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作用及答题格式_托物言志有何作用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11 0
  1. 初中语文各种阅读答题格式
  2. 古诗文,现代文答题技巧
  3. 联想/想象 欲扬先抑 以小见大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卒章显志 寄情于物等等写作手法的作用什么?
  4. 散文阅读答题格式
  5. 分析句子、段落、作用的答题格式有哪些?
  6.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题,关于提问方式以及答题格式和技巧?

对比修辞手法的答题公式如下:

答题公式?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一、阅读公式

托物言志的作用及答题格式_托物言志有何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

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2、某包话在文中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埋下伏笔(记叙文、***);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深化主题(记叙文,***);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

3、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对比:强调了......突出了。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反问:强调了......加强语气。

4、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二、阅读解题技巧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阅读的意义:

阅读可以保持大脑活跃起来,防止它失去能力;阅读可以减少压力,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阅读跟你不同的人,比如来自不同文化或背景的人,了解他们的看法,重新审视原有的偏见。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有助于积累词汇,提高写作能力;可以给我们打拼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初中语文各种阅读答题格式

现代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格式现代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格式

一、 记叙文部分

(一)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二) 表现手法(写作特点):整体

象征:1、形象表现……感情。2、深刻、含蓄,引发联想。

对比:通过……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征(之情)

衬托:陪衬突出+对象+特征。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情节跌宕起伏。

欲扬先抑:造成落差,使+对象+特征更突出形象更丰满;更鲜明抒发……之情;行文曲折。

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虚实相生:激发读者对……的想象。内容丰富,增强+对象+表现力。

以小见大:用小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化抽象为具体,

(三) 修辞(片断)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

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

夸张:夸大(缩小)+鲜明突出对象+特征,表达……之情。

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烈表达……之情。

引用: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对偶:1、句式整齐,有音乐感。2、概括力强。

反语:说反话。讽刺,揭露+对象+本质

关:言在此意在彼,增强……之情。幽默风趣。

(四) 记叙六要素

(五) 记叙顺序

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

倒叙:1、强调。2、制造悬念。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六) 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七) 描写人物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八) 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使景物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富于美感。

(九)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暗示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十)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内容(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结构(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结构(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

3、文末: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

结构(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

(十一)标点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作用: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十二)某句话的某个词可以换成另一个词吗?

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十三)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1、直接表明观点、态度。2、真实。3、作为线索。

第二人称:1、亲切,便于抒情。

附:

4)怎样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含义?

“文中词语的含义”是指词语在文章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语本身的在词典中的释义。语境义具有动态性的特点,所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紧密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特定含义。

解答好这类试题的步骤是: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语言环境。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再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语言环境除了联系上下文之外,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题目考查的重点词语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二是要注意文章中相关的提示性词语,如“这就是”、“因此”、“所以”等等

使用了修辞或象征手法的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应找准几个解释点,紧扣文章中心,一点一点解释,最后综合起来。

(5)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

怎样分析某些句子的含义?

“句子的含义”,一般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

其方法是:

A抓主干的同时,注意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句子的内涵;

B抓关键隐隐约约连用几个相同词性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理解整句含义;

C根据句子运用修辞方法的特征、功能,分析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D根据语境揣摩句子含义。

E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

F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因为社会背景与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

G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H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这主要指那些在文中起总领下文、收束上文、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怎样分析某些句子的作用

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与其在文章中的含义的答题要求也不尽相同,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请看例题:“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对“作用”的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可答为“从孔乙己的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地位来看,说明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一句话、一段话在开头、中间、结尾时的作用。

如果在开头,内容上:开篇点题(主题或话题),或抒发一种情感。结构上:引出下文,统领全文,设置悬念,为后文的情节做铺垫。

如果在结尾,交代结局、真相,表现作者态度。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呼应开头。

如果在中间,通常是承上启下,为后文铺垫、伏笔。

(6)合理想象人物的`表现,写一段文字。

首先要符合上下文情节,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然后根据特定的情境确立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联系学生自身,读感受。仔细阅读文章,把握文章中心,从文中生发出来。

(7)记叙文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与读者没有距离。第三人称可以写得从容自由,无所顾忌。

(8)线索

记叙的线索有:以某个人物为线索的叫人线;以某一事物为线索的叫物线;以某一***为线索的叫事线;以某个景物为线索的叫景线;以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的叫情线。阅读一篇文章,怎样才能迅速地找出线索呢?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表现手法,再多次阅读全文,再次要注意文章的标题;最后要还应该注意文章中从头至尾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和某个事物。

