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勿以自乐,靡曼皓齿,郑卫之音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10 0
  1. 关于斧头的诗句释义(斧头的含义)
  2. 《吕氏春秋·本生》原文及赏析
  3. “郑卫之声”是什么?
  4. 有关描写形容音乐美妙好听的成语四字词语大全
  5. 《吕氏春秋》孟春纪原文及翻译
  6. 古时郑卫两地诗歌为何被批判为“*”?

孔子对郑卫之音的认识相关内容如下:

孔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对于文艺问题的论述,提倡平民教育,以《诗经》做为教本,文艺思想及美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

孔子对于音乐的观念和礼是分不开的。孔子是个复古主义者,他的理想是恢复西周乃至三代的政治制度,对于音乐,他也表现得保守,推崇古代的所谓雅乐,宫廷的音乐,而反对民间的世俗的新声。

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勿以自乐,靡曼皓齿,郑卫之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他的学生颜渊向他请教如何治理国家,他乘机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佞人殆。”

他认为理想的音乐是「尽善尽美」,而以"善"为先;说到西周的歌舞,他总是显得很兴奋,“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即可得知他十分着重"善"的,而"善"即是合于礼。合于礼的音乐实际表现即为:「思无邪」「乐而不*、哀而不伤」,所谓「思无邪」即是非礼勿思,「乐而不*、哀而不伤」正符合了礼的中庸之道。

他在齐国听了《韶》乐,感慨***,遂有“三月不知肉味”的赞赏。

为何孔子如此强调音乐和礼并重,或者说音乐必须有礼的成分在?那是因为孔子认为音乐有其社会功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 无所措手足」他认为音乐必须担着移风易俗、教化人心的功能,说穿了音乐其实是为政治服务,为了统治者可以便于管理人民。

因此孔子虽喜欢音乐,但是并不是毫无选择,他是反对「郑卫之音」的,那是因为郑卫之音不合礼法,于统治人民没有帮助。

他讨厌“郑声”,有一次他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实际上是把雅乐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视为一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了。

《乐记》比较好地体现了孔子的这种思想,它在《乐本篇》中讲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其逻辑起点,就是一再强调政治、***对音乐的制约,强调音乐对国家兴亡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儒家音乐思想代表作《乐记》则更清楚地点明音乐和政治的关系:「是以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正说明了儒家思想体系,对于音乐的看法和统治阶级建立秩序是息息相关的,音乐是统治者所使用的工具。

儒家的思想,对音乐创作影响最为深远。这种观点一直延伸了两千多年,为中国文化的政教中心学说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基础,至今仍然广泛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舆论。

关于斧头的诗句释义(斧头的含义)

靡靡之音、南风不竞、不同凡响、黄钟大吕、弦外之音、轻歌曼舞、余音袅袅、 有板有眼、黄钟毁弃、一唱三叹、五音六律、一板三眼、郑卫之音、引商刻羽、箫韶九成、 顿挫抑扬、钧天广乐、丝竹管弦

1、阳春白雪:

意思: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较高雅的歌曲,后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长老听了,赞叹不已道:“真是阳春白雪,浩气冲霄。”

2、余音袅袅:

意思:余:剩下来的,多余的。音:音乐,声音。袅袅:缭绕。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出处: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

3、曲高和寡:

意思:曲调越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得。后用“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不能为多数人所了解或欣赏。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续篇》第五回: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曲高和寡呢!

4、弦外之音:

意思: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

出处:自以为这一句是一唱三叹,那一句是~。

◎刘半农《奉答王敬轩先生》

5、一唱三叹:

意思: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出处:《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意思是太庙的歌,一人歌唱,三人相和。

《吕氏春秋·本生》原文及赏析

1.斧头的含义

斧头上的神兽并不是貔貅,而是龙生九子不成龙之一的“睚眦”。睚眦,是龙生九子里的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斧头上。这些武器装饰了它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2.形容斧头的成语

鼻垩挥斤 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比喻指正错误。

出处:典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伐性之斧 伐:砍伐;性:性命,生机。砍毁人性的斧头。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

出处:《吕氏春秋·本性》:“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鲁斤燕削 鲁之削(小刀),宋之斤(斧头),质量都很好;如易地生产,在鲁造斤而在燕制削,质量不会优良。比喻由于地域等条件限制,学习模仿达不到原来水平。

弄斤操斧 拿斧头砍东西。引申指对作品的雕琢。

宋斤鲁削 宋国产的斧头和鲁国产的曲刀。比喻当地特产的精良工具。

出处:语出《周礼·考工记序》:“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出。”

