苦的危险感的事物,或者说,任何可怕的事物,即是以在人心中引起像恐惧这样的强烈感情的事物,就是崇高。”[3]他从读者的主体美感经历出发,论述什么东西能在读者心中唤起崇高美。古希腊作家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他在论述崇高时,对象是诗人(作家)。他主要从语言方面,讨论在文学创作中如何使作品获得崇高美。他断言崇高源于语言的堂皇华贵。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的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康德。他的崇高论受到了伯克的很大影响。他认为崇高与人是不可分离的,与人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他断言崇高源于心灵的***精神。德国的美学家席勒主要从艺术的角度探讨崇高的本质。他认为崇高是悲剧题材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

基于以上著名学者关于崇高与悲剧的认识和论述,本文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来探讨悲剧的崇高美,从悲剧的激烈矛盾冲突、***与***丑恶的强烈反差和悲剧痛苦的情感共鸣的角度,论述崇高美的体现形式,从而使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激烈的矛盾冲突

“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4](P189)另外,激烈的矛盾冲突蕴含着种种对比,而对比是文学和美学表现的一种有力的手法。对比能让人把事物看得更清楚。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主体的崇高本质在客体的卑鄙行径的对比下,更显崇高之光芒。所以,崇高的审美价值体现在悲剧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这种矛盾越尖锐,就越能显现出崇高的审美价值。

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只要是悲剧,矛盾冲突都非常激烈。矛盾冲突是***的构成要素之一。“悲剧冲突对悲剧人物来说是与之俱来的构成要素,只有人物而无悲剧,冲突不可能成为悲剧。”[5]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悲剧***,也就没有悲剧艺术。作品的矛盾冲突越激烈,就越能显示出作品的崇高美,越能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崇高正是在与各种严重的敌人,与困难、凶恶、灾祸、苦难、挫折的斗争中,才光芒四射的。”[6]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崇高与悲剧美。这部作品演绎了崇高想象和动人心弦的悲愤***,尝试了对经典的崇高和悲剧观念的解构。严刑拷打,在刑架上分尸等情节,矛盾是何等的激烈!李尔把王权和财产分给了两个口蜜腹剑的女儿,得到的回报却是万般***。他所期待的“天伦的义务、儿女的责任,孝敬的礼貌和受恩的感激”统统化为乌有。这种父女之间的激烈矛盾是多么令人心寒啊!又如何能让人忘记呢!正是这样激烈的矛盾冲突,给读者展现出一种崇高美的氛围。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的一部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深深相爱,两人为了爱情忠贞不渝,不畏强权,最后为爱情都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梁山伯的情敌马文才,他有权有势,品行低劣。为了得到祝英台,他用了许多卑鄙的手段陷害梁山伯,不断地要把他至于死地。梁山伯为此受尽了折磨,双方矛盾很激烈。梁山伯的善良和情敌的卑鄙无比、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真挚情感和情敌马文才的凶残、冷酷无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对强权的无畏勇气,对待爱情的崇高品格,体现出了崇高的艺术美。此剧在民间广为流传,他们的爱情故事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千古绝唱。读者或观众无不从这部悲剧的激烈矛盾中,感受到他们爱情的崇高美。因此,悲剧的毁灭是趋于崇高的死,或者说是死的崇高。

二、***与***丑恶的强烈反差

“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与***丑恶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4](P190)“优秀的悲剧作品总是在真与***、美与丑、善与恶的悲剧冲突中以代表前者的遭摧残和失败的悲惨结局,暴露出后者的不合理,从而预示出真理、正义和人的历史要求必将胜利的前景,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体验。”[7]在悲剧中,主人公的命运往往是悲惨的,并且作品中对人性的***与***丑恶的对比会达到极致。一方面,通过两者的强烈对比,***丑恶会更加令人厌恶,***会更加令人推崇,从而彰显了崇高美的光芒。另一方面,读者或者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丑恶,感悟到***,从而受到道德的教化和灵魂的净化,得到美的愉悦,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真、善、美三者的统一,是美好人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8]崇高之所以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审美形态,是因为它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包含了人性之美。与优美相比,崇高与***的联系更加紧密。崇高主体在***丑恶面前坚强不屈,使人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获得一种美的愉悦。这就是崇高美,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请推荐几本关于提高修养和知识的书籍

