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窃谓士大夫砥砺名节,轼窃谓士大夫砥砺名节翻译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2 0
  1.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编
  2.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曾说“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而阴助之”(《庄子祠堂记》)。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二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然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轼窃谓士大夫砥砺名节,轼窃谓士大夫砥砺名节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苏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时,已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人,但创作***仍未衰退,而且在艺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自然与雄放 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 辞赋和四六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又认为欧阳修 “论大道似韩愈”、“记事似司马迁”(《六一居士集叙》),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答虔倅俞括》)其次,苏轼心目中的 “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例如“日与水居”的人“有得于水之道”(《日喻》)。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评文》)他的自我评价与读者的感受是相吻合的,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佑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例如《日喻》中的两段比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此文论证了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依赖片面的见闻,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掌握事物规律的道理,说理十分透辟,但它的说理是借助生动的事例,或者说是通过形象来展现的,所以它给读者的印象不但深刻,而且生动鲜明,既能使人得到知性的认识,又能带来审美的愉悦。

又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方面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另一方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自己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应胸有成竹的规律,也是夹叙夹议的范例。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融。《石钟山记》是一篇以论说为主的游记,它围绕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根据实地考察的见闻,纠正了前人的说法,并引伸出对没有“目见耳闻”的事物不能“臆断其有无”的哲理,思路清晰,论证透辟。尤其可贵的是此文的议论是在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中逐步展开的,例如写月夜泛舟察看山形的一段: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仞,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寥寥几笔即画出一个幽美而又阴森的境界,读之恍如身临其境,作者赏幽探险、务实求真的情怀也随之展现无遗。而情景交融的描写又是直接配合议论的,堪称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

由于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全文仅八十馀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如写景的一段: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茫茫、若有若无的虚幻感觉,又直接为后文写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作了铺垫,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中所罕见。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如《谢量移汝州表》:

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林游缧绁之中。憔悴非人,章狂失志。妻孥之所窃笑,亲友至于绝交。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为已死;饥寒并日,臣亦自厌其馀生。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乐观旷达的精神 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秉性正直,为人坦率,曾自称:“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思堂记》)所以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在许多州郡做过地方官,了解民情,常把耳闻目见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写北方遭受蝗旱之灾的农民:“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雪复作》)又写南方水灾侵袭下的百姓:“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当时赋税沉重,谷贱伤农,对外岁币的负担也都压在农民身上,他们千辛万苦收获了粮食,也难以对付官府的征敛:“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吴中田妇叹》)

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如晚年所作的《荔支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NextPage]

从唐代的进贡荔枝写到宋代的贡茶献花,对官吏的媚上取宠、宫廷的穷奢极欲予以尖锐的讥刺。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然如此敢怒敢骂,可见他的批判精神是何等执着!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璧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如在黄州作的《寒食雨二首》,写“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心态,语极沉痛。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在他笔下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多石崎岖的坡路则被写成“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韩愈贬潮州,柳宗元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然而当苏轼被贬至惠州时,却作诗说:“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之二)及贬儋州,又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是笔势飞腾,辞***壮丽,并无衰疲颓唐之病,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是苏轼从儋州遇赦北归时所作,流露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阔怀,气势雄放。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例如“春畦雨过罗纨腻”(《南园》)、“相排竞进头如鼋”(《王维吴道子画》)、“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守岁》),都脍炙人口。又如《百步洪》中连用七喻描摹奔水:“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真正做到了妙喻连生。苏轼读书破万卷,用典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因用典过多,他有时也遭致后人的批评,但在多数情况下,苏诗的用典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达到了如水中着盐的妙境。例如他作诗安慰落第的李廌说:“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 就堪称用典精妙的范例。苏诗中的对仗则既精工又活泼流动,构思打破常规。例如:“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过永乐文长老已卒》),对法生新,不落俗套。正因为苏轼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所以他能够超越技巧,作诗挥洒如意,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如《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看似平淡实则奇警,看似松散实则精练,诗中几乎不复可睹具体的技巧,因为它的艺术追求是从整体上着眼的。

清人赵翼评苏诗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瓯北诗话》)的确,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首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临流照影,汲水煎茶,都是极其平常之事,但苏轼写成“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泛颍》);“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汲江煎茶》),就格外生动有趣。又如他只用“三尺长胫阁瘦躯”一句,便活画出病鹤无精打***的清癯之态。他叙写“惠州有潭,潭有潜蛟……虎饮水其上,蛟尾而食之,俄而浮骨水上”的传说,也只用“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十字即写尽其情状。即使是十分难于处理的题材,在苏轼笔下往往能化难为易,举重若轻。比如《续丽人行》咏唐代画家周昉的一幅“背面欠伸内人”,对一个背面的美人如何描写?苏轼先从虚处落笔,推想画中人之美貌:“若教回首却嫣然”,再把此美人想象为杜甫当年在曲江头远远望见的一个背影,最后又以民间夫妻相敬如宾的故事作为反衬,慨叹美人深闭宫内的不幸。想落天外,却又非常切题,显示出驾驭题材的非凡能力。

就像其文论一样,苏轼对诗歌风格也主张兼收并蓄。他曾模仿过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孟郊乃至同时诗友黄庭坚的诗风,无不维妙维肖。“短长肥瘦各有志,玉环飞燕谁敢僧”(《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的多元化审美情趣使他能欣赏各种不同的风格倾向。苏轼尤其重视两种互相对立的风格的融合,所以在评论他人诗文时提出了“清远雄丽”、“清雄绝俗”的术语。苏轼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毫无疑问,苏诗的主导风格是雄放,有些作品甚至有粗豪而缺少馀蕴的缺点。然而苏诗中许多佳作已经做到了刚柔相济,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例如《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描写细致,层次分明,但又笔势骞腾,兴象超妙。惆怅的心情与潇洒的风度融于一体,且流露出豪迈之气,典型地体现出苏诗的风格特征。

