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经会世_元经秘旨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6-14 0
  1. 《皇极经世》导读的作品目录
  2. 宋史 列传第一百九十一翻译
  3. 出现皇极经元,您有[经世元运]机遇!是什么意思
  4. 天天有喜:以琴唤龙,神龙降世,蓬莱岛传说从什么故事中得来?
  5. 太上玄门早坛功课经简介
  6. 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时期”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时代?那时的中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发展的怎么样?

“皇极经元,经世元运”用于形容统治者的才干和统治能力超凡卓越。

皇极经元这个词源自《尚书·禹贡》,古代中国的两位传说中的圣君禹和舜都被认为是拥有皇极经元的极品明君。后来,皇极经元逐渐成为形容君主治理国家的能力和品德面貌的专用词。拥有皇极经元的君主,被认为能够顺应自然之道、体现正义、推动时代变革和社会进步,造福于百姓,治理国家得当,使国家繁荣昌盛。

经世元运是指一个人在治理国家、处理社会事务等方面具备深厚的经验和过人的才能,能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的贡献,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要兼顾儒家经书中的各个方面,以配合天地之正气,构建人伦之大义,实现治理社会、统治国家的目标。

元经会世_元经秘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皇极经元,经世元运”在命理中的意义

“皇极经元,经世元运”指一个人在出生时的命运,这种命运与其它命运相比,被认为是最好的一种,也被称为“天赐良机”、“天赐神机”等。据***的人所说,如果一个人有皇极经元经世元运,那么他的人生将会充满机遇和好运,无论是事业、财富、健康还是感情,都将会有很好的发展。

具体来说,皇极经元经世元运的人通常拥有很强的领导才能和创造力,具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和口才,有很高的智商和敏锐的洞察力,在事业上容易取得成功。他们还有很好的财运,容易获得财富和名望,但也容易陷入狂欢和浪费。

《皇极经世》导读的作品目录

经元: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三名至第五名。

再详细一点:

会试第一名叫“会元”,第二至十名叫“会魁”,余称“贡士”。殿试后依其成绩列为一、二、三甲,才有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传胪及翰林之称,但均统称“进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及第六名叫“亚元”,第三至第五名叫“经元”,第七至十八名叫“亚魁”,其他正举人都叫“文魁”,副举人叫“副魁”。

参考文献:据《福建通志?选举志》

还有,可以傅氏祖居当地老人

山西盂县 沿金龙街到北关傅氏祖居

《傅氏族谱》记载:乾德,第7世,应授文林郎,字健庵,号野菜,为儒者之首,士子多拜其门,推重一时。康熙壬午(1702)经元,拣选知县。配刘氏,子三。价出:乾义,处士,配曾氏。乾业,处士,字敦勋,配陈氏,承继子一。

宋史 列传第一百九十一翻译

序一(俞长江)

序二(刘一恒)

自序

凡例

导言

上篇

第一章 总论

一、《皇极经世》本于河图

二、伏羲圆方图

三、《皇极经世》架构

四、十二消息卦

五、会运世卦变层次

六、元会运世运行简表

七、年卦取法

八、三百六十为一元

九、卦意举要

十、以民为本以仁为政

十一、《皇极经世》师传

第二章 皇极数

一、大小运之数详解

二、大小运之数图

三、天地始终之数图

四、八纯卦数与六十四卦数分解

五、伏羲六十四卦数序

六、天地之数表

七、数始于一而极于九

第三章 以元经会

第四章 唐尧为先后天之中

第五章 以会经运(兼以运经世)

一、午会初运

二、午会二运

三、午会三运

四、午会四运

五、午会五运

六、午会六运

七、午会七运

八、午会八运

九、午会九运

十、午会十运

十一、午会十一运

十二、午会十二运

十三、结束语

下篇

皇极经世书

《击壤集》

附录

参考书目

……

出现皇极经元,您有[经世元运]机遇!是什么意思

◎儒林一

○聂崇义 邢昺 孙奭 王昭素 孔维 孔宜 崔颂(子曥) 尹拙 田

敏 辛文悦 李觉 崔颐正(弟偓佺)李之才

聂崇义,河南洛阳人。少举《三礼》,善《礼》学,通经旨。汉乾佑中,累

官至国子《礼记》博士,校定《公羊春秋》,刊板于国学。周显德中,累迁国子

司业兼太常博士。先是,世宗以郊庙祭器止由有司相承制造,年代浸久,无所规

式,乃命崇义检讨摹画以闻。四年,崇义上之,乃命有司别造焉。

五年,将禘于太庙,言事者以宗庙无祧室,不当行禘祫之礼。崇义援引故事

上言,其略曰:“魏明帝以景初三年正月上仙,至五年二月祫祭,明年又禘,自

兹后以五年为禘。且魏以武帝为太祖,至明帝始三帝,未有毁主而行禘祫。其证

一也。宋文帝元嘉六年,祠部定十月三日大祠,其太学博士议云:案禘祫之礼,

三年一,五年再。宋高祖至文帝裁亦三帝,未有毁主而行禘祫。其证二也。梁武

帝用谢广议,三年一禘,五年一祫,谓之大祭,禘祭以夏,祫祭以冬。且梁武乃

受命之君,裁追尊四朝而行禘祫,则知祭者是追养之道,以时移节变,孝子感而

思亲,故荐以首时,祭以仲月,间以禘祫,序以昭穆,乃礼之经也。非关宗庙庙

与未备。其证三也。”终从崇义之议。

未几,世宗诏崇义参定郊庙祭玉,又诏翰林学士窦俨统领之。崇义因取《三

礼图》再加考正,建隆三年四月表上之,俨为序。太祖览而嘉之,诏曰:“礼器

礼图,相承传用,浸历年祀,宁免差违。聂崇义典事国庠,服膺儒业,讨寻故实,

刊正疑讹,奉职效官,有足嘉者。崇义宜量与酬奖。所进《三礼图》,宜令太子

詹事尹拙集儒学三五人更同参议,所冀精详。苟有异同,善为商确。”五月,赐

崇义紫袍、犀带、银器、缯帛以奖之。拙多所驳正,崇义复引经以释之,悉以下

工部尚书窦仪,俾之裁定。仪上奏曰:“伏以圣人制礼,垂之无穷,儒者据经,

所传或异,年祀浸远,图绘缺然。踳驳弥深,丹青靡据。聂崇义研求师说,耽

味礼经,较于旧图,良有新意。尹拙爰承制旨,能罄所闻。尹拙驳议及聂崇义答

义各四卷,臣再加详阅,随而裁置,率用增损,列于注释,共分为十五卷以闻。”

诏颁行之。

拙、崇义复陈祭玉鼎釜异同之说,诏下中书省集议。吏部尚书张昭等奏议曰:

按聂崇义称:祭天苍璧九寸圆好,祭地黄琮八寸无好,圭、璋、琥并长九寸。

自言周显德三年与田敏等按《周官》玉人之职及阮谌、郑玄旧图,载其制度。

臣等按:《周礼》玉人之职,只有“璧琮九寸”、“瑑琮八寸”及“璧羡

度尺、好三寸以为度”之文,即无苍璧、黄琮之制。兼引注有《尔雅》“肉倍好”

之说,此即是注“璧羡度”之文,又非苍璧之制。又详郑玄自注《周礼》,不载

尺寸,岂复别作画图,违经立异?

