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折廷争什么意思,面引廷争的廷争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6-10 0
  1. 《资治通鉴·唐纪》全文翻译
  2. 明日,复廷诤甚苦,上怒,扶衣而起,蒲城牵裾,终不获伸其说文言文翻译现代文
  3. 廷逆的词语廷逆的词语是什么
  4. 面引廷争什么意思?
  5. 廷论的成语廷论的成语是什么
  6. 争朝哪个四字成语有这两个字

《史记·吕太后本纪》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啑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陈平、绛侯曰:「於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

吕太后想要册立吕姓家族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说:高帝(刘邦)在白马立下盟约,说“不是刘姓而封王的,天下人都要一起讨伐他。”现在您想要吕氏封王,就是不遵从先帝的盟约。太后很不满意,又问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他们回答说:高祖平定天下,自然将刘氏家族封王,现在太后掌管朝政,把吕家的亲属封王,没什么不可以的。太后很高兴。退朝后,王陵责备陈平和周勃说:当初和高祖歃血为盟,你们不在场吗?现在高祖驾崩,太后以女主人当政,想要给吕氏封王,你们想要讨好她就背弃了先帝的盟约,以后有什么脸面见先帝于地下呢?陈平和周勃回答说:“现在在朝廷上当面争论折辩,我们不如你;但是保全社稷、安定刘氏家族的后代,您也不如我们。”王陵也无言以对。

面折廷争什么意思,面引廷争的廷争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来吕后死后,陈平周勃保刘氏家族登王位,诛除吕氏,立下功绩

《资治通鉴·唐纪》全文翻译

1. 《徐有功廷争》 译文

徐有功廷争(原文)

徐大理有功每见武后将,必据法廷争。尝与后反复,辞色逾厉,后大怒,令拽出斩之,犹回顾曰:“身虽死,法终不可改。”至市,临刑得免,除名为庶人。如是者三,终不挫折。朝廷倚赖,至今犹怀之。

翻译

大理丞徐有功,每遇到武则天将要,必定根据案情依照律法当着朝廷众官面前提出争辩。曾经与则天后反复辩解,言辞声气越来越厉害。有次,武则天真的恼火了,下令把徐有功押出去斩了。徐有功被拽走时还回顾头来说:“我虽然被杀了,国家的律法绝不可更改。”到了刑场,临近用刑又被赦免,而被免去官职,成为百姓。就这样上上下下有过三次,一点都没有使徐有功屈服。当时朝廷上不少官员都依赖他仗义执言,至今还念念不忘。

2. 谁有《鲁哀公问冠》和《徐有功廷争》的原文和译文

比如那个曾任大理寺丞的徐有功,每次廷争断狱之事,总跟她意见相连,她就厉声诘问,别人都怕起来,唯他神色自苦,据理力争不让。她感到有一二个这样的直士,也可为朝廷增加一点刚气,于是也就容忍下了。至于她每次把哪份案卷批到哪儿,可没什么定准。当她这天把案卷拢过来,提起笔又要随意朱批的时候,突然想起何不来个“天机”抉择试试?她只需做上若干个纸团,每个纸团里面分别写上“推事院”“大理寺”“御史台”的字样,每取过一份案卷则打开一个纸团,纸团上是哪儿就批上哪儿,岂不更有趣些?她为这个刚想起的主意而感到新鲜,正要叫人做一些纸团来的时候,廷中女官就来禀报,殿外李相爷求见。

“宣他进来。”

李相爷来到御座前,行过大礼,就站在一边不说话,女主就很奇怪:

“今天莫不是要让朕看卿站立?”

李相爷又叩头下去:“微臣今日是来冒死陈奏。”

给你留点悬念~!

3. 《据法廷争》译文

徐有功大人每当见到武则天快要了,一定会依据法律在朝廷上同皇帝争论是非。有一次他同武则天再三争论,言词和态度越来越严厉,武则天大怒,令人把他拖出去斩首,他还回头大叫:“即使我死了,法律也是不会改变的。”到了刑场,临刑时才被赦免死罪,但还是免了他的官贬为庶人。这样好几次,他都不屈服。朝廷因为他的则正不阿,到现在还怀念他。朝廷准备选用徐有功的儿子时,有司都说:“徐有功大人的儿子,怎么可以用平常的方式来选拔任用呢?”

①大理:古代的高级法官。有功:人名。

②武后:即武则天。

③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4. 《据法廷争》译文

徐有功大人每当见到武则天快要了,一定会依据法律在朝廷上同皇帝争论是非。

有一bai次他同武则天再三争论du,言词和态度越来越严厉,武则天大怒,令人把他拖出去斩首,他还回头大叫:“即使我死了zhi,法律也是不会改变的。”到了刑场,临刑时才被赦免死罪,但还是免了他的官贬为庶人。

这样好几次,他都不屈服。朝廷因为他的则正不阿,到现在dao还怀念他。

朝廷准备选用徐有功的儿子时,有司都说:“徐版有功大人的儿子,怎么可以用平常的方式来选拔任用呢?”①大理:古代的高级法官。有功:***名。

②武后:即武则天。③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5. 《据法廷争》译文徐大理有功①,每见武后②将,必据法廷争.尝

徐有功大人每当见到武则天快要了,一定会依据法律在朝廷上同皇帝争论是非.有一次他同武则天再三争论,言词和态度越来越严厉,武则天大怒,令人把他拖出去斩首,他还回头大叫:“即使我死了,法律也是不会改变的.”到了刑场,临刑时才被赦免死罪,但还是免了他的官贬为庶人.这样好几次,他都不屈服.朝廷因为他的则正不阿,到现在还怀念他.朝廷准备选用徐有功的儿子时,有司都说:“徐有功大人的儿子,怎么可以用平常的方式来选拔任用呢?”①大理:古代的高级法官.有功:人名.②武后:即武则天.③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6. 徐有功临刑得免翻译

原文:徐大理有功,每见武后,必据法廷争。尝与武后反复,辞色愈厉,后大怒,令拽出斩之,犹回顾曰:“臣身虽死,法终不可改。”至市临刑得免,除为庶人。如是再三,终不挫折。朝廷倚赖,至今犹记之。其子预选,有司皆曰:徐公之子,岂可拘以常调者乎?