以“元佑”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躁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对词境的开拓 以诗为词的手法 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苏诗在词的创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诗人墨客只是以写诗的馀力和游戏态度来填词,写成之后“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胡寅《酒边集序》,见向子諲《酒边集》卷首)。词在宋初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同上),不能与“载道”、“言志”的诗歌等量齐观。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说柳永《八声甘州》中的名句: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见赵令畦《侯鲭录》卷七),称道蔡景繁的“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与蔡景繁书》)。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他在《与鲜于子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颇为壮观也。”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宋杨湜《古今词话》即说苏轼“凡赋诗缀,必写其所怀”,金人元好问更认为东坡词是“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新轩乐府引》)。例如他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写的《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卒岁,且斗尊前。

既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时代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经历仕途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稍后在密州写的《江神子?密州出猎》,则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现实中的“射虎”太守和理想中“挽雕弓”、“射天狼”的壮士形象,继范仲淹《渔家傲》词后进一步改变了以红粉佳人、绮筳公子为主要抒情主人公的词坛格局。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徐州时就感悟到“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明月如霜”)。“乌台诗案” 以后,人生命运的倏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笑劳生一梦” (《醉蓬莱》)、“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即《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编

1. 宋史,苏轼传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

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

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自己的见地,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

当时社会上崇尚诡谲不合正道的文风,主考官欧阳修希望能(通过主持考试选人的方式来)挽救这种弊病,看见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时,非常惊喜,乃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而以“《春秋》对义”一文(这篇反而是曾巩的文章)为第一。后参加殿试,中乙科。

后苏轼通过写信的方式见到了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当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只当是欧阳修的戏言而不信,后来才终于信服。

2. 宋史 苏轼传 译文(全)

原发布者:一只做梦的猫

原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译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原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译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

3. 跪求 文言文翻译

/f?kz=45701533

宋史*苏轼传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洵将终,以兄太白早亡,子孙未立,妹嫁杜氏,卒未葬,属轼。轼既除丧,即葬姑。后官可荫,推与太白曾孙彭。

熙宁二年,还朝。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曰: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强而复之,则难为力。

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若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所得人才,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

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著而不可挹,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陛下亦安用之?

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神宗悚然曰:“卿三言,朕当熟思之。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轼退,言于同列。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4. 苏轼的文言文

是“瓮算”么? 出 处: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中:“ 东坡 诗注云,有一贫士家惟一瓮,夜则守之以寝。

一夕,心自惟念,苟得富贵当以钱若干营田宅,蓄声妓,而高车大盖无不备置。往来於怀,不觉欢适起舞,遂踏破瓮。

故今俗间指妄想者为瓮算。” 译 文:有一个穷人家,只有一只瓮,夜哗缉糕垦蕹旧革驯宫沫晚就守着它而睡。

一天夜里,心中自己思考,如果能富贵,应该用多少多少钱置办土地房屋,多少多少钱收养歌女,并且高大的车子车盖,没有不全部购置的。在心中想来想去,不觉快乐适意得手舞足蹈,结果就踏破了这只瓮。

因此现在民间指那些有妄想想入非非的人。称他为“瓮算”。

寓 意:此文批判了封建迷信思想。

5. 求林语堂《苏东坡传》中文言文翻译(诗词不用)

原文 一段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欧阳公 : 指欧阳修 棐 (fěi): 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更不道著我 : 再也不谈论我,不传送我的名声了 海外诗 :指苏辙背贬南海时所做的诗 气索 :气短 不韵 : 不雅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辄的意思):就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尝的意思):辨别滋味,品尝

(注释后两项为自己所查,可能有误。)

译文:东坡写的诗词,一下笔就被人们所传诵。每当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一整天都为此高兴,像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一天欧阳修与儿子欧阳棐谈论文章,说到东坡,欧阳修感叹道:“你记住我这句话,30年后,在没有人会谈及我。”崇宁,大观年间,苏东坡被贬南海所做的诗很流行,年轻人再也没有谈论欧阳修的了。这时候,朝廷曾经即使禁止,赏赐的钱加到80万,但是禁得越严密,流传诗文的越多。人们经常凭借收集到的海外诗多相互夸赞。士大夫没有诵读东坡诗文的,便觉得很没面子。但有的人却说东坡的诗没有韵律。

一题: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

答:他有开阔的胸怀。

6. 求翻译一篇古文

试着翻译了一下,仅供参考(纯手打,求给分,话说好长啊。。。。。。。。。。。。。。。)

敕令:

朕在百圣时代(众多圣人在世时,大概是先秦)之后继承了失传的学问,在六籍之中探求含蓄而精微的言辞。将要在这篇文章中使用(找到的的微言,绝学)来缅怀元老旧臣(苏轼)。虽然你无法亲眼见到朕的礼仪,尚且可以在圣旨(的文字)中看到。彰显它(圣旨)用作儒者的尊奉之物,使用它(圣旨)来奖赏你作为帝师的荣宠。

因此已故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赠资政殿学士、谥文忠苏轼。涵养他正直高大的品格,尊崇他崇高明睿的见闻。(你)广泛的观取书籍之多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负载。遥追礼仪、法则之始。大概如同金玉之声。所说的有见识的话语可与孟子相比,讨论国事岂会低于陆贽。

