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足倒置黑格尔_头足倒置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17 0
  1. 如何理解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的终结
  2. 试述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3.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4. 什么样的历史才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5. 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社会思
  6. 形式逻辑方法与辨证逻辑方法区别
  7.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是如何批判杜林“原则在先”思想的

生活美与艺术美关系浅论

生活美与艺术美是一对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的世界观和方***对这一对范畴进行研究和考察,首先我们将会从二者的特点中得出结论:生活美与艺术美分属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两个大范畴中;由此,一切唯物主义者都会承认:艺术美是生活美的反映。如果仅仅到此为止,那还没有跳出形而上学的窠臼,那将在艺术面前显示出一种茫然;艺术美不仅仅是对生活美的直观复写和反映,更本质的则是一种主体对客体能动的把握。理论具有高于现实的品格,它来于实践并能反转过来指导实践,逻辑的思维具有这种力量,形象的思维(即艺术)在本质上也具有这种力量。因此,我们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样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头足倒置黑格尔_头足倒置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美,按其性质可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就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来说,现实美即是生活美,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或范畴,它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两大类。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的美和社会事物的美,这种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最直接的存在方式,它客观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特别是集中表现在作为一定时代的主体的社会先进力量和先进人物身上,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以及人的思想品质情操等方面,将突出体现出来各种形态的社会美,从而为艺术美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和客观基础。

社会美是社会生活本身的固有的一种属性,它因社会生活的纷纭复杂而显得形态各异,丰富多彩。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既有波澜壮阔、慷慨悲歌的战斗,也有诗情画意、优美典雅的日常生活。斯巴达克的农民起义,法国的巴黎公社,俄国的十月革命,这些宏伟壮丽的历史***,都是社会美的鲜明体现。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劳作,坚贞纯洁的爱情,亦是社会美的体现。社会美有广泛而丰富的内容。

生活美除了社会美之外,还应包括自然美——那些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和未经加工改造的自然对象的美。

大自然自从出现了人类之后,其自身便进入了一种与社会逐渐交融的阶段。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地感觉、认识和改造着自然,不断地在大自然上打下人的印迹。在人的“物质的”和“意识的”启悟下,大自然生动起来,透露出了绚丽的千姿百态的美。

荒漠的土地成为万亩粮田,狼藉的棘丛成为幽雅的园林,归泛滥之水为一湖,播花草之籽于***,使漠然的与人对立着的自然转化为一种热情的可亲的东西。人通过自己的力量改造了自然,创造了美。这种自然对象的美主要是以其社会内容的直接显露为特点,所以,它们与社会事物的美是十分接近的。

而另一种自然美,如日月星辰,山海江河,草木虫鱼,花鸟云雾的美,则是未经人加工和改造的。这种美在自然美中占有广大的领域和多样的形式。它们以自身的自然形成而取悦于人,如色彩、声音、形体、均衡,变化等等。人通过自身的经验去感觉自然,从而使这些物质力量所不及的自然对象成为精神力量所及的对象,成为审美的对象。因此,这些能被我们的意识所感觉的自然对象的美,亦是生活美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上述可见,生活美是现实存在着的社会与自然的美的统一,是一个广泛的丰富的范畴;生活美是社会的自然的物质关系和物质对象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属性,并不是我们意识的产物,但能被我们的意识所感觉和反映。

现实中的社会美和自然美虽然广泛、生动和丰富,但是由于许多限制,它们仍然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为了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艺术美就历史地、必然地产生出来。

艺术美作为和生活美相对应的范畴,它是生活美主观反映的产物,是生活美创造性的反映形态,是第二性的美。尽管艺术作品对欣赏者来说是客观对象,但就其产生来说,在本质上却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艺术美作为美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把现实的审美方面经过一系列创造加工,使平淡化为神奇,使其具有更为长久的魅力。

现实生活是艺术美的唯一来源,并构成艺术美的基本内容。但艺术美却能以多种形式和种类显示出来,从而构成艺术美的新奇世界。如工艺美术、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等。每一种类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着生活美,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审美需要。

艺术美是一个完整的“第二世界”,它是“第一世界”即客观现实世界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它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机械的摄影,因而,它比生活美能高出一筹。同时,作为意识形态的力量对现实世界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推动生活美的发展。

