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比喻什么_人琴俱亡的含义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17 0
  1. 《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2. 人琴俱亡什么意思
  3. 人琴俱亡子敬子猷
  4. 人琴俱亡文言文及带点字
  5. 人琴俱亡的“俱”是什么意思?

一 表示伤心的成语 , 要有内涵的,那种直白露骨的不要,切记,要有内涵

伤心欲绝 欲哭无泪 痛不欲生 忧心忡忡 痛定思痛 悲痛欲绝

哀痛欲绝 伤心得要死。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人琴俱亡比喻什么_人琴俱亡的含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抱头大哭 形容非常伤心或很是感动的样子。

大放悲声 放声痛哭。形容非常伤心。

肝肠寸断 比喻伤心到极点。

泪干肠断 形容伤心到极点。

泣不成声 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泣下如雨 眼泪象雨一样。形容伤心到极点。

人琴俱亡 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如丧考妣 丧:死去;考:已死的父亲;妣:已死的母亲。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

伤心惨目 伤心:使人心痛;惨目:惨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惨,使人不忍心看。

痛哭流涕 涕:眼泪。形容伤心到极点。

痛心拔脑 形容伤心到极点。

痛心入骨 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五内俱崩 伤心得连内脏都破碎了。形容极度哀痛。

抱璞泣血 比喻怀才不遇,伤心悲痛。

抱头痛哭 指十分伤心或感动,抱头大哭。

悲痛欲绝 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额蹙心痛 极度忧愁伤心的样子。

疾首痛心 ①伤心到时极点。②痛恨到极点。

泪如泉滴 形容触动伤心事,眼泪象泉水一样流出。

目断魂销 目断:竭尽目力所见。指竭尽目力也看不见,因而内心十分悲痛。形容因离别而十分伤心。亦作“目断魂消”。

人琴俱逝 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同“人琴俱亡”。

人琴两亡 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同“人琴俱亡”。

若丧考妣 丧:死去;考:父亲;妣:母亲。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

透骨酸心 形容极度伤心。 捶胸顿足,肝肠寸断

痛贯心膂 痛入心脾 痛心拔脑 伤心欲绝 欲哭无泪 痛不欲生 忧心忡忡 痛定思痛 悲痛欲绝 悲痛欲绝 生不如死

二 关于环保的四字成语 切记。。。是成语

一尘不染清澈见底绿树成荫我为***覆水难收天人合一求同存异百花齐放跳到黄河洗不清(有点搞笑)环环相扣(生态环境中的生物链)

三 ()()平庸 切记是成语

资质平庸

四 填成语哦!壹()三();切记不是壹贰叁肆吆!

一板三眼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版喻做事死板,权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步三摇指人走路摇晃或者悠闲自得的样子

一波三折波:指书法中的捺;折:指写字时转笔锋。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一唱三叹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一倡三叹指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馀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一饭三吐哺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比喻求贤殷切。

一饭三遗矢矢:通“屎”,粪便。一顿饭的功夫上了三次厕所。形容年老体弱或年老无用。

一国三公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一呼三颠比喻动摇、不稳定。

五 用快组词 表示锋利词语 是词语不是成语,切记!

快刀、快谈、锋快、快利、风快、磨快

以上这些词语里的快字都含有锋利的意思!

六 关于母爱的成语,典故,切记只要这两个

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出远门在外,做母亲的心里总是牵挂不已。形容内母爱真挚深厚。容

凯风寒泉凯风:和风,比喻母爱;寒泉:比喻劳苦、忧患。表示子女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咽苦吐甘指母亲自己吃粗劣食物,而以甘美之物哺育婴儿。形容母爱之深。

七 四个字形容魅力大 不要成语,最好是可以放在名字前面的形容词,切记!!四个字!!

