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往行以畜其德_前言往行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5-31 0
  1. 周易经典名言
  2. 易经中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3. 前言往行什么意思?
  4. 卷第三十八(12)
  5. 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的下文是什么?全一点准确一点
  6. 晨读笔记:《资治通鉴[2]》“三家分晋”(2)才胜于德是祸
  7. 心学驿站:答顾东桥书31

26 大畜卦

卦辞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大畜卦位于无妄卦之后,《序卦》之中说道:“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不虚妄是真诚而实在的,由此培养内涵,然后可以大有积蓄。

前言往行以畜其德_前言往行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象》对此卦的解释是: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象》中指出大畜卦的卦象是乾(天)下艮(山)上,为天被包含在山里之表象,象征大量的畜养积聚;君子效法这一精神,应当努力更多地学习领会前代圣人君子的言论和行为,以此充实自己,培养美好的品德和积聚广博的知识。

占得此卦,切记:

瞥然一棹去如梭,万里风波得意过。

十倍钓鳌终有得,蓬瀛此去路无多。

大畜卦第一爻,爻辞初九:有厉利已

占得此爻,切记:

疾病方生处,天边雁侣孤。

空中斜日坠,帆便恨平湖。

蜗角刀头利,关心事不同。

暗云风卷尽,明月又当空。

大畜卦第二爻,爻辞九二:舆说輹

占得此爻,切记:

推车登高路,半道舆脱辐。

天上一星飞,佳人水边哭。

镜面破当中,行人过断桥。

事须宜谨慎,深恐不坚牢。

大畜卦第三爻,爻辞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日闲舆卫,利有攸往

占得此爻,切记:

乘骑求谋进不真,傲霜松柏四时青。

云中相送仍相赠,龙虎成名禄再荣。

千里过了几重关,只有一关何虑难。

等待金风疏苦叶,江波随处下长竿。

大畜卦第四爻,爻辞***:童牛之牿,元吉

占得此爻,切记:

跨牛行远地,金菊暗伤情。

江畔人行处,前程去有因。

鹊噪高枝上,人行古渡头。

半途不可到,日暮转生愁。

(本爻讲的是教育问题,古人蓄养小牛时,给小牛的角上绑上横木,使牛角无法伤人。如此一来,小牛由野生变为驯养,成为极有价值的家畜,可以为人所用。给小牛加上一个“牿”,就是让它有一个正确的用力方向。程颐说过:“人之恶止于初则易,既盛而后禁,则扞格而难胜。”给牛上牿,相当于给马上笼头,相当于给孩子以正规的教育。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造就有用之才。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只要根据人的特质,物的特性正确地利用、合理地开发,那么就是“天生万物,各尽其用”了。)

大畜卦第五爻,爻辞六五:豮豕之牙,吉

占得此爻,切记:

德大功勋重,常居辅佐臣。

于中还正坎,继躁克师贞。

浪静波平好下钓,何须疑虑两三头。

事和天上一轮月,云散月明天正秋。

大畜卦第六爻,爻辞上九:何天之衢,亨

占得此爻,切记:

天衢一道总亨通,深浅根基谩费工。

一个妇人携锦袱,龙牙虎爪伏场中。

事有喜,物有光。

始终好商量,壶中日月长。

周易经典名言

译文:

我恭恭敬敬向乐秀才足下陈述:当初乘船相遇,承蒙您来看望我,又得到您赠送的自己写的锦绣文章一册,在此之前与我交谈,就好像后进见前辈时所尽的礼仪一样。

我刚刚三十岁时,我随同乡里秀才一同参加科举考试,到现在也才有七年,做官只做了个县令,又是有罪之人,我的品德、官位、年龄三样,都不能与您对我的礼节相称,这就是我惭愧的原因。自冬到春,我一直腹泻不止,不服夷陵水土之气,我接连得病,又苦于事务繁忙,所以久久未能回信。

我听说古人钻研学问,研究深透并笃信自己学问。他们高尚品德和丰富的学识充溢于胸,他们所写的文章非常伟大并散发出永恒的光芒。就好像金玉有耀眼的光辉,不是因为琢磨、装饰、染色、洗涤而形成的,而是因为它质地坚硬,光辉来自它自然形态罢了。