译文:徐有功大人每当见到武则天快要了,一定会依据法律在朝廷上同皇帝争论是非。曾经他同武则天再三争论,言词和态度越来越严厉,武则天大怒,令人把他拖出去斩首,他还回头大叫:“即使我死了,法律也是不会改变的。”到了刑场,临刑时才被赦免死罪,但还是免了他的官贬为庶人。这样好几次,他都不屈服。朝廷因为他的持正不阿,到现在还怀念他。

7. 文言文《苏颋》的翻译

苏颋,少不得父意②,常与仆夫杂处③,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又患无灯烛④,常于马厩灶中,旋吹火光⑤,照书诵焉。其苦学如此,后至相位⑥。

注释

①苏颋(tǐng)670-727,唐朝大臣、文学家。字廷硕,京兆武功(今今陕西武功)人。弱冠(即20岁)敏悟,举进士第,调乌程尉。武后朝,举贤良方正异等,除左司御率胄曹参军,迁监察御史,转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唐玄宗景云年间,袭封许国公,转中书侍郎。***四年,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修国史。八年,罢为礼部尚书,俄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按察节度剑南诸州。从封泰山,还卒,诏赠右丞相。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时号“燕许大手笔”。②不得父意:得不到父亲关心。③与仆夫杂处:和家中仆人住在一起。④患:苦于。⑤旋:把暗的灰烬再吹出火光来。⑥后至相位:苏颋后来做到右丞相。

译文 苏颋小时候得不到父亲的疼爱,常和仆人们住在一起。但是他喜欢读书,读起书来不知疲倦。晚上,他想读书时,没有灯光照明,他就到马棚里的炉灶边,把炉灰扒开,不停的吹,于是火有亮起来了,他就利用这火光,照着书来读。他就是这样刻苦读书,后来官做到丞相。

8. 罗绍威 文言文全篇翻译

罗绍威,魏州贵乡人。

父亲罗弘信,本名罗宗弁,开头做马牧监,服事节度使乐彦贞。光启末年,乐彦贞的儿子乐从训骄横太盛,招聚兵马,想诛灭魏州牙军。

牙军大怒,聚集呐喊攻打他,乐从训出逃据守相州。牙军废除乐彦贞,囚禁在龙兴寺,逼着要他做僧人,不久便杀死了他,推举小校赵文建任留后。

此前,罗弘信自己说,在居住的地方遇见一位白胡须的老头,对他说:“你将成为一方土地的主人。”这样做梦遇见了两次,内心觉得怪异。

不久赵文建与军心不协,牙军们相聚呼喊说“:谁愿做节度使?”罗弘信立即应声回答说“:白须老头早就告诉我,可以做你们的君长。”唐朝文德元年(888)四月,牙军们推举罗弘信为魏州留后。

朝廷闻讯,就正式授给他节旄。 乾宁年间,太祖急攻兖州、郓州,朱王宣向太原求援,这时李克用派大将李存信领兵前往赴援,向魏州借用道路,屯驻在莘县。

李存信带兵没有法度,不断征取魏州的牛马,罗弘信对此不平。太祖乘机派使者对罗弘信说“:太原晋人志在吞并河朔,当回师之日,贵道就很可忧虑了。”

罗弘信便感到害怕,于是与太祖结好,又出兵三万人攻打李存信,打败了他。不久,李克用领兵攻打魏州,扎营于观音门外,魏州所属城邑多被晋军攻占。

太祖派葛从周援救罗弘信,在洹水与晋军交战,活捉了李克用的儿子落落献上,太祖令将落落送给罗弘信,罗弘信杀了他,晋军才退。这时太祖正在图取兖州、郓州,担心罗弘信背离自己,每年岁时节日都送给他财物,必定言辞谦卑、礼物丰盛。

罗弘信每有回礼,太祖必当着魏州使者的面朝北方拜揖而接受,说:“六兄是比我年纪大一倍的兄长,兄弟之邦,哪能用通常邻邦的礼仪看待。”所以罗弘信以为太祖很看得起自己。

后来罗弘信历官至检校太尉,被封为临清王。光化元年(898)八月,在任上去世。

罗绍威继承父亲的职位自称魏州留后,朝廷也就顺便任命他,接着正式授与他旄节斧钺,加封为检校太尉、兼侍中,封为长沙郡王。唐昭宗东迁洛阳,太祖命各道营修洛邑,罗绍威单独营修太庙,诏令加封他为守侍中,进封为邺王。

当初,至德年间,田承嗣**占据相、魏、澶、博、卫、贝等六州,招募军中子弟,安置在部下,称为“牙军”,都供给丰厚的赏赐,使牙军不胜骄宠。年代久远,父子相承,亲戚党徒交结牢固,那凶暴的人,强取豪夺,违犯法令,官员不能制止。

牙军们随便变换主帅,就像儿戏,从田氏以后,近二百年,主帅的废立,全出于牙军之手,如史宪诚、何全白皋、韩君雄、乐彦贞,都是他们拥立的,对他们的优待奖赏稍不如意,就全家被诛。罗绍威苦于牙军以往形成的弊病,虽以财货收买姑息迁就,但内心不满他们。

罗绍威继承父职的第二年正月,幽州刘仁恭拥兵十万图谋扰乱河朔,进攻占领贝州,长驱直攻魏州。罗绍威向太祖求援,太祖派李思安援助他,屯驻在洹水,葛从周自邢州、氵名州领军进入魏州,燕军将领刘守文、单可及与太祖的军队在内黄交战,燕军大败,太祖的军队乘胜追击

遇上葛从周也出军掩击,又打败燕军。斩首三万余级。

三年,罗绍威派使者与太祖会合军队,一同进攻沧州以回报太祖。从此罗绍威感念太祖援助之恩,深为仰慕并依附于他。

罗绍威眼见唐朝国运衰落,群雄交相作乱,太祖兵力强于天下,知道他必定有受禅代帝的意图,所以全心全意依附交结他,成就他的事业,又经常担心牙军发生变乱,内心不安。天..初年,州城的地面无故下陷,不久小校李公亻全谋变,罗绍威更加害怕,于是定计除掉牙军,派使者告诉太祖请求他做外援。