运斤成风 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出处:《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执柯作伐 执:拿着;柯:斧头柄;伐:***伐。手执斧头去***伐。指给人做媒。

出处:《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朱干玉戚 干:盾;戚:斧。朱红的盾牌、玉饰的斧头。原为古时礼器。后也作为仪仗之用。

出处:《礼记·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

3.谁能帮我解释下泰戈尔《飞鸟集》中:“樵夫的斧头,问树要斧柄

看了楼上几位的解说,心里不免有些担心,这句话的意思会被误解:

樵夫的斧头,问树要斧柄。树便给了他。 这么简短的诗句,表达的却是如此的洒脱,樵夫是需要木头做斧头来砍柴,维持生,计养活家人的,就是当自己被真正需要的时候,哪怕自己会受到伤害,也会大方的献出自己,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大仁慈,大宽容。 你想想 你最好的朋友需要你做出牺牲的时候,当你的亲人需要你做出牺牲的时候,当天真的孩子需要你做出牺牲的时候,或者当一个陌生人急需你帮助的时候,你也会像树一样,洒脱的牺牲自己,对吗?

泰戈尔的诗歌 表达出了生命在微小之处的宏大,就是靠爱来完成的。等等。

4.关于斧头的成语

鼻垩挥斤: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比喻指正错误。

不露斤斧:斤:斧头。看不见刀斧加工的痕迹。形容精巧自然。

大匠不斫:斫:砍削。高明的匠人不用斧头砍削。比喻居高位者不逞小智,不代下司职。

斧凿痕:斧:斧头;凿:凿子;痕:痕迹。原指用斧头、凿子在木石上加工留下的痕迹。多用来比喻诗文字画等造作,不自然。

斧凿痕迹:斧:斧头;凿:凿子;痕:痕迹。原指用斧头、凿子在木石上加工留下的痕迹。多用来比喻诗文字画等造作,不自然。

鲁斤燕削:鲁之削(小刀),宋之斤(斧头),质量都很好;如易地生产,在鲁造斤而在燕制削,质量不会优良。比喻由于地域等条件限制,学习模仿达不到原来水平。

弄斤操斧:拿斧头砍东西。引申指对作品的雕琢。

宋斤鲁削:宋国产的斧头和鲁国产的曲刀。比喻当地特产的精良工具。

无斧凿痕:斧、凿:木工用的斧头和凿子。没有用斧头、凿子削刻的痕迹。比喻艺术品达到天然浑成的境界。

疑邻盗斧:疑:怀疑;斧:斧头。怀疑邻居偷他的斧头。指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运斤成风: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执柯作伐:执:拿着;柯:斧头柄;伐:***伐。手执斧头去***伐。指给人做媒。

“郑卫之声”是什么?

本生?《吕氏春秋》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

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焉,性恶得不伤?

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蹙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注释〕 撄: 触犯。

穋(gǔ): 搅浑。

慊: 同“惬”,惬意。

瘖: 通“喑”,哑。

遁: 同“循”,放纵不能自禁。

恶(wū): 何,哪里。

招: 箭靶。

章章: 繁盛的样子。

便: 利。

制: 裁断,控制。

臭: 同“嗅”,闻。

惛: 通“闷”,忧郁。

辇(niǎn): 乘辇。

佚: 通“逸”,安乐。

招蹙之机: 导致颠覆之端。蹙,急促,紧迫。

强: 这里指满足食欲。

靡曼皓齿: 指美色靡曼,皮肤;皓,洁白。

郑卫之音: 指乱世之音。

(张?静)

?

〔鉴赏〕 此文是《吕氏春秋·孟春纪》中的一篇。“孟”是每一季度的第一个月。早春时节,万物开始生发萌动,显示其勃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因而此时以“生”为论题。本文是《吕氏春秋》正文的第一篇,它开宗明义,表述此书的基本观念: 生。“本生”就是以生命为根本,此文论述保养生命的重要意义及其基本原则。

文章首先提出“全生”是国家政治的最高使命,指出:“立官者所以全生也。”所谓“全生”其意义不仅是指保全、养育生命,纵览全文可见它的更重要的内涵是让生命的意义获得充分、完全的实现。文章规定这应该是治理国家的人的最高职责。在帝制时代,天子的关切决定了整个国家人们社会活动的根本方向,因此文章中“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一语实际上表达了作者这样一种思想: 维护个人生命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使人性得到全面的实现应该被置于高于一切价值的地位,应该成为文化的最高目标,而国家的政治之是非得失应该以这种全生的观念来加以衡量。根据这一观念作者指责当时的统治者“多官而反以害生”,这就揭露了专制主义政治的不人道,否定了压迫人的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可见文章第一段文字虽然不多,却具有丰富的含义,表明它不是单纯讲养生之道,实际上内含重要的思想意义,具有政治上的批判性。