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同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崇高与悲剧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实践主体能动性方面的崇高,表现为人格与首先行为中的强大威力。实践对象化领域中的崇高,表现为自然界事物状貌样态中的强大威力。I.康德曾把它们区分为数学的(数量的、体积的、空间的、静态的)与力学的(力量的、能量的、动力的、动态的)两类,实际上两者常交融并存。艺术作品可以把这两方面的表现融为一体,以人格心灵的崇高为内容,以物体景象的崇高为形式,使震撼人心的威力更为凝炼集中。在欧洲,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一篇佚名的论文《论崇高》,作者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并以海洋、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为例进行说明。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E.博克,英国的另一些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引起的。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常用“大”来表述。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然状貌方面。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在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与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崇高特征仍是相近的。

美是什么?这是美学中一个最古老而至今还未有圆满答案的问题,也是传统美学中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美的本质问题。对美的本质的追问,是对人类审美现象的终极意义的哲学探讨,历代哲人一直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正式提出和探讨,始于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

自柏拉图开始的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是历代西方哲人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美的本质的解释必然与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相联系。

2.从精神方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从精神方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客观精神方面来探讨,如柏拉图、普罗丁、黑格尔;一是从主观精神方面来探讨,如休谟、康德。

柏拉图设定美是“单一的理念”,这“单一的理念”是一切美的根源,也是美的本质。

普洛丁进一步把理念神秘化,称之为神明理性(理式)。这种神明理性是宇宙一切之源,也是美的根源和本质。到中世纪神学家那里,更是把这种理念直接称为“上帝”,上帝是一切美的根源和本质。

金钱在左,人性在右,你如何选择?

关于提高修养和知识的书籍:

1.《***如给我三天光明》 作者:海伦·凯勒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2. 《谁动了我的奶酪》 作者:斯宾塞.约翰逊

该书用一个生动的故事,阐述了一个简单却往往被人忽略的真理:变化总在发生,所以每个人都要预见变化、追踪变化,更要适应变化,并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从而能享受变化。这本书适合任何的年龄层,而且阅读这故事花费你不到一小时的时间,但其中独特的真知灼见却能对你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力和帮助。

3. 《宽容》 作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美)

阅读此书是认识文明史变迁的一种有趣方法,人类历史是什么样的?它是怎样演化的?人与历史关系如何?人是如何去创造历史的?人何以要去认识历史?作者以别出心裁的手法,从社会或人是否宽容的角度来体会、感悟、理解西方历史的变迁。“宽容”与“不宽容”,正是一对矛盾的概念,谁成为时代的中心或哪一个成为边缘,时代的历史风貌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因而,用这种方法理解人类文明,人类历史的变迁无疑是处在无序与有序不断交替的状态。作者房龙先生不是直接赞美符合宽容标准的历史过程、否定或批评不宽容的历史现象,而是抓住人类文明变迁历程中“宽容”与“不宽容”所呈现出的各种形态,来描述社会发展何以如此的变迁规律。在此书中,作者以是否“宽容”的通道进入了人类文明深处。如此独特书写历史的做法,不仅打破了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社会不断进步的乌托邦幻想,而且进一步打开了人们认识历史变迁的思维空间,提前揭示了后现代景观下的文明形态。

4. 《***如爱情是游戏,这就是规则》 作者:切丽.卡特.斯考特(美) 这是一本适合女人、男人、各年龄阶段的读者阅读的书。在她的笔下,所有恋爱中的成败在作者笔下一一道来,爱情不再孤立,不再说不清道不明。该书写作风格严谨,观点公正,第一次把爱情———这个中国人认为永远也说不清楚的东西理性化、规则化,着实让人受些启发。

