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阔泉大徒弟_朱阔泉的徒子徒孙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6-10 0
  1. 侯宝林和侯耀文的故事 俩人是什么关系
  2. 马三立当年想收李文华为徒,却为何遭京城相声界大佬反对?
  3. 如何评价马志明在相声界的名气地位与艺术成就?
  4. 马三立十位知名高徒,多数为拜门,得到真传的徒弟是谁?

相声八德是:马德禄,师从春长龙(马三立的父亲,高寿亭,郭荣起的师父);周德山又名瑞山,艺名周蛤蟆,师从范有缘(马三立的师父);裕德隆,德字辈***兄,艺名瞪眼玉子,师从富有根;焦德海师从徐有禄(张寿臣,朱阔泉,常连安的师父);刘德智师从徐有禄(郭启儒的师父);李德钖艺名万人迷,师从恩绪(马桂元的师父);李德祥师从恩绪(马寿岩的师父);卢德俊师从徐有禄(何寿亭的师父)。

侯宝林和侯耀文的故事 俩人是什么关系

我二十一岁那年,正式拜朱阔泉先生为师,学说相声。朱先生长得胖,外号“大面包”。拜师得上饭馆,请一桌客。按照说相声的规矩,得请说评书的、唱莲花落的、变戏法的、练把式的这四门的师傅,一门各来一位。为什么?因为这几门分不开,单口相声里有评书的因素,评书里面也有相声的因素。唱莲花落前面有“说口”,就是上面提到的“前脸儿”。我们也把莲花落里有用的部分改编成相声。练把式也有说的部分,北京有句土话:“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那就是说“说”的成分很大,因为光练的话,一趟拳、一趟刀,两分钟 就练完了。变戏法的也是如此,前面必须有“说”的部分。

当相声演员有几样小道具:手绢、扇子、醒木、唱太平歌词的小竹板,还有白沙子口袋。按传统说,拜师的时候,老师应该给徒弟两样道具: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师娘给一件:手绢。白沙子口袋自己准备。我不用师傅、师娘给,早就准备了这些道具。我还在唱戏的时候,第一次唱太平歌词,我就做了副小竹板。后来我成天带着这些道具,哪儿有机会我就在那儿说相声。

朱阔泉大徒弟_朱阔泉的徒子徒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据说,以前说相声的道具还多,我发现和清朝著名相声演员“穷不怕”同时(也许更早些)的西城的相声演员“马麻子”,说相声时用鼓和铃铛。这恐怕是暗春相声传统中遗留下来的东西。

生活中有两种使用铃铛的情况:一种是每家门上有铃铛;一种是串铃,即驴、马脖子上挂一串铃铛,牲口走起来发出响声。说相声学到驴叫、马叫时,也把铃铛挂在脖子上发出响声,这是口技的传统。口技和相声本来是有密切联系的。用鼓作道具是为了招人注意。

据说“马麻子”当初用的可能是太平鼓,文字记载说,他在开场以前,右手拿鼓打了个“丹凤朝阳”,“丹凤朝阳”可能是种打击乐的牌名,也可能泛指他的形体动作。从历史资料上看,还有一种***的道具,那是唐朝参军戏的道具,“副净副末打参军”。一直到相声,还保留着这种道具。这种道具很有名,我们叫它“托板”,托是***托的意思,说明这里有***。***的时候听起来声音很响,很厉害,可是不太痛。

董每戡先生在《说剧》一书中,称这种道具叫“磕瓜”,“磕瓜”不是对外名词,是同行术语。“磕”是打的意思,“瓜”是头的意思,脑袋瓜嘛!“磕瓜”的样式可多了,谁用谁做,打上去很响,但不太痛。解放以后,我们极力反对使用这种***的道具,以***引人发笑是不道德的;作为艺术形式来讲,***的形象也是不能令人喜悦的。如今好多人已经不知道还有这种***的道具了。 拜了老师,我就能在正式的相声场子演出相声了。朱阔泉先生介绍我到西单商场北场(就是现在百货商场旁边存车处那地方)的相声场子去说相声,当时跟我们一块说相声的有高德光(高德明的哥哥)、高德亮(高德明的弟弟)、张少棠、戴少甫、我的老师朱阔泉和我六个人。我从那时起专门说相声,渐渐的就有些名声了。

