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秀人微,史不立传_才秀人微史不立传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6-19 0
  1. 隋唐科举制度具体内容(超详细)
  2. 那些你不知道的名句出处—24史名句一览
  3. 请问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是怎样选拔的?
  4. 《梁书.江淹传》的文言文怎么翻译?
  5. 水浒传文言文阅读

汧国夫人李娃,原本是长安城中的。因她品德高尚,行为卓越,有非常值得称道的,所以监察御史白行简特为她立传,记述她的事迹。

唐玄宗天宝年间,有位常州刺史,这里姑且用他这个姓所在郡名叫他为荥阳公,而隐去他的真名实姓,不写出来。当时,他声望很高,家中童仆众多。他五十岁的时候,有一个儿子,刚满二十岁,十分英俊聪慧且富有文才,在同辈中最为突出,为大家所推重。父亲很喜爱和器重他,声称:“这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这时,荥阳公子由所在郡县选拔推荐到长安去应秀才科考试,即将出发。于是,荥阳公为他准备了十分丰足的衣服、车马等用具,又预计他在京所需之生活费用,对他说:“依我看你的才能,当一次考试就取得优异成绩。现在给你准备了二年的生活费用,以确保你有充足的供给,帮助你实现你的愿望。”公子也很自负,把取得好名次看得像指自己的手掌那样容易。他从毗陵出发,一个多月以后到了长安,住在长安的布政里。

有一次公子去东市游玩,归途中,他从平康里东门进去,准备去拜访住在里中西南方的友人。当走到鸣珂曲时,他看见一所住宅,门庭虽不十分宽敞,但房屋却很紧密幽深。此时,大门关着一扇,有位年轻女子倚着一个挽着双髻的小丫环站在那里,姿态妩媚动人,可谓绝代所无。公子突然间看到她,不知不觉地停下马来,久久伫立,依依不忍离去。于是,他故意把鞭子掉到地上,等候跟随的仆人过来,叫他拣起。他不断地斜眼偷看那姑娘,姑娘也回过头来注视着他,表现出无限爱慕之情。可是,公子却不敢上前说话就走开了。

才秀人微,史不立传_才秀人微史不立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此以后,公子觉得若有所失,便暗中访问一位对长安情况比较熟悉的友人,向他打听那姑娘。朋友告诉他说:“那是李某的住处呀!”公子说:“那姑娘能追求得到吗?”朋友回答说:“李某十分富有。以前和她往来的都是达官显贵,她得到的钱物很多。你没有上百万的钱,恐怕不能打动她的心。”公子说:“我只怕事情不能如愿,如能成功,花它百万钱又有什么可惜。”过些天后,他穿着整洁的衣服,带了许多随从,前往求见。他敲了门,不一会儿就有丫环来开门。公子问道:“这是哪位的府第啊?”丫环没有回答,急忙跑回去,大声喊着说:“是上次那位掉了马鞭子的公子!”李娃听后很高兴地说:“你先接待一下他,我要梳妆后换了衣服再去。”公子听后心中暗暗高兴。于是他被领到大门内的照壁前,见一位头发花白、驼背的老太婆,这就是李娃的母亲。公子上前跪拜行礼说:“听说这儿有空闲房间,我愿意租了居住,不知是否有这回事?”老太婆说:“我恐怕这里狭窄简陋,不能使您这位有身份的人屈尊来住,哪里还谈得上出租啊!”又请公子到接待客人的会客室,只见这里布置得十分富丽。老太婆与公子相对而坐,搭话说:“我有个女儿,十分娇小,歌舞技艺也不十分好,但很高兴见到您,想介绍她和您见见面。”于是,她把李娃叫出来。李娃眼眸明亮,手腕洁白,走起路来显得十分妖艳。公子见后慌忙起身站立,不敢抬起头来看她。与她见过礼后,相互说些寒暄话,只见她的言谈举止都十分美妙动人,真是从来没有见过。他们重新坐好,有人端上茶酒,所用的器皿都异常洁净。这样坐了很久,天晚了,四处传来暮鼓的声音。老太婆问公子住的地方远不远,公子骗她说:“在延平门外还有几里地。”他希望说得远点儿而被留下来。老太婆说:“暮鼓声已经响过,你应当赶快回去,不要违犯了禁令的规定。”公子说:“我有幸受到你们的接待,说笑中不知不觉地到了晚上。现在回住处的路比较远,城里又没有亲戚,我该怎么办呢?”李娃说:“公子不嫌弃这里偏僻简陋,准备租下来居住,现在住一宿又有什么妨碍呢!”公子几次看老太婆,老太婆才说:“好吧,好吧。”公子于是叫来他的仆从,送上两匹细绢,请以此来做准备一顿晚饭的费用。李娃笑着拦住他说:“按照宾主应尽的礼节来说,你这样做就不对了。今天晚上的费用,请以我们这个贫下家庭之所有,给您些粗茶淡饭随意用点儿。您的好意等以后再说罢。”公子再三坚持,李娃坚决辞谢,总不答应。过了一会儿,他们移到西边的厅堂坐下,只见这里的帷幕坐榻等都光彩夺目,梳妆用品和被褥等也都十分华丽。于是点起灯烛,摆上饭菜,饭菜味道十分香美浓郁。吃罢了饭,老太婆起身离开这里,公子和李娃谈兴正浓,互相打趣说笑,毫无拘束顾忌。公子说:“上次偶然经过你家门前,看到你正站在大门间。此后,我心中常常思念你,就是睡觉和吃饭的时候,也未曾一刻忘怀。”李娃告诉他说:“我的心也和你一样。”公子又说:“我今天来,不只是来租房子,而是来实现平生的心愿,只是不知道我的命运如何?”话还没有说完,老太婆便走了进来,问他们在说些什么,他们统统告诉了她。老太婆笑着说:“男女之间的互相爱恋渴求之心是天生的,如果彼此都有了爱情,即使是父母的决定,也不能制止。不过,我这个女儿确实是浅陋,有什么资格来侍奉公子您呢?”公子于是走下坐榻,拜谢老太婆说:“如能实现愿望,我甘愿做奴仆来报答。”老太婆于是把他看作自己的女婿。他们又一起喝酒,喝到兴尽方才散席。到了第二天一早,公子把自己的所有财物都搬来,就把家安在了李娃的住所。从此以后,公子在李娃家深居简出,也不再和亲朋故旧相联系。他每天和、艺伎等往来游宴,吃喝玩乐。等到所带的财物都用光了,他就变卖车马,后来连家童也卖了。过了一年多,公子的钱财、仆从、车马都变卖得一无所有了。于是,老太婆待公子的情意近来日渐冷淡,但是李娃对公子的感情却越来越深笃。

有一天,李娃对公子说:“和你同居一年了,还没有能怀孕生个孩子。经常听人说有一种竹林神,有求必应,能像声音有回响一样马上得到报应,我想准备些祭品去求求,你看可不可以?”公子不知道她的计谋,还很高兴。他于是到当铺去典押了自己的衣服,准备了牛、羊、猪三牲和甜酒等祭品,和李娃一同去庙祠进香拜佛,祷告祝愿,并在那里住了两宿才往回返。公子骑着驴跟在李娃后面,走到平康里北门时,李娃对公子说:“从这里向东转的小巷中,有我姨家,我们去休息休息并看望一下,你看行吗?”公子同意了她的话。他们向前走了不过一百步,果然看见一座车形院门,再向里面看去,见十分宽敞明亮。丫环从车的后面叫住公子说:“到了。”公子下了驴,正有一个人出门询问说:“是谁呀?”回答说:“是李娃。”出迎的人就进去禀报。过了一会儿,有一妇人出来,年纪大约四十多岁,上前迎接公子,问道:“我外甥来了吗?”李娃下了车,妇人迎上来问她说:“为什么长时间不往来?”两人相视而笑。李娃介绍公子拜见了姨妈。见面毕,他们一起进入西边门里的一所偏院。院子中有***山、凉亭,竹林树木郁郁葱葱,水榭池台亦十分幽静。公子对李娃说:“这是姨妈的私人宅第吗?”李娃笑着不作答复,对他说些其他的话。一会儿后端上了茶点和水果,都十分珍奇。一顿饭功夫后,有一个人骑一匹良马,汗流浃背地急速而来,说:“老太太突发急病,差不多不认识人了,赶快回吧!”李娃对姨妈说:“我已乱了方寸。我先骑马回去,再让人把马送回来,那时您和公子一起来。”公子想随李娃一起走,李娃的姨妈和侍儿相对私语后,便用手招呼公子,叫他在外停住,说:“老太太快死了,你应该和我一起讨论办理丧事,以解救李娃的危急,怎么能马上随她回去呢?”公子只好留下来,一同***办丧事斋戒祭祀活动所需费用。天晚了,还不见接他们的马到来。姨妈说:“不见有人来回话,是怎么回事呢?你快回去看看,我随后就来。”于是公子就走了,但到了原来李家的住宅时,发现门窗锁得严严密密,还用泥封了起来。公子十分惊诧,向邻居打听情况。邻居告诉说:“李家本来就是租了这所房子而住的,租期已经到了,房主收回了房子,老太太搬到别处去已经两天了。”又问搬到哪里去了,回答说:“不知道搬什么地方去了。”公子想尽快赶到宣阳里去,以便向姨妈问清情况,但天已晚了,计算一下路程,恐怕不能按时赶到。于是,他只好脱去衣服换点东西吃,然后再租个床位睡下。公子为此事深感愤慨,从晚上到天明,眼睛未曾合上。等到天亮,他立即骑驴上路。到了以后,他不断地敲门,一顿饭的功夫也无人答应。公子大声呼叫好几声,才有一个做官人模样的慢慢走出来。公子赶紧上去问他:“某某姨妈在里面吗?”回答说:“没有这个人。”公子说:“昨天傍晚时她还在这里,干么把她藏起来?”又问这是谁家的府第,回答说:“这是崔尚书的宅第。昨天有一个人租了这个院子,说要接待一位远来的表亲,天色没有黑就走了。”公子听后惶恐迷惑,很是气愤,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回去找原来在布政里住的旅店。那店主看他可怜,便送他饭吃。公子怨恨郁结难消,三天不吃不喝,得了重病,十多天后越发厉害起来。店主怕他一病不起,就把他移送到了办丧事的凶肆里去。他又昏昏沉沉地病了很长日子,这里的人都可怜他,轮流喂他吃的。后来他渐渐好了些儿,拄着拐杖可以站起来了。此后,凶肆的人每天用他,叫他举灵帐,用挣到的工钱维持自己的生活。过了几个月,他竟渐渐地恢复了健康。然而,每当他听到丧事上唱挽歌时,他便自我感叹还不如死了,总是呜咽痛哭,泪流满面,不能自己。办完事回来后,他也学着唱。公子本来就是个极聪明的人,不用多长时间,他唱挽歌就极为神妙,即使在整个长安城中,也没有能和他比的。