5. 《湘行散记》 作者:沈从文

读沈老的散文就好比看一幅晕着水的淡彩,通篇文字如同浅水一样地流淌,润泽着读者的心。看似毫不用力道的涂抹,出来的线条却清朗通灵;几乎白描的手法,不杂一丝的议论,不着痕迹地触动读者的心弦。虽然故事不怎么感人,人物那么陈旧,但一个个字摆那里,却熠熠闪着辉。

6. 《人生真相》 作者:梁晓声

这是对精神文化深度的探取,作者于平凡的人生中体验美感,显现了作家和普通人的血肉联系,以及与时代脉搏的思想契合。作者是一位自省意识很强的作家。“懂得反省”四字之于今日中国现实显得格外重要,《人生真相》集中涉及到了广泛的社会文化话题,诸如档案制度、司法制度、慈善事业、城建格局、***题材、读书指南等等,及至恐怖主义、奥运精神、世界走势等多项宏观之虑,这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焦点和热点。

7. 《我的爱 我的自由》 作者:伊莎多拉.邓肯(美)

《我的爱 我的自由》是现代舞创始人、美国著名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的自传。在本书中,她尽情地阐释两大人生命题——爱情与自由;以熔岩般的热情将生命、爱情和舞蹈事业熔炼成文字的光辉,让读者领略到一位伟大妇女非凡的生命力。对于一些身处逆境,又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而言,读到这部传记,就应当明白,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昨天的梦想未必不是今天的希望和明天的现实,邓肯以她的亲身经历,向世人展现一个女子从不被承认到备受尊重的过程。

8. 《何处是归程》 作者:黎阳

《何处是归程》也是一本语言非常优美的***,它***用了独特的散文化、诗化语言形式,它描写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心灵蜕变史,呼唤当代青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碰撞中坚守理想和精神的高度。用唯美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在***中刻意承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学的优美、博大和精深。面对着势不可挡的西学东渐的时尚,作者高扬起“东学西渐”的旗帜,并且以她的***勉力实践之。仅从语言上看,黎阳的这部***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华彩独异,风流尽显,精美地演绎了汉语言的音、形、义之美,形成了独特的“黎阳”现象。

9. 《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 作者:理查德.瑞吉斯特(美) 作者在书中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另一种诠释——即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来实现由城镇、村庄组成的人类生态系统朝着好的方向演化,为所有人群和各类文化提供一种最大的发展机会,以使人类的创造热情完全激发出来,使我们能够充分享受大自然所赐予的美好环境。

10. 《绝顶》 作者:张海迪

这是一部以攀登梅里雪山为背景,展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并以作者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对人类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刻挖掘的作品,通篇充满浪漫***和理性智慧,文笔磊落跌宕,温婉秀丽,表现出了一种直面困难、昂扬向上的价值取向。该书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向“十六大”献礼的图书之列,书中昂扬进取的精神,无论对个人、对民族、对国家,还是对一个时代,都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这种精神,个人、国家、民族、时代才会充满希望。

人文社科类型的书籍:

一、哲学类

1.理想国(Republic) 作 者:柏拉图(Plato)

2.形而上学(Metaphysics) 作 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3.诗学(On the Art of Poetry) 作 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4.诗艺(On the Art of Poetry) 作 者:贺拉斯(Horace)

5.论崇高(On the Sublime Longinus) 作 者:朗吉奴斯(Longinus)

二、***学类

1.尼各马可***学(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 作 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2. 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作 者:亚当·斯密(Adam ***ith)

3.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A Discourse on Inequality) 作 者: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

4. 实践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作 者:康德(Kant)

5.道德形而上学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作 者:康德(Kant)

6.功利主义(Utilitariani***) 作 者:穆勒(Mill)

7.***学原理(Principia Ethica) 作 者:摩尔(G.E.Moore)

三、宗教学类

1.忏悔录(Confessions) 作 者: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

2.托马斯·阿奎那要籍选(Basic Writings of Saint Thomas Aquinas)Vol.1, Vol.2

作 者:阿奎那(St.Thomas Aquinas)