你在嘉祐盛世年间,曾经有特别启用的召见,在熙宁变乱更易时期,上陈了长久治理国家的策略。

感叹异人断断续续的出现,惊悸于谗言的中伤,放逐到岭南海边(偏远之地),却犹如在朝廷(为国家着想),考虑古今兴衰的原因,就像掌握了天地造化一样。没有人能夺走你的高尚的节操,没有谁能获得你自然的名声,名誉。无法推究你生前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评价会在你死后显现。人民传习你元祐年间的学说,家中有苏轼你的书作。

朕多次拿起圣旨又放下(斟酌字句),久久的钦佩你崇高的品行,有如玉般的才能(的你)本可以重用,可惜朕和你不在同一时代了。君子的品行不公开炫耀而能彰显,用以研究时世。

倘九原之可作,

庶千载以闻风

唯而英爽之灵,

服我衮衣之命。

特别追赐苏轼为太师,其余的和以前一样。

7.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一古文

苏东坡传读后感

——论苏东坡的人格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

谢谢***纳哦

8. 宋史 苏轼传全文翻译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一只做梦的猫 原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译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原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译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

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

9. 宋史 苏轼传 译文(全)

《苏轼列传》翻译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辊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政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水汇集在城下,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败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重大犯罪***,您就不说一个字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曰:“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常理。皇上不按一般礼节对待您,您对待皇上,怎么也可以用一般的礼节呢?”王安石大声说:“那我必须得要进言了。”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最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人一定要明白每一个不正确的行为,处死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无辜的,直到天下人都不做(错误的事),才可以。”苏轼开玩笑说:“现在的当官的,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

……

苏轼经常把自己锁在翰林院在皇宫里边过夜,被召进宫在偏殿面见皇上,宣仁太后问他:“你前年做什么官?”苏轼回答:“臣当时是常州团练副使。”太后又问:“现在做什么官。”苏轼回答:“臣现在是待罪(谦称,表示不称职)的翰林学士。”太后又问:“知道为什么突然这样(升到翰林学士)吗?”苏轼回答说:“因为遇到圣主太皇太后和皇帝陛下。”太后说:“不是这样。”苏轼又说:“难道是大臣们的讨论推荐?”太后又说:“也不是。”苏轼惊慌的说:“臣虽然没有什么才能品行,确也不敢利用不正当途径升官。”太后说:“这是先帝的意思。先帝每次诵读你的文章,必然赞叹说‘奇才,奇才!’但还没来得及提拔你。”苏轼不觉痛哭失声,宣仁太后与宋哲宗也跟着哭泣,左右跟随的人也都感动落泪。随后赐作赐茶,撤下皇帝跟前的金莲蜡烛照明把他送回翰林院。

看一下,是不是?

10. 《宋史》苏轼传部分译文

译文: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调任徐州知州。

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漫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

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

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心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

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扩展资料:

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 *** 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

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 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 *** ,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虽然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1. 求《初中课外文言文100篇(阅读精编)》的29~50的译文和答案

原文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

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3辨慧:能说会道且聪明伶俐。未知所况:不知道如何来描述。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答案

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

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

3.①

4.如初升的弯月。

译文黄琬小时候聪明,祖父黄琼做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看不见日食情况,黄琼把听见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招他问日食遮了多少。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黄婉当时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认为极其与众不同。

2. 求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初中的

1。

芒山盗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jué)。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

母与之乳,盗啮断 *** ,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故恨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2)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芒山有盗临刑(3)愿如儿时一吮母乳(2)盗一菜一薪(4)母与之乳A、(1)与(2)相同,(3)与(4)不同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D、(1)与(2)不同,(3)与(4)相同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2。

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翻译文中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识之D、学而时习之这则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3。

衰溺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翻译下面的句子。1。

中济,船破,皆游。2。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4。 七录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翻译下面的句子。1。

如是者六七始已2。 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②名之者谁③不能名其一处也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5。

害群之马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

’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

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2。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适遇牧马童子(适合)B。

问涂焉(通“途”,路)C。 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罢了)D。

黄帝再拜稽首(第二次)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6。曾参教子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解释下列句子。1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曾子对妻子说的话,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7。盲人坠桥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矣。

过者告之曰:“勿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操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乃自哂三声,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解释下列句子。1。

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2。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8。

外科医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

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

医曰:“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解释下列句子。

1。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

2。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

本文写外科医生的可笑,讽刺了什么?9。 苛政猛子虎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

3.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编21、23(急求

21请君入瓮

文言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邱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编辑本段译文

有人告密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绩串通谋反,太后(武则天)便命令来俊臣审这个案子。(一天)来俊臣请周兴到家里作客,他们一边议论一些案子,一边相对饮酒。来俊臣对周兴说:“有些囚犯再三审问都不肯认罪,有什么办法使他们招供呢?”周兴说:“这很容易!(只要)拿一个瓮,用碳火在周围烧(这个瓮),然后让囚犯进入瓮里去,什么罪他敢不认?”来俊臣就(吩咐侍从)找来一个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在周围烧着,于是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有人告密你谋反,(太后命令我审问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瓮里去吧!”周兴非常惊慌,当即磕头认罪。 或:有人。 命:命令。 方:正。 索:要。 鞫(jú):审问,追究。 瓮:大坛子 承:认罪。 推事:议论公务。 炙:烤。 内状:上交皇帝的奏本。 推:***。 伏:承认。 当:应该,应当。 因:于是。

22出人头地

原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注释 对义:对答经义方面的问题。 殿试中乙科:天子亲自主持的考试,且难易度为甲科和乙科。 梅圣俞:北宋诗人。 避:让。 始哗不厌:开始时议论不休。 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自己的见地,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当时文风不正、内容怪僻的弊端不断蔓延,主考官欧阳修希望能(通过主持考试选人的方式来)消除这种弊病,看见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时,非常惊喜,乃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而以“《春秋》对义”一文(这篇反而是曾巩的文章)为第一。后参加殿试,中乙科。后苏轼通过写信的方式见到了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当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只当是欧阳修的戏言而不信,后来才终于信服。

希望可以帮到你,给不给分都没关系,只要对你有帮助,这才是朋友不是吗?