《周易》中《大畜》一章有句话说:“刚正健壮诚实,就会发出光辉,天天更新。”说的就是内心积累的东西饱满充实,然后就会发出光辉,天天更新,永不衰竭。所以《大畜》中的象辞说“君子应该多多认识学习前代的好言行,以涵养美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古代的学者不是属于一个流派,他们即使崇尚的思想一致,然而表达的言语和所写的文章从来都不一样。孔子曾经为《周易》写过系词,周公写过《尚书》,奚斯写过《颂》诗,他们的言辞都不一样,然而都各自成为了后世经典。子游、子夏、子张和颜回有同一个老师,他们为人处事方式都不同,各自从自己的本性出发而接近“道”的。

当今求学的人就不是这样,那些不追求深入钻研和笃信自己学说的人,把文辞写得很巧妙,以此作为华美;把话说得很夸张,以此作为伟大。道德学识功夫没到就勉强写文章,就会感觉艰难吃力;感觉艰难吃力那么思想就会受局限;受局限就会导致思维枯竭。

他们写文章又不以前代贤士作为榜样来学习,那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是佶屈聱牙形式扭曲以取媚于世俗,很少有人能够自成一家。这就是因为他品德和学识不够,而不知道应该坚守主张什么

私下里我读了您的文章,高古雄健,志向高远又精神充沛。就好像一匹好马,有着优秀的本质,如果让它驾起大车,由王良来驾驭,并且和着御车上的***,走在大道上,这是很容易做到的。经由深入钻研,并且到了一定的深度,然后就知道自己该坚守主张什么。能够做到这样,那话说出口都是好文章。

我被世俗厌恶,被抛弃在这个小县城,我也不敢与一般人相等同。人们都抛弃我,而足下对我则过分尊重,把我看作贤明正直、有才能的人。对此我实在不敢当,所以我毫无保留回复你,以弥补自己惭愧之情。欧阳修叩首敬上。

《与乐秀才书》出自北宋政治家欧阳修所撰。

原文:

某白秀才乐君足下。昨者舟行往来,皆辱见过,又蒙以所业一册,先之启事,宛然如后进之见先达之仪。某年始三十矣,其不从乡进士之后者于今才七年,而官仅得一县令,又为有罪之人,其德、爵、齿三者,皆不足以称足下之所待,此其所以为惭。自冬涉春,阴泄不止,夷陵水土之气,比频作疾,又苦多事,是以阙。

闻古人之于学也,讲之深而信之笃,其充于中者足,而后发乎外者大以光。譬夫金玉之有英华,非由磨饰染濯之所为,而由其质性坚实,而光辉之发自然也。《易》之《大畜》曰:“刚健笃实,辉光日新。”谓夫畜于其内者实,而后发为光辉者日益新而不竭也。故其文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此之谓也。

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孔子之系《易》,周公之作《书》,奚斯之作《颂》,其辞皆不同,而各自以为经。子游、子夏、子张与颜回同一师,其为人皆不同,各由其性而就于道耳。今之学者或不然,不务深讲而笃信之徒,巧其词以为华,张其言以为大。夫强为则用力艰,用力艰则有限,有限则易竭。又其为辞不规模于前人,则必屈曲变态以随时俗之所好,鲜克自立。此其充于中者不足,而莫自知其所守也。

窃读足下之所为高健,志甚壮而力有余。譬夫良骏之马,有其质矣,使驾大辂而王良驭之,节以和銮而行大道,不难也。夫欲充其中,由讲之深,至其深,然后知自守。能如是矣,言出其口而皆文。

修见恶于时,弃身此邑,不敢自齿于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过礼之,以贤明方正见待。虽不敢当,是以尽所怀为报,以塞其惭。某顿首。

扩展资料

《与乐秀才书》是欧阳修撰写的信札,认为古人做学问或写文章都注重“讲之深而信之笃”,不断努力加深自己的学识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批评当时有些人不刻苦钻研、学习,“巧其词以为华,张其言以为大”,只是一些卖弄词藻、华而无实的东西。指出创新基于学习,“不规模于前人”,则“鲜克自立”,即不向前人学习,很少能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各体兼备。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

欧阳修的赋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

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

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百度百科--与乐秀才书

百度百科--欧阳修

易经中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1、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香如兰。

3、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4、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

5、物无妄然,必有其理。

6、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7、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8、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9、君子法上天刚健、运转不息之象,而自强不息,进德修业,永不停止!