当初,这里的两家可租用办丧事的器物的凶肆,就在互相竞争,较量胜负。东肆的车马等物都十分奇丽,没有能比得过的,只是挽歌唱得拙劣些。东肆的头头知道了公子挽歌唱得超绝,就聚集了二万索钱来雇他。他们同伙中的老师傅,又各自将其最擅长的本领,秘密地教公子新的声腔,并且在唱的时候相和。这样过了几十天,还没有外人知道。这时,两家凶肆的头头互相商议:“我们各自把丧葬器物拿到天门街陈列展览,以便比较谁优谁劣,输了的罚拿出五万钱,用来摆酒席请客,怎么样?”两家都同意了。于是,他们请人写下协约,双方签名保证遵守协议。然后,他们展出了各自的器物。那一天,京城里男女老少大聚会,聚集起了好几万人。这种情况下,地方上的小官吏里胥向管治安的部门作了报告,治安官又告知了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京兆尹。这样一来,四面八方各行各业的人都赶到这里来,整个长安城大街小巷都走空了。两家从早上开始展出,一直到中午时分,摆列出了丧车、仪仗等用具,西肆都胜不过东肆。西肆的领头者脸上过意不去,面带惭色。于是,他在街的南角搭起一个高台,就见有一位留着长胡子的人,举着一个大铃铎走上来,还有几个人护卫着。那人捋须扬眉,抱腕叩头,情绪振奋地登上高台,唱了一曲《白马歌》,凭仗自己向来所长的技艺,左顾右盼,旁若无人。观众都齐声喝彩赞扬他,他更以为自己独一无二,没有人能胜过他。过了一会儿后,东肆的首领在街北边摆下了高台,有一位裹黑头巾的青年,左右五六人簇拥着,持着出殡用的大掌扇出来,他就是荥阳公子。公子整整衣服,举动缓慢自如,清清喉咙开始发声,无限的忧伤仿佛使他承受不了。他唱的是《薤露》,声音清彻激昂,振荡山野林木,歌曲还没有唱完,听的人就掩面流泪,泣不成声了。结果,西肆的首领为大家所讥笑,愈发感到非常难堪羞愧,便偷偷地把所输的钱放在前面,自己溜走了。周围的人惊奇地瞪着眼睛看,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在此之前,天子刚下过诏书,让各地的行政长官,每年到京城来一次,叫做“入计”。这时,正好赶上公子的父亲也在京城,便和同僚们脱去官服,换上便服,暗地里前去观看。他有个老仆人,就是公子奶妈的丈夫,看了公子的举止言谈后,就想上前相认,但终于没敢冒失行事,只是伤心地流泪。公子的父亲惊异地问他为什么,他便回答说:“那唱挽歌人的相貌,特别像您已去世的公子。”公子的父亲说:“我儿子因为多带了钱财为盗贼谋害,怎么会到这里来呢?”说完,也流下泪来。等他们回到住所,老仆人偷空驾车赶往凶肆,向公子的同行们打听:“刚才唱歌的那人是谁啊?怎么唱得如此动人呀?”大家都告他说:“他是某某的儿子。”再询问他的姓名,发现名字已经改了。老仆人听后非常吃惊,慢慢地走过去,在近处观察公子。公子发现老仆人后,神色大变,躲躲闪闪地准备藏到人群里去。老仆人于是拉住他的衣袖说:“你难道不是某某人吗?”说完,两人拉着手哭起来。于是,老仆人把公子用车子带回了住所。到了住所后,公子的父亲斥责他说:“你的品行如此堕落,污辱了我的家门。你还有什么脸面,再来见我?”于是把公子带出来,步行到曲江西边的杏园之东,脱去公子的衣服,用马鞭打了他几百鞭,直到公子忍受不住这种鞭打而昏死过去。他父亲把他丢在那里就走了。当老仆人带走公子时,凶肆的师傅让与公子要好的人在暗中相随,他们回来后告诉了同伙,大家都为此感到难过,派两个人拿着苇席去埋葬公子。二人到了后,发现公子心口处还有点儿微热,把他抬起来,过了很长时间,才稍稍出过气来。于是,他们把他抬了回去,用苇子管一勺一勺地喂他水。他经过一宿才苏醒过来。又过了一个多月,公子的手脚仍不能自己活动。他身上被鞭打过的地方都溃烂化了脓,污浊不堪。和他在一起的人厌烦他,在一天夜里时把他丢到了路旁。行路的人见到都十分可怜他,经常有人给他扔些剩饭使他得以充饥。又过了一百天,他才能拄着拐杖站起来。他穿件棉布大衣,衣服上补丁摞补丁,破破烂烂,像吊起来的鹑鸟尾巴;手持一个破饭盆,穿行于街巷之中,乞讨过日。从秋天到冬天,夜里钻进放垃圾粪便的洞窟或破房子中,白天则在街市上同游度日。

一天早上,正好下大雪,公子由于饥寒交迫,不得不冒雪外出行乞,乞讨呼喊的声音听起来非常凄惨,听到的人无不为之感到难过和怜悯。当时雪下得正大,大多数人家的大门都不开。他走到安邑里东门,沿着围墙向北转,走了七八家,发现有一家的门只开着左扇门,这正是李娃的住宅。公子并不知道这是李娃的住处,就连连大声呼喊:“冻死了,饿死了……!”声音很是凄惨悲切,让人不忍心听。李娃在闺房里听到呼喊后,对侍女说:“这一定是荥阳公子,我听出他的声音来了。”说着急忙快步走出去。只见公子十分枯瘦,满身疥疮,差不多看不出人的模样了。李娃心绪非常激动,对他说:“你不是荥阳公子吗?”公子见是李娃,悲愤郁结,顿时气昏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只能点头而已。李娃走上前抱起公子的脖子,用绣花袄包住公子,把他扶入西厢房,然后才失声大哭着说:“让您一下子落到这种地步,这是我的罪过啊!”她哭得昏了过去又苏醒过来,母亲知道后大吃一惊,匆匆赶来问:“是什么人?”李娃说:“是荥阳公子!”母亲着急地说:“应当赶他走,怎么能叫他到这儿来呢?”李娃听后马上神色严肃地转过脸来说:“话不能这样讲。他本是清白的良家子弟,当初驾着高大的车马,带着钱财,来到我们家,没过多久就花光了。而我们又设下诡计,把他丢弃、赶走。这简直不是人所能干的。这样让他丧失了志气,堕落到不齿于人类的地步。父子之情是天生的,可却因此使他父亲断绝这种情义,把他打得半死后丢掉。现在,他困苦贫窘到这个样子,天下的人也都知道这是我们干的。公子的亲戚朋友遍布朝廷上下,一旦那些掌权的人详细地了解了事情的始终经过,那我们将大祸临头了。况且欺瞒上天,负情于人,是得不到鬼神保佑的,还是不要自己招灾惹祸吧!我作为您的女儿,到如今也有二十年了,估计一下我为您挣来的钱何止千金。现在母亲已有六十多岁了,我想用您二十年给我的衣食用品的花费来赎身,然后将和这位公子另找住所过日子。住所离您这儿不会太远,早晚还可以向您问候平安冷暖。这样,我的愿望就满足了。”老太婆想李娃已经下了决心,不可能改变,于是就答应了她。李娃付过了给老太婆的赎金后,自己还有百金。她在隔四五家远的北边租了一所空宅院。于是,她给公子洗了澡,换了衣服,给他喂些稀粥,润通他的肠胃,再用酥乳滋润他的五脏,这样过了十多天,才给他山珍海味吃。公子穿的衣服,从头巾到鞋袜,都用最珍奇少有的给他。不到几个月时间,公子的体肤渐渐地壮实丰满起来,过了一年时间就已经恢复得和从前一样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李娃对公子说:“你的身体已经强壮起来了,志气也壮大了。你冷静地思考一下,想想从前的学业,还能记起来么?”公子想了想说:“大约能记得十分之二三吧。”李娃马上叫备车出门,公子则骑马跟在后面。他们走到市里旗亭南偏门处的一家卖经籍的书铺,李娃让公子选购图书,总计花了百金,全部装运到家里,她让公子抛弃一切杂念而专心致志地读书,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李娃常常一起陪坐着,直到半夜才睡。看到公子疲乏困倦时,就叫他吟诗做赋。这样过了两年,公子的学业大有长进,天下所有的文章典籍,他没有没读过的了。于是,公子对李娃说:“我可以报名应考了。”李娃说:“不行。还应该让你的学业更加精通、娴熟一些,以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又过了一年,李娃说:“你可以去应考了。”于是公子去参加科举考试,一考就取得了最优等的名次,名声大振,轰动了主持考试的礼部。即使是一些科举出身的老前辈见了他的文章,也无不肃然起敬,愿意和公子交友而唯恐不能。李娃又对他说:“你现在还未完全成功。当今的秀才举子,如果一旦获得科考的名第,就自以为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朝廷中的显要官职,名扬天下。可是你过去的行为不法,历史不清白,不能和他们相比。你应当进一步精研学业,以争取再考得好成绩,那样才可以广泛结交有才能的名士,和众多英雄俊杰一争高下。”公子因此更加刻苦勤奋地学习,名气也越来越高。这一年,正好赶上皇帝举行三年一度的制举考试,下诏征选各地的贤能人才。公子报考直言极谏科,考试成绩列第一名,被授予成都府参军的官职,从太尉、司徒、司空以下的朝廷官员,都成了他的朋友。在公子将要赴任的时候,李娃对他说:“现在,我已经使你恢复了应有的身份地位,不再有负于您了。我愿意用我的余生,从现在起回去奉养我年老的母亲,而您则应和名门望族之友结成良姻,让她来作主妇主持家政。要与高贵的门族通婚,不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请您珍重自勉,我从此离您去了。”公子哭着说:“你如果要抛弃我,我就自刎以求一死。”李娃坚决推辞,不答应公子的要求,而公子却再三请求,并更加诚恳。最后李娃不得已说:“送您过长江,到了剑门后,您就让我回来。”公子只好答应,经过一个多月的路程,他们到了剑门。没等公子再启程,新的任命诏书到了,公子的父亲被从常州召回,任命为成都尹,兼任剑南***访使。过了十二天,公子的父亲到了剑门。公子于是给父亲送上姓名履历的名帖,到邮亭去拜见他。父亲不敢认他,看到名帖上他祖、父的官职姓名后,才大吃一惊,叫公子上前进见,抚摸着公子的背痛哭了好长时间,然后说:“我和你还是父子,和以前一样。”于是又询问他事情的经过,公子向他详细叙说了自己的遭遇。荥阳公听了之后,对此深感惊奇,马上打听李娃现在在什么地方。公子说:“她送我到这里,应该让她再回去。”父亲说:“不能这样做。”第二天,荥阳公驾车和公子先去成都,把李娃留在剑门,另给她建造一所住宅安置她。他们到达成都的第二天,便请媒人传报庚帖去作媒,按照应有的各项礼仪,正式迎娶李娃,二人终于结成佳偶。李娃与荥阳公子成婚后,逢年过节主持祭祀,遵守妇道,治家严整,受到父母的喜爱和敬重。这以后又过了几年,荥阳公子的父母去世了,李娃治丧守孝十分周到这样,在她守孝住的草庐边竟长出了灵芝草,一根穗开了三朵花,她所在的地方***把这一事报告给了朝廷。还有几十只白色的燕子,在她家的屋梁上筑巢。皇帝得知这些事后,十分稀奇,给荥阳公子以额外的赏赐。公子守丧期满后,多次迁升高贵的官职,十年时间里,做到了管理好几个郡的大官。李娃也被朝廷封为汧国夫人。他们生有四个儿子,都做了大官,官职最小的还是太原尹。弟兄们都和名门贵族联姻,里里外外都十分显耀,没有人能和他们比高低。