3.迷途指津(The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作 者:马蒙尼德(Maimonides)

4.路德基本著作选(Basic Theological Writings) 作 者: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5.论宗教(On Religion) 作 者:施莱尔马赫(F.D.Schleiermacher)

四、社会学类

1.论***(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 作 者:杜克海姆(Emilc Durkheim)

2.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

作 者:韦伯(Max Weber)

3.货币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oney) 作 者:席美尔(Georg Simmel) 4.一般社会学论集(A Treatise on General Sociology)Vol.1, Vol.2 作 者:帕累托(Vilfredo Pareto)

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Ideology and Utopia) 作 者:曼海姆(K.Mannheim)

五、人类学类

1.金枝(The Golden Bough) 作 者:弗雷泽(James G.Frazer) 2.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作 者: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

3. 原始思维(The S***age Mind) 作 者: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

4. 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作 者:拉迪克里夫-布郎(Brown)

5.种族、语言、文化(Race, Language and Culture) 作 者:鲍斯(Franz Boas)

六、政治学类

1.政治学(The Politics of Aristotle) 作 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2.君主论(The Prince) 作 者:马基雅维里(Niccolo Machi***elli)

3.社会契约论(The Social Contract) 作 者: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

4.利维坦(Leviathan) 作 者:霍布斯(Thomas Hobbes)

5. ***论(上下篇)(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作 者:洛克(John Locke)

6.论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aws)Vol.1, Vol.2 作 者:孟德斯鸠(Montesquieu)

7.论美国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Vol.1, Vol.2 作 者: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8.代议制***(Considerations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作 者:穆勒(Mill)

9.联邦党人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 作 者: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

10.自由秩序原理(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作 者:哈耶克(F.A.Hayek)

“和而不同”的比较文学——变异学

撰文/追影墨客

金钱的贪求和享乐的贪求,促使我们成为它们的奴隶,也可以说,把我们整个身心投入深渊。唯利是图,是一种痼疾,使人卑鄙,但贪求享乐,更是一种使人极端***,不可救药的毛病。

——--古希腊 郎加纳斯 《论崇高》

? 如果金钱在左,人性在右,你会如何选择方向呢?其实,你如果守住自己的底线,守住自己的尊严,守住自己人性光辉的一面,你守护了身边最珍贵的东西,你就是最大的首富。**结尾之处,借张晨光扮演的老金之口说出:“金钱是冰冷的,爱人是温暖的”让人明白生活真谛,此次“花光十亿”的挑战每次都在让王多鱼在人性与金钱之间做取舍,这也是**所提出的终极思考。

 纵观全片,《西虹市首富》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探讨了金钱、友情、爱情之间利弊,对人性的讽刺意味十足。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并不能换来真正爱情、友情。《西虹市首富》在喜剧片与爱情片的处理上,做到了恰到好处的兼容,不负众望

 影片中的一个颇有正能量的亮点,脂肪险这个脑洞很大,也是抓住了现代人一大痛点——肥胖。减肥之所以困难,是因为人们只顾眼前吃的爽,没考虑瘦下来后长远的收益。如果减肥的利益能立马兑现,及时反馈,那么就会更有动力减肥。

 再者,足球场那段戏,有点致敬星爷意味,一群平凡人面对顶尖的运动员的进攻,能否坚守人性最后的尊严呢?结果我们看到,即使最后遍体鳞伤,球员们也保住了他们最后的底线,比赛结束时,胜利的恒太队反而像输了的一方垂头丧气。这段戏好像是在为平凡人发言:虽然我们并不富裕,资质平庸,但是我们还是有道德底线的,金钱利益面前,不会泯灭了良心。

 像星爷**里的小人物一样,王多鱼这个小人物也在金钱的考验下完成他的人格升华,也鞭策了千千万万像我们这样的平凡人。影片不只是一部令人哈哈大笑的喜剧,其中也有令人深思的大道理,对于金钱和人性的考虑,对于爱情的忠贞,不得不说,影片的笑料都是导演用心的体现,希望这部**多年以后会像星爷的喜剧一样,引人深思。