在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关系上,历来存在着种种争论,这是美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美学其它问题的方向和性质。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美,肯定了现实美的生动性及丰富性。他对当时费肖尔责难现实美的种种观点曾逐一进行了批驳。如费肖尔认为现实中美丽的人太少,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这是因为“他寻求的是最美的女人,而最美的女人,自然,全世界只有一个,与其说美是稀少的,毋宁说大多数人缺少美感的鉴赏力。美貌的人决不比好人或聪明人等等来得少。”费肖尔还提出一个否认现实美的最普通的理由,即“个别事物不可能是美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绝对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我们无法根据经验来说明绝对的美会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印象。”并指出:“个体性的美是最根本的特征。”他在批判费肖尔的观点时,是***用贬低艺术美的方法来肯定现实美。他认为:1、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美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美的渴望,那为什么需要艺术呢?这是因为现实美并不总是显现在我们眼前,因此,“当一个人得不到最好的东西的时候,就会以较差的为满足,得不到原物的时候,就以代替物为满足……这就是许多(大多数)艺术作品的唯一的目的和作用。”他认为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有如印画与原作的关系,“印画不能比原画好,它在艺术方面要比原画低劣得多。”2、在艺术创造中想象的作用是有限的。他认为想象中的美不如生活中的美,而完成的作品中的美又不及想象中的美,是逐次下降的。3、艺术形式本身带来的局限。他认为雕塑、绘画与生活相比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雕塑、绘画都是死的、不动的等等。

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美的本质、对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的基本看法。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第一、车氏对艺术美的本质的理解是偏颇的、贬低的,认识不到艺术美的普遍性和典型性,看不到艺术是对生活能动的把握与创造。第二、车氏关于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的认识是唯物主义的,肯定了生活美的客观现实性,肯定了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反映,但由于他仅仅承认艺术美是生活美的代用品和翻版,想象是有限的,不及生活美本身,而作品又不及想象的逐次降低,使他的观点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阶段,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性。因此可以说,车氏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生活美和艺术美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再看看黑格尔的观点。

1、黑格尔否认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这是从他唯心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必然得出的结论。他认为整个物质世界不过是绝对观念的外化或反映,是精神的产物。这样,艺术美只能是神的创造或心灵的创造,而生活美则变成艺术美的产物。2、他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强调想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他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性的。”又认为“艺术作品的源泉是想象的自由活动……”3、他反对机械模仿自然。他认为“靠单纯的模仿,艺术美不能和自然竞争,它和自然竞争,那就像一只小虫爬着去追大象。”

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黑格尔的观点有两个最大错误,一是从根本上颠倒了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关系,是一种与其哲学唯心主义相一致的头足倒立的美学观念;二是无限夸大了想象的作用,到达了随心所欲不受自然限制的程度。如果我们将其头足倒置的哲学颠倒过来,我们就会发现黑格尔对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艺术美的本质的认识,有很大的合理性,闪烁着辩证法的光彩。

车尔尼雪夫斯基和黑格尔从各自的哲学立场出发,分别片面地夸大了生活美和艺术美而否定另一方,从而导致他们在生活美与艺术美关系上的片面性。一个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一个是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但他们对生活美与艺术美关系的探讨,给人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一个是唯物主义的原则,一个是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从车尔尼雪夫斯基和黑格尔的得失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都不能正确解决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都有很大的偏颇性和片面性。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的世界观和方***,去探讨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关系,从而给出一个正确的理解。

我们认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美是生活美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同时认为,艺术美是生活美的能动的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果。虽然生活美较之艺术美是更丰富更生动的,但艺术美较之生活美却又更集中、更典型、从而更有普遍性的特点。艺术美作为意识形态,能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为社会实践及生活服务,推动生活美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这是辩证法的。

从艺术史上看,艺术的发端是来自于劳动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在改造大自然的时候,常常借助于想象来征服大自然,于是出现了神话。人们把劳动的场面描摹下来。在劳动中为了使行动统一而出现的“杭唷杭唷”派等,这些最初的艺术的出现无不是来自于物质世界和劳动本身。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成为独立的形态,仿佛和物质世界离得越来越远,其实艺术的创造仍然受着物质生活的制约,只不过这其间的关系更曲折、更间接一些罢了。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愈丰富,想象就愈自由。而生活恰恰是提供这些感性材料的土壤,是想象的基础。黑格尔在论述艺术家的创造时说:“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他提出艺术家“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当然,黑格尔所说的现实生活是绝对观念外化的生活。但这并不影响他这一思想的正确性。只要我们将现实生活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