本文在提出了全生的思想之后进一步规定了全生的基本原则,这就是全天养性。所谓“天”是指自然,“性”是指生命的本质属性,指人性。全天养性要求保养和全面地实现人的自然本性。此文作者不是只从人体的某些部分的状态、不是只从生理学上来观察、体认生命,他已经把生命视为由躯体各个部分、由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等各种因素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其内在的自然本性所支配。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哲人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所达到的高度。在作者看来,无论是对于生命的生存和健康,还是从生命的价值的实现来说,全天养性都是根本,它保证了人的自然的和精神的生命力。因为天全不仅“神和矣,目明矣,耳听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而且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以至于成为“全德之人”。作者在这里虽然没有从逻辑上论证“全天”何以必然导致“全德”,但是,人们可以从《庄子》和《吕氏春秋》全书等典籍找到其立论的根据。

从道家哲学可知,全天养性既要求尊重生命生存和发展的规律性和身体健康的客观的法则,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又要致力于维护个人的人身自由和精神自由,摆脱物欲、习见、传统观念和专制主义制度对人的束缚。《本生》对生的观念的论述正是以这一哲学为基础的。

人们都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常常不知爱惜它,自我摧残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生命力,文章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作者认为这是由于世人不懂得全天养性的道理,把生命的目的归为物质享受。文章强调过度的物欲是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倾向相对立的。难能可贵的是,《本生》在论述全天养性的重要性时,不像中世纪的***教和佛教,没有把它与人的合理的物质需要对立起来。它肯定物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声色滋味”有利于性。不过,它着重指明过度的物质享受会伤身害性。作者以振聋发聩的语言指出无节制的追求感官之欲造成“三患”: 出车入辇是“招蹙之机”,肥肉美酒是“烂肠之食”,“靡曼皓齿”是“伐性之斧”。这些触目惊心的文字可以促使沉溺于声色滋味而不能自拔的人觉醒。三患之说虽然没有科学上的说明,但却是哲学思维、生活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即使在现代社会也不失其警世之作用。它表达的富贵反为富贵所害的理念反映了作者辩证的思维方式,永远可以作为人们生活的指南。

有关描写形容音乐美妙好听的成语四字词语大全

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儒家认为其音*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声。

 出处《吕氏春秋·季夏纪》:“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

《吕氏春秋》孟春纪原文及翻译

1--感心动耳:感心:心受感动;动耳:悦耳。形容音乐极其感动人。

2--丝竹八音: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八音:金石丝木竹匏土革等八种乐器。指音乐。

3--游鱼出听: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4--靡靡之声:指柔弱颓靡的音乐。同“靡靡之音”。

5--妖歌曼舞:曼:柔和。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6--回肠伤气:形容音乐文章等缠绵悱恻,感人之极。

7--乱世之音:指扰乱世道和人心的音乐。

8--金鼓喧阗:金鼓:金钲和鼓。喧阗:声音大。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亦形容军威壮盛或战况激烈

9--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10--朱弦三叹:指称音乐的美妙。

11--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绕梁:环绕屋梁。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2--鼓吹喧阗: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

13--囚拧浚好音:囚牛:胡琴头上所刻的兽。刻在胡琴头上的兽,表现出一副喜爱音乐的样子。比喻冒充内行。

14--靡靡之音: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15--亡国之声:指 *** 的音乐。

16--知音识曲:指通晓音乐。

17--顿挫抑扬: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声响等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和谐而有节奏。

18--五音六律: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

19--品箫弄笛:吹奏洞箫和笛子。指人擅长音乐。

20--三眼一板:眼,板: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21--断章取义: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22--靡靡之乐:指柔弱颓靡的音乐。

23--洪钟大吕:大吕:阳律中排第四。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高妙。

24--弹丝品竹:吹弹乐器,谙熟音乐。

25--弦而鼓之:弦:琴弦,装上弦;鼓:弹。装上弦开始弹奏音乐。

26--一片宫商:宫商: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一片和谐的音乐声。形容文辞如乐声一样优美悦耳。

27--引商刻羽:商羽: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28--黄钟大吕: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29--千部一腔:部:唐代管音乐的机构,按所管音乐的性质,区分为若干部。演奏的都是一个声调。比喻都是老一套,没有变化。

