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弗知意思,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帛书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18 0
  1. 带有弗的成语?
  2. 以言开头的成语接龙
  3. 文言文弗的意思
  4. 弗 可以组什么词
  5. 四字成语那些有者
  6.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来者不拒: 拒:拒绝。对于有所求而来的人或送上门来的东西概不拒绝。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能者多劳: 能干的人做事多、劳累也多。

言者弗知意思,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帛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爱者如宝: 将喜爱的东西视同珍宝

二者必取其一: 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二者必居其一: 居:占。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二者不可得兼: 两项之中只能得其一,不能兼而有之。

观者云集: 观看的人如行云那样密集。形容观看的人多。

观者如云: 观看的人就象行云一样密集。形容围看的人非常多。

观者如市: 形容观看的人多。

观者如垛: 形容观看人数众多。同“观者如堵”。

观者成堵: 形容观看人数众多。同“观者如堵”。

观者如织: 织:编织的衣物。观众像编织起来的衣物一样密。形容观看的人非常多。

观者如堵: 堵:墙壁。观看的人象一堵墙一样。形容观看人数众多。

会者不忙: 行家对自己熟悉的事,应付裕如,不会慌乱。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饮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满足。

渴者易饮: 口渴的人喝什么都觉得甘甜。旧时比喻久经苛政而最知对德政感恩。

聋者之歌: 聋者学人唱歌,却听不到歌声,无以自乐。形容模仿别人行为,实际上并不了解其中真义。

来者勿拒: 对于有所求而来的人或送上门来的东西概不拒绝。同“来者不拒”。

来者居上: 后来居上。原指资格浅的新进反居资格老的旧臣之上。后亦用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

来者可追: 可追:可以补救。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

来者不善: 善:亲善,友好。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来的不怀善意,有善意的不会来。

盲者得镜: 形容事物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也比喻埋没人才。

能者为师: 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骑者善堕: 惯于骑马的人常常会从马上摔下来。比喻善长某一技艺的人,往往因大意而招致失败。

仁者能仁: 旧指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总是有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愚者千虑,亦有一得: 指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常以谦指己见。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指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常以谦指己见。

勇者不惧: 惧:害怕。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言者弗知: 指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同“言者不知”。

言者不知: 指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形容徒费口舌。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指对待同一问题,其见解因人而异,各有道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逝者如斯: 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行者让路: 行走的人相互让路。指大家都谦逊有礼。

仁者不忧:

闻者咋舌:

带有弗的成语?

一、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有智慧的人不多言,多说话的人不是有智慧的。塞上欲望的孔穴,闭上欲望的门户,收敛锋芒,解除纷扰,在光明之处便与光融合,在尘垢之处便与尘垢同一,这就叫“玄同”。这样就没有了亲疏之别、利害之分、贵贱之差。所以为天下所尊贵。

2、南怀瑾《老子他说》

老子告诉我们修养的方法,要“塞其兑”,就是不说话。“闭其门”,把眼睛、耳朵,凡是张开的都收拢起来。“挫其锐,解其分”,有些版本中写成为纷扰的“纷”。“挫其锐”,真正的修道,要把思想最尖锐的地方磨炼成平和。“解其分”,这是指心里的妄念,要把分别妄想除掉。“和其光”,把自己外露的光明收起来;“同其尘”,处世之道,不要显露特别之处,和平常人一样,很平凡,“是谓元同”,这才是修道人的榜样。“元”就是“玄”字,修道人必须要和光同尘。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做到了最平凡处,有这样修养的人,想要特别亲近他,做不到;想跟他疏远也不可能。“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也没有特别地蒙利,也没有特别受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换句话说,没有亲疏,没有利害,没有得失贵贱,永远站在真正的中庸之道,“故为天下贵”。所以修道人的作为,永远是中庸之道,既不高明也不卑下,既不骄傲也没有自卑,没有了不起,起不了,永远是中和之道。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知天道者,行不言之教。言者不知,行人道言教者,皆不知天道。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挫其锐,去人之坚强,复道之柔弱。解其纷,去人道之积,复天道之不积。和其光,歙其心,复守常德之明,与天合德。同其尘,冥于大道,浑然若浊。人与天合,与道为一,是谓玄同。

(3)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可得可亲者,皆因人有积也。可得可疏者,亦因人之积也。天道不积,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圣人与天唯一,故圣人亦不积,不可得而亲,或者得而疏。

(4)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人之所以能害天,皆因人有所积。所人无所积,何害之有?故圣人不积,则无以得之以利天下,更无可得之以害天下。

(5)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君王之所以会以人之有积为贵,以人之所不有为贱,皆因为以人胜天。若天人为一,不以人胜天。则圣人不可得人之积为贵,亦不可得人之所不积为贱。

(6)故为天下贵。

圣人不积人之德,既以为人天之德,己德愈有。既以与人天之德,己德愈多。故为天下贵。

4、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无论何人何事,都是因缘而聚、因缘而散

老子说“知者弗言,言者弗知”,是在告诉我们,您别那么确定说这就是名什么,如果您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知道它是因缘而聚、因缘而散,就能够更好地面对它。