在西单商场说相声的日子里,我们艺人互相帮忙,很讲义气,这就更加养成了我关心穷朋友的好习惯。比如我正在场子里说相声,有几十个人在听,有说相声的同行,像聂文治、常宝臣(比我们老一辈的)、牛连生(平辈的)等过来一看,说一句:“辛苦,回头我说一个。”那就是说他今天没场子说相声,有了困难,要借这地方说一段,回头挣的钱归他,我们的行话就叫“沾光”。这样说相声连地租都不给,挣的钱都拿走。这是为了帮他够一顿饭吃,我们乐于帮助这样的穷朋友。你说的时候,需要我给你捧哏,我给你捧哏;需要我给你逗哏,我给你逗哏;你要一人说个单的,我们就帮着你敛钱,看场子。相声艺人都是这样互相帮忙过日子的。 这时,我结婚了。我从春节起进西单这场子,干到十月,天一冷,商场没人,我们的生活混不下去了。就在这时候,老师的一个老伙伴何玉清从沈阳到北京来,邀我老师去东北演出,我老师拖家带口去不了,就对我说:“你去吧!”我说:“唉。”反正我正没有辙,我就跟我师弟李宝麒一起闯了关东。

马三立当年想收李文华为徒,却为何遭京城相声界大佬反对?

 在相声门里,收代拉师弟的传统由来已久。最知名的当属张寿臣收小蘑菇?的父亲常连安为代拉师弟,拜在相声八德?之一的焦德海老先生门下。不管是代师收徒,还是代师传艺只有两种人才有资格,要么是这一支的顶门***哥,要么就是师父门下名气威望最大的徒弟。像当年马志明拜朱阔泉先生时即是如此,***哥正是给三爷量活的王凤山先生,身为王派快板的创始人名望已经很大了,可是在师兄弟里还有一位蔓儿更大的就是相声***侯宝林。那么,来看看侯宝林和侯耀文的故事,俩人是什么关系?

 侯宝林学艺虽晚,但丝毫不妨碍在相声表演方面的成就和造诣。这些几十年闯江湖的舞台经验也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侯耀文。当年,侯耀文在还没有师承门户的情况下,已经收了不少徒弟,这在行内确实是不多见的。不过相声门里有规矩,爸爸能耐再大,儿子想吃这饭碗也得另投名师。作为老侯爷最疼爱的小儿子,拜师自然要由侯宝林来亲自挑选。

 在当时相声界,侯宝林最敬重佩服的有两位,一位是自己的师叔张寿臣,另外一位就是给常宝堃量活的通天教主?赵佩如。在解放后,侯宝林第二次恢复演出时,就曾到亲自天津拜访赵佩如,想给怹量活。原本两位已经约定好了,可惜没过多久赵先生一病不起,去世了。这也成为侯宝林心里莫大的遗憾。因此,当要给侯耀文选师父时,侯宝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门长赵佩如,但此时怹已经故去整20年了。即便如此,老侯爷还是执意要让儿子拜赵先生,这样一来只能让同门师哥收带拉师弟来拜师。

 最终,侯宝林决定让赵家门***哥李伯祥带拉耀文。赵家门***历来人才辈出,除了李伯祥,还有高英培、常贵田、王祥林、徐德奎、马志存、张奎清、刘国器等人,都是给师父露脸的好角儿。一众师兄弟中唯有李伯祥跟师父学艺年头最早,艺龄长又多知多懂,最主要的是活瓷实。其实,当时李伯祥的同门师兄弟有不少在北京的,如果由他们代师收徒传艺会更方便。但侯宝林却说:最好还是去天津找伯祥,他是***哥能耐好,由他带拉你做师弟我放心。?

