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不可止意思_慷慨激烈,不以死生祸福动其心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15 0
  1. 形容对主人忠诚的诗句
  2. 关于悲壮的诗句
  3. 专荐未达,解已进者过。 什么意思?
  4. 王安石与道家道教
  5. 金史完颜承晖传文言文

1. 关于英雄壮烈牺牲的诗句

关于英雄壮烈牺牲的诗句 1.描写英雄壮烈牺牲的千古名句

1、男儿宁当格斗死。

慷慨不可止意思_慷慨激烈,不以死生祸福动其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本句大意是:男子汉大丈夫宁可与敌人搏斗而死。《饮马长城窟行》主要描写封建统治者修筑长城给人民造成的妻离子散的痛苦,此名句是“太原卒”愤然回答“长城吏”的话,它与下文“何能怫郁筑长城”一句既写出了男子汉甘于献身疆场,战斗而死的豪迈气质,又写出丁“太原卒”对无休止的徭投的痛恨之情。此名句后来在引用中卫有了新的含义,常表示男子汉为国捐躯的豪情.历代为之传诵。

东汉末年文学家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2、男儿到死心如铁。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这两句大意是: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甘洒热血;生死之际,视断头如回家一样坦然。此名句通过质朴的语言,恢宏的气魄直抒胸臆,表现为国捐躯的高尚情操。“捐”、“赴”二字写出国难之时挺身而出的勇敢精神,“视”、“归”一句显出为国而死的骄傲神情,意气雄壮慷慨,昂扬奋发。尤其后句,在承传中演化为“视死如归”的成语.成为表现壮士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习惯用语。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白马篇》

4、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

唐·杜甫《东楼》。这两句大意是:只见新战死的士兵尸骨又增漆了许多,从未见到那些战死的士兵鬼魂能返回故乡。此二句写得十分悲惨。多年的征战,使得无数将士献身沙场,横尸荒野.何曾见到他们魂返故园?而今战场又添新战骨,更叫人感到凄凉冷落。

唐代诗人 杜甫 《东楼》

2.有关赞扬烈士英勇牺牲的名言或诗句

有关赞扬烈士英勇牺牲的名言或诗句 快!!!我来答 忘忧梦 LV.1 2017-12-15聊聊 名言:1、意志坚如铁,度量大如海。

(朱德)2、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罗荣桓)3、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煳涂。

(***)4、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 诗句:(1)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3)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 (4)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袁崇焕 (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查看全部15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有关赞扬烈士英勇牺牲的名言或诗句 急需!!!!!!!!!!!!!!!!!!!!!!!!!!!!!!!、意志坚如铁,度量大如海。(朱德) 2、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罗荣桓) 3、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煳涂。(***) 4、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2 浏览1273 关于赞美烈士的名言 赞美烈士的名言: 1、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2、热的心会把冰雪溶消。——《烈士诗抄》 3、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 4、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王若飞 5、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

——邓中夏 6、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方志敏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李大钊 7、从开始有人类社会以来,没有哪一个社会能与共产主义社会相比。

什么理想也不能同共产主义这一更崇高、更伟大的理想相比。——陶待 8、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方志敏 9、可以牺牲我的生命,决不可放弃我的信仰。

——(中)***2370 浏览102382019-08-14 有关赞扬革命烈士不惧怕严刑拷打,誓死捍卫真理的决心的诗句 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浑不怕或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 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是我们伟大领袖***为刘胡兰烈士墓所写的题 中国***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 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 战斗了。”

(***:《论联合***》) 无数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正如一九五七年四月八日《人民日报》的社论所说: “中国革命胜利以前,中国***员和许多革命者,不怕杀头,不怕坐牢,他们离乡背 井,东奔西走,不计名利,不图享受,唯一想到的是国家的存亡和人民的祸福。

他们为 了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牺牲,艰苦奋斗,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跟上来,革命失 败了,马上重整旃模49 浏览33002017-09-18 赞美烈士的名人名言1、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平凡的人因理想而伟大;有理想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流沙河 2、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李大钊 3、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

——蔡和森 4、赤心事上,忧国如家。——韩愈 5、专利国家,不为身谋。

——司马光 6、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7、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9、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 10、投死为国,以义灭身。——曹操206 浏览141962019-10-23 黄继光革命烈士说过的名言或诗句 黄继光: (1931年—1952年),1931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通讯员。

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高地牺牲,年仅21岁。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所在部队党委追授他为中国***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名言诗句: 1.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35 浏览10232016-07-0218评论 李炜是我的心脏。

3.关于祭祀阵亡将士的诗词

原文: 是谁浩劫催成,马革分归①,虫沙竞化②,更摧残瘴雨蛮烟;试回看,越裳殄瘁③,汉帜苍茫④,这无限国殇,各向天涯遥布奠⑤。

何处巫阳招得⑥,关门月黑,塞上云昏⑦,尽淹滞忠魂义魄⑧;倘他日,三界轮回⑨,九幽度脱⑩,愿都为壮士,重来边塞忾同仇。 注解: ①马革,为“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 于沙场。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②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韩愈《送区弘南归》诗:“穆昔南征军不归,虫沙猿鹤伏以飞。

③越裳,古代国名,也有说越裳即越南。殄瘁(tiǎn cuì),殄:尽,绝;瘁:病。

形容国家病困,陷于绝境。 ④汉帜,汉王刘邦军队的旗帜。

《汉书·韩信传》:“拔赵帜,立汉帜”,这里指中国抗法军队的旗帜。苍茫,指辽阔无边的意思。

⑤国殇,诗歌名,是中国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作品《九歌》中的一首,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歌颂了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国殇”又喻为为国战死者:国殇,殇魂,现寓意国家的悲伤。

“这无限国殇,各向天涯遥布奠”,表达了岑毓英忧国忧民、惜怀死难将士的悲壮心情!“布奠”,即写上逝者姓名、籍贯系在各自发辫的布条作祭奠。正是:“布奠倾觞,哭望天涯。

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

(见唐朝李华《吊古战场》) ⑥巫阳,古代传说中的女巫。《楚辞·招魂》:“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

魂魄离散,汝筮予之。’” 王逸注:“女曰巫,阳,其名也。”

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又诏巫阳反其魂,徐命之前问何冤。” 宋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馀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古直《感事》诗之二:“滚滚珠江水尽寃,巫阳不下复何言。” ⑦关门,关口上的门户。

《周礼·地官·司关》:“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 郑玄 注引郑司农曰:“无关门之征者,出入关门无租税。”

唐岑参《陪使君早春西亭送王赞府赴选》诗:“客舍草新出,关门花欲飞。”这里指边关。

塞上,指边境地区。 ⑧淹滞,原意为有才德者而久沦下位,也为拖延、久留的意思,这里是迟滞、积压之意。

⑨三界轮回,万物演变、升级、破灭得到的循环就是三界轮回。三界轮回是不可能有重生的道理,只有相似的演变、升级、破灭。

好比人死了,还有其它人活着一样,总是有人的存在。 ⑩地狱九重,又称“九幽”;度脱:佛、道教语,说是超度解脱人世的生死苦难,到达仙佛境界。

《云笈七签》卷七九:“累祷名山,愿求度脱;校计功过,殆已相掩。” 背景: 1885年4月4日,中法两国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停战条件草约,中法战争结束。

中国军队不败而败,清廷命滇军班师回关。1885年7月,岑毓英奉朝命被迫回师关内,在河口等地布兵留守边关,并在河口莲花滩祭祀得意门生、部将杨玉科等阵亡将士,这是岑毓英写下的八十八字祭祀长联,挽联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岑毓英当时悲壮的情愫且报国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

在整个中法战争期间,无论东南沿海闽台战场,还是越南战场上的东线,清军都有不同程度的溃败。只有西线滇军在岑毓英的指挥下,无论进退,都保持战场上的主动。

冯子材组织镇南关--谅山反击战,使人们信服地承认他是一个抗法的民族英雄。岑毓英两次出关,组织宣光攻城战,取得了宣光、临洮大捷,并势如破竹,直捣越南河内,形成了彻底消灭法军收复越南之势。

因此,岑毓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抗法民族英雄……当时战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仅宣光包围战,是岑毓英任西线统帅,亲自指挥的最大一次攻城战,从1885年的1月26日到3月3日,丁槐部4000人,唐景崧部2000人,何秀林部3500人,联合攻城,滇军死1000多人,伤2000多人。又,诸军屯戍安南未归之际,重嶂叠岭中烟岚成瘴,士卒染疫殁者甚重。

班师时无法将战死将士运回,只得剪下死者发辫,书写牺牲将士姓名、籍贯于布条系在发辫上,足足用了八十余匹军马驮运,岑毓英于河口莲花滩约诸将设醮荐祭死者忠魂。这副长联,正是岑毓英当时亲题垂于斋坛的挽联。

释义: 是谁浩劫?造成多少男儿浴血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英勇的将士们竞相在战场上牺牲,更有甚者还被恶劣的瘴雨蛮烟所残害;暮然回头看,越国似病入膏盲陷于如此绝境,飘扬着茫茫一片的战旗更显得如此苍凉,这无限国殇啊,为国捐躯的忠魂,祭祀你的只有各自在向着茫茫天际摇曳着的布奠。 何处巫阳?招得如此边关门户煞人的风高月黑地,边境上乌云弥漫地暗天昏的景象,尽然在迟滞着烈士的忠魂义魄倾凄悲;倘若有他日,众将士们有三界轮回可以重生,毅然超凡脱俗地从九重地狱中夺胎超度,愿都为壮士啊,誓死为保疆护国,带着铮铮铁骨重来故国的边塞同仇敌忾奋勇杀敌! 岑宏泽 于2011年7月20日 大理观音塘里的软文***岑毓英 从小接触到的历史教育、文化宣传,潜移默化的在脑子里形成农民起义值得膜拜、王朝末期派横行的定论,以致于看到“八路”两个字都觉得像看到。

4.形容“战场上英雄很容易战死”的诗句有哪些

1.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释义)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出处)唐·曹松的《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赏析) 曹松的这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后的战争战乱殃及江汉流域,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现实。诗中揭露了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将军的战功是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换来的。

2.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释义)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出处)唐·陈陶《陇西行(二)》

(赏析) 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对照,一边叙现实,一边写梦境,虚实相生,用意工妙。情深词苦,感情凄楚,凝聚了诗人对牺牲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读来潸然泪下。

3.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释义)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将士们有的战死沙场,有的侥幸胜利归来。

(出处)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木兰诗》

(赏析)“百”和“十”是运用互文的描写手法,却无夸张之意。整句话就描绘出战事不断,民不聊生的时局,将士们上阵杀敌、英勇无畏,为国捐躯,保家卫国却很难活着归来。

4.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释义)战士们在沙场上与敌人打得天昏地暗,不知生死如何,而那些将官们却躲在营帐里,尽情地欣赏女人的歌唱与舞蹈。

(出处)唐·高适《燕歌行》

(赏析)这是一首战争边塞诗,体现诗人对边塞士兵艰难杀敌的同情、对一些高层将帅***贪婪的愤懑指责。

5.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释义)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出处)唐·王翰《凉州词》

(赏析)本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5.帮我写首悼念为国牺牲的战斗英雄的诗

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其一:

诗抄连日展晴窗,

读罢频添泪万行。

粉骨碎身心似铁,

吊民伐罪笔如枪。

忧时字字皆悲愤,

唤众篇篇最激昂。

躯壳纵填沟壑去,

精神犹在海天张!

其二:

河山节次换新装,

饮水思源岂可忘?!

领导必须由我党,

斗争方得挫强梁。

人民跃进心无二,

先烈牺牲志已偿。

珍重一声安息吧,

遗篇不断放奇光!

6.赞美英雄烈士的经典诗句有哪些啊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气歌》 --南宋·文天祥 郭沫若《咏邱少云烈士》援朝抗美弟兄多,烈士少云事可歌。

高地名传三九一,寇军徒念阿弥陀。 戮穿纸虎功长在,缚住苍龙志不磨。

邻国金星留纪念,英雄肝胆照河山。七律·纪念抗日女英雄 文 / 春光明媚 生逢乱世历风霜,铁马冰河为救亡。

玉手纤纤枪杆握,丹心烁烁我旗扬。 豪情万里驱倭寇,功德千秋忆羽裳。

璧碎山河铭国耻,汗青巾帼字生香。 五 律 ·挽戴安澜将军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形容对主人忠诚的诗句

1. 杨琎智对中使 翻译

原文杨琎授丹徒知县。

会中使如浙,所至缚守令置舟中,得赂始释。将至丹徒,琎选善泅水者二人,令著耆老衣冠,先驰以迎。

中使怒曰:“令安在,汝敢来谒我耶?”令左右执之,二人即跃入江中,潜遁去。琎徐至,绐曰:“闻公驱二人溺死江中,方今圣明之世,法令森严,如人命何?”中使惧,礼谢而去。

虽历他所,亦不复放恣云。 译文 杨琎被任命为丹徒知县,适逢中使到了浙江,所到之处即把州县长官捆绑到船上,直到送给他们财物后才会被释放。

中使将要到达丹徒县时,杨琎挑选了两名擅长潜水的人扮成老人前去迎接。中使看到这两人后,非常生气地说:“县令在哪里?你们是什么人?怎么敢随便就来见我呢?”然后命令随从将二人抓起来,这二人即跳入江中潜水逃走了。

此时杨琎才登上船,骗中使说:“听说刚才被大人赶走的两人已经溺死在江中了。可当今皇上圣明,天下太平,朝廷的律令严明,出了人命该如何是好啊?”中使听了杨琎这番话后,感觉很害怕,连忙告罪。

虽然还到其他地方巡视,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2. 文言文《丁一世》的翻译

丁一士

原文

里有丁一士者,矫捷多力,兼习技击,超距之术。两三丈之高,可翩然上;两三丈之阔,可翩然越也。余幼时犹及见之,尝求睹其技。使余立一过厅中,余面向前门,则立前门外面相对;余转面后门,则立后门外面相对。如是者七八度。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后过杜林镇,遇一友,邀饮桥畔酒肆中。酒酣,共立河岸。友曰:“能越此乎?”一士应声耸身过。友招使还,应声又至。足甫及岸,不虞岸已将圮,近水陡立处开裂有纹。一士未见,误踏其上,岸崩二尺许。遂随之坠河,顺流而去。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如是数四,力尽,竟溺焉。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恃财者终以财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恃智者终以智败,恃力者终以力败。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田侯松岩于滦阳买一劳山杖,自题诗曰:“月夕花晨伴我行,路当坦处亦防倾,敢因恃尔心无虑,便向崎岖步不平。”斯真阅历之言,可贵而佩者矣。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纪晓岚)

翻译

乡里有个叫丁一士的人,强壮敏捷很有力气,兼会格斗、轻功的武艺。两三丈的高度,可以轻松跃上;两三丈宽的距离,也可以轻松越过。我小时候,还见过他。曾请求看他的本领。他让我站在过道里,我面向前门,他先站到门前外面对着,等我转过身子面向后门时,他已经站到后门外面对着我了。像这样反复了七、八次,原来(在我转身的时候,)他一跳就飞过屋顶了。后来,他路过杜林镇,遇到一位朋友,请他到桥旁酒店中喝酒。酒喝足了,他们站在河边眺望。朋友对他说:“你能跳过这条河吗?”丁一士应声一耸身就跃过去了。朋友招呼他回来,他又应声跳过来。可是,脚刚刚到岸边,不料河岸已经快崩毁了,靠近水的陡直地方斯开了一条裂纹。丁一士没有看到,不小心踏在它上面,河岸崩裂了二尺多,于是随着崩倒的河岸掉到河里,顺流冲走了。他素来不熟悉水性,只能从波涛中间窜起几尺高,只会直上直下窜动而不能游向岸边,仍旧掉到河中。如此跳跃多次,气力用完了。终于淹死在河里。天下的祸患没有什么比恃强逞能更大的。依仗钱财的人最终因为钱财而失败,依仗势力的人因为势力倒霉,依仗智谋的最终因为智谋倒霉,依仗气力的最终也因勇气力量而死。这是因为一旦有所凭仗,就会敢于涉险的缘故。我的朋友田侯,字松岩,曾在滦阳买了一支登山用的崂山杖,自己在上面题写了一首这样的诗:花前月下你曾陪我处处走遍,路途坦荡也应提防不要失脚,岂敢因为有你就无所顾虑,故意涉足崎岖不平之地呢?这真是有历经世事之人的说出的至理,应该重视而时时谨记/佩服啊!(这真是具有社会经验的话,可以贯穿成链条挂带在身边,永记不忘的啊)。