唉!李娃本是一个,却能有如此高尚的品行节操,虽然是古代的烈女,也没有超过她的,这怎能不叫人为她感叹呢!我的伯祖父曾经做晋州刺史,后来调到户部,又任水陆运使,三次调任都与荥阳公子为前后任,因此很熟悉他们的事。德宗贞元年间,我和陇西人李公佐谈到妇女们的节操品格,所以就讲述了汧国夫人的事。李公佐专注地听了我的叙述,叫我为之立传。于是,我执笔蘸墨,详细地记录下了这件事。这是乙亥年秋天八月,由太原人白行简撰。

隋唐科举制度具体内容(超详细)

暗锤*** 暗箭伤人 暗箭中人 矮人观场 爱人好士 矮人看场

矮人看戏 爱人利物 爱人以德 不步人脚 不齿于人 不得人心

不当人子 北道主人 不乏其人 不甘后人 不敢后人 薄寒中人

不近人情 不可告人 薄命佳人 百年树人 避人耳目 饱人不知饿人饥

步人后尘 傍人篱壁 傍人篱落 傍人门户 逼人太甚 巴人下里

避人眼目 百世一人 悲天悯人 不省人事 不恤人言 不识人间有羞耻事

别有人间 不因人热 婢作夫人 百载树人 成败论人 不足为外人道

楚楚动人 楚楚可人 仓卒主人 春风风人 穿井得人 不以人废言

醇酒妇人 齿颊挂人 从井救人 醇酒美人 惨绝人寰 草菅人命

草芥人命 耻居人下 察己知人 出口伤人 沧浪老人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春满人间 才气过人 差强人意 持人长短 侈人观听 朝里无人莫做官

稠人广众 稠人广座 稠人广坐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催人泪下

出入人罪 痴人说梦 出人头地 出人望外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仇人相见,分外眼睁

出人意表 出人意料 出人意外 成人之美 成人之善 趁人之危

乘人之危 才识过人 春色撩人 寸铁 惨无人道 惨无人理

才秀人微 耻言人过 才子佳人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咄咄逼人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大得人心 东道主人 东风人面 达官贵人

地广人稀 地广人希 达官要人 杜绝人事 大快人心 地旷人稀

地利人和 地灵人杰 斗南一人 大人虎变 待人接物 蹈人旧辙

***骂狗 代人受过 夺人所好 得人死力 代人说项 得饶人处且饶人

动人心魄 大人先生 动人心弦 丢人现眼 代人捉刀 达人知命

端人正士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大失人望 达士通人 得失在人

斗筲之人 睹物思人 赌物思人 度外之人 刀下留人 东西南北人

蹈袭前人 东野巴人 大有人在 独异于人 盗怨主人 道在人为

盗憎主人 ***佳人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恶语伤人 伏地圣人

泛泛之人 富贵逼人 风高放火,月黑 富贵骄人 富贵逼人来

风流人物 锋芒逼人 飞鸟依人 妇人醇酒 夫人裙带 妇人孺子

发人深思 发人深省 逢人说项 妇人之仁 佛是金妆,人是衣妆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风俗人情 风土人情 方外之人 非异人任

风云人物 俯仰随人 俯仰由人 伐罪吊人 狗傍人势 观场矮人

肝胆过人 肝胆照人 蛊惑人心 孤家寡人 贵极人臣 甘居人后

可鉴人 更阑人静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鬼怕恶人 贵人多忘事

贵人多忘 感人肺腑 感人肺肝 贵人贱己 故入人罪 贵人善忘

感人心脾 高人一筹 高人一等 高人雅士 高人逸士 寡人之疾

故人之意 各色人等 更深人静 拱手让人 鼓舞人心 各人自扫门前雪

狗眼看人 姑射神人 狗仗人势 和蔼近人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祸福惟人 祸福由人 后发制人 户告人晓 后继无人 后继有人

河清人寿 诲人不倦 害人不浅 诲人不惓 豁人耳目 黄人捧日

黄人守日 骇人视听 骇人听闻 骇人闻见 骇人闻听 坏人心术

***煮箦 好为人师 荒无人烟 含血喷人 含血潠人 皇天不负苦心人

含血噀人 慧业才人 慧业文人 家败人亡 迥不犹人 皇天不负有心人

精彩逼人 家传人诵 绝代佳人 夹袋人物 借刀 纪纲人论

嫁祸于人 瘠己肥人 家骥人璧 久居人下 家给人足 攫金不见人

借剑 蒹葭*** 酒阑人散 九流人物 ***力于人 解铃还需系铃人

家破人离 家破人亡 见弃于人 佳人薄命 钜人长德 解铃还是系铃人

***人辞色 佳人才子 瘠人肥己 金人缄口 觉人觉世 解铃还须系铃人

***人***义 尽人皆知 济人利物 寄人篱下 解人难得 解铃须用系铃人

拒人千里 距人千里 尽如人意 金人三缄 蹇人上天 蹇人升天

荆人涉澭 吉人天相 寂若无人 加人一等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寄人檐下 金人之缄 急人之困 急人之难 兼人之勇 拒人于千里之外

金人之箴 济世安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济世救人 吉人自有天相

绝色佳人 绝世佳人 敬授人时 家散人亡 ***手于人 居停主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局外之人 家殷人足 解衣衣人 见物不见人

金针度人 家至人说 旷古一人 快人快事 快人快性 快人快语

看人眉睫 看人眉眼 看人行事 扣人心弦 愧天怍人 看人下菜碟儿

以待人 脍炙人口 乐成人美 路断人稀 路绝人稀 慷他人之慨

利己损人 流脍人口 笼络人心 邻女詈人 黎丘丈人 礼轻人意重

令人齿冷 立人达人 令人发指 鲁人回日 路人皆知 令人莫测

令人喷饭 令人捧腹 令人切齿 令人起敬 令人神往 掠人之美

令人瞩目 令人注目 令人作呕 老鼠过街,***喊打 礼顺人情

两世为人 论世知人 脸无人色 冷语冰人 名从主人 马翻人仰

名公巨人 名公钜人 灭绝人性 妙绝时人 盲人把烛 明人不做暗事

美人迟暮 盲人摸象 盲人扪烛 木人石心 盲人说象 盲人骑瞎马

美人香草 盲人瞎马 迷人眼目 谋事在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渺无人迹 面无人色 渺无人烟 渺无人踪 妙语惊人 马仰人翻

腼颜人世 马壮人强 目中无人 汝成人耶 耐人咀嚼 耐人寻味

泥足巨人 贫贱骄人 判若两人 旁若无人 傍若无人 破鼓乱人捶

平易近人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千古罪人 强加于人 赔了夫人又折兵

迁客骚人 迁怒于人 千秋人物 阒其无人 沁人肺腑 墙倒众人推

齐人攫金 前人失脚,后人把滑 强人所难 千人所指 求人不如求己

欺人太甚 沁人心肺 沁人心腑 沁人心脾 千人一面 情人眼里出西施

杞人忧天 倩人捉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欺人自欺 欺人之谈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杞人之忧 秋水*** 欺天罔人 起死人,肉白骨

前无古人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阒无人声 阒无一人 起死人而肉白骨

取信于人 强作解人 人不犯我,我不 人不聊生 起死人肉白骨

人百其身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不自安 人才辈出 人不可貌相

人才难得 人才出众 人材出众 人才济济 人财两空 人不知,鬼不觉

人财两失 人稠物穰 人存政举 人多口杂 人多阙少 人单势孤

人地生疏 人定胜天 人多势众 人多手杂 人丁兴旺 人多嘴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人非草木 人非木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非土木 人非物是 人浮于事 人浮于食 人各有志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欢马叫 人荒马乱 人喊马嘶 人杰地灵 人间地狱 人迹罕至

人极计生 人急计生 人给家足 人尽其才 人间天上 日久见人心

人间天堂 人急偎亲 人己一视 人急智生 人困马乏 人间重晚晴

人来客去 人来客往 人来人往 人离乡贱 人老珠黄 人民城郭

人命关天 人面狗心 人模狗样 人面兽心 人面桃花 人满为患

人命危浅 人莫予毒 人贫智短 人琴俱逝 人琴俱亡 人怕出名猪怕壮

人去楼空 人情冷暖 人琴两亡 人强马壮 人千人万 人情世故

人强胜天 人情世态 人弃我取 人取我与 人情汹汹 人情汹汹

人情之常 人穷志短 人穷智短 ***皆知 仁人君子 ***得而诛之

任人唯亲 任人唯贤 仁人义士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入无人之境

攘人之美 仁人志士 ***自危 人涉昂否 人事不省 人事不醒

人事不知 人生朝露 人世沧桑 人声鼎沸 人事代谢 人神共愤

人神共嫉 人所共知 人死留名 人寿年丰 人山人海 人生何处不相逢

人生如寄 人生若寄 人生如梦 人神同嫉 人手一册 人生路不熟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人头畜鸣 人亡邦瘁 人文荟萃 人生面不熟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亡家破 人生七十古来稀

人微权轻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人我是非 人微望轻 人生如朝露

人亡物在 人微言贱 人微言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亡政息 人心不古 人心大快 人心归向 人心惶惶 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心皇皇 人心涣散 人心莫测 人心难测 人心叵测 人心隔肚皮

人心如面 人心所归 人心丧尽 人心所向 人心惟危 人心齐,泰山移

人心向背 人烟稠密 人约黄昏 人欲横流 人烟浩穰 人一己百

人言藉藉 人言籍籍 人言可畏 人仰马翻 人语马嘶 人以群分

人怨神怒 人怨*** 人云亦云 人言啧啧 人之常情 人足家给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人中龙虎 人中骐骥 人众胜天 人中狮子

人自为战 人自为政 人中之龙 授柄于人 世道人情 世道人心

深得人心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室迩人遐 室迩人远 室迩人遥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四海他人 舍己从人 审己度人 舍己救人 舍己就人 损己利人

舍己为人 市井小人 舍己芸人 素口骂人 诗礼人家 善马熟人

神怒人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盛气凌人 善气迎人 损人不利己

三人成虎 骚人词客 属人耳目 放火 损人肥己 不见血

随人俯仰 损人害己 十人九慕 淑人君子 授人口实 不眨眼

损人利己 视若路人 骚人墨客 灭口 骚人墨士 如草

如蒿 如麻 视人如伤 如蓺 深入人心 视人如子

拾人涕唾 拾人唾涕 耸人听闻 拾人唾余 三人为众 三人行,必有我师

授人以柄 越货 拾人牙慧 损人益己 骚人逸客 射人先射马

骚人雅士 顺人应天 盈野 随人作计 顺水人情 率兽食人

顺天从人 视同路人 世态人情 顺天应人 书香人家 兽心人面

神仙中人 善与人交 事在人为 受制于人 天不绝人 天从人愿

天从人原 天道人事 天工人代 桃花人面 推己及人 替古人担忧

天理人情 徒乱人意 头面人物 ***人怨 听人穿鼻 替古人耽忧

天人共鉴 拖人落水 拖人下水 天人之际 天上人间 天时地利人和

天随人愿 天随人原 天与人归 腼颜人世 天灾人祸 枉道事人

王公大人 委过于人 位极人臣 枉己正人 万人空巷 文人墨客

文人墨士 文如其人 为人师表 为人说项 无人问津 文人无行

文人相轻 文人学士 万人之敌 无人之地 误人子弟 为人作嫁

无人之境 文似其人 物是人非 违天悖人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窝停主人 物在人亡 委罪于人 香草美人 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鼾睡