太祖答应了他,派李思安会同魏博镇军队再次攻打沧州。在这以前,安阳公主在魏州去世,太祖乘机派遣长直军校马嗣勋挑选士兵一千人,将兵器藏在巨大的口袋中,用肩舆抬入魏州,说是赞助安阳公主的葬事。

天..三年(906)正月五日,太祖亲自领军渡过黄河,声称到沧州、景州视察行营,牙军很怀疑他的行动。这月十六日,罗绍威率领数百家奴门客与马嗣勋共同攻打牙军,当时住在牙城的一千多牙军,到天亮时全被诛杀,共八千家,都被灭了族,州城为之一空。

第二天,太祖从内黄奔到邺州。当时魏军二万,正与朝廷军队一同包围沧州,听到魏州城中发生事变,魏军于是拥着大将史仁遇固守高唐,六州之内,皆为劲敌,太祖派众将分兵征讨他们,半年才平定。

从此罗绍威虽然清除了逼迫自己的牙军,然而立刻又后悔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不到几个月,又发生浮阳战役,罗绍威飞车馈送运输军需,从邺都到长芦五百里,车轨交叠,不绝于路。

又在魏州建立元帅府,沿路设置亭候,供应牲牢、酒备、军幕、什器,太祖上下全军几十万人,所用军需都不缺少。到太祖从长芦回来,再次经过魏州时,罗绍威乘机对太祖说“:..州、岐下、太原终有狂妄诡密的意图,各以复兴唐朝王室为名,大王应当自己夺取国家***,以断绝别人的企图,上天赐与的而不要,是古人就非议的。”

太祖深深感谢他。到太祖登帝位,加封罗绍威为守太傅、兼中书令,赐与扶天启运竭节功臣名号。

御驾将进洛阳时,罗绍威奉诏令重修五凤楼、朝元殿,巨大的木材和精巧的工匠都非当时所有,而建筑忽然。

明日,复廷诤甚苦,上怒,扶衣而起,蒲城牵裾,终不获伸其说文言文翻译现代文

原文:神功元年冬,闰十月,以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仁杰上疏以为:“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自典籍所纪,声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国家尽兼之矣。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译文:神功元年冬季,闰十月,甲寅(二十一日),朝廷任命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狄仁杰上疏认为:“天生四夷,都在先王疆界之外,所以东边抵达沧海,西边阻隔流沙,北边横着大沙漠,南边阻隔着五岭,这是上天用以限制夷狄而隔开中原和外夷的险阻。从典籍记载看,声威教化所至,三代不能到的地方,国家都已经全部兼并了。我以为应该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托给他四镇,恢复已灭亡的高丽国,让它的国王高氏镇守安东。我们可以节省戍守远方的军费,集中兵力于边塞上,让夷狄没有越境侵侮的祸患就可以了,何必穷追他们藏身的巢穴,与蝼蚁之辈较量长短呢!”这事虽然没有实行,但有识之士都认为他的意见正确。

原文: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武则天)太后幸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车驾观葬舍利,太后许之。狄仁杰跪于马前曰:“佛者戎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 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太后中道而还,曰:“以成吾直臣之气。”

译文: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二十九日),太后前往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太后参观埋葬佛舍利,太后答应了。出发时狄仁杰跪在太后的马头前说:“佛是戎狄的神,不值得让天下的君主屈尊驾临。那胡僧诡计多端,是想要邀请到万乘之尊,借以迷惑远近百姓。同时沿途山路艰险狭窄,容纳不下侍卫的人,也不是万乘之尊所应当驾临的地方。”太后中途返回,说:“这是为了成全我们的正直之臣的正气。”

原文: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乃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译文:太后信任倚重狄仁杰,(在这方面)大臣们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太后)常叫他国老而不称呼名字。仁杰喜欢当面揭发奸伏,在朝廷上争辩是非,太后常改变主意依从他的主张。仁杰因为年老有病多次请求退休,(可)太后并不准许。仁杰入宫谒见太后,太后常常劝止他行跪拜礼,说:“每次见到狄公跪拜,我也觉得身骨子疼痛。”太后就免除了他夜间值班的差事,并且告诫他的同僚说:“如果不是军国大事,就不要再来烦劳狄公。”太后曾经询问仁杰:“我想找一个德才兼优的士人任用,谁可以提拔?”仁杰问道:“(我)不明白陛下要让他担任什么职事?”太后说:“要用他作将相。”仁杰答道:“如果您要的是文***风流又含蓄宽容的人才,那么苏味道、李峤本来就是合适的人眩如果您一定要选拔卓越出众的奇才,那么就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了。那人虽然年纪大,却是宰相之才。”太后就提拔柬之当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太后又对仁杰问起选才的事,仁杰回答说:“先前我举荐张柬之,您还没有起用他。”太后说:“他已经升调了。”仁杰回答说:“我举荐的人是可以当宰相的,不是用来作一个司马的。”太后于是就提拔柬之任秋官侍郎;过了很久,终于任用他当宰相。仁杰又曾经举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几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名臣。有人对仁杰说道:“天下贤才,都出在您的门下了。”仁杰说:“我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早年,仁杰担任魏州刺史,因为他施政仁爱宽厚,当地百姓就为他建了生祠。后来他的儿子景晖担任魏州司功参军,贪婪残暴,成了百姓的祸害,于是老百姓就毁坏了他(仁杰)的塑像。

[作品简介]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廷逆的词语廷逆的词语是什么

蒲城王文恪公尸谏

清薛福成

道光中,林文忠公(则徐)以钦差大臣驰赴广东查禁***烟,与英吉利兵船相持海上,宣庙倚任甚至。既而中变,命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驰往查办,严劾林公,革职遣戍新疆,尽撤守备,与英吉利讲和。于是舆论哗然,皆骂琦善之误国及宰相穆彰阿之妨贤,而惜林公之不用也。其后河决祥符,上命大学士蒲城王文恪公(鼎)临塞决口,亦命林公赴工效力。