4、开放型试题

(1)评说类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答案多元化,一般不设惟一答案,允许和提倡答题者有个性化的认知。所评论的问题大多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是,在方法、技巧上还应该注意适当的点拨。

①要注意把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即尽量客观地看待事物,实事求是地评价其作用和影响。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本质、主流。

②注意抓住要点,一语中的,可以分为几点来讲,这样会显示思路的清晰;但不提倡面面俱到,尤其是脱离重点的泛泛而论。一般来讲,评论不宜过长,要考虑时间、篇幅等因素。

③语言表述要准确、简明,它不同于仿写,不必刻意追求文***。

(2)心得体会类

这类试题的解答,要注意命题者所设定的具体要求,然后紧密结合阅读材料谈体会,谈所受到的启示。另外要注意确定切入点、即在要求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体会真切、认识深刻的一点来谈。

(3)联想、想象类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所写内容是非现实的,而是通过答题者的思维再创造的。它虽然是主观性极强的试题,但是无论是联想还是想象,都应该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即合于情理。

(5)探究问题类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在这里指的就是思考。解答这类问题,首先是离不开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和准确把握。无论是探究主旨或是写作特点方面的问题,都离不开这一点。其次,探究的结果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6)比较类

这类试题是近年来出现的比较新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也需要注意整体感知,除此之外,要注意比较的“点”,即从哪些方面作比较。有的试题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有的则需要自己去确定。如果是后者,要注意从宏观上去感受,切入点要明确。

(7)实践、运用类

要注意审题,明确问题的内容,然后注意它和选文有怎样的联系。一般来讲,运用类试题与选文的联系是一种“远距离”接触,既结合选文内容,又不受其制约。(这考点很含糊,是说相关典故名言的拓展吗?或是提供与主题相关材料,进行探究,或是与实践活动、口语交际结合起来)

(8)感受类

感受类试题的特点是与选文结合得比较紧密,无论是提出建议、陈述理由,还是谈认识说感想,都有一个源自选文的“触发点”,或者从全文的角度设题,或者是从局部内容设题。因此解读原文就显得十分重要。谈感想,往往要“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自己的生活”,不要面面俱到,只谈一点,谈明白、谈深刻,切合题意就可以了。

古诗文,现代文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的考点 常见考试类型:?

1. 总体感知,归纳主题 2. 理清层次,把握结构 3. 辨明特色,分析手法 4. 品味语句,理解含义 5. 推敲词语,解析词义 6. 依据原文,拓展发挥 ?

一、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注意记叙的人称:①第一人称(真实可信);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③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

***三要素:人物、情节(开端、发展、***、结局)、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二、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 顺叙的作用: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2. 倒叙的作用:埋下伏笔,突出重点,加强表现力,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避免叙述平板

和结构单调。?

3. 插叙的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和衬托作用,可以帮助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 ?

三、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1. 描写的种类:?

① 环境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⑴表现自然条件(氛围)的良好或恶劣(渲染气氛);?

⑵交代故事、人物的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

⑶如在文首,往往为后文的情节、人物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⑷为主要人物的形象、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烘托人物,揭示主旨)。 ② 人物描写:肖像(外貌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③ 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小的景物片断的描写。?

④ 场面描写:同一时间、地点、众多人物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要有特定的场合气氛。?

⑤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 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

四、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可以人物、中心***、时间、地点、物品、思想感情变化

为线索。?

找线索的方法:①标题;②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③抒情议论句 ?

五、概括记叙文中心的一般语言表述形式:

本文记叙(或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景物),表现(或揭露、歌颂、批判)了……的思想(或性格、精神、实质、道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

六、记叙文词句辨析?

1. 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2. 要注意词语的感彩。?

3. 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一词多义等。 4. 要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 5. 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 ?

七、句子的作用?

1. 在文章结构上:①总起;②总结;③承上启下;④铺垫;⑤照应;⑥揭示主题,点明

中心(或点题)。?

2. 在文章内容上: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 在文章中形式上(所起的艺术效果):①修辞的运用;②写作技法上,如设置悬念,对

比映衬,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情景交融,小中见大,升华深化,象征寓意等。 ⑴比喻、拟人: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写出)了…… ⑵排比: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 ⑶夸张:增强感染力,突出(强调)了…… ⑷反问: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了……?

⑸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或引出下文……) ?