秀才人情 先发制人 小户人家 羲皇上人 小脚女人 虚己受人

学究天人 血口喷人 下里巴人 羞面见人 小鸟依人 羞人答答

小人得志 袭人故智 先人后己 新人新事 形势逼人 先声夺人

息事宁人 夏雨雨人 刑余之人 闲杂人等 语不惊人 先小人,后君子

一表人才 一表人材 雁泊人户 一表人物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以辞取人 以德服人 用非其人 余光分人 一干人犯 玉关人老

以己度人 有己无人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以理服人 以力服人 夜阑人静 一鸣惊人 以貌取人 遇人不淑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仰人鼻息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因人成事

一人敌 渔人得利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阅人多矣 掩人耳目

因人而异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以人废言

弋人何篡 郢人斤斧 郢人斤斫 贻人口实 依人篱下 咬人狗儿不露齿

倚人庐下 仰人眉睫 以容取人 雅人清致 言***殊 引人入胜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以人为镜 以人为鉴 与人为善 野人献曝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野人献芹 野人献日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郢人运斧 一人有庆 雅人韵士 郢人斫垩

以人择官 一人之交 渔人之利 引人注目 野人奏曝 庸人自扰

雅人深致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因人制宜 倚势凌人 英声欺人

言是人非 夜深人静 应天从人 玉堂人物 应天顺人 怨天尤人

怨天忧人 颖悟绝人 杳无人迹 杳无人烟 有我无人 尤物移人

贻笑后人 月下老人 游戏人间 游戏人世 以言举人 以言取人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妖由人兴 庸医 一语中人 治病救人

钟鼎人家 振奋人心 震撼人心 尊己卑人 中馈乏人 臧否人物

自欺欺人 政清人和 罪人不孥 贼人胆虚 在人耳目 ***不露相

遮人耳目 照人肝胆 众人国士 众人广坐 正人君子 知人论世

郑人买履 哲人其萎 郑人实履 知人善任 助人为乐 众人拾柴火焰高

至人无梦 着人先鞭 知人下士 助人下石 贼人心虚 遮人眼目

知人之明 郑人争年 做人做世 仗势欺人 诸色人等 知人知面不知心

志士仁人 曾参 政通人和 作育人材 自作解人 天无绝人之路

那些你不知道的名句出处—24史名句一览

摘要:中国科举制度自隋发端,终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实施一千多年来,对中国的政治走向和社会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历代***选拔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知识分子,使之能够有机会跻身于上层社会,成为各级为***服务的官吏。科举制度虽然在以后的一千多年中,不断有所变化、发展,但在隋唐时期,基本已经定形,探讨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成熟与发展以及其相关内容,对了解、研究中国历代科举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开科取士的背景与雏形

在隋朝建立之前的南北朝时期,各个***选拔官吏实行多是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法”。“九品官人法”源自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纳的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具体方法是在全国各州设大中正,各郡设小中正,大、小中正皆由一些经验丰富的中央官员兼任,因此也称“九品中正制度”。中正负责对各州郡的人才在“品、状、家世”三个方面进行评举,评举结果分为九等,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①结果评出后,小中正呈大中正,大中正呈司徒核实,然后由吏部尚书选用。由于东晋以来士族门阀的势力日益庞大,士族中担任当地中正的情况非常普遍,以之于评举出来的人才中几乎全是士族子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官人法”彻底沦为了士族门阀壮大自己势力的工具。

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建元开皇,都城长安,史称隋文帝。隋文帝上台后,非常重视人才选拔,他深知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病,于是开始对人才选拔制度进行改革。开皇三年(583年),他正式下诏,停止那些“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的各州郡中正评举人才 的权力,改令诸州每岁贡士三人。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又诏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②”,把选拔人才的权力,下放到了高级官僚阶层,但由于这项制度缺乏对这些高级官僚的监督和制约,难免出现一些循枉私情的情况,操作起来问题颇多,因此不得不再次进行改革。此后,隋文帝去世,其子炀帝杨广继位。炀帝大业三年(607)四月,诏文武有事者名,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可略、膂力骁壮十科举人。大业五年(609),下诏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③”

此时的这几次科举,虽然只是朝廷偶尔为之,但却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定了名。据唐人杜佑《通典》十四卷载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这才是科举制度真正的雏形。当时的明经、进士两科考试的内容主要是策问。策问即出一些有关时事政务、经义等方面问题,由士子做答,这时候的科举的考试内容还比较少,朝廷也只是意在选拔一些能够及时为朝廷出力的优秀人才,因此科举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还不够大。

二、科举在唐代的逐渐成熟

由于隋炀帝杨广的统治极其残暴,隋朝在只历经了两朝37年之后,便被蜂拥的起义浪潮所推翻。李唐王朝经过南征北讨之后,建立起来。唐王朝建立之初,为了吸收中小地主阶层中的知识人才,曾经一度沿用隋朝科举制度:“武德四年,复置秀才、进士两科”。又“高祖武德四年四月十一日,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随物入贡。至五年十月,诸州共贡明经一百四十三人,秀才六人,俊士三十九人,进士三十人。”由此可知,唐高祖武德四年决定恢复隋朝设置的明经、秀才、进士等科,并于武德五年即正式开科取士。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渊次子李世民发动兵变,杀其兄、弟建成、元吉,挟持李渊,迫其立已为太子,史称“玄武门之变”。不久,李渊宣布退位,李世民登基,史称唐太宗。唐太宗励精图志,不断对唐朝的各项政策、制度进行改革, 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也逐渐成熟完善起来。_^\t~

(一)参加科举者的主要来源

由于唐代以来官学、私学教育的不断昌盛,培养了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例如贞观以后,仅国学生就有8000余人④。国学生是参加科举的重要力量,因为他们在各级官学学习,考试合格后被送至尚书省参加科举,因此被称为“生徒”;自学成才继而向地方***投牒自举,经考试合格后同地方贡品一起被送入京参加科举者,谓之“乡贡”。唐朝对“乡贡”报考者的要求也不甚严格,除作* 犯科者不得 参加外,只要求商人或工人不得参加,应该说是比较开明的⑤ “生徒、乡贡”这二种人是科举的主要来源。

(二)科举的主要科目及内容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由于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法上有很大区别,而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在这里讨论的仅是最重要的常举。常举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礼、道举、童子等。

秀才一科要求对有关国家的大政方略问题,作策论五篇。旨在选拔一些具有宏观全局意识的高级人才,因此对考生要求非常高,如果被推荐而来而未能得,所荐州长官甚至还要受处分,以至于后来参加考试人数非常少,唐高宗时曾被停止过,此后也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明字科旨在选拔对书法、文字有专长的人才;明法科旨在选拔熟悉法律的司法人才;明算旨在选拔精通算术的数学人才,以上科举多被世人所不屑,因此不被人所重视。

一史为选拔精通《史记》、《汉书》、《后汉书》其中之一的人才;三史则是选拔精通《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著作的全面人才;***礼是对玄宗***二十年修成并颁行《******礼》一百五十卷的内容进行考试;道举主要考《老子》、《庄子》、《列子》等道家典籍;童子举的考试内容是要求十岁以下儿童熟习一部经书和《孝经》、《论语》。以上几种由于不常举行,因此,在科举中的地位也不重要。

因而,明经、进士两科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两科。 在隋时,此两科的主要内容是试策,唐初不断变化增加。太宗贞观八年(634),进士科加试读史书一部;高宗调露二年(680),进士科加试贴经,永隆二年(681)明经加试贴经,进士加试杂文。玄宗天宝(742-756)年间规定:明经先试贴经,次试经义,最后试策;进士先试贴经,次试诗赋,最后试策。至此明经、进士两科开始有所侧重,明经重“贴经墨义”,进士重诗赋。

明经中所谓的“贴经”意思是指将一句经书的两端掩上,中间留一行,又将此行中的三个字用纸糊上,让考生填写, 叫做贴经,有些类似于今天的填空。“墨义”是考***及注疏,初为口试,后因容易被人***,改为笔试,故名墨义。这种方法比较机械,考官出题时经常会找一些生僻的句子,而考生也发现了考官出题的这一规律,因此也就把心思放在如何押题上,反而对经书中的本义根本不加重视和了解。

试策即考官出一道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要考生做答,颇似如今的论述题,这是考试的最关键部分,一些优秀的考生能够脱颖而出,就在此处。

进士科中除试策非常重要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开始,要求考生当场作杂文两篇,主要指箴、铭论、表等实用文体,后逐渐改为专考诗赋。

有唐一代,诗风大盛,各种达官贵人、骚人墨客皆以能诗为荣,因此能否在科考中赋得好诗,对自己的科举成绩影响也非常大。由于有一些考生已经颇有诗名,因此在参加考试之前,往往把自己的作品向一些名流投递,以期望能够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忙,谓之“投卷”。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渐江考生朱庆余的那一首《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闻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那位张籍张大人得到此诗,甚为高兴,也酬诗一首,做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朱庆余因此诗而得中进士。当然,想朱庆余这样的***儿还是少的,这种类似走后门的投卷,使得一些权贵势力经常干涉科举,让一些并非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得中,而一些才华出众的考生却要名落孙山。大诗人杜牧去参加进士科考,虽然献上了自己的名作《阿房宫赋》而被考官大加赞赏,并且也有其它人推荐,但因为前几名已经事先被安排好了,杜牧不得不屈居第五。

(三)明经 、进士两科的考取与登科

由于明经注重的是死记硬背,考取的内容相对容易一些,而进士科最关键的是则是难度较大的诗赋,因而,进士科往往显得比明经含金量高得多。“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之一二”,⑥ 由于进士得中者非常少,每次最多三十来人,因此进士科显得更加重要,也非常难考,能考取进士者一般都是有真才实学的才子,许多人穷其一生精力,也不能得中。所以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大诗人白居易27岁得中进士,做诗云: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像他不到而立之年就得中进士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考生在参加了吏部(后为礼部)主持的考试后,基本上就算是高中了,只是在武则天掌权的开载初元年(689)二月,曾经“策问贡人于洛城殿上,数日方了”。⑦又曾命令把在吏部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这两种方式在唐代虽未形成制度,但还是开了宋代以后“殿试”、“糊名”的先河。

此时已经放榜,得中的考生们从此便扬名天下, 有许多的宴请、活动要参加,如:闻喜宴、曲江宴、月灯阁打球宴、雁塔题名等等,这是新得中的仕子们与达官贵人们互相结交,加深关系,为其后的仕途提供方便,构建自己的关系网的重要活动。

当然,得中进士也不意味着士子们就马上成为了“公家人”,还要经过还要经过吏部的“选试”,合格的才授予官职,“选试”又称为“释褐试”,意即通过选试合格的人,可脱去粗布衣而换上官服,离开平民队伍而进入官吏行列。此时,由礼部将及第者的材料移交吏部,再由其进行选试,谓之“关试,因关试时间一般在春天,故又称“春关”。“关试”考试的内容为:“身、言、书、判”,具体就是考察考生的体貌、言辞、楷书、批审公文四项内容。四项皆合 格,可以授予 官职,谓之“注官”,然后把全体考试合格者集中起来,当众点名授职,谓之“唱官”。通过了“关试”的考生一般所授官职在八、九品之间,职位都不太高。如果有的考生在“选试”、“关试”时没有被通过或没有参加“关试”,那么他还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条就是请权贵为之推荐,推荐任某官职,二是到地方藩镇去做一段时间的幕僚,再争取被举荐。第二种现象在晚唐藩镇割据时,比较普遍。