蒲城一见林公,倾诚结纳,且言还朝必力荐之。及大工合龙,朝命林公仍往新疆。蒲城还朝,力荐林公之贤,上不听。是时,蒲城与穆相同为军机大臣,每相见,辄厉声诟骂,穆相笑而避之。或两人同时召见,复于上前盛气诘责之,斥为秦桧、严嵩,穆相默然不与辩。上笑视蒲城曰:“卿醉矣。”命太监扶之出。明日复廷诤甚苦。上怒,拂衣而起,蒲城牵裾,终不获伸其说。归而欲仿史鱼尸谏之义,其夕自缢薨。是时,新城陈孚恩为军机章京,性机警,最为穆相所宠任。方早朝,军机大臣惟蒲城不到,孚恩心知其故,乃驾而出,急诣蒲城之宅。其家方抢攘无措,尸犹未解下。盖凡大臣自缢,例必奏闻验视,然后敢解也。孚恩至,命其家人急解之,检衣带中得其遗疏,其大旨皆劾穆相而荐林公也。孚恩谓公子编修某曰:“上方怒甚,不愿再闻此言。若奏之,则尊公恤典必不可得,而子亦终身废弃。子而犹欲仕于朝也,不如屏此疏勿奏,且可为尊公邀优旨,子其图之。”会张文毅公(芾)亦至,文毅故穆相最亲厚之门生,而亦蒲城同乡且门生也。相与共劝编修,编修从之。孚恩代为改草遗疏,以暴疾闻。上震悼,命成郡王奠茶酒,晋赠太保,入祀贤良祠,孙三人皆俟及岁时带领引见,饰终之礼隆焉。孚恩袖蒲城原疏以去,返至枢垣呈穆相。穆相大喜,于是推毂孚恩,不十年,至兵部尚书、军机大臣;而张公亦于数年间由翰林跻卿贰。惟编修以不能成父志,为蒲城诸门生及陕甘同乡所鄙弃,亦自愧恨,遂终身不复出。蒲城薨未几,而林公召还,复为陕西巡抚。世俗皆言,自蒲城薨后,宣庙常闻空中呼林公姓名,故不久赐还。

此说虽未尽然,然亦足见人心所归仰云。

注释

1、驰赴:急趋;奔赴。《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即驰赴之,信都太守任光开门出迎。”《宋史·石普传》:“普倜傥有胆略,凡预讨伐,闻敌所在即驰赴之。”清吴敏树《湖北按察使贵阳唐子方先生哀辞》:“朝命起公湖北,与督抚共办军务,公乃闻名驰赴。”

2、宣庙:即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亦即道光帝,1851-1850年在位。“宣宗”是其庙号,故称道宣。道光是其年号。

3、倚任:倚重信任。明宋濂《拟诰命起结文·中书参知政事》:“往尽乃职,以副朕倚任之意可。”《明史·唐云传》:“云从成祖久,出入左右,甚见倚任。”清昭连《啸亭杂录·马壮节公》:“入京营为武弁,傅文忠公甚倚任之。”周培艺《贵州民党痛史》:“两人勇于负责,事至立办,上官推心倚任,同列拱手受成,绩効大彰。”

4、中变:中途变化。宋苏辙《历代论·李固》:“固复以清河为请,与胡广赵戒同谋,广戒惧而中变。”《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好事定然中变,连累小子必然受辱!”沙汀 《淘金记》十六:“要不是龙哥依照历来的习惯,大声武气地出来阻止,事情也许会中变的。”

5、琦善:博尔济吉特·琦善(1786-1854),字静庵,博尔济吉特氏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大臣,***战争时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咸丰四年(1854)病死军中,赠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依总督例赐恤,谥文勤。

6、驰往:义同“驰赴”。

7、守备: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左传·昭公十五年》:“穆子使鼓人杀叛人,而缮守备。”《商君书·农战》:“人君不能服强敌、破大国也,则修守备,便地形,抟民力,以待外事,然后患可以去,而王可致也。”《史记·五宗世家》:“淮南王谋反时,寄微闻其事,私作楼车镞矢战守备,候淮南之起。”金王若虚《君事实辨》:“钟谟入贡,帝问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备乎?’对以‘不敢’。”清曾国藩《刘君季墓志铭》:“贼踞蒲圻县,得以其暇益筑坚垒,完守备。”

8、穆彰阿:郭佳·穆彰阿(1782-1856),字子朴,号鹤舫,别号云浆山人,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大臣。穆彰阿进士出身,历任庶吉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漕运总督、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他担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善于揣摩上意,深受宠信,权倾内外。***战争期间,穆彰阿主张议和,诬陷林则徐等主战派,并主持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咸丰皇帝继位后,重新起用林则徐等人,将穆彰阿革职,永不叙用。咸丰六年(1856),穆彰阿病死。

9、妨贤:阻碍贤者登进。《汉书·王尊传》:“各自底厉,助太守为治。其不中用,趣自避退,毋久妨贤。”唐司空图《重阳独登上方》诗:“退居还有旨,荣路免妨贤。”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蒲城王文恪公尸谏》:“于是舆论哗然,皆骂琦善之误国,及宰相穆彰阿之妨贤。”

10、河决:黄河决口。

11、祥符:指吉祥的征兆。《后汉书·光武帝纪下》:“陛下情存损挹,推而不居,岂可使祥符显庆,没而无闻?”《宋史·乐志十五》:“祥符锡祚,武库永销兵。”

12、蒲城王文恪公(鼎):王鼎(1768-1842),字定九,号省厓,陕西蒲城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序幕时期政治家、著称于世的爱国名相。嘉庆元年(1796)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曾改革河务、盐政、***冤狱,颇有政绩。道光五年,服阕,以一品衔署户部侍郎,授军机大臣。追赠太保,谥文恪,入祀贤良祠。

13、决口:指堤岸的缺口。亦泛指缺口。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蒲城王文恪公尸谏》:“上命学士蒲城王文恪公塞决口。”殷夫《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诗:“呵,我们将看见这个决口,红的血与白的脓汹涌奔流。”

14、结纳:犹结交。《汉书·佞幸传·石显》:“是时,明经著节士琅玡贡禹为谏大夫,显使人致意,深自结纳。”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五:“李溥为江淮发运使。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三国演义》第六回:“却说荆州刺史刘表……幼好结纳,与名士七人为友,时号‘江夏八俊’。”王旡生《中国三大***家论赞》:“元美生长华阀,抱奇才,不可一世,乃因与杨仲芳结纳之故,致为严嵩所忌,戮及其亲,深极哀痛,无所发其愤。”

