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裘缓带不鞋而屐,轻裘缓带,不鞋而屐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19 0
  1. 凤囚凰缓带轻裘疏狂事,天阔云闲向歌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2. 缓带轻裘的意思是什么?缓带轻裘是什么意思?
  3. 身处逆境扔不忘初心 作文
  4. 惟愿此心无怨尤
  5. 轻裘缓带诗词典故
  6. 谁能帮我找到鲁迅的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

ng>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是时代赋予广大党员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它讴歌了一代代党员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敬业奉献、顽强奋斗的实干精神。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是时代的号召,它吹响了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主攻的冲锋号;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是时代的最强音,它反映了党领导全国人民筚路蓝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磅礴勇气;

轻裘缓带不鞋而屐,轻裘缓带,不鞋而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为不忘初心雷***终其一生甘愿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傻子”;也是因为不忘初心年仅24岁的大学生英雄张华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勇于献身的抱负;同样是因为不忘初心,19岁的南昌姑娘支月英在深山支教36年,用自己的坚守绚烂了大山里两代人的童年……

扩展资料:

要坚持不忘初心,跟着党走

要坚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经常深入青年,倾听青年呼声、反映青年意愿,深入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把党的决策部署转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把青年的呼声意愿转化为党的决策参考。

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协调推进“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工作格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把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国梦,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凤囚凰缓带轻裘疏狂事,天阔云闲向歌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1、到外地视察

以轻裘缓带为好

何必搞得声势很大。

2、场中人影一闪

一个轻裘缓带

双目斜飞

面目俊雅

英气逼人的少年公子来到场中。

3、“轻裘缓带羊叔子

食少事繁诸葛公”贴在粟裕的宿舍

对战友的赞誉溢于言表。

4、就是只思轻裘缓带

珠光宝气

不想居安思危、病骨支离。

4、-造句大全

几千词语的造句供您参考哦!

5、以及最后那一位

只见他身着素白长袍

轻裘缓带

神态自在从容

脸色虽有些位苍白

却难掩俊俏

比之杨康也是不遑多让

带着一股子英气。

6、离开鄂州已经十天了

一路轻裘缓带

游山玩水。

7、或轻裘缓带簇雕鞍

或射锦城濠畔;或凤管鸾箫敲玉板

高歌紫陌村头。

8、轻裘缓带

不鞋而屐

简约云澹

超然绝俗

风流自赏

几追仙姿。

9、轻裘缓带

白衣胜雪

潇洒出尘

直如天上谪仙人。

10、炽牛尾以冲燕

窃虎符而救赵

为轰雷掣电之师;雅歌投壶以临戎

轻裘缓带而拒敌

乃镇静雍容之将。

11、话说这林文辉真的生就一副好皮囊

其眉如远山

目似朗星

其一身白衣

轻裘缓带

端是玉树临风的才子模板。

缓带轻裘的意思是什么?缓带轻裘是什么意思?

缓带轻裘,成语,典故名,典出《晋书》卷三十四〈羊祜列传〉。西晋时期,巨平侯羊祜都督荆州军事,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他经常在军中穿着轻暖的皮衣,系着宽大的带子,仪态从容,没有武将的风度气质,很有雅士的风度。后遂以“缓带轻裘”形容从容儒雅的风度。

凤囚凰第三卷 缓带轻裘疏狂事,天阔云闲向歌声

身处逆境扔不忘初心 作文

缓带轻裘的意思是什么?缓带轻裘是什么意思?

缓带轻裘的意思是:缓带轻裘成语解释:缓:宽松;裘:皮衣。轻暖的皮袍,宽松的腰带。形容从容儒雅的风度缓带轻裘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元年》:“明日,王缓带轻裘而进,令张彦之卒擐甲执兵,翼马而从。”缓带轻裘成语故事:晋朝时期,羊祜字叔子,作为荆州军队主帅,经常身不披甲,穿着轻软的裘皮大衣,坐着豪华的马车,游山玩水,被人称为“斯文主将”。缓带轻裘成语标签:四字成语,联合式成语,H开头的成语