八、首尾段的作用?

首段的作用:①交代背景(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②引出话题或写作对象(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③揭示中心(开篇点题);④直接抒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尾段的作用:①总结全文;②呼应开头;③点明中心(点题);④深化主题 点拨也有一种题型是“首尾段可否删掉”,答题时可以删掉的首尾关键看是否有毛病。?

开头“常见病”:?

① 离题太远,绕圈子; ② 不必要的抒情。 结尾“常见病”:?

① 结尾以空洞的口号或表决心结尾,看上去慷慨激昂,其实苍白无力; ② 结尾时说一些与内容无关的话,费力不讨好;?

③ 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结尾时草草收兵,影响全篇文章的表达效果。 ?

九、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有两层含义:①结构上;②内容上)?

关于结构类考题有几种常见类型:?

① 将某个段落(或句子)抽出后问应加在哪两个段落之间,写出理由;

② 或问某个段落可否删掉,为什么写出理由; ③ 也有问行文顺序(或段落)可否颠倒。?

点拨先概括添加或删掉的段义;再答出内容上具体承的什么上,启的什么下;接着答

出结构上具体承的什么上,启的什么下;最后答出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答此类题最容易犯错的是只看结构上的“承上启下”这个术语,答案不具体,根本不答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十、题目的作用:①概括内容;②揭示主题;③提示线索 ?

十一、 部分标点的作用?

1. 引号的用法:①表引用;②表特定称谓;③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④表讽刺或否定;⑤

特殊含义?

2. 破折号的用法:①表注释(解释说明或补充说明);②表插说;③表时间或声音的延

续、中断或停顿;④表意思转折或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⑥用于副标题前?

3. 省略号的用法:①表引文、重复性词语、列举等的省略;②表静默或思考;③表说话

断断续续;④表语言的中断;⑤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⑥表思维的跳跃。 使用省略号应注意:①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不能同时使用;?

②省略号后面一般不用标点。?

十二、 常用的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

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①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②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③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

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④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而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

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⑤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⑥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说明文阅读的考点?

(一)学会把握说明文的说明内容?

1.明确说明对象?

方法: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②抓首括句、中心句、过渡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2.学会抓说明对象的特征(形态、性质、结构、制作、用途、分类、发展变化等方面) 方法:①从关键句中找出事物的特征;?

②从文中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 ?

(二)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结构和顺序?

常用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年代、四季、早晚等)?

空间顺序(注意表示方位的名词)?

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

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方法:①重视首括名、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

②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注意“同类合并”。?

点拨注意条理性的标志词语:如表示时间的词语;表示空间地点的词语;表示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如“一方面”、“另一方面”、“因为”、“所以”、“首先”、“其次”、“再次”等)。 ?

(三)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等。 方法:(判断常见说明方法的标记词语)?

①举例子:例如、如、又如、比如、再如。 ②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

③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④列图表:(表格、)。?

点拨分析说明方法:首先,是指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次,说明了什么特征,以及对下文的作用。说明方法的作用往往就是为了说明该段的中心。一般而言,答案往往可以从文章中找到现成的句子,有的能在本段中找到,有的要从相邻的段落中找。如果没有现成的句子,用来答题的关键性词语也一定能在文中找到。 ?

(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①正确。即语言符合事物实际情况。抓限定词、修饰语(表示时间、空间、数

量、范围、程度等)品味分析。 ②模糊。有时,文中出现“大约”、“大概”、“左右”等看似不够精确的词,这种模糊性表达正反映了事物的实际存在状况,或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议论文阅读的考点([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 (一)把握文章的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判断句或祈使句)。短语、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不能作为论点。答题时注意不要把论点与论题混淆。?

分论点是围绕中心论点提出的,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一篇议论文的几个分论点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材料。?

方法:①看标题、开头、结尾,及中间; ?

②看论据(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

③看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纳); ?

④注意提示语(“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 ?

(二)理解论据及论证作用?

1.分类: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引用名人名言属于理论论据) 点拨

①概括事实论据的表述形式:人物+事情+结果。(其他要素:时间、地点、环境

等如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②根据论点补充事实论据:人物+事例+简短评价。(要典型、简洁)?

2.作用:论证论点(答题时写明什么论据证明了什么论点)?

(三)掌握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正反两方面论证)

2.常用的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作用:充当(作为)事实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论点(观点)。

②引用论证(引证法)?

作用:充当(作为)道理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论点(观点)。?

③对比论证?