 即便这个世界多么不公平,这个社会多么浮躁,一夜暴富、一夜出名的故事屡见不鲜别人怎么靠出卖人性获取成功,我们都要坚守内心最后的底线,做一个无愧于心的道德良心守门员。

沁园春长沙赏析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概念是我国学者曹顺庆提出,其主张要从“变异”的角度出发,拓宽比较文学的研究。“变异”这一理论的提出,让以“求同”为主旨的法国学派同源性、实证性研究以及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均进行的一定的变革,使人们从固化的思维中跳出来,由“求同”走向“求异”。

“变异学”这一概念是2005年才被提出,虽然是近十几年刚刚形成的理论,存在时间较其他理论还比较短,但是早在前人的论述中就可以看见一些雏形:1***5年学者叶维廉就提出了“东西文学各有一套自己的‘模子’,不同‘模子’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开始推动人们的思维转化。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存在了两百年的学科,因其较大的灵活性伴随着较多的争议,但是在各国学者的努力下,将争议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推动着比较文学学科向前发展。从最初认为比较文学仅仅是文学比较的一种方法不能够成为一门学科,法国学派提出比较文学是一种“国际文学关系史”;但法国学派过于注重实证性而忽略文学性,美国学派由此提出平行研究理论,扩大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的界限逐渐打破,世界文化朝着多元文化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此时美国学派提出的研究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于时代的发展,为了使比较文学重新焕发新的生机,以曹顺庆为代表的中国学者提出比较文学的变异学,进一步推动比较文学向前发展。

变异学 “求异”的概念刚刚问世不久,但是却可以预测出是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是具有广阔的生命力。虽然挑战了西方学者对于比较文学“求同”的传统观念,未受到广泛认同;虽然存在时间较短,世界文化的话语权仍旧受控于西方国家,但是这一理论的提出恰好说明人们的观念开始逐渐转变。任何的真理均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只是相对于特定的年***出某些真理性的阐释,从而推动某个时代的发展。西方学者中“求同”观念对当时的时代来说有利于比较文学的发展,却不适用于当今社会跨国文化的研究。早在中国近代社会,因为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时中国的学者们主张抛弃落后腐朽的传统文化,全面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学理论,执力求“同”:比如钱钟书就曾经提出的“东学西学,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就是求同的表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学者思想不断发展,认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蕴含的文明基础不同,所以一味寻求“共性”只能是放弃属于我们本国自己的文化,推动西方国家文化霸权主义的形成。所以应该要认识到各国文化均是不同的,在进行世界文学的跨文化研究的时候,对比“异”比寻求“同”更为重要,研究以差异为前提的比较文学是必然的,并且是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影响深远。

开展比较文学变异学的研究需要我们“和而不同”,这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不同之处,也要看到相同之处。

① 异质性是比较文学的基础。 在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时候,文化标准的话语权一直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余各国无论本国文化如何鲜明,均会被转换成他国文化。在中国的《文心雕龙》中刘勰曾经详细论述了“风骨”这一概念,探讨“风骨”和“气”之间的关系,最后达成“风清骨峻”的美学理想。但是在当今社会,部分学者不是进一步探讨“风骨”和中国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而是选择探讨“风骨”和西方国家“崇高”的概念二者有何相同之处或者是“风骨”还能转换成西方文学中的何种术语,这就丧失了本国文化的鲜明性,去一味迎合他国文化。而反观西方国家的文学理论,均没有被其他国家影响,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至今仍旧被大多数人奉为圭臬,其中关于“悲剧”的论述更是成为众多作家写作的理论来源,保持着文化的独特性。其实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化,其形成均有一定的理论来源。在《文心雕龙》“风骨”篇开头就说:“《诗》总六艺,风冠其首”,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来源是中国诸如《诗经》一类文学作品;“崇高理论”来自古罗马的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二者理论来源本就不同,生硬地将二者凑到一处,最后的结果只能使得文学理论变得盲目和牵强,丧失本国文化的独特性。所以我们应该要关注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要关注文学的异质性,才能推动比较文学继续向前发展。如现代社会中,易卜生《玩偶之家》讲述了关于木偶一般的娜拉有一天忽然觉醒,选择出走,而结局如何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空间;中国的鲁迅也写了一部作品《伤逝》,涓生和子君的结尾续写了娜拉出走的结尾,这是具有中国化的写法。两人本是自由恋爱,但是却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面前逐渐被磨平了棱角,变成了靠着丈夫养活的家庭主妇,其本质就是在被中国封建礼教下三从四德所束缚,最后子君的死亡也暗示了中国女性的悲惨命运。所以鲁迅和易卜生的两篇作品,虽然内容近似,但是仍旧有较大不同。