2楼上面是***网站的

还有学校委员的话老师应该会相信你的 我是生活委员

4. 求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十篇(附答案)求大神帮助

一、画皆以人重 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京、卞②④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

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

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阅读训练 l、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听茶声然 B.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相许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钱不直:_ ②后世见者必宝之: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 、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①“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②永叔,即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参考答案 1、B(这样),……的样子; 2、①值 ②把……当宝贝,珍爱、喜爱; 3、①后来(世)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 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 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 4、D; \ 5、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欧阳修 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xiāo)。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

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

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枭: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所以求益耳 ②人疾之如仇敌 2、指出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人疾之如人仇敌,恶之如鸱枭。( ) 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

4、短文告诫人们的一个道理是 ◆参考答案 1、①用来…… ②痛恨; 2、状语后置; 3、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4、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傲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往往,每每。③沃;浇。

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人坏话。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dan吃; ②wo洗 ③ji供应 ④cha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②妻子的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揭示主题 四、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迨:等到。 ⑤倍:同“背”,背诵。

阅读训练 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苦人 ( ) ②迨能倍诵乃止 ( ) ③迨能倍诵乃止 ( ) ④咏其文 (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墨子九距之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

5.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解:①值:适逢。 ②郡:此指城。 ③相视:看望你。

④败义:毁坏道义。 ⑤一:整个 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1、选出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吾欲之南海 B、水陆草木之花

C、怅恨久之 D、属于作文以记之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今死矣,子速去。

(2)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3、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发?

1、B 2、(1)我现在要死了,你赶快离开。(2)(我)从老远的地方来看你,可你却让我离开,使我成为一个不讲道义而只顾求生的人,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3) 朋友有病,(我)不忍心丢下他(独自离开)。3、友情无价。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赤城的友爱,它比生命还值得人们珍惜。

译文: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兵进攻郡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来看你,你却让我离开,让我舍弃正义来保全性命,这哪里是我荀巨伯做的事!” 胡兵进城后,对荀巨伯说:“我们的大军一到,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我宁愿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来代替朋友的性命。” 胡兵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重道义的郡城!”于是撤回大军。整个郡城都得以保全。

6. 初中文言文阅读精编⑤越人遇狗原文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摇尾

越人在路上遇到一只狗,那狗低着头摇着尾巴发出人的语言说道:“我擅长于捕猎,捕到的猎物和你平分.”那越人很高兴,带着狗一起回家.喂给它米饭和肉,像对待人一样去对待它.狗受到盛情的礼遇,一天天的傲慢起来,猎取的野兽,必定是自已全部吃掉.有的人就讥笑那越人说:“你喂养它,它捕猎到的野兽,狗全部吃了,你凭什么还要养狗呢?”那越人醒悟了,因此给狗分野兽的肉的时候,多的给自己.狗恼怒,咬他的头,咬断了他的脖子,就跑着离开了.把狗当成家人养,然后却又和狗争食,哪有不失败的呢!讥讽那些巧言善骗、贪得无厌、凶狠残忍的邪恶小人 对于恶人和恶势力,不要姑息纵容.到自己无法忍受的时候,就难免自取其祸的.此所谓养虎为患是也.。

7. 跪求

《寇准求教》原文: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译文: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权术不够。”

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

”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读之,读到“不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说我。”《心正则笔直》原文:穆宗时,以夏州书记入奏。

帝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

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 ”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译文:唐穆宗时,柳公权夏州书记的身份上奏折。唐穆宗说:“我曾经在佛庙见到你的笔迹,想(你)很久了。”

随即拜柳公权为侍书学士。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回答说:“心思端正则用笔才能端正,这样才成法度。

”唐穆宗变了脸色,明白他是在用书法下笔来进谏。《管仲不谢私恩》原文: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译文:管仲被捆绑(在囚车上),从鲁国押往齐国。

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经过齐境边疆绮乌城,向守疆的管理祈求饮食。绮乌的守疆官吏跪着帮他送食,十分恭敬的样子。

(随后,)守疆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如你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那时)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如真的像你说的,我将会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除此,)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疆的官吏听了,对他很不满意。 《子贡问政》原文: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翻译: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 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食物。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太宗论安定之本》原文:房玄龄奏:“阅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翻译: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 ”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

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太宗罢朝》原文: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弄得我经常不自在。 ”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

太宗震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陶母责子》原文:陶侃,东晋之大将军也。

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时为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

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是国家的栋梁,对待老百姓就像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世人都很敬重他。 陶侃青年时***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干鱼送给母亲。

母亲对使者说:“这坛干鱼是哪里来的?”使者回答说:“是官府的。”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干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并且回信,责备陶侃:“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公物(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荆人涉澭》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翻译: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