30--一倡三叹:指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31--朱弦玉磬:弦:乐器上的丝弦;磬:一种打击乐器。借指用乐器演奏的优美音乐。

32--郑声乱雅:郑声:郑国的音乐。郑国靡乱的音乐扰乱了优雅的音乐。比喻邪扰乱了正。

33--大乐必易:指最美妙的音乐一定简单,雅俗共赏。

34--吹竹调丝:竹:管乐器;调:调弄;丝:弦乐器。指管弦乐合奏。泛指音乐活动。

35--钟鼓之色:指欢欣喜乐的面色,像欣赏音乐时表现出的那样。

36--丝竹之音: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指音乐的声音。

37--干酒嗜音:甘:喜好;嗜:嗜好。沉溺在喝酒和听音乐之中。形容享乐腐化。

38--戛釜撞翁:戛:敲击;釜:陶器;翁:通“瓮”,陶器。敲打锅子,碰撞陶器。比喻粗俗的音乐。

39--独自乐乐:乐乐:欣赏音乐。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比喻自己享乐必然导致脱离群众。

40--钟仪楚奏:仲仪:春秋时楚国乐官。钟仪奏楚国的音乐。比喻思念故国,怀念乡土。

41--顾曲周郎: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42--钟鼓之乐:钟鼓;钟与鼓,乐器。指钟鼓一类的音乐。

43--驷马仰秣:驾车的马驻足仰首,谛听琴声。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44--初试啼声:本指初生婴儿啼声宏大,将来一定不凡。后也比喻音乐会歌唱者初次登台。

45--郑卫之曲: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儒家认为其音 *** ,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声。

46--巴人下里: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下里,乡里。②泛指粗俗的。

47--箫韶九成:箫韶:虞舜时的乐章;九成:九章。指箫韶音乐奏了九章。

48--丝竹管弦: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49--丝竹陶写: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陶写:陶冶性情。用音乐来陶冶性情。

50--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51--亡国之音: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 *** 的歌曲。

52--击节称赏: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53--龙言凤语:比喻轻松悠扬的音乐之声。

54--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55--甘酒嗜音:甘:嗜好。嗜好喝酒和音乐。形容只顾酒色享乐。

56--五音不全:五音: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上的12356;唐代以来叫合四乙尺工。指人缺乏音乐细胞。

57--绕梁三日: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58--正声雅音:纯正优雅的音乐。

59--余音缭绕: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回荡。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60--桑间之音:指 *** 的音乐。同“桑间濮上①”。

61--吹篪乞食:吹着篪讨吃的。指在街头行乞。篪:古代的一种音乐,象笛子,有八孔。

62--肉竹嘈杂:竹:管乐;肉竹:泛指音乐;嘈杂:声音喧闹,杂乱。形容音乐杂乱无章。

63--引商刻角: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同“引商刻羽”。

64--举酒作乐:举:举办;乐:音乐。举行酒宴,奏起乐曲。

65--弦歌之声:弹琴和唱歌吟诗的声音。古时学校重视音乐教育,也泛指教育或教学活动。

66--乐以道和:乐:音乐。音乐能够表现中和之气。

67--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68--袅袅不绝:袅袅:声音宛转悠扬。形容宛转悠扬的音乐声连绵不断。

69--知音谙吕:吕: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此处泛指音乐。指深通乐律。

70--一板三眼: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71--周郎顾曲: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72--音与政通:音:音乐;政:政治。音乐与政治是相联系的。指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73--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74--狗马声色:良犬骏马音乐女色。泛指养狗骑马听歌狎妓等剥削阶级行乐的方式。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75--袅袅余音:袅袅:宛转悠扬。余音:不绝之音。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同“余音袅袅”。

76--桑间濮上:桑间在濮水之上,是古代卫国的地方。①古指 *** 的音乐②后也指男女幽会。

77--轻歌妙舞:指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

78--肠回气荡:回:曲折,迂回;荡:摇荡。形容好的音乐文章缠绵悱恻,感人极深的样子。

79--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80--吹弹歌舞:演奏管弦乐器,唱歌跳舞。泛指音乐舞蹈活动。

古时郑卫两地诗歌为何被批判为“*”?