 1994年,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了纪念赵佩如先生诞辰80周年的专场演出,赵佩如先生的徒子徒孙几乎都参加了这场盛大的纪念活动,当然即将拜入师门的侯耀文也专程从北京赶来祝贺。活动结束后的第三天,在天津河东区的一家酒楼里举办了隆重的摆知仪式,侯耀文正式拜入赵佩如师门,由***哥李伯祥代师传艺。那一年,46岁的侯耀文开始跟随57岁的李伯祥学习赵家门的相声表演绝艺。

如何评价马志明在相声界的名气地位与艺术成就?

用“树叶掉下来也怕砸了脑袋”来形容马三立先生,可以说一点也不为过。也正是他这样的性格,使得他在收李文华为徒这件事上,瞻前顾后,不敢越雷池一步。

马老这样的性格,是和他坎坷的身世分不开的。当年,他学艺有成,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却被恶霸袁文会逼迫,进了他的兄弟剧社。当张寿臣和侯宝林已经红遍天津卫的时候,马三立只能靠演反串戏糊口。

进入新中国,为马三立的艺术生命带来了新生,他创作表演了《开会迷》,《买猴》等作品。但是运动一来,下放的名额不够,有人竟首先想到让他来凑数。正值壮年的马三立,无辜迎来了他十多年的远离舞台,劳动改造的炼狱生活。

正是因为这样的遭遇,使得马老远离官场,一辈子过得谨小慎微。当80年代,李文华有机会拜访马三立,说明自己想拜在马三立门下的时候,马三立对于李文华的人品和艺术,都是十分认可的。可惜,明明是一见钟情,你情我愿的事,却也敌不过旁人的阻挠。

马三立先生在当时相声界的辈分是最大的,没有人能以辈分对他施压。能对马三立施加影响的,只有北京的侯宝林先生。侯宝林先生艺术造诣极高,为相声改革做出过突出贡献。并且多次到***为国家***表演,晚年著书立说,对相声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李文华当年是由马季力主引进到中央广播说唱团的。虽说比马季大几岁,但最多他们也只能算是平辈。如果他拜马三立为师,岂不成了侯宝林的师弟?而且也成了马季的师叔,姜昆的师爷?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侯宝林先生并不同意马三立先生收李文华为徒。而马三立一方面顾及侯宝林在相声界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因为侯宝林曾经代拉马志明,拜师自己已故的师父朱阔泉为师。正是这两方面原因,所以当侯宝林提出异议的时候,马三立也只能把这件事先搁置了下来。

1993年,侯宝林先生逝世。此时,应该不会有人,再有能力影响到马三立先生收徒这件事了。因为,相声界有影响力的马季,自身辈分和马三立相差悬殊。而且他对马三立的艺术造诣更是无比敬仰。

在马三立告别演出时,马季曾送给马三立一幅字,竟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幅字曾经引起过侯氏家人的很大不满。但也可见在马季心目中,马三立的地位早已经超过了自己的师父侯宝林。

而当时相声界的新生力量姜昆,更是力主让自己的老搭档,能够拜在马三立门下。至于辈分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至关重要的大事。

所以,在侯宝林先生逝世后,能够阻挠李文华拜师的,也就只有侯耀文了。当时,他已经是中国铁路文工团的副团长,说唱团的团长。手下***众多,但更重要的还是延续几十年的侯家和马家的关系。

当年侯耀文在后台,听了马三立的单口相声《祖传秘方》之后,曾经一把把干瘦的马三立先生抱了起来,兴奋地说,“我的爷爷,全中国也就你敢这么说相声啊。”可见,他们的关系的确是非同一般。

另外,阻止李文华拜师,不但是侯耀文父亲的意思,同时相声界内部都知道,侯氏和马氏两派向来多有成见,借此打压对方,也是可想而知的事。

而偏偏碰上马三立先生一生谨慎,这件事就再度搁置了。这一搁置就又是五年。直到2008年11月份,姜昆看到李文华先生的身体已经不行,才加紧操办拜师仪式。

而此时,马三立先生已经去世4年,侯耀文先生也已经在前一年离开了人世。这场拜师仪式,已经不会再有任何人干预了,马三立先生的儿子马志明先生和马三立先生的***常宝华先生,都出席了这个仪式。