② 在进行比较文学变异学的研究需要关注求同性。 比较文学的变异学并非一味强调差异,并非主张在没有影响关系的事物之中进行一通乱比,而是从某种程度上也肯定其相同之处。比如泰戈尔作为一位印度诗人,作品内容主要是是泰戈尔对自然世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文学艺术活动及其规律的审美性阐释,我国作家冰心就受到了泰戈尔的影响,其作品《繁星》、《春水》均和《飞鸟集》有一定的联系,这是两个人在创作过程中的相同。这种“同”在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时候是无法被抹杀的,我们应该要学会承认这种相同,并且进行研究。在这种同源中的变异性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值得人们研究。

总之,从关注“同源”到关注“异质性”,是比较文学发展的一大进步,关于“变异学”仍旧有众多内容需要后人不断探究,使理论逐渐完善。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

万山红遍 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 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

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中流击水 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 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沁园春·长沙》段落大意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中心思想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写作特点

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如何理解审美范畴中的崇高 五星文库

1.莱辛的诗画界限论

 莱辛认为,造形艺术和诗歌,它们有异中之同,即都要模仿自然;也有同中之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就存在形式说,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的表现范围要比画广,画适宜于表现美,诗则除了美其他丑、怪、悲、喜、滑稽等均能表现。2.就模仿的媒介说,诗用人为的符号,即时间中动作发出的声音;画用自然的符号,即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和色彩。3.就模仿的对象说,诗描绘时间中先后持续的事物即动作;画描绘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即物体。4.就追求的效果说,诗求其真,再现人的动作的复杂冲突;画求其美,即姿态和表情上的静穆或静穆的伟大。上述诗画各自的特殊规律是相互不能超越的,否则就会招致失败,但这些规律也不是绝对的。

 2.三一律

 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鲍姆加登的“理性类比”概念

 “理性类比”是“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于1739年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用“理性类比”肯定了感性的东西,其内容包括:感性洞察力,即洞察相同之点的能力;感性敏锐性,即洞察差别的能力;感性记忆;想像力;感性判断;对类似情况的观察;特殊感觉力。“理性类比”反映了鲍姆加登把纯粹认识论的美学转到艺术和艺术理论的美学。

 4.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

 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5.尼***的日神、酒神论

 尼***认为悲剧是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至深本质的二元冲突中产生的,日神和酒神是二元对立的两种冲动或精神。日神代表着对生命个体的肯定,酒神代表着对生命本原的肯定;日神代表梦的形象世界,酒神代表醉的现实世界;体现日神精神的艺术是造型艺术和史诗,体现酒神精神的艺术是音乐和抒情诗。

 6.巴尔特的代码理论

 巴尔特在其《S/Z》中分析巴尔扎克的***《萨拉辛》时提出了关于代码的理论,用S和Z分别代表书中的两位主要人物。他认为这篇***具有自足结构和能指性质,***中的人物、读者和作者都不过是各种代码,并不具有实体性。他主要探讨词汇组合所包含的意义,用五种代码分析文本的能指,释义代码、寓意代码、选择代码、象征代码和文化代码。

 7.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继承者,他在美学上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个唯物主义命题。他是在批判当代的美学思潮,特别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思潮的过程中提出这个命题的。他对“美是生活”作了这样的解释: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这个命题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恢复了现实的权利;其次是它揭示了美对生活的依附关系;三是它在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泛滥的情况下,为美学的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8.象征主义的理论主张