原文:

 孟春

 一曰: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於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无有不当。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以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髊。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本生

 二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今有声於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於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於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是故圣人之於声色滋味也,利於性则取之,害於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於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焉,性恶得不伤?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於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重己

 三曰:倕,至巧也。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寿长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此论不可不熟。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棬竖,而牛恣所以之,顺也。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燀热。燀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昔先圣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其为声色音乐也,足以安性自娱而已矣。五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也。

 贵公

 四曰: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尝试观於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 ‘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於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於国也,有不闻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刀而虫出於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去私

 五曰: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晋平公问於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雠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雠也。”平公曰: “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译文:

 孟春正月,太阳的位置在营室宿。初昏时刻,参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尾宿出现在南方中天。孟春在天干中属甲乙,它的主宰之帝是太皞,佐帝之神是句芒,它的应时的动物是龙鱼之类的鳞族,声音是中和的角音,音律与太簇相应。这月的数字是八,味道是酸味,气味是膻气,要举行的祭祀是户祭,祭祀时,祭品以脾脏为尊。春风吹融了冰雪,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活动。鱼儿从深水向上游到冰层下,水獭捕到鱼,把它摆在岸边。候鸟火雁从南往北飞行。天子居住在东向明堂的左侧室,乘坐饰有用青凤命名的响铃的车子,车前驾着青色的马,车上插着绘有龙纹的青色的旗帜,天子穿着青色的衣服,佩戴着青色的饰玉,吃的食物是麦子和羊,使用的器物纹理空疏而通达。

 这个月有立春的节气。在立春前三天,太史向天子禀告说:“某日立春,大德在子木。”天子于是斋戒,准备迎春。立春那天,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挪去迎接春的降临。迎春礼毕归来,就在朝中赏赐卿,诸侯、大夫,并命令相国宣布教化,发布禁令,实行褒奖,瞻济不足,一直施及所有百姓。褒奖赏赐之事,要通达施行,不要有不当之处。于是命令太史遵奉六典八法,主管推算丑月星辰运行的工作。太阳所在的位置、月亮所经过的地方,从及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和轨迹,要计算得没有一点差错和失误,制定历法仍以冬至点在牵牛初度为准则。

 这个月,天子在吉日向上帝祈求五谷丰登,并选择好的时辰,亲自用车装载着耒耜,放在参乘——车右和御者中问,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帝籍田亲自耕作。推耒耜人土,天子推三下,三公推五下,卿、诸侯.大夫推九下。礼毕返回,天子在祖庙举行宴饮,慰劳群臣,三公、九卿、谱侯。大夫都去侍酒。这次宴饮命名叫“劳酒”。

 这个月,上天之气下降,地中之气上升,天地之气混同一体,草木普遍萌发。国君宣布农功之事,命令农官住在东郊,监督农民整治耕地的疆界,审视并端正田间的小路;很好地考察丘陵、山地、平原,洼地等各种地形,什么土地适宜种什么备物,什么谷物应在什么地方种植,要用达些教诲引导农民,而且务必亲自去做。农功之事布置完毕,先确定田地的界限。路径的宽窄,农民才没有疑惑。

 这个月,命令乐官进入太学教国子练习舞蹈。同时修订祭祀的典则,命令祭祀山林河流不用母牲做祭品。禁止砍伐树术,不许捣翻鸟巢,不许幼小的禽兽,不许捕捉小兽和掏取鸟卵,不得聚集民众,不得建立城郭,要掩埋枯骨尸骸。

 这个月,不可以举兵征伐,举兵必定遭判天灾。在不能兴兵征伐的时节。兵戎之事不可以从我开始。发布政令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不要无视土地的条件,不要扰乱礼义的纲纪。

 孟春正月如果发布应在夏天发布的政令,那么,风雨就不能正常来去,草木就会过早地千枯,人民就会感到惶恐。如果发布布在秋天发布的政夸,那么,百姓就会遭受痘痘,狂风暴雨就会多次袭来,野草就会蓬生。如果发布应在冬天发布的政令,那么,大水就会毁害生物,霜雪就会严重地伤害庄稼,麦子就不能生成收获。

 本生

 最初创造出生命的是天,养育生命并使它成长的是人。能够保养上天创造的生命而不摧残它,这样的人称作天子。天子一举一动都是把保全生命作为要务的。这是职官设立的来由。设立职官,正是用以保全生命啊。如今世上糊涂的君主,大量设立官职却反而因此妨害生命,这就失去了设立职官的本米意义了。譬如训练军队,是用以防备敌寇的。可是如今训练军队却反而用以攻杀自己,那就失去了训练军队的本来意义了。