作用:通过对比,更突出论证了…… ?

(四)领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联想/想象 欲扬先抑 以小见大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卒章显志 寄情于物等等写作手法的作用什么?

现代文阅读常用术语和答题格式

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位 置 特点或作用

文章(段落)开头 1.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铺垫。

3. 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

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5.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文章(段落)中间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近三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此类。)

2.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文章(段落)结尾 1.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 末段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末段有暗示主题的作用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表达方式的作用

表达方式 散文(***) 随笔(政论文)

种类 分类及说明

记叙 顺序 交代清楚明白 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中,塑造形象,表达主旨。 1.引出需要阐发的事理。

2.作为事理的材料论据。

3.使阐发的事理形象生动。

倒叙 引起悬念

插叙 使叙述完整

补叙 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

抒情 直接抒情 1.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

2.在开头起定文章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 1.抒情的笔法表达事理,即文章主旨。

2.对文章主旨起强调作用

间接抒情

描写 细描、白描 1.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更加形象生动,更好地表达主旨。

2.在***中,主要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1.对事物的描写,往往是作为阐发事理的材料论据。

2.使阐发事理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说服力,更有感染力。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肖像、心理、细节、语言、行为)

议论 1.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

2.中间的议论,常常起过渡或引出主旨的作用。 1.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开头有时是引起话题,在结尾是对主题的总结。

2.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段落的中心。

说明 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修辞手法及作用

修辞 使用后达到的效果(作用) 答题格式

比喻 生动形象具体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确认修辞手法并分析+修辞本身的作用+文中作用(主旨)

拟人 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赋予物以人的情感,便于抒发感情。如果将“物”直接说成“你”,显得亲切自然。(化物为人,亲切自然)

对比 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个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 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 强调、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升华主题。 强调了+加强语气

排比 增强文章的语言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用排比说理,可把论点阐明得更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结构紧凑,文意贯通。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反语 即说反话,故意说与本意相反的话,表达一种讽刺、愤怒或调侃之情。

夸张 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起想象、共鸣。

对偶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借代 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强调。 强调……加强语气等

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用在开头或结尾,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引用 1.插入史实或某一***的作用

插入史实:①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

②具有例证的作用。③丰富内容。

插入某一***: 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2.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①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②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等方面的作用。

3.引用神话传说,除上面部分作用外,蒙上一种神秘色彩

双关 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表现手法及作用

手法 含义 作用

抑扬结合 “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

点面结合 “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较为全面的情况的概述,注意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 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

动静结合 “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 文学作品中可以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

叙议结合 “叙”就是叙述事物的情况;“议”就是发表作者的意见。

记叙和议论交叉进行。 “叙”往往是“议”的基础,“议”则是“叙”的升华,是点睛之笔。

情景交融 “情”是作品表达出来的感情因素,是诗歌一项重要的内容;“景”则是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往往水融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而现代文学作品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通常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状物抒情”等写法。

“触景生情”是指在文学写作中,自然景物和它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来抒发人物或自己的主观感情。“寄情于景”,指作者在写作中,带着由人物或作者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主观之情。“状物抒情”指在文学写作中,作者通过对自然风物的特点、特征的细致具体的描绘,抒发人物或作者自己强烈的感受和真挚的感情。 抒情含蓄委婉,意味悠长。

衬托或烘托(正衬与反衬)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 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

对比(对照) 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对比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 能够有力地显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

伏笔照应 “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所作的暗示。 “照应”,是指作品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

恰当地运用伏笔,可以使人物的出现或***的发生显得自然、合理。

恰当地使用照应,能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铺垫 作者为后面的抒情、说理或情节的发展所做的准备。

渲染:

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 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而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有相似、相近、相连之处。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引起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或哲理的理解。

托物言志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更为深刻的含义。 恰当地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能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白描细描 “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也叫“简笔”;“细描”,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渲染,以突出事物的特点,也叫“工笔”。

铺垫悬念 “铺垫”,就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发生、或***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悬念”是指文学作品 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读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代。 铺垫:引出后文、曲径通幽

渲染某种氛围

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卒章显志 是指在文学作品的篇末结尾处才点出作品主题的一种写法。 画龙点睛

