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好典故简介,秦晋之好典故简介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1 0
  1. 晋文公的故事---秦晋之好、退避三舍、寒食节与清明节
  2. 请问“秦晋之好”的典故出自何处
  3. 历史上的秦晋之好是发生在哪个时期,有哪些任务

秦晋之好,必须男女双方家庭结为婚姻关系,这个典故的来源,当然与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的政治联姻有关。

秦国和晋国毗邻,随着秦国不断发展壮大,到秦穆公时期,秦国已经成为诸侯国中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得到了邻国晋国的重视。

晋献公时期,为了加强与秦国的政治交往,他将女儿伯姬嫁给秦穆公。从名字可以看出,伯姬肯定是晋献公的长女。正是这个伯姬,为秦晋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晋之好典故简介,秦晋之好典故简介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晋献公晚年,因为宠爱骊姬,引发了晋国内部的夺嫡之争。晋献公的嫡长子申生被害,次子重耳和三子夷吾避祸出逃,骊姬的儿子奚齐,如愿以偿继位登基。

然而,晋国内部矛盾重重,奚齐没有强大的政治势力支持,他仅仅即位一个月就被大臣里克弑杀。奚齐死后,大臣荀息拥立了骊姬的妹妹所生之子卓子。里克故技重施,一个月后,再次弑杀卓子!

两个月内,两任国君被杀,君位空缺,大臣们迎归夷吾登基,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即位前,因害怕国内反对派势力,请秦穆公派兵护送,并作为政治外援,为此他许诺,继位后割地事秦。

不过晋惠公是小人,等他坐稳了江山,绝不承认协约。

不久,晋国发生饥荒,厚颜***的晋惠公只好向秦国求援。秦穆公不记前嫌,慷慨解囊,运送大批粮食到晋国,帮晋惠公解了燃眉之急。几年后,秦国遇到了饥荒,于是向晋国求救,晋惠公再次暴露了小人的嘴脸,他不光不借粮,还乘着秦国危机,出兵企图趁火打劫。

结果,老天有眼,晋惠公兵败被俘!秦穆公一怒之下想要杀了这个***小人。

伯姬站了出来!她苦苦劝谏秦穆公,为了两国之好,饶过晋惠公。晋惠公也变乖巧了,一边承认错误,一边发誓重修两国之好,并将儿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

秦穆公出于大局考虑,放归晋惠公。为了安抚他,秦穆公还将女儿怀赢嫁给公子圉为妻。

这个公子圉,继承了父亲的?优良传统?,也是个小人。当他听说晋惠公病危后,竟然不辞而别,逃离秦国,回家争王位去了!

秦穆公大怒!也很伤心。

后来,公子圉(即晋怀公)不得人心,国内反叛势力悄悄联系重耳,准备发动***。

重耳回国,路过秦国。秦穆公招待重耳,发现重耳跟晋惠公父子截然不同,心生爱慕,他将怀赢强行嫁给年近古稀的重耳!

重耳没有像晋惠公那样,靠出卖国家利益换取君位,由此获得了秦穆公的赏识。重耳继位后,秦晋两国在两位国君的主导下,重修友好。

这就是秦晋之好的典故,指代两国通过婚姻,实现友好交往。

晋文公的故事---秦晋之好、退避三舍、寒食节与清明节

大秦帝国的成语典故:

1、秦晋之好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为争夺霸主地位经常兵戎相见,但又彼此通婚联姻。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秦穆公,秦穆公把女儿文赢嫁给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晋文公)。晋文公又让太子姬娶秦国公主。秦穆公抓了晋惠公,穆公夫人亲自出来求情。她带着四个儿女登上一座堆满干柴的楼台,并派人对秦穆公说:“上天降灾,使秦、晋两君兵戎相见。现在晋君被您俘虏,他什么时候来到京城,我就什么时候死去,请君王早做打算!”秦穆公一听着了慌,决定宽恕晋惠公,把他安置在灵台,待以上宾之礼,两国国君还缔结了盟约。

“秦晋之好”由此而来,后泛指两家联姻。

2、鸡鸣狗盗

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死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3、一字千金

战国时期,秦王嬴政年幼继位,由相国吕不韦辅政,为了笼络人心,增强实力,吕不韦组织人编写《吕氏春秋》,并把这一部10多万字的书挂在咸阳的门市上,宣布谁能指出书中不足,增加或删除其中一字者,赏给千金。

这就是“一字千金”成语的来历。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4、指鹿为马

秦末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故后***传圣旨命扶苏***,立胡亥为太子,他还想篡夺帝位,特地把一匹鹿当马送给秦二世胡亥,胡亥说是鹿,赵高叫胡亥问群臣。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赵高的势力违心说是鹿,只有部分说是鹿的大臣后被赵高所害。

从而留下了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讽刺颠倒黑白的事情

5、立木为信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但自从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者。

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商鞅的话音未落,百姓又开始哗然。有人嚷道:“大人真会开玩笑,这么简单的事,哪会赏那么多黄金呢?”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6、勾心斗角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做了皇帝。为了供自己享乐,他开始建筑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因为它的前殿所在的地方,地名叫做“阿房”,所以当时人称它为“阿房宫”。