10、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1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2、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13、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14、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15、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16、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17、谦谦君子,用涉大川。

18、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19、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20、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21、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22、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23、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24、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25、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6、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27、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长,君子道消。

28、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乾坤。

29、吉人之词寡,躁人之词多。

30、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

31、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32、君子以遏扬善,顺天休命。

33、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34、不妄取,不妄求,不妄想,不妄求。

3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36、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37、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38、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39、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40、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41、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42、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43、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也。

44、君子伺机而作,不俟终日。

45、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46、人之所助者,信也。

47、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48、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49、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

50、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5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52、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53、夫妻反目,不能正室。

54、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55、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与人方便,随遇而安。

56、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57、即鹿比虞,唯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58、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59、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延伸阅读

周易名句

1、君子以果行育德。

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4、见险而能止,智矣哉。

5、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6、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7、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8、劳尔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9、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10、乐天知名,故不忧。

11、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12、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13、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14、君子以致命遂志。

15、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16、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17、几事不密则害成。

18、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19、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20、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2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22、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23、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24、蒙以正养,圣功也。

25、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26、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27、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28、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29、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0、君子以朋友讲习。

31、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32、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33、括囊无咎无誉,盖言慎也。

34、君子以恐惧修省。

35、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36、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37、君子以反身修德。

38、君子以自昭明德。

39、君子以正位凝命。

40、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4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2、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4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4、乐天知命,故不忧。

45、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46、君子以立不易方。

47、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48、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49、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50、君子以同而异。

51、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52、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53、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54、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55、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

56、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

57、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58、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59、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60、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61、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62、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63、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64、君子以惩忿窒欲。

65、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66、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67、慢藏诲盗,冶容诲*。

68、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69、君子以非礼弗履。

70、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周易名句

周易名句

1、君子以果行育德。

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4、见险而能止,智矣哉。

5、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6、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7、德薄绝位尊,知小绝谋大,力小绝任重,鲜不及矣。

8、劳尔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9、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10、乐天知名,故不忧。

11、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12、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13、居上一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14、君子以致命遂志。

15、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16、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17、几事不密则害成。

18、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19、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20、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2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22、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23、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24、蒙以正养,圣功也。

25、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26、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27、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28、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29、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0、君子以朋友讲习。

31、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32、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33、括囊无咎无誉,盖言慎也。

34、君子以恐惧修省。

35、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36、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37、君子以反身修德。

38、君子以自昭明德。

39、君子以正位凝命。

40、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4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2、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4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4、乐天知命,故不忧。

45、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46、君子以立不易方。

47、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48、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49、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50、君子以同而异。

51、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52、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53、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54、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55、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

56、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57、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58、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59、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60、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61、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62、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63、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64、君子以惩忿窒欲。

65、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66、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67、慢藏诲盗,冶容诲一一婬一一。

68、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6一9、君子以非礼弗履。

70、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周易经典名言》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正能量经典励志名言短句 专题。

前言往行什么意思?

易经中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1、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2、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3、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4、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6、君子以慎德,积小以高大。

7、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8、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9、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10、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11、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2、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13、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14、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卷第三十八(12)

