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根祸胎指的是红楼梦中的谁,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说的是谁两首西江月词有什么作用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1 0
  1. 西江月说的是古典名著中哪个人物
  2. 最简要地概括《红楼梦〉中贾宝玉 林黛玉 王熙凤 的人物特点 (大约每人概括150字就行了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 有什么作用
  4. 红楼梦解读第3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5. 《西江月.井冈山》中的“西江月”是什么?并请简述这首词所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蔡义江解西江月二首

西江月·嘲贾宝玉二首(第三回)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孽根祸胎指的是红楼梦中的谁,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说的是谁两首西江月词有什么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说明]

林黛玉初见贾宝玉作者对宝玉的外貌作了一番描绘,接着说:“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的极确。”就是这二首。

[注释]

1.皮囊——外表,长相。佛家称人的躯壳为臭皮囊。

2.草莽——杂草,无用之物。这句意思是:肚子里没有儒家那套仕途经济学问。

3.潦倒——困顿。

4.世务——一般社会的一套人情世故。程高本作“庶”,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务。今从甲戍、庚辰诸本。

5.文章——这里特指那些“诗云子曰”儒家书籍和八股之类的时尚之学。

6.偏僻、乖张——偏僻,行为不端正而偏激;乖张,性情古怪。这里说宝玉言行违背社会***,不合中庸之道。

7.乐业——对家业感到满意。

8.不肖——不像(肖)自己祖先的子孙,即所谓逆子。

9.寄言——告诉。

10.纨袴、膏粱——指代富贵人家子弟。纨袴,细绢裤。膏粱,见《好歌注》注。

11.莫效——不要效法。

[鉴赏]

这两首词里说贾宝玉是“草莽”、“愚顽”、“偏僻”、“乖张”、“无能”、“不肖”等等,看来似嘲,其实是赞,因为这些都是借封建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作者用反面文章把贾宝玉作为一个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了出来。

在曹雪芹的时代,经宋代朱熹集注过的儒家政治教科书《四书》,已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具有莫大的权威性。贾宝玉上学时,贾政就吩咐过“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然而贾宝玉对这些“最要紧的东西”偏偏“怕读”,以至“大半夹生”,“断不能背”。这当然要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草莽”、“愚顽”、“无能”、“不肖”了。但贾宝玉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读的书却爱如珍宝;他给大观圆题额,为芙蓉女儿写诔文,也显得很有才情。在警幻仙姑的眼中,他是“天分高明,性情颖慧”。可见,思想基础不同,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也不一样。

贾宝玉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仕宦道路,尖刻地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贾宝玉这些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偏僻”、“乖张”、“大逆不道”的言行,正是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而“那管世人诽谤”,则更是对他那种傲岸倔强的叛逆性格的颂扬。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他毕竟是一个生长在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他厌恶封建统治阶级的人情世故,不追求功名利禄,却过惯了锦衣玉食的剥削阶级生活。所以,一旦富贵云散,家道败落,也就必然“贫穷难耐凄凉”了。

细究词意,宝玉后来不幸的遭遇,是与他始终不改其“偏僻” 、“乖张”的行为有关的(当然,贾府之败还与王熙凤等人的劣迹有关)。他挨父亲板子那次,贾环告他逼*母婢,这还不过是“手足耽耽小动唇舌”,然已足使“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旦真正遭到“世人诽谤”,后来当然要严重得多。袭人曾因宝玉“心迷”黛玉,错向她诉说了“肺腑”之言,而“吓得魄消魂散”,禁不住掉泪暗想:“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如何处置,方可免此丑祸!”(第三十二回)看来,在曹雪芹笔下,这个所谓“不才之事”和由此招来的“丑祸”确是没有能够避免,因此宝玉才会落到我们在《好了歌注》中已说过的那种“贫穷难耐凄凉”的境地。

宝玉惹出祸来,“累及爹娘”,这才叫做“孽根祸胎”,(第三回脂批:“四字是血泪水盈面,不得已,无可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才可以在这首词中用“古今不肖无双”这样重的话。倘若他如续书所写,能接受老学究讲经义的开导和钗、袭(居然还有黛玉!)的劝谏,终于去读《四书》、学时艺、考科举,改“邪”归“正”,这还能说他是“愚顽”、“偏僻”、“乖张”吗?他在“却尘缘”之前,自己既能高中乡魁,荣受朝封,光耀祖上,又生了个“贵子”继承祖业,“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怎么还能说他是“天下无能第一”呢?该说他“于国于家有望”才是!从封建观点看,如此终于没有“辜负”“天恩祖德”、“师友规训”的回头浪子,岂不正可作为“纨绔与膏梁”效法的榜样吗?可见,续书所写违背了曹雪芹写贾宝玉的原意,不但使我们在理解曹雪芹这两首词时产生矛盾,而且也歪曲了《红楼梦》原来的主题思想。