(2)您所种下的善因或恶因,终有一天会遇缘结果

“塞其兑,闭其门”“塞”是堵上,“兑”当孔窍讲,意思是把欲望的孔窍堵上;“闭其门”的“门”指心门,古人认为心门是念头出入的途径,所以也要把心门给闭上。

这句话的意思是,领导者只有把自己的欲望之门关闭,才能做一个好领导。“和其光,同其尘”指您在做事的时候,要把结果——做事带来的荣耀尽量调和掉。“同其尘”也是如此,我们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像尘土一样普通。只要您抱着这种心态做事,就会做得很好。

(3)人贵有“不争之德”

“挫其锐”的意思是挫光它的锐气,将锐气收敛(通行本中记载的是“锉”,是把锐气磨掉的意思,我觉得这两者没有太大区别)。“解其纷”是解除纷扰的状态。

老子认为,只要您能将锐气收敛,解除纷扰,您就进入了一种“玄同”的状态。“玄”,深远的意思;“同”是大同的境界。

“挫其锐,解其纷”的意思就是,您要把争夺之心、名利、地位等等这些放下,这样您才会幸福,如果整个团队都这么想,就能形成合力。

(4)人生应该是“但行善事,莫问吉凶”

“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的意思是悟道之人德行深厚,您对待他不可能太亲密;您想疏远他,好像也疏远不了,也离不开他;您想给他一些东西诱惑他,也不可能;您想去害他,也不行。

老子说,您悟道以后,明白了要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您就进入了一种境界——跟周围的人相处特别融洽,这些亲疏利害的行为,都影响不到您。

(5)所谓的贵贱都是相对的,您不要太在意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句话跟前面的话是连着的,前面老子说进入“玄同”的境界以后,您就进入一种“但行善事,莫问吉凶”的状态,您心中坦然,所以别人就不能用亲疏、利害和贵贱来影响您。所谓的贵贱都是相对出现的,您不要太在意它,这些东西会互相转化。

三、我之体悟——《道德经》和我最近生活中的一个小烦恼

今年我一直被同事关系困扰。之前从一名普通工程师做到管理,压力太大就辞职了。再找工作时,选择了重新回归技术做一名普通的工程师,想这样简单一些,可以踏踏实实的做事。但不知道是我自己心态变了,还是这个环境有问题,这一年不但没有心情踏实做事,还陷入了从来没有过的同事关系烦恼。

北京办公室的加领导才十个人,基本也都是工作了十年以上的老员工。我去了之后,她们也积极的招呼我吃饭聊天,我也想努力融入集体,有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但是没过多久,我就感觉和她们格格不入。最痛苦的是,我感觉她们并不尊重我,一起做什么只是招呼一声,从不问我的意见;聊天时都是她们说,我若说话她们要不不理睬,要不直接打断;她们跟我聊天除了炫耀也没有别的内容。每次和她们相处,都有种自尊心受损的感觉,很难受。

最近半年这种感觉不断发酵,我满心满眼的看不惯,看不惯她们有一点小成就就满世界炫耀,看不惯她们背地里论人是非,看不惯她们对我呼来喝去,看不惯她们跟我讲话态度。我每天被自己这种感觉折磨着,想要逃离,但又害怕特立独行招排挤。

上周五,一个同事又用不尊重的态度跟我说话。下班时她喊我一起走,我对她说:“你要是想邀请我和你一起做什么,请用问句。你都没问我同意不同意,怎么就确定我会和你一起。”她说:“你这话啥意思,朋友之间不就是这么说话吗?你这人怎么想那么多,我跟我朋友都是这么说话的,我朋友还挺多的,从来没人这么跟我这么说过。”我说:“那可能你跟你那些朋友有默契,咱们之间还没这种默契,你跟我相处就请尊重我的感受。”她说:“你的意思咱俩不熟是吗?”我说:“至少还没有这种默契。”她没再说话,到了地铁口她说:“拜拜,周末愉快!”说完转身就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自己工作十几年,在我们那个小领域还有点小名气,如今怎么会混到这种地步!一路上我翻来覆去的想,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我太敏感,还是我显得太好欺负,还是她们欺生。而我自己又为何这么在意这件事。对,最初是我自己想要融入她们,当我感觉不好时,想要离开,又担心她们的排挤我,继续强迫自己跟她们相处,我这不是自作自受吗。我一下反应过来,是我自己的私欲在作怪,我想要大家喜欢我接受我,我害怕面对排挤,害怕不融洽的关系,所以才会有这些烦恼。

同事不过是为了合作完成工作,走的太近有什么意义呢?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心中坦然,又为什么要担心别人排挤自己呢?当反应过来是我自己的私欲在作怪,按照道去做事犯不上有那些不必要的恐惧时,我的那些烦恼一下全没了。我也忽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浪费了太多能量在这些不必要的事情上,而这些能量本来可以用于好好做事的。

这件事也提醒我了解了老子说的道之后,还必须回到生活中不断地去觉察和反省。

以言开头的成语接龙

⑴ 含弗字的成语有哪些

弗敢专也不敢独自专有。为虺弗摧,为蛇若何虺:小蛇;弗:不;摧:消灭。小蛇不打死内,大了容就难办。比喻不乘胜将敌人歼灭,必有后患。无远弗届不管多远之处,没有不到的。 格杀弗论见“格杀勿论”。功成弗居见“功成不居”。为虺弗摧虺:小蛇。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比喻弱敌不除,必有后患。现钟弗打见“现钟不打”。言者弗知见“言者不知”。永矢弗谖决心永远牢记着。自愧弗如

⑵ 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自愧弗如;功成弗居;格杀弗论;

无远弗届;