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任何创作都不是生活形象的简单再现,在艺术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而这种***也是来源于生活的。情感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态度,它是客观实践的产物,艺术家脱离生活实践就无法培养对生活的感情,从而失去想象的动力。

生活还能推动艺术家创作技巧的发展。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的,从而使物质世界的形象丰富起来,引起人们思想情感的变化,这就要求表现生活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艺术技巧相应地变化,在客观上推动着艺术美的发展。

总之,物质的现实的社会生活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创作无论在形式上显得和生活离得多么远,其间关系多么曲折和间接,说到底,都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一切唯心主义无论怎样说艺术是心灵的创造,是神的启示,都是站不住脚的,事实证明艺术是不能凭空捏造的,正如鲁迅所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算什么本领,这算什么创造。”可见,连荒谬的描神画鬼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影子,真正的艺术创作就必须根植于现实的生活。

然而,仅仅承认生活是艺术的来源,承认生活对艺术的决定作用,这还不够,这是一般唯物主义都能够做到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艺术美的本质,指出艺术创作的规律及其意义,这样,才能正确地揭示出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艺术美虽然来自于生活,但是不等同于生活。正如高尔基所说:“因为人不是照相机,不是给现实拍照。”艺术是对生活能动地、创造性地反映。当人们对于艺术美发出惊叹的时候,不仅仅是因为艺术品反映了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从中看到了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和才能。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但它却代替不了艺术美,艺术美从本质上看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产物。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即典型化的过程),最能体现艺术家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现实生活作为客观因素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基础,而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作为主观因素,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这种主客观的结合形成了意象,在头脑中已出现了艺术形象的蓝图,然后借助于某种艺术技巧表达出来,从而完成了由生活到艺术的创造过程。郑板桥曾将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这就是生活向艺术的转化过程,这其间充分体现出了艺术家掌握生活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所谓“眼中之竹”,是指现实中竹的形象作用于画家的感官引起的印象;“胸中之竹”是指现实中竹的形象和画家思想感情相结合而形成的意象,即艺术的蓝图,它已经是主、客观因素的结合体了;“手中之竹”是画家借助于笔墨技巧和创造性劳动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由此可见,现实向艺术的转化过程,要经过艺术家头脑这个加工厂,进行改造、加工和处理,这个过程无疑是一个创造过程。

在艺术美中所包含的客观因素,已经不同于自然形态的原型了。我们常说“江山如画”,这是因为杰出的山水画集中了自然的精神,它比自然山水的审美特征更加集中和鲜明了。宋代山水画家郭熙曾说:“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亚里士多德曾说:“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由于艺术中所反映的美比较集中、精粹,因而,它所包含的客观内容已经不是自然形态的原型了,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艺术形态了。“自然界是黄铜世界,只有诗人才交出黄金世界。”这些说明,艺术美是对生活创造性的、能动的反映。

艺术不仅仅是对生活创造性的、能动的反映,它作为意识形态范畴,对社会生活还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通过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以形象思维的独特方式认识世界,通过审美陶冶人们的灵魂,以美的追求推动生活的发展。

马克思在认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艺术问题,他认为艺术和一切真正自由的创造性的劳动一样,既不可能是一种“”“消遣”和无功利的“游戏”,也不可能是什么理念的显现,艺术乃是一件“非常严肃、极其紧张的事情。”它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和科学地掌握世界的方式一样,也能向我们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的认识。当然,艺术和科学是有区别的,但只是在认识世界时所***用的方式上的区别,而不是思维与非思维的区别。艺术地掌握世界与科学地掌握世界没有高低之分,也不能互相取代。马克思说希腊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就是说希腊神话已不自觉地反映了当时的自然和社会,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观点。这就肯定了神话的认识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地把握世界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人们可以从艺术家的作品中,认识到不同时代的人们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中得到认识世界的有益启示。