三、隋唐科举制度成熟与发展的意义

据说贞观年间,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们从端门列队而出时,非常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在他看来,科举制度是使天下英才为其效力的手段而已。而实际上,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逐渐成熟,不但影响了中国历代的政治进程,而且还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文化心态及性格特征。

(一)科举制度是产生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来源

科举制度实行一千多年以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封建社会中,许多对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人物,都出自参加科考的仕人行列,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等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并由此获得了作出其贡献的基础。如唐时的陆贽、裴度、刘宴、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等,他们都是进士出身。做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代表的知识分子,孕育他们的土壤就是科举制度,他们的精神面貌、精神状态都是由科学制度塑造出来的。

(二)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得中的仕子而言,得中后自然是有“颜如玉”,有“黄金屋”,许多读书人苦读一生,都是为了科举及第后的富贵荣华,他们从幼年起就在考试的绞肉机中挣扎消磨。参加科举得中后的仕子们,成为统治阶层中的官僚,成为统治皇权的附庸,成为统治的工具。既然有得中后的喜悦,当然也就有落地的痛楚。百分之八九十的淘汰率,使得多数人都不能够踏上仕途,获得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许多人就如《儒林外史》中的老童生周进一般,都老还是个秀才,把自己一辈子都奉献给“八股文”,奉献给科举。应当说,科举制度的存在,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威武不屈、曲学阿世、清正廉明、***受贿等等截然不同的品质,都能从科举制度中探寻到根源。

(三)科举制度中的落后成份,对中国后世政治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_

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没落,使得在它羽翼庇护下的科举制度的消极因素也不断表露出来。宋代只是对隋唐时期形成的科举制度进行了局部的改进,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了“***考试”的科举制度范式;元代科举制度因为统治阶层的原因实质上有所衰败;到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开始渐渐僵化,八股文使得许多读书都埋头钻研其中,根本不知天下大事、国计民生,从而使科举制度下产生的官僚的水平大大折扣。科举制度成为了禁锢知识分子思想,摧残人才的工具。

四、结束语

科举制度在隋唐成熟与完善之后,对其后的数百年中,为中国历代的统治阶层,培养、奉献了一大批官僚和士大夫,丰富并完善了封建社会的统治,使其最终达到了繁荣的顶锋。然而,在其后的几百年中,由于封建制度的不断衰落,清朝的统治在国内外各种力量的撞击下,风雨飘摇,逐步走向覆灭,而科举制度此时也已经无法被改革、突破,从而与封建制度一起走向了灭亡的命运

①唐.杜佑《通典》卷十四6O5@4

②《隋书.高袓纪下》_!

③《册府龟元》卷***五,贡举部1?

④岺仲勉《隋唐史》p180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Ar0y=

⑤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55,三联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EX

⑥ 唐.杜佑《通典》卷十五fC2p)L

⑦唐.杜佑《通典》卷一五.v

请问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是怎样选拔的?

你知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精诚所加,金石为开”,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的出处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经典,接下来我们就梳理一下史学经典中的名句、名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史记·龟策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史记·货殖列传》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赵世家》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史记·商君列传》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史记·货殖列传》

得不为喜,去不为恨。——《史记·日者列传》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史记·太史公自序》

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史记·滑稽列传》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史记·货殖列传》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史记·李将军列传》

以三寸之舌,彊於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史记·佞幸列传》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彊。——《史记·商君列传》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史记·苏秦列传》

故顾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犹豫,後必有悔。——《史记·七十列传·李斯列传》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史记·楚元王世家》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於无形——《史记·七十列传·太史公自序》

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史记·苏秦列传》

聪以知远,明以察微。——《史记·五帝本纪》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史记·五帝本纪》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史记·五帝本纪》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史记·秦始皇本纪》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史记·滑稽列传》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史记·七十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史记·货殖列传》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史记·魏世家》

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史记·秦本纪》

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史记·淮阴侯列传》

鉴於水者见面之容,鉴於人者知吉与凶——《史记·七十列传·范睢蔡泽列传》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史记·赵世家》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史记·外戚世家》

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史记·郑世家》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史记·日者列传》

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史记·淮阴侯列传》

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史记·赵世家》

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史记·乐书》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史记·汲郑列传》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仁本》

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

福来有由,祸来有渐。——《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用兵之道,先胜后战。——《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

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交浅而言深者,愚也;在贱而望贵者,惑也;未信而纳忠者,谤也。——《后汉书·列传·崔骃列传》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传·东方朔传》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列传·左周黄列传》

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后汉书·列传·窦融列传》

时不可留,众不可逆。——《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上》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后汉书·本纪·皇后纪上》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列传·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反水不收,后悔无及。——《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上》

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后汉书·列传·酷吏列传》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列传·马援列传》

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汉书·志·礼乐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列传·冯岑贾列传》

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后汉书·列传·朱冯虞郑周列传》

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后汉书·列传·周黄徐姜申屠列传》

不仁而富,谓之不幸。墙隙而高,其崩必疾也。——《后汉书·列传·方术列传上》

狗马饰雕文,土木被缇绣。——《后汉书·列传·宦者列传》

兵久则力屈,人悉则变生。——《后汉书·列传·桓谭冯衍列传上》

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后汉书·列传·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

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傲。——《后汉书·列传·崔骃列传》

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上》

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后汉书·列传·荀韩钟陈列传》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传·高五王传》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列传·光武十王列传》

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汉书·传·司马迁传》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汉书·传·东方朔传》

仁不异远,义不辞难——《汉书·纪·武帝纪》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传·傅常郑甘陈段传》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传·郦陆朱刘叔孙传》

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汉书·传·叙传上》

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汉书·传·董仲舒传》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汉书·纪·元帝纪》

丈夫不能再辱。——《汉书·传·李广苏建传》

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汉书·传·董仲舒传》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笃;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政弊而不行,令倦而不听。——《汉书·传·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汉书·传·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夫众喣漂山,聚蚊成雷——《汉书·传·景十三王传》

行违神祇,天则罚之;礼义有愆,夫则薄之。——《后汉书·列传·列女传》

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诉。——《后汉书·列传·列女传》

大丈夫处世,当埽除天下——《后汉书·列传·陈王列传》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列传·第五钟离宋寒列传》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后汉书·列传·吴盖陈臧列传》

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后汉书·列传·文苑列传下》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列传·桓谭冯衍列传上》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汉书·传·司马迁传》

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后汉书·列传·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

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后汉书·列传·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专胜者未必克,挟疑者未必败。——《后汉书·列传·乌桓鲜卑列传》

岁月骛过,山陵浸远——《后汉书·列传·光武十王列传》

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

生则尽力,死则死耳!——《明史·列传·卷二十》

己不自信,何以信于人?——《明史·列传·卷四十九》

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明史·列传·卷四十九》

一时宠利有尽,千秋青史难欺。——《明史·列传·卷一百三十三》

高筑墙,广积粮——《明史·列传·卷二十四》

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明史·列传·卷二十四》

君子不以冥冥堕行。——《明史·列传·卷三十七》

所谓敬天者,不独严而有礼,当有其实。——《明史·本纪·卷三》

幸灾不仁,乘危不武——《明史·列传·卷一百三十六》

人有所不忍,而后能及其所忍;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明史·列传·卷一百零四》

枉己者不能直人,忘亲者不能忠君。——《明史·列传·卷六十七》

克城以武,戡乱以仁。——《明史·本纪·卷一》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宋史·列传·卷九十七》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宋史·志·卷五十二》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列传·卷八十六》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列传·卷一百二十四》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宋史·列传·卷一百二十四》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史·列传·卷一百一十七》

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不汝禁也。——《宋史·本纪·卷三》

朕以天下为忧,岂直一方耶?——《宋史·本纪·卷六》

晋书

飞龙御天,故资云雨之势;帝王兴运,必俟股肱之力。——《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章》

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

全一人者德之轻,拯天下者功之重——《晋书·帝纪·第三章》

饥则附人, 饱便高飏——《晋书·载记·第二十三章》

喜怒不形于色。——《晋书·列传·第十九章》

自损者有余,自益者弥昏。——《晋书·列传·第八章》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晋书·列传·第十九章》

掷地,当作金石声——《晋书·列传·第二十六章》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晋书·列传·第六章》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晋书·列传·第六十四章》

从善如顺流,去恶如探汤。——《晋书·列传·第五十七章》

令之有渐,轨之有度,宠之有节——《晋书·列传·第六十二章》

谈虚语玄,不觉日之将夕; 登涉山水,不知老之将至。——《晋书·载记·第十四章》

杜渐防萌,慎之在始。——《晋书·列传·第六十八章》

不自贵于物而物宗焉,不自重于人而人敬焉。——《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晋书·列传·第六章》

非得贤之难,用 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晋书·列传·第二十二章》

一轨***,同风天下——《晋书·载记·第十三章》

欲安时兴化,不先富而教之,其道无由。——《晋书·列传·第三章》

学之染人,甚于丹青。——《晋书·列传·第五十二章》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帝纪·第一章》

未知鹿死谁手——《晋书·载记·第五章》

修身以敬,勿托以尊。——《晋书·列传·第八章》

貂不足,狗尾续。——《晋书·列传·第二十九章》

穷猿投林,岂暇择木!——《晋书·列传·第六十二章》

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晋书·列传·第十九章》

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晋书·列传·第四十九章》

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晋书·列传·第十七章》

兵者诡道,善因事变。——《晋书·帝纪·第一章》

动人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故我清静而人自正。——《晋书·帝纪·第六章》

不忘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晋书列传第三章》

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晋书·列传·第二十二章》

安上在于悦下,为己存乎利人。——《晋书列传第二十四章》

高词迥映,如朗月之悬光;叠意回舒,若重岩之积秀。——《晋书·列传·第二十四章》

兵强胜人,人强胜天——《逸周书·卷三·文传解》

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逸周书·卷九·芮良夫解》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逸周书·卷六·谥法解》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新唐书·列传·卷八十二》

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新唐书·列传·卷八十八》

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新唐书·列传·卷四十一》

廉者憎贪,信者疾伪——《新唐书·列传·卷三十二》

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新唐书·列传·卷八十五》

史有三长:才、学、识。——《新唐书·列传·卷五十七》

行有素履,事有成迹,一人之毁未必可信,积年之行不应顿亏。——《新唐书·列传·卷二十二》

在善用,不在众。——《新唐书·列传·卷三十六》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

运筹千里,勇冠三军——《旧唐书·列传·卷三》

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旧唐书·列传·卷二十二》

当局称迷,傍观见审——《旧唐书·列传·卷五十二》

法不一则奸伪起,政不一则朋党生——《旧唐书·本纪·卷七》

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

但立直标,终无曲影。——《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八》

欲治身,先治心;欲责人,先责己。——《元史·列传·卷二》

当言而不言,尔之责也;言而不听,我之咎也。——《元史·列传·卷六》

以我之镇静,御彼之猖狂——《元史·列传·卷五十五》

用人之道,又当以心术为本也。——《元史·列传·卷六十八》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元史·列传·卷五十六》