现钟弗打;

言者弗知;为虺弗摧;永矢弗谖

⑶ 含有“佛”的四字成语

长斋礼佛 长斋:终年吃素。吃长斋于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

长斋绣佛 长斋:终年吃素;绣佛:刺绣的佛像。吃长斋于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

成佛作祖 佛教语。指修成佛道,成为祖师。比喻获得杰出成就。

佛口蛇心 佛的嘴巴,蛇的心肠。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佛头加秽 比喻不好的东西放在好东西上面,玷污的好的东西。

佛头著粪 往佛像的头上拉粪。比喻美好的事物被亵渎、玷污。

佛头着粪 比喻不好的东西放在好东西上面,玷污的好的东西。

佛心蛇口 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佛性禅心 指佛***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佛眼佛心 比喻善意看待别人。

佛眼相看 用佛的眼光去看。比喻好意对待,不加伤害。

诃佛诋巫 “诃”同“呵”。犹言诃佛骂祖。巫,巫师。

诃佛骂祖 佛教语,斥骂佛祖,比喻不受前人束缚。

呵佛骂祖 原指如果不受前人拘束,就可以突破前人。后比喻没有顾虑,敢做敢为。

拣佛烧香 比喻看人行事或待人有厚薄。

见性成佛 性:本性。佛教禅宗认为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可以成佛。

借花献佛 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立地成佛 佛家语,禅宗认为人皆有佛性,弃恶从善,即可成佛。此为劝善之语。

纶音佛语 比喻不由得不服从的话。

泥多佛大 泥土越多,佛像就塑得越大。比喻底子厚或增加进来的多成就就大。

青灯古佛 青荧的油灯和年代久远的佛像。借指佛门寂寞的生涯。

蛇心佛口 佛的嘴巴,蛇的心肠。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万家生佛 旧时指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

⑷ 带我佛的成语有哪些

佛头加秽 比喻不好的东西放在好东西上面,玷污的好的东西。

佛头着回粪 着:放置。原指佛性答慈善,在他头上放粪也不计较。后多比喻不好的东西放在好东西上面,玷污的好的东西。

佛眼相看 比喻好意对待,不加伤害。

呵佛骂祖 原指如果不受前人拘束,就可以突破前人。后比喻没有顾虑,敢做敢为。

急来报佛脚 比喻事到临头才慌忙准备。

拣佛烧香 比喻看人行事或待人有厚薄。

⑸ 弗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弗字开头的成语 :

弗欺暗室、

弗敢专也

⑹ 含有佛字的成语有哪些

含有佛字的成语 :

借花献佛、佛是金装,人是衣装、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送佛送到回西、

不看僧面看佛面、放答下屠刀,立地成佛、立地成佛、临死抱佛脚、阿弥陀佛

见佛不拜、佛口蛇心、佛眼佛心、青灯古佛、送佛送到西天、绣佛长斋、

诃佛诋巫、泥佛劝土佛、长斋绣佛、佛头着粪、佛眼相看、佛头著粪、佛是金妆、

人是衣妆、送佛到西天、拣佛烧香、万家生佛、呵佛骂祖、开佛光明、见性成佛、

临时抱佛脚、无佛处称尊、一佛出世,二佛涅槃、佛口圣心、纶音佛语、

急来抱佛脚、泥多佛大、成佛作祖、不念僧面念佛面、佛性禅心、

一佛出世,二佛升天、铁佛伤心,石人落泪、不看金面看佛面、求神拜佛、

佛心蛇口、急来报佛脚、佛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佛出世,二佛涅盘、佛头加秽

⑺ 带佛字的成语有哪些

借花献佛、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送佛送到西、

放下屠刀,版立地成佛、

不看权僧面看佛面、

立地成佛、

临死抱佛脚、

绣佛长斋、

佛眼佛心、

阿弥陀佛、

诃佛诋巫、

送佛到西天、

见佛不拜、

送佛送到西天、

泥佛劝土佛、

青灯古佛、

佛眼相看、

佛口蛇心、

佛头着粪、

急来抱佛脚、

长斋绣佛、

拣佛烧香、

开佛光明、

万家生佛

⑻ 带佛的成语有哪些

1、借花献佛意思是用别人的花进献给菩萨,比喻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2、送佛送到西 比喻做好事做到底。

3、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指的是遇事临时慌忙应付。

4、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认为,人皆有佛性,作恶之人弃恶从善,即可成佛。后来发展成为劝导作恶之人停止作恶。

5、不看僧面看佛面出自《西游记》。形容宽容某人或某事。

ng> (8)带有弗的成语扩展阅读:

烧香礼佛是佛门的早晚常课,是平时积德修行的具体表现之一。如果平时恣意妄为,一旦到生死关头或大难临头,匆忙求佛,自然难以解脱了。据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载:“云南之南一番国专尚释教,有犯罪应诛者,捕之急,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便贳(赦)其罪。”佛教以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为怀,虽是有罪而平时不烧香的人,只要他虔诚忏悔,止恶修善,还是可赦其罪,获得安慰和解脱。又据宋·刘敞《中山诗话》载:王安古曾与沙门道因戏对云:“投老欲依僧。”道因对云:“急来抱佛脚。”王曰:“投老欲依僧是古诗一句”,道因云:“急来抱佛脚是俗谚全语”。后来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补救。如唐·孟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庭》。”又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正是急来抱佛脚,闲时不烧香。”