 象征主义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差异性和暧昧性去揭示它们所暗示的事物现象的内在性。象征主义的目的在于以主观变形来构成它的作品;把主客观两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是波德莱尔的“普遍相似性”的思想;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象征;语言成为象征主义的中心;象征主义还要求诗歌的音乐性和绘画性。

 9.尼***的日神、酒神论

 尼***认为悲剧是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至深本质的二元冲突中产生的,日神和酒神是二元对立的两种冲动或精神。日神代表着对生命个体的肯定,酒神代表着对生命本原的肯定;日神代表梦的形象世界,酒神代表醉的现实世界;体现日神精神的艺术是造型艺术和史诗,体现酒神精神的艺术是音乐和抒情诗。

 10.穆卡洛夫斯基的“主体的移心化”

 传统的艺术主体仅指作家,穆卡洛夫斯基主张多功能艺术主体论,除了作家,艺术品的保护人、商人、检察官、出版家、批评家等都可承担主体的功能,此即所谓“主体的移心化”。正因为主体不是单元的,是同环境联系的,故穆卡洛夫斯基强调对话,把它作为联系实际的方式。

 11.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论崇高》侧重与内在灵魂的涵养提高,重视作家的心智;列举崇高的五个来源;这五个来源的关系;《论崇高》还提出了美的范畴问题;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标志着一个新的美学范畴的诞生。

 12.柏格森的滑稽论

 法国“非理性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柏格森在1900年出版的《笑》中收入了论滑稽的意义的三篇文章,他的滑稽论包括形式的滑稽、姿态和动作的滑稽、情景的滑稽、语言的滑稽和性格的滑稽等方面的内容。

 13.阿多诺的否定的美学

 阿多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是最独特的人,也是“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大体上可以用“否定的美学”来加以概括,主要有三方面:1.反艺术;2.文化工业;3.音乐社会学。

 14.穆卡洛夫斯基的“主体的移心化”

 传统的艺术主体仅指作家,穆卡洛夫斯基主张多功能艺术主体论,除了作家,艺术品的保护人、商人、检察官、出版家、批评家等都可承担主体的功能,此即所谓“主体的移心化”。正因为主体不是单元的,是同环境联系的,故穆卡洛夫斯基强调对话,把它作为联系实际的方式。

布瓦洛所说的自然在理论上源于莎士比亚对吗

1、崇高的概念

崇高,又称壮美,它重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鼓舞和激励,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2、崇高的本质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崇高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 3、崇高的特征

崇高作为美的基本形态,它的对象常常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气势磅礴的。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我们学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一种愉悦感。

(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 (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如火山、雷电、奔马等。

(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4、对崇高的理解

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 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

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崇高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则在于主体在受到压抑之后,激发了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于征服和掌握客体)总之,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表现为主体迫使客体与之趋向统一的过程。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E.博克,英国的另一些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引起的。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常用“大”来表述。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然状貌方面。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在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与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崇高特征仍是相近的。

“崇高”最为基本与核心的内涵在于,它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的一种肯定性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具有伟大、高尚,充满***和向往的精神品格。陶伯华的《美学前沿》一书中,他论及崇高时,也提到这一过程;从神的崇高到人的崇高;从神性到人性,崇高是人向无限奋进的超越高度,在无限超越中显现出人的崇高。

朱立元概括:崇高的基本内涵在于 “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与***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希腊修辞学家郎吉弩斯最先提出了美学范畴——崇高。《论崇高》“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认为艺术应具有崇高的风格,作者须有“伟大的心灵”,崇高不是别的,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的思想当然

属于崇高的心灵,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种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赐予。英国人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认为“当一个对象以美打动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不是占有欲时,我们就沉浸在真正的美的享受里;当一个对象使我们联想到危险和痛苦,但不是真正面临危险欲痛苦的威胁时,我们所体验到的便是崇高的感情。”提出崇高不属于美,而是与美并列的范畴。

