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指的是谁,惠子知我的典故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6-01 0
  1. 有关工匠精神的历史成语典故
  2. 惠子相梁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道理?
  3. 与朋友有关的成语典故
  4. 庄子和惠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 与庄子有关的典故
  6. 惠子和庄子有怎样的故事?

惠子(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惠氏,名施,即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文哲***庄子的至交好友。

惠子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惠施 外文名 :Hui Shi 别名 :惠子 国籍 :宋国 民族 :华夏族 出生地 :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 出生日期 :公元前390年(辛卯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317年 职业 :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 信仰 :名家思想 主要成就 :中国名家思想的鼻祖

名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惠子指的是谁,惠子知我的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 性别 :男 人物生平,轶事典故,惠子之梁,历物十事,庄惠之交,学富五车,劝诫田需,伯牙绝弦为子期,思想体系,综述,文学,哲学,代表作品,后世评价, 人物生平 惠施是宋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惠子是战国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人物之一,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望,惠施的政治生涯主要在魏。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 惠施在魏期间的突出政绩,一是“为魏惠王为法”,二是主谋齐、魏相王,三是主张齐、楚“偃兵”,倡言魏与齐、荆联合抗秦。其时张仪在魏,由此与惠施发生争论,惠施被逐至楚,不久转宋,与庄子相晤论学。惠、庄二人友善,交游甚密,曾发生过著名的“濠梁之辩”。魏惠王死后,张仪被逐,惠施返魏。为魏使楚,与南方奇人黄缭论天地风雨雷霆之故。后又为伐齐存燕使赵。数年后惠施病逝,终年约六十岁。 轶事典故 惠子之梁 惠施的学问很渊博,魏王经常听惠施讲学,十分赞赏惠施的博学,而且,惠施对魏王也很忠诚。 那一年,魏国的宰相死了,魏王急召惠施。惠施接到诏令,立即起身,日夜兼程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准备接替宰相的职务。惠施一个随从也不曾带上,他走了一程又一程,途中,一条大河挡住去路。惠施心里记挂著魏王和魏国的事情,心急火燎,结果,过河时,他一失脚跌落水中。由于惠施水性不好,他一个劲地在水里扑腾著,眼看就要沉入水底,情况十分危急。正在这时,幸亏有个船家赶来,将惠施从水中救起,才保住了惠施的性命。船家请惠施上了船,问道:“既然你不会水,为什么不等船来呢?” 惠施回答说:“时间紧迫,我等不及。”船家又问:“什么事这么急,让你连安全也来不及考虑呀?” 庄子 惠施说:“我要去做魏国的宰相。” 船家一听,觉得十分好笑,再瞧瞧惠施落汤鸡似的失魂落魄的样子,脸上露出了鄙视的神情。他耻笑惠施说:“看你刚才落水的样子,可怜巴巴的只会喊救命,如果不是我赶来,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像你这样连凫水都不会的人,还能去做宰相吗?真是太可笑了。” 惠施听了船家这番话,十分气恼,他很不客气地对船家说:“要说划船、凫水,我当然比不上你;可是要论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你同我比起来,大概只能算个连眼睛都没睁开的小狗。凫水能与治国相提并论吗?” 一番话,说得船家目瞪口呆。 船家哪里懂得,这世间万事万物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办法与学问,这凫水与治国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怎么可以用不会凫水就判断人家不会治国呢? 张仪在魏国挤走惠施,惠施来到楚国,楚王接待了他。 大臣冯郝对楚王说:“挤走惠施是张仪,大王与惠施结交,这是在欺骗张仪,我认为大王这样做不可取。惠施是因为张仪排挤他才来到楚国的,他也定会怨恨您与张仪结交,如果惠施知道这种情况,他一定不会来楚国,而且宋王偃对惠施不错,诸侯中无人不知。现在,惠施与张仪结仇,诸侯中也无人不晓。惠施与大王结交,您便抛弃了张仪。我不理解大王这样做,是有些轻率呢?还是为了国家的大事呢?大王不如帮助惠施,送他到宋国去。然后,对张仪说:‘我是因为您才没有接待惠施的。’张仪必然感激大王。而惠施是个被排挤、遭困窘的人,大王却帮助他到宋国去,惠施也必然感激大王。这样您实际上不失为张仪着想,又可以使惠施感恩戴德。”楚王说:“好。”就把惠施送回宋国去了。 《战国策》是这样记载的: 张仪逐惠施于魏。惠子之楚,楚王受之。冯郝谓楚王曰:“逐惠子者,张仪也。而王亲与约,是欺仪也,臣为王弗取也。惠子为仪者来,而恶王之交于张仪,惠子心弗行也。且宋王之贤惠子也,天下莫不闻也。今之不善张仪也,天下莫不知也。今为事之故,弃所贵于仇人,臣以为大王轻矣。且为事耶?王不如举惠子而纳之于宋,而谓张仪曰:‘请为子勿纳也。’仪必德王。而惠子穷人,而王奉之,又必德王。此不失为仪之实,而可以德惠子。”楚王曰:“善。”乃奉惠子而纳之宋。惠施是战国时的名士。《战国策·魏二》、《韩非子.说林上》记载说,惠施的友人田需一度受到魏王的器重和宠用,惠施于是告诫他说:“你一定要很好地对待魏王身边的人。比如那杨树,横著栽下能生存,倒著栽下能生存,折断栽下它也能生存。但是如果十个人栽它而一个人拔它,那它就难以生存了。十个人栽这一易生之物,却抵不过一个人的破坏,原因就在于栽起来困难,而拔除它很容易。你今天虽然能使自己受器重于君王,但如果想要除掉你的人多了,你必定就很危险。” 田需受到魏王的器重,一定具有他取得魏王器重和赏识的某方面能力。然而,不管田需的个人能力有多大,都不能必然地保证他长久地受到君王器重,因为魏王作为一国君主,他处在国家政治活动圈的中心,受到许多公侯大臣和左右侍臣的拱围,他必有自己身边的一批亲信之人,这些人物参与他的决策和用人,影响他对事物的判断,甚至会动摇他的某些既成观念,田需如果不能争取到这批人物的认可和支持,那他们必然要在魏王面前诋毁田需,最后势必动摇魏王对田需的信任,使田需失去已经获得的宠信地位 华夏文化-庄子与惠施 杨树是一种易生之物,但它一经栽下,却经不起一人的拔除,要想使它生存下去,就必须戒除任何人的拔除。同样,田需虽有赢得君王重用的能力,但他也经不起人们的诋毁,要想取得君王的长久信任,也必须防止人们在君王面前的诋毁。