 水本来是清澈的,泥土使它浑浊,所以水无结保持清澈。人本来是可以长寿的,外物使他迷乱,所以人无法达到长寿。外物本来是供养生命的,不该损耗生命去追求它。可是如今世上糊涂韵人多损耗生命去追求外物,这样做是不知轻重。不知轻重,就会把重的当作轻的,把轻的当作重的了。象这样,无论做什么,没有不失败的。持这种态度做君主,就会惑乱胡涂,做臣子,就会败乱纲纪,做儿子,就会狂放无札。这三种情况,国家只要有其中一种,就无可幸免,必定灭亡。

 ***如有达样一种声音,耳朵听到它旨定感到惬意,但听了就会使耳聋,人们一定不会去听。***如有选样一种颜色,眼睛看到它肯定感到惬意,但看了就会使人眼瞎,人们一定不会看。***如有这样一种食物,嘴巴吃到它肯定感到惬意,但吃了就会使人声哑,人们一定不会击吃。因比,圣人对于声音、颜色、滋味的态度是,有利于生命的就取用,有害干生命的就舍弃,这是保全生命的方法。世上富贵的人对于声色滋味的态度大多是胡涂的。他们日日夜夜地追求达些东西,***地得到了,就放纵自己不能自禁。放纵自己不能自禁。生命怎么能不受伤害。

 一万人拿着弓箭,共同射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役有不被射中的。万物繁盛茂美,如果用以伤害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没有不被伤害的;如果用以养育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没有不长寿的。所以圣人制约万物,是用以保全自己生命的。生命全然无损,精神就和谐了,眼睛就明亮了,耳朵就灵敏了,嗅觉就敏锐了,口齿就伶俐了,全身的筋骨就通畅舒展了。象这样的人,不用说话就有信义,不用谋划就会得当,不用思考就有所得。他们的精神通达天地,覆盖宇宙。对于外物,他们无布承受,无不包容,就象天地一样。他们上做天子而不骄傲,下做百姓而不忧闷。象这样的人,称得上是德行完全的人。

 富贵而不懂得养生之道,正足以成为祸患,与其这样,还不如贫贱。贫贱的人获得东西根难,即使想要过度地沉两于物质享受之中,又从哪儿去弄到呢?出门乘车,进门坐辇,务求安逸舒适,这种车辇应叫敢“招致脚病的器械”。吃肥肉,喝醇酒,极力勉强自己吃喝,这种酒肉应该叫做“腐烂肠于的食物”。迷恋女色,陶醉于*靡之音,极尽辜乐,这种美色、音乐应该叫做“砍伐生命的利斧”。这三种祸患都是富贵所招致的。所以古代就有不肯富贵的人了,这是由于重视生命的缘故,并不是用轻视富贵钓取虚名来夸耀自己,而是为保垒生命。既然这样,那么以上这些道理是不可不明察的。

 重己

 倕是最巧的人,但是人们不爱惜他的手指,却爱惜自己的手指,这是由于它属于自己所有而有利于自己的缘故。人们不爱惜昆山的美玉,江汉的明珠,却爱惜自己的一堤含石的次等玉石,一颗不圆的小珠,这是由于它属干自己所有而有利于自己的缘故。如今我的生命属于我所有,而给我带来的利益也是极大的。以它的贵贱而论,即使贵为夫子,也不足以同它相比,以它的轻重而论,即使富有天下,也不能同它交换;以它的安危而论,一旦失掉它,终身不可再得到。正是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有道之人对生命特别小心谨慎。

 有人虽然对生命小心翼翼,然而实际上却在损害它,这是由干不通晓生命的天性的缘故。不通晓生命的天性,即使对生命小心翼翼,又有什么益处?这正如盲人爱儿子,竟免不了把他枕卧在谷糠里,聋子养育婴儿,正当响雷的时候却抱着他在堂上向外张望。这种情况同不知小心谨慎的人相比,其实际效果又有什么不同?

 对生命不知小心爱惜的人,他们对死生,存亡、可与不可从来没有分辨清过。那些分辨不清死生、存亡、可与不可的人,他们认为正确的从来不是正确的,他们认为错误的从来不是错误的。他们把错误的东西当作是正确的,把正确的东西当作是错误的,这种情况叫作“大惑”。象这种人,正是天降祸的对象。持这种态度修身,必定死亡,必定遭祸’持这种态度治理国家,国家必定残破,必定灭亡。死亡、灾祸、残破、灭亡,这些东西都不是自己找上来的,而是惑乱所招致的。长寿的得来也常是这样。所以,有道之人不去考察招致的结果,而考察招致它们的原囡,那么,结果的实现就是不可制止的了。这个道理不可不深知。