15、明日:第二天。

16、廷诤:即廷争。唐杜甫《寄狄明府博济》诗:“国嗣初将付诸武,公独廷诤守丹陛。”宋孔平仲《续世说·宠礼》:“武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折廷诤,太后每屈意从之。”清薛福成《庸盦笔记·蒲城王文恪公尸谏》:“明日复廷诤,甚苦,上怒,拂衣而起。”

17、牵裾:牵拉着衣襟。南朝梁元帝《看摘蔷薇》诗:“横枝斜绾袖,嫩叶下牵裾。”三国魏文帝曹丕要从冀州迁十万户到河南去,群臣上谏,不听。辛毗再去谏,曹丕不答而入内,辛毗拉住他的衣裾。后来终于减去五万户。见《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后以“牵裾”“牵衣”“牵裳”指直言极谏。《北齐书·孙腾传》:“孙腾牵裾之诚,有足称美。”唐杜甫《建都十二韵》:“牵裾恨不死,漏网辱殊恩。”明无名氏《鸣凤记·灯前修本》:“怪当朝无肯折庭槛,又谁箇敢牵裳?”清黄鷟来《杂兴》诗之十三:“已悲事与牵衣别,敢谢人嘲折槛愚。”

18、史鱼尸谏:也称史鳅,字子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正直敢谏著名。卫灵公在位时,不任用德才兼备的蘧伯玉,却重用奸臣弥子瑕。大夫史鱼曾多次进谏,要求启用蘧伯玉,罢免弥子瑕,灵公不听。后来史鱼病重,临死前对儿子说:“我死后,不要出殡,你把我的尸体陈放在窗下,我要以此来劝谏君王。”史鱼死后儿子按他的吩咐做了。卫灵公前来吊唁时,惊讶地看到史鱼没有被安葬。这时,史鱼的儿子将父亲的遗言转告灵公,灵公终于醒悟过来,便罢免弥子瑕,启用了蘧伯玉。

19、薨:古代指诸侯死。

20、新城陈孚恩:陈孚恩(1802-1866),字少默,号子鹤,别号紫藿。江西新城县钟贤(今黎川县中田乡)人。学者陈希曾次子,刘大观婿。道光五年拔贡,朝考一等,由七品小官,仕至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历任官至礼、兵、刑、户、吏各部尚书。清代著名书法家。

21、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早期也称为“司员”。最初无一定额数,在内阁中书等官员中选调。乾隆初改由内阁、各部、理藩院等衙门调派。自嘉庆四年(1799)始定军机章京分满、汉各两班,每班8人,共32人。各班设领班、帮领班章京各1员,由军机大臣于章京中选资深望重者任之。军机章京的选任,据《枢恒纪略》卷7载:“汉军机章京由内阁中书、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七品小京官由进士、举人出身者兼充;满军机章京以内阁中书、六部、理藩院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兼充”。光绪三十二年(1906)确定汉章京额缺为20人。

22、宠任:宠爱重用。《三国志·魏志·刘放传》:“三年,放进爵魏寿亭侯,资为令,明帝即位,尤见宠任,同加散骑常侍。”唐韩愈《贺雨表》:“微臣幸蒙宠任,获覩殊祥。”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三》:“北齐司马子如、高隆之、孙腾、高岳皆为神武所宠任。当时号为四贵。”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三篇七:“适因本府中学***,监督秦公受当局宠任,荣膺整理之责。”

23、抢(chēng)攘:纷乱貌。《汉书·贾谊传》:“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唐柳宗元《吊屈原文》:“支离抢攘兮,遭世孔疚。”宋王明清《挥麈前录》卷一:“国朝承五代抢攘之后,三馆有书仅万二千卷。”《封神演义》第六二回:“抢攘兵戈日不宁,生民涂炭自零星。”康有为《割台行成后》诗:“山河已割国抢攘,忧国诸公欲自强。”

24、奏闻:臣下将情事向帝王报告。《后汉书·安帝纪》:“三司之职,内外是监,既不奏闻,又无举正。”唐薛用弱《集异记·叶法善》:“玄宗承祚继统,师于上京,佐佑圣主,凡吉凶动静,必预奏闻。”《水浒传》第五五回:“(高太尉)次日早朝,越班奏闻天子。”鲁迅《故事新编·铸剑》:“奴才刚才访得一个异人,很有异术,可以给大王解闷,因此特来奏闻。”

25、验视:检验察看。晋干宝《搜神记》卷六:“华容去州数百里,即遣马吏验视,而刘表果死。”《新唐书·屈突通传》:“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十三:“女曰:‘其臀有瘤。’验视无有。”

26、公子编修某:即王沆。著名爱国名相、清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之子。字静溪(小厪),庚子(1840)进士,翰林院编修(见《蒲城县志》)。育有十三子: 瑔、莹、瓛、璞、瓒、璵、玟、珵、瑒、玛、王觉、璂、璲。王鼎自缢尸谏后,他以不能成父志而为王鼎门生及陕甘同乡所鄙弃。自感愧恨,终生不出。

27、尊公:对人父亲的敬称。《三国志·魏志·袁尚传》“十月至黎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刘表遗谭(袁谭)书:‘天笃降害,祸难殷流,尊公殂殒,四海悼心。’”《晋书·简文帝纪》:“及超(郗超)请急省其父,帝谓之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于此!’”清顾炎武《与周籀书书》:“昔年过访尊公于江村寓舍中。”

28、恤典:帝王对臣属规定的丧葬善后礼式。即朝廷对去世官吏分别给予辍朝示哀、赐祭、配飨、追封、赠谥、树碑、立坊、建祠、恤赏、恤荫等的典例。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六:“京以子由长厚,必不肯发其变役法事,而疑其诸郎,故恤典独厚也。”《明史·贺世贤传》:“世贤既殁,或疑其叛降,恤典故不及。”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崔纵之榇金人付臣护之而来,谨置之临安府城内妙行寺,乞赐检举,特与恤典,访其亲而官助葬之。”明张煌言《李陵论》:“设令汉武闻陵之败,临轩而叹,侧席而思,为之恤其母,抚其孥,或误传陵已死事,更为招魂以祭,恤典以赠之,陵虽犬豕,当必悔恨自裁矣。”清昭连《啸亭杂录·王文简公补谥》:“因与理密亲王酬倡,为上所怒,故以他故罢官,没无恤典。”