但是,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前面说过,马志明是侯宝林的师弟,是朱阔泉的***。他无权代表父亲马三立收徒。这一点,在仪式上马志明先生特别指出,他来的目的,不是收徒,而是证明马三立先生曾经在80年代,就同意收李文华为徒。

马志明在仪式上说:“能把李文华先生写到我们家的家谱里,这是他的多年夙愿,也是我家的荣耀。”李文华先生更是带着氧气袋出席的拜师仪式,并向马三立先生的蜡像鞠躬行礼。

至此,一段耗时长达20多年的拜师,才算圆满结束,李文华先生终于在有生之年,达成了拜师马三立先生的夙愿。半年后,李文华先生也离开了人世。最终能把李文华先生列入马氏相声的家谱,是对李文华先生的慰藉,也了却了马三立先生的遗憾。

马三立十位知名高徒,多数为拜门,得到真传的徒弟是谁?

马志明是相声界目前在世辈分最高的演员,同时也是目前相声界能耐前三的演员,但是要说名气地位,少马爷算是比较差的,不仅和同行关系不好,而且和自己徒弟也都不来往,得罪一大帮人不说,晚年还得为了儿子马六甲,给德云社站台,甚至有点晚节不保的意思,而这一些都和少马爷的为人处世方式有很大关系。

马志明和他的相声

马志明是中国内地的相声演员,出生于天津市,其有马氏,相传也是属于相声后代国家一级演员,而马志明在最开始其实是学习花脸也就是在艺术歌舞团里面进行学习,不过后面因为一些***导致马志明回农村后积攒了很多的相声功底,于是等相应***一过,马志明就重新登台,登台以后就获得了相应的奖项,而且作为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相声三代传人,其有著非常不瘟不火,不急不躁,不寒不燥,不荤不咸的艺术风格。

他作品都是以相声为主,还有曲艺作品等等,一般相声比较著名的一些作品就有《大保镖》《白事会》《开粥厂》《数来宝》《反七口》《卖布头》《***》《自食其果》《听曲艺》等等一系列的相声新作品,当然也有一些传统的相声作品,除了相声作品以外还有一些曲艺作品,就包括《百鸟朝凤》《胭脂》《戏叔别兄》等等一系列的,以快本形式为主的曲艺作品,都还是家喻户晓,受人喜欢。

少马爷,当今辈分最大能耐最大的相声艺人

马志明又被人称为少马爷,因为父亲马三立是“老马爷”或者“马三爷”,而马家是相声世家,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是著名的相声八德之一,马家从事相声近百年,是名副其实的相声世家,而在马三立手中,马氏相声更是得到极大的发展,也赢得了“无人不宗马”的美誉。

马志明生于1945年,这个年龄并不算大,但是父亲是马三立,门内出生的马志明打小辈分就定了,那就得是宝字辈,最后无师可拜,由侯宝林***代拉拜入朱阔泉门下,成为宝字辈演员,也是目前在世辈分最大的演员。

马志明的名气地位差很多

按照马志明的辈分和能耐,再加上父亲马三立、师兄侯宝林,要说名气地位都不会差,但事实恰好相反,马志明由于自己问题,得罪不少同行,因此,在相声界名气地位都不咋样,据说一次***访的时候,说道侯宝林代拉马志明,马志明直接说,当年摆知花的钱还不如买台电视机,要知道侯宝林代拉拜师是多大一件事,帮了马志明一件大忙,马志明这样说,难免让侯家人心里有意见。

有些人甚至会拿马志明跟马季来比较,这不是开玩笑么。马季是截止目前最后一位相声***,而马志明无非就是一个普通的相声演员,完全没有可比性。何况马季先生目前***徒孙众多,为相声事业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反观马志明呢?举行了仪式收的徒弟自己不认,自己承认的黄族民又没有名分,再加上个人性格的原因,对相声的传承几乎没多大贡献,就连马氏相声在他这儿都要绝后了。

没办法,最后硬是把马氏相声传人的小木头传给了侯耀文的徒弟郭德纲,闹出了一个大笑话,也算是成功蹭了下相声奇才郭德纲的热度吧。马志明现在也有七十来岁了吧,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可惜了马三立老爷子,可惜了马氏相声。