惠施把这一道理明白地告诉了田需,从而教给了他一种实用的保宠之方。 惠施的保宠之方向人们无意间透露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它告诉人们,一个人在社会上受器重的程度,不仅取决于他的个人能力,而且取决于他与周围世界的人际关系,取决于他联系大众的程度。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保证个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在社会上实现。 惠子死后葬于现的滑县八里营乡冢上村,占地4000平方米,高于地面30多米。后人称之谓惠子冢。冢内建有砖砌墓,外用土封,上建三宫殿、琉璃殿、钟楼、鼓楼等,民国年间全部拆掉。冢下为龙山文化遗址,如今保护较好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惠施在政治上的建树成绩不大,他主要是当时思想界的一位博学善辩的学者。他与庄子为友,常相辩论。 历物十事 据说当时有一位奇人名叫黄缭,询问惠施“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思索,应对如流,“遍为万物说”。主要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可惜他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即“历物十事”: (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六)南方无穷而有穷。 (七)今日适越而昔来。 (八)连环可解也。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十)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惠施是名家“契约异”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历物十事”虽然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却贯穿着“契约异”的思想,含有辩证的因素。这和后期墨家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 他又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这里是指事物本身的同一与差别的相对性。万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质粒子构成。 什么是“大同”呢?比如马;凡是属于马这一类动物都包括在内,这就是“大同”。其中黑马、白马、大马、小马等等又有差别,这叫着“小同”。 他得出万物“毕同”的结论,这样就把相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事物都抽象地统一起来。他更进一步推论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吕氏春秋》说:“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这是对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解释,这已与庄子的“万物皆一也”很接近了。 惠施对“大同异”、“小同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分析,主张“契约异”的惠施,也不可能绝对不讲“离”。同样道理,主张“离坚白”的公孙龙,也不可能绝对不讲“合”。不过,惠施虽然讲“离”,但最终还是讲“合”,而公孙龙虽然讲“合”,但最终还是讲“离”。由此可见,惠施着重在概念外延的扩大,而公孙龙则着重在内涵的分离。这样看来,“契约异”、“离坚白”两派的名称还是符合惠施、公孙龙思想实际的。 惠施的“历物十事”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他善于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作出哲学的概括。在“名”、“实”关系上,他是从现实存在出发的,承认“实”是第一性的,而“名”是“实”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他和公孙龙的诡辩是有所区别的。 惠施有些命题是和后期墨家的争论。后期墨家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常识,对物体的外表形式及其测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义。《墨子·经上》曾说:“厚,有所大。”认为有“厚”才能有体积,才能有物体的“大”。而惠施反驳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认为物质粒子(“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 后期墨家认为同样高度叫做“平”,《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 庄惠之交 庄子和老子的思想并成“老庄哲学”,足见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之高。庄子有着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庄子 天下》)(译:认为天下人沉湎于物欲而不知觉醒,不能够跟他们端庄不苟地讨论问题)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诚。 庄子与惠子 惠子喜欢倚在树底下高谈阔论,疲倦的时候,就据琴而卧(“倚树而吟,据槁梧而暝”),这种态度庄子是看不惯的,但他也常被惠子拉去梧桐树下谈谈学问(“惠子之据梧也……”),或往田野上散步。很多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庄子具有艺术哲学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在《齐物论》上,批评他说:“并不是别人非明白不可的,而要强加于人,所以惠子就终身偏蔽于‘坚白论’”(“非所以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 另外《秋水》篇记载:惠子在梁国做宰相时,庄子去看他,谣言说庄子是来代替惠子的相位。惠子心里着慌,便派人在国都内搜寻了庄子三天三夜。后来庄子去见惠子,对他讲了一个寓言,把他的相位比喻猫头鹰得着臭老鼠而自以为美。惠子处于统治阶层,免不了会染上官僚的气息,据说惠子路过孟诸,身后从车百乘,声势煊赫,庄子见了,连自己所钓到的鱼也嫌多而抛回水里去。( 《淮南子·齐俗训》) 庄子和惠子 他们两人,在现实政治观点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惠之交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学富五车 《庄子·天下篇》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足见其著书、藏书之多,是有文献记载以来最早的思想家之一。