3. 文言文吴择仁翻译

吴择仁字智夫。

兴国人。初为雍丘县土簿。

哲宗元祐中,因治金水河堤入朝奏事,为宰相范纯仁所赏识。徽宗建中靖国初年,京郊发生灾荒,民饥而为“盗”者甚多,朝廷调他为泰康县令。

他到任后,设法安抚,患乃平。中贵人谭稹家奴犯法,他依法处理;乃遭稹诬陷。

后朝廷派员壹究,无任何罪状,徽宗乃亲自召见。时值宋朝将进攻吐蕃,于是任他为副使。

从招讨使王厚出征,克兰、廓城栅十三处,以功进升为京畿路(开封附近)都转运使。郑州城坏后,他受命重修;有人向徽宗说:新城杂以沙土,反不如旧城坚固。

徽宗派人取城上土块检验,坚硬异常;于是被提升为户部侍郎兼开封府尹。

4. 文言文《艾子游于郊外》翻译

艾子游于郊外,***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于田舍。有老父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反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艾子到郊外游玩,他的学生通子、执子两个人跟随着他,艾子渴得厉害,让执子到农家去讨水。有一个老翁在正当门看书,执子作揖请求讨水,老翁指着书中的“真”字说:“你认识这个字,我就给你水。”执子:“读真。”老翁大怒,不给他水,执子回来告诉了艾子。艾子说:“执子没有办成事,通子应当去。”通子去见艾子那老翁,老翁像前面对执子一样把字指给他看,通子说:“这是‘直八’两个字。”老翁很高兴,拿出家里酿的美酒给他,艾子喝了感到酒很甜美,说:“通子真聪明啊!***如像执子一样认真,我连一勺水都喝不上了。

5. 求薛综传文言文翻译 拜托

薛综字敬文,沛郡竹邑人也。

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士燮既附孙权,召综为五官中郎(将),除合浦、交址太守。

时交土始开,刺史吕岱率师讨伐,综与俱行,越海南征,及到九真。事毕还都,守遏者仆射。

西使张奉于权前列尚书阚泽姓名以嘲泽,泽不能答。综下行酒,因劝酒曰:"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

"奉曰:"不当复列君吴邪?"综应声曰:"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于是众坐喜笑,而奉无以对。

其枢机敏捷,皆此类也。吕岱从交州召出,综惧继岱者非其人,上疏曰:"昔帝舜南巡,卒于苍梧。

泰置桂林、南海、象郡,然则四国之内属也,有自来矣。赵佗起番禺,怀服百越之君,珠宫之南是也。

汉武帝诛吕嘉,开九郡,设交址刺史以镇监之。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同异,重译乃通。

民如禽兽,长幼无别,椎结徒跣,贯头左衽,长吏之设,虽有若无。自斯以来,颇徙中国罪人杂居其间,稍使学书,粗知言语,使驿往来,观见礼化。

及后锡光为交址,任延为九真太守,乃教其耕梨,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由此已降,四百余年,颇有似类。

自臣昔客始至之时,珠崖除州县嫁娶,皆须八月引户,人民***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交址糜泠、九真都庞二县,皆兄死弟妻其嫂,世以此为俗,长吏恣听,不能禁制。

日南郡男女倮体,不以为羞。由此言之,可谓虫豸,有腼面目耳。

然而土广人众,阻险毒害,易以为乱,难使从治。县官羁縻,示令威服,田户之租赋,裁取供办,贵致远珍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不必仰其赋入,以益中国也。

然在九甸之外,长吏之选,类不精核。汉时法宽,多自放恣,故数反违法。

珠崖之废,起于长吏睹其好发,髠取为髲。及臣所见,南海黄盖为日南太守,下车以供设不丰,挝杀主薄,仍见驱逐。

九真太守儋萌为妻父周京作主人,并请大吏,酒酣作乐。功曹番歆起舞属京,京不肯起,歆犹迫强,萌忿杖歆,亡于郡内。

歆弟苗帅众攻府,毒矢射萌,萌至物故。交址太守士燮遣兵致讨,卒不能克。

又故刺史会稽朱符,多以乡人虞褒、刘彦之徒分作长吏,侵虐百姓,强赋于民,黄鱼一枚收稻一斛,百姓怨叛,山贼并出,攻州突郡。符走入海,流离丧亡。

次得南阳张津,与荆州牧刘表为隙,兵弱敌强,岁岁兴军,诸将厌患,去留自在。津小检摄,威武不足,为所陵侮,遂至杀没。

后得零陵赖恭,先辈仁谨,不晓时事。表又遣长沙吴巨为苍梧太守。

巨武夫轻悍,不为恭服。(所取)(辄)相怨恨,逐出恭,求步骘。

是时津故将夷廖、钱博之徒尚多,骘以次锄治,纲纪适定,会仍召出。吕岱既至,有士氏之变。

越军南征,平讨之日,改置长吏,章明王纲,威加万里,大小承风。由此言之,绥边抚裔,实有其人。

牧伯之任,既宜清能,荒流之表,祸福尤甚。今日交州虽名粗定,尚有高凉宿贼;其南海、苍梧、郁林、珠官四郡界未绥,依作寇盗,专为亡叛逋逃之薮。

若岱不复南,新刺史宜得精密,检摄八郡,方略智计,能稍稍以渐(能)治高凉者,***其威宠,借之形势,责其成效,庶几可补复。如但中人。

近守常法,无奇数异术者,则群恶日滋,久远成害。故国之安危,在于所任,不可不察也。

窃惧朝廷忽轻其选,故敢竭愚情,以广圣思。" 黄龙三年,建昌侯虑为镇军大将军,屯半州,以综为长史,外掌众事,内授书籍。

虑卒,入守贼曹尚书,迁尚书仆射。时公孙渊降而复叛,权盛怒,欲自亲征。

综上疏谏曰:"夫帝王者,万国之元首,天下之所系命也。是以居则重门击柝以戒不虞,行则清道案节以养威严,盖所以存万安之福,镇四海之心。

昔孔子疾时,托乘桴浮海之语,季由斯喜,拒以无所取才。汉元帝欲御楼船,薛广德请刎颈以血染车。

何则?水火之险至危,非帝王所宜涉也。谚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况万乘之尊乎?今辽东戎貊小国,无城池之固,备御之术,器械铢钝,犬羊无政,往必禽克,诚如明诏。然其方土寒埆,谷稼不殖,民习鞍马,转徙无常。

卒闻大军之至,自度不敌,鸟惊兽骇,长驱奔窜,一人匹马,不可得见。虽获空地,守之无益,此不可一也;加又洪流滉瀁,有成山之难,海行无常,风波难免,倏忽之间,人船异势。

虽有尧、舜之德,智无所施,贲、育之勇,力不得设,此不可二也;加以郁雾冥其上,咸水蒸其下,善生流肿,转相洿染,凡行海者,稀无斯患,此不可三也。天生神圣,显以符瑞,当乘平丧乱,康此民物;嘉祥日集,海内垂定,逆虏凶虐,灭亡在近。

中国一平,辽东自毙,但当拱手以待耳。今乃违必然之图,寻至危之阻,忽***之固,肆一朝之忿,既非社稷之重计,又开辟以来所未尝有,斯诚群僚所以倾身侧息,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者也。

"惟陛下抑雷霆之威,忍赫斯之怒,遵乘桥之安,远履冰之险,则臣子赖祉,天下幸甚。"时群臣多谏,权遂不行。

正月乙未,权敕综祝祖不得用常文,综承诏,卒造文义,信辞粲烂。权曰:"复为两头

使满三也。"综复再祝,辞令皆新,众咸称善。

赤乌三年,徙选曹尚书。五年,为太。

6. 《高念东为人》文言文翻译

高念东少宰家居时,夏月独行郊外,于堤边柳阴中乘凉,一人车载瓦器抵堤下,屡拥不得上,招公挽其车,公欣然从之。适县尉张盖至,惊曰:“此高公,何乃尔?”公笑而去。

达官遣役来候公,公方与群儿浴河内,役亦就浴,呼公为洗背,问高侍郎家何在,一儿笑指公曰:“此即是。”役于水中跪谢,公亦于水中答之。

——高念东以少宰职位而在家里居住时,夏天独自在郊外行走,于堤边柳阴中乘凉时,见一个推车的人车上载满了陶器来到河堤下,几次往上拱都没有推上河堤,招呼高念东拉车,高念东很高兴地答应了他。恰恰县尉张盖这时候来了,吃惊地说:“这么高身份的人,为何做这种事?”高念东笑一笑走了。

一个大官派遣差役来看望高念东,高念东正与一群小孩儿在河里洗澡,这个差役也下去洗,喊高念东帮着搓背,并问高侍郎的家在哪里,一个小孩儿笑着指高念东说:“这就是的。”差役吓得在水中下跪请罪,高念东也在水中应答他。

7. 伊公亭记文言文翻译 应用

原文

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所以与人同其行也。人之于君子,潜心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暴于世之耳目而无穷者,所以与人同其好也。内有以得诸己,外有以与人同其好,此所以为先王之道,而异乎百家之说也。

随为州,去京师远,其地僻绝。庆历之间,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河南尹公洙以不为在势者所容谪是州,居于城东五里***佛寺之金灯院。尹公有行义文学,长于辨论,一时与之游者,皆世之闻人,而***自以为不能及。于是时,尹公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学,盖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故其居于随,日以考图书、通古今为事,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茇而嬉,岁余乃去。既去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州从事谢景平刻石记其事。至治平四年,司农少卿赞皇李公禹卿为是州,始因其故基,增庳益狭,斩材以易之,陶瓦以覆之,既成,而宽深亢爽,环随之山皆在几席。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

盖尹公之行见于事、言见于书者,固已赫然动人,而李公于是又侈而大之者,岂独慰随人之思于一时,而与之共其乐哉!亦将使夫荒遐僻绝之境,至于后人见闻之所不及,而传其名、览其迹者,莫不低回俯仰,想尹公之风声气烈,至于愈远而弥新,是可谓与人同其好也。则李公之传于世,亦岂有已乎!故予为之书,时熙宁元年正月日也。

茇:在草间住宿

翻译

君子对于自己,只需要自己确有心得就行了,并不是对社会上怎样评价自己还有所乞求。然而孔子说“君子痛恨到死时却名声还不显扬”,是因为要让世人同自己的行为一个样。人们对于君子,只需要内心敬服就行了,并不是对在社会上怎样再去推崇他还有所打算,然而仍有人在旌表君子的住处,用君子的名字作乡的名字,想让君子的美名、风范、气节、功业显现在世人的视听面前,永无止境,这是因为想让世人同自己的敬仰一个样。在本人能有办法使自己确有心得,在社会能有办法让世人和自己的敬仰一个样,这正是用来构成古代圣明帝王的行事准则,而与诸子百家的主张不同的地方。

随地作为一个州,距离京城很远,那地方偏僻,几乎与外界隔绝。在庆历年间,起居舍人兼直龙图阁河南人尹洙公,因为受到掌权的小人的排挤,被贬官到这个州来,居住在州城东面五里处的开佛寺中的金灯院。尹公具有高洁的品行和身后的学问,在辨析论争方面很擅长,一时间与尹公交游的人,都是世上的名流,可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赶不上尹公。在这段时间,尹公的名声震动天下,而他所学的东西,在于不因贫富贵贱死生而动摇自己的信念,所以他在随州居住,每天把考论图书、通明古今作为唯一要做的事情,而根本觉不出自己的官职已被贬黜了。他曾经在住处北面的小山丘上,在青竹和翠柏之间,用茅草搭建了一座亭子,用来休息和游玩,过了一年多才离开。他离开之后,随州人不忍心让亭子废弃毁坏,就经常修缮它,随之给它取名叫做“尹公之亭”。随州从事谢景平镌刻石碑记述这件事。到了治平四年,司农少卿赞皇人李禹卿公到这个州做太守,开始就着原有的基址,把低矮处增高,把狭窄处加宽,砍伐树木换掉旧亭,制造屋瓦铺上去,新亭修好后,既宽敞又高爽,环绕着随州的大小山峰都扑入坐在亭子里的人们的眼帘。又把旧亭撑立在北面,在这里随州人都能够表达他们对尹公的怀念之情,又能获取游览观赏的美好享受。这年冬天,李公把亭子的绘图送到京师,嘱托我写篇记来记述这件事。

大致来说,尹公的品行在事业上显现出来,言论在著述中表现出来,本来已经显赫动人了,而李公在修亭子一事上又扩大尹公的影响,岂是为了安慰随人的心而与他一起欢乐呢!而且还将这些荒遐僻绝之境让那些看不到它的人欣赏到它。传其名、浏览其迹的人,没有不低回俯仰观望的。想想尹公的风声气烈,越是久远就越感清新,这是他人同其所好的原因,然而李公得以被世人知晓,难道只是因为这个原因么。所以我替他写了这篇文章,此时为熙宁元年正月日。

8. 《黎秋丈人》古文翻译

原文: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女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节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慎行·疑似》

翻译:

大梁城的北部有座叫黎丘的小山,(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村中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使他受苦。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老人的意识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那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他们的见识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不分明而想像的迹象,不能不仔细考察。要查明这种相似而可疑的迹象,一定要找熟悉这类事物的人。孪生子长得很相像,但他们的母亲总是能够辨认,这是因为母亲对他们了解得很清楚。

9. 文言文 智脱子罪 梁太祖

梁太祖元贞皇后张氏,后贤明精悍,动有礼法,太祖虽然刚烈残暴,也害怕后。太祖经常问后太祖元贞皇后张氏,贤明精悍,动有礼法,虽太祖刚暴,亦尝畏之。太祖每以外事访之,后言多中。太祖时时暴怒杀戮,后尝救护,人赖以获全。郴王郴王友裕攻徐州,破朱瑾于石佛山,瑾走,友裕不追,太祖大怒,夺其兵。友裕惶恐,与数骑亡山中,久之,自匿于广阳。后阴使人教友裕脱身自归,友裕晨驰入见太祖,拜伏庭中,泣涕请死,太祖怒甚,使左右捽出,将斩之。后闻之,不及履,走庭中持友裕泣曰:“汝束身归罪,岂不欲明非反乎?”太祖意解,乃免。

翻译

关于军国大事,后多数说对了。太祖常常暴怒,后常常救护,一些人因此得救。太祖出兵,走到半路,后感觉不对,派一人召回,太祖按时回师。

郴王友裕攻徐州,破朱瑾于石佛山,瑾败走,友裕不去追赶,太祖大怒,夺了友裕的兵权。友裕害怕,与数骑逃到山中,过了很久,自己藏到广王家里。后暗地派人教给友裕脱身回来的办法,友裕早晨回来见太祖,跪在地上哭着请死,太祖非常愤怒,叫左右拉出去准备杀掉。后听说了,来不及穿鞋,走到庭中拉着友裕哭着说:“你回来请罪,说明了你不是造反呀?”太祖想通了,才免死。

10. 文言文《杨易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1、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2、中书:即中书省。寇准时任宰相。3、杨大年:即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译文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寇准在中书省。和同事们嬉戏做对子,他说:“水底日为天上日。(水底中的太阳是天空中的太阳)”没有谁能对初,恰好杨亿来报告事情,因为别人请他对对子。杨亿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说:“眼中人是面前人。(眼睛里面的人是面前的人)”旁边的人都称这是好对子。

关于悲壮的诗句

1. 关于对主人忠诚的诗句

关于对主人忠诚的诗句 1. 描写狗对主人忠实的诗

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舍北行饭

宋:陆游

饭饱逍遥信所之,芡塘蔬圃遍游嬉。梧楸凋落风高后,瓜瓠轮囷雨足时。

犬喜人归迎野路,鹊营巢稳占低枝。晚来嬾复呼童子,自掩柴门上扊扅。

3、送道者

唐:贾岛

独向山中见,今朝又别离。一心无挂住,万里独何之。

到处绝烟火,逢人话古时。此行无***,白犬自相随。

4、别匡山

唐:李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5、犬离主

唐:薛涛

出入朱门四五年,为知人意得人怜。

近缘咬着亲知客,不得红丝毯上眠。

搜狗百科-别匡山

搜狗百科-送道者

搜狗百科-舍北行饭

搜狗百科-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搜狗百科-犬离主

2. 关于忠诚的诗词

少年行(蔡和森) 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

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 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