 ***使叫古代的大力士乌获用力拽牛尾,即使把力气用尽,把牛尾拽断,也不能让牛跟着走,这是违背牛的习性的缘故。如果叫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就会顺从地听任所往,这是由于顺应牛的习性的缘故。世上的人君,贵人,不论好坏,没有不想长寿的。但是他们每日都在违背他们生命的天性,即使想要长寿,又有什么益处?大凡生命长久都是顺直它的天性的缘故.使生命不顺的是欲望,所以圣人一定首先节制欲望,使之适度。

 房屋过大,阴气就多;台过高,阳气就盛。阴气多就会生整疾。阳气盛就会得痿病。这是阴阳不适度带来的祸患。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珍异,衣服不求过厚过暖。衣服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就会不通畅。饮食丰盛珍异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以此求长生,能办到吗?从前,先代圣壬建造苑囿园池规模只要足以游目眺望、话动身体就行了。他们修筑官室台榭,大小高低只要足以避开干燥和潮湿就行了,他们制做车马衣裘。只要足以安身暖俸就行了,他们置备饮食酏醴,只要足以合口味,饱饥肠就行了;他们创作音乐歌舞,只要是“使自己性情安乐就行了。这五个方面是圣王用来养生的。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糜费,而是为了调节性情使它适度啊。

 贵公

 从前,先代圣主治理天下,一定把公正无私放在首位。做到公正无私,天下就安定了。天下获得安定是由于公正无私。试考察一下古代的记载,曾经取得天下的人是相当多的了。如果说他们取得天下是由于公正无私,那么他们丧失天下必定是由于偏颇有私。大凡立君的本意,都是出于公正无私。所以《鸿范》中说;“不要偏私,不要结党,王道多么乎坦宽广。不要偏私,不要倾侧,遵循先王的法则。不要滥逞个人偏好,遵循先王的正道。不要滥逞个人怨怒,遵循先王的正路。”

 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相和,不只生长一种物类。甘露时雨,不偏私一物。万民之主,不偏粗一人。伯禽将去鲁国,临行前请示治理鲁国的方法。周公说。“施利给人民而不要谋取私利。”有个荆人丢了弓,却不肯去寻找,他说,“荆人丢了它,反正还被荆人得到,又何必寻找呢?”孔子听到选件事,说;他的话中去掉那个‘荆’字就合适了。”老聃听到以后说:“再去掉那个‘人’字就合适了。”象老聃选样的人,算是达到公的最高境界了。

 天地是多么伟大啊,生育人民而不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子孙,成就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万物都承受它的恩泽,得到它的好处,然而却没有哪一个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这也正是三皇五帝的品德。

 管仲有病,桓公去探问他,说;“您的病相当重了。如果您病情危急,不幸与世长辞,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过去我尽心竭力,尚且不足以了解这样的人。如今病重,危在旦夕,又怎么能谈论这件事呢?”桓公说;“这是大事啊,望您能教导我。”管仲恭敬地答应了,说:您想用谁为相?”桓公说:“鲍教牙: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深知鲍叔牙:鲍叔牙的为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与之为伍,***一闻知别人的过失,便终生不忘,不得已的话,隰朋大概还行吧?隰朋的为人,既能记识上世贤人而披效他们,又能不耻下问。自愧其德不如黄帝,又怜惜不如自己的人。他对于国政,不该管的,就不去打听;他对于事务,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过问,他对于别人,无关大节的,就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行。”

 相,是一种很高的职位。居于高位的人,不应该在小的地方花费精力,不应该玩弄小聪明。所以说,手艺高超的木匠不去亲自动手砍削,高超的厨师不去亲自排列食嚣,大勇之人不去亲自格斗厮杀,正义之师不去劫掠为害。桓公行公正,抛却私恨,起用管子而成为五霸之长,行偏私,庇护所爱,任用竖刀而致使死后国家大乱,不得殡殓,尸虫流出门外。

 人年轻的时候愚昧,岁数大了聪明。如果聪明而用私,不如愚昧而行公。天天醉醺醺的却要整饬丧纪,自私自利却要树立公正,贪婪残暴却要称王天下,即使舜也办不到。

 去私

 天覆盖万物,没有偏私;地承载万物,没有偏私,日月普照万物,没有偏私,春夏秋冬更选交替,役有偏私。天地、日月,四季施其恩德,于是万物得以成长。黄帝说过;“音乐禁止*靡,色彩禁止眩目,衣服禁止厚热,香科禁止浓烈,饮食禁止丰美,宫室禁止高大。”尧有十个儿子,但他不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他不把帝值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绪了禹:他们是最公正无私的了。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缺个县令,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国人对此都说好。过了一段时阆,平公又对祁黄羊说,“国家缺个军尉,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回答说;“您问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平公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国人对此又都说好。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这些话太好了!推举外人不回避仇敌,推举家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称得上公正无私了.