《四部书目》内有《三礼图》十二卷,是隋开皇中敕礼官修撰。其图第一、

第二题云“梁氏”,第十后题云“郑氏”,又称不知梁氏、郑氏名位所出。今书

府有《三礼图》,亦题“梁氏”、“郑氏”,不言名位。厥后有梁正者,集前代

图记更加详议,题《三礼图》曰:“陈留阮士信受《礼》学于颍川綦册君,取其

说,为图三卷,多不按《礼》文而引汉事,与郑君之文违错。”正删为二卷,其

阮士信即谌也。如梁正之言,可知谌之纰谬。兼三卷《礼图》删为二卷,应在今

《礼图》之内,亦无改祭玉之说。

臣等参详自周公制礼之后,叔孙通重定以来,礼有纬书,汉代诸儒颇多著述,

讨寻祭玉,并无尺寸之说。魏、晋之后,郑玄、王肃之学各有生徒,《三礼》、

《六经》无不论说,检其书,亦不言祭玉尺寸。臣等参验画图本书,周公所说正

经不言尺寸,设使后人谬为之说,安得便入周图?知崇义等以诸侯入朝献天子夫

人之琮璧以为祭玉,又配合“羡度”、“肉好”之言,强为尺寸,古今大礼,顺

非改非,于理未通。

又据尹拙所述礼神之六玉,称取梁桂州刺史崔灵恩所撰《三礼义宗》内“昊

天及五精帝圭、璧、琮、璜皆长尺二寸,以法十二时;祭地之琮长十寸,以效地

之数。”又引《白虎通》云:“方中圆外曰璧,圆中方外曰琮。”崇义非之,以

为灵恩非周公之才,无周公之位,一朝撰述,便补六玉阙文,尤不合礼。

臣等窃以刘向之论《洪范》,王通之作《元经》,非必挺圣人之姿,而居上

公之位,有益于教,不为斐然。臣等以灵恩所撰之书,聿稽古训,祭玉以十二为

数者,盖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日有十二时,封山之玉牒十二寸,园丘之笾

豆十二列,天子以镇圭外守,宗后以大琮内守,皆长尺有二寸。又裸圭尺二寸,

王者以祀宗庙。若人君亲行之郊祭,登坛酌献,服大裘,搢大圭,行稽奠,而手

秉尺二之圭,神献九寸之璧,不及礼宗庙裸圭之数,父天母地,情亦奚安?则灵

恩议论,理未为失,所以自《义宗》之出,历梁、陈、隋、唐垂四百年,言礼者

引为师法,今《五礼精义》、《***礼》、《郊祀录》皆引《义宗》为标准。近

代晋、汉两朝,仍依旧制。周显德中,田敏等妄作穿凿,辄有更改。自唐贞观之

后,凡三次大修五礼,并因隋朝典故,或节奏繁简之间稍有厘革,亦无改祭玉之

说。伏望依《白虎通》、《义宗》、唐礼之制,以为定式。

又尹拙依旧图画釜,聂崇义去釜画镬。臣等参详旧图,皆有釜无镬。按《易

·说卦》云“坤为釜”,《诗》云“惟锜及釜”,又云“溉之釜鬲”,《春秋传》

云“锜釜之器”,《礼记》云“燔黍捭豚”,解云“古未有甑釜,所以燔捭而祭。”

即釜之为用,其来尚矣,故入于《礼图》。今崇义以《周官》祭祀有省鼎镬,供

鼎镬,又以《仪礼》有羊镬、豕镬之文,乃云画釜不如画镬。今诸经皆载釜之用,

诚不可去。又《周》、《仪礼》皆有镬之文,请两图之。又若观诸家祭祀之画,

今代见行之礼,于大祀前一日,光禄卿省视鼎镬。伏请图镬于鼎下。

诏从之。未几,崇义卒,《三礼图》遂行于世,并画于国子监讲堂之壁。

崇义为学官,兼掌礼,仅二十年,世推其该博。郭忠恕尝以其姓嘲之曰:

“近贵全为聩,攀龙即作聋。虽然三个耳,其奈不成聪。”崇义对曰:“仆不能

为诗,聊以一联奉答。”即云:“勿笑有三耳,全胜畜二心。”盖因其名以嘲之。

忠恕大惭,人许其机捷而不失正,真儒者之戏云。

邢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太平兴国初举《五经》,廷试日,召升殿讲

《师》、《比》二卦,又问以群经发题。太宗嘉其精博,擢《九经》及第,授大

理评事、知泰州盐城监,赐钱二十万。昺以是监处楚、泰间,泰僻左而楚会要,

盐食为急,请改隶楚州,从之。明年,召为国子监丞,专讲学之任。迁尚书博士,

出知仪州,就转国子博士。代还,赐绯,选为诸王府侍讲。雍熙中,迁水部员外

郎,改司勋。端拱初,赐金紫,累迁金部郎中。

真宗即位,改司勋郎中,俄知审刑院,以昺儒者不达刑章,命刘元吉同领其

事。是冬,昺上表自陈夙侍讲讽,迁右谏议大夫。咸平初,改国子祭酒。二年,

始置翰林侍讲学士,以昺为之。受诏与杜镐、舒雅、孙奭、李慕清、崔偓牷等校

定《周礼》、《仪礼》、《公羊》、《谷梁春秋传》、《孝经》、《论语》、

《尔雅义疏》,及成,并加阶勋。俄为淮南、两浙巡抚使。初置讲读之职,即于

便坐令昺讲《左氏春秋》,侍读预焉。五年讲毕,宴近臣于崇政殿,赐昺袭衣、

金带,加器币,仍迁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学士如故。知审官院陈恕丁内艰,

以昺权知院事。

景德二年,上言:“亡兄素尝举进士,愿沾赠典。”特赠大理评事。是夏,

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

正义皆具。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今板本大备,

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上喜曰:“国家虽尚儒术,非四方无事,

何以及此!”上又访以学馆故事,有未振举者,昺不能有所建明。先是,印书所

裁余纸,鬻以供监中杂用,昺请归之三司,以裨国用。自是监学公费不给,讲官

亦厌其寥落。上方兴起道术,又令昺与张雍、杜镐、孙奭举经术该博、德行端良

者,以广学员。三年,加刑部侍郎。

昺居近职,常多召对,一日从容与上语及宫邸旧僚,叹其沦丧殆尽,唯昺独

存。翌日,赐白金千两,且诏其妻至宫庭,赐以冠帔。四年,昺以羸老艰于趋步

上前,自陈曹州故乡,愿给***一年归视田里,俟明年郊祀还朝。上命坐,慰劳之,

因谓曰:“便可权本州,何须***耶?”昺又言杨砺、夏侯峤同为府僚,二臣没皆

赠尚书。上悯之,翌日,谓宰相曰:“此可见其志矣。”即超拜工部尚书、知曹

州、职如故。

入辞日,赐袭衣、金带。是日,特开龙图阁,召近臣宴崇和殿,上作五、七

言诗二首赐之,预宴者皆赋。昺视壁间《尚书》、《礼记图》,指《中庸》篇曰: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因陈其大义,上嘉纳之。及行,又令近臣祖送,设会于宜

春苑。大中祥符初,上东封泰山,昺表曹州民请车驾经由本州,仍令济阴令王范

部送父老诣阙,优诏答之。俄召还。车驾进发,命判留司御史台。礼毕,进位礼

部尚书。

上勤政悯农,每雨雪不时,忧形于色,以昺素习田事,多委曲访之。初,田

家察阴晴丰凶,皆有状候,老农之相传者率有验,昺多***其说为对。又言:“民

之灾患,大者有四:一曰,疫,二曰旱,三曰水,四曰畜。灾岁必有其一,但或

轻或重耳。四事之害,旱为甚,盖田无畎浍,悉不可救,所损必尽。《传》曰: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此之谓也。”