词目

前言往行

发音

qián yán wǎng xíng

释义

指前代圣贤的言行。

引用

《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十三 ...或问王济曰“昨游有何言谈”济曰“张华善说《史》《汉》。裴頠论 前言往行 ,衮衮可听。王戎谈子房、季札之间,超然玄著”其为识鉴者... 《宋书》卷五十二·列传第十二·庾悦等 ...建楚台,以补黄门侍郎。及篡位,领骁骑将军。景仁博闻强识,善叙 前言往行 ,玄每与之言,不倦也。玄出行,殷仲文、卞范之之徒,皆骑... 《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高允 ...。岂不哀哉!伏惟陛下神武则天,睿鉴自远,钦若稽古,率由旧章, 前言往行 ,靡不究鉴,前皇所不逮也。臣学不洽闻,识见寡薄,惧无以... 《魏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七十·李琰之等 ...以从征平原功,进爵为侯,位冯翊太守,赠幽州刺史。父季真,多识 前言往行 ,位中书侍郎,卒于安远将军、钜鹿太守。... 《北齐书》卷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八·循吏 ...多称职。仍以战功诸将,出牧外藩,不识治体,无闻政术。非唯暗于 前言往行 ,乃至始学依判付曹,聚敛无厌, *** 不已,虽或直绳,终无... 《隋书》卷三十三·志第二十八·经籍二等 ...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 前言往行 ,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 《隋书》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经籍三等 ...墨之道,通众家之意,以见王者之化,无所不冠者也。古者司史历记 前言往行 ,祸福存亡之道。然则杂者,盖出史官之职也。放者为之,不... 《南史》卷十九·列传第九 ...建楚台,以补黄门侍郎。及篡位,领骁骑将军。景仁博闻强识,善叙 前言往行 ,玄每与言不倦。玄出行,殷仲文、卞范之之徒皆骑马散从,... 《南史》卷二十二·列传第十二 ...故去之宜疾。"当时嗟赏,以比《坐右铭》。兄子俭每觐见,辄勖以 前言往行 、忠贞止足之道。 雅好文史,解... 《北史》卷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 前言往行 ,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 《北史》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 ...以从征平原功进爵,为侯,位冯翊太守,赠幽州刺史。父季真,多识 前言往行 ,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 《北史》卷一百·序传第八十八 ... 礼之弟行之,字义通,小字师子。简静,善守门业,多识 前言往行 ,而不以文学自名。居丧尽礼,与兄弟深相友爱。仕齐,历位...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九·儒学下 ...:"郭山恽业优经史,识贮古今,《八索》、《九丘》,由来遍览; 前言往行 ,实所该详。昨者因其豫游,式宴朝彦,既乘欢洽,咸使咏歌... 《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二(周书)太祖纪三 ...《钤》、《匮》,且无暇于《诗》、《书》,世务时艰,粗经阅历, 前言往行 ,未甚讨寻。卿有佐命立国之勋,居代天调鼎之任,恒虑眇德... 《宋史》卷二百五·志第一百五十八·艺文四 ... 通幽子《灵台隐秘宝符》一卷 李恂《 前言往行 录》三卷 《尹子》五卷... 《宋史》卷四百四十五·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 ... 叶梦得,字少蕴,苏州吴县人。嗜学蚤成,多识 前言往行 ,谈论亹癖不穷。绍圣四年登进士第,调丹徒尉。徽宗朝,自... 《宋史》卷四百五十九·列传第二百一十八·隐逸下 ...即谢病归。杜门十余年,学者踵至,随其材品,为说圣贤教学之门及 前言往行 之懿。所居有白水,人号曰白水先生。贤士大夫自赵鼎以下皆...