29、优旨:优待的诏命。亦谓颁发优待之诏命。明沈德符《野获编·禨祥·雷震陵碑》:“而首揆沈四明又上疏云:‘……乘此改立新碑,此莫大之孝,亦莫大之庆也。’上优旨允行。”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蒲城王文恪公尸谏》:“子而犹欲仕于朝也,不如屏此疏勿奏,且可为尊公邀优旨。”

30、张文毅公(芾):张芾(1814-1862),名黼侯,字小浦。陕西泾阳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庶子,值南书房。大考一等,擢少詹事。二十二年(1842)四月王鼎自缢后,张以门生至王家,与陈孚恩“共劝王沆”,同意由陈代改遗疏,得穆彰阿赏识,超迁内阁学士,督江苏学政。二十五年(1845)授工部侍郎,任满仍值南书房,旋调吏部;二十九年(1849)督江西学政。

31、亲厚:关系亲密,感情深厚。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讎者所快。”宋叶适《与黄岩林元秀书》:“与二君亲厚,非复他人之比,每愿相聚数日,讲学其所当言。而事役参差,竟不一遂,将如之何。”

32、改草:改拟;改写。

33、震悼:惊愕悲悼。《楚辞·九章·抽思》:“愿承间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陈书·徐陵传》:“奄然殒逝,震悼于怀。”清昭连《啸亭杂录·朱文正》:“故其薨日,上甚震悼。”

34、成郡王:即绵懃(1768-1820),乾隆帝孙,成亲王永瑆长子,母嫡福晋富察氏,嘉庆四年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七年晋贝勒,二十四年加郡王衔,追封成郡王。

35、奠茶酒:洒茶、酒于地以祭祀。

36、饰终:谓人死时给予尊荣。《荀子·礼论》:“送死,饰终也。”宋陆游《王成之给事挽歌辞》:“赠极文昌贵,君恩厚饰终。”清昭连《啸亭续录·赐奠》:“国家宠待臣僚,遇有勋绩昭著者,饰终之典,有上亲临赐奠者。”

37、枢垣:犹枢府。主管军政大权的中枢机构。宋代多指枢密院,明清初多指内阁,清雍正以后多指军机处。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曹侍中在枢府,务革侥幸,而中官尤被裁抑。”宋陆游《贺张都督启》:“恭审诞膺册书,首冠枢府。”明吾丘瑞《运甓记·剪发延宾》:“爹爹,你藏器待沽,终须有日登枢府。”清汪懋麟《新岁荷真定公寄书并二律见问次韵酬谢》之二:“枢府纾筹策,官斋尚咏诗。”康有为等《上清帝第二书》:“若京官则自枢垣、台谏以外,皆为闲散。”(此指清军机处。)

38、推毂(gǔ):本指推车前进,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后指荐举;援引。《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南齐书·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宋司马光《送祖择之守陕》诗:“俊德争推毂,荣涂易建瓴。”明归有光《与徐子与书》:“实赖吾丈雅故推毂之。”清方文《送姜如农明府擢仪郎》诗:“群公极推毂,玄币争相持。”

39、卿贰:次于卿相的朝中大官。《明史·赵世卿传》:“延及数年,居然高踞卿贰,夸耀士林矣。”《好逑传》第十三回:“若以我学生昔日曾备员卿贰,亦朝廷侍从之官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国初,凡提督学政,惟直隶、江南、浙江曰学院,以进士出身之卿贰及翰林院侍讲侍读充之。”

40、愧恨:惭愧悔恨。《太平广记》卷二六引唐薛用弱《集异记·叶法善》:“其僧愧恨,赴海而死。”宋叶适《<罗袁州文集>序》:“余笑曰:‘罢是,则门户冷落,患复不亟尔。’达文颇愧恨。”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文清愧恨地低下头,缓缓朝卧室走。”

41、归仰:归附仰仗。《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万邦归仰,国富如海。”唐李白《化城寺大钟铭序》:“盍不建***鼓,树之层台,使群聋六时有所归仰,不亦美乎?”宋王禹偁《济州众等寺新修大殿碑序》:“大都小邑,暨名山胜境,鲜不建梵刹而聚缁流,有以见***之光扬,末俗所归仰也。”

译文

道光年间,林则徐公(谥号文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奔赴广东查禁***烟,与英吉利士兵舰船在海上相持,宣宗皇帝非常倚重信任他。不久事情中间发生变化,命令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前往查办,严办林则徐,(将其)革职贬谪戍守新疆,全部撤掉防御的器物、设施,与英吉利讲和。于是舆论哗然,都骂琦善误国以及宰相穆彰阿妨碍贤人晋升,而惋惜林公不被重用。那以后黄河决口,出现祥瑞的征兆,皇上命令大学士蒲城人王鼎先生(谥号文恪)亲临边塞决口之处(治河),又命令林公前往效力。

王鼎一见林公,就倾心结交,而且说回朝一定极力推荐他。等到治河工程合龙,朝廷命令林公仍往新疆。王鼎回朝,极力推荐林公的贤德,皇上不接受。这时,王鼎与穆彰阿宰相同为军机大臣,每次相见,(王鼎)总是厉声咒骂他,穆相(总是)笑着避开。有时两人同时被皇上召见,(王鼎)又在皇上面前大声责骂他,斥之为秦桧、严嵩一样的奸相,穆相沉默不言不与他争辩。皇上笑视王鼎说:“您喝醉了。”命令太监扶着他出去。第二天又在朝堂上极力劝谏。皇上大怒,拂袖而起,王鼎拉着皇上的衣裾直言极谏,最终也未得到机会申明自己的态度。(王鼎)回家后想效仿史鱼尸谏的做法,当晚自缢而死。这时,新城人陈孚恩做军机章京,生性机警,最为穆相所宠信。正式早朝时候,军机大臣只有王鼎未到,陈孚恩心里知道其中的原因,就驾车而出,急忙赶到王鼎的家里。他家里人正(都)纷乱无措,(王鼎的)尸体还没解下。凡是大臣自缢,按照惯例一定要奏闻皇上检查以后,然后才敢解下尸体。陈孚恩到了以后,命令他的家人赶紧解下尸体,检查衣带找到他写的遗奏,大意都是弹劾推荐林公。陈孚恩对王鼎的儿子翰林院编修王沆说:“皇上正是非常生气的时候,不愿再听到这样的话。如果据实上奏,那么您父亲一定得不到皇上的恩典,而您也会终身被废弃不用。您如果还想在朝廷做官,不如压下这封遗奏不上报,而且还可以以为您父亲子请求朝廷的优厚恩赏,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正好遇上张芾先生(谥号文毅)也来了,张芾是以前穆相关系最亲密的学生,也是我的的同乡、学生。他们一起劝说王沆,王沆接受了他们的意见。陈孚恩代为改写遗奏,上报皇上说(王鼎)暴病身亡。皇上非常哀悼,命令成郡王代他前去祭奠,追赠太保,入祀贤良祠,孙子三人都等到年龄够了时专门差人带到朝廷接见,死葬的礼节非常隆重。陈孚恩袖子里抄着王鼎的原奏折离开了,回到军机处呈给穆相。穆相大喜,于是极力提拔陈孚恩,不到十年,就官至兵部尚书、军机大臣;而张公也在几年间由翰林跻身仅次于卿相的朝中大官。唯独王沆因为未能成全父亲的遗志,被王鼎的门生及陕、甘同乡们所鄙弃,(他)自己也惭愧悔恨,于是终身不再出仕。王鼎死后不久,林公被皇上召回京,又做了陕西巡抚。民间都流传,自从王鼎死后,宣宗皇帝常常听到空中有喊林则徐姓名的,史雨不久就恩赐他由新疆返京。