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列传·卷四十四》

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元史·列传·卷五十》

明君用人,如大匠用材,随其巨细长短,以施规矩绳墨。——《元史·列传·卷四十四》

臣下之劝劳灼见,生民之疾苦周知。——《元史·列传·卷一》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元史·列传·卷五十五》

长者梢,深者底。——《元史·列传·卷二》

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隋书·列传·卷十一》

知文德武功,盖因时而并用——《隋书·列传·卷三十二》

时不可再,机不可失——《隋书·列传·卷三》

明者防于无形,治者制其未乱——《隋书·列传·卷四》

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帝纪·卷二》

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隋书·帝纪·卷二》

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隋书·帝纪·卷三》

古之君子,使人必报之。——《隋书·志·卷二》

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之气,人有喜怒哀 乐好恶之情。——《隋书·志·卷二十九》

因人成事,其功不难。——《隋书列传卷七》

书无不可读者!——《隋书列传卷四十一》

选贤于野,则治身业弘;求士子朝,则饰智风起。——《宋书·列传·卷五十五》

罚慎其滥,惠戒其偏。罚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宋书·列传·卷七十三》

函车之兽,离山必毙;绝波之鳞,宕流则枯。——《宋书·列传·卷七十》

王者之宰民也,莫不同四海,一远近, 为父母而子之。——《周书·本纪·卷四》

立非常之事,必俟非常之人。——《周书·列传·卷十四》

学不精勤,不如不学 。——《周书列传卷二十五》

兵务神速,事贵合机。——《周书·列传·卷二十五》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周书·列传·卷四十五》

兵强胜人,人强胜天——《逸周书·卷三·文传解》

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逸周书·卷九·芮良夫解》

帝王之道,以宽仁为大。——《周书·本纪·卷四》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逸周书·卷六·谥法解》

穷兵极武,仁者不为。——《周书·列传·卷二十七》

政之于民,过急则 刻薄,伤缓则弛慢。——《周书·列传·卷四十五》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魏书·列传·卷八十九》

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魏书·列传·卷五十三》

夫尚俭者开福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魏书·列传·卷五十》

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 一隅独未照。——《魏书·列传·卷四十四》

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九》

爱之如父母, 仰之如日月,敬之如鬼神,畏之如雷霆——《梁书·列传·卷三十八》

以言取士,士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梁书·本纪·卷一》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梁书·本纪·卷三》

圆行方止,器之异也;金刚水柔,性之 别也。——《梁书·列传·卷二十一》

善御性者,不违金水之质;善为器者,不易方圆之用。——《梁书·列传·卷二十一》

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梁书·列传·卷五十》

股肱体合,则四海和平;上下猜贰,则封疆幅裂。——《梁书·列传·卷五十六》

溪壑可盈,志欲无满。——《梁书·列传·卷五十三》

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梁书·列传·卷五十》

一生之内, 当无愧古人。——《梁书·列传·卷二十九》

编草结庵,不违凉暑。——《南齐书·列传·卷四十》

人之聪明,多失于浮炫——《金史·列传·卷三十三》

教化之行,兴于学校。——《金史·列传·卷三十七》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金史·本纪·卷四》

非臣不乱,非臣不平。——《南史·列传·卷十八》

至道深微,惟人是弘——《南史·本纪·卷四》

前哲以善人为宝,不以珠玉为宝——《南史·列传·卷十三》

物各为主,无所责也。——《南史·列传·卷十六》

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本纪·卷一》

理贵有中,不必过厚——《南史·列传·卷十八》

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南史·列传·卷十九》

归师勿遏,古人畏之,死地兵不可轻也。——《南史·列传·卷二十五》

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南史·列传·卷三十二》

王者不言有无,诸侯不说多少,食禄之家,不与百姓争利。——《南史·列传·卷三十三》

人生何事须聚畜,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南史列传卷三十三》

人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南史·列传·卷三十九》

奢侈者鲜有不败——《南史·列传·卷四十五》

举大事必有所资——《南史·列传·卷五十三》

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辽史·列传·卷三十四》

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旧五代史·后周·世宗纪二》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旧五代史·后晋·列传十三》

国之宝器,其在得贤。——《北史·列传·卷五十一》

兵家称客主异势,客贵速战,主贵持重。——《陈书·列传·卷二十五》

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陈书·列传·卷二十四》

古者春夏二气,不决重罪。——《陈书·本纪·卷三》

举善从谏,在上之明规; 进贤谒言,为臣之令范。——《陈书·本纪·卷五》

不爱其亲,岂能及物?——《陈书·列传·卷十三》

《梁书.江淹传》的文言文怎么翻译?

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ng>

扩展资料:

一、历史背景

秦朝以前,***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

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二、科举发展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百度百科-秀才

百度百科-举人

百度百科-进士

百度百科-状元

水浒传文言文阅读

《梁书.江淹传》的全文翻译如下:

南朝文学家。字文通。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祖父和父亲都在南朝宋任县令。江

淹 6岁能诗。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薪养母。20岁左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

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泰始二年(466),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刘景素对他很重

视,待以布衣之礼,但由于江淹“少年尝倜傥不俗,或为世士所嫉”(《自序传》),因广陵

令郭彦文一案,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他给刘景素上书陈情获释。此后,他曾举南徐州秀

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不久,又回到刘景素幕下,任主簿、参军等职。泰豫元年

(472),宋明帝死后,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江淹于元徽二年(474)被贬

为建安吴兴县(今福建浦城)令。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很不得志,而在文学创作方面却作出了较

大的贡献。宋顺帝升明元年(477),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

郎、骠骑参军事,他为萧道成出谋划策并起草文书,大受重用。萧道成代宋自立,他被任为骠

骑豫章王记室带东武令,迁中书侍郎,齐武帝永明间,任庐陵内史、尚书左丞、国子博士诸

职。少帝萧昭业即位,他任御史中丞,明帝萧鸾时,又任宣城太守、秘书监诸职。梁武帝萧衍

代齐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伯。?

江淹的作品包括诗、文和辞赋三部分。他的诗在南朝诗人中显得比较古奥遒劲,稍近鲍

照,所以合称“江鲍”,但从反映生活的广度说,则远不如鲍,笔力也见纤弱。江诗的特色是

意趣深远,在齐梁诸家中尤为突出。其中以《渡泉峤出诸山之顶》、《仙阳亭》、《游黄蘖

山》等首最具特色。如:“万壑共驰鹜,百谷争往来”;“崩壁迭枕卧,崭石屡盘回”(《渡泉

峤出诸山之顶》);“下视雄虹照,俯看彩霞明”(《仙阳亭》);“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禽

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游黄蘖山》)诸句,写人迹罕至的深山景色,造语险绝。他的《赤

亭渚》、《步桐台》、《渡西塞望江上诸山》、《秋至怀归》等诗中,亦颇有佳句,写景清新

而且传神。《望荆山》、《还故园》等写仕途失意,情调哀怨,也很为后人称道。?

江淹在诗歌方面的又一特长是拟古。他在《杂体三十首序》中宣称写作这些诗,“学其文

体,虽不足品藻渊流,庶亦无乖商榷云尔”,意在通过拟作,显示各家的特色。他仿作了从汉

代的《古离别》到刘宋汤惠休的三十家诗体,由于他在学习前人创作经验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所

以有的拟作达到了乱真的地步,如《陶徵君·田居》,曾被人误为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第六首;

《休上人·怨别》中“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二句,明代杨慎亦曾以为是汤惠休作。他这些

拟古之作,常常有所寄托,如《效阮公诗十五首》,虽貌似模拟阮籍《咏怀诗》,而其用意在

于对刘景素的密谋作隐晦的讽谏。

江淹的辞赋多属抒情小赋,这些赋既受《楚辞》的影响,也从等作家的作品中吸取了艺

术技巧。他最擅长写人们的心理活动,其中最有名的是《恨赋》和《别赋》,《恨赋》写的是

人生短促,志不获骋的感慨。其中写冯衍的怀才不遇和昭君的远嫁匈奴,尤为哀惋动人,

如”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

赍志没地,长怀无己”,显然寄托着自己的身世之感。《别赋》主要写各种不同类型人物的离

愁别恨,历代为人传诵。作者早年也曾羁旅他乡,饱尝过思乡怀人的痛苦,所以赋中写“行

子”、“居人”的心情,都描绘得十分细腻而生动;如“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

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櫂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

御横,玉柱而沾轼”,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行子”上路的凄凉气氛。而“居人愁卧,怳若

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曾楹而空掩,抚锦幕

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等句,则通过种种景物描写,来刻画亲人远行后的寂

寞凄凉之感,尤为生动传神。此外,他还有《去故乡赋》、《青苔赋》、《待罪江南思北归

赋》等,都表现了作者被贬为建安吴兴令时的失意与思乡之情。他的《遂古篇》、《灯赋》等

模仿屈原《天问》及宋玉《风赋》,亦寓有对刘景素进行讽喻之意,清代何焯评江淹赋

说:“赋家至齐梁变态已尽,至文通已几几乎唐人之律赋矣,特其秀色非后人之所及也。”?

江淹的文多数是应用文字,基本上属于骈体。其中《狱中上建平王书》是申诉自己的冤愤

之作,笔法颇似汉代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较有文学意味。另外,他的《袁友人传》是悼念好

友袁炳之作,纯用散体,写得也很有感情。?

江淹一生经历了宋、齐、梁三朝,而迄今流传的作品,大都作于宋末和齐初。可断定为齐永明

以后的作品只有《灵丘竹赋》和《铜剑赞》两篇,其余可能均已散失。《梁书·江淹传》说

他“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诗品》和《南史》还记载了关于他“才尽”的故

事。其实他“才尽”的原因主要在于官高禄厚,所以就很难写出像早年那样的怨愤之作。在

《自序传》中,他还称得志后再不愿“精意苦力,求身后之名”,因而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也

不像过去那样呕心沥血了。另外,自南齐中期“永明体”兴起以后,诗文讲求声律,而江淹的

诗风却与之不同,这可能也是他的作品不再受重视的一个原因。

江淹在南齐初,曾奉命修史,作《齐史》十志。唐代刘知见《史通·古今正史》说他以

为“史之所难,无出于志,故先著十志,以见其才”。其书已佚。江淹集据《自序传》称凡10

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为 9卷。另有《后集》10卷。今存《江文通集》已非《隋志》原本。

清代编《四库全书》时,***用的是乾隆间考城梁宾据明代汪士贤、张溥刊本和睢州汤斌家钞本

参互校订而成,凡 4卷。《四部丛刊》影印乌程蒋氏密韵楼藏明翻宋本,凡10卷。另外还有清

乾隆间江昉刊本《醴陵集》。注本有明代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中华书局年排印本。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南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

(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文章华著,十三岁

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齐高帝闻其才,召授尚书驾部

郎,骠骑参军事;明帝时为御史中丞,先后弹劾中书令谢朏等人;武帝时任骠骑将军兼尚书左丞,

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卒,谥"宪伯",武帝为之穿孝举哀,葬于民

权县程庄镇江墓店(今李堂南岳庄村)。

1. 求《水浒传》精彩语段,最好是文言文,300字左右,不要多~拜托了

1李逵正说到兴浓处,揎拳裸袖的说道:“打什么乌不紧!真个一生不曾做恁般快畅的事!还有一椿奇异:梦一个秀士,对我说什么:‘要夷田虎族,须谐琼矢镞。’他说这十个字,乃是破田虎的要诀,教我牢牢记着,传与宋先锋。”宋江、吴用都详解不出。当有安道全听的“琼矢镞”三字,正欲启齿说话,张清以目视之。安道全微笑,遂不开口。