阿房宫的规模庞大,从秦始皇做皇帝起开始修建,一直到秦朝灭亡还没修完,秦朝灭亡以后,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毁了。

唐朝的诗人杜牧,到长安看到秦朝阿房宫的遗址后,便想象到当年阿房宫的宏伟富丽,因此作了一篇“阿房宫赋”,描写阿房宫的壮丽气势,其中有这样几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意思是:阿房宫的长廊回环曲折,房顶的檐牙好像鸟的嘴,层层楼阁凭着地势高低而环抱其间,宫室顶部是牢固而巧妙的钩心结构,檐角高耸,那气势仿佛在与谁争斗。现比喻各用心机,明争暗斗

7、图穷匕见

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物色荆轲与秦舞阳去行刺秦王嬴政,他把樊于期的人头及燕国的地图让荆轲他们进献给秦王,秦王十分高兴。荆轲展开燕国地图,露出锋利的匕首,立即抓住匕首行刺秦王,秦王拔剑抵抗,卫兵乘机上前杀了荆轲。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露出了真相或凶恶的本意。

8、掩耳盗铃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就是把自己的耳朵用棉花塞住听不到声音,结果偷窃时被当场逮住。

比喻自欺欺人,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9、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嬴稷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

其后四十余年,秦国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10、奇货可居

战国时期,卫国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生意,碰到在那里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他决定做一次一本万利的政治买卖,就先到秦国讨得华阳夫人的欢心,让她认异人为儿子,帮助异人回国成为秦国国君,从而自己当上秦国的丞相。吕不韦通过“奇货可居”的远见,得到了位极人臣的地位和财富。

意思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请问“秦晋之好”的典故出自何处

 秦晋之好:

 春秋时,晋献公因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杀死太子申生,其余众公子纷纷逃亡国外,其中以公子重耳最贤,先后流亡至齐,曹,宋,郑,楚等国,最后至秦,为秦穆公所看重,并把亲生女儿怀嬴许配给他,随被后世称为「秦晋之好」,成为祝贺新人结婚的贺辞。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护送重耳返晋夺取***,即位后,就是后来的晋文公。

 退避三舍:

 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为国君,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若因您的恊助我能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中原交战,我将率兵后退三舍(古时三十里为一舍),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就只好以战与您决胜负!成王听后认为重耳很了不起,于是以礼相待。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后来人们常用“退避三舍”来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以示礼让。

 寒食节与清明节:

 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在没有即位之前,曾与忠心的随从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久,在这段流亡的日子,经常是贫病交迫,但重耳仍不忘晋国的百姓。其中有一位名叫介之推的随从,在一次实在找不到任何食物的时候,就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重耳知道了这件事后,既感动又不忍。

 重耳当上国君后,跟随他的人,都一一得到重赏。只有介之推,为了表明自己以前割肉侍君的做法并不是想得到封赏,乃背着有病的母亲,隐居到绵山。重耳不忘昔日的恩德,一定要找到介之推,乃派大军到山里搜寻,遍寻不着,最后有人献计火烧绵山。介之推想,若这时背着母亲出山,别人会误为他想得到更多更高的赏赐,这不是有违初衷!但又顾到年迈的母亲,怎忍心她活活被烧死?知子莫若母,母亲趁儿子不防之际,撞树而亡。介之推乃依靠着母亲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晋文公痛哭不已,在移尸时,发现柳树的洞里有介之推的衣襟,取出一看,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倘若主公心有我,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便珍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了纪念介之推,就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通知全国,禁止用火热食,寒食一天。

 次年,晋文公又率领群臣到绵山去致祭,那棵柳树已长出长长的垂柳,晋文公便赐名这棵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但寒食节己渐渐被淡忘,而清明节相传下来,成了全国慎终追远纪念祖先的大节日。

历史上的秦晋之好是发生在哪个时期,有哪些任务

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出 处 元·乔梦符《两世姻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兼容。”

用 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泛指两家联姻

示 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6回:“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

近义词 秦晋之缘、天作之合

反义词 反目成仇

灯 谜 陕西山西结交情

“秦晋之好”的典故:

一种:我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共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但仅指两家结亲,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了。

又一种:原来所谓的“秦晋之好”,其最初故事竟是这样的功利,深为之震惊。

书载,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的运气比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忘掉了秦国的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

没想到公子圉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当然很生气,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

现在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两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儿子公子圉的旧老丈人,还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放到现在,他们的关系不被人的唾沫淹翻才怪!但是这件事情,在当时的社会,又有几个人敢说三道四?最后来,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糟老头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如愿以偿的赶走公子圉,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由此可见,所谓的“秦晋之好”,只不过是暂时的相互利用,亲上加亲,是为了日后的伺机反噬倒扑;所谓的“秦晋之好”,只不过是一句好听的外交词令!