人们在艺术中可以认识世界,同时在审美过程中可以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的共鸣,从而增强对美的追求,反转过来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动力。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诗人***们追求对于生活的崇高的理解和崇高的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习惯于对于一切庸俗丑恶的东西感到厌倦,领会一切好的、美的东西的魅力,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这是对文艺作品能够全面、综合地陶冶人的性格、塑造人的灵魂的一个很好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文艺具有一种审美教育作用。审美主体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将增强对美的追求,形成一种精神力量,并依照美的原则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生活的发展。这就是艺术美通过主体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这是艺术美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总之,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根源和基础,它决定艺术美的性质和方向;艺术美是生活美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它对现实生活有巨大的反作用。这就是二者的全部关系。夸大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而贬低另一方面,都将走到错误的路线上去,或者是机械唯物主义,或者是唯心主义。有论者提出:生活美和艺术美究竟谁更美?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荒唐的问题。明代四川才子杨升庵小时候被他父亲的好友们考问:江山美还是画美?他答道:有时“江山如画”,有时“画如江山”,两者不能有所轩轾。这话有些道理,不必要偏争出个谁更美。

如何理解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的终结

区别:

1、思想概念不同

黑格尔辩证法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唯物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

2、保守性与创造性不同

马克思的辩证法,以唯物的形态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黑格尔提出的自由国家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辩证法发展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扩展资料

1、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真正“合理内核”正是他吸收了培根、洛克等归纳派的思想,而用于修正笛卡尔等人的唯理派的思想。

他的辩证法是反基础主义的(笛卡尔等人的唯理派是基础主义的,即他们主张用普遍原理为知识奠基),即他认为并不能象笛卡尔等人的唯理派所说的那样,能够一次性的找到普遍公理,然后以其作为理论的基础。这表现在他的“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发展思想。

2、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的哲学原理。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

它指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 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组成的纽带。

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则是辩证法。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永远有机结合推动着这个哲学本身与社会实践亦步亦趋地一同进步着。

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以至无穷。它是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因此它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百度百科-黑格尔辩证法

百度百科-唯物辩证法

试述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1楼的讲马克思去了。哲学在黑格尔的终结,指的是黑格尔使得哲学发展到了他的最完美的形态。绝对精神的不断发展,已经到了哲学的可能性的极致。

此后,哲学必须变换它的提问方式,才能继续有所进展。

具体可以参照张汝伦的那本《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的第一章,讲黑格尔的。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朴素的客观唯心主义者

黑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贡献是创立了系统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体系,他创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把绝对精神当作第一性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均由它而派生。他认为绝对精神处于辩证的发展过程中,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研究这三个阶段的学问分别为: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这些构成了其哲学的基本体系。

《精神现象学》。这是黑格尔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是他的哲学体系的导论,通过对意识诸形态的考察,论证了他的哲学体系的必要性。他在此论述了真理在于实体就是主体,真理是矛盾发展即否定性的辩证法,真理是全体、是体系,真理和谬误相互联系的辩证法,以及关于异化和劳动的思想。黑格尔还阐述了意识的八个发展阶段或形态。

逻辑学。这是对绝对精神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作为纯粹抽象概念运动发展的描述。它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量变质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三个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同一的思想。

自然哲学。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是绝对理念的外化。由于绝对理念的推动使自然界经历了机械性、物理性、有机性三个阶段。黑格尔鄙视物质,反对进化论,因而其自然哲学较少合理因素,但仍然含有若干辩证法的思想。

精神哲学。精神哲学表明绝对精神由外在化而返回自身并最终认识了自身。它包括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中,包含了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到了最后的绝对精神阶段,绝对精神完全展现了自身的内容并认识了自身,因而各种矛盾均被调和,发展也就终止。黑格尔把自己的哲学学说说成是最高的绝对真理,把普鲁士王国说成是绝对精神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和历史发展的顶峰,最后背叛了自己的辩证法。

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中,包含了一系列辩证的合理思想。

关于运动发展和相互联系的思想。黑格尔认为,一切真实事物都处于互相联系、运动发展之中,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并企图揭示这些运动发展的内在联系。

关于对立统一规律。黑格尔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矛盾学说,他论证了矛盾的客观性、普遍性,指出矛盾是一切事物的发展动力和生命力的源泉,矛盾是事物的本质。这是他辩证法思想的精华。