2双枪将董平见了,心中暗忖:“吾今新降宋江,若不显我些武艺,上山去必无光彩。”手提双枪,飞马出阵。张清看见,大骂董平:“我和你邻近州府,唇齿之邦,共同灭贼,正当其理!你今缘何反背朝廷?岂不自羞!”董平大怒,直取张清。两马相交,军器并举,两条枪阵上交加,四双臂环中撩乱。约斗五七合,张清拨马便走。董平道:“别人中你石子,怎近得我!”张清带住枪杆,去锦袋中摸出一个石子,手起处真似流星掣电,石子来吓得鬼哭神惊。董平眼明手快,拨过了石子。张清见打不着,再取第二个石子,又打将去。董平又闪过了。两个石子打不着,张清却早心慌。那马尾相■,张清走到阵门左侧,董平望后心刺一枪来。张清一闪,镫里藏身。董平却搠了空。那条枪却搠将过来。董平的马,和张清的马,两厮并着。张清便撇了枪,双手把董平和枪连臂膊只一拖,却拖不动。两个搅做一块。宋江阵上索超望见,轮动大斧,便来解救。对阵龚旺、丁得孙两骑马齐出,截住索超厮杀。张清、董平又分拆不开。索超、龚旺、丁得孙三疋马,搅做一团。林冲、花荣、吕方,郭盛四将,一齐尽出,两条枪、两枝戟,来救董平、索超。张清见不是头,弃了董平,跑马入阵。董平不舍,直撞入去。却忘了提备石子。张清见董平追来,暗藏石子在手。待他马近,喝声道:“着!”董平急躲,那石子抹耳根上擦过去了。董平便回。索超撇了龚旺、丁得孙,也赶入阵来。张清停住枪,轻取石子,望索超打来。索超急躲不迭,打在脸上,鲜血并流,提斧回阵。

2. 求水浒传文言文读书笔记6个

宋江来到楼前,看时,只见门边朱江华表柱上两面***牌,各有五个大字,写道:“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

宋江便上楼来,去靠江占一座阁子里坐了;栏举目,喝***不已。酒保上楼来问道:“官人,还是要待客,只是自消遣?”宋江道:“要待两位客人,未见来。

你且先取一尊好酒,果品肉食,只顾卖来,-鱼便不要。”酒保听了,便下楼去。

少时,一托盘托上楼来,一樽蓝桥风月美酒,摆下菜蔬时新果品按酒;列几盘肥羊,嫩,酿鹅,精肉,尽使朱红盘碟。宋江看了,心中暗喜,自夸道:“这般整齐肴馔,齐楚器皿,端的是好个江州!我虽是犯罪远流到此,却也看了真山真水。

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名迹,却无此等景致。”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栏畅饮,不觉沈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利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潜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

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便唤酒保,索借笔砚来,起身观玩,见***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

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壁上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雠,血染浔阳江口!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敢来黄巢不丈夫!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

写罢,掷笔在桌上,又自歌了一回,再饮数杯酒,不觉沈醉,力不胜酒;便唤酒保计算了,取些银子算还,多的都赏了酒保,拂袖下楼来,踉踉跄跄,取路回营里来。开了房门,便倒在床上,一觉直睡到五更。

酒醒时全然不记得昨日在浔阳江楼上题诗一节。当日害酒,自在房里睡卧,不在话下。

且说这江州对岸另有个孩子,唤做无为军,却是个野去处。因有个闲住通判,姓黄,双名文炳。

这这人虽读经书,却是阿谀谄佞之徒,心地褊窄,只要嫉贤能,-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

闻知这蔡九知府是当朝蔡太师儿子,每每来浸润他,;时常过江来请访知府,指望他引出职,再欲做官。也是宋江命运合当受苦,撞了这个对头!当日这黄文炳在私家闲坐,无可消遣,带了两个仆人,买了些时礼物,自家一只快船,渡过江来,迳去府里探问蔡九知府,恰退撞着府里公宴,不敢进去;却再回船,正好那只船,仆人已缆在浔阳楼上凭栏消遣,观见壁上题咏甚多,也有做得好的,亦有歪谈乱道的。

黄文炳看了冷笑,正看到宋江题西月词并所吟四句诗,大惊道:“这个不反诗!谁写在此!”后面却书道“郓城宋江作”五个大字。黄文炳再读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水浒传》读书笔记(五)--题诗浔阳楼 宋江到了江洲后,结识了神行太保等人。一天在浔阳楼喝酒,乘着一时酒兴便在墙上题了一首反诗,还留下姓名。

最后被黄文炳看到打入死牢。 这件事把宋江写得让读者哭笑不得,不知该怎么说他,本集也没有什么精彩的环节。

只是作者能把宋江写到让读者看了说不出宋江什么的境界,真是了不起。只能够说宋江太糊涂,提什么诗罢了。

而正是有了这一集,才能更好的衬托出下一集截法场的情景来。用宋江题诗被抓着一段来衬托出后面截法场的情景。

的确,用宋江题诗被抓要比用其它的好。一是让你说不出什么,二还可以把他们截法场的理由弄得更充分。

所以我觉得这集好。

3. 名著阅读《水浒传》的练习题的答案

答案1 武松,蒋门神 2 李逵,双斧,李鬼.3 林冲,高俅,梁山.4 杨志卖刀不成反 及时雨 性格豪爽,乐于助人,仗义疏财 5 施耐庵 宋江 6 倒拔垂杨柳 林冲 7 智多星 生辰纲 8 母大虫顾大嫂 母夜叉孙二娘 一丈青扈三娘 9、爱打抱不平,重友情,讲义气.10 水浒传 鲁智深 11 宋江 卢俊义 12 鲁提辖 林冲 杨志 13 施耐庵 明 写农民起义 108 36 72 14 武松 景阳冈武松打虎 15 吴用 智取生辰纲 16 水浒传 ***货 17 宋江 武松 鲁智深 李逵 18 时迁 花荣 戴宗 19、⑴西门庆 十字坡 孙二娘 施恩 快活林(孟州道)行者(4分)⑵略.20、者,打虎武松也.21 豪爽,仗义疏财,好打抱不平,不怕恶势力 22 史进 九纹龙 23、宋江、李逵张飞24、梁山英雄排座次、魂聚蓼儿洼25、鲁智深 李逵 26、吴用,沉着,冷静,足智多谋.智取生辰纲,智取大明府,智取文安县,排九宫八卦阵.27、鲁智深.粗犷豪放,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粗中有细.28、宋江.仗义疏财,济弱扶贫,精神练达,但有浓重的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29、武松一身虎胆,武艺高强,嫉恶如仇,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30、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陆谦.31、指年轻人不该读水浒传,否则容易会整天想打架,思想上变坏;而老年人不应该读三国,因为其中人物善於用计使诈,处心积虑、钩心斗角,作为应该“知天命”的老人应该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着算计别人,对自己身心无益.32、乙方:宋江仗义疏财,受到中英雄的拥戴.他统领梁山英雄,除强扶弱,打富济贫,一身英雄气概.而诸葛亮效忠于昏庸无能的刘禅,东征西讨,七次北伐,影响了广大百姓的安宁生活.丙方:诸葛亮、宋江两个都是名著塑造的民族英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诸葛亮的聪明智慧,敬业精神,学习宋江的仗义疏财,侠义精神.丁方:他们是***塑造的英雄,是虚构的人物,没有实际意义.即使有这样的英雄,也离我们的生活太远.要学英雄,我们就要学今天的英雄,学身边的英雄.如:任长霞,面对黑恶势力,她拍案而起,面对贫民百姓,她柔情似水阅读语段1.怎么 不明白 其中 恭敬地连连答应2.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3.天热不仅是故事发展的环境,而且直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天热引发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4.杨志精明能干,粗暴蛮横.(语言动作略)5.开始是好言相劝,忍耐,后来是对杨志公开***、大骂.皆因天热杨志为保生辰纲对军健残暴而引发.6.没有离题.写杨志一行为后面生辰纲被劫埋下伏笔.写杨志处处小心,事事留意,精明过人,更衬托出晁盖等人的“智取”.。

4. 关于水浒传的文言常识,要明确的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的作者为施耐庵。在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眼中,造反都是不道的,“造反”者都是放火、面目狰狞的妖魔鬼怪,但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却反其道而行,为那些所谓“造反”者树碑立传,并渲染他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使他们成为读者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水浒传》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梁山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鲜明地表现了“”的主题。 戴敦邦的水浒画(20张)水浒传(12张)《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或《水浒全传》,《水浒传》的题目是由罗贯中所命,在当时为。

《水浒传》的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人认为是施耐庵和罗贯中据民间流传宋江起义的故事所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语言写成的长篇***。

郎瑛的《七修类稿》中曾经说过:“《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

《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川书志》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

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李贽《忠义水浒传叙》中提到作者时,说是“施、罗二公”。

此外,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和王圻《稗史汇编》都记罗贯中作。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则说是“武林施某所编”,“世传施号耐庵”。

综上所说,明人大致有三种说法:施耐庵作、罗贯中作和施、罗合作。现在学术界大都认为是施耐庵作。

施耐庵生卒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吴梅《顾曲麈谈》记施耐庵即元末剧作家施惠,不甚可靠。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初拟名为《江湖豪客传》正式出书为《宋江》,明末,又和《三国演义》合称为《英雄谱》 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如《马氏族谱》、《马氏长门谱》和《悲剧帝王传》所载的《施耐庵墓志》和《施耐庵传》等。但这些材料相互矛盾处不少,且有明显不可信处,因此对于这些材料的真伪问题,学术界意见颇不一致,多数研究者持怀疑态度,尚待进一步研究。

根据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故事定型。全书叙述北宋末年,梁山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

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张顺、吴用、鲁智深等英雄形象。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古典文学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流传。

5. 急求水浒(原版古文)摘抄1000字

这是话本***,语言很平俗,虽说是文言文,但已经很通俗易懂了。

举两例吧第十八回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描写宋江)看那人时,怎生模样,但见: 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

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

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

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

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上有父亲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

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

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

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曾有一首《临江仙》赞宋江好处: 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

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 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水月双清。

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杨志比武)梁中书起身,走出阶前来,从人移转银交椅,直到月台栏干边放下,梁中书坐定,左右祗候两行,唤打伞的撑开那把银葫芦顶茶褐罗三檐凉伞来,盖定在梁中书背后。

将台上传下将令,早把红旗招动。两边金鼓齐鸣,发一通擂,去那教场中两阵内,各放了个炮。

炮响处,索超跑马入阵内,藏在门旗下;杨志也从阵里跑马入军中,直到门旗背后。将台上又把黄旗招动,又发了一通擂,两军齐呐一声喊;教场中谁敢做声,静荡荡的;再一声锣响,扯起净平白旗,两下众官没一个敢走动胡言说话,静静地立着。