承上启下 指作者为了使作品行文流畅,特意在作品中运用一些既能紧承上文文意,又能启示下文内容的过渡语句或段落的方法。 文意顺畅、结构紧凑

开门见山 即指文学作品一开头就直入本题的一种写法。

运用这种手法,作者在作品的开头往往不考虑使用什么特殊的技巧,下笔即点出描写对象或表现主题,使文章显得明白清楚。

借古讽今 是指在文学作品(尤其多见于古代诗歌)运用典故、史实等来讽喻、影射现实的写法。 它能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不能明说或不方便明确说出的的对显示的不满或批评。

托物言志 通过描摹事物具体、生动的形象,刻画事物的特点,寄托作者的心志,说明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借物说理能够把不容易讲清楚的抽象道理深入浅出地说明白,使道理生动而具体,更有说服力。

人称选择及作用

人称 作用

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

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便于客观描述。

特殊句子的作用

特殊句子 作用

首 句 提示、概括、传承信息

结尾句 概括上文,表现文章主旨,留下余地让人思索,强烈地抒发感情

中心句 记叙文中提示人物或***的意义,议论文中对论点的提示有重要作用或就是论点,说明文中与提示事物的本质特性有密切联系

转承句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

哲理句 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矛盾句 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

感情句 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这些句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文章的主旨。

变式句 强调

修辞句 根据不同修辞,找出想表达的意思。

散文阅读答题格式

联想/想象 欲扬先抑 以小见大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卒章显志 寄情于物等等写作手法的作用什么?

答:

联想/想象:

联想是指在一个事物的基础上想到另外一个真实存在,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作用:联想可以让文章更生动,更丰富多彩。例文:《珍珠赋》。由珍珠联想到棉花,稻谷等。

而想象是指在一个事物的基础上想到另外一个不存在的,构想出来的事物。作用: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想象例文:《卖火柴的小女孩》。

欲扬先抑 :

在作文中,***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手法的作用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例文:鲁迅《范爱农》。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以小见大的作用是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例文:鲁迅《一件小事》。

借景抒情:

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用这种方法,作用是能使情和景互相交融,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例文:朱自清《春》。借描写春天的景色,抒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作用:先咏物再言志,使文章生动,形象,更能打动读者心弦。例文:许地山《落花生》,袁鹰《白杨》。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作用: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例文:《岳阳楼记》开头先说写文章的缘由,再概括地描写巴陵胜景,然后再详细描写两景两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方法收笔,突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

寄情于物:

借写物抒发作者的感情。作用:运用这种写法可以达到间接抒情,含蓄表达的效果。例文:流沙河《藤》。

分析句子、段落、作用的答题格式有哪些?

 导语:散文的含义很广,凡是独立于***,戏剧,诗歌等几大体裁之外的,都能归入散文范畴。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形式精粹亲切。表达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阅读答题格式 篇1

 1、捕捉线索:

 散文的线索可以使散文由分散到聚合,由朦胧到明朗,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内容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一定的语言标志、文章的题目等都是捕捉线索的主要切入点,另外,游记类散文一般以游踪为线索。

 2.注意文体特点:

 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3.透析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是散文布局谋篇的外在形式,回答问题时通常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寓意、寓情于景、对比、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等作为鉴赏的术语。

 4.研读重点:

 对散文中精彩铺陈的段落,要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捕捉情感、揣摩语言;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位于开头的往往是总起全文,中间的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的往往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是主题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记叙描写以外的议论段落,是散文明事析理的关键段落,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环境描写段落往往是为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的。

 5.揣摩关键:

 作者情感态度转化的语句、带有修辞手法的语句、文章的主旨句是揣摩的关键。一定要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前后照应、整体观照;要紧扣语境来答题。

 6.张扬个性和唤醒个性体验:

 散文的重点是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要对其中的感情和观点进行评说和鉴别,写心得往往是考查的主要形式。它一般要从内容、语言、写法、作用等方面发表意见,观点明晰、论据充分,要紧扣散文的主旨内容。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

 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 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散文阅读答题格式 篇2

 一、分类

 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二、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三、概括文章主题

 1、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2、方法: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3、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四、找文章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1、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2、方法

 (1)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2)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3)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3、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五、重要句子深刻含义

 1、重要句子指:(1)题目;(2)开头;(3)结尾;(4)过渡句。

 2、重要句子的特征:(1)含蓄深刻;(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重要句子的作用:

 (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

 (2)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3)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

 (4)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解答技巧:

 (1)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代入句中;)

 (2)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注意紧扣文章或段落中心。)

 (3)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

 答题格式:这个句子的意思是:……,***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层含义),突出了……(深层含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答题格式:“××”词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表现了……, 突出了…….