⑼ 带有佛字的成语

借花献佛、

送佛送到西、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回脚、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看答僧面看佛面、

立地成佛、

临死抱佛脚、

送佛到西天、

阿弥陀佛、

送佛送到西天、

诃佛诋巫、

佛口蛇心、

绣佛长斋、

佛眼佛心、

青灯古佛、

见佛不拜、

佛眼相看、

长斋绣佛、

佛头着粪、

泥佛劝土佛、

拣佛烧香、

万家生佛、

急来抱佛脚

⑽ 弗字开头成语大全

1、弗敢来专也

自fei

gan

zhuan

ye

解释不敢独自专有。

2、弗欺暗室

àn

shì

解释暗室:比喻暗中。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昧心事

出处《梁书·简文帝纪》:“弗欺暗室,岂况三光。”

结构动宾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不做亏心事

近义词不欺暗室

例句为人要正直,弗欺暗室

文言文弗的意思

由言开头的成语接龙

 言行不一 ? 一步登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定胜天 ? 天壤之别 ? 别有洞天 ?天翻地覆 ? 覆地翻天 ? 天经地义 ? 义薄云天?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定胜天 ? 天壤之别 ? 别有洞天 ? 天翻地覆 ? 覆地翻天 ?天经地义 ? 义海恩山 ? 山清水秀 ? 秀水明山

言字开头的成语有:

 言必有据 言必有中 言不及义 言不尽意 言不由衷 言出法随 言传身教 言多必失 言而无信 言而有信 言寡尤,行寡悔 言归于好 言归正传 言过其实 言简意赅 言近旨远 言***殊 言三语四 言谈林薮 言听计从 言外之意 言为心声 言无二价 言行不一 言行相诡 言行一致 言扬行举 言犹在耳 言语道断 言语妙天下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言字开头成语解释

 1) 言之有理:说的话有道理。

 2) 言行不一: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3) 言行计从:说的话出的主意都***纳照办。形容深被信任。

 4) 言之成理: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5) 言行相符: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6) 言出祸从:话一出口,祸患随之而来。

 7) 言不由衷: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8) 言归于好:言:句首助词,无义。指彼此重新和好。

 9) 言类悬河: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

 10) 言无二价:货物的价钱说一不二。

 11) 言不达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亦作?言不逮意?。

 12) 言多伤行: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13) 言简意赅:赅:完备。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 文章 简明扼要。

 14) 言听计从:听:听从。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纳。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15) 言近旨远:旨:意思。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16) 言者不知:指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

 17) 言者弗知:指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同?言者不知?。

 18) 言之不预:没有预先说明。

 19) 言近指远: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同?言近旨远?。

 20) 言来语去: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

 21) 言语道断: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 方法 解决问题。

 22) 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23) 言约旨远:言辞简练,含意深远。

 24) 言简意少:简:简练。语言简洁,内容贫乏。

 25) 言简意深:言辞简练,含意深刻。

 26) 言近意远: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同?言近旨远?。

 27) 言简意该: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同?言简意赅?。

 28) 言从计听: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听计从?。

 29) 言必有物:指言论或文章内容充实。

 30) 言无伦次:语言杂乱无章。

 31) 言笑不苟:不随便谈笑。形容态度严肃庄重。同?不苟言笑?。

 32) 言笑晏晏: 说说 笑笑,和柔温顺。

 33) 言笑自如:谈笑如常,十分镇定。

 34) 言笑自若:谈笑如常,十分镇定。

 35) 言信行果: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36) 言提其耳:揪着他耳朵。指恳切地教诲。言,助词。

 37) 言行不贰:犹言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38) 言行不符:说的和做的不相符合。

 39) 言听计行: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听计从?。

 40) 言听计用: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听计从?。

 41) 言听谋决:指说的话听从照办,出的主意决定实行。

 42) 言听事行:指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

 43) 言听行从:指说话、做事有人听从。形容威望很高。

 44) 言外之意: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

 45) 言三语四:言、语:说、讲。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46) 言行相诡:诡:违反,违背。说的和做的相违背。指言行不一。

 47) 言十妄九:形容说话虚妄不实。

 48) 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49) 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名声来选择人才。

 50) 言犹在耳:犹:还。说的话还在耳边。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

 51) 言论风生:形容言谈议论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

 52) 言气卑弱:说话的态度谦虚温顺。

 53) 言清行浊:清:清高;浊:浑浊,指低下。说的是清白好话,十的是污浊坏事。形容人言行不一。

 54) 言***殊:殊:不同。说的话个个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

 55)言多伤幸: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同?言多伤行?。

看了言字开头成语接龙的人也喜欢:

1. 先字开头的成语接龙大全

2. 发字开头的成语接龙大全

3. 礼字开头的成语接龙大全

4. 由花言巧语开头的成语接龙60个

弗 可以组什么词

文言文弗的意思

1.古文中“弗”的意思是什么啊弗fú不:弗去。

弗许。自愧弗如。

笔画数:5;部首:弓;笔顺编号:51532详细解释:弗fú动(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

本义:矫枉)同本义〖correct〗弗,矫也。——《说文》。

徐灏注:“弗与弼音义同。凡弛弓,则以两弓相背而缚之,以正枉戾,所谓矫也。

…阮太傅曰:弗字明是从弓。”违拗;拂逆〖disobey〗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又如:弗声(不要出声)弗fú形、副通“沸”(fèi)。泉水喷涌的样子〖gushoutofspringwater〗其高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牟农夫之利。