三年,被病请告,诏太医诊视。六月,上亲临问疾,赐名药一奁、白金器千

两、缯彩千匹。国朝故事,非宗戚将相,无省疾临丧之礼,特有加于昺与郭贽者,

以恩旧故也。未几,有旨命中书召其子太常博士知东明县仲宝、国子博士知信阳

军若思还侍疾。逾月卒,年七十九,则左仆射,三子并进秩。

初,雍熙中,昺撰《礼选》二十卷献之,太宗探其帙,得《文王世子篇》,

观之甚悦,因问卫绍钦曰:“昺为诸王讲说,曾及此乎?”绍钦曰:“诸王常时

访昺经义,昺每至发明君臣父子之道,必重复陈之。”太宗益喜。上尝因内阁暴

书,览而称善,召昺同观,作《礼选赞》赐之。昺言:“家无遗稿,愿得副本。”

上许之。缮录未毕而昺卒,亟诏写二本,一本赐其家,一本俾置冢中。

昺在东宫及内庭,侍上讲《孝经》、《礼记》、《论语》、《书》、《易》、

《诗》、《左氏传》。据传疏敷引之外,多引时事为喻,深被嘉奖。上尝问:

“管仲、召忽皆事公子纠,小白之入,召忽死之,管仲乃归齐相桓公。岂非召忽

以忠死,而管仲不能固其节,为臣之道当若是乎?又郑注《礼记·世子篇》云:

‘文王以勤忧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朕以为本经旨意必不然也。且夏禹焦劳,

有玄圭之赐,而享国永年。若文王能忧人之心,不自暇逸,纵无感应,岂至亏损

寿命耶?”各随其事理以对。

先是,咸平中,王钦若知贡举,有告其受举人贿赂者,下御史台鞫得状,钦

若自诉,诏昺与边肃、毋宾古、阎承翰就太常寺覆推。昺力辨钦若,而洪湛抵罪,

钦若以是德之。昺之厚被宠顾,钦若与有功焉。

仲宝贪猥不才,举止率易,士大夫多鄙笑之。钦若在中书,用为三司判官,

后至祠部郎中,坐赃黜官,卒。若思终于驾部郎中。

孙奭,字宗古,博州博平人。幼与诸生师里中王彻,彻死,有从奭问经者,

奭为解析微指,***惊服,于是门人数百皆从奭。后徙居须城。

《九经》及第,为莒县主簿,上书愿试讲说,迁大理评事,为国子监直讲。

太宗幸国子监,召奭讲《书》,至“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帝曰:

“此至言也。商宗乃得贤相如此耶!”因咨嗟久之。赐五品服。真宗以为诸王府

侍读。会诏百官转对,奭上十事。判太常礼院、国子监、司农寺,累迁工部郎中,

擢龙图阁待制。

奭以经术进,守道自处,即有所言,未尝阿附取悦。大中祥符初,得天书于

左承天门,帝将奉迎,召宰相对崇政殿西庑。王旦等曰:“天贶符命,实盛德之

应。”皆再拜称万岁。又召问奭,奭对曰:“臣愚,所闻‘天何言哉’,岂有书

也?”帝既奉迎天书,大赦改元,布告其事于天下,筑玉清昭应宫。是岁,天书

复降泰山,帝以亲受符命,遂议封禅,作礼乐。王钦若、陈尧叟、丁谓、杜镐、

陈彭年皆以经义左右附和,由是天下争言符瑞矣。

四年,又将祀汾阴,是时大旱,京师近郡谷踊贵,奭上疏谏曰:“先王卜征,

五年岁习其祥,祥习则行,不习则增修德而改卜。陛下始毕东封,更议西幸,殆

非先王卜征五年慎重之意,其不可一也。夫汾阴后土,事不经见。昔汉武帝将封

禅,故先封中岳,祠汾阴,始巡幸郡县,遂有事于泰山。今陛下既已登封,复欲

幸汾阴,其不可二也。古者圜丘方泽,所以郊祀天地,今南北郊是也。汉初承秦,

唯立五畤以祀天,而后土无祀,故武帝立祠于汾阴。自元、成以来,从公卿之议,

遂徙汾阴后土于北郊,后之王者多不祀汾阴。今陛下已建北郊,乃舍之而远祀汾

阴,其不可三也。西汉都雍,去汾阴至近。今陛下经重关,越险阻,轻弃京师根

本,而慕西汉之虚名,其不可四也。河东,唐王业之所起也。唐又都雍,故明皇

间幸河东,因祠后土。圣朝之兴,事与唐异,而陛下无故欲祀汾阴,其不可五也。

昔者周宣王遇灾而惧,故诗人美其中兴,以为贤主。比年以来,水旱相继,陛下

宜侧身修德,以答天谴,岂宜下徇奸回,远劳民庶,盘游不已,忘社稷之大计?

其不可六也。夫雷以二月启蛰,八月收声,育养万物,失时则为异。今震雷在冬,

为异尤甚。此天意丁宁以戒陛下,而反未悟,殆失天意,其不可七也。夫民,神

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今国家土木之功累年未息,水旱几沴,

饥馑居多,乃欲劳民事神,神其享之乎?此其不可八也。陛下必欲为此者,不过

效汉武帝、唐明皇,巡幸所至,刻石颂功,以崇虚名,夸示后世尔。陛下天资圣

明,当慕二帝、三王,何为下袭汉、唐之虚名,其不可九也。唐明皇以嬖宠奸邪,

内外交害,身播国屯,兵交关下,亡乱之迹如此,由狃于承平,肆行非义,稔致

祸败。今议者引***故事以为盛烈,乃欲倡导陛下而为之,臣切为陛下不取,此

其不可十也。臣言不逮意,陛下以臣言为可取,愿少赐清问,以毕臣说。”

帝遣内侍皇甫继明就问,又上疏曰:

陛下将幸汾阴,而京师民心弗宁,江、淮之众困于调发,理须镇安而矜存之。

且土木之功未息,而夺攘之盗公行,外国治兵,不远边境,使者虽至,宁可保其

心乎?昔陈胜起于徭戍,黄巢出于凶饥,隋炀帝勤远略而唐高祖兴于晋阳,晋少

主惑小人而耶律德光长驱中国。陛下俯从奸佞,远弃京师,涉仍岁荐饥之墟,修

违经久废之祠,不念民疲,不恤边患。安知今日戍卒无陈胜,饥民无黄巢,英雄

将无窥伺于肘腋,外敌将无观衅于边陲乎?

先帝尝议封禅,寅畏天种,寻诏停寝。今奸臣乃赞陛下力行东封,以为继成

先志。先帝尝欲北平幽朔,西取继迁,大勋未集,用付陛下,则群臣未尝献一谋、

画一策,以佐陛下继先帝之志者,反务卑辞重币,求和于契丹,蹙国縻爵,姑息

于继迁,曾不思主辱臣死为可戒,诬下罔上为可羞。撰造祥瑞,***托鬼神,才毕

东封,便议西幸,轻劳车驾,虐害饥民,冀其无事往还,便谓成大勋绩。是陛下

以祖宗艰难之业,为奸邪侥幸之资,臣所以长叹而痛哭也。夫天地神只,聪明正

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未闻专事笾豆簠簋,可邀福祥。《春秋传》

曰:“国之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愚臣非敢妄议,惟陛下终赐裁择。

后天下数有灾变,又言:“古者五载巡守,有国之事尔,非必有紫气黄云,

然后登封,嘉禾异草,然后省方也。今野雕山鹿,郡国交奏,秋旱冬雷,群臣率

贺,退而腹非窃笑者比比皆是。孰谓上天为可罔,下民为可愚,后世为可欺乎?