缓带轻裘的拼音huǎn dài qīng qiú

缓带轻裘是什么意思

缓带轻裘成语解释:缓:宽松;裘:皮衣。轻暖的皮袍,宽松的腰带。形容从容儒雅的风度

缓带轻裘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元年》:“明日,王缓带轻裘而进,令张彦之卒擐甲执兵,翼马而从。”

缓带轻裘成语故事:晋朝时期,羊祜字叔子,作为荆州军队主帅,经常身不披甲,穿着轻软的裘皮大衣,坐着豪华的马车,游山玩水,被人称为“斯文主将”。

缓带轻裘成语标签:四字成语,联合式成语,H开头的成语

缓带轻裘的英语单词1.h***e a loose belt and wear a light fur

用缓带轻裘造句

1.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缓带轻裘,羊叔子乃斯文主将;葛巾野服,陶渊明真陆地神仙。”>

惟愿此心无怨尤

 总有些生命,酣畅淋漓地恣意挥洒,哪怕遍体鳞伤;亦有些生命,宁静淡泊地安于一隅,哪怕无波无澜。前者挥洒人生的***,后者只求内心的宁静。但无论是***还是宁静,出世还是入世,辉煌还是淡泊,都是我们内心的选择,所求的,都不过是一份心底的安然,心灵的安适。

山***上桂花初,魏晋风流荡史书

还记得那些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的文人吗?还记得那些“白眼向权贵,折枝为美人”的才子吗?还记得洛阳东市刑场上那曲大气磅礴、曲高和寡的《广陵散》吗?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在那片愁云惨淡的天幕下,阮ruan籍、嵇ji康,还有那么多与他们一样的魏晋名士们,明明一个个都是当时之大才,却不愿循规蹈矩、明哲保身,而是纵情狂歌、舍生忘死,生命,也随心绽放得如此灿烂,光耀千古。可是在那追逐自由的路上,必然也会有那大片大片浸透了鲜血的石板路吧。

他们,在避祸的同时,又满腹忧患,在强行理解的同时却又避免不了痛苦。可就算这样,也阻止不了他们追求自由与超然的心灵。就算那个年代战乱不断、充满血腥,它们具有的那种洒脱,那种瑰丽,那份追求本心的执着,仍如一束阳光,穿透了唐宋的风尘、明清的阴气,带领我们探求人生变幻无常的命运,鼓励我们执着地爱恋生命,启发我们去寻找内心最本质的渴望与梦想。

疏影斜横水清浅,明月千载照独孤

“古来圣贤皆寂寞,”李太白不愧是一届诗仙,这话说得倒也不***,可毕竟,还是有些不同。你看那出关而去,一去杳然的老子;你看那四处奔波,劳碌一生的孔子;你看那逢遭贬斥、仕途不顺的苏轼;你看那古往今来的圣者,你便会知道,他们的寂寞,都源自于内心的选择。

庄子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因此宁可做一只楚国水田里“曳尾于涂中”的乌龟,孤守着自己心灵的月亮树;孔子为了心底的安然,甘愿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度过一生,做那黑暗王国中欲亮却再也明不起来的残烛;苏轼为了心灵的安适,笑立于逆境之中,纵然仕途不顺,也能于月下庭中信步闲游……

这群孤独的人,这些饱满的灵魂!可纵使孤独、纵使寂寞,与他们,又有何干?在追求本心的路上,就算寂寞,他们,也甘之如饴。也正是因为这份执着,这种寂寞,才令得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记住了这些寂寞的圣哲。

轻裘缓带诗词典故

总有些生命,酣畅淋漓地恣意挥洒,哪怕遍体鳞伤。

亦有些生命,宁静淡泊地安于一隅,哪怕无波无澜。

无论如何抉择,只要心中无怨无尤,一句轻描淡写的“我愿意”便有了九鼎千钧之力,不容他人置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惟愿本心充实满足,无悔自己的决定,便是无憾。