澭水突然。

索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班氏谓之志,志,记也。正义:天地位,日月明,四时序,阴阳和,风雨节,群品滋茂,万物宰制,君臣朝廷尊卑贵贱有序,咸谓之礼。五经六籍,咸谓之书。故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云云。

 太史公曰:洋洋索隐:音羊。洋洋,美盛貌。邹诞生音翔。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正义:言天地宰制万物,役使群品,顺四时而动,咸有成功,岂藉人力营为哉,是美善盛大众多之德也。故孔子曰?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余至大行礼官,索隐:大行,秦官,主礼仪。汉景帝改曰大鸿胪。鸿胪,掌九宾之仪也。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

 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人体安驾乘,正义:时证反。为之金舆错衡以繁其饰;集解:周礼王之五路有金路。郑玄曰:?以金饰诸末。?索隐:错镂衡扼为文饰也。诗曰?约軧错衡?,毛传云?错衡,文衡也。?正义:为,于伪反。错作?■?,七公反。目好五色,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乐钟磬,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口甘五味,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集解:周礼曰:?羞用百有二十品。?郑玄曰:?羞出于牲及禽兽,以备其滋味,谓之庶羞。?郑众曰:?羞者,进也。?情好珍善,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故大路越席,集解服虔曰:?大路,祀天车也。越席,结括草以为席也。?王肃曰:?不缘也。?正义:按:括草,蒲草。越,户括反。皮弁布裳,集解:周礼曰:?王视朝则皮弁之服。?郑玄曰:?皮弁之服,十五升白布衣,积素为裳也。?正义:以鹿子皮为弁也。按:襞积素布而为裳也。朱弦洞越,集解:郑玄曰:?朱弦,练朱丝弦也。越,瑟底孔。?大羹玄酒,集解:郑玄曰:?大羹,肉湆不调以盐菜也。玄酒,水也。?所以防其*侈,救其雕敝。索隐:雕谓雕饰也。言雕饰是奢侈之弊也。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仲尼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集解:孔安国曰:?禘祫之礼,为序昭穆也,故毁庙之主及群庙之主皆合食于太祖。灌者,酌郁鬯,灌于太祖,以降神也。既灌之後,列尊卑,序昭穆。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不欲观之。?

 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备三归。集解:包氏曰:?三归,娶三姓女也。妇人谓嫁曰归。?循法守正者见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索隐:言子夏是孔子门人之中高弟者,谓才优而品第高也,故论语四科有?文学子游、子夏?是。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孔子曰?必也正名?,於卫所居不合。集解:论语曰:?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马融曰:?正百事之名。?仲尼没後,受业之徒沈湮而不举,或适齐、楚,或入河海,正义:论语云***挚适齐,亚饭干适楚,鼓方叔入于河,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鲁哀公时,礼坏乐崩,人皆去也。岂不痛哉!

 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正义:秦***择六国礼仪,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典法行之。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集解:应劭曰:?抵,至也。?瓒曰:?抵,归也。?索隐:按:大抵犹大略也。臣瓒以抵训为归,则是大略大归,其义通也。自天子称号正义:称,尺证反。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於治,躬化谓何耳,正义:孝文本纪云上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令衣不曳地,帏帐不得文绣,治霸陵皆以瓦器。是躬化节俭,谓何嫌耳,不须繁礼饰貌也。故罢去之。孝景时,御史大夫晁错明於世务刑名,数干谏孝景曰:?诸侯籓辅,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今大国专治异政,不禀京师,恐不可传後。?孝景用其计,而六国畔逆,正义:吴、楚、赵、菑川、济南、胶西为六国也。齐孝王狐疑城守,三国兵围齐,齐使路中大夫告天子,故不言七国也。以错首名,天子诛错以解难。正义:上纪买反,下乃惮反。事在袁盎语中。是後官者养交安禄而已,莫敢复议。

 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馀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正义:辨音遍。乃***风俗,定制作。上闻之,制诏御史曰:?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集解:应劭曰:?初用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改年为太初。?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於後云。

 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正义:音诤。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於物,物不屈於欲,正义:屈,群物反。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茝,索隐:音止,又昌改反。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笫几席,所以养体也:集解服虔曰:?箦谓之笫。?索隐:疏谓窗也。正义:疏谓窗也。笫,侧里反。故礼者养也。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辨也。所谓辨者,贵贱有等,长少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正义:谓蒲草为席,既絜且柔,絜可以祀神,柔可以养体也。侧载臭茝,所以养鼻也;索隐:刘氏云:?侧,特也。臭,香也。茝,香草也。言天子行,特得以香草自随也,其馀则否。?臭为香者,山海经云?臭如蘼芜?,易曰?其臭如兰?,是臭为草之香也。今以侧为边侧,载者置也,言天子之侧常置芳香於左右。前有错衡,所以养目也;集解:诗云:?约軧错衡。?毛传云:?错衡,文衡也。?和鸾之声,集解:郑玄曰:?和,鸾,皆铃也,所以为车行节也。韩诗内传曰鸾在衡,和在轼前,升车则马动,马动则鸾鸣,鸾鸣则和应。?服虔曰:?鸾在镳,和在衡。续汉书舆服志曰鸾雀衡也。?正义:皇偘云:?鸾,以金为鸾,悬铃其中,於衡上,以为迟疾之节,所以正威仪行舒疾也。?步中武象,骤中韶濩,所以养耳也;集解:郑玄曰:?武,武王乐也。象,武舞也。韶,舜乐也。濩,汤乐也。?正义:步犹缓。缓车则和鸾之音中於武象,骤车中於韶濩也。龙旂九斿,所以养信也;集解:周礼曰:?交龙为旂。?正义:斿音旒。寝兕索隐:按:以兕牛皮为席。正义:兕音似。尔雅云兕似牛。持虎,索隐:持虎者,以猛兽皮文饰倚较及伏轼,故云持虎。刘氏云?画之於旍竿及楯仗等?,以今所见为说也。鲛韅集解:徐广曰:?鲛鱼皮可以饰服器,音交。韅者,当马腋之革,音呼见反。?索隐:以鲛鱼皮饰韅。韅,马腹带也。弥龙,集解:徐广曰:?乘舆车金薄璆龙为舆倚较,文虎伏轼,龙首衔轭。?索隐:弥亦音弭,谓金饰衡枙为龙。此皆王者服御崇饰,所以***武,故云?所以养威?也。此文皆出大戴礼,盖是荀卿所说。刘氏云:?薄犹饰也。璆然,龙貌。璆音虬。?所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索隐:言人谁知夫志士推诚守死,要立名节。仍是养生安身之本,故下云?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是解上意,言人苟以贪生之为见,不能见危致命,若者必死。若犹如也,言执心为见,如此者必刑戮及身,故云?必死?。下文皆放此也。正义:夫音扶。要音腰。孰知犹审知也。出死犹处死也。审知志士推诚处死,要立名节,若曹沬、茅焦,所以养生命也。孰知夫轻费用之所以养财也,正义:费音芳味反。轻犹薄。言审知尟薄费用则能畜聚,所以养财货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正义:言审知恭敬辞让所以养体安身。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正义:言审知礼义文章道理所以养其情性。此四科,是儒者有礼义,故两得之也。