因为他的文章能够斡旋五个国家的兴衰,后人的“学富五车”典故即由此而来。另一说解释为:“其书五车”,是说他著的书有五车之多。 劝诫田需 田需得到魏王宠幸,惠子对田需说:“您一定要好好对待大王身边的人呀。您看那杨树,横著种能活,倒著种能活,折断了种也能活。然而让十个人来种树,一个人来拔它,那么就没有一棵活树了。以十人之众去栽种容易成活的东西,却敌不过一个人的毁坏,这是为什么呢?栽种困难而毁掉容易。如今您虽然在魏王面前取得了信任,可是想排挤你的人太多了,将来您必然要遇到危险。” 原文: 田需贵于魏王,惠子曰:“子必善左右。今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故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然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今子虽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则子必危矣。《战国策》 伯牙绝弦为子期 人之渐老,其言渐寡,这是常识。但庄子不到50岁,便不想开口讲话了。对此,《说苑·说丛》是这样记载的:“惠子卒而庄深瞑不言,见世莫可与语也。” 惠子者,惠施也。惠施死去,庄子便把自己的眼睛紧紧闭上,不观左右事,不讲前后语,而且将这种活法坚持了20多年。 20多年,不是个小数字。特别是,对庄子这样一个思如泉涌、文如汪洋的人来说,20多年不开口讲话,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但是,庄子做到了,而且做得那么自然,坚持得如此平常。 对于这一做法,庄子自有其理:“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意思是说,自从惠子死后,我就没有可辩论的对手了,我也就没有什么话可以说了。 庄子所言,句句是真,字字是情。 惠子,可以说是庄子一生相伴的朋友和论争的对手。而且这个对手,是一个“以善辩为名”的高手。惠子自己也曾认为:“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庄子·天下》)意思是说,天地虽然那么大,但有我惠子的雄才在,就无人敢称自己的道术了。 惠子并非心血来潮,口出豪言。他自己的确有许多过人之处。论知识,“其书五车”;论能力,“惠施多方”;论口才,“不虑而对”;论实绩,曾任魏相,并力主联合齐楚,停止战争,随同魏惠王去见齐威王,使魏齐互尊为王。最让人诧异的是,南方有个叫黄缭的异人,“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子听后,“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而且“说而不休”,“犹以为寡”。(《庄子·天下》) 对于惠子这样一个论争的对手、高手,尽管庄子曾有“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的总评价,但他还是十分看重惠子才能的。当惠子死后,庄子亲自送葬,并对着惠子的墓,向随行的人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庄子说:楚国国都有一个人,在鼻尖上涂抹上蝇翅般薄的石灰,让一名石匠把石灰削掉。只见这个匠石挥动斧子,如刮风般向那人的鼻尖削去。刹那,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只见那人鼻尖上的石灰被削得一干二净“而鼻不伤”,被削的那个人镇定自如“立不失容”。宋元王听说这件事后,心中痒痒的,想让这位石匠也把自己鼻尖上的石灰削去。石匠说:“我虽说能做这件事,但我的对手早已死了!” 庄子所言,告诉人们:不是对手,无法成功。以此表明:只有惠子,才是他辩论的对手;惠子死了,就无人“可与语也”,自己也只能“深瞑不言”了。 庄子不言20年,让人深信:世间万物,物物相依。而且,“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正是庄子与惠子的争辩,使惠子的十大命题在《庄子·天下》篇得以保存,而且篇中还记载了惠子与桓团、公孙龙等人辩论的基本观点。尽管庄子认为惠子的观点“其于物也何庸”,但还是认可他作为自己对手的那种“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之潇洒做派、之善辩理论家之本色的。 庄子不言20年,让人深明:真正的高人朋友,得之,可排冰吐华;失之,则当春凋悴。故,择友不可不慎。朋友,不在一时吃喝玩乐,而在久久两相关切。这样的朋友,平时,能共道德;缓急,可共患难。论而争,是为进、让思想碰出火花;定为一,是为成、让行为服从真理指向。这样的朋友,即便不在同处,照样可声同相应;哪怕从未谋面,同样可德合相亲。 思想体系 综述 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历物十事”。他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除了《庄子》外,《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也有对他思想的记载。 文学 《庄子·天下》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是说他知识渊博,书也很多。有个名叫黄缭的人问惠施"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他不***思索,随口回答,说得头头是道,可惜他的著作早已失传,否则当是最有价值的科学遗产。《庄子》保存了惠施的"历物十事",②即分析物理的10 个命题。《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也保存了一些惠施著作的片断。我们分析惠施的思想,主要是根据《庄子·天下》的"历物十事"。 惠施的"历物十事"贯穿着"契约异"的思想,他是名家"契约异"派的代表人物。他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这里是指事物本身的同一与差别的相对性。"大同"和"小同"有差异,这就叫"小同异";万物都相同又都不同,这就叫"大同异"。什么是"大同"呢?比如马;凡是属于马这一类动物都包括在内,这就是"大同"。其中黑马、白马、大马、小马等等又有差别,这叫着"小同"。马这个大类概念与黑马、白马这些小类的概念有差别。如果从相同的方面看,这些都是马。由此可以推知,万物都有相同的一面。如果从不同的方面看,这些马又都有差异。由此可以推知,万物都有不同的一面。惠施对事物的统一和差别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他认为事物都有相同之处,同时又有差别。事物的相同和差别是相对的,它们同处于统一体之中。然而惠施特别强调事物的差别是相对的,相同才是绝对的,所以他得出万物"毕同"的结论。这样就把相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事物都抽象地统一起来。