人情如此,所损不细,惟陛下深鉴其妄。”

六年,又上疏曰:“陛下封泰山,祀汾阴,躬谒陵寝,今又将祠于太清宫,

外议籍籍,以谓陛下事事慕效唐明皇,岂以明皇为令德之主耶?甚不然也。明皇

祸曹之迹有足为深戒者,非独臣能知之,近臣不言者,此怀奸以事陛下也。明皇

之无道,亦无敢言者,及奔至马嵬,军士已诛杨国忠,请矫诏之罪,乃始谕以识

理不明,寄任失所。当时虽有罪己之言,觉寤已晚,何所及也。臣愿陛下早自觉

寤,抑损虚华,斥远邪佞,罢兴土木,不袭危乱之迹,无为明皇不及之悔,此天

下之幸,社稷之福也。”帝以为“封泰山,祠汾阴,上陵,祀老子,非始于明皇。

《***礼》今世所循用,不可以天宝之乱,举谓为非也。秦为无道甚矣,今官名、

诏妙、郡县犹袭秦旧,岂以人而废言乎?”作《解疑论》以示群臣。然知奭朴忠,

虽其言切直,容之而弗斥。

久之,以父老请归田里,不许,以知密州。居二年,迁左谏议大夫,罢待制。

还,纠察在京刑狱。是时初置天庆、天祺、天贶、先天、降圣节,天下设斋醮张

燕,费甚广。奭又请裁省浮用,不报。复出知河阳,又求解官就养,迁给事中,

徙垧州。

天禧中,朱能献《乾佑天书》。复上疏曰:

朱能者,奸憸小人,妄言祥瑞,而陛下崇信之,屈至尊以迎拜,归秘殿以

奉膊,上自朝廷,下及闾巷,靡不痛心疾首,反唇腹非,而无敢言者。

昔汉文成将军以帛书饭牛,既而言牛腹中有奇书,杀视得书,天子识其手迹。

又有五利将军妄言,方多不仇,二人皆坐诛。先帝时有侯莫陈利用者,以方术暴

得宠用,一旦发其奸,诛于郑州。汉武可谓雄材,先帝可谓英断。唐明皇得《灵

宝符》、《上清护国经》、《宝券》等,皆王鉷、田同秀等所为,明皇不能显

戮,怵于邪说,自谓德实动天,神必福我。夫老君,圣人也。傥实降语,固宜不

妄,而唐自安、史乱离,乘舆播越,两都荡覆,四海沸腾,岂天下太平乎?明皇

虽况得归阙,复为李辅国劫迁,卒以忧终,岂圣寿无疆、长生久视乎?以明皇之

英睿,而祸患猥至曾不知者,良由在位既久,骄亢成性,谓人莫己若,谓谏不足

听#心玩居常之安,耳熟导谀之说,内惑宠嬖,外任奸回,曲奉鬼神,过崇妖妄。

今收见老君于阁上,明日见老君于山中。大臣尸禄以将迎,端士畏威而缄默。既

惑左道,既紊政经,民心用离,变起仓卒。当是之时,老君宁肯御兵,宝符安能

排蒲邪?今朱能所为,或类于此,愿陛下思汉武之雄材,法先帝之英断,鉴明皇

之踪祸,庶几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未几,能果败。奭又尝请减修寺度僧,帝虽未用其言,尝令向敏中谕令陈时

政访失奭以纳谏、恕直、轻徭、薄敛四事为言,颇施行焉。

复十户,以供洒扫。乘生灵珍,袭爵,历秘书郎,太和十九年,改封崇圣侯,邑

百户。灵珍生文泰。文泰生渠,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改封恭圣侯。后周宣帝大

象二年,追封孔子为邹国公,以渠袭爵,邑百户。

渠生长孙,隋文帝复封长孙为邹国公。长孙生嗣哲,应制举,历泾州司兵参

军、太子通事舍人,大业四年,改封绍圣侯、邑百户。嗣哲生德伦,唐太宗贞观

十一年,封褒圣侯,邑百户,朝会位同三品,复其子孙。则天天授二年,赐德伦

玺书、衣服。德化生崇基,袭侯,中宗神龙元年,授朝散大夫。崇基生璲之,

玄宗***中,历国子四门博士、邠王府文学、蔡州长史。二十七年,诏追谥孔子

为文宣王,改封褒圣侯禘之为袭文宣公,兼兖州长史。璲之生萱,袭封,历兖

州泗水令。萱生齐卿,德宗建中三年,诏以齐卿为兖州司马,陷于东平,卒。至

宪宗元和十三年,平李师道,其子惟晊归鲁,诏以惟晊为兖州参军,奉夫子

祀,复五十户,以供洒扫。惟晊生策,会昌元年,历国子监丞、尚书博士。充弘文馆学士、判馆事。议者以敏止可任学官,宰相桑维翰闻之,即改授检校右

仆射,复为祭酒。汉乾佑中,拜尚书右丞,判国子监。

周广顺初,改左丞,遣使契丹,将岁赂钱十万贯,止其侵剽,契丹不许。周

祖将亲郊,命权判太常卿事。世宗即位,真拜太常卿、检校左仆射,加司空。显

德五年,上章请老,赐诏曰:“卿详明礼乐,博涉典坟,为儒学之宗师,乃荐绅

之仪表。朕方资旧德,以访话言,遽览封章,愿致官政。引年之制难著旧文,尊

贤之心方深虚伫,所请宜不允。”迁工部尚书。俄再上表愿归故乡,以遂首丘之

志,改太子少保致仕,归淄州别墅。恭帝即位,加少傅。开宝四年,卒,年九十

二。

敏解官归乡,有良田数十顷,多酿美酒待宾客。体强少疾,徒步往来闾巷间,

不以杖。每日亲授诸子经。自作父墓碑,辞甚质。敏尝使湖南,路出荆渚,以印

本经书遗高从诲,从诲谢曰:“祭酒所遗经书,仆但能识《孝经》耳。”敏曰:

“读书不必多,十八章足矣。如《诸侯章》云‘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

满而不溢’,皆至要之言也。”时从诲兵败于郢,故敏以此讽之,从诲大惭。

敏虽笃于经学,亦好为穿凿,所校《九经》,颇以独见自任,如改《尚书·

盘庚》“若网在纲”为“若纲在纲”,重言“纲”字。又《尔雅》“椴,木槿”

注曰:“日及”,改为“白及”。如此之类甚众,世颇非之。

子章,至殿中丞。

辛文悦者,不知何许人。以《五经》教授,太祖幼时从其肄业。周显德中,

天天有喜:以琴唤龙,神龙降世,蓬莱岛传说从什么故事中得来?