托山为钵,剪水为衣,渺渺若垂天之云,悠悠自来去。这便是庄子。他是如此飘忽不定琢磨不透,他穿行于山林间,沉浮于云气中,纵使生活贫困潦倒亦不移本心。他垂钓于濮水之滨,楚王派人寻他入朝为相,“愿以江山累矣!”话说得如此恳切竭诚,而庄子却吝于回头。他凝视着水底匍匐的一只龟,笑言:“龟是愿意被人供养在庙堂里还是愿意自由地爬行在泥地里呢?”对曰:“后者。”庄子笑了:“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或许有人为他放弃***厚禄而安于贫穷感到不解甚至不值。然我却为他拍手称快,他遵循了心的召唤,不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坚持自我。孤寂却不孤独地看守着他心灵的月亮树——诡谲难测,却自有一番风骨。

与庄子同样随心所欲的还有那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的.魏晋名士。在那愁云惨淡的天幕下,它们不愿循规蹈矩明哲保身,而是纵情狂歌,舍生忘死,他们白眼向权贵,折枝为美人,生命随心绽放得如此绚烂,光耀千古。当洛阳东市刑场上奏起那广陵散之绝响,那亦是嵇康内心的绝唱:“此身虽陨,此心无怨尤!”真名士,自有一派清峻超绝的风流。

于此番炽烈壮阔的生命相反的是另一种安然,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内心的答案:“我愿意。”

李叔同舍下尘缘,斩尽俗丝,遁入空门成为弘一法师。此举令多少仰慕其才华的人唏嘘不已。然他却是无怨无悔地从心而行。“明镜止水以定身,***以成事,光风霁月以待人”,这般偈语便是他心灵的写照。倘若他不割舍红尘纷繁事,或许会为后人留下更多璀璨的绘画与篆刻作品,但又何来他圆寂前发自肺腑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陶渊明“误落尘网中”,终是抵抗不了心底声声“归去来兮”!而后“***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林逋厌倦污浊官场,终是隐于西湖之畔,梅妻鹤子,飘然不群。沈复没有“人间百姓仰头看”的鸿鹄之志,只是随心生活,记录日常的一次出行或仅仅是一块石头,便成了《浮生六记》……

这般安然的心底的细小满足,实在不足为外人道矣。

生命仅有一次,但求随心,勿忘本心。惟愿此心无怨尤,惟愿你能坦然一笑,道一声“我愿意”。

谁能帮我找到鲁迅的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

典源出处 《晋书 ·羊祜传》:“ (羊祜) 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閤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

释义用法 晋羊祜 (字叔子) 统率重兵,而在军中常常***盔甲,只穿轻暖的皮衣,系着宽松的`带子,一副闲适的穿着。后用此典形容将领雍容闲适的风度。

用典形式

轻裘 宋·宋祁:“四十年来民缓带,使君何事不轻裘?”

缓带 宋 ·苏轼:“苟无深入计,缓带我亦可。”

叔子风流 宋·辛弃疾:“谁对叔子风流,直把曹刘压。”

轻裘缓带 宋·王安石:“塞垣高垒深沟地,幕府轻裘缓带时。”

缓带将军 清·诸可宝:“刚看到,大旗红日,万骑千乘,缓带将军,列侯开府。”

缓带轻裘 宋·朱熹:“缓带轻裘成昨梦,遗风余烈到如今。”

风流羊叔子 宋·陈师道:“尚有风流羊叔子,稍经湔洗与清风。”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2〕讲我今天所讲的,就是黑板上写着的这样一个

题目。

中国文学史,研究起来,可真不容易,研究古的,恨材料太少,研究今的,材料又太

多,所以到现在,中国较完全的文学史尚未出现。今天讲的题目是文学史上的一部分,也是

材料太少,研究起来很有困难的地方。因为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

环境,经历和著作。

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

〔3〕和董卓〔4〕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5〕的***之后,这时曹操〔6〕出来了。

——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7〕,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

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

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

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

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

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

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

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研究那时的文学,现在较为容易了,因为已经有人做过工作:在文集一方面有清严可均

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8〕。其中于此有用的,是《全汉文》,《全三

国文》,《全晋文》。

在诗一方面有丁福保辑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9〕。——丁福保是做医生的,现

在还在。

辑录关于这时代的文学评论有刘师培编的《中国中古文学史》〔10〕。这本书是北大

的讲义,刘先生已死,此书由北大出版。

上面三种书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能使我们看出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

我今天所讲,倘若刘先生的书里已详的,我就略一点;反之,刘先生所略的,我就较详

一点。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严的,

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曾自己说过:

“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11〕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因此之故,影响到

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

关系。因为在党锢之祸以前,凡党中人都自命清流,不过讲“清”讲得太过,便成固执,所

以在汉末,清流的举动有时便非常可笑了。

比方有一个有名的人,普通的人去拜访他,先要说几句话,倘这几句话说得不对,往往

会遭倨傲的待遇,叫他坐到屋外去,甚而至于拒绝不见。

又如有一个人,他和他的姊夫是不对的,有一回他到姊姊那里去吃饭之后,便要将饭钱

算回给姊姊。她不肯要,他就于出门之后,把那些钱扔在街上,算是付过了。〔12〕个人

这样闹闹脾气还不要紧,若治国平天下也这样闹起执拗的脾气来,那还成甚么话?所以深知

此弊的曹操要起来反对这种习气,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意。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

生多量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

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

源引入。

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

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的很少。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

忌,想写的便写出来。

所以曹操征求人才时也是这样说,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13〕这又是

别人所不敢说的。曹操做诗,竟说是“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14〕,他引出离当时不久

的事实,这也是别人所不敢用的。还有一样,比方人死时,常常写点遗令,这是名人的一件

极时髦的事。当时的遗令本有一定的格式,且多言身后当葬于何处何处,或葬于某某名人的

墓旁;操独不然,他的遗令不但没有依着格式,内容竟讲到遗下的衣服和伎女怎样处置等问

题〔15〕。

陆机虽然评曰“贻尘谤于后王”〔16〕,然而我想他无论如何是一个精明人,他自己

能做文章,又有手段,把天下的方士文士统统搜罗起来,省得他们跑在外面给他捣乱。所以

他帷幄里面,方士文士就特别地多。

孝文帝曹丕〔17〕,以长子而承父业,篡汉而即帝位。他也是喜欢文章的。其弟曹植

〔18〕,还有明帝曹睿〔19〕,都是喜欢文章的。不过到那个时候,于通脱之外,更加

上华丽。不著有《典论》,现已失散无全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典论》的零零碎碎,在唐宋类书中;一篇整的《论文》,在《文选》〔20〕中可以看

见。

后来有一般人很不以他的见解为然。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

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

说是为艺术而艺术〔21〕(ArtforArt′sSake)的一派。所以曹丕做的诗

赋很好,更因他以“气”为主,故于华丽以外,加上壮大。归纳起来,汉末,魏初的文章,

可说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在文学的意见上,曹丕和曹植表面上似乎是不同

的。曹丕说文章事可以留名声于千载〔22〕;但子建却说文章小道〔23〕,不足论的。

据我的意见,子建大概是违心之论。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子建的文章做得好,一个人大

概总是不满意自己所做而羡慕他人所为的,他的文章已经做得好,于是他便敢说文章是小

道;第二,子建活动的目标在于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甚得志〔24〕,遂说文章是无用

了。

曹操曹丕以外,还有下面的七个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都

很能做文章,后来称为“建安七子”〔25〕。七人的文章很少流传,现在我们很难判断;

但,大概都不外是“慷慨”,“华丽”罢。华丽即曹丕所主张,慷慨就因当天下大乱之际,

亲戚朋友死于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

七子之中,特别的是孔融,他专喜和曹操捣乱。曹丕《典论》里有论孔融的,因此他也

被拉进“建安七子”一块儿去。其实不对,很两样的。不过在当时,他的名声可非常之大。

孔融作文,喜用讥嘲的笔调,曹丕很不满意他。孔融的文章现在传的也很少,就他所有的看

起来,我们可以瞧出他并不大对别人讥讽,只对曹操。比方操破袁氏兄弟,曹丕把袁熙的妻

甄氏拿来,归了自己,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当初武王伐纣,将妲己给了周公了。操问他的

出典,他说,以今例古,大概那时也是这样的。又比方曹操要禁酒,说酒可以亡国,非禁不

可,孔融又反对他,说也有以女人亡国的,何以不禁婚姻?〔26〕其实曹操也是喝酒的。

我们看他的“何以解忧?惟有杜康”〔27〕的诗句,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他的行为会和议