比如 高富帅嫩 的楼主。

八 填成语哦!壹()三();切记不是壹贰叁肆吆!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一日三秋,一日三省

九 形容人心情高兴的成语(切记:是形容人心情的,那“欣喜若狂”之类的不是心情)

手舞足蹈:形容高兴到极点。

眼笑眉飞:形容极度高兴。

笑逐颜开: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十 有哪些关于“振奋人心”的成语八个切记是成语

振奋人心 日夜兼程 疲惫不堪 竭尽全力 志士仁人 钢筋铁骨 有灵有肉 毫不气馁

《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1. 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2. 人琴俱亡的古文及意思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3. 文言文人琴俱亡翻译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注释: 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 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儿子。

俱:都。 笃:(病)重。

左右:手下的人,近侍。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都:总是。 此:这一定。

语:说话。 了:完全。

便:于是,就。 索:要。

舆:轿子。 奔丧:去看望丧事。

都:竟然。 素:一向,向来。

好:喜欢。 径:直往。

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既:已经。

调:协调。 因:于是。

恸:痛哭,悲哀。 绝:气息中止,死亡。

良:很长。 良久:很长时间。

恸绝良久:痛哭了很久,几乎昏死过去。 余:多。

亦:也。 卒:死。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近旁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他就要坐轿子去奔丧,一路上竟然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过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音已经不协调,(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消亡了!”于是痛哭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4. 文言文翻译 人琴俱亡

王徽之字子猷.生性卓越出众不拘礼法,平素性情放纵,喜爱声色

当时的人钦佩他的才能而认为他的行为有污点。王献之字子敬,年少有很大的名气,高傲豪迈不羁,虽然终日在家,仍然有很多人来拜访,成为当时最风流的人。

专攻草隶,擅长绘画。当时二人都生病了,有术士说:“人命完结的时候,如果有活人乐意替代。

那么死者就可以活。”徽之对他说:“我的才能和地位不如弟弟。

请用我的余年替代他。”术士说:“替代将死的人,是因为自已的寿命有余,能够补足将死的人。

现在你和你的弟弟寿数都到了尽头,怎么替代呢?”不久,献之去世。徽之奔丧却不哭,直接走上灵床坐下,拿过献之的琴弹起来,弹了很久,琴声走了调,徽之叹息说:“唉呀!献之,人和琴都长逝啦!说完就昏倒了。

他原先就患背疮,于是疮部溃裂,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

人琴俱亡什么意思

[原 文]

王子猷①、子敬②俱病笃③,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④都⑤不闻消息?此已丧矣⑥。”语⑦时了⑧不悲。便索⑨舆⑩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11)琴,便径(12)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13)不调(14),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15)良(16)久。月余,亦卒。

[注 释]

①王子猷(yó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之兄。②子敬: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法名家,与王羲之并称“二王”。③笃;(病)重。④何以:即“以何”,为什么。以,因为。⑤都:全,总。⑥此已丧矣:“此子敬已丧矣”的省略。此,由此看来。⑦语:说话,动词。⑧了:完全。⑨索:要。⑩舆(yú):轿子。(11)好(hào):爱好。(12)径:径直。(13)既:已经。(14)调(tiáo):协调,这里指调试出和声。(15)恸(tòng)绝:悲痛欲绝。(16)良:很。

[译 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王子猷问身边的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

敬的)消息? 由此看来(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似乎)毫不悲伤。便要来轿子去料理丧事,一路上(他)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就径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可是)琴弦已经调不出和声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离开了人世。

[鉴 赏]

每当读到子猷心知最亲近的人已离世而“不悲”而“不哭”时,我们必然觉得此人太不近人情,哪里会想到这是作者故意设置的一个悬念呢?设置悬念是激起人们阅读兴趣的一种好办法。不过,悬念的设置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合乎逻辑。如果前文不写子猷亦“病笃”,为了去奔丧,不得不抑制自己强烈的感情;不写子敬的死,起初只是出自子猷因老是听不到子敬的病况而做出的推断,而并非确讯,岂不抹去了子猷对子敬仍可能在世的热切的哪怕是不切实际的祈望。正因为如此,当我们读到文章末尾子猷为子敬“人琴俱亡”而“恸绝良久。月余,亦卒。”时,我们才会深深感到在子猷“不悲”“不哭”的火山下奔突着多少炽热的岩浆。

人琴俱亡子敬子猷

人琴俱亡意思如下:

《人琴俱亡》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王子猷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可以看看这个典故。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其子女在书法上几乎都有成就。其中五子王徽之的书法成就,在王氏兄弟中仅次于七子王献之。王献之的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徽之少年博学.生性洒脱,不拘小节。他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他不修边幅,也不处理府中公务。后来担任了南中郎将、江州刺史桓冲的骑兵参军。有一次,桓冲问他:“你负责哪项工作?’王徽之答道:“好像是管理马的。”

桓冲接着问:“你管理多少匹马?.王徽之回答:“我连马都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马的数量!.桓冲又问:“马匹死了多少?.王徽之答道:“我不知道生是怎么回事,怎么能知道死是怎么回事呢!”