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的下文是什么?全一点准确一点

任彦升

臣王言:臣闻求贤暂劳,垂拱永逸,吕氏春秋曰: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方之疏壤,取类导川。孟子曰:舜使禹疏九河,禹掘地而注之海。国语,太子晋曰:伯禹疏川导滞。伏惟陛下,道隐旒纩,信充符玺,老子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河上公注曰:道潜隐,使人无能指名也。大戴礼,孔子曰:古者絻而前旒,所以蔽明也,黈絖塞耳,所以掩听也。絻,古冕字;絖,古纩字,音义并同。庄子曰:圣人治天子,为符玺以信之。六飞同尘,五让高世。汉书,爰盎谓文帝曰:陛下有高世之行三:陛下从代乘六乘传,驰不测之渊,虽贲、育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西向让天子者三,南向让者再,夫许由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又曰: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老子曰:和其光而同其尘。白驹空谷,振鹭在庭,白驹,已见桓元子荐谯元彦表。毛诗曰: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我客戾止,亦有斯容。犹惧隐鳞卜祝,藏器屠保。司马迁书曰:仆之先人,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鹖冠子曰:伊伊酒保,太公屠牛,海内荒乱,立为世师。物色关下,委裘河上,列仙传曰:关令尹喜内学,老子西游,先见其气,知***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晏子曰:治天下若委裘,用贤委裘之实,桓公听管仲,而赵襄子信王登,此之谓委裘。然委裘,谓用贤也。神仙传曰:河上公,莫知其姓名也,尝读老子道德经,汉孝文帝驾从而诣之。非取制于一狐,谅求味于兼***。王褒讲德论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张璠易注序曰:蜜蜂以兼***为味。五声倦响,九工是询,鬻子曰:昔者大禹治天下,以五声听治。九工,已见王元长策秀才文。寝议庙堂,借听舆皂。说苑,晋东郭氏曰:肉食者失计于庙堂,藿食得不肝脑涂地?班固汉书匈奴赞曰:汉兴,忠言嘉谋之臣,相与议事于庙堂之上。左氏传曰:晋侯听舆人之诵。舆皂,已见射雉赋。臣位任隆重,义兼家邦,实欲使名实不违,徼幸路绝,邓析子曰:循名责实,君之事也;奉法宣令,臣之职也。徼幸,已见李令伯表。势门上品,犹当格以清谈;说苑,晏子曰:陂池之鱼,入于势门。谢灵运宋书序曰: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王隐晋书曰:祖约清谈平裁,老而不倦。英俊下僚,不可限以位貌。左太冲咏史诗曰: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

窃见秘书丞琅邪臣王暕,年二十一,字思晦。七叶重光,海内冠冕,梁书曰:俭子暕,字思晦。何之元梁典曰:侍中领右骁骑王骞,字思晦,太尉文宪公长子也。左仆射王暕,字思寂,文宪公次子也。王筠为骞碑,亦云骞字思晦。据此及梁书,明梁典及碑误也。晋中兴书曰:王祥弟览,览生导,导生洽,洽生珣,珣生昙首。沈约宋书曰:王僧绰,昙首长子,遇害,子俭嗣也。尚书曰:宣重光。晋中兴书:庾冰疏曰:臣因循家宠,冠冕当世。神清气茂,允迪中和,淮南子曰:神清者嗜欲不能乱。蔡洪张锜状曰:锜资气早茂,才干足任。尚书曰:允迪厥德。礼曰: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祇庸孝友。叔宝理遣之谈,彦辅名教之乐,臧荣绪晋书曰:卫玠,字叔宝,好言玄理,拜太子洗马。常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容。世说曰:王平子、胡母彦国诸人,昔以放任为达,或去衣***。乐广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故以晖映先达,领袖后进。孙盛晋阳秋曰:裴秀有风操,十余岁,时人为之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居无尘杂,家有赐书,韦昭吴书曰:刘基不妄交游,门无杂宾。汉书曰:班彪幼与兄嗣共游学,家有赐书,好古之士,自远方至。辞赋清新,属言玄远,陆机陆云别传曰:云亦善属文,清新不及机,而口辩持论过之。臧荣绪晋书曰:阮籍虽放诞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室迩人旷,物疏道亲。毛诗曰:其室则迩,其人甚远。尹文子曰:处名位,虽不肖,不患物不亲己;在贫贱,不患物不疏己。亲疏系乎势利,不系乎不肖与仁贤也。养素丘园,台阶虚位。养素,已见谢宣远送孔令诗。庠序公朝,万夫倾望。 孟子曰:夏曰秋,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曹植求通亲亲表曰:执政不废于公朝。岂徒荀令可想,李公不亡而已哉!臧荣绪晋书曰:荀顗,字景倩,颍阳人也,魏太尉彧之第六子。黄初末,除中郎,高祖辅政,见顗,异之,曰:顗,令君之子也;近见袁侃,亦曜卿之子也。皆有父风。范晔后汉书曰:李固,字子坚,汉中郡南郑人,司徒郃之子。少好学,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矣。前晋安郡候官令东海王僧孺,年三十五,字僧孺,理尚栖约,思致恬敏。刘璠梁典曰:王僧孺,字僧孺,东海郯人。六岁解属文。梁兴,除镇军记室,稍迁兰陵太守,卒于谘议。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东观汉记曰:班超家贫,为官佣写书,投笔叹曰:丈夫独不效傅介子立功绝域之地以封侯,安久笔耕乎!东观汉记,耕或为研。范晔汉书曰:班超为官佣书以供养。吴志曰:阚泽,字德润,会稽人。家世农夫,至泽好学,无以资,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至乃集萤映雪,编蒲缉柳。檀道鸾晋阳春秋曰: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孙氏世录曰: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汉书曰:路温舒取泽中蒲截为牒,编用写书。楚国先贤传曰:孙敬到洛,在太学左右一小屋安止母,然后入学。编杨柳简以为经。先言往行,人物雅俗,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孙绰子,或问人物,曰:察虚实,审真伪,断成败,定终始,斯可谓之人物矣。雅俗,已见范云让表。甘泉遗仪,南宫故事,胡广汉官制度曰: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长安时,出祠天于甘泉用之。名曰甘泉卤簿。范晔后汉书曰:郑弘为尚书令,弘前后所陈,有补益,着之南宫,以为故事。画地成图,抵掌可述。汉书,张安世子千秋为中郎将,将兵击乌桓还,谒大将军霍光,问战斗方略,山川形势,千秋口对兵事,画地成图,无所忘失。战国策曰:苏秦说赵王,抵掌而言。岂直鼮廷鼠有必对之辩,竹书无落简之谬。挚虞三辅决录注曰:窦攸举孝廉,为郎。世祖大会灵台,得鼠如豹文,荧荧光泽,世祖异之,以问群臣,莫能知者。攸对曰:鼮鼠也。诏问何以知之,攸对曰:见尔雅。诏案秘书,如攸言,赐帛百匹。张骘文士传曰:人有嵩山下得竹简一枚,两行科斗书,人莫能识。张华以问束皙,皙曰:此明帝显节陵策文。验校果然。朝廷士庶,皆服其博识。暕坐镇雅俗,弘益已多;僧孺访对不休,质疑斯在。班固汉书,董仲舒述曰:谠言访对,为世纯孺。太玄经曰:爰质所疑。宋衷曰:质,问也。并东序之秘宝,瑚琏之茂器。书曰: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典引曰:御东序之秘宝。论语,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诚言以人废,而才实世资。论语,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解嘲曰:邹衍颉顽而取世资。班固汉书翟方进述曰:用合时宜,器周世资。临表悚战,犹惧未允,不任下情。云云。