“皇极经元”是道家修炼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能量。而“经世元运”则是指这种能量的运动和激活,使得修炼者可以获得更高的境界和能力。

据传说,皇极经元位于人体头顶正中央的穴位上,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能量中心之一。激活这个能量中心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如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增强精神力量、改善身体健康等等。

而“经世元运”则是指通过特定的修炼方法和技巧,让这种能量在人体内流动和运转,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和能力。这种修炼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但一旦掌握了技巧,就可以带来很大的收益。

总的来说,“皇极经元”和“经世元运”都是道家修炼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人体内能量和修炼境界的关键。如果你有兴趣学习道家修炼,可以深入了解这些概念,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修炼能力。

太上玄门早坛功课经简介

公元前3世纪。

蓬莱是中国古代民间和道教传说中著名的神仙住所和人间仙境。传说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统治者秦始皇听说这里生产一种长生不老的药物,而且还有神仙出没。于是他下令让一个叫徐福的人,带领着很多童男童女前往寻找神药。

后来,中国道教就把该地作为圣地。而历代朝廷也先后在这里建立了不少宫观,蓬莱阁就是其中之一。蓬莱阁坐落在山东省蓬莱市城北海边的山崖上,最早创建于1070年的宋朝。

扩展资料:

创建于宋嘉祐六年(1061年),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巡抚李戴于其旁增建了一批建筑,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知府杨丰昌和总兵刘清和主持进行扩建,使其大具规模,后又得以多次修缮,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阁下面临大海,建筑凌空,海雾四季飘绕,素有“仙境”之称。史载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为寻求仙药先后来此,传说秦方士徐福受始皇之遣由此乘船入东海去求仙丹,著名的“八仙过海”神话故事传亦在此。

自古为文人墨客雅集之地,历来是道教炼士修真之境,阁之附近现存留历代文人雅士观海述景题刻二百余处;登临阁廊,举目远望,长山列岛时隐时显,东北海疆碧波连天,春夏之际,海市蜃楼时时光临登州海上,使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百度百科-蓬莱阁

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时期”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时代?那时的中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发展的怎么样?

太上玄门功课经序窃以金书玉笈为入道之门。墙讽经诵咒乃修仙之径路得入道之门。可以复元始之性。获修仙之路。得以晓自然之心。是故道者住丛林。焚香火。三千日里勤功十二时中无怠。朝夕朝礼圣容当输自己之诚。?勤祝厘。国祚必获升仙之庆。且夫功课者何为者也功课者功课也。课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修自身之道者。赖先圣之典也。诵上圣之金书玉诰。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扬。大道非课诵无以保养元和经之为经。是前圣之心中咒之为咒乃古仙之妙法。诵之诚者。则经明。行之笃者。则法验。经明则道契于内。法验则术彰于外。,经明法验而两全。内功外行而俱有。此是住丛林者之规范。升仙者之梯蹬。非丛林无以陶镕大众之德性。非梯蹬何以希求出世之真仙。若肯诚心修道二六时中刻刻提斯时时检点。在世端能出世。居尘自可离尘。回出是非之门。直达无为之路。逍遥宇宙。出入虚无。自由自在。无灭无生。方寸不立一尘妙用直超三际。若此者了自心一念之诚出世上三途之苦。履长生之道路。脱苦海之迷津。既无前愆之可忏。亦无后过之可悔。无前愆之可忏者。意诚也。无后过之可悔者。心正也。心正则无恶孽。意诚那有灾殃。无恶孽则立到天堂。无灾殃则出离地狱。功高宇宙。德契虚皇。禳灾而灾消。祈福而福至。无求而不应。有感以皆通。课诵诸品仙经及群真宝号。故净口净心净身而有咒安天安地安神而有章。皆有次序。更无躐等。虽是随堂之功课。实为祝, 国祚之大猷。朝夕诵念。昼夜妄疲。直候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方是出家之上事。大丈夫之道德也。是为序。(清…一清道人) , 凡诵经者。切须斋戒沐浴。严整衣冠。诚心定气。叩齿演音。然后朗诵。慎勿轻慢。交谈接语。务要端肃。念念无违。随愿祷祝。自然感应。获福无量。先念步虚。后诵咒章。 ,太上玄门早坛功课经(道众登坛分班序立三礼毕主经吟步虚)

澄清韵琳琅振响,十方肃清,河海静默,山岳吞烟,万灵振伏,招集群仙,天无氛秽,地无妖尘,冥慧洞清,大量玄玄

(主经三称三举)

大罗三宝天尊

题纲

灵音到处,灭罪消愆,宝号宣时,扶危救难,将当有开坛演教之偈 仰劳道众,随声应和。

吊挂

上坛齐举步虚声,祝国迎祥竭寸诚 (跪礼)

当日陈情金阙内,今朝香霭玉炉焚,皇图巩固山河壮,帝道遐昌日月明,万民瞻仰尧舜日,岁稔丰登乐太平。

香供养 (起身)

常清常静天尊 (打躬拜礼)

大启请赞

真心清静道为宗,譬彼中天宝月同,,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上药身中神气精,***具足匪亏盈,,能知混合回风道,金鼎黄芽日日生。

小启请赞

道场众等,人各恭敬, 恭对帝前,讽经如法。

(众道跪诵经咒)

净心神咒

太上台星,应变无停,驱邪缚魅,保命护身。,智慧明净,心神安宁,三魂永久,魄无丧倾

急急如律令

净口神咒

丹朱口神,吐秽除氛,舌神正伦,通命养神。

罗千齿神,却邪卫真,喉神虎贲,气神引津。,心神丹元,令吾通真,思神炼液,道气长存

急急如律令

净身神咒

灵宝天尊 。安慰身形。 ***魂魄。 五脏玄明。

青龙白虎。 队仗纷纭 。朱雀玄武 。侍卫身形。

急急如律令

安土地神咒

元始安镇。 普告万灵。 岳渎真官。 土地祇灵。

左社右稷 。不得妄惊 。回向正道 。内外澄清。

各安方位 。备守坛庭 。太上有命 。搜捕邪精。

***神王 。保卫诵经 。皈依大道。 元亨利贞。

急急如律令

净天地解秽咒

天地自然。 秽气分散 。洞中玄虚 。晃朗太元。

八方威神 。使我自然 。灵宝符命。 普告九天。

乾罗答那。 洞罡太玄 。斩妖缚邪 。度人万千。

中山神咒 。元始玉文。 持诵一遍 。却病延年。

按行五岳 。八海知闻 。魔王束首。 侍卫我轩。

凶秽消散。道气常存。

急急如律令

祝香神咒

道由心学。 心***香传 。香爇玉炉 。心存帝前。

真灵下盼 。仙佩临轩。 令臣关告 。迳达九天。,急急如律令

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 。万气本根 。广修万劫 。证吾神通。

三界内外 。惟道独尊 。体有金光。覆映吾身。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包罗天地 。养育群生。

受持万遍 。身有光明。 三界侍卫 。五帝司迎。

万神朝礼 。役使雷霆。 鬼妖丧胆。精怪忘形。

内有霹雳 。雷神隐名 。洞慧交彻。 五气腾腾。

金光速现 。覆护***。

急急如律令

开经玄蕴咒

云篆太虚。 浩劫之初 。乍遐乍迩 。或沉或浮。

五方徘徊 。一丈之余 。天真皇人。 按笔乃书 。

以演洞章 。次书灵符 。元始下降。 真文诞敷 。

昭昭其有 。冥冥其无。 沉苛能自全。 尘劳溺可扶。

幽冥将有赖。 由是升仙都。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仙人葛公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授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授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授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 *** 三界。升入金门。左玄***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正一***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持诵不退。身腾紫云。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稽首归依众妙道。 至心恭敬二玄真。