从师万里外,访友人文渊。 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 虽无鲁阳戈,庶几挽狂澜。

凭舟衡国变,意志鼓黎元。 潭州蔚人望,洞庭证源泉。

善哉行 其二(曹操)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大江东去 和答卫生袭之(段克己) 道人活计,本清虚挂壁,素琴而已。底事中心尝**,不足一人之毁。

人果何尤,天无可怨,政欲求诸己。愧生乎内,赧然其颡流*。

圣道不远於人,步趋进退,谁复能违此。好把藩篱都剖却,看取成蹊桃李

笃敬忠诚,尚行蛮貊,岂不行州里。三薰三沐,为君准拟沉水。

行行重行行赠别李之仪(黄庭坚) 行行重行行,我有千里适。亲交爱此别,劝我善眠食。

惟君好怀抱,高义动颜色。赠子青琅玕,结以永弗谖。

拭目仰盛德,洗心承妙言。子道甚易行,易行乃难忘。

虚名织女星,不能成文章。微君好古学,尚谁发予狂。

事亲见不足,择友知无方。大圣急先务,君其爱穨光。

外将周物情,中不敦己道。以客从主人,辨之苦不早。

行身居言前,悟理在意表。苟能领斯会,大自足诸小。

勿念一朝患,勿忘终身忧。忠诚照屋漏,万物将自求。

此道不予欺,实吾闻之丘。群居行小慧,宴笑奉樽俎。

益友来在门,疏拙不见取。谁不闻此风,去君鸿鹄举。

临终诗(孔融)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秋日村舍(陆游) 会稽城南古大泽,霜晴水落烟波迮。

寒风萧萧凋榉柳,暖日晖晖秀荞麦。传闻新诏募新军,复道公车纳群策。

忠诚所感金石开,勉建功名垂竹帛。雨声(陆游) 雨声点滴朝复暮,中有诗人绝尘句。

云门咸池渺千古,断谱遗音此其绪。雨声点滴夜不休,中有羁臣去国愁;九疑联翩湘水秋,忠诚内激涕自流。

我今衰病百无念,卧对青灯吐残焰,支床纳息效寒龟,傍枕长吟笑孤剑。雨声不断睡愈美,窗白鸦啼揽衣起;呼儿烧兔倾浊醪,又倚胡床雨声里。

过梅里七首家于(李绅) 昔余过稚齿,从师昧知奥。徒怀利物心,不获藏身宝。

曳娄一缝掖,出处劳昏早。醒醉迷啜哺,衣裳辨颠倒。

忠诚贯白日,直已凭苍昊。卷舌堕谗谀,惊波息行潦。

衰禽识旧木,疲马知归道。杨柳长庭柯,兰荃覆阶草。

旌旄光里舍,骑服欢妻嫂。绿鬓绝新知,苍须稀旧老。

冠緌身忝贵,斋沐心常祷。笙磬谅谐和,庭除还洒扫。

栖迟还竹巷,物役浸江岛。倏忽变星霜,悲伤满衷抱。

远别离(李白)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

云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言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 上之泪乃可灭。

古风其六(李白) 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

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

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

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

虮虱生虎鹖。 心魂逐旌旃。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

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3. 关于忠诚的名言警句、诗词

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巴 金 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作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

------华罗庚 想想你的母亲,她对人生要求该多么微小,可是,落在她头上的又是怎样的一种命运? -------屠格涅夫 有了母亲在身边,我们不必去寻求别人。她对我们的教诲是非常宝贵的:和善、友爱、体贴别人居于首位;不要伤害别人;决不乞求;决不占别人的便宜。

与之相反的做法在我们家都是罪过。她总是要我们给予,但她从不要我们索取或乞求。

她就是这样的人。 -------迈克尔·杰克逊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巴 金 利己的人最先灭亡。

他自己活着,并且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的这个“我”被损坏了,那他就无法生存了。

-------奥斯特洛夫斯基 文章转自MINGREN 520.CN 只有人类精神能够蔑视一切限制,想信它的最后成功,将它的探照灯照向黑暗的远方。 --------泰戈尔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 甫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

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 如果一个人仅仅想到自己,那么他一生里,伤心的事情一定比快乐的事情来得多。 ------马明·西比利亚克 一个丰富的天性,如果不拿自己来喂养饥肠辘辘的别人,自己也就要枯萎了。

------罗曼·罗兰 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真正的学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而生前并不因此出名。

------巴尔扎克 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

-------蒙 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我们这一代就是施肥的一代,用自己的血灌溉快将实现的乐园,让后代享受人类应有的一切幸福,这就是我们一代的任务。

------李 卡 掷我们的头颅,奠筑自由的金字塔,洒我们的鲜血,染成红旗,万载飘扬。------林基路 有取有舍的人多么幸福,寡情的守财奴才是不幸。

-------鲁达基 像母亲有时为她所分娩的亲爱生物而牺牲一样,我们就不应该爱惜自己,就应该准备为它的成功而捐弃我们的生命。[言者]左拉,法国作家。

[提示]为了人类的伟大事业,应当去私心,以勤奋的精神为之奋斗到底。贡献没有够,也永远做不够。

-------佚 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上天赋予的生命,就是要为人类的繁荣、和平和幸福而奉献。

-------松下幸之助 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 -------诺贝尔 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

--------泰戈尔 一个获得成功的人,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从他的同胞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所做的贡献。 -------爱因斯坦 世间最庄严的问题是:我能做什么好事? -------佚 名 剜心也不变,砍首也不变!只愿锦绣的山河,还我锦绣的面! -------柔 石 不是每一个都要站在第一线上的,各人应该做自己份内的工作。

--------赫尔岑共5页: 上一页 12345下一页 我们能尽情享受的,只是施与的快乐。 -------穆 克 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

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 如果一个人仅仅想到自己,那么他一生里,伤心的事情一定比快乐的事情来得多。 ------马明·西比利亚克 一个丰富的天性,如果不拿自己来喂养饥肠辘辘的别人,自己也就要枯萎了。

------罗曼·罗兰 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真正的学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而生前并不因此出名。

------巴尔扎克 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

-------蒙 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我们这一代就是施肥的一代,用自己的血灌溉快将实现的乐园,让后代享受人类应有的一切幸福,这就是我们一代的任务。

------李 卡 掷我们的头颅,奠筑自由的金字塔,洒我们的鲜血,染成红旗,万载飘扬。------林基路 人要随时随地利用所有的方法,使用各种手段,在有生之日,尽力为善。

--------韦斯利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穷人。 --------白居易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我头。 --------吉鸿昌。

4. 对国家忠诚的诗句

屈原的: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2 鲁迅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3 吉鸿昌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4顾炎武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5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6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杜甫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9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10曹植《白马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5. 对狗的忠诚的赞美古诗

1.对你驯养的宠物,你永远有一份责任.-----小王子

2.***如上帝响应一只狗的祷告,「骨头」会从天上掉下来.----- 西方俗谚

3.

.r9 t T9 D9 z它的名字不再是野狼,而是最好的朋友.它会永远是我们的好朋友.----- 吉卜龄

4.不论你的钱与财产有多少,拥有一条狗,你就更富有.----- 刘易斯?沙宾

5.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心灵家可以像一只狗,舔你的脸.----- 伯恩?威廉斯

6.早上起床的时候,为你的宠物想个办法,让它一天都很快乐!----- 锡德尼?史密斯

7.动物们都讨人喜欢,它们不问问题也不乱批评.----- 杜斯妥也夫斯基

8.快乐就是一只令人窝心的小狗.----- 查理士?史库兹

9.它跟主人的关系,像是传统而古板的婚姻关系,没有一丝一毫分居、离婚的念头,从一而终.狗不懂背叛、欺骗与怀疑.----- 杜白

10.狗是佛法的实践者,它很清楚自己在生物界里的角色扮演,分分秒秒都是很欢喜很自在的生活着.----- 杜白

11.狗是我们最执着的朋友.我们回家的时候,它比任何人都先出来迎接.而且它也是最保护我们的.----- 拜伦

12.狗把它门的所有给了我们,我们是它们的宇宙的中心.我们是它们爱、忠诚和信任的对象,无庸置疑,人类最聪明的决定就是选择了狗作为好朋友.----- 罗杰?卡拉斯巴达

13.狗是唯一爱你甚过于你爱自己的生物.----- 杰弗里.麦森

14.洪荒时代,人类从大自然中选择了狗,而它也终究没教人失望,成了自然界中最善解『人』意的动物.----- 嘉贝丽.文生

15.对一只狗好,也许只花你一部分的时间,而它,却将一辈子回报于你.如果你愿意,狗,它知道怎样感动你的心.----- 嘉贝丽.文生

16.在狗身上,我找到了安慰、欢乐,以及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卡罗琳˙柯奈普

17.动物都是智者投胎转世.几千几万年累积的智慧,满满装在比人类小的躯体里,狗不用言语,它用全身来说话.----- 劳伦兹

18.不曾养过狗的人,很难想象与狗一起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养过狗的人,则无法想象没有狗的日子该怎么过.----- 卡罗琳?柯奈普

19.狗儿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更慈爱、更温柔的世界.----- 哈妮.罗琳

20.否定狗儿的天性对他们是极大的伤害.----- 珍.神道

21.狗儿给我们无条件的爱、狗儿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卡罗琳?柯奈普

22.狗儿对人类近乎饥渴的需求,注定一生命运操控在人的手里.----- 彼德.梅尔

23.曾经有过狗儿走进你的生命吗?你给了它一个甚么样的命运?----- 彼德.梅尔

24.它虽不是最好的,却是我拥有过最好的.------ 亚拉巴马州柯伯特郡浣熊狗(Coon Dog)纪念墓园,「特莱克」之碑文.

6. 体现诗人对国忠诚的诗句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晏殊和尚的诗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唐·李梦阳: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14、明·于谦: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15、宋·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6、三国志: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1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7. 关于忠诚的句子

1、金钱买来的忠诚一定会被金钱所收买。——塞内加

2、对真理之神的忠诚,胜过其他所有的忠诚。——甘地

3、先求忠诚再求能力,更加安全。——曾仕强

4、牢固的结合产生忠诚,这一谚语永世常存。——高尔

5、忠诚需要完完全全的真实。——夏尔丹

6、忠诚的高尚和可敬,无与伦比。—— 埃勒里

7、无知是忠诚之母。—— 亨·科尔

8、爱情要用忠诚播种,友谊要用谅解护理。——米南德

9、忠诚因为努力的狂妄而变得毫地价值。——莎士比亚

10、忠诚是通向荣誉之路。——左拉

专荐未达,解已进者过。 什么意思?

1. 关于悲壮的古诗

满 江 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清·秋瑾《失题》)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陈陶的《陇西行》

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谭嗣同《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 一些悲壮的诗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我承认这是首词……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岳飞·满江红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没人有意见吧……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从军行(王昌龄)

1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3. 描写悲壮的古诗词

栏干拍遍.(唐·王昌龄《从军行》) 43,镜中衰鬓已先斑.(清·徐锡麟《出塞》) 53.天下兴亡,鬓先秋,慕鸿鹄以高翔.《书愤》 陆游 6.朱门沉沉按歌舞、宁为玉碎,空悲切.(王昌龄《出塞》) 44、老当益壮. 辛弃疾 24. 读陆放翁集四首() 32.(同上) 42. 过零丁洋(文天祥) 21.把吴钩看了,铁马冰河入梦来、黄沙百战穿金甲、老骥伏枥.此生谁料,空白一分头,毁于一旦,后天下之乐而乐;烈士暮年、遗民泪尽胡尘里、我最怜君中宵舞、长太息以掩涕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十年之功, 南望王师又一年.(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8,不教胡马度阴山.”(辛弃疾《鹧鸪天》 17.天下英雄谁敌手!” 秋瑾 51.(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49.(《战国策》) 35.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3,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 30.〈〈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12,须把乾坤力挽回!社稷江山难以中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两行清泪为思亲, 但悲不见***同.(宋·陆游《病起书怀》) 15! 诉衷情(陆游) 4.早岁那知世事艰,志在千里,恢复旧神州,去留肝胆两昆仑”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视死忽如归. 破阵子(辛弃疾) 19.(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40,孤剑床头铿有声,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心在天山、烈士不怕死. 《水龙吟》辛弃疾 22?曹刘,身老沧洲,中原北望气如山.《金错刀行》陆游 10.” 岳飞 28.《金错刀行》陆游 9、“拼将十万头颅血、位卑未敢忘忧国、死去无知万事空.《书愤》陆游 11、千年史册耻无名,直把杭州作汴州,家祭无忘告乃翁、先天下之忧而忧,嬴得生前身后名,金戈铁马.”(陆游《陇头水》) 13.王师北定中原日,厩马肥死弓断弦.(唐·柳宗元《韦道安》) 46、辜负胸中十万兵.——范仲淹《岳阳楼记》 33、人生自古谁无死、捐躯赴国难,为先生寿.(宋·李清照《乌江》) 26.《关山月》陆游 7 、“直捣黄龙府,整顿乾坤事了,何须马革裹尸还.(唐·王翰《凉州词》) 45、遗民忍死望恢复、三军可夺帅也、只解沙场为国死、“归来报明主,一朝全休,哀民生之多艰、我自横刀向天笑! 题 临 安 邸(林升) 31!”岳飞 29.” 杨济翁 25.(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50,事定犹须待阖棺,几处今宵垂泪痕, 登临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5.塞上长城空自许,不破楼兰终不还.(《论语》) 36,所死在忠贞,一片丹心报天子、“可怜报国无路、出世一表真名世.(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41、.暖风熏得游人醉,死亦为鬼雄,留取丹心照汗青”了.(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 39.辛弃疾 23!楚虽三户能亡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气吞万里如虎,换得东家种树书! 满江红 (岳飞) 27,留取丹心照汗青、逆胡未灭心未平、夜阑卧听风吹雨、路漫漫其修远兮,千载谁堪伯仲间,报国欲死无战场、弃燕雀之小志、我劝天公重抖擞、“夜视太白收光芒,岂因祸福避趋之.——屈原《离骚》 37!生子当如孙仲谋. 1,无人会.(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匹夫有责,百无聊赖以诗鸣、一寸丹心为报国.——曹植《白马篇》 34,壮心不已,但愿牺牲报国家,白了少年头如果是悲壮的话. 南乡子(辛弃疾) 18.了却君王天下事、莫等闲!所得州郡,比较经典的就是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但使龙城飞将在,古来征战几人回、生当作人杰,不为瓦全、粉身碎骨寻常事、呜呼、醉卧沙场君莫笑、风萧萧兮易水寒、胡未灭!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不拘一格降人才. 示 儿(陆游) 2,补天裂.(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47.(屈原《离骚》) 38.《关山月》陆游 8. 想当年,宁移白首之心.去留肝胆两昆仑、待他年.看试手.——陆游《示儿》 14. 永遇乐(辛弃疾) 20、“却将万字平戎策,匹夫不可夺志也.(清·秋瑾《失题》) 52,泪空流。

4. 表达悲壮的诗词

1、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同. 示 儿(陆游)

2、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陆游)

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陆游

6.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7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陆游

8、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9、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10、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11、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1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1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1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

17.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辛弃疾)

18.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辛弃疾)

19.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辛弃疾)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5. 描写“悲壮”的古诗词有哪些

1,雨霖铃 作者:柳永 年代: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2,别董大 作者:高适 年代: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金陵歌,送别范宣 作者:李白 年代:唐

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 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白马小儿谁家子,泰清之岁来关囚。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 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 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花。 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4,满江红·怒发冲冠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7,渔家傲 秋思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8,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9,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0,《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悲壮”读音:bēi zhuànɡ

释义:

指悲哀雄壮,或形容悲痛而壮烈的样子。

近义词:悲怆、悲痛、悲烈

6. 关于战斗的悲壮诗词

男儿行

作者:仇 圣,1995-1996年写于山东大学 摘自《血洗小日本》

炎黄地,多豪杰,以一敌百人不怯。

人不怯,仇必雪,看我华夏男儿血。

男儿血,自壮烈,豪气贯胸心如铁。

手提黄金刀,身佩白玉珏,饥啖美酋头,渴饮罗刹血。

儿女情,且抛却,瀚海志,只今决。

男儿仗剑行千里,千里一路斩胡羯。

爱琴海畔飞战歌,歌歌为我华夏贺。

东京城内舞钢刀, 刀刀尽染倭奴血。

立班超志,守苏武节,歌武穆词,做易水别。

落叶萧萧, 壮士血热,寒风如刀, 悲歌声切。

且纵快马过天山,又挽长弓扫库页。

铁舰直下悉尼湾, 一枪惊破北海夜。

西夷运已绝,大汉如中天。

拼将十万英雄胆,誓画环球同为华夏色,到其时,共酌洛阳酒,醉明月。

男儿行,当暴戾。事与仁,两不立。

男儿当,不留情。

千秋不朽业,尽在中。

昔有豪男儿,义气重然诺。

睚眦即,身比鸿毛轻。

又有雄与霸,乱如麻,

驰骋走天下,只将刀枪夸。

今欲觅此类,徒然捞月影。

君不见,

竖儒蜂起壮士死,神州从此夸仁义。

一朝虏夷乱中原,士子豕奔懦民泣。

我欲学古风,重振雄豪气。

名声同粪土,不屑仁者讥。

身佩削铁剑,一怒即。

割股相下酒,谈笑鬼神惊。

千里杀仇人,愿费十周星。

专诸田光俦,与结冥冥情。

朝出西门去,暮提人头回。

神倦唯思睡,战号蓦然吹。

西门别母去,母悲儿不悲。

身许汗青事,男儿长不归。

杀斗天地间,惨烈惊阴庭。

三步杀一人,心停手不停

血流万里浪,尸枕千寻山。

壮士征战罢,倦枕敌尸眠。

梦中犹,笑靥映素辉。

女儿莫相问,男儿凶何甚?