关于量变质变规律。黑格尔以辩证法观点第一次对质与量下了明确的定义,并阐明了两者的关系,指出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质变是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他对形而上学预成论给予了批判。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黑格尔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在内部矛盾的推动下以不断否定自己的方式进行的,一般经过两个否定表现为一个周期,这就是正、反、合三段式的进程。黑格尔指出,辩证的否定既包含了肯定又超出了肯定,即扬弃,因而也是发展的环节。

关于真理的具体性及认识过程三阶段的思想。黑格尔认为真理既非开端亦非结论,而是结论连同其过程,真理是不同规定性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体系,是理论科学理念和实践理念的统一。人的认识运动是抽象发展到具体的过程,人的思维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要经历知性、理性(其中又分消极理性、积极理性二环节)两个阶段,故而整个认识过程由三个阶段四环节所构成。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其唯心主义体系是尖锐对立的,这是其哲学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头足倒置的。他把思维、概念的辩证法看成是第一性的,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发展看成是概念辩证法的体现,完全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真实关系。因此他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唯心主义的同一,唯心主义窒息了他辩证法的生命力和活力。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限制了辩证发展的普遍性,把辩证发展局限于精神的领域,而把辩证发展的真正主体--物质世界排除在外。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是封闭的,他否认矛盾有发展的永恒性,在各个领域都找出一个发展的终端,唯心主义使他最后调和矛盾、终止发展,陷入形而上学。

黑格尔体系人为的结构使他的辩证法具有***的缺陷,产生了许多牵强附会的谬误,为了适应体系甚至不惜人为地改变自然、社会和思想史的发展历程,削足适履

什么样的历史才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提出的著名命题。按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整个真实界是一个以概念与存在、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辩证统一为基础的绝对理念。绝对理念也称“绝对精神”或“心灵”。 绝对理念是最高的“真实”,它先于人类和自然界而存在。并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以及一切精神现象就是由绝对理念派生出来的,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以及一切精神现象中也显现着绝对理念。

在精神界,绝对理念显现为艺术、宗教、哲学三个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艺术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最低阶段,其特点是这一阶段中,绝对理念以感性形象来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就是由此推导出来。黑格尔指出: “理念要在外界实现自己,得到确定的现实的存在,即自然的或心灵的客观存在。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从以上可以看出,黑格尔所讲的理念,不是抽象的,而是概念和概念实在性的统一,是实现了的、展开了的概念。因此在黑格尔看来,任何东西只有作为理念的一种存在时,才有真实性。只有真正显现理念的艺术作品,才是真实的和美的。所以,美与真是一回事。美本身必须是真的。但真与美又有所不同。作为思考对象的普遍性的理念,只有真,而不美。美则必须具备外在表现形式。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有两重因素”:首先是一种内容、目的、意蕴;其次是表现,即这种内容的现实与实在;第三,这两方面是相互融贯的,外在的特殊因素显现为内在因素的表现。这就是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包含下述内容:其一是讲它的内容、目的、意蕴,是理念;其二是讲,仅有理念内容还不够,必须通过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即有“现外形”和“放光辉”的意思;其三是讲上述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也就是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一般与特殊的统一。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是基于他的头足倒置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提出来的。但他在阐释这一命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辩证的、历史的研究方法,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社会思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这个观点看来,人类的历史已经不再是被这时哲学理性的法庭所唾弃的暴力行为,而是人类本身的发展过程,而思维的任务则在于通过一切迂回曲折的道路去探索这一过程的依次发展的阶段,并且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性.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就是说,在他看来,他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的事物和过程的多少抽象的反映,相反地,在他看来,事物及其发展只是在世界出现以前已经在某个地方存在着的“观念”的现实化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弄得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

黑格尔的体系还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它以历史的观点作为基本前提,即把人类的历史看做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按其本性来说是不能通过发现所谓绝对真理来达到其智慧的顶峰的;但是另一方面,它又硬说自己是这个绝对真理的全部内容.