今运一心心所议。粗识此经经所因。

空 *** 空无有性。 有无无有色空均。

慧风出自天尊力。 扫除心界不遗尘。

唯愿神光常拥护。证明今日守心人。

今日守心何所证 。不失凡身得道身。

尔时

元始天尊在七宝林中。五明宫内。与无极圣众。俱放无极光明。照无极世界。观无极众生。受无极苦恼。宛转世间。轮回生死。漂浪爱河。流吹欲海。沉滞声色迷惑有无。无空有空。无色有色。无无有无。有有无有。终始暗昧。不能自明。毕竟迷惑。天尊告曰:汝等众生。从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空无定。空色即是。 *** 无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识无空法洞观无碍入众妙门。自然解悟。离诸疑网。不著空见。清净六根。断诸邪障。我即为汝说是妙经。名为护命济度众生。传教世间。流通读诵。即有飞天神王。破邪金刚。***灵童。救苦***。金精猛兽。各百亿万众。俱侍卫是经。随所拥护。捍厄扶衰。度一切众生。离诸染著。,尔时,天尊即说偈曰:视不见我。听不得闻。离种种边。名为妙道。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

尔时

天尊在禅黎国土。与大道真仙万万大千人诸天尊及诸天龙鬼神。尽来 *** 。受吾约束。世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有年灾月厄游城赤鼠之厄。天罗地网之厄。命穷算尽之厄。疾病缠绵之厄。落水波涛之厄。虎狼蚖蛇之厄。水火盗贼刀兵生产之厄。山林树木社稷之厄。土石桥梁之厄。毒药咒诅之厄。惟愿今对,玉皇天尊。大道真圣。忏悔解禳。度脱身中灾厄。一一解散。勿为留难。敕诸天神王。并降圣力道力。承斯经力恩力。卫护***受持念诵此经。已后解禳阳九百六之灾。三衰八难九横五苦之厄。如求如愿。所履平安。出入行藏。所求利益。所愿遂心。于是众等闻说此经。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

无上玉皇心印妙经

上药三品 。神与气精。 恍恍惚惚。 杳杳冥冥。 存无守有。 顷刻而成。 回风混合。 百日功灵。 默朝上帝。 一纪飞升。 知者易悟。 昧者难行。 履践天光。 呼吸育清。 出玄入牝 。若亡若存。 绵绵不绝。 固蒂深根。 人各有精。 精合其神。 神合其气。 气合体真 。不得其真。 皆是强名。 神能入石。 神能飞形 。入水不溺。 入火不焚 。神依形生。 精依气盈。 不凋不残。 松柏青青。 三品一理 。妙不可听。 其聚则有。 其散则零。 七窍相通。 窍窍光明 。圣日圣月。 照耀金庭。 一得永得 。自然身轻 。太和充溢。 骨散寒琼。 得丹则灵 。不得则倾 。丹在身中 。非白非青。 诵持万遍 。妙理自明。

无上玉皇心印妙经

玉清宝诰,志心皈命礼

三界之上。梵气弥罗。上极无上。天中之天。郁罗萧台。玉山上京。渺渺金阙。森罗净泓。玄元一气。混沌之先。宝珠之中。玄之又玄。开明三景。化生诸天。亿万天真。无鞅数众。旋斗历箕。回度五常。巍巍大范。万道之宗。大罗玉清虚无自然至真妙道元始天尊

上清宝诰,志心皈命礼

居上清境号灵宝君祖劫化生九万九千余梵气赤书焕发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开九霄纪元洞玉历而分五劫天经地纬巍乎造化之宗枢阴机阳卓尔雷霆之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玉宸道君 灵宝天尊

太清宝诰 ,志心皈命礼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气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太上老君 道德天尊

弥罗宝诰,志心皈命礼

太上弥罗无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阙太微玉清宫无极无上圣廓落发光明寂寂浩无宗玄范总十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

玉皇大天尊 玄穹高上帝

***宝诰,志心皈命礼

紫微宸极勾陈天宫九光宝苑之中五气玄都之上体元皇而佐司玄化总两极而共理三才主持兵革之权衡广推大德统御星辰之躔次毋失常经上象巍峨真元恢漠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勾陈上宫 ***大帝

星主宝诰,志心皈命礼

大罗天阙。紫微星宫。尊居北极之高。位正中天之上。佛号金轮炽盛。道称玉斗玄尊。璇玑玉衡齐七政。总天经地纬。日月星宿。约四时行黄。道紫垣万象宗师。,诸天统御。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万星教主。无极元皇。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后土宝诰,志心皈命礼

九华玉阙七宝皇房承天禀命之期主阴执阳之柄道推尊而含弘光大德敷蓄于柔顺利贞效法昊天根本育坤元之美流形品物生成施母道之仁岳渎是依山川咸仗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承天效法 后土皇地祗

神霄宝诰,志心皈命礼

高上神霄府凝神焕照宫会元始祖气以分真应妙道虚无而开化位乎九霄之上统理诸天总乎十极之中宰制万化宣金符而垂光济苦施惠泽而覆育兆民恩溥乾元仁敷浩劫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 *** 王

南极长生大帝 统天元圣天尊

北五祖宝诰,志心皈命礼

大道开先玄元阐化教垂今古諡号东华接汉室之将军隐终南而仙契过化每超于劫运示现长在于尘寰启唐朝之英贤悟神仙之秘诀飞剑货药警化无方金廷丞相之高标宝印力辞之勇决霞裾上陟南北统宗天复挺于人豪道遍通于四海发金莲之七朵演仙派于十方长生理被于古今玄妙天垂于率土恢弘至道广度愚迷

慈悲济苦 全真祖师

东华紫府 辅元立极大道帝君

正阳开悟 传道垂教帝君

纯阳演正 警化孚佑帝君

海蟾明悟 弘道纯佑帝君

重阳全真 开化辅极帝君

五祖藏道天尊

南五祖宝诰,志心皈命礼

明真正道行化南天九皇降迹于天台一脉濬通于刘祖***琼花之仙异著悟真之丹书道付杏林不日还元之编集法通鸡足俞琰丹髓之书成***挺出惠州信地悟超神俊刀圭入口神化无方施雷雨于掌中苏生民于世外德彰南海获琼玉之英标道遍遐荒饫法言之灵妙龙虎罗浮之迹武夷玉隆之书过化多方真文备着为神仙之首冠集前代之范模誓愿弘深

慈悲仁圣祖师

悟真 *** ***

杏林翠玄***

道光紫贤***

泥丸翠虚***

琼琯紫 *** 人

五祖藏道天尊

七真宝诰,志心皈命礼

道先一气世显七真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转还丹之诀甘泉润物变朽回春金骨仙姿得四言而契道卫州变化坐十载以成真壁间墨迹之非凡雪竹月松之姿异三井有多生之记一时著显化之功磻溪六年龙门七载道功备而名闻时主丹符锡而掌握神仙石上谈玄空中飞盖元主屡宣而问道甘霖克日以济民早穷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诀。卦图斯演至道大成清静散人探玄得道蓬莱仙路亿劫独持

慈悲济苦,全真祖师

丹阳抱一 无为普化真君

长真凝神 玄静蕴德真君

长生辅化 宗玄明德真君

长春全德 神化明应主教真君

玉阳体玄 广慈普度真君

太古广寍 通玄妙极真君

清静渊真 玄虚顺化元君

七真演化天尊

普化宝诰 ,志心皈命礼

九天应元府。无上玉清王。化行而满十方。谈道而趺九凤。三十六天之上阅宝笈考琼书千五百劫之先位正真权大化手举金光如意宣说玉枢宝经不顺化作微尘发号疾如风火以清静心而弘大愿以智慧力而伏诸魔总司五雷运心三界群生父万灵师大圣大慈至皇至道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人心多散乱 一念皆纯真