论矛盾呢?此无他,因曹操是个办事人,所以不得不这样做;孔融是旁观的人,所以容易说

些自由话。曹操见他屡屡反对自己,后来借故把他杀了。〔28〕他杀孔融的罪状大概是不

孝。因为孔融有下列的两个主张:第一,孔融主张母亲和儿子的关系是如瓶之盛物一样,只

要在瓶内把东西倒了出来,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便算完了。第二,***使有天下饥荒的一个时

候,有点食物,给父亲不给呢?孔融的答案是:倘若父亲是不好的,宁可给别人。——曹操

想杀他,便不惜以这种主张为他不忠不孝的根据,把他杀了。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

他,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

生,也没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与孔融一同反对曹操的尚有一

个祢衡〔29〕,后来给黄祖杀掉的。祢衡的文章也不错,而且他和孔融早是“以气为主”

来写文章的了。故在此我们又可知道,汉文慢慢壮大起来,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操父子之

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这样下去一直到明帝的时候,文章上起了个重大的变化,因为出了一个何晏〔30〕。

何晏的名声很大,位置也很高,他喜欢研究《老子》和《易经》。至于他是怎样的一个

人呢?那真相现在可很难知道,很难调查。因为他是曹氏一派的人,司马氏很讨厌他,所以

他们的记载对何晏大不满。因此产生许多传说,有人说何晏的脸上是搽粉的,又有人说他本

来生得白,不是搽粉的。〔31〕但究竟何晏搽粉不搽粉呢?我也不知道。

但何晏有两件事我们是知道的。第一,他喜欢空谈,是空谈的祖师;第二,他喜欢吃

药,是吃药的祖师。〔32〕此外,他也喜欢谈名理。他身子不好;因此不能不服药。

他吃的不是寻常的药,是一种名叫“五石散”的药。

“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头的。汉时,大家还不敢吃,何晏或者将药方略加

改变,便吃开头了。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

石脂;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但现在也不必细细研究它,我想各位都是不想吃它的。

从书上看起来,这种药是很好的,人吃了能转弱为强。因此之故,何晏有钱,他吃起来

了;大家也跟着吃。那时五石散的流毒就同清末的***的流毒差不多,看吃药与否以分阔气

与否的。现在由隋巢元方做的《诸病源候论》〔33〕的里面可以看到一些。据此书,可知

吃这药是非常麻烦的,穷人不能吃,***使吃了之后,一不小心,就会毒死。先吃下去的时

候,倒不怎样的,后来药的效验既显,名曰“散发”。倘若没有“散发”,就有弊而无利。

因此吃了之后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发”,所以走路名曰“行散”。比方

我们看六朝人的诗,有云:“至城东行散”,就是此意。后来做诗的人不知其故,以为“行

散”即步行之意,所以不服药也以“行散”二字入诗,这是很笑话的。

走了之后,全身发烧,发烧之后又发冷。普通发冷宜多穿衣,吃热的东西。但吃药后的

发冷刚刚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浇身。倘穿衣多而食热物,那就非死不可。因此五石

散一名寒食散。只有一样不必冷吃的,就是酒。

吃了散之后,衣服要脱掉,用冷水浇身;吃冷东西;饮热酒。这样看起来,五石散吃的

人多,穿厚衣的人就少;比方在广东提倡,一年以后,穿西装的人就没有了。因为皮肉发烧

之故,不能穿窄衣。为豫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

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一班名人都吃

药,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着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

还有,吃药之后,因皮肤易于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鞋袜而穿屐。所以我们看晋

人的画像或那时的文章,见他衣服宽大,不鞋而屐,以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飘逸的了,其

实他心里都是很苦的。

更因皮肤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于穿旧的,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虱。所以在