这种说法虽然不全是事实,然而也足以说明人心归附仰仗的意思。

面引廷争什么意思?

廷逆的词语有:面引廷争,批逆鳞,横行逆施。

廷逆的词语有:宫廷险恶,径廷之辞,面折廷诤。2:结构是、廷(半包围结构)逆(半包围结构)。3:拼音是、tíngnì。4:注音是、ㄊ一ㄥ_ㄋ一_。

廷逆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谓在朝廷上出言顶撞君主。

二、引证解释

⒈谓在朝廷上出言顶撞君主。引汉王充《论衡·定贤》:“夫顺阿之臣,佞_之徒是也。准主而_,适时而行,无廷逆之郄,则无斥退之患。”

关于廷逆的成语

横行逆施逆天犯顺逆道乱常逆阪走丸廷争面折面折廷争面折廷诤面引廷争径廷之辞逆来顺受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廷逆的详细信息

廷论的成语廷论的成语是什么

词目

面引廷争

发音

miàn yǐn tíng zhēng

释义

指直言敢谏。同“面折廷争”。

引用

《前汉演义》第九十四回 智班伯借图进谏 猛朱云折槛留旌 ...九九也。自阳朔以来,群臣皆承顺上指,莫有执正,故京兆尹王章, 面引廷争 ,戮及妻子,凡受罪被辱皆称为戮,非专主刑杀也。折直士之... 《汉书》卷六十七·杨胡朱梅云传 ...“非所宜言,大不敬”以此卜之,一矣。故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 面引廷争 ,孝元皇帝擢之,以厉具臣而矫曲朝。及至陛下,戮及妻子。... 《全汉文》卷五十 ...所宜言,大不敬。」以此卜之,一矣。故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 面引廷争 ,孝元皇帝擢之,以厉具臣而矫曲朝。及至陛下,戮及妻子。... 《全唐文》第10部 卷九百二十八 ...非所宜言,大不敬!』以此卜之一矣。故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 面引廷争 ,孝元皇帝擢之,以厉直臣而矫曲朝。及至陛下,戮及妻子。...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三 ...所宜言,大不敬,’以此卜之,一矣。故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 面引廷争 ,孝元皇帝擢之,以厉具臣而矫曲朝;及至陛下,戮及妻子。... 《资治通鉴》汉纪六十 ...亡者,上则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之徒 面引廷争 ,用公义以扶其危,下则有布衣之士符融、郭泰、范滂、许邵...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 ...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 面引廷争 ,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

争朝哪个四字成语有这两个字

廷论的成语有:放言高论,面引廷争,廷争面折。

廷论的成语有:崇论_议,宫廷险恶,放言高论。2:注音是、ㄊ一ㄥ_ㄌㄨㄣ_。3:结构是、廷(半包围结构)论(左右结构)。4:拼音是、tínglùn。

廷论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在朝廷上辩论。朝廷上的议论。

二、引证解释

⒈在朝廷上辩论。引《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怒内史曰:‘公平生数言魏其、武安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晋袁宏《后汉纪·章帝纪下》:“上善《_梁》,后大儒萧望之等廷论二家同异,多从《_梁》。由是《_梁》学_兴。”宋陈亮《王_确论如何》:“诸公亦奋然并见其才,而无相_之意,虽至於廷论之际,辩其所长,如数黑白,则诸公岂不各以哉!”⒉朝廷上的议论。引明王世贞《少保王公督府奏议序》:“下有不一之将心,而上有不一之廷论。”

三、网络解释

廷论在朝廷上辩论/朝廷上的议论.

关于廷论的诗句

朝廷论事且和平廷论繇来责佞夫廷论多骨鲠

关于廷论的词语

崇论_议大廷广众小朝廷放言高论纪纲人论面折廷诤面引廷争宫廷险恶盖棺定论径廷之辞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廷论的详细信息

1. 四字词语什么争朝什么

四字词语什么争朝什么

只争朝夕 [ zhǐ zhēng zhāo xī ]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zhǐ zhēng zhāo xī ]

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时间短暂。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出 处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例 句

祖国在期待着我们,人民在期待着我们,让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再接再励,迎接胜利的明天!

2.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只争朝什么

只争朝夕

zhǐ zhēng zhāo xī

[正音] 朝;不能读作“朝代”的“cháo”。

[辨形] 夕;不能写作“歹”。

[近义] 分秒必争 争分夺秒

[反义] 虚度年华 蹉跎岁月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结构] 动宾式。

[例句] 党在期待着我们;人民在期待着我们;让我们以“~"的革命精神再接再励;迎接胜利的明天!