他更进一步推论出:"氾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吕氏春秋》说:"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①这是对惠施"氾爱万物,天地一体"的解释,这已与庄子的"万物皆一也"②很接近了。但是,惠施的思想与庄子的相对主义还不能等同。庄子的相对主义否认事物之间有质的差别,实际上是否定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惠施并没有完全走入这样的主观主义。惠施对"大同异"、"小同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分析,看到了其间的变异,只有这样分析,才能如实反映客观事物。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又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主张"契约异"的惠施,也不可能绝对不讲"离"。同样道理,主张"离坚白"的公孙龙,也不可能绝对不讲"合"。不过,惠施虽然讲"离",但最终还是讲"合",而公孙龙虽然讲"合",但最终还是讲"离"。"契约异"、"离坚白"两派的名称还是符合惠施、公孙龙思想实际的。 惠施的"历物十事"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他善于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作出哲学的概括。在"名"、"实"关系上,他是从现实存在出发的,承认"实"是第一性的,而"名"是"实"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他和公孙龙的诡辩是有所区别的。 哲学 惠施和邓析、公孙龙一样,是名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也和墨家一样,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据说,南方有个奇人叫黄缭的,曾询问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风雨雷霆发生的原因,惠施不***思索,立刻应对,“遍为万物说”(《庄子·天下篇》)。庄子曾说惠施“以坚白鸣”(《庄子·德充符篇》),批评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庄子·齐物篇》)。可知惠施的论题,主要的还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他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 惠施的十个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因素。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 这和后期墨家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所构成。万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质构成,同样基于“小一”,所以说“万物毕同”;但是由“小一”构成的万物形态千变万化,在“大一”中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说“万物毕异”。在万物千变万化的形态中,有“毕同”和“毕异”的“大同异”,也还有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就是“小同异”。他把事物的异同看作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里包含有辩证的因素。 惠子的思想 惠施有些命题是和后期墨家争论的。后期墨家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常识,对物体的外表形式及其测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义。 《墨子·经上》曾说:“厚,有所大。”认为有“厚”才能有体积,才能有物体的“大”。而惠施反驳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认为物质(“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后期墨家曾经严格区分空间的“有穷”和“无穷”,《墨子·经说下》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认为个别区域前不容一线之地,这是“有穷”;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而惠施反驳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就是说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后还是有终极的地方。后期墨家认为“中”(中心点)到相对的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而惠施反驳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当时最北的诸侯国)之北,越(当时最南的诸侯国)之南是也。”因为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大,到处都可以成为中心。后期墨家认为同样高度叫做“平”,《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而惠施反驳说:“天与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与泽平。”因为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样。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处于变动之中,例如说:“日方中方睨(“睨”是侧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但是他无条件地承认“亦彼亦此”,只讲转化而不讲转化的条件,这样就否定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对主义的泥坑中去。 代表作品 《汉书。艺文志》着录《惠子》一篇,已佚。 后世评价 惠施为战国时代“名辩”思潮中的思想巨子,与公孙龙共同将名辩学说推向顶峰。并且为中国古代的逻辑空间的发展和认识。为对哲学形上学的判断提倡了一种方式方法。而且使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具有重要的贡献。对老庄“无为”逻辑认识作出了解说的可能,甚至成为对刑法之术进行认识的逻辑前提。而且很多学术观点都可以通过其基本原理进行推理。 惠施仅因庄子而得以传其学问,现无法深悉其貌,惠施学问,庄子虽有微言,却崇敬有加,惠施死后,庄子慨叹道:“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有关工匠精神的历史成语典故