文章上,虱子的地位很高,“扪虱而谈”〔34〕,当时竟传为美事。比方我今天在这里演

讲的时候,扪起虱来,那是不大好的。但在那时不要紧,因为习惯不同之故。这正如清朝是

提倡抽大烟的,我们看见两肩高耸的人,不觉得奇怪。现在就不行了,倘若多数学生,他的

肩成为一字样,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了。

此外可见服散的情形及其他种种的书,还有葛洪的《抱朴子》〔35〕。

到东晋以后,作***的人就很多,在街旁睡倒,说是“散发”以示阔气。〔36〕就像清

时尊读书,就有人以墨涂唇,表示他是刚才写了许多字的样子。故我想,衣大,穿屐,散骃

等等,后来效之,不吃也学起来,与理论的提倡实在是无关的。

又因“散发”之时,不能肚饿,所以吃冷物,而且要赶快吃,不论时候,一日数次也不

可定。因此影响到晋时“居丧无礼”。——本来魏晋时,对于父母之礼是很繁多的。比方想

去访一个人,那么,在未访之前,必先打听他父母及其祖父母的名字,以便避讳。否则,嘴

上一说出这个字音,***如他的父母是死了的,主人便会大哭起来〔37〕——他记得父母了

——给你一个大大的没趣。晋礼居丧之时,也要瘦,不多吃饭,不准喝酒。但在吃药之后,

为生命计,不能管得许多,只好大嚼,所以就变成“居丧无礼”了。

居丧之际,饮酒食肉,由阔人名流倡之,万民皆从之,因为这个缘故,社会上遂尊称这

样的人叫作名士派。吃散发源于何晏,和他同志的,有王弼和夏侯玄〔38〕两个人,与晏

同为服药的祖师。有他三人提倡,有多人跟着走。他们三人多是会做文章,除了夏侯玄的作

品流传不多外,王何二人现在我们尚能看到他们的文章。他们都是生于正始的,所以又名曰

“正始名士”〔39〕。但这种习惯的末流,是只会吃药,或竟***装吃药,而不会做文章。

东晋以后,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由《世说新语》〔40〕一书里可以看到。此中空论

多而文章少,比较他们三个差得远了。三人中王弼二十余岁便死了,夏侯何二人皆为司马懿

〔41〕所杀。因为他二人同曹操有关系,非死不可,犹曹操之杀孔融,也是借不孝做罪名

的。

二人死后,论者多因其与魏有关而骂他,其实何晏值得骂的就是因为他是吃药的发起

人。这种服散的风气,魏,晋,直到隋,唐,还存在着,因为唐时还有“解散方”〔4

2〕,即解五石散的药方,可以证明还有人吃,不过少点罢了。唐以后就没有人吃,其原因

尚未详,大概因其弊多利少,和***一样罢?

晋名人皇甫谧〔43〕作一书曰《高士传》,我们以为他很高超。但他是服散的,曾有

一篇文章,自说吃散之苦。因为药性一发,稍不留心,即会丧命,至少也会受非常的苦痛,

或要发狂;本来聪明的人,因此也会变成痴呆。所以非深知药性,会解救,而且家里的人多

深知药性不可。晋朝人多是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的,大约便是服药的缘故。比

方有苍蝇扰他,竟至拔剑追赶;〔44〕就是说话,也要胡胡涂涂地才好,有时简直是近于

发疯。但在晋朝更有以痴为好的,这大概也是服药的缘故。

魏末,何晏他们以外,又有一个团体新起,叫做“竹林名士”,也是七个,所以又称

“竹林七贤”〔45〕。正始名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竹林的代表是嵇康〔46〕和阮籍