 墨家有个太师腹<黄享>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对腹<黄享>说:“先生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又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下令给司法官不杀他了。希望先生您在这件事上听从我的话吧。”腹<黄享>回答说:“墨家的法律规定,‘者处死,伤人者受刑。’这样做为的是严禁、伤人。严禁、伤人,这是天下的大理。大王您虽然赐给我恩惠,命令司法官不杀我的儿子,但是我腹<黄享>却不可不执行墨家的法律。”腹<黄享>没有应允惠王,最终杀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墨家***腹<黄享>忍心杀掉自己心爱的儿子去遵行天下大理,可算得上公正无私了。

 厨师调和五味而不敢私自食用,所以可以做厨师。***使厨师调和五味而私自把它吃掉,那么这样的人就不可以做厨师了。成就王霸之业的君主也是如此。诛杀暴君,自己却不占有他的土地,而是把它分封给有德之人,所以能够成就王霸之业。***使他们诛杀暴君而把他的土地占为己有,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能成就王霸之业了。

先秦时诸侯国大小一百多个,但郑、卫两个小国却因其诗歌、音乐和生活风气,成了道德家批判的典型,即所谓“郑卫之风”。孔子曾经曰过:郑声*、郑声乱雅。后世也多以“郑卫之声”形容靡靡之音。冷历史挑选了一首《诗经》里的《国风·郑风·子衿》为例以作诗歌方面的参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此诗描写了一个女子思念心上人的心理活动,焦急、埋怨掺杂着期待与爱恋,奔放浓烈的感情跃然眼前。

曹操的《短歌行》里也借用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句,表达求贤若渴之情堪比情人之间的思恋程度。

其实诗经里表达男女爱情的篇章很多,比如著名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秦风·蒹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等等等等,洋溢直白不分伯仲。但令人奇怪的是,为何郑、卫两地(国)的诗歌却被批判为“*”之典型呢?

古代解释“*”字,含义非常丰富,不仅有男女不正当关系的含义,也有低劣、混乱、过度、放纵等含义,当然,都不是什么好含义。

古人批判郑、卫之风“*”,其实也主要是因为当时这两地民风比较开放、礼教束缚较少,男女恋爱自由,还没受到礼教纲常禁锢摧残。因此郑卫两地无论是产出的诗歌还是乐曲,都感情奔放、热烈大胆。而这却与正统的雅乐礼教格格不入,以孔子为代表的卫道者便将郑卫之音定义为“*”,有人甚至将其升级为“亡国之音”。

正如诗经里所展现的那样,先秦时期,绝不止郑、卫两地民风开放,男女关系自由。那个时代还没有封建礼教的桎梏,普天之下男欢女爱之事都是比较直白洋溢的,郑、卫两地可能确实更明显一些——史载:郑国之俗,有溱、洧 之水,男女聚会,讴歌相感,故云郑声*。“礼崩乐坏”还体现在音乐和舞蹈等生活方面。郑卫两地的音乐形态音调风格多变,或哀婉悠长,或高亢激越,舞蹈表演则男女错杂,不拘礼法。这自然为很多思想保守的人看不惯。

据说孔子编《诗经》,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按照克己复礼的宗旨,将原来3000首之多的诗歌大肆删减,最终仅余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称为“诗三百”。(这件事情争议很大,很多学者认为孔子并未删诗)

其实,郑卫之音虽然遭到以儒家为代表的卫道士严格批判,但在当时也受到了下至黎民百姓、上至王公贵族的喜爱。齐宣王曾说:寡人听到郑卫之音,讴歌吟唱,惆怅感伤……寡人不喜欢宫廷雅乐,就喜欢这种世俗音乐。可见郑卫之音相较于中正平缓的“雅乐”,形式活泼、感情抒放、旋律动听,非常具有感染力。

所谓“雅乐”与“*声”的区别,其实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类似的情形——如邓丽君的歌就因内容、形式等原因长期被批判为“**歌曲”、“靡靡之音”,被禁止传播。但大众对这种形式新鲜、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却非常喜欢,以邓丽君为代表港台歌手演唱的流行歌曲迅速流传开来,红遍大江南北。

其实,阳春白雪固然好,下里巴人也不应被打压,毕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