——《韩非子》汹涌彭湃,滭弗密汨。——《汉书·司马相如传》通“怫”。

怫郁,不舒畅〖he***yhearted;dejected〗吾山平兮钜野溢,鱼弗郁兮柏冬日。——《汉书·沟洫志》“弗”为“不”的同源字〖not〗其言‘弗遇’何?——《公羊传·桓公十年》。

注:“弗,不之深也。”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吕氏春秋·察今》台臣弗为理。——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又如:弗招架(方言。

不留神;疏忽);弗受用(方言。不舒服;患病);弗翻淘(方言。

没有关系);弗识起倒(不知趣;不识好歹)弗fú名笔〖pen〗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清·杭世骏《续方言》法国货币法郎的异译〖Franc〗。

2.文言文中弗胜的意思“一”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如下几种“

1数之始“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2数词“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林嗣环《口技》)

3满;全“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4统一“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5作语助,以加强语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6同一;一样“所行者异,所归者一”(《淮南子说山训》

7专一“专心一意”(《论衡感虚》)

8用以指“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

9指从无形的道派生出来的混沌之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10指对立面的统一体“不有两则无一”(张载《正蒙太和》)

11一概“一可以为法则”(《荀子劝学》)

12一下;才“一学就会”

13一旦;一经“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庄子徐无鬼》)

14另一;又“杜鹃,一名子规”

15或“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攻》)

16乃;竟“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史记商君列传》)

17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

四字成语那些有者

弗的组词有很多,比如弗目、弗靡、弗啻、弗堪、滭弗、弗与、亡弗、弗康、铁弗、弗庭、弗齿、弗非、弗弗、弗是、乙弗、弗郁、弗豫、郁弗、弗吊、弗咈、弗及、弗臣、弗营等。

弗,读音为fú,吴语方言常用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本义是矫枉,现同古意,表示不。

扩展资料:

词语解析:

一、弗吊

1、拼音:fú diào

2、释义:不善。

二、弗靡

1、拼音:fú mí?

2、释义:犹奢侈。

三、弗啻

1、拼音:fú chì

2、释义:指不仅;不止。

四、弗堪

1、拼音:fú kān

2、释义:受不了。

五、弗营

1、拼音:fú yíng

2、释义:不惑乱。

百度百科-弗

百度百科-弗吊

百度百科-弗靡

百度百科-弗啻

百度百科-弗堪

百度百科-弗营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1. 带者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有志者事竟成、

始作俑者、

行百里者半九十、

逝者如斯、

之乎者也、

士为知己者死、

识时务者为俊杰、

肉食者鄙、

流言止于智者、

能者多劳、

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

二者不可得兼、

能者为师、

来者不拒、

来者不善、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来者可追、

不知者不罪、

绿衣使者、

观者如堵、

勇者不惧、

后来者居上、

荦荦大者、

渴者易饮、

丹之所藏者赤

2. 带者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带志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

诗以道志、

遗形藏志、

凌云壮志、

志气凌云、

达人雅志、

誓无二志、

用志不分、

志气高远、

笃志爱古、

厉志贞亮、

风云之志、

平生之志、

永志不忘、

风尘之志、

聊斋志异、

甘贫守志、

摧志屈道、

精心励志、

等夷之志、

志盈心满、

隐志相及、

安心定志、

蝼蚁得志、

桑弧矢志、

辑志协力、

笃志不倦、

心虔志诚、

言以足志、

矢志不屈、

终焉之志

3. 带"者"的成语四字成语,者在第二个

太多了!出这种题要出人命的!给你一部分吧:成语:秕者先行拼音:bǐ zhě xiān xíng秕:瘪谷,比喻无价值的东西.形容自己不如别人.成语:肉食者鄙拼音:ròu shí zhě bǐ肉食者:吃肉的人,引伸为有权位的人;鄙:鄙陋.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成语:观者如山拼音:guān zhě rú shān形容观看人数众多.成语:观者猬集拼音:guān zhě wèi jí猬:刺猬;猬集:像刺猬的硬刺那样多.观看的人如猬毛丛集.形容观看的人众多.成语:观者穈集拼音:guān zhě qún jí穈:成群;穈集:聚集,群集.观看的人聚集在一起.形容观看的人很多.成语:言者无罪拼音:yán zhě wú zuì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成语:随者唱喁拼音:suí zhě chàng yáng喁:应和的声音.形容后者附和前者.成语:来者勿禁拼音:lái zhě wù jìn对归来的人不禁止.表示听人自愿.成语:爱者如宝拼音:ài zhě rú bǎo喜爱什么,就把什么看成宝贝.成语:舌者兵也拼音:shé zhě bīng yě舌头好比兵器,说话不当,既伤别人,又伤自己.。