还有一种:秦穆公与晋文公是春秋时期两个明君,两人都很有***色彩。晋文公重耳应该不叫重耳,而应该叫重目,因为他的眼睛有2个瞳孔,和舜帝一样。秦穆公把自己女儿嫁给重耳,帮助他复国,当时两国关系好的很!所以后来亲家叫“秦晋之好”。

秦穆公的女儿弄玉有一段优美的爱情故事。却说秦穆公有***,出生时正好有人献了块璞,琢之得碧色美玉。 女儿周岁,宫中放很多东西,女儿独取此玉,弄之不舍,因名弄玉。稍长,姿容绝世,且又聪明无比。善于吹笙,不由乐师,自成音调。穆公命巧匠,剖此美玉为笙。女吹之,声如凤鸣。穆公钟爱其女,筑重楼以居之,名曰凤楼。楼前有高台,亦名凤台。弄玉年十五,穆公欲为之求佳婿。弄玉自誓曰:“必得善长吹笙的人,能与我唱和者,方是我夫,他非所愿也。”穆公使人遍访,不得其人。忽一日,弄玉于楼上卷帘闲看,见天净云空,月明如镜,呼侍儿焚香一柱,取碧玉笙,临窗吹之。声音清越,响入天际。微风拂拂,忽若有和之者。其声若远若近。弄玉心异之,乃停吹而听,其声亦止,余音犹袅袅不断。弄玉临风惘然,如有所失。徙倚夜半,月昃 香消,乃将玉笙置于床头,勉强就寝。梦见西南方天门洞开,五色霞光,照耀如昼。一美丈夫羽冠鹤氅,骑彩凤自天而下,立于凤台之上。谓弄玉曰:“我乃太华山之主也。上帝命我与尔结为婚姻,当以中秋日相见,宿缘应尔。”乃于腰间解赤玉箫,倚栏吹之。其彩凤亦舒翼鸣舞。凤声与箫声,唱和如一,宫商协调,弄玉问:“这是什么曲子啊?”丈夫对曰:“此《华山吟》第一弄也。”弄玉又问曰:“曲可学乎?”美丈夫对曰:“既成姻契,何难相授?”言毕,直前执弄玉之手。弄玉猛然惊觉,梦中景象,宛然在目。

第二天早上,自言于穆公。乃使孟明以梦中形象,于太华山访之。有野夫指之曰:“山上明星岩,有一异人,自七月十五日至此,结庐独居,每日下山沽酒自酌。至晚,必吹箫一曲,箫声四彻,闻者忘卧,不知何处人也。”孟明登太华山,至明星岩下,果见一人羽冠鹤氅,玉貌丹唇,飘飘然有超尘出俗之姿。孟明知是异人,上前揖之,问其姓名。对曰:“某萧姓,史名。足下何人?来此何事?”孟明曰:“某乃本国右庶长,百里视是也。吾主为爱女择婿,女善吹笙,必求其匹。闻中下精于音乐,吾主渴欲一见,命某奉迎。”萧史曰:“某粗解宫商,别无他长,不敢辱命。”孟明曰:“同见吾主,自有分晓。”乃与共载而回。孟明先见穆公,奏知其事,然后引萧史入谒。

“秦晋之好”的来历:

我们常用永结秦晋之好来比喻联姻,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秦晋之好的来历,更不知晓历史上真有其事。

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各民族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在这期间,我国各民族以华夏族各诸侯国为中心,经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争斗和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秦晋之好”就是这种融合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仅是华夏族内部联姻,更反映了当时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尤其是戎狄民族的广泛交流与融合。

当时,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秦国地处今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地区,在戎狄中发展壮大。因秦人在和戎狄的交往中融合了戎狄的习俗,因而受到华夏诸国的歧视,被称之为“秦戎”、“狄秦”等。但经过不懈努力,秦国势力比较强大,而当时的晋国已经是中原的强国。

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他国避难。晋献公死后,夷吾许以割让河东五城作为条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顺利继承了王位,称为晋惠公。但他不仅不履行与秦国的献城承诺,而且三番五次挑衅秦国边境。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派人向秦国求救,秦国不计前嫌提供援助。可是事后晋惠公并未感恩图报,反而在两年后趁秦国发生旱灾之际,发动大军进攻秦国。秦穆公派军与晋战于韩原,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晋国被迫割让河东五城归秦,同时晋惠公以太子圉入秦为人质才得以脱身回国。太子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笼络他,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秦国归还了晋国河东五城。秦晋两国以黄河为界重修旧好。

按理两国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可是当太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晋惠公病重时,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于是就扔下妻子怀赢,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死后,太子圉就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怀公。从此晋国跟秦国不相往来。

秦穆公闻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当时公子重耳尚在国外避难。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东渡黄河,占领狐。秦国和重耳的代表在郇会盟和谈。晋国同意立重耳为国君,遂入都城绛,公子重耳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秦晋两国遂和好如初。

典故

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的运气比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忘掉了秦国的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 没想到公子圉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当然很生气,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现在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两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儿子公子圉的旧老丈人,还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放到现在,他们的关系不被人的唾沫淹翻才怪!但是这件事情,在当时的社会,又有几个人敢说三道四?最后来,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如愿以偿的赶走公子圉,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