 “惠子善譬”出自《新序·善说》,《新序》为刘向所编。

 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若何?’应曰:‘弹之状如弹。则谕乎?’王曰:“末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王曰:“善!”

 原文意思是说:

 一个门客对梁王说:“惠子说话,擅长打比方。大王如果不让他打比方,他就没有办法讲清楚一件事情。”梁王说:“行。”第二天,梁王碰到惠子,对惠子说:“今后希望先生讲什么事情都直截了当地说,不要打比方了。”惠子说:“如果有一个不明白‘弹’是什么东西的人,他问你弹的形状像什么,你告诉他弹的形状就像弹,他能明白吗?”梁王说:“不明白。”惠子接着说:“这时你告诉他:‘弹的形状像把弓,它的弦是用竹子做的’,他会明白吗?”梁王说:“可以明白了。”惠子说:“说话的人本来就是用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明人们所不知道的东西,从而使人们真正弄懂它。现在叫我不打比方,这就行不通了。”梁王说:“你说得没错。”

 “惠子善譬”这个故事用以说明:把别人的长处看做短处,并且强迫别人放弃自己的长处去说话、去办事,那是行不通的。

惠子相梁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道理?

1、郢匠挥斤:

比喻纯熟、高超的技艺,出自战国庄子的《庄子·徐无鬼》。典故:

庄子送葬,去惠子墓地的路上,他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一个人把白色粘土涂抹在他的鼻尖上,(粘土薄得)像苍蝇的翅膀。于是他让一个叫石的匠人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听他的话挥动斧子,快得像一阵风,很快地砍过去,削去鼻尖上的白泥,并且没有伤到鼻子。

郢地的人站在那里脸色毫无改变。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找来匠人对他说:'你再给我砍一下试试。'匠人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尽管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也没有搭档了,没有与我争辩的人了。"

2、神工意匠:

形容建筑、绘画等构思精妙,非人力所能为。出自近代赵朴初《平等院》。典故:

赵朴初赞美平等院的建造工艺说,真的是叹为观止,平等院中的凤凰堂,站在那里仿佛经历了千年。不只是象教庄严继承了盛唐时期,更别有神工意匠。

3、庖丁解牛: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出自战国庄子的《庄子·养生主》。典故:

古时候,有一个叫庖丁的人,他非常擅长宰牛。一天,庖丁被文惠君请去宰牛。开始宰牛了,只见庖丁一只手按着牛,另一只手拿着屠刀在牛身上利落地划切着,动作非常熟练。骨肉剥离的声音配合庖丁的动作,像奏乐一样有节奏。

文惠君看呆了,大声赞叹:“真了不起啊!你宰牛的技术怎么这么高超呢?”

庖丁对魏惠王说:“我刚刚开始解剖牛的时候,只知道用刀乱砍,结果砍出来的牛肉很稀烂。后来,我解剖牛多了,渐渐明白牛骨骼的结构,就开始试着透过牛的皮肉去看它里面的骨骼,然后找出容易切的部位,这样切出来的肉就不会烂掉了。”魏惠王听了,点了点头,说:“真是了不起啊!”

4、精益求精:

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出于先秦·孔子《论语·学而》。典故:

有一次,?孔子和子贡谈论做学问要由浅入深的问题。子贡问道:“一个贫穷的人,见了富贵的人并不谄媚; 或者,?一个富贵的人,?见了贫穷的人并不骄矜。这两种人的态度,?可算好了吧?”孔子说:“可以是可以了,?但还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意思是说,好了不能满足,?要努力好上加好。对不对呢。”孔子说:“我说了前句,你就能说出后句来。你有这一基础,就可以和你讲《诗经》了。你已有由浅入深的本领了。”

5、鬼斧神工:

形容建筑、雕塑等艺术技巧高超 ,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出自战国庄子的《庄子·达生》。典故:

梓庆用木头削雕成一个鐻,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见到它的人都特别惊奇,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而好像出于鬼神之手。见到这个鐻后,鲁侯问梓庆:"你是用什么法术制作它的?"

梓庆笑笑说:"我是一个凡人,哪里有什么法术。在制作时,我聚精会神,心中没有杂念,并不想借此获得什么赏赐,封官等等,而是忘掉名利,集中心思考虑怎么才能制作好它。

自己四肢的形态都忘了。然后在到山林去仔细观察,找到合适的木材。与此同时,心目中有了鐻,然后用手雕刻出来;不用加修饰就已经做成了。作品和天一致,鐻之所以像是鬼神所做就是因为这个。"

与朋友有关的成语典故

道理:我们要知道轻重,不能听别人说就信以为真,要正确的判断。

原文:惠子在魏国说宰相,他的老朋友庄子到魏国来,有人对惠子说:“庄子,这回到魏国来,是向着你宰相的位子。”惠子信以为,真慌了手脚,连忙下令下搜查庄子。搜查了三天三夜没有找到。

庄子听说此事,觉得很好笑,便自己跑去见惠子说:“我就知道魏国来路上看见一件好笑的事,你想听吗?”