古来仁德专害人,道义从来无一真。

君不见,

狮虎猎物获威名,可怜麋鹿有谁怜?

世间从来强食弱,纵使有理也枉然。

君休问,男儿自有男儿行。

男儿行,当暴戾。事与仁,两不立。

男儿事在杀斗场,胆似熊罴目如狼。

生若为男即,不教男躯裹女心。

男儿从来不恤身,纵死敌手笑相承。

仇场战场一百处,处处愿与野草青。

男儿莫战栗,有歌与君听:

杀一是为罪,屠万是为雄。屠得九百万,即为雄中雄。

雄中雄,道不同:

看破千年仁义名,但使今生逞雄风。

美名不爱爱恶名,百万心不惩。

宁教万人切齿恨,不教无有骂我名。

放眼世界五千年,何处英雄不?

我辈热血好男儿,却能今人输古人?

百年复几许?慷慨一何多!

子当为我击筑,我为子高歌。

招手海边鸥鸟,看我胸中云梦,蒂芥近如何?楚越等闲耳,肝胆有风波。

生平事,天付与,且婆娑。

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

看到浮云过了,又恐堂堂岁月,一掷去如梭。

劝子且秉烛,为驻好春过。

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若是还需要的话,请注明下,具体需要多少!

7. 有很悲壮很悲壮的诗句么

如果是悲壮的话,比较经典的就是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了。

1、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同。 示 儿(陆游) 2、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陆游) 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陆游 6.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关山月》陆游 7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陆游 8、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金错刀行》陆游 9、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

夜阑卧听风吹雨。 过零丁洋(文天祥) 21.把吴钩看了。

(屈原《离骚》) 38,哀民生之多艰、老骥伏枥,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毁于一旦。《金错刀行》陆游 10! 题 临 安 邸(林升) 31、出世一表真名世,空白一分头、一寸丹心为报国。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8、遗民泪尽胡尘里,古来征战几人回。(同上) 42,为先生寿,气吞万里如虎。

此生谁料、逆胡未灭心未平,嬴得生前身后名, 南望王师又一年,去留肝胆两昆仑”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所死在忠贞,家祭无忘告乃翁、醉卧沙场君莫笑, 栏干拍遍、“十年之功、胡未灭;烈士暮年?曹刘,百无聊赖以诗鸣、待他年,视死忽如归,中原北望气如山,志在千里。看试手,厩马肥死弓断弦、烈士不怕死,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 30。

永遇乐(辛弃疾) 20。——陆游《示儿》 14,无人会。

(唐·王翰《凉州词》) 45。(王昌龄《出塞》) 44、“直捣黄龙府,铁马冰河入梦来、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教胡马度阴山,留取丹心照汗青,事定犹须待阖棺如果是悲壮的话,金戈铁马、风萧萧兮易水寒、苟利国家生死以。

读陆放翁集四首() 32、生当作人杰、死去无知万事空,比较经典的就是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泪空流。——范仲淹《岳阳楼记》 33,心在天山,须把乾坤力挽回,慕鸿鹄以高翔。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5.塞上长城空自许。——曹植《白马篇》 34,身老沧洲,孤剑床头铿有声、我劝天公重抖擞。

(清·徐锡麟《出塞》) 53.天下兴亡!”岳飞 29,匹夫不可夺志也、“可怜报国无路、遗民忍死望恢复。 示 儿(陆游) 2、三军可夺帅也。

(宋·李清照《乌江》) 26,镜中衰鬓已先斑。”(辛弃疾《鹧鸪天》 17.天下英雄谁敌手。

去留肝胆两昆仑、粉身碎骨寻常事。” 岳飞 28。

(唐·柳宗元《韦道安》) 46, 登临意!乾坤世界无由再复!楚虽三户能亡秦。《书愤》 陆游 6.朱门沉沉按歌舞. 《水龙吟》辛弃疾 22。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12。《关山月》陆游 7 ,壮心不已。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49。(唐·王昌龄《从军行》) 43,不拘一格降人才、弃燕雀之小志. 想当年。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50,几处今宵垂泪痕,宁移白首之心,整顿乾坤事了!社稷江山难以中兴,死亦为鬼雄。(《战国策》) 35!生子当如孙仲谋,留取丹心照汗青”了。

《金错刀行》陆游 9、先天下之忧而忧、“却将万字平戎策,两行清泪为思亲、辜负胸中十万兵,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 23。

1。(宋·陆游《病起书怀》) 15。

(《论语》) 36、黄沙百战穿金甲,补天裂、“归来报明主! 诉衷情(陆游) 4.早岁那知世事艰。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3,道“男儿到死心如铁”,报国欲死无战场!所得州郡。

(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40,后天下之乐而乐,鬓先秋,匹夫有责。” 杨济翁 25,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路漫漫其修远兮。

——屈原《离骚》37。(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 39、我自横刀向天笑,直把杭州作汴州,恢复旧神州、千年史册耻无名。

《关山月》陆游 8、.暖风熏得游人醉、“夜视太白收光芒。(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47、捐躯赴国难,岂因祸福避趋之,白了少年头,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清·秋瑾《失题》) 52,一片丹心报天子、我最怜君中宵舞、人生自古谁无死、呜呼、老当益壮。”(陆游《陇头水》) 13.王师北定中原日。

南乡子(辛弃疾) 18.了却君王天下事,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悲不见***同。《书愤》陆游 11,但愿牺牲报国家,何须马革裹尸还,一朝全休、宁为玉碎、“拼将十万头颅血,不为瓦全! 满江红 (岳飞) 27、但使龙城飞将在。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只解沙场为国死,千载谁堪伯仲间,空悲切。(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41!” 秋瑾 51。

破阵子(辛弃疾) 19. 辛弃疾 24、莫等闲。

8. 围绕悲壮慷慨的诗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才悲壮。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醉