了解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就必然导致唯物主义历史观,它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其时,一些在历史观上引起决定性转变的历史事实已经早就发生了.1831年在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在1838——1842年,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即英国的***运动,达到了自己的最高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阶级斗争一方面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资产阶级新近取得的政治统治的发展,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的历史中升到了首要地位.事实日益令人信服地证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关于自由竞争必将带来普遍协调和全民幸福的学说完全是撒谎.

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以往的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的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这样一来,唯心主义 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象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

以往的非唯物主义历史观固然批判过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所产生的恶果,但是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对付这个生产方式;它只能简单地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做坏东西抛弃掉.而问题则在于:一方面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和它对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性,从而说明它灭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揭露这种生产方式内部的一直还隐蔽着的性质,这就是剩余价值的发现.已经证明,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即使资本家按照劳动力作为商品在商品市场上所具有的全部价值来购买他的工人的劳动力,他从这劳动力那里榨取的价值仍然比他为这劳动力付出的多;这种剩余价值归根到底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所由积累而成的价值总量.这样就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生产的过程.

形式逻辑方法与辨证逻辑方法区别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仅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发展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客观需要,而且是马克思、恩格斯参加社会实践,转变自己的立场和世界观,进行创造性理论研究的结果。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仅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发展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客观需要,而且是马克思、恩格斯参加社会实践,转变自己的立场和世界观,进行创造性理论研究的结果。

一、马克思、恩格斯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追求真理,才智过人。1835年中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并对哲学有浓厚兴趣,认真地阅读了黑格尔的著作,并参加了当时的青年黑格尔运动,成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

青年马克思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黑格尔派。他在政治上是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德国封建势力和君主专制,同情劳动民众;在哲学上反对宗教,宣传无神论,重视实践活动,力求使理想和现实统一,使哲学和实际斗争结合。

1841年4月,马克思大学毕业,很快就投身到实际政治斗争中,走上一条批判现实世界的发展道路。最初,他为《莱茵报》写稿,不久接任该报主编。在办报中,他接触和思考了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开始认识到黑格尔哲学重视理念、轻视物质利益是错误的。他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物质利益起着重大的作用。1843年4月,《莱茵报》被普鲁士当局查封后,马克思于当年10月移居巴黎,创办《德法年鉴》,进一步研究社会问题,并对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他发现,社会历史是不断进步的,其根源在于经济;经济因素是国家、政治和法律等社会现象的基础。黑格尔把抽象理性当做现实关系的主体是神秘主义的和头足倒置的。他探讨了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问题,认为德国革命不能仅有资产阶级革命,争取到政治解放,还应当依靠无产阶级,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否定私有制,达到人类解放。为此,无产阶级不但要掌握批判的武器,即先进的理论,而且要进行武器的批判,即从事革命的实践。这种把理论和实践、哲学和无产阶级辩证地统一起来的观点,表明马克思已完成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始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一个纺织厂主家中。1834年秋,恩格斯进入爱北斐特中学学习。中学未毕业,他就被父亲安排在商行和贸易公司当办事员。恩格斯一面经商,一面在业余时间读书学习,了解社会。他非常向往自由,追求真理,憎恨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反对宗教和封建君主专制。在青年黑格尔派斯特劳斯的影响下,恩格斯成了黑格尔哲学的信徒,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运动。

1842年11月,恩格斯来到英国***运动的中心曼彻斯特,在这里居住了21个月。他深入进行社会调查,考察工人阶级状况,剖析英国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研究各种社会主义著作和经济学著作。恩格斯发现,应该从物质因素和自然界中去寻找精神发展的根源;物质利益和经济事实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现代社会阶级对立产生的基础;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总根源;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是由财产关系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革命,消灭私有制和消灭阶级。他把反映无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融为一体,突破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建伟大事业

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共产主义者在巴黎相会,从此结下了终生不渝的伟大友谊,开始了他们共同创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