将台上又把青旗招动,只见第三通战鼓响处,去那左边阵内门旗下看看分开,鸾铃响处,正牌军索超出马直到阵前,兜住马,拿军器在手,果是英雄豪杰。但见:头带一顶熟钢狮子盔,脑后斗大来一颗红缨;身披一副铁叶攒成铠甲,腰系一条镀金兽面束带,前后两面青铜护心镜;上笼着一领绯红团花袍,上面垂两条绿绒缕颔带;下穿一双斜皮气跨靴;左带一张弓,右悬一壶箭;手里横着一柄金蘸斧;坐下李都监那匹惯战能征雪白马。

看那马时,又是一匹好马。但见: 色按庚辛,仿佛南山白额虎;毛堆腻粉,如同北海玉麒麟。

冲得阵,跳得溪,喜战鼓,性如君子;负得重,走得远,惯嘶风,必是龙媒。胜如伍相梨花马,赛过秦王白玉驹。

左阵上急先锋索超兜住马,?着金蘸斧,立马在阵前。 右边阵内门旗下看看分开,鸾铃响处,杨志提手中枪出马,直至阵前,勒住马,横着枪在手,果是勇猛。

但见头戴一顶铺霜耀日镔铁盔,上撒着一把青缨;身穿一副钩嵌梅花榆叶甲,系一条红绒打就勒甲绦,前后兽面掩心;上笼着一领白罗生色花袍,垂着条紫绒飞带;脚登一双黄皮衬底靴;一张皮靶弓,数根凿子箭;手中挺着浑铁点钢枪;骑的是梁中书那匹火块赤千里嘶风马。看那马时,又是匹无敌的好马。

但见: ?分火焰,尾摆朝霞。浑身乱扫胭脂,两耳对攒红叶。

侵晨临紫塞,马蹄迸四点寒星;日暮转沙堤,就地滚一团火块。休言南极神驹,真乃寿亭赤兔。

右阵上青面兽杨志拈手中枪,勒坐下马,立于阵前,两边军将暗暗地喝***,虽不知武艺如何,先见威风出众。 正南上旗牌官拿着销金令字旗,骤马而来,喝道:“奉相公钧旨,教你两个俱各用心,如有亏误处,定行责罚;若是赢时,多有重赏。”

二人得令,纵马出阵,都到教场中心,两马相交,二般兵器并举。索超忿怒,抡手中大斧,拍马来战杨志;杨志逞威,拈手中神枪,来迎索超。

两个在教场中间,将台前面,二将相交,各赌平生本事。一来一往,一去一回,四条臂膊纵横,八只马蹄撩乱。

但见: 征旗蔽日,杀气遮天。一个金蘸斧直奔顶门,一个浑铁枪不离心坎。

这个是扶持社稷?沙门,托塔李天王;那个是整顿江山掌金阙,天蓬大元帅。一个枪尖上吐一条火焰,一个斧刃中迸几道寒光。

那个是七国中袁达重生,这个是三分内张飞出世。一个是巨灵神忿怒,挥大斧劈碎山根;一个如华光藏生嗔,仗金枪搠开地府。

这个圆彪彪睁开双眼,?查查斜砍斧头来;那个必剥剥咬碎牙关,火焰焰摇得枪杆断。各人窥破绽,那放半些闲。

两个斗到五十余合,不分胜败。月台上梁中书看得呆了,两边众军官看了,喝***不迭,阵面上军士们递相厮觑道:“我们做了许多年军,也曾出了几遭征,何曾见这等一对好汉厮杀!”李成、闻达在将台上,不住声叫道:“好斗!”闻达心上只恐两个内伤了一个,慌忙招呼旗牌官,拿着令字旗,与他分了。

将台上忽的一声锣响,杨志和索超斗到是处,各自要争功,那里肯回马。旗牌官飞来叫道:“两个好。

6. 《水浒传》原著(文言文)是什么

《水浒传》 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 官朝贺。

但见:祥云迷凤阁,瑞气罩龙楼。含烟御柳拂旌旗,带露宫花迎剑戟。

天香影里,玉 簪朱履聚丹墀;仙乐声中,绣袄锦衣扶御驾。珍珠帘卷,黄金殿上现金轝,凤羽扇 开,白玉阶前停宝辇。

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当有殿头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

只见班部丛中,宰相赵 哲、参政文彦博出班奏曰:“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伤损军民甚多。伏望陛下释罪宽 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

天子听奏,急敕翰林院随即草诏,一面降 赦天下罪囚,应有民间税赋,悉皆赦免;一面命在京宫观寺院,修设好事禳灾。不 料其年瘟疫转盛,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复会百官计议。

向那班部中,有一大 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拜罢起居,奏曰:“目今天灾盛 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

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 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仁宗天子 准奏,急令翰林学士草诏一道,天子御笔亲书,并降御香一炷,钦差内外提点殿前 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星夜来朝,祈禳瘟疫。

就金殿上焚起御香,亲将丹诏付与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背了诏书,盛了御香,带了数十人,上了铺马,一 行部队,离了东京,取路径投信州贵溪县来。

但见:遥山叠翠,远水澄清。奇花绽锦绣铺林,嫩柳舞金丝拂地。

风和日暖,时过野 店山村;路直沙平,夜宿邮亭驿馆。罗衣荡漾红尘内,骏马驰驱紫陌中。

且说太尉洪信赍擎御诏,一行人从,上了路途,不止一日,来到江西信州。大 小官员,出郭迎接。

随即差人报知龙虎山上清宫住持道众,准备接诏。次日,众位 官同送太尉到于龙虎山下,只见上清宫许多道众,鸣钟击鼓,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一派仙乐,都下山来迎接丹诏,直至上清宫前下马。

太尉看那宫殿时,端的是好座 上清宫!但见:青松屈曲,翠柏阴森。门悬敕额金书,户列灵符玉篆。

虚皇坛畔,依稀垂柳名 花;炼药炉边,掩映苍松老桧。左壁厢天丁力士,参随着太乙真君;右势下玉女金 童,簇捧定紫微大帝。

披发仗剑,北方真武踏龟蛇;趿履顶冠,南极老人伏龙虎。前排二十八宿星君,后列三十二帝天子。

阶砌下流水潺?。墙院后好山环绕。

鹤生 丹顶,龟长绿毛。树梢头献果苍猿,莎草内衔芝白鹿。

三清殿上,击金钟道士步虚;四圣堂前,敲玉罄***礼斗。献香台砌,彩霞光射碧琉璃;召将瑶坛,赤日影摇红 玛瑙。

早来门外祥云现,疑是天师送老君。” 当下上自住持***,下及道童侍从,前迎后引,接至三清殿上,请将诏书居中 供养着。

洪太尉便问监宫***道:“天师今在何处?”住持***向前禀道:“好教 太尉得知:这代祖师,号曰虚靖天师,性好清高,倦于迎送,自向龙虎山顶,结一 茅庵,修真养性。因此不住本宫。”

太尉道:“目今天子宣诏,如何得见?”*** 答道:“容禀:诏敕权供在殿上,贫道等亦不敢开读。且请太尉到方丈献茶,再烦 计议。”

当时将丹诏供养在三清殿上,与众官都到方丈。太尉居中坐下,执事人等 献茶,就进斋供,水陆俱备。

斋罢,太尉再问***道:“既然天师在山顶庵中,何 不着人请将下来相见,开宣丹诏。”***禀道:“这代祖师,虽在山顶,其实道行 非常,能驾雾兴云,踪迹不定。

贫道等如常亦难得见,怎生教人请得下来?”太尉 道:“似此如何得见?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今上天子特遣下官赍捧御书丹诏,亲奉 龙香,来请天师,要做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以禳天灾,救济万民。似此怎生奈何?” ***禀道:“天子要救万民,只除是太尉办一点志诚心,斋戒沐浴,更换布衣,休 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叩请天师,方许得见。

如若心不志 诚,空走一遭,亦难得见。”太尉听说,便道:“俺从京师食素到此,如何心不志 诚。

既然恁地,依着你说,明日绝早上山。

7. 求水浒传文言文读书笔记6个

宋江来到楼

前,看时,只见门边朱江华表柱上两面***牌,各有五个大字,写道:“世间无比;酒天下

有名楼。”宋江便上楼来,去靠江占一座阁子里坐了;栏举目,喝***不已。酒保上楼来问

道:“官人,还是要待客,只是自消遣?”宋江道:“要待两位客人,未见来。你且先取一

尊好酒,果品肉食,只顾卖来,-鱼便不要。”酒保听了,便下楼去。少时,一托盘托上楼

来,一樽蓝桥风月美酒,摆下菜蔬时新果品按酒;列几盘肥羊,嫩,酿鹅,精肉,尽使朱红

盘碟。宋江看了,心中暗喜,自夸道:“这般整齐肴馔,齐楚器皿,端的是好个江州!我虽

是犯罪远流到此,却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名迹,却无此等景致。”独自一

个,一杯两盏,倚栏畅饮,不觉沈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

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利又不就,

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潜然泪

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便唤酒保,索借笔砚来,起身观玩,见

***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一

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壁上便写道:自

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

州!他年若得报雠,血染浔阳江口!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

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

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敢来黄巢不丈夫!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

道:“郓城宋江作。”写罢,掷笔在桌上,又自歌了一回,再饮数杯酒,不觉沈醉,力不胜

酒;便唤酒保计算了,取些银子算还,多的都赏了酒保,拂袖下楼来,踉踉跄跄,取路回营

里来。开了房门,便倒在床上,一觉直睡到五更。酒醒时全然不记得昨日在浔阳江楼上题诗

一节。当日害酒,自在房里睡卧,不在话下。且说这江州对岸另有个孩子,唤做无为军,却

是个野去处。因有个闲住通判,姓黄,双名文炳。这这人虽读经书,却是阿谀谄佞之徒,心

地褊窄,只要嫉贤能,-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闻知这蔡九知府

是当朝蔡太师儿子,每每来浸润他,;时常过江来请访知府,指望他引出职,再欲做官。也

是宋江命运合当受苦,撞了这个对头!当日这黄文炳在私家闲坐,无可消遣,带了两个仆

人,买了些时礼物,自家一只快船,渡过江来,迳去府里探问蔡九知府,恰退撞着府里公

宴,不敢进去;却再回船,正好那只船,仆人已缆在浔阳楼上凭栏消遣,观见壁上题咏甚

多,也有做得好的,亦有歪谈乱道的。黄文炳看了冷笑,正看到宋江题西月词并所吟四句

诗,大惊道:“这个不反诗!谁写在此!”后面却书道“郓城宋江作”五个大字。黄文炳再

读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水浒传》读书笔记(五)--题诗浔阳楼

宋江到了江洲后,结识了神行太保等人。一天在浔阳楼喝酒,乘着一时酒兴便在墙上题了一首反诗,还留下姓名。最后被黄文炳看到打入死牢。

这件事把宋江写得让读者哭笑不得,不知该怎么说他,本集也没有什么精彩的环节。只是作者能把宋江写到让读者看了说不出宋江什么的境界,真是了不起。只能够说宋江太糊涂,提什么诗罢了。而正是有了这一集,才能更好的衬托出下一集截法场的情景来。用宋江题诗被抓着一段来衬托出后面截法场的情景。的确,用宋江题诗被抓要比用其它的好。一是让你说不出什么,二还可以把他们截法场的理由弄得更充分。所以我觉得这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