欲求无上道 大众转天尊

大众转念 雷声普化天尊

转毕回坛上香跪诵

中堂赞

向来诵经 念念存诚 千真拱听 万圣通灵

应元合气 普化分形 九天有命 三界遵行

消灾忏罪 请福延生 功圆行满 大道证盟,丘祖忏悔文

经功浩力不思议 回向十方诸圣众

愿见真心求忏悔 河沙罪障悉消除

忏悔众等自从曩劫乃至今生。***火风地水以成形。恋香味色声而触法。贪嗔嫉姤恶口妄言。杀盗邪*恣情纵欲。逆辱父母悖负君师。不敬天地神祗。呵风骂雨。不信罪福因果。昧理欺心。遂致报对升沉。轮回展转。受诸苦恼。无有休停。皆由一念之差。障迷自性。妄认六尘之幻。沉溺爱河。今而既获人身。叨亲正教。岂非千生庆幸。一旦遭逢自合省心。早求度世。若夫似前流荡必竟迷失本来。一堕冥途。化为异类。 是故思沉沦苦发清净心。皈奉圣真。特求忏悔。既怜愚昧。原赦罪愆。解释报冤。蠲消魔障。所觊命逢昌运。名注丹台。际遇真师。亲闻至道。精修妙行。增长善芽。尽节玄门。怡神真境。他日运应灭度。自性不致昏迷。径生十善之家。能通宿命。还证上乘之道。承侍虚皇尚。

愿国安民丰时和岁稔 愿真风丕阐道化兴行

愿凶恶化贤邪魔归正 愿兵刑罔措囹圄空闲

愿沉滞升迁冤仇和释 愿参玄学者悟道成真

愿历劫宗亲俱皆超度 愿历世师友同证真常

愿所有眷缘增崇福慧 愿所伤物命早生人天

愿绝食酒荤不相 愿持身端正不履邪*

愿悉破悭贪悉除险峻 愿言无诳妄行贵真诚

愿弱己饶人潜忍忿怒 愿慈心下气恭敬一切

愿不堕边夷不随邪见 愿结交仙友栖集清虚

愿智慧开明神通恢廓 愿广行方便普济群生

愿永断执迷咸归至道

尘劫有尽。我愿无穷(三遍)

端望,帝真曲垂济度皈命礼谢

无上虚皇至真三宝

一者一人有庆 二者二景齐明

三者三农乐业 四者四序和平

五者五祠巩固 六者***澄清

七者七星临照 八者八节安寍

九者九泉开泰 十者十类生成

十一者福留善信 十二者大道兴行

一切神光普照。一切众圣留恩

一切有情赖善。一切正果成真

普天均乐 四海同春

闻经悟道 罪灭福生(阳日) 重三遍

闻经悟道 叨列南宫(阴日) 重三遍

小赞韵 (众道起身赞韵)

诵经功德 不可思议 诸天诸地转灵机

皇王寿天齐 大道慈悲 万化乐雍熙

大道慈悲 万化乐雍熙

向来礼念诸功德 全赖慈悲为主盟

仰瞻仙仗隐空玄 法部真灵常拥护,灵官神咒

仰启神威豁落将 都天纠罚大灵官

火车三五大雷公 受命三清降鬼祟

手执金鞭巡世界 身披金甲显威灵

绿靴风带护身形 双目火睛耀天地

顷刻三天朝上帝 须臾九地救生灵

银牙风嘴将三千 虎首貔貅兵百万

走火行风前后卫 穿山破石捉邪精

祈晴祷雨济世间 附体圆光通事意

治病驱邪如电闪 收瘟摄毒伏群魔

飞腾云雾遍虚空 号令雷霆轰霹雳

三界大魔皆拱手 十方外道悉皈依

***启请望来临 大赐雷威加拥护

太乙雷声应化天尊,土地咒

经坛土地 神之最灵 升天达地 出幽入冥

为吾关奏 不得留停 有功之日 名书上清

向来诵经功德 上奉,高真。下保平安。赐福消灾。同赖善功。证无上道。,一切信礼。志心称念。

常清常静天尊 不可思议功德,三皈依 志心皈命礼,生生世世。得闻正法。无上(道经师)宝。当愿众生。常待天尊。永脱轮回。学最上乘。不落邪见。

(遇朔望诵四恩三宥),大皈依

四恩三宥同归大藏灵文八难九幽俱入元始净海 愿以此功德庄严无极界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师资与父母法界同宗亲见存增福寿过去早超升 见前清净众各用皈命礼,志心皈命礼,太上(道经师)宝。十方诸天。九十九亿九万九千十方国土。历刦度人清静真一不二法门。本师教主,十方常住(道经师)宝。(宝珠说法元始天尊、玉宸道君灵宝天尊、混元皇帝道德天尊),祝寿文,伏以黄冠羽服。神居云水之乡。宝篆仙经。诚答乾坤之德。小心翼翼。大德昭昭。炉焚真香致恭上启,三清道祖十极高真。万象森罗。二仪列宿。诸天诸地诸山诸水亿圣千真。群仙品职。玄门启教演派师尊。南宗北派。五祖七真。天下名山洞府。古今得道先贤。宗坛有祷。无鞅仙灵。是日朝元真宰。当令神员。城隍社令。管界正神。捧香散花。金童玉女。值坛功曹。符使传诚。引奏仙官。云空过往。***访明神。经方主执。***威灵。悉仗真香。普同供养。以今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省 县,观焚修*** 某 兹者,恭逢天运 年 月 日 吉旦良辰,谨率清流登临 宝殿讽诵仙经称,扬圣号延奉高真。恭祈景贶。伏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万民乐业。五谷丰登。世界永久和平。更祈本观香火绵远。教法兴隆。道众修真。有遇进道无魔伏念***众等爰从前世。迨及今生。或三业以索纒。或六根之沉滞。是非海濶。人我山高性亏恬淡之纯心昧冲和之粹。五腊三元。莫识忏禳之礼。四始十直。罔明悔过之仪。匪赖恩光之下映曷令魔障之永清。与道有缘。度人无量。滔滔源流于仙派绵绵不坠于真风。再愿众等。师资同学父母宗亲普天黎庶。檀越信民心地虚明性天昭朗劫运可逃而厄难可免。安处尘寰而动与吉会再冀刀兵八难。无辜杀戮。饥馑殍冻馁死亡离乡别土。殒于道路。既往超虚无之境。见存享安乐之乡。仰凭道力。为上良因。志心称念。,玄都万寿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太上玄门早坛功课经 终

元朝疆域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一说1271年建立,定国号为元),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统一全国。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云南、东北、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内。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灭亡。北迁的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元朝自成吉思汗起历经十五帝163年,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98年。