惠子说:“你说吧!”

庄子说:“你知道吗?凤凰非常爱清洁,他从南海飞到北方去,经过的地方不是梧桐树,它不休息,不是香甜的果子,他不吃,不是清洁的泉水他不喝,有一只猫头鹰捉来一只腐烂的老鼠正吃着津津有味,忽然他抬头看见一只凤凰飞过,以为凤凰要来抢他的死老鼠,变瞪着眼睛大叫:’你敢来抢我的东西!’你看可笑不可笑?”

庄子和惠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八拜之交: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交:友谊。旧时朋友结为兄弟的关系。

白头如新: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白衣送酒:身穿白衣的人前来送酒。后泛指送酒的人。也比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遂心所愿。

拜把兄弟:朋友结为异姓兄弟。

拜把子:朋友结为异姓兄弟

班荆道故:班:铺开;道:叙说。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班荆道旧:指朋友相遇于途,铺荆坐地,共叙情怀。后泛指朋友相遇,共叙离情。亦作“班荆道故”。

半面之识:半面:指瞥过一眼;识:相识。后用以指只见过一次的朋友。

背故向新:弃绝多年的朋友,而同新结识的人来往。指结交朋友不为友谊,只图势力。

比目连枝:比目:比目鱼,传说仅一眼,须两鱼并游;连枝:连在一起的树枝。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和朋友。

宾朋满座:宾客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友聚会。

伯劳飞燕:借指离别的亲人或朋友。

不敢高攀:不敢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亲戚。

不弃故旧:弃:抛弃;故旧:旧交。不轻易抛弃老朋友。

不忘故旧:故旧:旧交、旧友。不忘记老朋友。

车过腹痛:原指经过朋友的坟墓如不祭奠,走过去肚子就会痛起来。用来表示对亡友的悼念。

称兄道弟:朋友间以兄弟相称。形容关系亲密。

出云入泥:指自己一旦青云直上,便不惜将旧时朋友踩入泥中。比喻人情浇薄,世态炎凉

杵臼之交: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分。

串亲访友:走亲戚,看朋友。

打成相识:指双方经过一番较量,显出自己的功夫,最后从漠不相识变为朋友。

丹之所藏者赤:比喻交朋友必须谨慎选择。

淡水交情:友情像水一样清澈。指不以势利为基础的朋友。

淡水之交:友情像水一样清澈。指不以势利为基础的朋友。

弹冠结绶:朋友之间互相援引出仕。

叨在知己:叨:谦词,表示辱没他人,自觉惭愧;知己:友谊深厚的朋友。有愧于作为您的知己朋友。

道弟称兄:朋友间以兄弟相称,表示关系亲密。

道义之交:交:交情,友谊。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得一知己,死可无恨:知己:彼此相知的朋友;恨:遗憾。能得到一位知心朋友,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形容知音难觅。

东劳西燕:劳:伯劳。比喻情侣、朋友离别。

断金之交:指情深谊厚的朋友。

泛泛之交:泛泛:一般,平常。交情不深的朋友。

范张鸡黍:范:范式;张:张劭;鸡:禽类;黍:草本植物,指黍子。范式、张劭一起喝酒食鸡。比喻朋友之间含义与深情。

分朋树党:区分开朋友党羽,树立起帮派。

腹心之友:指同心同德的知心朋友。形容关系密切,友情深厚。

高朋故戚:高贵的朋友,至近的亲戚。指至亲好友。

高朋满座:高:高贵。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割席断交:席:坐席,草席。把席割开分别坐。比喻朋友绝交。

割席分坐:席:坐席。把席割断,分开坐。比喻朋友绝交。

狗党狐朋: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同“狐朋狗党”。

故旧不弃:故旧:旧交,旧部下;弃:抛弃。不轻易抛弃老朋友、老部下。

故人之情:故人:老朋友。老朋友之间的感情。

故人之意:故人:旧友。指老朋友的情意。

管鲍之好: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管鲍之交: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管宁割席:管宁:人名;席:坐卧用的编织物。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

贵在知心:以知心交心为贵,指朋友之间心心相印。

贵则易交:易:改变,换。人发达后抛弃旧时贫贱朋友,另交新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海翁失鸥:翁:老人。在海边居住的那个老翁没有捉取到海鸥。比喻人如果怀有私心,就会失去朋友的信任和情谊。

狐朋狗党: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狐朋狗友: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化敌为友:把敌人转化为自己的朋友。