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安石与道家道教

王充的论衡思想之探讨

壹, 前言 王充为我国中古时代最具震撼力之伟大思想家,成就辉煌,影响深远.是一个满怀雄心和热忱的读书人,他一无依傍,刻苦自学,凭著过人的才气和见解,曾经为自己扎出一点小名气.不过,他头脑聪明,个性激烈,对於周遭的事理,多难而少安,因此,造成他在现实环境中的种种不如意.另一方面,聪明的头脑和特出的见识也多少造成他内心的孤寂,他把自己这种种的雄心,热忱,不如意和孤寂,统统表现在他的著作中了.他的著述,计有: 1.《讥俗节义》十二篇-- 这是对世俗及社会的批评. 2.《政务》-- 这是对人君政治的批评. 3.《养性》十六篇-- 这是晚年对一生生活的自我检讨. 4.《备乏》,《禁酒》-- (据自称有此作). 5.《论衡》-- 这是他一生全部思想的汇集,原在百篇以上,今存八十五篇, 内 中(招致)一篇有目无文,实存八十四篇.其中,除《论衡》外,前四种均已亡佚,今天,我们对王充思想的一切了解,当然全是根据《论衡》而来的. 贰, 生平事迹及历史背景 王充,字仲任,会稽郡上虞县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县迁徙到造里.王充从小孤单,没有兄弟,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到京城沼畅,进太学读书,师事扶风班彪.他爱好博览群者,而又不遵守章句.家中贫困没有钱买书,他常到洛阳市面上的书店去玩,阅读所费的书籍,一见就能记忆背诵,於是博通众多流派和百家的学说. 后来回到家乡隐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郡中做官为功曹,因多攻进谦,与上司意见不合,离职而去.王充喜欢发表议论,一开始好悔有点怪异,但读下去最终使人感到有道理,竹合实际情况.他认为一般儒生遵守伪书俗文,大多不符合它的真实情况,於是闭门深思,断绝喜庆吊丧之类的应酬往来,在房内四处放置书写工具,著作《论衡》八十五篇,共二十余万字,解释物类的同异,订正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疑难问题.刺史董勤徵召他为从事,又转升为治中.不久王充***官回家.友人同郡谢夷吾上书皇帝,极力推荐王充的才华和学问,肃宗特地下诏书要公车徵召,但王充因病没有动身.王充年渐七十,精力衰耗,於是写作《养性书》十六篇,严格控制和调节食欲和嗜好,养神自守.永元年间,在家中病死. 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今浙江省上虞县),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二七年)生,有关他的生平事迹,《后汉书》本传上的记载疏略而不实,我们应该从《论衡,自纪篇》他自己的叙述,及近代学者对他的研究资料中去了解. 王充出身卑微.他曾自称祖上无淑懿之德,先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和王莽相同),几世祖先都尚勇逞气.先世曾因军功,被封会稽阳亭,只一年就罢官家居,从业农桑了.世租王贲曾和人相杀而结怨,逼得祖父王泛只好迁徙钱塘,改营贩业.到了伯父王蒙,父亲王诵的时候,祖先遗留下的那种好勇使气的血统,表现得更变本加厉,仗恃著勇气,斗狠结怨,弄得钱塘待不下去,只好再徙上虞,王充就是在上虞出生的. 比起祖先来,王充内向多了,从小,他就不好动,,爬树,捉雀,捕蝉的孩童游戏,他一概没兴趣,只喜欢读书,又有才气.六岁学书,八岁出馆,就比群僮出色,这一点倒打破了王家的传统.也正因他好学敏读,家传好勇斗狠的血统,到了他,经由礼教文教的薰陶,竟有了良性的转变--不再是任气斗殴,而是显现在思想,见解,立论上的那种激烈倔强,不平则鸣的个性. 王充的个性,从《自纪篇》的自剖裏,我们可以大略地看出:他是一个外表冷默矜重,不太爱和人打交道的人,平时落落寡合,在广大的群众裏,不是个很受欢迎的角色,因为他才气大,见解高,个性又激烈,俗言俗论根本听不进去,更不要说接受了.对於不满意的理论,他尤其喜欢加以批评和纠正.再加上生性内向,因此,在交游方面,他只结交离俗特出的人物,而不泛结友党;在大庭广众间,也表现得不随和;没人启问,绝不开口,一开口,往往就是抨击别人,总之,他不满意世俗,世俗也不满意他,他抨击群众,群众也讥刺他,在现实的环境裏,他当然得不到别人的谅解和欢心了.他这种不安於不平的爽直个性,其至表现在叙述先世上,祖先那些任气逞勇的记录,若非他自己在《自纪篇》裏的直言无讳,后人从何得知 然而,尽管王充有特出的才华,这一生,他显然过得并不如意.因为以他的个性和才华,他自己也确信是有一番大作为的,而事实上,由少至老,他末尝真正扬眉吐气过.少年时代,流落京师,家贫,没钱买书,只好跑到洛阳书店裏,为人卖书,藉以自修,他的学问,最初大概就是这样苦学得来的.这在汉代家学,师学盛行的时代,实在是一个很稀罕的例子.(汉代大学问家大多家学渊源,如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刘向,刘歆父子,班彪,班固父子,买徽,贾逵父子.或名师传承,如马融,郑玄师生).壮年以后,在仕途上渐有进展,而事实上也『进』得极有限.他一生所作过的官,最早是县原掾功曹,后擢升至都尉府掾功曹,太守列掾五官功曹,大抵都是衙门裏主持选署功劳的小吏,代代笔,捉捉刀,为人作嫁,并无丝毫实权可以伸展自己的抱负.为此,他常常自我牢骚一阵,又自我宽解一阵.发牢骚的时候,他感慨命运的不可变,哀叹际遇的无可为:宽解的时候,又会拿孔子和虞舜的遭遇来安慰自已.而最主要的,不管在什麼情况下,世俗所愚暗不知的道理是誓必要揭明的.可惜,他毕竟不是一个老练圆达的人,官场上,终究没办法久待,虽然是小小的功曹,也因谏静不合,遭人诽议而离职了,那时是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西元四八年),他正当二十二岁的英年. 这一罢免去职,他立刻尝到现实环境的冷酷滋味 -- 乡亲奚落,旧故远去,为此,他感慨地作了《讥俗节义》十二篇.想想自己的遭遇,他的心中著实充满了不平,也深深体会出命运的无奈,因而固执地发表了他的命定论. 岁月一天天的过去,机会却始终渺茫,他的心慢慢地凉了.乾脆断绝一切人际关系,闭门幽居起来.而事实上,以他那不随和的个性,旧故早已远去,幽居不幽居,其实差不了多少.於是,他开始了《论衡》的撰作.这时是明帝永平二年(西元五九年)他三十三岁. 章帝元和三年(西元八六年),他再徙扬州郡,这是王家第三度的迁居,扬州刺史董勤提拔他为从事,从转任治中,仍然不离文书笔札的工作,这是他这一生第二度,也是最后一度的出仕.以六十岁高龄做这等困精劳神,乏味无望的工作,他仅有的雄心和气焰,可以说被磨得差不多了.做了两三年,还是失望地结束了他的幕僚生涯.这一年是章帝章和二年(西元八八年),他六十二岁. 这一次,他是真的想开了,年近七十,发白齿落,身衰力微,一切的机会都没有了,他的个性,到这时有了明显的转化,不再***不平,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养气益精,延年保身上去,作了(养性书)十六篇,算是对自己一生际遇的最后哀叹,他的思想他渐有流人道家的趋势.和帝永元八年(西元九六年)病卒於家,享年七十. 参,理论要点 第一章 宇宙论 第一节 天禀元气 尽管以近代哲学观点而言,王充对於宇宙的本体,缺乏条理的论述;但综合论衡有关各篇所述,仍可看出他明确又完整的宇宙观. 王充以为『天禀元气』,这一元之气,就是宇宙的本体,亦是万物之所由生,他说: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气之薄渥,万世若一.因气而生,象类相产.万物生天地间,皆一实也.这种以『气』为本体的宇宙观,原是汉儒一般的说法;不过汉儒承英阴阳家的观点,往往运用阴阳五行的系统,组成宇宙间架;并且运用这种阴阳之气,来贯通天人,作为一切灾祥感应的论据.王充虽然偶而谈到阴阳之气,亦只不过是行文的方便,并非视为元气之外的另一种气,他说:阴阳之气,天地之气也.遭善而为和,通恶而为忧,岂天地为善恶之政,更生和理之气乎 阴阳的理化,原是自然的现象,既非人力所能左右,亦就与施政的得失无关.同时,更排除五行的作用,隔绝天人的关系,反对灾祥感应的说法,他说:若夫事物相遭,吉凶同时,偶适相遇,非气感也.原来,在先秦诸子中,道家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都是『道』的自然作用,天是没有意志,没有目的的;儒家虽然偏重人事,但孔子的天道观,亦见偏於自然,无为,只是少加阐述,故子贡有不得而闻之叹.王充虽不否定灾异妖祥种种现象的真实性,但佃认 为那是偶然适然的遭遇,绝不是由於气类 的感应. 天之运气,时当自然,万物的生,成,长,藏,以至天地间种种变化,只是出於自然的偶合,绝非冥冥之中,别有一个具意志的天在谋为,他说:夫天覆於上,地堰於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矣.当其生也,天不须复与也;犹子在母怀中,父不能知也.物自生,子自成.天地犹人身,气变犹蜚色;人不能为蜚色,天地安能为气变,然则气变之见,殆自然也.元气变化,纯出自然.王充这种自然的宇宙观,可以说纯粹出自道家的观点,只不过他不言『道』而强调一个气字吧了.甚至说是出自先秦的儒家,亦无不可. 第二节 物偶自生 『天禀元气』,这一元之气的上下,分合,种种变化,完全出於自然;因而万物之生,亦都是由於偶合.庄子说: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所谓『和』,指阴阳之气的偶然和合,而万物则各自顺随这一偶然和合之气而生.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气聚而生,气散而死,都是偶然的现象,绝不是有意的作为.天道无为,故春不为生,夏不为长,秋不为成,冬不为藏.阳气自出,物自生长,阴气自出,物自成藏.万物的生长,都是出於自然与偶合.『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虽为道学者所不忍言;然含血之伦,无不如是---事实上亦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举世滔滔,又何必隐讳 然则,天地既未故意生人;自然更不会故生万物以供人之食用了.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万物之生,含血之类,知饥知寒,见五谷可食,取而食之;见丝麻可衣,取而衣之.或说以为天生五谷以食人,生丝麻以衣人;此谓天为人作农夫桑女之徒也,不合自然,故其义未可从也. 知饥知寒之人,见五谷可以充饥,故取而食之;见丝麻可以保暖,故取而衣之;绝非天地为人作农夫桑女也.正如蚊呐吸食人血,非天地故生人以为其血库也.天不故生五谷以养人,亦就不曾故作灾变谴告人了.王充以为『气自变』,『物自生』,完全出之於自然,绝非有一意心之天,使之如此的. 第三节 自然无为 『天禀元气』,『物偶自生』,那麼,顺著这一 路线发展,亦就达到天道自然而无为的结论:自然篇说:天之动行也,施气也;体动气乃出,物乃生矣.犹人动气也,体动气乃出,子亦生也.夫人之施气也,非欲以生子,气施而子自生矣.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谓天自然无为者何 气也.恬澹无欲,无为无事者也. 施气纯出自然,所谓『无心於物而物自化,无意於生而物自成』.王充进一步以具体的比喻,说明天道自然而无为的道理.他说:子在母腹,自然成形;犹万物在天地间,自然成长;偶人虽有耳目口鼻,实得力於工技之巧,不是自然之性,故不得名之为人.凡有意志作为的,都是由於耳目口鼻等感官的嗜欲,所以人及其他动物,都有嗜欲,作为.反之,植物,矿物,既无感官,亦就无所欲求了.天地既无感官.又如何能有 嗜欲 与作为呢 退一步说,即使天有感官,欲有作为;然而天人大小悬殊,相去遥远,又怎能互相了解,感应呢 人不晓天所为,天安能知人所行 使天,体乎 耳高,不能闻人言;使天,气乎 气若云烟,安能听人辞 王充就物理的观点,说明『人不晓天』,『天无意志』.认为『变复之家』『损皇天之德,使自然无为转为人事,故难听也』.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黄老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矣. 而王充却强调气的偶合,他所说的自然无为,只有无可如何的消极意义;他认为宇宙的一切现象与变化,都是由於无意识的偶合.长竹互木,都是有用之材;然而有的见用而成器,有的却遭毁弃而废置!而其所以如此者,并非工技之人有所受憎,却只是挥刀运斧之时的偶然结果!由此而论:宇宙间的千变万化,无一不是出自偶合.於是,人生的际遇荣辱,寿夭贵贱,冥冥之中,亦自有非人力所能决定者,这就是王充命定论的根据. 第四节 胜服之道 不过,在偶合,命定诸种意念中,王充却有他思想上的歧出处,他反对汉儒五行相胜的说法,因为那是完全不能符合自然界之现象的.以五行与十二生肖相印证,足见五行相胜的说法,毫无事实的根据.王充又说:孔子畏阳虎,却行流汗,阳虎未必色白,孔子未必面青也.鹰之击鸠雀,鸦之啄鹄雁,未必鹰鴞生於南方,鸠雀鹄雁产於西方也.自是筋力勇怯相胜服也.他认为天地间万物之所以相胜服,事实上决定於筋力勇怯---亦即各自的力量之优劣钝利, 胜负无关五行生克,纯然决定於势力之强弱,舆胆气之勇怯;立论与达尔文优胜劣败之说,极相近似.但却绝不是唯物论者所可攀附!因为王充在爪牙钝利的实质力量之外,尤重视气势与巧便,认为是『小制大,弱服强』的不二法门.孔子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所谓『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都是坚强而又充沛的意志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磅磁气势!至於巧便,则有待於『学而时习』,『人一己百』的辛勤锻鍊;『无怠无荒』,『日新又新』的力争上游.这些都是属於无形的精神力量,亦是儒家积极底人生的起点,而为王充所***之作为其宇宙论的一环.这种理论,与最近克莱恩博士『无形国力』之说,尤相吻合,后先辉映.王充这一思想上的歧出,使他在消极的命定底意念申,仍有他积极的人生观 这亦是王充思想之可贵处. 第二章 生死观 第一节 生与死 一本自然的天道观,王充对於生兴死的认识,亦深受道家所影响.庄子说: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天地间万物的诞生,都是由於阴阳之气交通成和的自然结果,所以王充亦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而人既为万物的一种,那末,就大体说:『其受命於天,禀气於元』,自然『与物无异』都是阴阳之气凝聚的结晶.不过,『天地之性,人最为贵』,虽然与万物同受阴阳之气,却有精粗和戾的分别,他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天地气和,即生圣人』大凡人所禀受的,都是元气中的精华,故为万物之长,具有他物所无的智慧,如果依照进化的观点,亦可以说,整体的人类,是由万物辗转进化而来的.天地,夫妇也.天施气 於地以生物,人转相生.精微为圣,皆因父气,不更禀取.所以就整体言:『天地合气,人偶自生』;就个体言:『夫妇合气,子则自生』,凡人『皆因父气』,出自母乳,而得天地的精微,他说:夫妇人之乳子也,子含元气而出;元气,天地之精微也.『性命在本』,人之生,直接受之於『父母施气之时』;简接则『禀元气於天』.王充每就大处论命定,故云:人禀气於天,气成而形立:形命相须,以至终死.『人之生也,精气育也;人之死也,命穷绝也』.既然有生,就不能无死:『人有死生』,正如『物亦有终始』,所谓『寿极则死矣』是绝对不能避免的.『终始生死』,都是自然而必然的现象.亦就没有悲喜祸福之可言了.天养物,能使物畅至秋,不能延之至春,吞药养性,能令人无病,不能寿之为仙.药物可以疗疾,所以能够轻身益气;至於延年益寿,则属无稽之谈.百药愈病.病愈而气复,气复而身轻矣.凡人禀性,身本自轻,气本自长;中於风湿,百病伤之,故身重气劣也.服食良药,身气复故;非本气少身重,得药而乃气长身轻也.禀受之时,本自有之矣.放大服食药物除百病,令身轻气长*复其本性,安能延年 气积为人,冰消如死;人的生死,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道家认为死是返本归真,『已化而生,又化而死』,复散而归於元气之中.死则复归元气,元气无所知,故王充昌言无鬼论. 第二节 人生观 尽管就理论上说.循顺自然无为的天道观一路发展,则『人禀天性者,亦当无为』;尤其像王充这样的彻底命定论者,认定『人之生死,在於命之寿夭,不在行之善恶;国之存亡,在(於)期之长短,不在政之得失』.而『且命在初生,骨表著见 』,『人体已定,不可减增』.一己可以把握的行为,既然不能改变骨相,左右吉凶,那麼人生亦就只有委之於命,过著乐天无为的生活了.而王充的人生观,实与儒者无二致:他『志在修德,务在立化』所以主张为人必须博学,以『简练其性,雕琢其材』,才能『尽材成德』任重致远.『学』是力的泉源;壮士以举重为力,而儒者则以学问为力,故须博达疏通,才能以礼义化万民.王充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文吏以理事为力,而儒生以学问为力.夫壮士力多者,扛鼎揭旗;儒生力多者,博达疏通.故博达疏通,儒生之力也.举重拔坚,壮士之力也.『强人有王开贤,厥率化民.』此言贤人亦壮强於礼义,故能开贤,其率化民.化民须礼义,礼义须文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能学文,有力之验也.所以王充特别重视学问的获取.至於人我之际,立身处事方面,更处处显示他的慎交,克己,从容中道,粹然儒者的风范.他曾自加描述云: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卑微,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氾结俗材.不好徼名於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专荐未达,解已进者过;及所不善,亦不誉;有过不解,亦弗复陷;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锐意於道,遂无贪进之心』,就人生的积极意义言,王充可以算是『被服圣教』,『得圣人之操矣.』 第三节 无鬼论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重生不论死;讲求为人之道,不言事鬼之法.王充别有灵悟,以为圣人并非不明生死的实情,只因恐怕引起人子不孝之心,所 以不肯明言人死无知之实.世谓死人为鬼,有知,能害人.试以物类验之,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何以验之 验之以物: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为鬼 精气凝聚而生人;人死血脉枯竭而精气散失,形体腐朽,成为灰土,又怎能成鬼呢 而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能)为鬼 天地之性,能更生火,不能使火复燃;能更生人,不能令死人复见.不能使灭灰更为燃火,吾乃颇疑死人能复为形.案火灭不能复燃以况之,死人不能复为鬼明矣.……夫死人不能复为鬼,则亦无所知矣.人之所以聪明 智慧者,以含五常之气也;五常之气所以在人者,以五藏在形中也.五藏不伤,则人智慧;五藏有病,则人荒忽,竟忽则愚痴矣.人死则五藏腐朽,腐朽则五常无所托矣.所用藏智者己败矣,所用为智者已去矣.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王充力辟人死有知,为鬼的说法,认为天地间之所以有鬼,『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人之见鬼』,都是由於气倦精衰的缘故. 人之见鬼,目光卧乱也.人之昼也,气倦精尽,被则欲卧;卧而目光反,反而精神见人物之象矣.人病亦气倦精尽,目虽不卧,光已乱於卧也,故亦见人物象.病者之见也,若卧若否,与梦相似;当其见也,其人不自知觉与梦,故其见物不能知其鬼与人;精气倦尽之效也.何以验之 以狂者见鬼也.狂痴独语*不与善人相得者,病困精乱也.夫病且死之时,亦兴狂等.卧,病及狂三者,皆精衰倦,目光反照,故皆独见人物之象焉.无鬼之说,虽有破除迷信之功,劫不是他主旨所在.他主要的目的,是在根绝厚葬的奢礼,以救『危亡之道』.实现他『称论贬说,以觉失俗』的抱负,而与他积极的人生观相为表裏. 第三章人性论 第一节 以气论性 王充不但以气论的观念解释大地万物的生成,也以此解释性.所谓:『用气为性,性成命定.』人性都是禀受同一元气,性命之气的厚薄.於父母合气之时即已决定.『禀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也.……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少多,故性有贤愚.』 第二节 性三品说 王充说:『余固以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杨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王充总结前***性论的说法,指出性善,性恶或性善恶混诸说,都只观察到部分的人性表现,却不能涵盖全部的事实.王充也接受西汉将人性分为三等的看法,谓性善者是中人以上,性恶者是中人以下,而中人是善恶混的. 王充将人性分三等的意见,与董仲舒大同小异.论性的根源,王充从元气论人性,董仲舒则从阴阳论人性.另外,两人对於教化所施的对象,董仲舒认为教化只能在中人身上见效,王充则主张所有人都有因教化而改变的可能,以上两点是两人论性的不同处. 第三节 重视教化 王充主张人性分等的说法,目的并不在於将人性分优劣高下,而是在於强***化的重要.他认为:『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固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於此,王充仍肯定性恶若经过努力的教化,仍能渐近於善,而非固定不变:『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王充一方面承认教化可以改变恶性,但在另一方面却又说性对善恶的决定是确定的.『夫物不求而自生,则人亦有不求贵而贵者矣.人情有不教而自善者,有教而终不善矣.夫性犹命也.』性的善恶如果走出生时,早已被元气的厚薄所决定;后天的努力教化,究竟能不能改变恶性 教化不一定能使所有的恶人都为善,这是事实.但是依王充的说法,性的善恶如果是父母合气时即已确定,那麼教化的力量和宿命的力量,谁才是最后决定善恶的力量 王充对这两者的关系,未做明确的说明. 第四章 政治观 第一节 王不受命 深受儒家思想所影响,而又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王充正如一般读书人,怀著一股强烈底『泽加於民』的治平愿望;他之关心政治,有所规画,原是极为自然的.但是,由於宦途并不得意,於是只得退而著书立说,把一腔心血,付诸笔墨之中.充既疾俗情,作讥俗之书;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愁精苦思,不睹所趋,故作政务之书.大概王充对政治的见解和主张,都集中在这本政务书之中,作系统性的论述.可惜此书早经亡佚,如今只能就论衡有关论说中,撮叙一二,再也无法探究他的全貌了.一本自然的天道观,王充以为『含生之伦』,都是由於自然之气的鼓动;天既没有化生万物的机心,当然更无主宰万物的意志.因此,王充反对先儒『圣王受命於天』的说法. 性命定於父母施气之时,王者受命,是人事而非天志.既然不是天的意志,那麼人君的优劣,施政的得失,与自然的灾祥变异,根本无关.所以王充进一步反对天人感应之说.以为寒温,谴告,变动,招致,皆迂儒之说,违黄老之旨,失天道自然之义. 贤君之立,偶在当治之世,德自明於上,民自善於下,世平民安,瑞应并至,世则谓之贤君所致.无道之君,偶生於当乱之时,世扰俗乱,灾害不绝,遂以破国亡身灭嗣,世皆谓之为恶所致.若此,明於善恶之外形,不见祸福之内实也.第二节 为政之本 治乱,灾祥,都与施政之得失无关,而皆出之於幸偶 ---换句话说:都是由於时,命与历数;三者都是天道的自然,不是人力所可左右的.这是王充命定论的伸延,亦是他政治哲学中最独特的见解. 『命期自然,非德化也.』治国一如治家,兴衰循环往复,都是由於时命,无关德教.贤君之治国也,犹慈父之治家.慈父耐平教明令,不耐使子孙皆为孝善.子孙孝善,是家兴也;百姓平安,是国昌也.昌必右衰,兴必有废.兴昌非德所能成,然则废衰非德所能败也.昌兴废衰,皆天时也.一个人的贫富苦乐,皆由命禄的厚薄所决定;同理,国家的治乱兴衰,亦决定於历数凶吉,与政教无涉,更非国君的贤不宜所能左右.王充以为天道循环,无往不复;有兴必有衰,有治必有乱,治乱兴衰,都是决定於时,命,历数.虽有圣贤,亦不能改变这种自然的法则.因此,王者虽然不是承受天命而兴,仍须『则天不违,奉天之义也;推自然之性,与天合同.』 『本不求功,故其功立』,即老子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都是无为之效.故『天道无为,听恣其性』 老子说:『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欲有为则反不足以有所为,所以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王充之举商君为例,亦犹老子『以智治国国之贼』之意,所以反证为政之本,在於无为,实不容有所忽略也. 第三节 致治之道 不过,无为并非自生自灭,不卯理会的意思,有十分明确的认识,他以播种与堰苗为喻云:耕耘播种,是***自然,不失自然之义;揠苗助长,是『欲为』自然,有违无为之旨.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因为准此而观,孔孟虽未曰昌言自然与无为,但法家之深文周内,伤恩薄厚,原为儒者所非议.孔子所谓『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省刑罚,薄税饮.』,『不违农时』都是深得为政之本,不失自然之义.王充虽标揭无为,表面上似乎一本黄老,实际上依然归宗孔孟, 还是儒家的底子.此点於论及致治之力,就更加显明了. 『民为邦本』,孟子论政,每引泰誓:『天听自民,天视自民』之语;王充亦以『治人以人为主』,是故『王良驯马之心,尧舜顺民之意』.政治的目的,在使人民安乐,『安则平矣,瑞虽未具,无害於平』,治绩的优劣,全看人民安乐的程度如何以为断,只要人民安乐,国家社会就会太平,而政治的目标,亦就达到;自然可以不必管什麼符瑞不符瑞的了.目标既定,就有了努力的正确方向,王充提纲挈领,以为致治之要,在於文治与武功并重,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养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俱足者也.因为天下事物,有的可以用恩德怀柔,使人不战而服;但有的却须威之以武,才能达到『以战止战』的目的.夹谷之会,不正是孔子重文德,不废武备的明效吗 王充的政治观,大体而论,可说十分正确.在积极的设施方面,其说大多来自儒家.不过当世泄儒既迷於天人感应之说,又泥於耀德不观兵之言,立论不免迂阔;而法家独任刑罚以伤恩厚,实亦过於苛薄.所以王充主张以德为本,用礼义以教化人民;以刑为末,任法术以防禁不义.用兵之道,虽亦出於不得已,然不可不为之备.足食足兵,都是百世不易之理.至於选贤举能,无为而治,更能融合儒道之长,无惭於杂家之名.不过,委治乱於时,命,历数,将令奸恶枭雄 之辈,有所藉口,可算是白璧微疵了. 第五章 效验的知识论 有人说王充是个『实证思想家』,又有人说他『富科学精神』,因为他有一套讲效验,求实证的健全知识论,这一套健全的知识论,犀利了他的批判理论,也强壮了他『疾虚妄』说的脉息. 王充是一个博览好学,敏锐深思的思想家,他的学问完全来自用心地观察,深沉地思考和体验,在长期地观察,思考,和体验下,慢慢地组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论,王充就用看这一套知识论去订正一切荒谬的传闻和学说. 一切知识的获得,王充认为最少应该包括三个步骤:学习,思考和效验. 1学习:任何人要了解事理,首先就要学习,不经由