 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正义:苟,且;若,如此也。言平凡好生之人,且见操节之士,以礼义处死,养得其生有效,如此者必死也。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正义:言平凡好利之人,且见利义之士,以轻省费用,养得其财有效,如此者必害身也。怠惰之为安,若者必危;正义:惰,徒卧反。言平凡怠惰之人,且见有礼之士,以恭敬礼让,养得安乐有效,如此者必危亡也。情胜之为安,若者必灭。索隐:覆解上?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正义:胜音叔证反。言平凡好胜之人,且见利义之士,礼义文理,养得其情性有效,如此者必灭亡也。此四科,是墨者无礼义,故两失之也。故圣人一之於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於情性,则两失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失之者也。索隐墨者不尚礼义而任俭啬,无仁恩,故使人两失之。易曰?悦以使人,人忘其死?是也。是儒墨之分。正义:分,扶问反。分犹等也。若儒等者是治辨之极,彊固之本,威行之道,功名之总,则天下归之矣。

 治辨之极也,彊固之本也,索隐:自此已下,皆是儒分之功也。正义:固,坚固也。言国以礼义,四方钦仰,无有攻伐,故为彊而且坚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正义:以礼义导天下,天下伏而归之,故为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正义:以礼义率天下,天下咸遵之,故为功名之总。总,合也,聚也。王公由之,正义:言由礼义也。所以一天下,臣诸侯也;弗由之,所以捐社稷也。故坚革利兵不足以为胜,索隐:覆上?功名之总也?。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楚人鲛革犀兕,所以为甲,坚如金石;宛之钜铁集解:徐广曰:?大刚曰钜。?正义:宛城,今邓州南阳县城是也。音於元反。钜,刚铁也。施,钻如蜂虿,索隐:钻谓矛刃及矢镞也。轻利剽?,正义:上匹妙反,下音速。剽?,疾也。卒如熛风。正义:卒,村忽反。熛,必遥反。熛风,疾也。然而兵殆於垂涉,唐昧死焉;集解:许慎曰:?垂涉,地名也。?庄蹻起,楚分而为四索隐:?乔音其略反,楚将之名。言其起兵乱後楚遂分为四。按汉志,滇王,庄蹻之後也。正义:以?起?字为绝句。或曰楚庄王苗裔也。按:括地志云?师州、黎州在京西南五千六百七十里。战国楚威王时,庄蹻王滇,则为滇国之地?。楚昭王徙都鄀,楚襄王徙都陈,楚考烈王徙都寿春,咸被秦逼,乃四分也。然昭王虽在庄蹻之前,故荀卿兼言之也。参。是岂无坚革利兵哉?索隐:参者,验也。言验是,楚岂无利兵哉。正义:参,七含反。言蹻、楚国岂无坚甲利兵哉,为其不由礼义,故众分也。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汝颍以为险,正义:括地志云:?汝水源出汝州鲁山县西伏牛山,亦名猛山。汝水至豫州郾城县名濆水。尔雅云?河有澭,汝有濆?,亦汝之别名。颍水源出洛州嵩高县东南三十五里阳乾山,俗名颍山。地理志高陵山,汝出,东南至新蔡县入淮;阳乾山颍水出,东至下蔡入淮也。?江汉以为池,正义:江即岷江,从蜀入,楚在荆州南。汉江从汉中东南入江。四水为楚之险固也。阻之以邓林,集解:山海经曰:?夸父与日逐走,日入,渴,欲得饮,饮於渭河;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骃谓邓林後遂为林名。索隐:按:裴氏引山海经,以为夸父弃杖为邓林,其言北饮大泽,盖非在中国也。刘氏以为今襄州南凤林山是古邓祁侯之国,在楚之北境,故云阻以邓林也。缘之以方城。正义:括地志云:?方城,房州竹山县东南四十一里。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馀里,名为方城,即此山也。?然而秦师至鄢郢,举若振槁。索隐:振,动也,击也。槁,乾叶也。正义:鄢音郾。括地志云:?故城在襄州安养县北三里,古郾子之国,邓之南鄙也。又率道县南九里有故郾城,汉惠帝改曰宜城也。郢城,荆州江陵县东北六里,即吴公子光伐楚,楚平王恐,城郢者也。又楚武王始都郢,纪南故城是也,在江陵北十五里也。?是岂无固塞险阻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纣剖比干,囚箕子,为炮格,刑杀无辜,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索隐:言无人必保其性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