马三立虽然师承周德山,但主要教他能耐的却并不是周蛤蟆,而是他的胞兄马桂元。

马桂元的本事是万人迷李德钖教的,据马老本人回忆,他大哥的相声是最像李德钖的,台下观众笑得死去活来,但马桂元依然面若冰霜,如同雕塑一般屹立在舞台上。

而马桂元对马三立的教学也是非常严格,稍微出点错就开无双,就连马三立演出效果特别好,效果炸粘子,大哥也能把马老暴打一顿,就因为有气口或者节奏不对。

所以说本来天赋不算特别好的马老,在大哥的铁血教育下,也终于开了窍。但可惜的是马桂元年纪轻轻染上毒瘾,三十几岁就驾鹤西去,否则马家还能多一位***级人物。

所以说马三立本人的风格是比较多样的,既有马桂元的传授,也有周德山的影响,同时还有他自己后天悟出来的东西,所谓的“马氏相声”的内涵其实是非常丰富的。

马三立一生一共有十个***,几乎都是拜门的***,得到他真传的都不在徒弟名单中,下面给您一一列举。

笑字辈——阎笑儒、连笑昆、高笑林、尹笑声。

大徒弟阎笑儒,比马老还大一岁,妥妥的带艺投师,要的就是一个门户,阎笑儒的活主要跟宋玉清、李少卿、以及丁文元的父亲学的,风格跟马三立差别很大,反而有点像焦家门的味道,台风偏火爆。马老也没拿阎笑儒当晚辈,两人出席活动都是马老搀着阎笑儒,跟伺候大哥一样。

连笑昆是连秀泉的儿子,本事都是跟老爹学的,拜马三立也是为了要个体面门户。而且连笑昆擅长的是柳活,而马老刚好瘸了这一门,可见硬要说他是马氏相声估计马老自己都不信。

高笑林是高桂清之子,父子两代都是连兴茶社穴头,穴头儿子自然也不可能跟外人学活了,所以这也是带艺投师的主儿。

尹笑声就不用多介绍了,大名鼎鼎的尹寿山之子,尹笑声的相声风格高仿尹傻爷,田立禾在舞台上也调侃尹笑声是“小傻子”,可见基因的力量有多强大。

其他艺名都不改的拜门徒弟——班德贵、常宝华、常宝丰、于宝林、李文华、姜宝林(?)

班德贵就是高峰的师爷,他的活是张杰尧教的,本来有个艺名班松侠,后来因为张杰尧实在跟同行处得太恶劣,弄得班爷也没了饭辙,于是只好跳门拜了马三立,等于从寿字辈降到了宝字辈。

常宝华常宝丰兄弟两个也是纯拜门,家里那么多相声大拿,压根也不用专门跟马老学活,就跟侯耀华拜常宝华一样,纯粹是家族联谊的见证而已。

于宝林身为四大宝林之一,台风倒是有点马老的影子,但也只是有点而已。毕竟他的授业恩师是张振圻,而且于宝林31岁才拜马三立,这时候要教活早就凉透了。

李文华就更没马氏相声的影子了,24K纯捧哏,怎么可能传承一头沉的马三立呢。

姜宝林到底算不算拜了马三立,这里都得打一个巨大的问号。1988年燕春楼的收徒仪式,马老话里话外都是为了损李洁尘,说要收姜宝林感觉就是个添头,不是重头戏,所以姜宝林要传承马三立,那也非常勉强。

实打实的马派传人——马敬伯、马志明、赵心敏、于克志。

严格说来,马老在马敬伯身上下的功夫,比马志明还要多。马桂元英年早逝之后,马三立就成了马敬伯的爹,对这个侄儿可谓是无微不至。当时马家经济困难,但马敬伯也绝对是待遇最高的,过年要有一根炮竹,那也是马敬伯的,马志明只能流着哈喇子看。