王徽之性情放诞不羁,无法忍受朝廷中各种规矩的束缚,担任黄门侍郎一职后不久,就弃官归隐,退居山阴。王徽之生性酷爱竹,曾说:“怎么可以没有竹子相伴呢!’归隐后,他亲手在所住房子周围栽满了绿竹.并且每天在竹林之下,吹箫咏竹。

王献之,字子敬。少年时声名远播,超然洒脱,不受拘束。即便整天闲居在家.举止、容貌也不懈怠,他的风流洒脱成为当时之冠。

一次,王献之和王徽之共处一室。家里失火,王徽之来不及穿鞋,急忙逃了。王献之面不改色,神情坦然,慢慢呼喊仆人扶他走出来。

一天半夜,王献之睡在书斋里,家里来了小偷,都快把东西偷光了。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的,就把它留下吧,小偷被吓跑了。

人琴俱亡文言文及带点字

分别是王羲之的两个二字

王徽之,字子猷和王献之,字子敬。

人琴俱亡的意思是子敬死了之后,他的琴也坏了,子猷悲痛万分,不久也死去了。、

所以后人常用人琴俱亡来形容兄弟之间的真挚感情

人琴俱亡的“俱”是什么意思?

人琴俱亡

刘义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 南朝宋的文学家。

2、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②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译]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4、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

[答]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5、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

[答]一往情深 口若悬河望梅止渴等。

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

[答]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对子敬的死,子猷早已有准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7、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表现了对弟弟的关心和痛失弟弟的悲伤。

8、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索、径、掷。

9、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答]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10、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11、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

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谚语:酒肉面前知己***,患难之中兄弟真。千金难买兄弟情。

二:

1.体会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

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赏析词语为:掷)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赏析词语为:恸绝)

2.子猷去看望子敬,为何“取子敬琴弹”,而当“弦既不调”时,乃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你怎样理解子猷的行为?

3.子猷为弟弟之死“恸绝良久”,令人感动。如果你是子敬的家人,你将如何规劝子猷?

4.子猷凭什么断定子敬已死?这反映了什么?

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6.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7.子猷来到子敬家奔丧,坐在灵床上,弹子敬琴时的心理活动,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8.你认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

9.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吗?

10.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你能写出其他表现手足之情的诗句吗?

答案:

1.(1)“掷”这一动作,表明子猷睹物思人,突出他内心的悲痛。

(2)“恸绝”一词强烈地表达了兄弟间的手足深情。

2、“取子敬琴弹”是为了痛悼和纪念已经死去的兄弟,而说的“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则

是写出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所以弹不成曲调,体现兄弟情深。也包含着人琴俱亡的悲凉。

3、子猷叔叔,人死不能复生,您有重病在身,身体要紧,请节哀顺便吧!

4.由“都不闻消息”推断子敬一定已经死了。 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5.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6.“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王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

7.略

8.围绕“生病和悲痛”谈。

9. 略《管宁割席》

10.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

13、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____________ (2)何以都不闻消息___________

(3)弦既不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恸绝良久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1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否矛盾呢?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3.(1)都 (2) 总,竟 (3) 协调 (4) 痛哭,极度悲哀

14.

(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15.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此时子猷想以一种独特的悼念方式来表达痛苦与思念,等到”弦既不调”时,内心的悲痛无法排遣,所以”恸绝良久”。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去世了。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呀?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于是子猷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琴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主旨:

本文是一篇笔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按排序事,篇幅很短,却写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王氏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

俱:全,都;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编辑本段解释

解释:亡:死亡,不存在。绝:气息终止,死亡。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出自:《晋书·王徽之传》:“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近义词: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两亡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 反义词: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