4. 成语为什么四字者为多

成语是一种相习沿用的特殊固定词组,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结构上具有凝固性.从字数上看,成语大多是四个字的,但也有三个字的,如“莫须有”、“落水狗”,有五个字的,如“小巫见大巫”、“天下无难事”,有六个字的,如“既来之,则安之”、“五十步笑百步”,有七个字的,如“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八个字的,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有九个字,十个字的甚至十个字以上的.成语言简意丰,使用得当,可以使语言简洁,增强修辞效果.要准确使用成语,必须正确理解把握成语的含义.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前面已经说过,成语多由四字组成,少于四字或多于四字的比较少;尤其少与于四字的成语,相形之下更少.因此日本人讲汉语,就有"四字汉语"这种说法(见一九七八年版,吉田升等编著的《中学校现代国语》),也有的称为"四字熟语"(见一九七八年版,今泉忠义等编的《中学校国语》).不过他们列入"四字汉语"和"四字熟语"中的例语,在我们看来,有的不是我们所说的成语,因为我们没有那种说法.如"左往右往""上意下达""执行犹豫""质疑应答"之类.又如他们把"春夏秋冬""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也都认为是"四字熟语",我们也未便苟同."春夏秋冬"这是气象学名词,"前后左右"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是地理学上常用的方位名词.尽管这样,成语之显然有四字性是无可否认的.例如下列的成语,就它们的出处来看,都不是四个字,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些成语都是把非四字的话加以提炼、形成四字成语,试看以下成语与其出处的关系:(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篇)(2)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篇)(3)事半功倍"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证,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篇)(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5)黔驴技穷唐朝柳宗元有篇文章题目是《三戒》,其中有一个小题为《黔之驴》."黔驴技穷"就是从这篇文章叙述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6)敝帚千金(或说"敝帚自珍")"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曹丕《典论·论文》)从上文看来,成语的四字性非常明显.或者把比四字为多的话缩减为四字,如"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或者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 只用四字,如"事半功倍""敝所千金".或者把一个用字较多的故事,编写为四字,成为一个成语,如"刻(契)舟求剑""黔驴技穷"都是.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文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字,就成了成语.补充:成语不全部是四字句,但绝大多数是四字句,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诗经》的影响,诗经开四字诗歌之先河,对后世诗歌在句式节奏词汇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在许多成语就出自于《诗经》;二是古代其他文学作品及论文等,其句式的重要结构就是四字句,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句被经常运用,就成了成语;三是四字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又及具概括力,所以人们喜欢使用,重复使用,传承不息就成了成语.因为自古以来四字成语一般都不标字数,五字以上往往标作“多字成语”.所以四字成语占大多数,常用的汉语成语有4000条左右,其中四字成语占96%,其余是两个字到14个字的一般成语都是有出处有典故的,成语以格式为主,一般都是四字格,只有少量的其他形式,其他形式有“三字格”、“五字格”等等其表现主要是地域性,有许多成语只在平遥当地使用!“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

5. 含有者字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含有鸟字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鸟语花香、

惊弓之鸟、

小鸟依人、

一石二鸟、

鸵鸟政策、

笨鸟先飞、

鸮鸟生翼、

鸟焚鱼烂、

鸟入樊笼、

百鸟争鸣、

青鸟殷勤、

鸟惊兽骇、

禽息鸟视、

鸟枪换炮、

虫书鸟篆、

青鸟传音、

鸟哭猿啼、

寒蝉僵鸟、

黄鸟之旗、

木干鸟栖、

长颈鸟喙、

鸟鼠同穴、

龟文鸟迹、

鱼县鸟窜、

木乾鸟栖、

作鸟兽散、

百鸟朝凤、

笼鸟池鱼、

倦鸟知还、

鸟啼花落

6. 带者字成语有哪些

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新华字典》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孔子反对用俑殉葬,曾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意思是最早发明来用俑作殉葬的人,大概不会有后代。后用“始作俑者”来比喻恶劣先例的开创者。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肉食者鄙、肉食者:吃肉的人,引伸为有权位的人;鄙:鄙陋。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旁观者清、对同一事物,局外人由于冷静、客观,比当事人看得清楚和全面。 当局者迷、意思 迷:糊涂,迷惑

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出处 《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来者不拒、解 释 拒:拒绝。

对于来的人或送上门来的物品一概不拒绝。 荦荦大者、荦荦:明显。

指明显的重大的方面。 来者不善、善:亲善,友好。

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 能者为师、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者(在成语中的意思):你不会……而他会的人。师:老师。

善游者溺、擅长游泳的人容易溺水, 擅长骑马的人容易掉下来,都是因为自恃所长反而给自己带来了祸害。所以喜欢多事的人常常事与愿违,喜欢争利的人常常陷于穷困。

亦形容人恃本事而惹祸。 善骑者堕、惯于骑马的人常常会从马上摔下来。

比喻擅长某一技艺的人,往往因大意而招致失败。 擅长骑马的人容易掉下来,是因为自恃所长反而给自己带来了祸害。

所以喜欢多事的人常常事与愿违,喜欢争利的人常常陷于穷困。亦形容人恃本事而惹祸。

观者如云、观看的人就像行云一样密集。形容围看的人非常多。

言者不知、指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 者也之乎、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

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

蔼然仁者、对人和善的有仁德的人。 来者居上、后来居上。

原指资格浅的新进反居资格老的旧臣之上。后亦用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

仁者能仁、旧指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总是有理。 会者不忙、行家对自己熟悉的事,应付裕如,不会慌乱。

盲者得镜、形容事物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也比喻埋没人才。

行者让路、行走的人相互让路。指大家都谦逊有礼。

渴者易饮、口渴的人喝什么都觉得甘甜。旧时比喻久经苛政而最知对德政感恩。

观者如织、织:编织的衣物。观众像编织起来的衣物一样密。

形容观看的人非常多 兵多者败、指兵卒过多的军队,常常会吃败仗,因为兵将各有所恃,号令不齐。 言者弗知、指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

