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之又损之道的理解_损之又损是成语吗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12 0
  1. 损之又损之道
  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全文和翻译。
  3.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什么意思
  4.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什么意思?
  5.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感悟

为学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道既损,损之又损。

损之又损之道的理解_损之又损是成语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翻译:

不断追求学问,损耗道德。

损耗道德之后,再度损耗。

最终达到无为的境地。

无所作为却能做到无不可为。

治理天下常常是通过无为而达成的,

但当有事情出现时,

就不足以征服天下了。

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句话表明,人在不断追求学问的过程中,会逐渐耗损自身的道德修养。它告诉我们,专注于追求学术知识的同时,也需要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避免因为片面追求学问而失去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二、为道既损,损之又损。

这句话强调了追求道德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反复阶段。当一个人努力追求道德之时,可能会经历一些挫折和损耗,然而,这种损耗并不会停止,而是会继续发生。换句话说,道德修养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需要不断努力和反思。

三、以至于无为。

这句话意味着在修行过程中,最终会达到无为的境地。无为并非指不做事,而是指在内心平和无欲的状态下,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毫不费力。这种境界体现了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即凡事顺其自然,没有强求和执着。

四、无为而无不为。

这句话强调了无为境地的价值和作用。当达到无为的境地时,我们不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束缚,凡事都能从容应对,毫无阻碍。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智慧和修养已经成为我们行动的基础,我们能够自由地选择适合的行为方式,为社会他人做出积极贡献。

五、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句话指出了治理天下的智慧。在平时,我们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处事,不刻意追求功利,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然而,在面对真正的困难和挑战时,仅靠无为是不够的,需要有明确的行动***和应对策略。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取得成功和征服天下。

总之,这段话告诉我们,在学习和修身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避免过度追求学问而损害道德。同时,我们要经历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渐达到无为的境地,让自己在无为中不断成长和发展。最终,通过无为和有为的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影响周围的人和事,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损之又损之道

当然是孔子的老师了,老子教会孔子“损之又损”之道。

损之又损之道

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pi)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祛;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孔子家语

译文:你不仅要聪明,还要懂得愚笨,你立下悍马功劳,但是要懂得谦让;你很勇敢,但是要懂得胆怯;你很富有,但要懂得谦虚,这就是损之又损之道!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不同思想提倡主要区别在于古代学者的避;古代讲究“避天、避地、避人、避世”孔子因避人而离开了鲁国,如丧家之狗,但他从来不避世,这就是古代儒家和道家乃至别家的区别,不像他们“天下有道则显,无道则影”。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全文和翻译。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道德经》

人到中年,不仅有中年危机,更有被社会熏染后的城府和老道。还美其名曰:"厚黑学"。

曾有个老师给我们上课,开课第一天就说:"人到四十岁以后就很难交一个新的知心朋友,它不在是酒后打一架就是兄弟,也不是酒多搭个肩成为兄弟"。诚然,经过世俗的侵染后,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利益,名声。虚伪的把自己包裹的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严严实实,难以剥开。

昨天参加了一个朋友的晚宴。真的是酒喝多了。居然又要加一次隔壁加过微信的学者。还被取笑了一下。这真是被酒伤记忆,不行不行的感觉。以前从来没有出过这洋相。看来还是要得时刻保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的慎独才行。当然,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想混个脸熟也着实不能随心所欲。

? 如果说40岁之前不断做加法,那么40岁之后就应该学会做减法。起码要保持能一边做加法同时一边做减法。该忘记的一定要学会忘记,该舍弃的一定要舍弃,毕竟"人生除了生死其它都是擦伤"。

要做到逐步淡泊名利。培养内心的充盈和强大。庄子说:"吾生有涯而学无涯,用有涯随无涯殆矣"。如果把这句话引申展开,那么名利无止境,交友无穷尽。只有懂得取舍,放下,才能不受外在的名利,物欲影响。把生活过的潇洒自如。

先师说:"世界有道,我们就聪明起来吧!出来做事吧!世界纷乱我们就笨起来吧!随波逐流吧!"

么么虎

2021年5月23日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什么意思

原文:

为学①日益,为道②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

①为学:即世人所谓学习知识。

②道:道德。为道:修道。

③无为而无不为:任凭万物自行衍化而不加以干预,便是无不为;若天地不仁,而万物自化。

求学使知识愈发广博,修道使欲望愈发稀少。使欲望少之又少,至于无所作为的境地。无所作为而无不作为。

1、大益不益,大得不得。故日有所益,不若日有所损;学有所得,不若学有所失。

2、万般学问,寡欲匡过为首;千秋事业,建道立德当先。

3、作人无甚高远的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的功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菜根谭》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什么意思?