当时,欧洲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受到恩格斯研究经济问题的启迪,认识到要找到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钥匙,必须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研究政治经济学。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阐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的互相疏远和人对人的剥削,根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要消除这种疏远和剥削现象,首先就必须对社会进行根本的改造,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样,马克思就从经济上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此同时,恩格斯通过研究和总结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第一个说明了工人阶级不但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而且由于本身的经济地位,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当时,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社会思想界,唯心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等错误理论都有相当的影响。不和这些理论开展系统的论战,就不可能为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扫清思想障碍,就不可能为新世界观的创立和传播开辟道路。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从合作的开始,就把科学上的创造同理论上的批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光辉著作,就是这种结合的典范和结晶。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他们既批判了黑格尔用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去派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唯心主义,也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用“自我意识”来解释历史运动的主观唯心主义,改造并汲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将辩证法置于现实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他们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强调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意义,并以实践为基础,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把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还全面批判了唯心主义历史观,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1)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3)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决定人们的生产关系;(4)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引起社会的变革,推动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6)在人和环境、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应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7)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揭开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奥秘,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蒲鲁东等人的经济观点,改造和汲取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因素,提出了劳动力商品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是客观的经济运动和经济关系的反映,而不是永恒平等观念的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这种商品被资本家购买去投入生产过程后,创造出比劳动力本身价值大得多的价值。这种剩余价值,正是资本存在和增殖的前提。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秘密也就在这里。这样,马克思就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裸地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由此得到了初步的经济学论证。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汲取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思想,把社会主义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社会主义,以及和他们同时代的挂着各种招牌的社会主义,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就是唯心史观,因而这些学说不能不陷入空想甚至的境地。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发现了唯物史观,并用这个锐利的武器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及其来源,论证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和趋势,指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他们指出,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对立;无产阶级通过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直至实行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夺取***,并组织经济建设,消灭私有制,最终达到完全消灭阶级,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提供了最强大的理论武器。

三、《***宣言》高高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工人运动的理论指南。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时,绝不是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而是要使他们的理论同工人运动进一步结合起来,并指导工人阶级建立自己的独立政党,进行自觉的、目标一致的、有组织的斗争。

《***宣言》就是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1847年初,马克思、恩格斯接受德国革命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的请求,加入了“同盟”,并按照共产主义的原则来改组“同盟”。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指导下,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旧口号改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并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规定为“同盟”的最终奋斗目标。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又在伦敦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会上系统地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于是,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两人草拟“同盟”的纲领,作为党的宣言公布出来。1848年2月,《***宣言》发表了。它是共产主义政党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纲领和实践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形成和公开问世的标志。

《***宣言》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阐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历史规律。《宣言》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形成的,后来它战胜了封建经济关系而发展起来,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资本主义本身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内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生产品归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不断扩大和加深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危机带来经济萧条和无产阶级贫困化,加剧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并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愈来愈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只有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为工人阶级的解放运动指明了正确的奋斗方向。

《***宣言》论证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伟大历史使命。《***宣言》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把无产阶级聚集在一起,形成为一支巨大的力量,并培养了他们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战斗精神。这个阶级一无所有,受苦最深,革命最坚决、最彻底,如不炸毁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上层建筑,就不能抬起头来和挺起胸来。他们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自己身上的锁链,而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和本阶级的解放。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有远大前途,最能代表广大被剥削被压迫劳动群众的利益,并能够团结和领导劳动群众去自己解放自己。因此,资本主义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而且还产生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产生了自身的掘墓人,即现代无产阶级。

《***宣言》指明了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争得民主,来实现本阶级历史使命的途径。《***宣言》指出,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利益根本对立。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趋尖锐和激烈。资产阶级握有国家机器,运用一切手段来对付无产阶级,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无产阶级通过斗争实践,逐步从自在阶级变成自为阶级,由进行经济斗争发展到进行政治斗争,目的在于夺取***,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然后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并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无产阶级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必须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实行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无产阶级彻底解放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

《***宣言》规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些重要原则。《***宣言》指出,***是无产阶级中最先进分子组成的阶级组织,它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人应当坚持国际主义原则,强调无产阶级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作为自己团结奋斗的庄严口号。同时,***人应始终代表无产阶级整个运动的利益,把无产阶级夺取***的最近目的和实现共产主义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根据当时欧洲大部分国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尚未完成的实际情况,《***宣言》要求***人支持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民主革命运动,并在坚持自己独立性的前提下,联合一切进步力量,把争取民主的斗争同争取共产主义的斗争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以便在推翻封建统治阶级以后,转入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宣言》还分析批判了形形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扫清了道路。

《***宣言》的篇幅不大,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列宁指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宣言》高高举起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鼓舞、推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并像灯塔一样照亮了他们伟大运动胜利的征程。