展开来论,崇高包含有对生存理想的积极追求。即对完满的人格、完整的生存境界的追求、即从道德和理性上对人性和生存意义的弘扬。通过分析来自自然、社会艺术的崇高我们无不可以得到证明 。

自然的崇高产生于人的审美活动中。人与自然能够形成多种联系。如功利关系。从物的角度看,自然无所谓崇高与优美,但是,由于有了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活动,自然物就由自然存在物变成了审美人生的存在物。也就是说“自然性与人性”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紧密的与和谐的沟通。自然成为文化符号,高山体现着人文精神,瀚海变为充满生命的审美对象。

面对自然物的形式上的激荡、奔突、喧嚣、磅礴、粗砺,审美主体在心理上首先激发的是复杂的恐惧感、紧张感和不自由(受控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冲突对立。但是当着人类在人生实践中积累起足够的经验,认识到这类自然存在只是一种危险的象征,而不会构成现实的威胁时,人生实践就能够上升为以审美实践的方式对待这种自然物。这意味着人类以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存方式对自然物的“占有”,也是人类的更高层次的自由人生的表现。其实质就是“人性与人的尊严在粗野的自然面前所得到的实现和确认”,是“人的理性精神的胜利”。换言之,“经过审美活动,人自身也获得了新的意义上的自由,在人与自然冲突及和谐之中构成了特定的人生境界。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其审美意义在于,它体现了生存意义的某一本质方面,即生存是伟大、高尚的,它拒绝平庸和堕落。崇高所带来的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体验。在此,世界不再是平常的,而是让人振奋的、给人以力量的;人生也不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充满向往和***。

无论是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崇高,还是艺术反映的崇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崇高显现或象征,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超越巨大形式过程中表现的人格力量、宽广胸怀和博大仁爱的道德情操,它具有这样一些美学特征:所谓博大,是指崇高表现为这样一种精神:无私无畏,胸怀宽广,不念一己之利,不计一己之

私,无偏狭之见,无短视之举,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忧乐系于天下,使人的日常行为溢出个体生存本能而具有人类生存实践的普遍性特质,能产生功在当代,利被天下,惠及后世的价值。这种博大胸襟,必然在行为上以符合事物客观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为前提,无论是深远高迈之举,还是琐细平凡之为,都有着与进步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共同追求吻合一致的合理性,此其正义性的一面。

所谓正义性,就是对是非善恶的去从选择明确而坚定,非者抑之,是者扬之,恶者弃之,善者从之,就是“义”。义所当为,虽死必为;义所不当为,虽死不为,这就是崇高应有的正义性。大禹治水,三十而未娶,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肺腑之声;为了免除子孙的苦难,无数先烈“愿把牢底坐穿”,等等,都是博大之举、正义之为。正是这种博大与正义,使人类对自己充满了永恒的乐观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大性与正义性恰恰是崇高的神髓,是走向崇高不可或缺的内在基质。崇高强烈地显示出主体在对立冲突中的坚定性与刚强性。

布瓦洛所说的“自然”,在理论上源于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布瓦洛是法国诗人、文学批评家。1666年发表一组讽刺诗,针砭教士、妇女及巴黎的生活,成为莫里哀、拉辛等文豪的朋友。1674年发表《诗的艺术》,阐明了文学的古典主义原则,对当时法国和英国的文坛影响很大。还撰有打油性叙事诗《读经台》,并且翻译了朗吉努斯的《论崇高》。

布瓦洛青年时期的作品主要是《讽刺诗》,第 1至7 卷发表于1666年;第8、9两卷发表于1668年。1666年还发表了一部《***人物的对话》,讽刺的矛头指向当时附庸风雅、咬文嚼字的文人。中年时期的重要著作是《诗的艺术》(1674)。此外,还有《尺牍诗》(诗体书简,9卷,1674~1683)。晚年除继续写《讽刺诗》和《尺牍诗》外,著文反对沙尔·佩罗等人的厚今薄古的主张。他的《关于龙琴的思考》就是为此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