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春雨出自哪首诗,杏花春雨的出处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16 0
  1. “杏花春雨江南,铁马秋风塞北“出自哪位诗人?
  2. 车马春山慢慢行诗词出自哪里
  3.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出自哪里?
  4. “杏花春雨”“台门拂柳”出自哪里,请具体讲解,谢谢
  5. 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出处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绝句》 ?僧志安?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杏花春雨出自哪首诗,杏花春雨的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译文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注释

⑴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⑵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⑶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杏花春雨江南,铁马秋风塞北“出自哪位诗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意思是阳春三月,杏花开放,毛毛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春风令人陶醉。这句诗出自宋·志南的《绝句》。

『原文』

《绝句》

作者: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

阳春三月,杏花开放,毛毛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春风令人陶醉。

『注释』

系(xì):联结,栓。

短篷:小船。

篷,船帆,船的代称。

杖藜:“藜杖”的倒文。

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全诗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 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

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 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作者介绍』

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前。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车马春山慢慢行诗词出自哪里

“杏花春雨江南,铁马秋风塞北“出自哪位诗人?——答案:“杏花春雨江南“出自元代著名文学家虞集,“铁马秋风塞北“出自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

出处

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椰树骄阳海岛,牦牛冰雪高原。

? 这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识字课文,分开来看,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连起来读,又像一首音韵和谐的写景诗。

引历

1.南宋陆游(陆放翁)有“ 铁马秋风大散关 ”。

2.元代著名文学家虞集有一首《风入松》:“……飞燕又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金字泥缄。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句优美动人,引起后人以“骏马秋风蓟北”对照,凸显江南的柔美和燕北的阳刚。就像风土谣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流传人口。

3.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刚性美与柔性美》中引用“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也认为是两句古语。

4.对联:铁马秋风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 ——徐悲鸿。

5.后来吴寇中曾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作品简介

《风入松·寄柯敬仲》为元代词人虞集创作的一首词,收录于《道园学古录》中。

作者通过对自己往年奎京阁当值的情景的描述,意在唤起朋友柯敬仲对当年生活的回忆。

作品原文

风入松·寄柯敬仲

画堂红袖倚清酣②,华发不胜簪③。几回晚直④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⑤。书诏许传宫烛⑥,轻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⑦水挼⑧蓝。飞燕语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⑨。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注释

①柯敬仲:柯九思,浙江仙居人。工诗藏,官至奎章阁学士。

②清酣:清新酣畅的意思。

③华髪不胜簪:白髪稀少,插不住簪子。

④晚直:晚上当班。直:通"值"。金銮殿:皇帝宝殿。

⑤骖(can):同驾一车的三匹马。这里泛指马。

⑥传宫烛:传唤掌烛火的宫人.送学士归院。

⑦泮:溶解。《诗经·邶风》:"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⑧挼:揉搓。

⑨银字泥缄:指书信。

白话译文

在彩绘的厅堂里,姬妾清闲、畅意,独有自己自发纷纷脱落,连管子也插不住。多次晚上在金銮殿值宿,春风轻柔,万花齐放,惹人停住车马流连。在柔软的春风里,无数次在金銮殿前值夜,为皇帝起草好诏书后,换上轻罗朝衫,宫人执灯(将我)送回归学士院。

皇城的御沟里的边沿还有残冰存在,但残冰的边沿却是蓝汪汪的水在晃动,燕子呢喃迎春。帘幕重重,春寒还没消退,还有谁、敢给你寄信慰问呢?春日江南,杏花盛开,烟雨蒙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

创作背景

虞集和柯九思(字敬仲)曾共事于奎章阁(在皇宫西面)。九思以画著名,虞集诗集中有好几首题柯画的诗。虞集长柯九思四十岁,也就是忘年交。虞集生长于临川崇仁,宋代也称为江南西路,他诗中也常以江南为念。后因受元主厚遇,颇为权贵子孙妒忌,欲中伤而未成,南还之念更切。他曾经草诏说元顺帝非文宗子,文宗逝世,大臣将立顺帝,虞集心中自感不安,有些大臣不希望他留在京中,便托病回到临川。这首词当是这一时期所作。

作品鉴赏

词分上下阕,上阕写奎章阁学士院柯九思执勤的日子,形容自己的年老、寂寞。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开头两句从家里生活写起,似乎开得太远,与怀人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却暗蕴怀念远方朋友的意思。作者不说自己年迈,盼望与老友相聚。而说自己没心思与姬妾周旋,姬妾清闲自在。以侧写正,委婉曲致。

"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接下去叙述自已在金銮殿当值的情景。金殿是皇帝的宝殿,学士怎么能在那里值班歇宿呢?原来学士执掌内廷书诏,为让皇帝传呼方便,学士院便设在金銮殿侧。金殿当值是作者写自已的生活,也是写柯敬仲当年的工作。

"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一个停住车马的细节,暗示自己思念朋友的心情。"许传宫烛"补足了"晚直"(值), "轻罗初试"照应了"风软"。"几回晚直金銮殿"到"轻罗初试朝衫"几句,描写了作者作"侍书学士"时的活动。在金銮殿替皇帝书写诏书,允许传呼执烛官人,允许在天热时穿轻罗朝衫,这描写的是金殿当值所做的事,所受的待遇。多么安逸的生活,但词人已是迟暮之年,归隐之心在所难免。