患难见真情:只有经过共同的患难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

患难见知己:只有经过共同的患难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

患难之交:交:交情,朋友。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

惠子知我:比喻朋友相知之深。

鸡黍深盟:鸡黍:招待客人的饭菜;深盟:深厚的交情。指朋友之间交情深厚。

江湖义气:旧指走南闯北的人之间所遵循的忠义之气。今多指不顾原则地一味讲求朋友间的义气。

胶漆相投:胶漆:胶和漆,比喻亲密;投:投合。形容朋友之间亲密投合。

今雨新知:比喻新近结交的朋友。

金兰契友:金兰:指友情投合,交谊深;契:投合;契友:情投意合的朋友。泛指结拜兄弟。

金兰之契:金:比喻坚;兰:比喻香;契:投合。指交情投合的朋友。

金兰之友:指亲密的朋友。

尽欢竭忠:指朋友对自己竭尽友爱和忠心。

敬业乐群:敬业:违心于学业;乐群:乐于与好朋友相处。专心学习,和同学融洽相处。

九故十亲:泛指亲戚朋友。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酒朋诗侣:指在一起喝酒作诗的朋友。

酒肉弟兄:在一起只是吃喝玩乐而不干正经事、不能共患难的朋友。

酒肉朋友:在一起只是吃喝玩乐而不干正经事的朋友。

酒肉兄弟:指酒肉朋友。

酒食征逐:征:召唤;逐:追随。指酒肉朋友以吃喝交往。

旧识新交:老相识,新相交。比喻结交的朋友众多。

旧雨新知:旧相识和新朋友。

旧雨重逢:旧雨:老朋友的代称。指老朋友又相遇了。

臼杵之交:臼:石制的舂米器具。杵:舂米的木棒。臼与杵不相离。比喻非常要好的朋友。

狂朋怪侣:行为狂放不循常轨的朋友。

狂朋怪友:行为狂放不循常轨的朋友。同“狂朋怪侣”。

狂朋恠友:行为狂放不循常轨的朋友。同“狂朋怪侣”。

兰友瓜戚:兰友:意气相投的至友;瓜戚:瓜葛相连的亲戚。形容亲戚、朋友关系亲近。

郦寄卖友:郦寄出卖朋友。

联床风雨:指朋友或兄弟相聚,倾心交谈。

良师益友: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良师诤友:良:好;诤:敢于直言。很好的老师,能够直言相劝的朋友。

落月屋梁:比喻对朋友的怀念。

卖友求荣:出卖朋友以谋求名利、地位。

迷途失偶:迷途:迷失道路;偶:伴侣。迷失了道路,丢失了朋友。指遭到不幸或陷于孤独。

面朋口友:指非真诚相交的朋友。

面朋面友:表面上的朋友,交情不深,貌合神离。

名师益友:指有学问,能给自己以教化帮助的老师和朋友。

明月清风: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

谬托知己:指***托为知心朋友。

莫逆交:莫:没有;逆:抵触;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莫逆之交: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莫逆之契:莫逆:没有抵触;契:相合。指朋友之间情投意切,心心相印的深厚友情。

莫逆之友:莫:没有;逆:抵触。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宁与千人好,莫与一人敌:宁愿与千人做朋友,不要与一个人为敌。

攀高枝儿:指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比喻人想往高处攀。

攀亲道故:故:故旧,老朋友。拉亲戚论故交。指跟地位高的人拉关系。

攀亲托熟:认作亲戚朋友。

朋酒之会:朋酒:朋友聚会畅饮。朋友欢饮的聚会。

朋坐族诛:坐:坐罪,判以罪名并给予惩罚;族:家族;诛:杀掉。有点朋友关系的人被判罪,整个家族都被杀掉。指株连治罪,残酷镇压。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

贫贱之交不可忘:贫贱之交:贫困时的知心朋友。指人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

贫贱之知: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知: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平原十日饮:平原:战国时赵国的平原君赵胜。表示朋友暂住欢宴。

契合金兰:契合:投合;金兰:指朋友。比喻朋友交情深厚。

契若金兰:比喻朋友交情深厚。

千里结言:指与远方朋友相约之言。

千里借筹:筹:策划。和远方朋友进行商量。

亲戚朋友:亲人、朋友及姻亲关系等人。

亲如手足:象兄弟一样的亲密。多形容朋友的情谊深厚。

亲如兄弟:象兄弟一样的亲密。多形容朋友的情谊深厚。

亲知把臂:亲知:亲人和知心朋友;把臂:握人手臂,比喻亲密的朋友。指亲人或知心朋友。

青林黑塞:比喻指知己朋友所在之处。

青蝇吊客:死后只有青蝇来吊。比喻生前没有知己朋友的人。

青蝇之吊:死后只有青蝇来吊。比喻生前没有知己朋友的人。

倾盖如故: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故交一样。

倾盖之交:盖:古车篷;倾盖:停车。指一见如故的朋友。

清风朗月: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同“清风明月”。

清风明月: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

清交素友:素友:真诚的朋友。交往纯洁,友情纯朴。

求其友声:指朋友以意气相投而结交,如昆虫以同声而相应。

取友必端:取:选取;端:端正。正派的人选择朋友必然端正。形容选择朋友必须是品行端正的人。

人不厌故:故:故交,老朋友。为人不应抛弃老朋友。意指还是老朋友好。

人莫若故:还是老朋友亲。

人似秋鸿:鸿:大雁。人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比喻朋友间守信用,就像鸿雁每年秋天按时从北方飞到南方那样。

人以群分: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团体,因而能互相区别。指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人们的互相了解,最可贵的是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指朋友相交要知心。

认敌为友:认敌人作为朋友。指人的思想糊涂,不分敌友。

与庄子有关的典故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葫芦的***,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用来盛水和饮料,它的坚硬程度却禁不起举。剖开来作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

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道:“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

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

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大得无处可容,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五石之瓠寓意

惠子用的“大瓠之种”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的“不龟手之药”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启示: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惠子和庄子有怎样的故事?