金史完颜承晖传文言文

王安石与道家道教

王安石的思想受到道家的影响很大,尤其是道家的经典著作《老子》与《庄子》最为王安石所倾心。宋人晁公武评论道:“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释最所致意。”王安石撰有《老子》一书,此书已佚,近人容肇祖根据所辑佚文编成《王安石老子注辑本》一书。除此之外,王安石还在多种形式的文体中阐发了老子的思想,这方面的篇章有《老子》、《答王深甫书》、《送孙正之序》、《礼乐论》等。有关《庄子》学的著作,王安石主要有《答陈柅书》、《答王深甫书》、《九变而赏罚可言》等,另外还有一些诗歌也涉及了庄子的思想。王安石《老子》与《庄子》方面的思想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其哲学思想以变法为界发生了嬗变,王安石的老子学与庄子学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如果我们将其看作一个一成不变的整体,则其思想矛盾就很难得以理解。而目前学界对王安石与《老子》、《庄子》的关系大多从一个一成不变的整体出发来研究,难免出现解释不通的情形。有鉴于此,笔者从王安石思想嬗变的角度对此进行重新梳理,以便更真实地接近王安石与道家道教关系的实际。

在变法之前,王安石的最高本体是儒家之道,对佛道的本体是排斥的。而后期,王安石对佛道本体是认可的。虽然他在前后期都用到了“寂然不动”“无思无为”这样的词,但是前期中的寂然不动是儒家天命思想的表现,而不是佛道空与无意义上的寂然不动。而后期的寂然不动与无思无为成了儒佛道本体共同的特点,即是说道本体的特征就是寂然不动与无思无为,而不是儒家天命实质内容的体现。

王安石作于早年的《答陈柅书》这封信函中,以为老、庄之说不皆合于道。所以,有志于道者应当不遗余力地学习儒家圣人之说,这样才能领悟圣人之道的博大闳深。王安石不仅从“不皆合于经”的思想角度对老庄进行贬抑,而且通过不细读二书来表明其对它们的态度,即儒家圣人之书优先和重点阅读,而老庄之书只有闲暇时才可能阅读。可见,年轻时的王安石对老庄之书还只是限于一般性的了解上,其态度也与一般儒家思想家对老庄排斥的态度相同。但是王安石仍然对庄子“通性命之分,不以死生祸福累其心”这一点表示肯定,即老庄在心无所累上与圣人之道相近。性命相分,性与内在由自我决定的因素相关,而命与外在不由自我决定的因素相关。命不由自我决定,因此就不能强求,需要***取一种随缘自适的态度,如庄子对妻子死亡的态度就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在王安石看来就是不以生死祸福累其心,这种对待生死的超然态度与孟子的性命相分近似。

王安石在《答王深甫书》中说道:“深甫曰:‘惟其正己而不期于正物,是以使万物之正焉。’某以谓期于正己而不期于正物,而使万物自正焉,是无治人之道也。无治人之道者,是老、庄之为也。所谓大人者,岂老、庄之为哉?正己不期于正物者,非也;正己而期于正物者,亦非也。正己而不期于正物,是无义也;正己而期于正物,是无命也。是谓大人者,岂顾无义命哉?扬子曰:‘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谓大器。’扬子所谓大器者,盖孟子之谓大人也。物正焉者,使物取正乎我而后能正,非使之自正也。”在此封书信中,王安石对老庄的无为提出了批判,王安石以为不能独善其身,应当首先使己身正而有意识地“使物取正乎我而后能正,非使之自正也”。前者与后者的区别是:“物取正乎我”是唤醒其自觉,而“使之自正”是被动地接受。可见,王安石在教育后学上是***取一种开明的敞开胸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方式。如果将这句话放在“达则兼善天下”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则王安石是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决策去实施,至于结果不去刻意地企求。因为这些都不是由自我决定的,而是与外在的因素有关,该做的就做,不计较结果,要***取一种更加宽容和随和的姿态。这种态度无疑也是灵活而理性的。但是无论怎么样,我们都不能像老庄一样独善其身,而不“使物取正乎我而后能正”。王安石此时对老庄的贬抑态度是非常明显的,而对扬雄的相关思想完全做出了肯定的评价。这与晚期在《原性》中对扬雄持批评的态度不同,足见在写作此信的治平时期,王安石的思想与晚年有了很大的区别。这一时期他对老庄的态度是一种总体上排斥的态度,而不是在道本体上的认同,只是对其不作为的精神进行批判。我们在此封书信中看不到王安石对老庄的思想有本体论上的认可,这与后期对老庄本体论的接受也有很大的差别。

在王安石学术活动的前期即变法之前,王安石对老子的论述只见于上述两处,而且是与庄子合在一起进行批判的。可见,在学术活动的前期,王安石对道家的思想是将老庄看作一个整体,并没有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有区别地细致分析,他将主要精力用于阅读儒家经典,对佛道之书只是简单的涉猎而已。而在变法之后,王安石对老子有专门的研究,不仅给《老子》做注,而且也有文章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单独的阐述。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老子》这篇杂论。据李之亮先生的意见,这篇杂论作于元丰六年王安石退居金陵时,这实际上是赞同了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的见解。在该篇杂论中,王安石对老子的思想虽然在不致用方面进行了批判,但是认为老子的无为之本是“出之自然,故不***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也”,这种无为虽然是从宇宙论上来说的,但无疑也包括了对老子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无为的认可。道家的无不仅是万物生成的根源,具有宇宙论的含义,而且它也是万物之本,因而也有本体论的意蕴。这种认可在之前是没有的,表明王安石对道家的思想已经有了质的变化,从之前的排斥转化为调和,所以说其思想以变法为界发生了嬗变。这在前面章节中已有论述,本处从略。有的学者也认为这篇文章作于变法之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驳斥,首先,如果将此文放在前期,则与王安石在前期对老庄本体论排斥的态度相冲突,因而不可能作于同一时期。第二,如果将王安石的《老子》与《洪范传》、《致一论》作一比较,就可发现它们的思想相当一致,而后二篇杂论是作于变法之后,因而与之相同思想的《老子》也只能是作于变法之后。

在搞清了《老子》的写作时期以后,我们对王安石前后期的思想不同以及后期的道家思想就有了一个相当清晰的认识。王安石后期的思想虽然从不入世方面对道教、佛教的思想持批评的态度,但是却认可了佛道的本体论。以这种思想框架来理解王安石变法期间及之后的佛道思想就能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解释,即王安石对佛道思想虽然仍抱批评的态度,但是对佛道的本体论却是接受的,以此为理据而对佛道持一种完全公开吸收的态度,不再因为佛道是外道而遮遮掩掩。他的《老子》注等著作也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撰写的,对佛教经典的研读和注解也是因为这种指导思想而全力参与其中。

以下笔者根据王安石的思想分期对目前学界一些见解做出批评。孔令宏在《王安石学派的儒家思想与道家道教》一文中认为王安石《九变而赏罚可言》的思路来自庄子的《天道》,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王安石的行文思路及用语都是取自该文。但是作者没有指出二篇文章中的重要不同。首先,九变中的九个环节在王安石是从属的关系,即下一个范畴是属于上一个范畴的。而庄子的九个范畴是并列的关系,且不属于同类,它们的重要性也逐级降低,王安石相关的原文是:“万物待是而后存者,天也;莫不由是而之焉者,道也;道之在我者,德也;以德爱者,仁也;爱而宜者,义也。仁有先后,义有上下,谓之分;先不擅后,下不侵上,谓之守。”《天道》中的相关原文是:“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显然,庄子的天与道德、仁义并不是一种从属关系,而是一种重要性逐渐减低的关系。庄子的这种说法源自老子,其言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它们也不是同一类范畴,因为道家的道德显然不同于儒家的仁义。庄子将天与道德排在最前面而仁义次之,其立场是非常鲜明的。王安石的天与道德及仁义都属于儒家的思想范畴,它们本质上是一致的,即是说天与道德是仁义意义上的天与道德,它们的内涵是具有仁义性质的。庄子中的天及道德与仁义的关系却不是如此。因此,王安石所论的天、道德与仁义的关系不是庄子意义上的天、道德与仁义的关系。王安石在此文中只是借用了庄子的行文方式而已,他在《九变而赏罚可言》中对庄子的赞扬也只是从其对五变与九变的灵活措施方面做出的,而不是对其本体意义上的道的认可。从其“其于道也荡而不尽善”的批评可以看出,王安石对庄子本体意义上的道仍是批判的,而这正是王安石学术活动前期的一贯态度。

王安石在该文中的表述形式上虽然借用了庄子的说法,但在实质意义上却与韩愈《原道》的思想相同。韩愈说道:“博爱之谓仁,仁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显然,在韩愈看来,儒家的道德与仁义相关,与佛道之道德不同。韩愈所论之仁义道德是一体的,王安石的意见与此相同。而道家的道德与仁义与此不同,它是崇尚道家之道德而贬抑儒家之仁义。

王安石在此文中仍然是坚持了儒家的道德,而没有接受道家的道德。这一点与其《老子》中只是批判其不致用的避世态度而赞同道家的无为之本显然不同,是不同时期思想的体现。将王安石此篇作品与庄子的思想进行比较的时候,如果不加区分,就不能对其思想做出正确的归属,也就难以做出恰当的评价。

王安石在解释《老子·为学日益第四十八》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时说道:“为学者,穷理也。为道者,尽性也。性在物谓之理,则天下之理无不得,故曰‘日益’。天下之理,宜存之于无,故曰‘日损’。穷理尽性必至于复命,故‘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者,复命也。然命不亟复也,必至于消之复之,然后至于命,故曰‘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然无为也未尝不为,故曰‘无为而无不为’。”王安石此处的解释可以说与上文所提到的《老子》一文的思想完全合拍。无为乃道之本,亦为万物生成之根源,道散在万物中即为万物之理。尽性不仅是尽万物之理,而且由于此理也来自道,因而还须返回到无为,才能尽性;如果做到“损之又损”,就能“至于命”。根据尽万物之理可以无不得,所以说“日益”;根据返回到道,所以说“日损”。显然王安石在此处是从无为乃道之本,有为乃道之末的思想构架来阐述《老子》这段文字的。其认可道家的道本体与其后期的道家思想是一致的。我们也看到王安石在此处企图将《易传·说卦》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与老子的思想调和在一起,在王安石看来,此处具有本体意味的“性”与“命”与《老子》中具有本体意蕴的“无为”是等同的,这个本体的特征就是“无”。这也是王安石在认可佛道本体的前提下必然得出的结论。

王安石的性命之说在后期基本上是将儒释道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来论述的,即性命都与最高本体的道相关。道在万物身上表现为性,只有人才能将此性体证出来,如果将此性体证到“无为”的程度就是“性”的最高层次“命”。这种性命与道相一致且有层次区分的思想与苏轼相近。在后期的王安石看来性与命的特征就是“无”,而儒释道的道本体具有同样的特点,他正是从此出发将儒释道的道本体统合在一起,认为他们是相通的。而这一点在其变法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彼时,王安石严守儒家本位立场,力排佛道本体对儒家之道的侵蚀。而有的学者在论述王安石的人性论时,却将其前后思想混杂在一起,以至于不能体现出王安石思想的发展及前后期不同的特征。如孔令宏在阐述了王安石《老子·为学日益第四十八》的解释之后,又举了《中庸》这篇杂论来阐述王安石的性情之说。显然,《中庸》是王安石早年的作品,其中的性命之说完全是站在儒家本位立场上进行的阐述,并没有引进佛道的***。因而将这两类体现了不同思想的材料杂糅在一起,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王安石性命论的实际情形。我们来具体地分析一下王安石《性情》中的性命道德之说就可以看出它与后期性命道德之说的差异。王安石在该文中说道:“性情一也。世有论者曰‘性善情恶’,是徒识性情之名而不知性情之实也。喜、怒、哀、乐、好、恶、欲未发于外而存于心,性也;喜、怒、哀、乐、好、恶、欲发于外而见于行,情也。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故吾曰性情一也。”在此处,王安石以为性有善恶,因而情有善恶。所以,人之所以有善恶全在于后天的“养”,即“习以成性”。性有善恶是从后天来讲的,而从性的本性来说则是善的。早期王安石的人性论认为人性从根本上讲是善的,但是后天之性有善有恶。显然这种人性论的精神是属于儒家的,而没有掺入佛道思想的元素。因此将此文与《老子》注放在一起阐述王安石的人性论就不能恰如其分地分析出其人性论的特性来。

同时,孔令宏将《原性》这篇论文放在《性情》这篇文章中一同论述,也是没有很好地注意到王安石思想有阶段分期的特点。王安石在《原性》中说道:“夫太极者,五行之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极也。性者,五常之太极也,而五常不可以谓之性。此吾所以异于韩子。……孟子言人之性善,荀子言人之性恶。夫太极生五行,然后利害生焉,而太极不可以利害言也。性生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此吾所以异于二子。……且诸子之所言,皆吾所谓情也、习也,非性也。”该文将性比作太极、五常比作五行,而认为五行不可谓太极,就像五常不可谓性一样,表明性与太极一样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五常可以为具体的仁义礼智信,但是性不能如此。从善恶的角度而言,情可以为善恶,就像五行可以有利害,但是性没有善恶,就像太极没有利害一样。王安石在此文中反复论说无非是阐述性与情不一样,是属于更高层次的概念,它是无善无恶的。因而该文在人性论上的观点与《性情》中所说的具有本体意义的性是善的,而后天之性有善有恶的看法截然不同,明显不是同一时期思想的体现。根据《原性》中人性论的观点,再将该文末“伏羲作《易》,而后世圣人之言也,非天下之至精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孔子作《春秋》,则游、夏不能措一辞。盖伏羲之智,非至精至神不能与,惟孔子之智,虽游、夏不可强而能也,况所谓下愚者哉”与《洪范传》及《致一论》相关语句作一比较,发现它们在措辞上与思想上非常接近,因此可以判断出该篇作品作于王安石变法之后。

所以,我们在研究王安石人性论思想的时候应当考虑到以上作品分属于不同的时期,由于其思想发生了嬗变,因而其不同时期作品的思想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以上主要是围绕王安石的老子学来展开说明王安石前后期的思想发生了嬗变。当然,由于王安石在论到老子时往往将老庄并列,因此也就不能将二者完全分开来论述。但是王安石的庄子学并不限于与老子一块论述,还有单独的论说。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王安石的庄子学进一步探明其道家思想。王安石除去将老庄并列来论述庄子,其余单独论及庄子的作品有《庄子》上下篇,还有诗歌《陶缜莱示德逢》、《杂咏八首》、《无营》、《绝句》之五、《绝句》之八、《圣贤何常施》等。下文根据这些内容再进一步探究王安石的庄子学,以及与其前后总体思想的关联。

由于王安石的《庄子上》是一篇精练的庄子学杂论,其中披露的信息量非常大,因而笔者在此将全文引述如下,以便对其做出分析。其文写道:“世之论庄子者不一,而学儒者曰:‘庄子之书,务诋孔子以信其邪说,要焚其书、废其徒而后可,其曲直固不足论也。’学儒者之言如此,而好庄子之道者曰:‘庄子之德,不以万物干其虑而能信其道者也。彼非不知仁义也,以为仁义小而不足行己;彼非不知礼乐也,以为礼乐薄而不足化天下。’故老子曰:‘道失后德,德失后仁,仁失后义,义失后礼。是知庄子非不达于仁义礼乐之意也;彼以为仁义礼乐者,道之末也,故薄之云耳。’夫儒者之言善也,然未尝求庄子之意也。好庄子之言者固知读庄子之书也,然亦未尝求庄子之意也。昔先王之泽,至庄子之时竭矣,天下之俗,谲诈大作,质朴并散,虽世之学士大夫,未有知贵己贱物之道者也。于是弃绝乎礼义之绪,夺攘乎利害之际,趋利而不以为辱,殒身而不以为怨,渐渍陷溺,以至乎不可救已。庄子病之,思其说以矫天下之弊而归之于正也。其心过虑,以为仁义礼乐皆不足以正之,故同是非,齐彼我,一利害,则以足乎心为得,此其所以矫天下之弊者也。既以其说矫弊矣,又惧来世之遂实吾说而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也,于是又伤其心于卒篇以自解。其篇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由此而观之,庄子岂不知圣人者哉?又曰:‘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用,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皆有所长,时有所用。’用是以明圣人之道,其全在彼而不在此,而亦自列其书于宋钘、慎到、墨翟、老聃之徒,俱为不该不遍一曲之士,盖欲明吾之言有为而作,非大道之全云耳。然则庄子岂非有意于天下之弊而存圣人之道乎?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皆有矫于天下者也。庄子用其心,亦二圣人之徒矣。然而庄子之言不得不为邪说比者,盖其矫之过矣。夫矫枉者,欲其直也,矫之过,则归于枉矣。庄子亦曰:‘墨子之心则是也,墨子之行则非也。’推庄子之心以求其行,则独何异于墨子哉?后之读庄子者,善其为书之心,非其为书之说,则可谓善读矣,此亦庄子之所愿于后世之读其书者也。今之读者,挟庄188以谩吾儒曰:‘庄子之道大哉,非儒之所能及知也。’不知求其意,而以异于儒者为贵,悲夫!”