意思: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该句出自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揭示道理:

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就太难了。

普通的人,叫他做学问,才用功读了一个礼拜的书,便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去玩了,为学不能日益。去修道做工夫的话,放不下,刚打坐几天,又觉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无味,浪费时间,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为道日损”也做不到。

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为学未益、为道未损的情况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样过了一生。这就是我们读了《老子》以后,自己应该反省的地方。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感悟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一、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二、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三、出处

《道德经》

赏析

本章讲“为学”和“为道”的问题。他先讲“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愈积累愈多。老子轻视外在的经验知识,认为这种知识掌握得越多,私欲妄见也就层出不穷。“为道”和“为学”就不同一。它是透过直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它不断地除去私欲妄见,使人日渐返朴归真,最终可以达到“无为”的境地。

这一章所讲的“为学”是反映“政教礼乐之学”,老子认为它足以产生机智巧变。只有“清静无为”,没有私欲妄见的人才可以治理国家。因而,老子希望人们走“为道”的路子。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四十八章中讲了这样一段话,原文是: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其中的.益:作“增加”讲;.损:作“减少”讲;.取:在这里是“管理”的意思。

这段话译成现代文是: 追求学问的人,只是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又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静无为、不扰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政举骚扰民生,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

我的理解和感悟是这样的: 为学是“日益”,一天天增长;而为道则是“日损”,一天天去掉自己的主观妄念和幻想,从而接近于道的自然法则。把自己主观性的东西减损到了“无”,就符合道了, 符合道后做任何事情,就可以成功了,这就是“无为而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老子主要阐述了为学和为道的不同。

他对为学的观点是:要坚持不懈地向外探索新知,知识是无限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所以我们对知识的探索也就永远没有尽头。庄子也说过“吾生也有崖,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指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无限知识的追求中去;而我们形容在学海地永远探索还有句俗语,是“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在鼓励我们要对自然的知识进行永不停顿地探索。但是我们纵然是用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也不可能把世间所有的知识学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因为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得认识宇宙和人类社会,而知识能使人们的认知更接近于真理,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知识。不过,知识是无限的,这就好比我们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航行,永远也不可能到达真理的中心,也就只好“望理兴叹”了。

老子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理智地从对外界的探索转向了对内在规律的探索,其实就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也就是对道地追求。

为道则需要我们时刻剔除心中的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个“平常心”指的就是道。如果人们在修道的过程中不断摒弃心中的杂念,使私欲渐渐消除,最后就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前面说过,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更是不妄为。不妄为也就是合乎了道的德行,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能符合自然规律,那么不妄为就变成了无所不为了。

“无为而不为。”这一思想贯穿老子《道德经》的始终,他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思想,尽管中国古代有许多学者也提出了“无为”的主张,然而真正把这一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只有老子。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从表面来看,“无为”是消极的、倒退的;但从本质上来讲,无为实际上是在发展变化中避开了矛盾的对立面,使其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无欲无穷的境界。

我见过秦皇岛的渤海,见过青岛的黄海,到过上海和浙江的东海,听过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看过中途岛之战,---------等等。在静下心来的冥想中,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蔚蓝色的大海,无边无际的太平洋,想象着自己走进了深深的太平洋,像一条无忧无虑的小鱼一样,畅游在太平洋的深处,看到了一条年代久远已经斑驳的战舰,在战舰的四周,是各种各样的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泳,看到了小虾、带鱼、黄鱼、水母等等鱼类,还看到了宛如潜艇的鲸鱼、鲨鱼、海豚、海象等等,我就想,这些没有思想、没有语言的鱼类,它们从远古到现在,一直遵从着自然的进化过程,它们能做的只是顺应自然的进化规律,它们没有能力想着怎样改变自然规律,所以它们才显得无忧无虑。相比于我们人类,少了许多的烦恼和忧愁,这也就提醒我们人类,要放弃改造或者改变自然规律的想法,应该更多的是顺应自然,把人类的欲念和妄想减少到最低,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共生,达到与这个世界的完美融合

仅以此文参与路法西殿下的圣贤书友会投稿,不喜欢的网友不用点赞,一带而过就行。但我还是感谢殿下组织的这个活动,让我们重读《道德经》等中华文化的经典,让我们在重读或新读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升华和感悟到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