马敬伯在艺术上最像马老,毕竟言传身教硬喂大的,花的功夫更多,结果自然就更明显。马敬伯使活的节奏和语速,都有年轻时候马老的味道。

而马志明反而有点自己悟出来的风格,语速偏慢,语调偏低,台风沉稳帅气,属于马派中的少马派。其实从马志明喂出来的黄族民身上就能看出端倪,黄族民给马三立或者马敬伯捧哏,感觉两人就不在一个频道,风格只能匹配马志明。

赵心敏被誉为造诣最接近马老的艺人,就连马三立都不得不承认,让马志明多跟赵心敏学习,那才是正宗马氏相声。

于克志卢福来是马志明的摆知徒弟,而两人也是马三立言传亲授教出来的,马氏相声的味儿非常正。

青年一代的马氏传人——郝梦春、马军

郝梦春是马六甲的徒弟,但能耐比师父大得多得多,而且也是公认的正根马氏相声传人,毕竟是马志明亲自指导的,能耐错不了。

马军虽然是靳佩良的徒弟,但他的相声路子属于高仿马志明,而且得到了马志明的亲自指导,业内也公认马军就是马氏相声传人。不过他的搭档盛伟台风有点狗,不是黄族民那种纯粹匹配马志明的路子,所以马军既能够传承马氏相声,也能 探索 出自己独有的风格。

另外德云社总教习高峰也是学习马氏相声,只不过高峰属于自己摸索学习,没有得到过马三立或者马志明的亲自指导,属于只学其表不得其里,再加上德云社一帮棒槌粉丝,对于高峰的进步也是限制巨大。但如果真要在德云社找一个马氏传人,高峰也是不二人选。

以上~~~

相声是中华传统曲艺的重要组成之一,以说、学、逗、唱的完美结合来 大众,一直深受观众喜爱。

同时,与其它一些曲艺门类稍有不同的是,相声十分注重师承关系,一个优秀的相声演员如果没有正式的师承,是很难被同行承认的,顶多只能算是个业余相声爱好者,而想要专门吃这碗饭,就必须要有一个正式的师承才行,这是相声门内独有的规矩。

马三立作为我国近现代相声泰斗,其正式拜门的***就多达十位,而且个个都是相声界里出类拔萃之人,他们的徒子徒孙也都活跃在当下的相声舞台上。

但有意思的是,这十位***似乎都是带艺拜师的,也称拜门,意思就是,名义上拜在马三立门下为徒,与马三立有着师徒名分,但大多都不是自幼跟随在马三立身边学习相声的,而真正得到马三立亲传的马氏相声传人却并不是他的徒弟。

那么,这十位马三立***都有谁,真正得到他的相声亲传的又是谁呢?

闫笑儒

闫笑儒本名阎宏斌,是马三立的首徒,也是我国解放初期的相声名家,他年纪比马三立还要大上一岁,拜师时25,马三立当时年仅24岁,而闫笑儒之前又是学过相声的,但由于他此前所跟随过的三位老师都不是相声门里的人,在相声界闫笑儒没有被同行承认的师承关系。

所以作为他的好友,又是他所敬重的相声界青年才俊,马三立就做了他的老师,二人正式确立了师承关系。闫笑儒的相声风格跟马三立有很大不同,或许马三立也教过他一些相声领域的专业知识,但他拜师马三立大多还是因为需要一个正式的师承名分以及对这位好友的敬重。

班德贵

班德贵是马三立的第二个徒弟,比马三立小六岁。他起初是拜在张杰尧门下,与马三立属于平辈,但由于他想在天津从艺,其师承关系又不属于津派相声,所以与天津的很多相声同行合不来,于是改投马三立门下,这样在天津从艺也就受到了同行业的认可。

不过话说回来,班德贵也不完全是名义上拜在马三立门下的,例如他曾经就与马三立的侄子马敬伯合作了马氏相声的代表作《夸住宅》,从中也不难看出他从师傅身上还是学到过一些本事的。

连笑昆

连笑昆是马三立的三***,他的父亲连秀泉也是位相声艺人,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活跃在相声舞台的陕西相声名家苗阜就是连秀泉的曾徒孙。