 七、换词、省略词

 先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再分析词语含义

 第三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

 最后下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

 八、赏析句子、文章

 1、请赏析文章“……”这句话。或“……”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修辞手法+语言特色+表达效果

 语言特色:形象生动,简洁传神,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等。

 2、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格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最后揭示修辞对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3、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格式:使用的艺术手法+内容+效果(作用)

 4、本文在记叙(或描写、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其作用何在?

 答题格式:表达方式的确认+在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

 九、句(段)作用

 1、结构作用

 (1)文首: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为后***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营造或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提出问题,引人思考;欲扬先抑;埋下伏笔。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照应上文,呼应下文);前后呼应;为下***铺垫,引起下文;照应上文,转换话题;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

 (3)文末: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总结全文;深化主题(记叙文、***);升华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是文章首尾圆和,结构严谨……

 2、某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3、语句含义

 命题方式:理解某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或:请联系全文,说说对某个词(句)的理解。

 答题格式:本义+语境义(+情感表达)

 解题方向:(1)结合文章主旨;(2)联系上下***答;(3)从蕴含的情感入手;(4)从修辞角度入手;(5)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入手;(6)从不同层面入手:表层和深层含义(如:寓意);(7)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从关键词入手。

 十、选材组材

 文章的题目是“……(写作重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答题格式:这些话看似游离了主题,实则运用“……”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文章“……”的内容(主题)。

 解题方向:(1)运用相关、相似联想,看位置。如果被文对象在重点写作内容的前面,则是为了形象地引出写作重点,更利于人们接受;或为下文作铺垫或烘托写作重点。如果被问对象在重点写作内容的后面,则是为了丰富文章写作内容,深化文章主旨。

 (2)运用相对联想,对写作重点或反衬、对比,或突出、强调。

 十一、表现手法作用

 1、记叙文详写材料的作用:因为这些材料能突出文章……这一中心,所以详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了……的气氛(2)刻画(烘托)人物 …… 性格;(3)推动情节的发展。

 3、抒情、议论的作用:突出文章……这一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象征的作用:通过象征表现……感情。

 5、烘托的作用:烘托人物的……性格。

 6、对比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

 7、托物言志的作用: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

 十二、谈感受、启示

 1、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2、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理由。

 3、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散文阅读答题格式 篇3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散文知识储备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 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例1:2006年资阳市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

 本文以 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 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3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仿写句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第4题的仿写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答题指导

 一仿句式结构:你的 要如 般 ,你的 要像 一样 。

 二仿修辞手法:比喻,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三仿语法: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

 四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参考答案:你的话要如春风般温暖,你的笑容要像阳光一样灿烂。

散文阅读答题格式 篇4

 一、散文定义

 形散而神不散,文章文笔随意但词词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短小优美,生动有趣。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除诗歌、戏剧、***、辞赋以外的所有散体文章,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应试中出现的散文是指以记叙和抒情为主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而又十分注意文情并茂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作者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这里,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散文分类

 1、记叙性散文:

 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

 2、抒情性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意愿。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

 3、议论性散文:

 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她的说理往往借助市里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书法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不同于议论文。表达方式以抒情、议论为主。

 三、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1、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作用:①可以将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用A来象征B,(通过写A……或A的……的特点),突出具体表现了B的……的特征。②可以使文章更加含蓄些,运用眼前植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

 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某一事物为陪衬来突出需要描写事物

 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衬托(反衬)出……的……特征

 3、先抑后扬(针对文章整体而言):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通过先贬低事物形象,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

 4、托物言志(针对文章整体而言):

 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 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6、对比:

 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

 作用: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表达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的表达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7、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是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手法结合运用,可以是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8、伏笔和铺垫

 作用:通过写……,为下文……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使情节严丝合缝。

 9、联想:

 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象:

 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1、照应。

 作用:写……,与前文相照应,反复的抒发了……的情感,增加情感深度。

 四、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作用: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人物等各方面。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

 作用:渲染气氛,调动读者积极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表达手段。

 直接抒情:再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字里行间渗透作者的感情。

 作用:表达抒发作者情感,渲染气氛,服务于文章主旨,深化主题。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表达手段。

 作用: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作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环境,状物的细节等,从而细化文章或状物,助于更好地深刻了解。

