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乘万骑归北邙全诗,千乘万骑归北邙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5-31 0
  1. 2021-08-04义解三国(十) 童谣,本是预言
  2.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是什么意思!?

三国演义第三回好词好句好段如下:

1、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

2、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

千乘万骑归北邙全诗,千乘万骑归北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4、丁原仗义身先丧,袁绍争锋势又危。

5、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顺我者生,逆我者死,只见吕布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果然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好句摘抄:

1、既生瑜何生亮。

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3、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4、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5、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6、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

7、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8、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9、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10、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

11、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

12、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13、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2021-08-04义解三国(十) 童谣,本是预言

楼主可以看看这句话出处的下一段:

百官失色,帝亦大惊。袁绍骤马出问:“何人?”绣旗影里,一将飞出,厉声问:“天子何在?”帝战栗不能言。陈留王勒马向前,叱曰:“来者何人?”卓曰:“西凉刺史董卓也。”陈留王曰:“汝来保驾耶,汝来劫驾耶?”卓应曰:“特来保驾。”陈留王曰:“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卓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左。陈留王以言抚慰董卓,自初至终,并无失语。卓暗奇之,已怀废立之意。

当时无谋何进想诛杀宦官反遭其毒手,引得董卓进京。少帝陈留王遭挟持出逃后被董卓迎回;少帝举止言谈相当的懦弱,而陈留王才有王者风范。

至于文字出处我认为是嵇康的《广陵散》,但嵇康在此时恐怕还未出生,这个就纠结了!

也有可能是某位神仙的判词吧——就像红楼那样!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是什么意思!?

“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这是书中出现的第一个童谣。预言了灵帝驾崩后,最后两位皇帝的命运。从此,作者以童谣作为依据,显示天意的存在,推演故事的发展。

一帝一王 ? 皆非帝王命

汉灵帝中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89年四月,灵帝病重,由于未立太子,也未留下继位的明文遗诏,就驾崩了,掌权的宦官按灵帝生前愿望,要立庶出的刘协为帝,但是灵帝的嫡长子刘辩,身边有国舅何进,是大将军,掌管国家兵权,母亲是名正言顺的何皇后、***,因此,要刘协即位,就要除去何进。宦官们密谋招何进入宫,趁机杀了何进,结果机密泄露,何进反而要把宦官们一网打尽,他先统领百官在灵帝灵前扶助刘辩也就是汉少帝即位,然后告知少帝的母亲何太后,要诛杀全部宦官,太后不允许,何进就听袁绍的建议,明文下令,招外臣领兵前来洛阳,帮助他铲除宦官。

这就是西凉刺史董卓得以带领大批军马,进入都城洛阳的原因。招外臣领兵入京,原本就是历代帝王最忌讳的危险做法。一旦让人领兵进入京城,就极可能被颠覆江山。因此,没有皇帝的诏书,谁也不敢犯禁,一旦做了,大队人马刚一启程,就会被发现,认为是叛逆,根本无法接近京城。董卓再坏,也不敢轻易出动,很难有机会威胁皇帝和大臣来废掉少帝。因此,何进的行为,可以说是给了董卓千载难逢的机会。

卢植、曹操和其他大臣无论怎样劝说,何进都如鬼迷心窍,一意孤行,尚书卢植见道不同,辞官了,朝廷辞官过半,董卓名正言顺带兵进京,准备控制京城,***大臣听命。于此同时,张让等宦官见性命难保,先下手为强,利用太后找何进入宫,埋伏人手,将何进杀了,袁绍等人发现后,带兵冲进宫中,杀尽宦官,火烧宫殿,宫中一片混乱。

就这样张让等宦官为逃命,劫持少帝和其弟弟陈留王刘协,走北宫,突出后,深夜一路往北邙山而去,途中少帝与刘协因混乱与宦官们走失,藏在河边的草丛荆棘,少帝十四岁,陈留王未满十岁,兄弟俩吞声忍痛,露重衣湿,饥寒交迫,直到五更后,爬出岸边,才被百姓所救,后被百官和禁军寻到,簇拥回京。

此时书中写道:“先是洛阳小儿谣曰:‘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至此果应其谶。”谶,就是预言,真的应验了先前童谣的预言。

可见,洛阳童谣,在事情发生前,就给出了预告,但谁也不知这是何意,等事情过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童谣说的意思是皇帝不像皇帝,藩王不像藩王,国家众臣和将士为寻找被劫持的帝王,千乘万骑四处追寻,奔走于北邙山。

回宫后,象征帝王正统权威的玉玺,却失踪了,这也意味着,童谣预言了刘辩即将失去帝位,而刘协即将成为末代皇帝,但无论是哪位当皇帝,都注定名存实亡,没有了皇权。因此“帝非帝,王非王”。历史过去后,人们才恍然大悟。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童谣不是儿歌吗?为何会变成预言,其实周朝时,就有史官对童谣下了定义,跟今天的含义完全不同。