虽然连笑昆的父亲就是说相声的,但他却不能拜自己父亲为师,这也是相声门里的规矩,父子不能做师徒,所以连笑昆拜在了马三立门下。既然自己父亲就是相声艺人,连笑昆自然是从小耳读目染,最后带艺拜师的。在解放后,他去了兰州,成为兰州相声的奠基人之一,并在西北地区将相声艺术开枝散叶。

常宝华

常家相声在京津地区乃至全国可谓名头不小,为百年相声世家,也是与马家、侯家齐名的中国三大相声世家之一。第一代常氏相声创始人常连安先生靠着路边练摊儿建立了启明茶社,以茶馆相声的方式让世人了解了相声的魅力,同时也成为常家百年相声的奠基者。

当然,常宝华拜师马三立的时候也已经21岁了,9岁开始在茶馆熏相声的他,该学的也学得差不多了,所以也是属于带艺拜师,之所以拜马三立为师,还是因为尊崇相声门内的规矩,师承上不能父子相传,同时还是因为常家和马家的关系十分要好,常宝华拜师马三立也有着亲上加亲的意思。

继常宝华之后,常家相声第三代中出类拔萃的还有常贵田、常贵德等人,而直至今天,已经传到了第四代,常家相声依然后续后人,活跃在荧幕上的常远、杨凯就是其杰出代表,可见,常家百年相声世家的名头绝非浪得虚名。

高笑林,尹笑声

高笑林是连兴茶社掌穴人高桂清的儿子,尹笑声的父亲尹寿山是高桂清的同门师弟,二人都是相声世家出身,也都拜在了马三立门下,他俩的父亲与马三立也算是同一支儿的,所以他们二人在父辈们的介绍下分别称为马三立的第五和第六位***。其中,高笑林在解放后去了安徽发展,成为相声艺术进入安徽的奠基人。

于宝林,常宝丰

于宝林起初跟随张振圻学习相声,也是后来改投马三立为师的,而常宝丰是常宝华的亲弟弟,与常宝华一样都拜在了马三立门下,所以这两位也都是“拜门***”由于家学原因都属于带艺拜师的。

姜宝林,李文华

姜宝林和李文华是马三立的最后两个***,姜宝林曾经拜过好几位老师,因为跟师傅关系破裂最后拜在了马三立门下,虽然是“拜门”,但马三立也是教过他一些真本事的,从他的相声风格中就不难看出马派相声的风格。

而李文华算是马三立***中又一个较为出类拔萃的名家,早在1981年时,李文华就曾慕名来投,当时马三立也已经应允了收下这位***,但由于种种原因,二人的师徒仪式一直没有举办,李文华也始终没有确立正式的师承名分。

直到2008年马三立已经逝世之后,李文华才在马三立之子,少马爷马志明的见证下正式举行了拜师仪式,与马三立确立了师承关系。

当时有人说,马志明这是代父收徒,是不对的,相声门里没有这规矩。但少马爷回复说道: “我并非是代表我父亲收徒,我只是作为一个见证人,证明我父亲和李文华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经有了这层师徒关系,现在只是补上一个正式的拜师仪式罢了。”

而当时,马三立的得意门生常宝华也来到了现场,与少马爷一同作为见证人,承认了李文华是他的同门师弟,这使得李文华名正言顺的入了马三立门下,成为相声泰斗马三立的最后一个徒弟。

“少马爷”马志明

纵观马三立门下的十位***,虽然个个出类拔萃,甚至过半都是享誉全国的相声名家,但却尽数都是有过相声功底的“拜门”***,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相声泰斗马三立没有真正的传人吗?

也不尽然,之所以马三立的徒弟都是拜门***,是因为这些***中很多都是世家出身,父亲就是做这个的,拜在马三立门下一方面是为了两家永结友好,另一方面也可以从马三立身上学到他们父亲那里没有的“活儿”,以此增进自己的相声技巧。虽说是带艺拜师,但也并不代表马三立没有教他们东西。

此外,马派相声作为中国相声的主要流派之一,自然是有着亲传***的,少马爷马志明就是马派相声如今的杰出代表,也是深得其父马三立亲传的相声名家。只不过,他的师承是马三立的好友朱阔泉,这也就跟常宝华、高笑林等人一样,都是作为世家出身的相声艺人,带艺拜师在父亲好友门下。但是他的相声,却是真正得到了十几年亲传的。