 古者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集解:徐广曰:?试,一作?诫?也。?正义:诎,丘勿反。试,用也。城郭不集,沟池不掘,正义:求勿反,又求厥反。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固者,无他故焉,明道而均分之,正义:分,扶问反。言明儒墨之分,使礼义均等,则下应之如影响耳。时使而诚爱之,则下应之如景响。有不由命者,然後俟之以刑,***知罪矣。正义:事君以礼义,民有不由礼义者,然後待之以刑,***知罪伏刑矣。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尤其上,知罪之在己也。是故刑罚省而威行如流,无他故焉,由其道故也。故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传曰?威厉而不试,刑措而不用?。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正义:类,种类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正义:恶音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索隐:邹音遍。正义:偏,疋然反。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故王者天太祖,集解:毛诗叙曰:?文武之功起於后稷,故推以配天焉。?诸侯不敢怀,索隐:怀,思也。言诸侯不敢思以太祖配天而食也。又一解,王之子孙为诸侯,不思祀其父祖,故礼云?诸侯不敢祖天子?,盖与此同意。大夫士有常宗,集解:礼记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百世不迁者,谓别子之後也。?所以辨贵贱。贵贱治,得之本也。郊畴乎天子,索隐:畴,类也。天子类得郊天,馀并不合祭,今大戴礼作?郊止乎天子?是也。止或作?畴?,因误耳。社至乎诸侯,索隐:言天子已下至诸侯得立社。函集解:音含。索隐:啗音含。含谓包容。诸侯已下至士大夫得祭社,故礼云?大夫成群立社曰置社?,亦曰里社也。邹诞生音啗徒滥反,意义亦通,但不见古文,各以意为音耳。今按:大戴礼作?导及士大夫?,导亦通也。今此为?啗?者,当以导与蹈同,後?足?字失?止?,唯有?口?存,故使解者穿凿也。及士大夫,所以辨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钜者钜,宜小者小。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集解:郑玄曰:?古者方十里,其中六十四井出兵车一乘,此兵法之赋。?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集解:谷梁传曰:?天子至于士皆有庙,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士二。始封之者必为其太祖。?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庙,集解:礼记曰:?庶人祭於寝。?所以辨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

 大飨上玄尊,俎上腥鱼,集解:郑玄曰:?大飨,祫祭先王,以腥鱼为俎实,不臑孰之也。?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大飨上玄尊而用薄酒,食先黍稷而饭稻粱,祭哜先大羹集解:郑玄曰:?哜,至齿。?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大隆。索隐:贵本亲用,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太一者,天地之本也。得礼之文理,是合於太一也。隆者,盛也,高也。得礼文理,归于太一,是礼之盛者也。故尊之上玄尊也,正义:皇侃云:?玄酒,水也。上古未有酒,而始之祭但酌水用之,至晚世虽有酒,存古礼,尚用水代酒也。?俎之上腥鱼也,豆之先大羹,一也。索隐尊之上玄尊,俎之上生鱼,豆之先大羹,三者如一,皆是本,故云一也。利爵弗啐也,集解:郑玄曰:?啐,入口也。?索隐:按:仪礼祭毕献,祝西面告成,是为利爵。祭初未行无算爵,故不啐入口也。成事俎弗尝也,索隐:成事卒哭之祭,故记曰?卒哭曰成事?。既是卒哭之祭,始从吉祭,故受胙爵而不尝俎也。三侑之弗食也,索隐:礼,祭必立侑以劝尸食,至三饭而後止。每饭有侑一人,故有三侑。既是劝尸,故不相食也。大昏之未废齐也,索隐:废齐,谓昏礼父亲醮子而迎之前,故曲礼云?斋戒以告鬼神?,是昏礼有齐也。大庙之未内尸也,始绝之未小敛,一也。索隐:此五者皆礼之初始,质而未备,亦是贵本之义,故云一也。大路之素帱也,集解:礼记曰:?乘素车,贵其质也。?郑玄曰:?素车,殷辂也。?索隐:帱音稠。谓车盖以素帷,亦质也。郊之麻絻,集解:周礼曰:?王祀昊天上帝,服大裘而冕。?论语曰:?麻冕,礼也。?孔安国曰:?冕,缁布冠。古者绩麻三十升布以为之。?正义:絻音免。亦作?冕?。丧服之先散麻,一也。集解:仪礼士丧礼曰:?始死,主人散带,垂之三尺。?礼记曰:?大功已上散带也。?索隐:大路已下,三事相似如一,故云一也。散麻取其质无文饰,亦贵本也。三年哭之不反也,集解:礼记曰:?斩衰之哭,若往而不反。?清庙之歌集解:郑玄曰:?清庙谓作乐歌清庙。?一倡而三叹,集解:郑玄曰:?倡,发歌句者。三叹,三人从叹。?县一钟尚拊膈,集解:徐广曰:?一作?搏膈?。?索隐:县一锺尚拊隔。隔,悬锺格。拊音抚。隔,不击其钟而拊其格,不取其声,亦质也。邹氏隔音膊,盖依大戴礼也。而郑礼注云搏,拊柷敔也。朱弦而通越,一也。索隐:大瑟而练朱其弦,又通其下孔,使声浊且迟,上质而贵本,不取其声文。自?三年?已下四事,皆不取其声也。