 散文阅读题训练

 ①父亲去世10年后,在我的“软硬兼施”下,母亲终于同意来郑州跟着我——她最小的女儿一起生活。一天,母亲对先生说,星期天喊你那些朋友回家来吃饭吧,我都来了大半个月了,没见他们来过呢。妈,他们经常在外面聚呢。我替先生解释,母亲摇头,态度坚决地让先生在周末把他们带回家来聚一聚。

 ②周末一整天,母亲都在厨房忙碌。我将母亲做好的饭菜一一端出,那几个事业有成、几乎天天在饭店应酬的哥们,立刻被几盘小菜和面食小点吸引过去。其中一个忍不住伸手捏起一个菜饺,喃喃说,小时候最爱吃母亲做的菜饺了。母亲便把整盘菜饺端到他面前,说,喜欢就多吃,以后常来家里吃,我给你们做。那个男人点着头,眼圈忽然就红了,他的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他已经很久没回过家乡了。

 ③一个周末的下午,有人敲门,是住在对面的女人,端着一盆洗干净的大樱桃。女人 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送给大娘尝尝。我诧异不已,当初搬过来时,因为装修走线的问题,我们和她家闹了点儿矛盾。现在她冷不丁送来刚刚上市的新鲜樱桃,我摸不着头脑,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好。她的脸就那样红着,有点儿语无伦次:大娘做的点心,孩子可爱吃呢……

 ④有一次,得知先生一个同事的孩子患了白血病,母亲要我们送些钱过去。因为是来往并不密切的同事,我们只想象征性地表示一下,母亲却坚决不答应,说,人这辈子,谁都可能会碰到难事,要舍得好人一生平安。我们听了母亲的。

 ⑤母亲过来半年后,先生竟然意外升职了,在单位的推荐选票上,他的票数遥遥领先。先生回来笑着说,这是妈的功劳呢,我这票是妈给拉来的。我们才发现,最近我们的人际关系竟然空前好起来,那种好,明显地少了客套多了真诚。

 ⑥这几天天气出奇的煦暖,我很想带母亲到处走走。可母亲因为天生晕车,坐次车如生场大病,于是一概拒绝出门。那个周末,我灵机一动,妈,我骑车带你去。母亲笑着同意了。

 ⑦小心地骑到路口,是红灯,我轻轻下车,还未站稳,一个警察从人流中穿过来,走到我面前说,不许带人你不知道吗?还在前面带。说完,埋头便开罚单。母亲愣了一下,攥着我的胳膊要下来,我赶忙扶稳她,跟那个年轻的警察说了声对不起,解释说,我母亲晕车,年纪大了,不能坐车,我想带她去动物园看看…… 警察愣了一下,这才看清我带的是一位老人,还不等他说什么,母亲责备我,你怎么不告诉我城里骑车不让带人呢?便急着要下来。我正不知所措,那个警察伸手一把搀住了母亲,大娘,对不起,是我没有看清楚 , 城里只是不让骑车带孩子————您坐好。他忽然抬起胳膊,向母亲庄重地敬了个礼。然后转身,举旗,以我从未见过的飒爽英姿打起标准的手势:杂乱的人群霎时腾出一个空间,两边前行车辆魔法般定住。年轻英俊的警察用还未脱去稚嫩的笑脸看着我,招手示意我通过。我带着母亲,缓缓地行走在熙攘的人群中劈开的一条人行道上。车辆静止,行人驻足,世界突然安静,空气里流动着一种久违的温情——我带着母亲在众人的目光里骄傲前行。

 ⑧这是我有生以 来第一次受到如此特殊,如此温情,如此厚重的礼遇。

 ⑨母亲是在跟我第三年查出肺癌的。 那天,母亲对我说,你爸他想我了。妈,可是我舍不得。梅,这次,你得舍得。她笑起来,拍着我的手。但是这一次,母亲,我舍不得。我说不出来,心就那么疼啊,疼得碎掉了。

 ⑩母亲走的那天,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从村头排到村尾,除了亲戚,还有我和先生的同学、朋友、同事,以及我们社区前后左右的邻居们……很多很多人,有些是 我见过但不熟悉的,有些是我根本就不认识的,大家神情肃穆,流露出哀伤和不舍。一位老奶奶跟我说,闺女啊,你娘前世积的什么德哟,我这辈子可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啊!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题,关于提问方式以及答题格式和技巧?