〔47〕。但究竟竹林名士不纯粹是喝酒的,嵇康也兼服药,而阮籍则是专喝酒的代表。但

嵇康也饮酒,刘伶〔48〕也是这里面的一个。他们七人中差不多都是反抗旧礼教的。

这七人中,脾气各有不同。嵇阮二人的脾气都很大;阮籍老年时改得很好,嵇康就始终

都是极坏的。

阮年青时,对于访他的人有加以青眼和白眼的分别〔49〕。白眼大概是全然看不见眸

子的,恐怕要练习很久才能够。青眼我会装,白眼我却装不好。

后来阮籍竟做到“口不臧否人物”〔50〕的地步,嵇康却全不改变。结果阮得终其天

年,而嵇竟丧于司马氏之手,与孔融何晏等一样,遭了不幸的。这大概是因为吃药和吃

酒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了事。

他们的态度,大抵是饮酒时衣服***,帽也不带。若在平时,有这种状态,我们就说无

礼,但他们就不同。居丧时不一定按例哭泣;子之于父,是不能提父的名,但在竹林名士一

流人中,子都会叫父的名号〔51〕。旧传下来的礼教,竹林名士是不承认的。即如刘伶—

—他曾做过一篇《酒德颂》,谁都知道——他是不承认世界上从前规定的道理的,曾经有这

样的事,有一次有客见他,他***衣服。人责问他;他答人说,天地是我的房屋,房屋就是

我的衣服,你们为什么进我的裤子中来?〔52〕至于阮籍,就更甚了,他连上下古今也不

承认,在《大人先生传》〔53〕里有说:“天地解兮***开,星辰陨兮日月颓,我腾而上

将何怀?”他的意思是天地神仙,都是无意义,一切都不要,所以他觉得世上的道理不必

争,神仙也不足信,既然一切都是虚无,所以他便沉湎于酒了。然而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他的饮酒不独由于他的思想,大半倒在环境。其时司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名声很大,所以

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而且即使讲话讲错了,也可以借醉得到人的原谅。只

要看有一次司马懿求和阮籍结亲,而阮籍一醉就是两个月,没有提出的机会,〔54〕就可

以知道了。

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他的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宋的

颜延之〔55〕已经说不大能懂,我们现在自然更很难看得懂他的诗了。他诗里也说神仙,

但他其实是不相信的。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孔子

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嵇康做的《难自然好学论》〔56〕,却道,人是并不好

学的,***如一个人可以不做事而又有饭吃,就随便闲游不喜欢读书了,所以现在人之好学,

是由于习惯和不得已。还有管叔蔡叔〔57〕,是疑心周公,率殷民叛,因而被诛,一向公

认为坏人的。而嵇康做的《管蔡论》,就也反对历代传下来的意思,说这两个人是忠臣,他

们的怀疑周公,是因为地方相距太远,消息不灵通。

但最引起许多人的注意,而且于生命有危险的,是《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非汤武而

薄周孔”。司马懿因这篇文章,就将嵇康杀了〔58〕。非薄了汤武周孔,在现时代是不要

紧的,但在当时却关系非小。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辅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尧舜,而

尧舜是禅让天下的。嵇康都说不好,那么,教司马懿篡位的时候,怎么办才是好呢?没有办

法。在这一点上,嵇康于司马氏的办事上有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非死不可了。嵇康的见

杀,是因为他的朋友吕安不孝,连及嵇康,罪案和曹操的杀孔融差不多。魏晋,是以孝治天

下的,不孝,故不能不杀。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

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

下。但倘只是实行不孝,其实那时倒不很要紧的,嵇康的害处是在发议论;阮籍不同,不大

说关于***上的话,所以结局也不同。

但魏晋也不全是这样的情形,宽袍大袖,大家饮酒。反对的也很多。在文章上我们还可

以看见裴頠的《崇有论》〔59〕,孙盛的《老子非大贤论》〔60〕,这些都是反对王何

们的。在史实上,则何曾劝司马懿杀阮籍有好几回〔61〕,司马懿不听他的话,这是因为

阮籍的饮酒,与时局的关系少些的缘故。

然而后人就将嵇康阮籍骂起来,人云亦云,一直到现在,一千六百多年。季札说:“中

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62〕这是确的,大凡明于礼义,就一定要陋于知

人心的,所以古代有许多人受了很大的冤枉。例如嵇阮的罪名,一向说他们毁坏礼教。但据

我个人的意见,这判断是错的。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

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

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

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

人罢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黩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