下阕改变手法,侧重以景言情,写思念朋友和归心似箭的情怀。

上下阕都以春天为背景,画面颜色调得匀称、明艳,意境柔和妩媚、动静相宜,仿佛要让读者跌入甜糯的燕子呢喃声中,迷醉在花飞烂漫的东风里。尤其是最后一句"杏花春雨江南",全是明艳的名词,组合在一起,有声有色,俨然一幅湿漉漉的江南水墨图画,明明软媚入骨,却坦易明亮,可以长长久久地令人心动。

"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语呢喃。"写春之色,冰白水蓝,颜色鲜明。"接","挪"的异体字, "挪"字很传神,将刚化的冰水的形态写得逼真、恰切。依旧是春天,御沟的冰渐渐化去,燕子已呢喃迎春,只可惜因为柯九思不在,令人感觉不到春天的暖意。"语呢喃'',自是双燕,边飞边噪,其声是流动、变化的。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这是描写春天的气温,却不仅仅去写春寒。柯敬仲是遭受猜忌、诽谤而不得不隐居家乡的,故此"重重帘幕寒犹在''便一语双关,说明柯敬仲虽回乡隐居,但对他的飞短流长并没因此而消失,相反,流言蜚语仍象"重重帘幕"包裹着他,让人感到寒气森森。当此之时,连柯敬仲昔日的朋友怕招惹是非,竟也不敢同柯教仲来往了。"凭谁"句看似矛盾:既然已经填了这首词寄给柯九思了,怎么又说"凭谁寄银字泥缄"呢?诗人要告诉好友的真实意图也正在这里,到了杏花春雨江南时候,我也要南归了。这里作者对老友的关心,对世态的鄙弃,都一古脑儿地表现出来了。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歌拍以景结情,极为警策。"杏花春雨江南"。寥寥六个字,胜过一篇文。通过这六个字,仿佛看到了:春日江南,杏花盛开,烟雨蒙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未加任何形容词,以白描笔法写成,把江南春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可谓妙笔天成。

名家点评

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吾乡柯敬仲先生,际遇文宗,起家为奎章阁鉴书博士,以避言路居吴下。时虞邵庵先生在馆阁赋《风入松》词寄之,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而此曲遂遍满海内矣。"

瞿宗吉《归田诗话》云:"虞邵庵在翰林,有诗云:'屏风围坐鬓毵毵,银烛烧残照暮酣。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又作《风入松》词云云,盖即诗意也,但繁简不同尔。曾见机坊以词织成帕,为时所贵重如此。张仲举词云:'但留意江南杏花春雨,和泪在罗帕。'即指此也。"

夏承焘先生说"这首寄赠之作,重在自况"。(《金元明清词选》)

张翥在《摸鱼儿》结尾记:"召试问,人生谁是无情者。先生归也,但留意江南,杏花春雨,和泪在罗帕。"

作者简介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出自哪里?

出自以下

人间处处,春雨杏花急急落

车马春山慢慢行

这两句体现的是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意境。形容风雨适时,气候调和,遂人所愿。

春天里的杏花被雨水打湿,就落下来了,路上的那个车马行人依然在慢慢行走,踏春赏景,悠然自得。

形容风雨适时,气候调和,遂人所愿。

杏花春雨,出自志南和尚的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杏花春雨”“台门拂柳”出自哪里,请具体讲解,谢谢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这句诗出自《风入松·寄柯敬仲》,作者是元代词人虞集。

全文: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语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翻译:

在彩绘的厅堂里,姬妾清闲、畅意,独有自己自发纷纷脱落,连管子也插不住。多次晚上在金銮殿值宿,春风轻柔,万花齐放,惹人停住车马流连。

在柔软的春风里,无数次在金銮殿前值夜,为皇帝起草好诏书后,换上轻罗朝衫,宫人执灯(将我)送回归学士院。

皇城的御沟里的边沿还有残冰存在,但残冰的边沿却是蓝汪汪的水在晃动,燕子呢喃迎春。帘幕重重,春寒还没消退,还有谁、敢给你寄信慰问呢?春日江南,杏花盛开,烟雨蒙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

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出处

杏花春雨 (xìng huā chūn yǔ)

解释:初春杏花遍地、细雨润泽的景象。

出处:元·虞集《风入松》词:“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元·王冕《山水图》诗:“展卷令人倍惆怅,杏花春雨隔江南。”

示例:~,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 ★杨朔《〈东风第一枝〉小跋》

“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原句为“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出自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后来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后一句则完整保留。

此句中“杏花春雨江南”出自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意思为:还有谁、敢给你寄信慰问呢?春日江南,杏花盛开,烟雨蒙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

此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

扩展资料:

“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引用了《风入松·寄柯敬仲》诗中“杏花春雨江南”的美好意境。

将在冀北驰骋于秋风中豪迈与思念故乡江南飘零的杏花、春雨的柔情,掺揉在一起,同时骏马秋风冀北式的美和杏花春雨江南式的美。

百度百科-杏花春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