一、庄子梦蝶

有一次,庄子睡觉时做了个梦。庄子曾经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花丛中十分惬意地飞翔。醒来之后,他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了,甚至不知道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还是自己梦中变成了蝴蝶。李煜曾有诗: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二、知鱼之乐者,庄子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每个人的生活不同,心理状态不同,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也不一样。这句话出自一个故事:庄子和惠子在桥上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为何还问我?”后来就有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三、如龟般,自由自在

楚王一直想聘庄子***他,可庄子喜爱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一次庄子在钓鱼,来了两位大臣想邀请庄子去朝廷处理国家大事,为君王分忧。庄子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非常喜爱这只乌龟,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上。请问二位大夫,这只神龟是愿意死后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大夫说:“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四、视权力如腐鼠

庄子有位好朋友叫惠子,在梁国做宰相。有一次庄子去拜访惠子,惠子很慌恐。他怕庄子取代自己的位置,再三阻止庄子。庄子很淡定的拜见惠子说:“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难道你也想用梁国吓我,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名利富贵,还有很多更加珍贵的东西。”

五、无用之才也有大用之处

有一次,庄子跟***游玩,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没人伐。庄子问伐木的人:怎么没人砍这棵树,伐木者跟庄子说:“这棵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没什么价值。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做门窗,则脂液不干;庄子听后,笑了笑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

六、匠石运斤

惠子去世之后,庄子去送葬,讲起了惠子的故事:“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那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后来,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也要尝试,便找了那位石匠,而那位石匠说:可以跟我搭配的伙伴已经去世了,我也无心再去做这件事情。”“自从惠子离世后,我也没有辩论的人了,也有没有跟我匹敌的对手了!”

惠施是庄子的老朋友,后人又称他为惠子。惠子也是当时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庄子和惠子既是老朋友,又是老对手。有一次,庄子到梁国去,而这时惠子正在梁做相国,当时庄子的本事比惠子大,在诸侯中的名声也比惠子高。

有的人就对惠子说:“这次庄子可是冲着你来的,他是想当你的相国。”

惠子听到后,将信将疑,于是就在国中反复搜查,搜了三天三夜。没有找到。

庄子自己主动去见惠子,他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叫作鹓雏,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鸟,它从南海一直飞到北海,它一定要落在高贵的梧桐树上,一定要吃最好的食物,一定要喝最清洁的泉水。有一只猫头鹰得到一只臭老鼠,看到鹓雏从远方飞来,心里紧张极了,以为对方要吃它的东西,就对着天大叫起来。

庄子说完这个故事后说:“你以为你的职务对我来说就不是臭老鼠吗?”

他俩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他们来到濠梁河上,庄子看到河中的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就说:“鱼游得是这样的从容,鱼真快乐极了。”

惠子就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反唇相讥:“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实在是个聪明的人,马上就说:“我不是你,我是不知道你的快乐;这也就是说,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我现在实际上就是濠上之鱼啊。”惠子再不能说其他什么了。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他来到庄子家,这时被庄子奇怪的行动所吸引,他看到庄子坐在门前,两腿盘着,一边敲着一个盆子,一边唱着歌。

惠子上到他的跟前,说道:“你也太过分了,你妻子死了,你不伤心也罢,怎么能在这里唱起歌来呢?”

庄子说:“你真是有所不知啊,她今天又回到自己的生命之本,难道这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吗?像一般人那样号啕大哭,那是不知命的表现。”

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有人送我一颗葫芦***,后来结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葫芦,我用它来盛水,可以盛五担水,但是就是拿不起来。我用它来做瓢,就是因为它太大,而没办法用。最后***脆把它给打坏了。”

他是要用这个比喻来挖苦庄子,言下之意是说庄子所谈的理论,都是虚夸荒诞而没有用的玩意儿。

庄子不慌不忙地说:“真可惜,你竟然不会用大的东西。葫芦这么大,你何不用它来做一只船?”

惠子又说:“现在我有一棵大树,虽然长得很粗,但是歪歪扭扭,一点用处都没有,这是一个大而无用的东西。”惠子还是在抨击庄子的思想。

庄子说:“那你就让这棵树长大,夏天来到的时候,你在它的下面乘凉,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庄子的意思是说,我的思想就是供给你们这些平常人乘凉的大树。

后来,惠子死了,庄子非常痛苦,他失去了一位能和自己辩论的好对手。几年以后,他来到了惠子的墓前,对随从们说:“自从他死后,我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