四、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才智过人、光彩夺目的思想家,他们为探求真理,不畏艰辛,甚至英勇献身,为人类知识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学说,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但是,像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学说,则是从来没有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这一变革的意义就在于:

第一,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把阶级性和客观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往的一切社会科学理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它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局限,不可能彻底地去揭示客观世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则不同,它是历史上最进步、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它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指导无产阶级去进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斗争。而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不但具有彻底地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且对这个规律认识得愈全面、愈深刻,利用得愈正确、愈彻底,就愈符合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无产阶级运动日益紧密的结合,开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前景。

第二,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把实践性和理论性、革命地改造世界和科学地认识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往的一切社会科学理论,都程度不同地脱离社会实践,存在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根本缺点。马克思主义则不同,它以社会实践为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以服务于社会实践为目的,并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始终同社会实践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因而能够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同时也保持理论本身蓬勃发展的活力。

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批判性,并把批判性、继承性和发展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往的一切社会科学理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自身的一些错误观点、方法和体系的局限而往往窒息科学的发展,阻碍人们去深入揭示客观真理。马克思主义则不同,它把继承性和变革性、革命的批判和理论上的创造、科学的内容和严整而开放的体系融为一体,不承认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否定任何教条主义,不向一切迷信和谬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让步,不向任何、保守的势力妥协,遵循着辩证发展的规律,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永不停息地向客观真理接近,向自由王国迈进。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但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阶段,而且开辟了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是如何批判杜林“原则在先”思想的

形式逻辑:形式逻辑这个词是有多种含义的,有的专指传统逻辑(包括传统演绎逻辑和传统归纳逻辑),有的专指演绎逻辑(包括传统演绎逻辑和现代演绎逻辑),有的则专指现代数理逻辑。还有一种是政治性产物,是政治决定理论的恶果,是为了与辩证逻辑这种政治决定的逻辑相区分。这种意义的形式逻辑常常被污蔑为形而上学、低等逻辑,而辩证逻辑自然是科学的逻辑、高等逻辑。这种意义上的形式逻辑其实就是现今通常所说的逻辑学,这种意义上的形式逻辑正好没有承认辩证逻辑是逻辑学,而只认为其是一种哲学。

辩证逻辑:研究人类辩证思维的科学,即关于辩证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它把概念的辩证运动以及如何通过概念反映现实矛盾的问题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认识科学中一门关于思维辩证运动的逻辑。恩格斯最早明确地把这种逻辑称之为辩证逻辑。

区别:黑格尔从理论上对人类的辩证思维作了系统的论述。他重新审查了传统的形式逻辑,没有全盘抛弃形式逻辑,只是反对把逻辑作形而上学的抽象同一(见抽象的同一性?)的了解而停留在知性逻辑阶段上。他批评康德把范畴看作与内容相脱离的纯粹的主观形式的观点,认为思维形式、逻辑的概念和范畴是有内容的,人的理性是能够认识真理的。逻辑必须进到辩证思维的理性逻辑阶段去把握多样的、包含内部矛盾的具体同一(见具体的同一性?)的整体,把握变动不居的发展过程。这种逻辑就是运用辩证思维所建立的理性逻辑(见知性逻辑与理性逻辑?)。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基础上,把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统一起来,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过程,运用于人的逻辑思维,解决了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问题,揭示了思维形式、规律和方法研究的新的方面和方向。他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阐述了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黑格尔认为,概念、范畴是流动和相互转化的,概念的展开是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人的认识发展与这个过程是相一致的。因此,必须结合思维形式中所贯穿的内容、结合人的认识过程,考察思维形式,建立不同于形式逻辑的理性逻辑。他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建立起唯心主义的理性逻辑体系。尽管黑格尔的逻辑体系是头足倒置的,而且其中有不少牵强附会的地方,但他关于理性逻辑的许多合理思想乃是科学的辩证逻辑的重要思想来源。

恩格斯在该书《引论》中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

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

在恩格斯看来:“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杜林先生的相反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它把事物完全头足倒置了,从思想中,从世界形成之前就久远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的模式、方案或范畴中,来构造现实世界,这完全像一个叫作黑格尔的人的做法.”

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

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