王安石的议论首先是从学儒者与好庄者二者之间的论辩展开,对双方有关庄子的评论都不满意,结论是他们都没有读懂《庄子》所蕴含的深意,即“夫儒者之言善也,然未尝求庄子之意也。好庄子之言者固知读庄子之书也,然亦未尝求庄子之意也”。

王安石认为,庄子的学说内容及用心是“同是非,齐彼我,一利害,则以足乎心为得,此其所以矫天下之弊者也”。所以,我们应当将庄子的学说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对待与评价。他是为了矫世之弊,因为世之弊太深,所以必须给出超出常规的办法,而这个办法就是“同是非,齐彼我,一利害”。庄子实际上是希望将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展示于后人,因此卒篇自解,表明自己对当时整个学说现状的看法,同时也间接表明了自己学说的用心良苦和特殊背景。王安石以为对庄子正确的看法应当是:“后之读庄子者,善其为书之心,非其为书之说,则可谓善读矣,此亦庄子之所愿于后世之读其书者也。”也就是说,庄子是要矫世之弊,因而其学说的用心与出发点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其说矫枉过正,则所得的结果仍然是枉,而不是正。因而对其说是要批判的。当然王安石这里批判庄子的学说主要是针对其“同是非,齐彼我,一利害”而言,而非是对庄子学说的全盘否定。这一点从“然而庄子之言不得不为邪说比者”也可以看出来。

从王安石本文的议论,我们看不出其对庄子学说的肯定在何处,因而其与王安石前后思想的嬗变的关联似乎也不大。但是本文对庄子学说所***取的同情的态度透露了作者调和的学术倾向。从这一点来看,王安石此篇杂论也应当属于其对儒释道***取调和的学术态度时期的作品,属于其思想后期的阶段。

王安石在《杂咏八首》之一中写道:“万物余一体,***余一家。秋毫不为小,徼外不为遐。不识寿与夭,不知贫与奢。忘心乃得道,道不去纷华。近迹以观之,尧舜亦泥沙。庄周谓如此,而世以为夸。”这完全是对庄子思想的诠释,其中的“忘心以得道”融合了佛道的思想。在《绝句九首》之五中,王安石写道:“万事黄粱欲熟时,世间谈笑谩追随。鸡虫得失何须算,鹏逍遥各自知。”诗中包含了对庄子绝对逍遥观和郭象相对自由论的肯定,这种思想的认同已经完全站在道家的思想立场上,表明了王安石对道家思想的欣赏。这种思想态度与王安石前期对道家思想的排斥是不同的,表明具有这种思想的诗歌写于后期。

王安石后期由于对佛道寂然不动的本体表现出痴迷的态度,因而非常注意修养自己不受外界干扰的平静心灵。这种思想倾向已经具有浓厚的佛道思想的色彩了。在《陶缜菜示德逢》一诗中,王安石写道:“江南种菜谩阡陌,紫芥绿菘何所直。陶生画此共言好,一幅往往黄金百。北山老圃不慕此,但守荒畦荆棘。陶生养目渠养腹,各以所长为物役。”王安石认为如果我们留恋于物,则势必不能达到心灵完全自由的境界,实际上就在某种意义上为此物所控制了。王安石的这种思想与苏轼不能留意于物,而只能寓意于物的思想比较接近。

出于对道家本体的认同,后期王安石特别重视道家“心斋”的修养方法。因为心斋就是清除哀乐欲恶对自己的影响,使心灵处于一种虚静的状态。这种虚静状态就与寂然不动的本体相去不远,因而有利于体证这种本体。对《周礼·天官·膳夫》“王斋日三举”的解释,王安石说道:“孔子斋必变食者,致养其体气也。王斋日三举,则与变食同意。孔子之斋,不御于内,不听乐,不饮酒,不膳荤。丧者,则弗见也;不蠲(juān),则弗见也。盖不以哀乐欲恶贰其心,又去物之可以昏愦其志意者,而致养其气体焉;则所以致精明之至也,夫然后可以交神明矣。然此特祭祀之斋,尚未及夫心斋也。所谓心斋,则圣人以神明其德者是也。故其哀乐欲恶,将简之弗得,尚何物之能累哉?虽然,知致一于祭祀之斋,则其于心斋也,亦庶几焉。”对此段议论,清王太岳说:“‘然此特祭祀之斋,尚未及夫心斋也。’案:心斋之义,本庄子;但庄子以不饮酒不茹荤为祭祀之斋,与周官‘斋日三举’之斋,义各不同。王安石盖借用。”王太岳的评论是正确的。王安石也说:“孔子斋必变食者,致养其体气也。王斋日三举,则与变食同意。”意思是说,王之祭祀之斋与孔子之祭祀之斋是不同的,王可能听乐,饮酒,膳荤。但是,王之饮食可以养生直至养心这一点与孔子同意,即王斋与孔子变食出于同样的目的。王安石对《周礼》的训释是在变法期间,属于他后期的思想。此时,王安石将王之祭祀之斋与养生养心联系起来是在认可道家的道本体的思想趋势下做出的分析,符合王安石思想以变法为界发生了嬗变的论断。

以上所论述的内容实际上主要限于王安石与道家的关系,下面再来看看王安石与道教的关系。王安石对于道教的修养论罕有涉及。与王安石相比,苏轼对道教诸如辟谷、龟息、龙虎铅汞等众多的修养方法都进行了亲身实践。王安石所受道教的影响主要是在思想方面。当然王安石也参加过一些道教的活动,但这不足以证明他对道教的崇信与在修养方法上的***纳。他在潜山任舒州通判时,与众人拥火夜游天柱山石牛古洞,作诗道:“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道教将天下名山列封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天柱山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道经》曰:“司命洞府在潜山。司命,天神也,主治舒之潜山。”由此可见天柱山在道教中的地位自不寻常。而王安石夜游天柱山的活动当然与道教有关,但不足以证明王安石对道教有多大的信奉。这种民俗活动只是一次野外的郊游而已,并不完全是信徒的宗教活动。

前文说到王安石与道教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其对道教思想的吸收,而其《礼乐论》就体现了王安石与道教的这种思想关系。王安石在此文中强调了养生保形与宁心尽性之间的关系。他写道:“神生于性,性生于诚,诚生于心,心生于气,气生于形。形者,有生之本。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能尽性者,养生者也;不养生不足以尽性也。生与性之相因循,志之与气相为表里也。生浑则蔽性,性浑则蔽生,犹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先王知其然,是故体天下之性而为之礼,和天下之性而为之乐。礼者,天下之中经;乐者,天下之中和。礼乐者,先王所以养人之神,正人气而归正性也。是故大礼之极,简而无文;大乐之极,易而希声。简易者,先王建礼乐之本意也。”在此文中,他又说:“养生以为仁,保气以为义,去情却欲以尽天下之性,修神致明以趋圣人之域。”这种养生、保气有利于修身养性的思想主要来自道教。

总之,王安石的思想以变法为界发生了嬗变,前后有明显的差异。在这种总体思想的笼罩下,其道家道教的思想自然也就有了阶段分别。我们只有按照这种分别来分析王安石的思想,其道家道教思想才能得到合理与清晰的认识。

1. 文言文《金史.韩企先传》翻译

译文如下:

韩企先,燕京人。九世祖韩知古,做辽国的中书令,韩家从燕京迁住柳城,世代都很显贵。

乾统年间,韩企先中进士第。金朝都统完颜杲平定中京,提拔韩企先为枢密副都承旨,后升为转运使。宗翰做都统巡视山西,表奏推荐韩企先做了西京留守。天会六年(1128),刘彦宗死去,韩企先代替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枢密院事。天会七年(1129),韩企先升为尚书左仆射兼侍中,封为楚国公。

当初,金太祖平定燕京,开始用***的宰相官称赏给左企弓等人,并在广宁府设置中书省、枢密院,而朝廷的宰相仍用女真官称。金太宗初年(1123),官称没有改变。等到张敦固被杀后,金朝把中书省、枢密院迁到平州,当蔡靖在燕山投降后,又把中书省、枢密院迁到燕京,凡是***地域的选拔、授予、调遣、租税等政务都沿用旧体制去施行。所以像时立爱、刘彦宗和韩企先那代人,职位虽是宰相,大体也不过如此。完颜斜也、完颜宗..主持国政时,劝金太宗把女真旧官制改为***官职制度。天会四年(1126),开始确定官职制度,设立尚书省下面的各个司、府、寺等机构。

天会十二年(1134),因韩企先是尚书右丞相,被召到上京,待上朝后,金太宗皇帝很惊异地说“:我以前曾经梦到过此人,今天果然见到了他。”于是,韩企先和皇帝一起讨论礼制,对其进行了删除和增补。韩企先博通经史,知晓以前朝代的旧事,有的因袭它,有的改变它,取舍得很恰当。韩企先做宰相时,常常想,做官要选拔人才,他专以培养扶植奖励后学者为己任。韩企先推举了很多重要人士,也培养了很多人才,一时间台省官府里多君子。修葺宫阙,秘密谋略,上谏,韩企先都同王侯商量。完颜宗翰、完颜宗干很敬重他,当时都称他为贤相。

皇统元年(1141),韩企先被封为濮王。六年(1146),韩企先去世,终年六十五岁。正隆二年(1157),依照旧例降封为齐国公。大定八年(1168),配给他享受金太宗庙廷的祭祀。

大定十年(1170),司空李德固的孙子李引庆请继承其祖父的猛安,金世宗说“:李德固没有功绩,让他做猛安尚且是个错误。***做宰相只有韩企先最贤能,李敦固不及韩企先。”十一年(1171),金国准备把功臣的图像画在衍庆宫中,金世宗皇帝说:“丞相韩企先,制定了本朝的绝大部分典章制度,至于关心决断大政,同大臣谋议,外人都不知道,因此没有人能知道他的功绩。前前后后做宰相的***都不能同他相比,把他的画像置在功臣画像中,足可以勉励后人。”大定十五年(1175),韩企先谥号简懿。

2. 求 ,文言文 《金史 杨云冀传 》

在《金史》只找到了《杨云翼传》,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百度百科里也是叫杨云翼,我查了一下,可能是同一人。原文如下:杨云翼,字之美,其先赞皇檀山人,六代祖忠,客平定之乐平县,遂家焉。

曾祖青、祖郁、考恒,皆赠官于朝。云翼天资颖悟,初学语辄画地作字,日诵数千言。

登明昌五年进士第一,词赋亦中乙科,特授承务郎、应奉翰林文字。承安四年,出为陕西东路兵马都总管判官。

泰和元年,召为太学博士,迁太常寺丞,兼翰林修撰。七年,签上京、东京等路按察司事,因召见,章宗咨以当世之务,称旨。

大安元年,翰林承旨张行简荐其材,且精术数,召授提点司天台,兼翰林修撰,俄兼礼部郎中。崇庆元年,以病归。

贞祐二年,有司上官簿,宣宗阅之,记其姓名,起授前职,兼吏部郎中。三年,转礼部侍郎,兼提点司天台。

金史四年,大元及西夏兵入鄜延,潼关失守,朝议以兵部尚书蒲察阿里不孙为副元帅以御之。云翼言其人言浮于实,必误大事。

不听,后果败。兴定元年六月,迁翰林侍讲学士,兼修国史,知集贤院事,兼前职,诏曰:“官制入三品者例外除,以卿遇事敢言,议论忠谠,故特留之。”

时右丞相高琪当国,人有请榷油者,高琪之甚力,诏集百官议,户部尚书高夔等二十六人同声曰:“可。”云翼独与赵秉文、时戬等数人以为不可,议遂格。

高琪后以事谴之,云翼不恤也。二年,拜礼部尚书, *** 如故。

三年,筑京师子城,役兵民数万,夏秋之交病者相籍,云翼提举医药,躬自调护,多所全济。四年,改吏部尚书。

凡军兴以来,入粟补官及以战功迁授者,事定之后,有司苛为程式,或小有不合辄罢去,云翼奏曰:“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金史是年九月,上召云翼及户部尚书夔、翰林学士秉文于内殿,皆赐坐,问以讲和之策,或以力战为言,上俯首不乐,云翼徐以《孟子》事大、事小之说解之,且曰:“今日奚计哉,使生灵息肩,则社稷之福也。”

上色乃和。金史十一月,改御史中丞。

宗室承立权参知政事,行尚书省事于京兆,大臣言其不法,诏云翼就鞫之,狱成,廷奏曰:“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

鄜延帅臣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其功如此,而承立之罪如彼,愿陛下明其功罪以诛赏之,则天下知所劝惩矣。

自余小失,何足追咎。”承立由是免官,合达遂掌机务。

金史哀宗即位,首命云翼摄太常卿,寻拜翰林学士。正大二年二月,复为礼部尚书,兼侍读。

诏集百官议省费,云翼曰:“省费事小,户部司农足以办之。枢密专制军政,蔑视尚书。

尚书出政之地,政无大小,皆当总领。今军旅大事,社稷系焉,宰相乃不得预闻,欲使利病两不相蔽得乎。”

上嘉纳之。金史明年,设益政院,云翼为选首,每召见赐坐而不名。

时讲《尚书》,云翼为言帝王之学不必如经生分章析句,但为国大纲足矣。因举“任贤”“去邪”、“与治同道”“与乱同事”、“有言逆于汝心”“有言逊于汝志”等数条,一皆本于正心诚意,敷绎详明。

上听忘倦。寻进《龟鉴万年录》、《圣学》、《圣孝》之类凡二十篇。

金史当时朝士,廷议之际多不尽言,顾望依违,浸以成俗。一日,经筵毕,因言:“人臣有事君之礼,有事君之义。

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入君门则趋,见君之几杖则起,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受命不宿于家,是皆事君之礼,人臣所当尽者也。然国家之利害,生民之休戚,一一陈之,则向所谓礼者特虚器耳。

君曰可,而有否者献其否;君曰否,而有可者献其可。言有不从,虽引裾、折槛、断鞅、轫轮有不恤焉者。

当是时也,姑徇事君之虚礼,而不知事君之大义,国家何赖焉。”上变色曰:“非卿,朕不闻此言。”

云翼尝患风痹,至是稍愈,上亲问愈之之方,对曰:“但治心耳。心和则邪气不干,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