三爷的口音能学的人挺多的,比如沐洋、赵津生。但是马三爷的表演风格目前没有人能效仿,他的徒弟们不行,就连少马爷也不太像。三爷表演五大特点,一表情冷,他让别人乐的不行,自己表情不变。这点方清平也是个代表。二自嘲,三爷段子里的讽刺包袱,十有八九是拿自己使活。剩下的也是嘲讽第三人称的某个人,直接嘲讽捧哏的情况不多。三语速慢,使活时说话不紧不慢的,就像和听众、捧哏演员聊天似的,先把大家的注意力带偏,等待铺平垫稳之后,突然拿包袱砸大家一个措手不及,全场爆笑。四表演自然,老爷子就算在舞台上装傻,都装的自然,虽然长的丑,但是满脸满身都是戏。肢体语言不做作,即使夸张也不让人感觉违和!五三爷的表演一头沉,捧哏的如果表演经验差一点,不是插话多了影响三爷使活,就是成了摆设在台上听相声,因此自王凤老离世后,三爷再也没找搭档,再登台也是说单口。因此我说马三立就是马三立,目前为止没人真正继承了三爷的衣钵!

个人感觉吧,现在青年相声演员马军,(搭档是盛伟)最有马氏相声的韵味。

马老的众多徒弟拜门的多,真正领悟马氏相声精髓的没有。

马三立的相声只属于他个人,靠自己的悟性,不是跟着学就能学来的主要是连说带演。所以现在没有谁是像他的,没有

正如马季先生说的马三立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人能真正领会他说相声的真谛!

曾和几位相声演员聊天,谈到马三立先生的艺术。他们认为,三爷的东西,可以听,但却学不来。意思就是说,自己内功不到家,就算学会了六脉神剑和降龙十八掌的所有招式,也成不了江湖高手。

而马三立先生的几位高徒,当年不管是为了拜门,还是为了学艺,他们当中也没有一位得到了马老的真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实在是马老的艺术太高了。

马老教授的最认真,传授最多的应该是少马爷马志明先生。当年全家下放,辗转十年的时间,马老是边参加劳动,边给马志明讲学的。

马志明先生继承了马老的很多特点,比如台风稳健,垫话自然,贯口注重节奏,包袱不多,但值得回味。另外,马志明在面目表情和肢体语言上,也比马老先生丰富了很多。

即使是马志明先生对马氏相声有所发展,但就以现在少马爷炉火纯青的水平,和马老当年比起来,也相差甚远。少马爷和父亲都无法相比,更何况其他演员了。

马三立先生曾经有两个单口相声,《祖传秘方》和《八十一层楼》。这两个段子在相声作品中,可以说是逆天的存在。本来就是 搞笑 的艺术形式,但这两段相声却都只有一个包袱。

这两个段子分别长7分10秒和10分半。观众需要在下面听马老唠唠叨叨很长时间,而没有笑点。如果换成当今任何一位“相声***”,自己在台上都会越说越没信心。再有,下面的观众也早就开始叫倒好了。

但是,马老敢说,他有几十年的表演经验,他有几十年积累的舞台缘,他知道应该怎样伺候这些观众。所以,他才敢把这包袱皮做得这么厚实。包袱皮越厚,意味着这包袱抖得越响。

果然,这两段相声成为了马老后期作品的代表作。当年侯耀文在后台听了《祖传秘方》后,曾经一把抱起马老并兴奋地说,“我的爷爷,全中国也就你敢这么说相声啊。”马老的徒弟尹笑声先生说过:“三爷这使法,吓死我也不敢试。”

可见,马老的相声水平比同时代的所有演员,都高出不止一个档次。他传艺不可能不认真,学生们学习,也不可能不虚心。但最终也只有少马爷能学到了一些马老的神韵,而他的徒弟们没有一个能得到真传。主要是个人能力,相差得太远了。

马三立***的相声是独成一家的。看了这么多也没有一个觉得学到老人家的精髓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