同“言者不知”。

7. 者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者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是“者也之乎”。

者也之乎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zhě yě zhī hū。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

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有讽刺的意思。

出处: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问黄金谁买《长门赋》,好不直钱也者也之乎。”译文:谁会用黄金买《长门赋》这之乎者也的不值钱东西。

扩展资料:

者也之乎的近义词是之乎者也。之乎者也,读音 zhī hū zhě yě。

汉语成语,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之”“乎”“者”“也”都是常用文言虚词。

借指话语或文章半文半白;也用来形容文言文,还形容半文不白的文章。可作主语、宾语;指老学究

例句: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成语典故如下: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河神说:"世间议论的人们总是说:'最细小的东西没有形体可寻,最巨大的东西不可限定范围'。这样的话是真实可信的吗?"

海神回答:"从细小的角度看庞大的东西不可能全面,从巨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不可能真切。精细,是小中之小;庞大,是大中之大;不过大小虽有不同却各有各的合宜之处。这就是事物固有的态势。所谓精细与粗大,仅限于有形的东西,至于没有形体的事物,是不能用计算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范围的东西,更不是用数量能够精确计算的。可以用言语来谈论的东西,是事物粗浅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来传告的东西,则是事物精细的内在实质。言语所不能谈论的,心意所不能传告的,也就不限于精细和粗浅的范围了。所以修养高尚者的行动,不会出于对人的伤害,也不会赞赏给人以仁慈和恩惠;无论干什么都不是为了私利,也不会轻视从事守门差役之类的人。无论什么财物都不去争夺,也不推重谦和与辞让;凡事从不借助他人的力气,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时也不鄙夷贪婪与污秽;行动与世俗不同,但不主张邪僻乖异;行为追随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谄媚为卑贱;人世间的所谓***厚禄不足以作为劝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耻;知道是与非的界线不能清楚地划分,也懂得细小和巨大不可能确定清晰的界限。听人说:'能体察大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修养高尚的人不会计较得失,清虚宁寂的人能够忘却自己'。这就是约束自己而达到适得其分的境界。"

河神说:"如此事物的外表,如此事物的内在,从何处来区分它们的贵贱?又怎么来区别它们的大小?"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身。按照物与物之间的差别来看,顺着各种物体大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是大的;顺着各种物体小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小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小的;知晓天地虽大比起更大的东西来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晓毫毛之末虽小比起更小的东西来也如高大的山丘,而万物的差别和数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依照事物的功用来看,顺着物体所具有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具有了这样的功能,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具有这样的功能;顺着物体所不具有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不具有这样的功能,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具有了这样的功能;可知东与西的方向对立相反却又不可以相互缺少,而事物的功用与本分便得以确定。从人们对事物的趋向来看,顺着各种事物肯定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是对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对的;顺着各种事物否定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是不对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错的;知晓唐尧和夏桀都自以为正确又相互否定对方,而人们的趋向与持守也就看得很清楚了。当年唐尧、虞舜禅让而称帝,宰相子之与燕王哙禅让而燕国几乎灭亡;商汤、周武王都争夺天下而成为帝王,白公胜争夺王位却遭致杀身。由此看来,争斗与禅让的礼制,唐尧与夏桀的作法,让可还是鄙夷都会因时而异,不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不变的规律。栋梁之材可以用来冲击敌城,却不可以用来堵塞洞穴,说的是器物的用处不一样。骏马良驹一天奔驰上千里,捕捉老鼠却不如野猫与黄鼠狼,说的是技能不一样。猫头鹰夜里能抓取小小的跳蚤,细察毫毛之末,可是大白天睁大眼睛也看不见高大的山丘,说的是禀性不一样。所以说:怎么只看重对的一面而忽略不对的一面、看重治而忽略乱呢?这是因为不明了自然存在的道理和万物自身的实情。这就像是重视天而轻视地、重视阴而轻视阳,那不可行是十分明白的了。然而还是要谈论不休,不是愚昧便是欺骗!远古帝王的禅让各不相同,夏、商、周三代的继承也各不一样。不合时代、背逆世俗的人,称他叫篡逆之徒;合于时代、顺应世俗的人,称他叫高义之士。沉默下来吧,河神!你怎么会懂得万物间贵贱的门庭和大小的流别!"

河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我将怎样推辞或接纳、趋就或舍弃,我终究将怎么办?"

海神回答:"用道的观点来观察,什么是贵什么是贱,这可称之为循环往复;不必束缚你的心志,而跟大道相违碍。什么是少什么是多,这可称之为更替续延;不要偏执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行事,而跟大道不相一致。端庄、威严的样子像是一国的国君,确实没有一点儿偏私的恩惠;***自得的样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确实没有任何偏私的赐福;浩瀚周遍的样子像是通达四方而又旷远无穷,确实没有什么区分界限;兼蓄并且包藏万物,难道谁专门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护?这就称作不偏执于事物的任何一个方面。宇宙万物本是浑同齐一的,谁优谁劣呢?大道没有终结和起始,万物却都有死有生,因而不可能依仗一时的成功。时而空虚时而充实,万物从不固守于某一不变的形态。岁月不可以挽留,时间从不会停息,消退、生长、充实、空虚,宇宙万物终结便又有了开始。这样也就可以谈论大道的准则,评说万物的道理了。万物的生长,像是马儿飞奔像是马车疾行,没有什么举动不在变化,没有什么时刻不在迁移。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一切必定都将自然地变化!"