西江月说的是古典名著中哪个人物

《红楼梦》第三回,西江月词有两首。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1]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道德标准衡量,贾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 贾宝玉不***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取种种方式宣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相貌好是真,“腹内草莽”就未必.贾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绌.他写的《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等,表现出了像样的文学家的风范,连薛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承认他懂得多.他并不是“腹内原来草莽”、“不通世务”,而是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贾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这样的贵族青年,按封建阶级“接班人”的标准要求,那是“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样“理朝廷、治风俗”,为皇帝做个贤臣良相;也不能像王熙凤那样治家理财,撑起家业的门面,所以说是“于国于家无望”了.于是他就成了贵族之家的“子弟戒”了.

这两首词集中地描绘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这个典型的意义也就在对封建阶级的叛逆上.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贫穷难耐凄凉”一句.这是预示贾家败落后,贾宝玉要有一段困苦不堪的生活经历.《红楼梦》第十九回写贾宝玉去袭人家探视,袭人的母亲和哥哥慌忙招待贾宝玉,摆上一桌子果品,可是袭人觉得没有一样可吃之物,只给贾宝玉拈了几个松子瓤,吹去细皮,用手帕托给贾宝玉.这表现出贾宝玉是十分娇贵的.就在这个地方,脂砚斋有条批语说:将来贾宝玉“寒冬噎酸甭,雪夜围破毡”.对照起来看,他日后的处境是十分凄凉的.贾宝玉在在曹雪芹原著的八十回以后的经历虽然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有一段贫穷的经历是可以肯定的,同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大相径庭.[1]

最简要地概括《红楼梦〉中贾宝玉 林黛玉 王熙凤 的人物特点 (大约每人概括150字就行了

说的是《红楼梦》中的人物,男主人公贾宝玉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 有什么作用

1.在封建统治阶级眼里,贾宝玉是一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一个形象。贾宝玉生性“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第三回],所以,他虽然生长在贵族统治阶级家庭里,但自幼并没有受到封建主义统治势力正常的熏陶教育,他的思想同当时的世俗社会相抵触,跟封建秩序相违背。当然,贾宝玉之所以会在其隶属着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眼里形成这样的印象,是和他自幼的表现分不开的。

2、贾宝玉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形象,贾宝玉其实是那个年代——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萌芽的历史时期,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在封建主义母体里萌动着的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胎儿.

红楼梦解读第3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写的是风、月、蝉、鹊,蛙,田野,星,雨,山,乡村,小桥等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摘自古诗词鉴赏辛弃疾《西江月》阅读及翻译赏析

《西江月.井冈山》中的“西江月”是什么?并请简述这首词所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贾雨村偶遇同僚,告诉他被革职的官吏可以起复的好消息,冷子兴忙献计贾雨村,可以通过林如海把他推荐给贾政,由贾政把他推荐给朝廷,如此就可以复官了。

林如海为报雨村训教黛玉之恩,帮助贾雨村,正好,黛玉外祖母派人来接黛玉去贾府,于是,雨村与黛玉同行。雨村到了中都,在贾政的帮助下谋得个金陵应天府的官职,随即上任。

这一回主要写黛玉进贾府,在贾府的所见所闻,由黛玉带出贾府几个重要人物的出场。第二回读者通过冷子兴之口,对贾府中的一干人物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第三回,这些人物要一一亲自出场表演了。

黛玉没到贾府之前,就听得母亲跟他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打起全副的精神来观察贾府,应对贾府中的人和事。未进贾府,黛玉在轿子里观察到了贾府的外观,果然与别家不同,门前有威严的大狮子,还有华冠丽服的门卫,进门之后,换了三茬抬轿子的仆人,可见贾府的仆人之多,等级之森严,侯门深似海。还未拜见外祖母,已经被外祖母拥入怀中,哭泣。哭毕,拜见了外祖母和舅母们。二人谈起黛玉母亲,又不免又是哭泣。贾母云“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亲,今日一旦先舍我去了,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后文王夫人也曾说“只说你这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的体统。”可见贾敏在做娘家的时候得到了万千宠爱,如今去世,而黛玉又是贾敏唯一的血脉,贾母自然也把黛玉如当初疼爱女儿般疼爱了。从这一回的结尾,给黛玉安排住处,可以看出,贾母把黛玉和宝玉同等看待。因为两人都是贾母的心头肉,这也为宝玉和黛玉的情感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回出场的两个重要人物是王熙凤和贾宝玉。先说说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连黛玉都在心里暗暗吃惊,贾府怎有这样放诞无理的人物,待到熙凤出来,黛玉观察得很仔细,把熙凤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了一遍。“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条、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眼中的王熙凤,从穿着打扮到容貌身材,果然是与众姐妹不同。黛玉虽不知道这是何人,但已料到这必是贾府的重要人物,忙起身接见,只是不知道如何称呼,在众姐妹的提醒下知道了,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接着是王熙凤的一番表演,赞、哭、喜,虽是围绕黛玉的变化,可真正的目的只是表演给贾母看。因为在贾府,得到了贾母的宠爱,就可以为所欲为。熙凤与王夫人的对话也特别精彩,问月钱,找缎子,处处都显示着熙凤的精明能干。