童谣本预言 ? 警人君 ? 言未来

“上天儆戒人君,命荧惑星化为小儿,造作谣言,使群儿习之,谓之童谣。” (出自《东周列国志》)意思是说, 上天为警示人世间的君王,会让荧惑星,即火星(古代视为不详)变成小孩,造出适合儿童传唱的谣言,并让其他众多的儿童学会这些话,把它叫作童谣。这句定义,是东周太史伯阳父的解释。因此童谣在古代早期是谣谶,“谶”就是今天说的预言,古人相信这些由儿童传唱的歌谣,找不到来源和出处,代表天意,预告未来和灾祸。

史官之言,表明童谣,传自天上的荧惑星,主要目的是警戒人世间的为君者归正德行,否则天降灾难,无法避免。含义跟今天完全不同。既是对君王的警告,又有着未卜先知,代天预言未来世间走向和人物命运的神秘力量。很显然,童谣的预言,多为灾祸,极为不祥。而汉末的童谣,在《三国演义》里,大致出现了8次之多,因为屡屡应验,令人闻之色变。

灵帝末年的“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这句童谣,出自《后汉书》的记载, 其实《三国演义》中,一半的童谣都有史书记载,比如大家熟知的预言董卓废掉汉少帝后死于非命的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就是一例。《后汉书》解释:“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 天意若曰:卓自下摩上,以臣陵君也。青青者,暴盛之貌也。不得生者,亦旋破亡。”史书认为,童谣在预告天意,大致是说,董卓以下犯上,以臣子的身份凌驾于君王之上,看似权势正盛,其实很快就要被灭,死于非命。

可见中国古代的史书,明确记载天意的存在,并非***的虚构。同时表明,童谣不仅警告为君者,也一样警告为臣者,为臣不义,必遭恶报。作者正是以这样的神传文化的历史观在构思和推演三国的故事。表明义理,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神传天定的。用以规范人的。背离义理,必受天谴。

看《演义》明《红楼》

《红楼》是指《红楼梦》。其实不仅《三国演义》是站在神传文化的角度在构思***,四大名著皆是如此,大家只要注意读原著开头的第一回,就能看到作者明写天意的安排,看到人世间发生的故事,与天紧密相关,只不过主题不同。

比如《红楼梦》同样以书传道,但传的是让人看透世间梦幻般的***象,劝人悟道修道的理。让人以宝玉看懂身边姐妹们既定的命运的经历,看透名利情,明白人世是天定的大戏。提醒人赶紧悟道,走出苦海。它在第一回就交代该书的来历——来自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巨大的石头,是巨石下凡后经历的故事。

石头就是人间的贾宝玉,因慕人间,央求化成高僧和道人的神带他下凡转生,结束后回到青埂峰,将自己一生在凡间的经历变成文字刻在自己身上,希望将来遇到有缘人将他的经历抄写下来,传给人世,不枉他来人间一趟。结果等来了求道的空空道人,听了石头的话,就抄写下来,带到人世。这就是故事的来历。

而这个空空道人,因为看了这部书,便看透了人世间的因缘与命运,看破红尘的情爱,人与人之间,无论何种关系,不过是有恩报恩,有债还债,缘尽各走各的路,道人因此悟道得道。

这意味着,作者告诉大家,这部书看懂了,就算悟道了。绝对不是爱情悲剧。黛玉就是为了还宝玉在天上时的灌溉之恩,才跟随石头下凡的,因此一生都是泪,事事不如意。作者的目的,就是让人通过宝玉下凡的经历,看懂姐妹们定好的命运,最后悟道。在作者看来,宝玉就是千千万万个迷于世间的人,都来自天上,如果迷在这里,饱受轮回之苦,真的是苦海无边。

因此读古代***,一定要读懂开头的部分,整部书因此常常呈现天意,定数,神佛的足迹和意志,给人意境开阔,神秘莫测之感。他们都是以书传道,劝人修道悟道或者做人重德行善、必须遵循义理。传这些理念,本就是神州历史要达成的两大目的,也是古代读书人的根本本分。这些***,成为名著,定非偶然。

两位帝王遭难后,接着就是进京的董卓,趁机控制了朝廷,他不但没起到何进需要的作用,反倒将少帝废位。

(待续)

《后汉书·五行志》曰:“灵帝之末,京都童谣。至中平六年,少帝登蹑至尊,献帝未有爵号,为中常侍段珪等所执,公卿百官皆随其后,到河上,乃得来还。此为非侯非王上北芒者也。”

1.《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2.《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