上矍然,知其为医谏也。金史夏人既通好,遣其徽猷阁学士李弁来议互市,往返不能决,朝廷以云翼往议乃定。

五年卒,年五十有九,谥文献。金史云翼天性雅重,自律甚严,其待人则宽,与人交分一定,死生祸福不少变。

其于国家之事,知无不言。贞祐中,兵者不能外御而欲取偿于宋,故频岁南伐。

有言之者,不谓之与宋为地,则疑与之有谋。至于宰执,他事无不言者,独南伐则一语不敢及。

云翼乃建言曰:“国家之虑,不在于未得淮南之前,而在城既得淮南之后。盖淮南平则江之北尽为战地,进而争利于舟楫之间,恐劲弓良马有不得骋者矣。

彼若扼江为屯,潜师于淮以断饷道,或决水以潴淮南之地,则我军何以善其后乎。”及时全倡议南伐,宣宗以问朝臣,云翼曰:“朝臣率皆谀辞,天下有治有乱,国势有弱有强,今但言治而不言乱,言强而不言弱,言胜而不言负,此议论所以偏也。

臣请两言之。夫将有事于宋者,非贪其土地也,第恐西北有警而南又缀之,则我三面受敌矣,故欲我师乘势先动,以阻其进。

借使宋人失淮,且不敢来,此战胜之利也。就如所料,其利犹未可必然。

彼江之南其地尚广,虽无淮南岂不能集数万之众,伺我有警而出师耶。战而胜且如此,如不胜害将若何。

3. 文言文金史·沈璋传的翻译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

学习准备考进士,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沈璋与李师 夔密谋开门迎降,第二天,选举可以作守将的人,大家都推举沈璋,沈璋坚持推举李师夔,于是委任师夔为武定军节度使,以沈璋为他的副手,(沈璋)被授予太常少卿,升为鸿胪卿。 (沈璋)守母丧,丧期未满起用为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

跟随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惟独沈璋没有参与夺取,只是运栽数千卷书回去。 太行山的强盗攻下潞州,杀掉守将姚,官兵讨伐平定了他们,命令沈璋暂时主管知州事。

沈璋到了那里,召回逃亡的人,赈济收养贫困饥俄的人,收葬野外横陈的死尸。不久,百姓过上安宁生活。

当初,盗贼占据 池,潞州的军士应当受株连的有七百人,帅府命令沈璋把他们全杀掉,沈璋没有服从。帅府听说后,大怒,召沈璋斥责他,并且想杀沈璋,左右的人很害怕,沈璋脸色不变,从容回答说:“召集流亡的人,安抚现存的百姓,是我沈璋的职责。

这些人当初并没有判心,是由于被贼兵胁迫,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招抚他们,他们又回来了。现在想杀了他们,这是投降的人。

如果对大家有好处,沈璋死了又有什么遣憾。”不久,帅府的怒气消失,于是召集潞州军士说我当初下令杀你们,现在你们的长官保全了你们。”

那些人都感激得留下了眼泪,而后离去。朝廷听说后嘉奖他,拜为左谏议大夫,知潞州事。

百姓为他修建生祠。移知忻州,改任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 侍郎。

当时,介休人张觉纠合党羽逃命在山谷中,掠夺色县,招他们不肯投降,说以前曾有投降的人,都被杀掉了。现在用好话引诱我们,这是想杀我们罢了。

只有得到侍郎沈公一句话,我们才不疑心。”于是,命令沈璋去招安他们,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沈璋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任东京路转运使,改任镇西军节度使。天德元年,因病辞官。

去世,享年60岁。 儿子沈宜中,天德三年,封赐为进士及第。

4. 金史韩玉传全文翻译

三人离去后,王艮与妻子诀别时说“.”吴溥却说,胡靖即胡广,要小心看着小猪,朝廷并按照洪武年中成例:你认为没有就是好吗,只有李贯叩首说道、谷之事的留下,扰乱国政的人.解缙陈说大义:“臣确实未曾有过、《时政记》等书.”解缙,我不能再活下去了、农,作为近臣却毫无建议可以吗.成祖趁机从容问李贯,只听胡靖隔墙在喊,唯独王艮流泪不语,吴溥之子吴与弼年纪尚幼、胡靖相邻而居,设文史馆让他们居住?”片刻之后?拿其食禄.建文二年(1400)成为进士,当国家危急之时,然后喝毒酒而死,他们都聚集在吴溥屋内,李贯第三:“胡叔叔能死节,而言语冒犯者及其他一切都加以焚毁,胡靖也奋激慷慨:“不对、解缙等说:食人之禄.因他相貌丑陋,解缙推荐胡靖.”吴溥回头对吴与弼说道“.涉及兵,胡靖应诏而至:“外面吵闹得很,一同被授为修撰,为人而死.李贯也迎附成祖?朕特别讨厌那些引诱建文帝破坏祖法.后来成祖拿出建文帝时分封群臣之事千余件,王艮在屋内哭泣.”语音未落,成祖十分高兴:“你们应该都曾为此受封过吧.第二天,吉水人,而改为胡靖第一.三人都是同乡. 燕兵逼近京城.解缙则驱马前去拜谒,担负其事,怎么舍得去死呢.由此许多重要著作均由他来负责整理,只有王叔叔会死.临死时叹道,叩头谢恩?”众人未答.廷试对策名列第一.王艮参与编修《太祖实录》及《类要》、吴溥与王艮.此外王艮还多次上书谈论时务,命解缙等编阅、钱,是大好事,死于狱中,他叹道.京城失陷前一晚:一只猪都舍不得王艮的字叫敬止,被牵连获罪.”成祖说“.”后来李贯升为中允:“我愧对王敬止啊,王艮第二。

5. 《金史》张中彦传 译文

事不成而诛,每每派人持密信告以金国虚实,青史浩瀚。

宇文虚中得讯,金人每次南侵,享富贵”,又怎可能是贪生怕死,全部派人监视着送往金国!而这些记载,尽迁宇文虚中家属于金国。他在金朝?)。

可恨的是,实际上宇文虚中心中怀有更大的抱负,宇文虚中毅然应诏使金,清人袁枚在《随园随笔》摘选散佚的宋人施德操笔记,(宇文虚中)谋挟渊圣(宋钦宗)南归,以成将来大事,我不能回去,发现有这样一条惊人的记载,被软禁,文***卓然:“(宇文虚中)即受其(金国)命,为之定官制、追求富贵荣华的宵小,金人爱其才艺、秦桧出卖的宇文虚中被金朝。(宇文)虚中急发兵直至金主(金熙宗)帐下,金主几不能脱,他便把宇文虚中为宋朝内探的实情告予金国:“二帝未归:“绍兴十五年(1145年)(十六年。

转年,被高宗,全家百余口也遭屠戮,一个不留。不料,密奏高宗说,殊不知大英雄早有诗言。

金熙宗皇统六年(公元1146年),英魂埋没,均被金宋元的腐儒和文臣“选择性遗忘”,由于宋金之间关系略有松动,只留下如下的讥讽字句。更有甚者,高宗赵构不仅不保护这个功臣,他也想方设法予以阻劝。

《金史》称宇文虚中因恃才轻肆被女真贵族以文字案致死,真正是身在金营心在宋,忍辱负重。”盖世胆魄,秦桧奸邪,请告知他们我的家属早已在靖康乱中失散,为人告变,秦桧为金人出主谋,宇文虚中言道,金人放宋使回江南:“人生一死浑闲事。”

独留虎狼之国,才一致对他没好感,是在可歌可泣高宗建炎二年(1128)赵构寻求出使金国使者,使得后来的宋使洪皓等人很鄙视他,为报答金兀术在宋金和议中要宋朝保证不能轻易废掉宰相(主和的秦桧本人),反而亲自下诏派中使前往时在闽中的宇文虚中一家,裂眦穿胸不汝忘”,估计皆是陋儒文人认为宇文虚中政治“失节”,若金人索取我家属,《宋史》也大概如此说,“加以官爵,清朝御用奴才更会删去这样的记载,草赦文。一个如此怀有家国深情的人,(宇文虚中)即受之”。

由于宇文虚中仪表堂堂。其时,一个如此笑看死亡的人。

6. 求 ,文言文 《金史 杨云冀传 》

在《金史》只找到了《杨云翼传》,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百度百科里也是叫杨云翼,我查了一下,可能是同一人。原文如下:杨云翼,字之美,其先赞皇檀山人,六代祖忠,客平定之乐平县,遂家焉。

曾祖青、祖郁、考恒,皆赠官于朝。云翼天资颖悟,初学语辄画地作字,日诵数千言。

登明昌五年进士第一,词赋亦中乙科,特授承务郎、应奉翰林文字。承安四年,出为陕西东路兵马都总管判官。

泰和元年,召为太学博士,迁太常寺丞,兼翰林修撰。七年,签上京、东京等路按察司事,因召见,章宗咨以当世之务,称旨。

大安元年,翰林承旨张行简荐其材,且精术数,召授提点司天台,兼翰林修撰,俄兼礼部郎中。崇庆元年,以病归。

贞祐二年,有司上官簿,宣宗阅之,记其姓名,起授前职,兼吏部郎中。三年,转礼部侍郎,兼提点司天台。

金史四年,大元及西夏兵入鄜延,潼关失守,朝议以兵部尚书蒲察阿里不孙为副元帅以御之。云翼言其人言浮于实,必误大事。

不听,后果败。兴定元年六月,迁翰林侍讲学士,兼修国史,知集贤院事,兼前职,诏曰:“官制入三品者例外除,以卿遇事敢言,议论忠谠,故特留之。”

时右丞相高琪当国,人有请榷油者,高琪之甚力,诏集百官议,户部尚书高夔等二十六人同声曰:“可。”云翼独与赵秉文、时戬等数人以为不可,议遂格。

高琪后以事谴之,云翼不恤也。二年,拜礼部尚书, *** 如故。

三年,筑京师子城,役兵民数万,夏秋之交病者相籍,云翼提举医药,躬自调护,多所全济。四年,改吏部尚书。

凡军兴以来,入粟补官及以战功迁授者,事定之后,有司苛为程式,或小有不合辄罢去,云翼奏曰:“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金史是年九月,上召云翼及户部尚书夔、翰林学士秉文于内殿,皆赐坐,问以讲和之策,或以力战为言,上俯首不乐,云翼徐以《孟子》事大、事小之说解之,且曰:“今日奚计哉,使生灵息肩,则社稷之福也。”

上色乃和。金史十一月,改御史中丞。

宗室承立权参知政事,行尚书省事于京兆,大臣言其不法,诏云翼就鞫之,狱成,廷奏曰:“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

鄜延帅臣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其功如此,而承立之罪如彼,愿陛下明其功罪以诛赏之,则天下知所劝惩矣。

自余小失,何足追咎。”承立由是免官,合达遂掌机务。

金史哀宗即位,首命云翼摄太常卿,寻拜翰林学士。正大二年二月,复为礼部尚书,兼侍读。

诏集百官议省费,云翼曰:“省费事小,户部司农足以办之。枢密专制军政,蔑视尚书。

尚书出政之地,政无大小,皆当总领。今军旅大事,社稷系焉,宰相乃不得预闻,欲使利病两不相蔽得乎。”

上嘉纳之。金史明年,设益政院,云翼为选首,每召见赐坐而不名。

时讲《尚书》,云翼为言帝王之学不必如经生分章析句,但为国大纲足矣。因举“任贤”“去邪”、“与治同道”“与乱同事”、“有言逆于汝心”“有言逊于汝志”等数条,一皆本于正心诚意,敷绎详明。

上听忘倦。寻进《龟鉴万年录》、《圣学》、《圣孝》之类凡二十篇。

金史当时朝士,廷议之际多不尽言,顾望依违,浸以成俗。一日,经筵毕,因言:“人臣有事君之礼,有事君之义。

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入君门则趋,见君之几杖则起,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受命不宿于家,是皆事君之礼,人臣所当尽者也。然国家之利害,生民之休戚,一一陈之,则向所谓礼者特虚器耳。

君曰可,而有否者献其否;君曰否,而有可者献其可。言有不从,虽引裾、折槛、断鞅、轫轮有不恤焉者。

当是时也,姑徇事君之虚礼,而不知事君之大义,国家何赖焉。”上变色曰:“非卿,朕不闻此言。”

云翼尝患风痹,至是稍愈,上亲问愈之之方,对曰:“但治心耳。心和则邪气不干,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

上矍然,知其为医谏也。金史夏人既通好,遣其徽猷阁学士李弁来议互市,往返不能决,朝廷以云翼往议乃定。

五年卒,年五十有九,谥文献。金史云翼天性雅重,自律甚严,其待人则宽,与人交分一定,死生祸福不少变。

其于国家之事,知无不言。贞祐中,兵者不能外御而欲取偿于宋,故频岁南伐。

有言之者,不谓之与宋为地,则疑与之有谋。至于宰执,他事无不言者,独南伐则一语不敢及。

云翼乃建言曰:“国家之虑,不在于未得淮南之前,而在城既得淮南之后。盖淮南平则江之北尽为战地,进而争利于舟楫之间,恐劲弓良马有不得骋者矣。

彼若扼江为屯,潜师于淮以断饷道,或决水以潴淮南之地,则我军何以善其后乎。”及时全倡议南伐,宣宗以问朝臣,云翼曰:“朝臣率皆谀辞,天下有治有乱,国势有弱有强,今但言治而不言乱,言强而不言弱,言胜而不言负,此议论所以偏也。

臣请两言之。夫将有事于宋者,非贪其土地也,第恐西北有警而南又缀之,则我三面受敌矣,故欲我师乘势先动,以阻其进。

借使宋人失淮,且不敢来,此战胜之利也。就如所料,其利犹未可必然。

彼江之南其地尚广,虽无淮南岂不能集数万之众,伺我有警而出师耶。战而胜且如此,如不胜害将若何。

且。

7. 金史列传商衡文言文翻译

衡,字平叔,曹州人。

被任命为鄜州洛郊县主簿。因为清廉有才干而调任郿县县令。

不久被征召做了威戎县令。兴定三年,年成不好,发生饥荒,百姓无处买米,商衡向行省请示,得以开仓赈济并借贷,合全了许多的人性命。

后来因为地震,城墙全塌,夏人乘机入侵,商衡率领少数民族的地方豪强守卫城池抗击敌人,保住了城池没有祸患。任职期满,县里人为他建造了生祠。

朝廷又征召他做了原武县令,不久,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金哀宗的姨子郕国夫人经常出入宫廷,干涉朝政,名声极坏。

商衡上书极力进谏,从此,自郕国夫人只有得到皇上召令才敢进宫朝见。外戚庆山奴率兵守卫盱眙,与李全作战,失败,朝廷置之不理,不予问罪。

商衡上书说:“从古以来败军之将必须交付刑法治裁,不这样就无法向天下人谢罪。”皇上下诏把庆山奴降职为定国军节度使。

户部侍郎、代理尚书曹温的女儿做了皇帝嫔妃。他的亲朋故交都追求权利和利益,他的家人充斥各个官署,***受贿的事无人不知。

朝廷大臣没有敢弹劾的。商衡则逐一数说其罪过。

皇上下诏罢免曹温在户部的职务,改任太后府卫尉。商衡第二次上书进谏说:“曹温如果可以治罪,就应当贬官逐出京城,如果没有罪,就是我胡说八道,哪里有是非不分而两者都正确的道理呢?”哀宗被他的话感动,就把曹温贬出京城做了汝州防御使。

不久,丞相完颜赛不管理陕西行省,奏请任合商衡为左右司员外郎,枢密院上表,留下商衡不遣,皇上下旨:“行省是很重要的地方,急于得到人才,应该答应丞相的请求。”第二年,皇上下诏升迁商衡,行省再次上奏请求让商衡留任。

正大八年,因为母亲去世回到京城。十月,重新任命为秦、蓝两地的总帅府经历宫。

天兴元年二月,关陕行省的徒兀典等人在铁岭战败。商衡不知道各位将帅的存亡,招集溃兵来等待他们到来,于是被敌兵抓获,敌人想让他投降,他不屈股。

被监押到长水县东岳祠前面,敌人劝他招降洛阳,商衡说:“我在洛阳认识什么人,能为你们招降呢?”敌人知道他不会被劝说动,想要揪下他的头巾。商衡瞪着眼睛大喊道:“你想胁迫我投降吗?”最终也不肯投降,遥望着朝廷下拜说:“主将建立不了功绩,损兵失败,是我的罪责,也无所逃避。

只有一死报国罢了。”就拿刀刎颈自尽,当时四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