元朝前期

大元扩张- 至元八年(1271),蒙古大汗忽必烈称帝,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大元”。 九年(1272),在刘秉忠规划下,元朝建都于金国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其统治中心向南部转移。元世祖忽必烈十年(1273),元军攻陷樊城。不久,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随后,元丞相伯颜督率大军沿江东下,宋朝守将或败或降。1275年,宋朝奸臣贾似道被迫出兵应战,但很快战败。 至元十三年(1276),临安陷落,宋恭帝被俘。之后,宋朝大臣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继续在东南沿海坚持抗元,拥立益王赵昰为帝。赵昰死后,又拥立卫王赵昺,继续抗战。至元十五年(1278),文天祥兵败被俘,被囚于大都三年之久,拒绝了元朝的诱降,后从容就义。至元十六年(1279),元将张弘范指挥元军在崖山消灭了宋朝最后的抵抗势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宋朝灭亡。之后,元军曾进攻过周边一些地区,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其中以试图入侵日本的战争最为著名。元朝于1274年和1281年两次入侵日本,但皆因内部不和、不习水战,以及遭遇台风等而遭致惨败。(有学者认为:为忽必烈建造战舰的高丽人有意建造和设计质量极其低劣的船是导致忽必烈的蒙古舰队葬身鱼腹的主要原因)。 灭宋之后 元灭宋后,统治阶层出现了以许衡为首的儒臣派与以阿合马为首的理财派官员之争。由于元廷需要赏赐大量财宝予各封王,加上开支繁重,所以财政日渐紧张。以***及汉化的蒙古人为主的儒臣派官员认为元朝应该节省经费、减免税收。反之以色目人为主的理财派官员认为,南人藏有大量财物,应没收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于是这个问题在元朝廷中没有停止。 元薛禅汗信任色目官员阿合马,设立尚书省解决财政问题。而儒臣则以受汉化更深的太子真金为核心形成一派,与阿合马抗衡。结果阿合马被刺杀,而真金也于其后得病而死。元世祖仍然先后任用***卢世荣、西***桑哥等理财派官员以之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 至元三十一年(1294)元薛禅汗驾崩。由于太子真金早死,帝位由各方争夺。最后,群臣在真金的长子晋王甘麻剌及三子铁穆尔之间选择,由于铁穆尔受元薛禅汗下赐皇太子宝及镇守和林。故晋王甘麻剌退让,铁穆尔即位为元完泽笃汗。 元完泽笃汗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守成局面,并下令停止对外战争,罢征日本、安南,专力整顿国内军政,减免江南部分赋税。他执政末年还成功与长期敌对的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讲和,结束了西北的局面。

元朝中后期

大德十一年(1307),完泽笃汗死,前太子真金之孙海山即位于元上都,是为元曲律汗。并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约定兄终弟及,同时又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帝位复归武宗之子和世剌。 元曲律汗即位后,随即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对孔子的家族、***等加封了种种称号。他为了摆脱财政危机,下令重新设立尚书省,并印发至大银钞,结果导致至元钞大为贬值。至大二年(1309),他与察合台汗国瓜分了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从此灭亡。 至大四年(1311),普颜笃汗即位,但违背前约,封和世剌为周王,令其出镇云南,而改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普颜笃汗即位后,生母兴圣皇太后的重臣铁木迭儿为右丞相。普颜笃汗取消了曲律汗的经济措施,并将曲律汗长子周王和世琜徙居云南,但和世琜在途中起兵前往西北游牧。普颜笃汗把和世琜之弟图帖睦尔放逐至南方,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破坏了与曲律汗相约先立和世琜继位,再传位硕德八剌等之约。 延佑二年(1315),曲律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大元的官方思想。 延佑七年(1320),普颜笃汗死,硕德八剌即位,是为元格坚汗。元格坚汗继承了其父普颜笃汗的以儒治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并于至治三年(1323)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他还下令清除朝廷中铁木迭儿的势力,但随着清理的扩大,再加上朝廷中的蒙古保守势力对元格坚汗以儒治国的施政不满,导致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在至治三年(1323)夏天趁格坚汗去上都避暑之机,在上都以南15公里一个名叫南坡的地方,刺杀了格坚汗及宰相拜住等人,史称南坡之变。元格坚汗被行刺后,镇守和林的晋王甘麻剌的长子,真金的长孙,也孙铁木儿率兵南下,杀掉行刺元格坚汗的叛臣后即位,是为叶顺铁木耳汗。叶顺铁木耳汗即位后,封被普颜笃汗放逐到海南岛的图帖睦尔为怀王,镇守建康。 泰定五年(1328),叶顺铁木耳汗死。丞相倒剌沙在上都奉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为帝,而与此同时,元曲律汗的旧部重臣燕帖木儿与河南行省丞相伯颜则分别秘密向漠北和江南遣使,同时迎接周王和世剌与其弟图贴睦儿。结果,图贴睦儿先至大都,在天历元年(1328)自立为帝,是为元札牙笃汗。而和世剌抵达和林后,也宣布即位,是为和元西拉古图土。札牙笃汗表面上表示愿意退位,奉兄为帝,两人遂相会于上都之南,札牙笃汗毒死西拉古图土后称帝。 札牙笃汗重祚以后,大兴文治。天历二年(1329)二月,札牙笃汗设立了奎章阁学士院,掌进讲经史之书,考察历代治乱。又令所有勋贵大臣的子孙都要到奎章阁学习。奎章阁下设艺文监,专门负责将儒家典籍译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同年下令编纂《元经世大典》,两年后修成,为元代一部重要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巨著。 但札牙笃汗在位期间,丞相燕帖木儿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导致大元朝政更加***。札牙笃汗于至顺四年(1333)去世后,为洗刷他毒死哥哥(元和西拉古图土)的罪行,遗诏立年仅七岁的和西拉古图土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宜林奇葆。但元宜林奇葆仅在位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不久后燕帖木儿也去世。元宜林奇葆的长子妥欢贴睦尔被札牙笃汗皇后卜答失里从静江(广西桂林)召回并立为帝,是为元图干铁木耳,又称元宣仁普孝皇帝。 元图干铁木耳在位之初,右丞相伯颜的势力很大,把持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图干铁木耳放在眼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图干铁木耳与伯颜的矛盾日益尖锐,后来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元图干铁木耳终于成功地废黜了伯颜,并控制了政局。 至正三年(1343),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元朝崩溃

大元后期,统治者变本加厉向人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人民被压迫被掠夺更为严重。在泰定二年(1325)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 大元统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因此加速了大元灭亡的进程。至正十年(1350),元***下令变更钞法,铸造“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中统元宝交钞”,但导致物价迅速上涨。次年(1351),元图干铁木耳派贾鲁治黄河,欲归故道,动用民夫十五万,士兵二万。而官吏乘机敲诈勒索,造成不满。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决定在5月率教众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于是刘福通带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指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复宋”旗号,以红巾为标志,其后郭子兴等人也纷纷加入。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寿辉起义。至此揭开了大元灭亡的序幕。元***则派兵镇压各地红巾军,由丞相脱脱亲自督战攻徐州起义军芝麻李部,一度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率军围攻高邮起义军张士诚部,被朝中弹劾,功亏一篑。至正十六年(1356)到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攻占了江南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在北方察罕帖木儿(李察罕)和李思齐等元军将领则开始对北方红巾军展开反攻。至正二十三年(1363),北方红巾军在安丰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元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其它南方起义军和南方大元势力后,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攻陷元大都,元图干铁木耳北逃,元朝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图干铁木耳北遁,明廷认为他顺天明命,给他上谥号为“顺帝”。 北迁的大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对峙,史称“北元”。1370年,元图干铁木耳在上都(今会宁)病逝。

元朝灭亡

明洪武元年(1368,元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徐达率军攻陷元大都(今北京),元图干铁木耳北逃至上都,后逃到应昌,并多次组织反抗,失败后在应昌去世。在明军的继续追击下,元廷逃离中原,最终来到漠北,与明军对峙。 明太祖第六次北征的结果影响巨大,乌萨哈汗脱古思帖木儿逃走后被其部将也速迭尔(阿里不哥后裔)缢杀。从此以后,自忽必烈传下来的成吉思汗的嫡系黄金家族对元***的控制开始崩溃,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自立。 洪武三十一年(1399),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沿岸的吉尔吉斯部首领鬼力赤,否认脱古思帖木儿之子额勒伯克的宗***,将其打败并杀死,取得了统治各部的霸权。额勒伯克之子坤帖木儿继位后也于建文四年(1402)被鬼力赤杀死,大元去国号灭亡,改称鞑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