文选考异

为萧扬州荐士表:袁本、茶陵本? 荐?上有?作?字。案:尤本脱。

注?老子曰和其光而同其尘?:袁本作?同尘已见上文?。茶陵本复出,非。

注?王褒?下至?非一狐之腋? :袁本作?一狐已见上文?。茶陵本复出,非。

注?谢灵运宋书序曰?:何校? 宋?改?晋?,陈同,是也。各本皆误。

注?在贫贱不患物不疏己?:何校?贱?下添?虽仁贤?三字,陈同,是也。各本皆脱。

注?孟子曰?下至?学则三代共之?:袁本作?庠序已见上文?。茶陵本复出,非。

注?四方有志之士?:袁本、茶陵本无?有志?二字。

注?东观汉记耕?:袁本、茶陵本无?汉?字。

注?范晔汉书曰?:何校?汉? 上添?后?字,是也。各本皆脱。

注?晋阳春秋曰?:袁本无?春 ?字是也。。茶陵本亦衍。何校?晋?上添?续?字,同前。

注?论语子曰?下至?不以人废言?:袁本此十六字作?不以人废言已见上文?九字。茶陵本复出。非。

晨读笔记:《资治通鉴[2]》“三家分晋”(2)才胜于德是祸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

乾下艮上——山天大畜

卦辞: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卦辞的意思是,大畜卦很好。不在家吃饭(而在朝廷吃饭)吉利。利于远涉大河。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笃:厚)

《彖》的意思是大畜卦象征所畜的对象是大。道德是刚健诚实,两者交相辉映,天天有进步。阳刚在上,尊重贤才,自强不息而不妄为。尤其是能够做到该止则止,才是最大的正道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识:zhi,心中牢记)