河神说:"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还要那么看重大道呢?"

海神回答:"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明白应变,明白应变的人定然不会因为外物而损伤自己。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烈焰不能烧灼他们,洪水不能沉溺他们,严寒酷暑不能侵扰他们,飞禽走兽不能伤害他们。不是说他们逼近水火、寒暑的侵扰和禽兽的伤害而能幸免,而是说他们明察安危,安于祸福,慎处离弃与追求,因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他们。所以说:"天然蕴含于内里,人为显露于外在,高尚的修养则顺应自然。懂得人的行止,立足于自然的规律,居处于自得的环境,徘徊不定,屈伸无常,也就返归大道的要冲而可谈论至极的道理。"

河神说:"什么是天然?什么又是人为?"

海神回答:"牛马生就四只脚,这就叫天然;用马络套住马头,用牛鼻绾穿过牛鼻,这就叫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去毁灭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为去毁灭自然的禀性,不要为获取虚名而不遗余力。谨慎地持守自然的禀性而不丧失,这就叫返归本真。"

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羡慕内在的心灵。

夔对蚿说:"我依靠一只脚跳跃而行,没有谁再比我简便的了。现在你使用上万只脚行走,竟是怎么样的呢?"蚿说:"不对哩。你没有看见那吐唾沫的情形吗?喷出唾沫大的像珠子,小的像雾滴,混杂着吐落而下的不可以数计。如今我启动我天生的机能而行走,不过我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这样。"

蚿对蛇说:"我用众多的脚行走反倒不如你没有脚,这是为什么呢?"蛇说:"仰赖天生的机能而行动,怎么可以改变呢?我哪里用得着脚呢!"

蛇对风说:"我启动我的脊柱和腰胁而行走,还是像有足而行的样子。如今你呼呼地从北海掀起,又呼呼地驾临南海,却没有留下有足而行的形迹,这是为什么呢?"风说:"是的,我呼呼地从北海来到南海。可是人们用手来阻挡我而我并不能吹断手指,人们用腿脚来踢踏我而我也不能吹断腿脚。即使这样,折断大树、掀翻高大的房屋,却又只有我能够做到,而这就是细小的方面不求胜利而求获得大的胜利。获取大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孔子周游到匡地,卫国人一层又一层地包围了他,可是孔子仍在不停地弹琴诵读。子路入内见孔子说:"先生如此欢心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来,我告诉你!我违忌困窘蔽塞已经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终不能免除,这是命运啊。我寻求通达也已经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终未能达到,这是时运啊。当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困顿潦倒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才智超人;当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通达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才智低下。这都是时运所造成的。在水里活动而不躲避蛟龙的,乃是渔夫的勇敢;在陆上活动而不躲避犀牛老虎的,乃是猎人的勇敢;刀剑交错地横于眼前,看待死亡犹如生还的,乃是壮烈之士的勇敢。懂得困厄潦倒乃是命中注定,知道顺利通达乃是时运造成,面临大难而不畏惧的,这就是圣人的勇敢。仲由啊,你还是安然处之吧!我命中注定要受制啊!"

没有过多久,统带士卒的将官走了进来,深表歉意地说:"大家把你看作是阳虎,所以包围了你;现在知道了你不是阳虎,请让我向你表示歉意并且撤离部队。"

公孙龙向魏牟问道:"我年少的时候学习古代圣王的主张,长大以后懂得了仁义的行为;能够把事物的不同与相同合而为一,把一个物体的质地坚硬与颜色洁白分离开来;能够把不对的说成是对的,把不应认可的看作是合宜的;能够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够使众多善辩之口理屈辞穷:我自以为是最为通达的了。如今我听了庄子的言谈,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论辩比不上他呢,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呢?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开口了,冒昧地向你请教其中的道理。"

魏牟靠着几案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又仰头朝天笑着说:"你不曾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实在快乐啊!我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的快乐!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是极其称心如意的了。你怎么不随时来井里看看呢?'东海之鳖左脚还未能跨入浅井,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于是迟疑了一阵子之后又把脚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浅井的青蛙,说:'千里的遥远,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旷,不足于探究它的深。夏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涝,而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再说你公孙龙的才智还不足以知晓是与非的境界,却还想去察悉庄子的言谈,这就像驱使蚊虫去背负大山,驱使马蚿虫到河水里去奔跑,必定是不能胜任的。而你的才智不足以通晓极其玄妙的言论,竟自去迎合那些一时的胜利,这不就像是浅井里的青蛙吗?况且庄子的思想主张正俯极黄泉登临苍天,不论南北,释然四散通达无阻,深幽沉寂不可探测;不论东西,起于幽深玄妙之境,返归广阔通达之域。你竟拘泥浅陋地用察视的办法去探寻它的奥妙,用论辩的言辞去索求它的真谛,这只不过是用竹管去窥视高远的苍天,用锥子去测量浑厚的大地,不是太渺小了吗!你还是走吧!而且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之事吗?未能学会赵国的本事,又丢掉了他原来的本领,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现在你还不尽快离开我这里,必将忘掉你原有的本领,而且也必将失去你原有的学业。"

公孙龙听了这一番话张大着口而不能合拢,舌头高高抬起而不能放下,于是快速地逃走了。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

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吗?鹓?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发出一声怒气:'吓'!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