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

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现在说一个容易明白的比喻罢,譬如有一个

军阀,在北方——在广东的人所谓北方和我常说的北方的界限有些不同,我常称山东山西

隶河南之类为北方——那军阀从前是压迫民党的,后来北伐军势力一大,他便挂起了青天白

日旗,说自己已经信仰三民主义了,是总理的信徒。这样还不够,他还要做总理的纪念周。

这时候,真的三民主义的信徒,去呢,不去呢?不去,他那里就可以说你反对三民主义,定

罪,。但既然在他的势力之下,没有别法,真的总理的信徒,倒会不谈三民主义,或者

听人***惺惺的谈起来就皱眉,好像反对三民主义模样。所以我想,魏晋时所谓反对礼教的

人,有许多大约也如此。他们倒是迂夫子,将礼教当作宝贝看待的。

还有一个实证,凡人们的言论,思想,行为,倘若自己以为不错的,就愿意天下的别

人,自己的朋友都这样做。但嵇康阮籍不这样,不愿意别人来模仿他。竹林七贤中有阮咸,

是阮籍的侄子,一样的饮酒。阮籍的儿子阮浑也愿加入时,阮籍却道不必加入,吾家已有阿

咸在,够了。〔63〕***若阮籍自以为行为是对的,就不当拒绝他的儿子,而阮籍却拒绝自

己的儿子,可知阮籍并不以他自己的办法为然。至于嵇康,一看他的《绝交书》,就知道他

的态度很骄傲的;有一次,他在家打铁——他的性情是很喜欢打铁的——钟会来看他了,他

只打铁,不理钟会。〔64〕钟会没有意味,只得走了。其时嵇康就问他:“何所闻而来,

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也是嵇康杀身的一条祸根。但

我看他做给他的儿子看的《家诫》〔65〕——当嵇康被杀时,其子方十岁,算来当他做这

篇文章的时候,他的儿子是未满十岁的——就觉得宛然是两个人。他在《家诫》中教他的儿

子做人要小心,还有一条一条的教训。有一条是说长官处不可常去,亦不可住宿;官长送人

们出来时,你不要在后面,因为恐怕将来官长惩办坏人时,你有暗中密告的嫌疑。又有一条

是说宴饮时候有人争论,你可立刻走开,免得在旁批评,因为两者之间必有对与不对,不批

评则不像样,一批评就总要是甲非乙,不免受一方见怪。还有人要你饮酒,即使不愿饮也不

要坚决地推辞,必须和和气气的拿着杯子。我们就此看来,实在觉得很希奇:嵇康是那样高

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这样庸碌。因此我们知道,嵇康自己对于他自己的举动也是不满足

的。所以批评一个人的言行实在难,社会上对于儿子不像父亲,称为“不肖”,以为是坏

事,殊不知世上正有不愿意他的儿子像自己的父亲哩。试看阮籍嵇康,就是如此。这是,因

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但又于此可见魏晋的破坏礼

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不过何晏王弼阮籍嵇康之流,因为他们的名位大,一般的人们就学起来,而所学的无非

是表面,他们实在的内心,却不知道。因为只学他们的皮毛,于是社会上便很多了没意思的

空谈和饮酒。许多人只会无端的空谈和饮酒,无力办事,也就影响到政治上,弄得玩“空城

计”,毫无实际了。在文学上也这样,嵇康阮籍的纵酒,是也能做文章的,后来到东晋,空

谈和饮酒的遗风还在,而万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却没有了。刘勰〔66〕说:“嵇康师心

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这“师心”和“使气”,便是魏末晋初的文章的特色。正始名

士和竹林名士的精神灭后,敢于师心使气的作家也没有了。

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

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和平。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67〕。他的态度是随便

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

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

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给他从家丁取鞋给他,他

便伸了足穿上了。虽然如此,他却毫不为意,还是“***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自

然状态,实在不易模仿。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

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现在有钱的人住在租界里,雇花匠种数十盆菊花,便做诗,叫

作“秋日赏菊效陶彭泽体”,自以为合于渊明的高致,我觉得不大像。

陶潜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末与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但他没有什

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

当时政治的。〔68〕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不过他的态度比嵇康

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注意罢了。还有一个原因,先已说过,是习惯。因为当时饮酒的

风气相沿下来,人见了也不觉得奇怪,而且汉魏晋相沿,时代不远,变迁极多,既经见惯,

就没有大感触,陶潜之比孔融嵇康和平,是当然的。例如看北朝的墓志,官位升进,往往详

细写着,再仔细一看,他是已经经历过两三个朝代了,但当时似乎并不为奇。

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

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

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譬如墨子兼爱,杨子为我。〔6

9〕墨子当然要著书;杨子就一定不著,这才是“为我”。因为若做出书来给别人看,便变

成“为人”了。

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

文中时时提起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