一、分析句子答题格式

(1)从句式入手

1.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2.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3.反问句,加强语气

4.感叹句,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这是个..........句,表达了........(作用)。

(2)、从修辞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用词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一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从语句所在位置入手

从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为下文........做铺垫等;

在中间语句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伏笔;

结尾的语句,作用一般是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题目或开头,使结构严谨等。

二、分析段落答题格式

(1)开头语段的作用

1.开篇点题,点名时间、地点,点明题旨(内容-主旨);

2.营造气氛,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内容)

3.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铺垫,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如果开篇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内容)

(2)结尾语段的作用

1.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内容)

2.暗示主题,强化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内容)

3.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内容)(言有尽而意无穷,有这样作用的段落,往往这一句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有点“看不懂”)

4.呼应标题,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

(3)中间语段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结构)

要求分析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领起后文;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

2.衬托,对比,铺垫;(表达)

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烘托、铺垫;如果描述的次要物象与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对比

3.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三、分析作用答题格式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3.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5.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7.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8.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1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3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1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2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现代文阅读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常见题型的基本答法

第一种 开头对下文的作用或对全文的作用。

1.交待时间.地点.背景或奠定全文基调。

2.通过烘托.铺垫引出下文。

3.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张本或与之照应。

4.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面的内容更突出。

5.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第二种 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

1.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实际是是问选材与中心的关系。很显然,写这些内容是表现.证明.突出.强调主旨的。如果是问为什么详写,其基本思路是详写可以把主旨表现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充分.更全面。

2.可以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即写这部分是为了与前面(可能是开头)或者后面(可能是结尾)形成照应.衬托.对比等。

第三种 “由……说开去”的文章是怎样说开去的?

1.一般是由……引出话题。

2.再用某某事例说明该话题的含义。

3.做深层开拓或联想。

4.议论.反思.辩证看待。

第四种 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二.第三人称)的好处(或效果)是什么?

1.第一人称,好处是便于叙述故事.充当线索,便于心理描写.抒***感等;

2.第二人称,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感,显得亲切。

3.第三人称,拉开和读者的距离,这样便于议论,因为议论是要冷静的,所以抒情时常用“你”.议论时常用“他”。

第五种 对文意的选材与写法做鉴赏评析

1.常用的术语是“以小见大”,即从小的普通的***中来反映大的道理,比如写母亲在我出门时的一句叮咛来反映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2.新颖.别致.视角独特。即素材本身不新鲜,但审视材料的角度与众不同。

3.层层深入,逐层递进。

4.以物喻人,意味深长。

5.以……为线索,将……贯穿起来,思路清晰,材料集中。

6.前后对比,主旨鲜明。

第六种 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

1.最常用的是比喻,比喻可以把抽象的说具体,把深奥的说通俗,把枯燥的说生动;其次是排比,它可以营造声势,可以用简短的篇幅内表达出大量的内容,还可以营造形式与声调上的美感。

2.再说对比与衬托,目的是为了使某物或某种特点更突出.更鲜明。通常写甲物时可能要先写乙物,其目的就是为了从侧面与甲物作对比,从侧面更好地突出它。

3.考试中,还会从更灵活的角度来考查,比如从句式的变换角度来考查,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式来,其实还是为了表意或形式美的需要,这样表达可能是从近及远,由现象到本质,为突出强调,为了前后对应协调。再比如从词的活用来考查,如诗歌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做动词用,有何妙处?一般来讲,在讲词的妙处时,都有形象生动这样的说法,的确是这样,在这里,“红”还把静止的状态写活了,写出了过程与动态感。

第七种 对人物形象做鉴赏评析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先做定性分析,即这是哪一类人的代表,然后再说他身上具体的特点,特点可以分条分要点罗列,这叫定量分析。同时要注意的是,人物形象往往是立体的.复杂的.多侧面的,也就是他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在好人身上会有缺点,在坏人身上会有优点。还有一点是对立与统一,爱与恨的统一,伟大与渺小的统一等等。

第八种 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某文段赏析

常见答题格式是:用……手法,从……角度,对……作了描写,表达了……,使文章的……更……。作答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

第九种 本来是A,作者却说成B的情况。

1.是从主旨的角度考虑,是为了强调突出作者的某种情感。

2.是从表达效果考虑,是为了增加幽默或其它效果。

3.是在某种特定背景下的特殊表达。

第十种 问某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

1.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末尾,可从内容角度考虑,深化了中心,揭示整篇文章的主旨,或照应了开头。

2.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中间,可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承上启下,由前面的……过渡到对……的描写或论述。

3.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可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统领下文。也可能是内容方面的,奠定全文基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