 凡礼始乎脱,索隐:脱犹疏略也。始,初也。言礼之初尚疏略也。成乎文,索隐:言礼成就有文饰。终乎税。集解:徐广曰:?一作?悦?。?索隐:音悦。言礼终卒和悦人情也。大戴礼作?终於隆?,隆谓盛也。故至备,情文俱尽;集解:徐广曰:?古?情?字或***借作?请?,诸子中多有此比。?正义:言情文俱尽,乃是礼之至备也。其次,情文代胜;索隐:音升,又尸证反。或文胜情,或情胜文,是情文更代相胜也。大戴礼作?迭兴?也。其下,复情以归太一。索隐:言其次情文俱失,归心浑沌天地之初,复礼之本,是归太一也。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正义:自?天地?以下八事,大礼之备,情文俱尽,故用为下则顺,用为上则明也。

 太史公曰:至矣哉!索隐:已下亦是太史公取荀卿礼论之意,极言礼之损益,以结礼书之论也。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益损也。本末相顺,索隐:谓礼之盛,文理合以归太一,至礼之杀,复情以归太一。隆杀皆归太一者,是本末相顺也。终始相应,索隐:礼始於脱略,终於税,税亦杀也,杀与脱略,是始终相应也。正义:应,乙陵反,当也。至文有以辨,索隐:言礼之至文,能辨尊卑贵贱,故云有以辨也。至察有以说。索隐:言礼之至察,有以明隆杀损益,委曲情文,足以悦人心,故云有以说也。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小人不能则也。正义:小人犹庶人也。则,法也。言天下士以上至于帝王,能从礼者则治安,不能从礼者则危乱,庶人据於事,不能法礼也。

 礼之貌诚索隐:有本作?恳诚?者,非也。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弱。正义:言礼之貌信深厚矣,虽有邹子坚白同异之辩明察,入於礼义之中,自然懦弱败坏也。其貌诚大矣,擅作典制褊陋之说,入焉而望。索隐:言擅作典制及褊陋之说。入焉,谓入礼则自嗛望知其失。正义:言礼之貌信广大矣,虽有擅作典制褊陋之说,文辞入於礼义之中,自然成*俗褊陋之言。其貌诚高矣,暴慢恣睢,索隐:恣睢犹毁訾也。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索隐:言訾毁礼者自取队灭也。正义:言礼之貌信尊高矣,虽有暴慢恣睢轻俗以为高之属,入於礼义之中,自然成坠落暴慢轻俗之人。故绳诚陈,集解:郑玄曰:?诚犹审也。陈,设也,谓弹画也。?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集解:郑玄曰:?衡,称也。县谓锤也。?正义:县音玄。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错,索隐:错,置也。规,车也。矩,曲尺也。正义:错,七故反。则不可欺以方员;君子审礼,则不可欺以诈伪。正义:诈伪谓坚白同异,擅作典制,暴戾恣睢自高也。故陈绳,曲直定;悬衡,轻重分;错规矩,方员□;审礼,诈伪自消灭矣。故绳者,直之至也;衡者,平之至也;规矩者,方员之至也;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集解:郑玄曰:?方犹道也。?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能思索,索隐:索,求也。谓之能虑;能虑勿易,正义:易谓轻易也。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焉,圣矣。正义:好,火到反。言人以得礼之中,又能思审索求其礼,谓之能思虑;又不轻易其礼,谓之能坚固。能虑,能固其礼,更加好之,乃圣人矣。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日月者,明之极也;无穷者,广大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正义:道谓礼义也。言人有礼义,则为圣人,比於天地日月,广大之极也。

 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索隐:隆犹厚也。杀犹薄也。文貌繁,情欲省,礼之隆也;文貌省,情欲繁,礼之杀也;文貌情欲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礼之中流也。正义:言文饰情用,表里外内,合於儒墨,是得礼情之中,而流行不息也。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正义:中谓情文也。步骤驰骋广骛不外,正义:骛音务。言君子之人,上存文饰,下务减省,而合情文,处得其中,纵有战阵杀戮邪恶,则不弃於礼义矣。三皇步,五帝骤,三王驰,五伯骛也。是以君子之性守宫庭也。索隐:言君子之性守正不慢远行,如常守宫庭也。正义:宫庭,听朝处。喻君子心内常守礼义,若宫庭焉。人域是域,士君子也。索隐:域,居也。言君子之行,非人居亦弗居也。正义:处平凡人域之中,能知礼义之域限,即为士及君子也。外是,民也。索隐:外谓人域之外,非人所居之地。以喻礼义之外,别为它行,即是小人,故云外是人也。於是中焉,房皇周浃,曲得其次序,圣人也。索隐:房音旁。旁皇犹徘徊也。周浃犹周匝。言徘徊周浃,委曲得礼之序,动不失中,则是圣人之行也。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索隐:言君子圣人有厚大之德,则为礼之所积益弘广也,故曰?甘受和,白受***,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忠信,则礼不虚道?。然此文皆荀卿礼论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正义:言君子内守其礼,德厚大积广,至於高尊明礼,则是礼之终竟也。此书是褚先生取荀卿礼论兼为之。

 索隐述赞礼因人心,非从天下。合诚饰貌,救弊兴雅。以制黎甿,以事宗社。情文可重,丰杀难***。仲尼坐树,孙通蕝野。圣人作教,罔不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