[英译] make the best use of one's time

3. 成语,第二个字是“争,”是什么成语

第二个字是“争”的成语:

〔 必争之地 〕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

〔 力争上游 〕上游:江河的源头。努力争取处于上流源头。比喻努力争取先进。

〔 龙争虎斗 〕龙与虎之间的争斗。形容斗争或竞赛十分激烈紧张。

〔 明争暗斗 〕表面上和暗地里都在进行争斗;形容内部钩心斗争;互相争斗的情况。

〔 廷争面折 〕廷争:在朝廷上争论;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指直言敢谏。

〔 只争朝夕 〕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 你争我夺 〕指相互争夺

〔 战争贩子 〕挑起战争的人。指依靠煽动战争而从中牟利的人

〔 鸡争鹅斗 〕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 详细?

〔 面争庭论 〕同“面折庭争”。 详细?

〔 只争旦夕 〕亦作“只争朝夕”。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目的。

〔 苦争恶战 〕艰苦的征战

〔 能争惯战 〕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善于作战

〔 蛮争触斗 〕蛮:蛮氏;触:触氏。《庄子》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

〔 谏争如流 〕谏争:争同“诤”,直言相劝。劝谏的话如同流水一样,滔滔不绝。

〔 龙争虎战 〕同“龙争虎斗”。

4. 后边是朝夕俩字的四个字的成语

只争朝夕

zhǐ zhēng zhāo xī

解释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时间短暂。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出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结构动宾式。

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正音朝;不能读作“朝代”的“cháo”。

辨形夕;不能写作“歹”。

近义词分秒必争、争分夺秒、朝畅担扳杆殖访帮诗爆涧干夕惕

反义词虚度年华、蹉跎岁月

例句党在期待着我们;人民在期待着我们;让我们以“~"的革命精神再接再励;迎接胜利的明天!

5. 成语:争论后面两个字是什么

没有含 争论 的成语,含 争 的成语如下: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 百花争妍 妍:美、艳。

形容繁华盛开,生气勃勃的景象 百花争艳 各种花草树木竞相开放出艳丽的花朵 虎斗龙争 比喻群雄互相争斗 鸡争鹅斗 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 恐后争先 指害怕落后,追求上进 门户之争 宗派之间的争论 百家争鸣 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

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必争之地 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 寸土必争 即使是一点点土地,也要和敌人争夺。

形容对敌斗争毫不退让。 分秒必争 一分一秒也一定要争取。

形容抓紧时间。 鸡鹜相争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

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鸡鹜争食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

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谏争如流 谏争:争同“诤”,直言相劝。

劝谏的话如同流水一样,滔滔不绝。 据理力争 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方面的权益、观点等。

力争上游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 龙争虎斗 形容斗争或竞赛很激烈。

明争暗斗 明里暗里都在进行争斗。形容各用心思,互相排挤。

蛮触相争 蛮触:蛮氏、触氏,《庄子》寓言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

面折廷争 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廷争:在朝廷上争论。指直言敢谏。

雀鼠之争 指 *** 侵凌引起的争讼。 廷争面折 廷争:在朝廷上争论;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

指直言敢谏。 万壑争流 壑:深沟,借指溪流。

许多溪水竞相奔流。形容山中胜景。

无可争辩 没有什么可争辨的。表示确实无疑。

蜗角之争 比喻为了极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争执。 争长论短 长、短:指是与非。

争论谁是谁非。多指在不大重要的事情上过于计较。

争权夺利 争夺权力和利益。 鹬蚌持争,渔翁得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争猫丢牛 比喻贪小失大。 争鸡失羊 比喻贪小失大。

争风吃醋 争:嬜,争夺;风:风韵,多指女子。指因男女关系而妒忌、争吵。

争先恐后 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郑人争年 年:年龄。

比喻争论的事情既无根据,又无意义。 争多论少 为得到的多少而争吵。

形容斤斤计较。 争分夺秒 一分一秒也不放过。

形容充分利用时间。 与世无争 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

这是一种消极的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两虎相争 两只老虎相互争斗。

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暗斗明争 暗里明里都在进行斗争。

常形容尽力争权夺利。 并驱争先 指竞争高下。

触斗蛮争 触和蛮。《庄子》寓言中蜗牛角上两个小国。

后因以“触斗蛮争”喻为私利而争斗。 道长争短 见“道长论短”。

斗怪争奇 谓以奇怪取胜。 斗丽争妍 竞相比赛艳丽。

斗媚争妍 竞相比赛妩媚艳丽。 斗色争妍 形容花盛开,竞相逞美。

斗艳争芳 竞相比赛艳丽、散发芳香。 斗艳争辉 竞相比赛美丽、焕发容光。

斗艳争妍 见“斗艳争妍”。 鼓脑争头 争着出头;要冒尖,强出头。

竞短争长 指与别人争优劣,比高下。 决命争首 拼命争先而战。

龙战虎争 同“龙争虎斗”。 龙争虎战 同“龙争虎斗”。

面折庭争 见“面折廷争”。 面引廷争 同“面折廷争”。

面争庭论 同“面折庭争”。 你夺我争 指相互争夺。

亦作“你争我斗”、“你争我夺”。 十手争指 谓人如有不善,众人则争相指责。

语本《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桃李争妍 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

炫异争奇 谓夸奇斗异。 争长竞短 计较细小出入;争竞谁上谁下。

争短论长 犹争长竞短。 争锋吃醋 见“争风吃醋”。

争名夺利 争夺名位和利益。 争名竞利 见“争名夺利”。

争奇斗艳 互相争斗,以新奇艳丽来取悦于他人。亦作“争奇斗异”。

争前恐后 见“争先恐后”。 争强斗狠 犹争强好胜。

争强斗胜 犹争强好胜。 争强好胜 争:争夺;强:优胜;好:喜爱。

争为强者,事事处处都喜欢超过和压倒别人。 争权攘利 见“争权夺利”。

争妍斗艳 竞相比美。 只争旦夕 亦作“只争朝夕”。

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目的。 只争朝夕 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白蚁争穴 〖解释〗比喻竞逐名利。 炫奇争胜 〖解释〗炫:夸耀。

夸耀新奇,竞争胜负。 蚁斗蜗争 〖解释〗比喻微末的争斗。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解释〗朝:朝廷。市:市场。

在朝廷上争夺名位,在集市上计较赢利得失。即争名夺利。

争强显胜 〖解释〗犹争强好胜。争为强者,事事处处都喜欢超过和压倒别人。

你争我夺 蚌鹬争衡 〖解释〗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

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