接着黛玉要去见两个舅舅,但都没有见着,作者本就不想让黛玉见着两个舅舅,这样可省去许多重复的笔墨,而黛玉又必须让她去见两个舅舅,一是,如此,才合乎规矩,外甥女来到了舅舅家,自然要去拜见舅舅的;二是,黛玉给通过到两个舅舅家,观察到整个贾府的房屋格局,以及内在的陈设。由此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贾府威严的外观,我们也可以借黛玉之眼看到贾府内部华贵的摆设,特别是,“荣禧堂”这个皇帝亲手书写的匾额。同时让王夫人与黛玉单独相处,王夫人才能向黛玉单独介绍自己的儿子,让读者看到王夫人眼中的宝玉,“孽根祸胎,混世魔王”,黛玉把王夫人所说的宝玉和自己母亲谈到的宝玉一对比,暗暗决定远离宝玉。

吃过晚饭,正当黛玉对宝玉已经没有了兴趣,不想再见他之时,宝玉却偏偏要出场了。而且是出场了两次,第一次从外面走来,黛玉一见却完全不似自己想象的样子,也不是大家描述的样子,黛玉“便吃一大惊,心里想,好生奇怪,到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黛玉吃惊,因为,一则,在黛玉看来,宝玉完全不是王夫人和自己母亲描述的样子,“惫懒人物、懵懂顽劣之童”而是“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观之可亲;二则自己仿佛在哪里见过宝玉。这也照应第一回的“木石前盟”绛珠仙草还泪报恩之说。此为宝玉第一次出场,专写黛玉观察宝玉。

宝玉再次出场,换了装束,“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越发让人感觉亲切了。可是作者偏偏要世人如何批宝玉,两首《西江月》道出了宝玉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奉劝世人,不要像宝玉这样。

周汝昌在《红楼小讲》中写道“一部《石头记》本来就是以宝玉一生的遭逢经历为主体的书,曹雪芹十年辛苦,百种艰辛,费尽精神心血,笔墨才情,所为何事?只为写宝玉其人而已。照一般情形讲,作家既然竭尽心思去描写刻画他的主人公,那一定是把最美好的词语来赞美颂扬他。可是,曹雪芹却一反常例。他专门以贬笔写宝玉,他对宝玉很多不敬之词,一部书中几乎尽是说宝玉的坏话。”两首《西江月》词就是典型的代表,站在封建卫道士的立场批判宝玉。似贬实褒,其实这是两首对宝玉的赞歌。

宝玉的出场才真正为我们揭开的黛玉的面纱,“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眼中的黛玉的描写完全不涉及服饰,可知宝玉眼中没有那种尘俗之物,宝玉眼中的黛玉完全是属于性灵的,充满着空灵之美,脱俗之美,病态之美,伶俐之美。看到这个神仙似的妹妹,宝玉就想知道黛玉是不是也和自己一样有玉,当听到黛玉没有玉时,宝玉登时发起了痴狂病,摘下玉来,狠命摔去,说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宝玉的摔玉情节,可知在宝玉心中,妹妹的地位比自己还高,连妹妹都没有的玉,自己也不稀罕,故而要把它摔了。这摔掉的实际是男权,宝玉并不以自己是男性为荣,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惊世骇俗的。《红楼梦》之所以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在于它的思想是超前的,在封建社会男人都不把女人当人看的时候,曹雪芹就看到了女性的价值,就有了男女平等的思想,甚至认为女性要比男性还要高贵。

2018/3/10

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这首词匠心别运,画意盎然。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善用古语和成语,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练,极富感染力,典型与高度概括了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典型概括是这首词一个突出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词里热烈赞颂了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黄洋界保卫战是红军以弱克强、以少胜多的一个战例,虽然这次保卫战只是井冈山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却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它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它高度概括了整个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但红军民最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