《象》的意思是:天在山中,山有容乃大,所以叫大畜。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君子应该多多研究学习前人的所作所为,言谈举止,用来培养丰富自己的道德学识。艮为山为止,天之大却容于山间,可见天之谦小。这个卦象重点告诉我们就是畜德以止,知道当止则止。“止健”尤为重要。什么事止健?健是刚是刃是强是阳。也就是说做人如果能够能够把自己的锋芒止住,那么他的道德就达到了极点。

根据《彖》和《象》的说明,大畜卦的涵义如下:

一、 根据卦象解释大畜的含义。大畜卦,下乾上艮,乾为天,艮为山。“天在山中”,所蓄之大,莫大于天。有容乃大,容天更大。有容天的胸怀,本身就是极高的道德修养。唯恐大家还不明白,接着又说:君子应当学习和牢记历史上圣贤的言行,以加强道德的积蓄。说明,大畜主要指的是道德修养,就是立德。

二、 提出立德的目的:“利贞”,即利于坚守正道;“不家食”,不在家自食,而是报效国家

三、 描绘了立德的标准:“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乾为刚,艮为实,象征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深厚的道德修养,因此,每天都能形象光彩照人,面貌焕然一新。

四、 指出了立德的方法,也就是立德之道:“止健”。这是本卦的中心内容。为何“止健”呢?就是象“刚上而尚贤”一样,让阳爻居于上,变为“正”。大畜卦的上九居于君位六五之上,象征君王具有礼贤下士的胸怀和美德。止健,就是使其具有这种胸怀和美德,这就是“正”,而且是“大正”。如何“止健”呢?“利涉大川”,就是象利于在涉越大河中锻炼一样,在艰难困苦中进行道德的修炼。

没事研究这个干嘛?

心学驿站:答顾东桥书31

三家分晋(2)

当初,智宣子将立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进谏说:“不如立您的另一个庶子智宵。因为智瑶有五个方面都比别人优秀,但是有一条不如人。五个优秀的方面是:一表人才,精于骑射,多才多艺,能文善辩,强毅果敢。不如人的地方呢,就是他这个人不仁义。以如此的才干,又没有仁德之心,强力去驾驭别人,那谁受得了呢?如果您立了智瑶,智氏一定会族灭。”

智宣子不听。智果为了避祸,就找太史重新登记,改姓辅氏,脱离智氏家族。

赵简子的儿子,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犹豫不知道该立谁为继承人,就用两片竹简,刻上训诫的话,分别给他们俩,交待说:“一定谨记!”三年后问他们的内容。伯鲁张口结舌,早就忘了。问他竹简呢?也丢失了。无恤则背诵如流,问他竹简呢,马上从衣袖里拿出来,一直随身带着呢!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贤德,立无恤。

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尹铎请示说:“您派我去,是为了多搜刮钱财呢,还是为了保家卫国呢?”赵简子说:“保家卫国。”尹铎去了,就减轻赋税,增进民生。赵简子对无恤说:“晋国一旦有灾变,你不要认为尹铎年轻,也不要嫌晋阳路远,一定去投奔他。”

智宣子去世,智襄子,就是前面说的智瑶,又称智伯,继位,也掌握了晋国执政大权。有一天,智襄子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宴会。宴会期间,智伯屡次戏弄韩康子,又侮辱韩家的总管段规。智国听说后,进谏说:“激怒对方而不小心提防,恐怕要大难临头!”智伯说:“什么大难?我就是大难,我不给人大难,谁还敢给我带来大难吗?”智国说:“恐怕不是这么回事儿!《夏书》上说:‘一个人屡犯过失,结下的冤仇不在明处,不能因为看不见就不加防备。’君子能在小事上谨慎,才没有大患。今天主公您在一次宴会上就同时羞辱了对方君相二人,让他们蒙受耻辱,您还认为他们不敢报复,恐怕不大妥当吧!就连黄蜂蚂蚁,都能害人,何况对方是一个强大家族的族长和总管!”智伯不听。

智伯要强占韩康子的土地,康子当然不愿意给。段规就说:“智伯好利,而且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一定兴兵攻伐我们。不如给他,他得意忘形,必定如法炮制,找其他家族要地。别人不给,就会激起战争,那时候咱们再见机行事。”

韩康子说:“行!”派使者去,给智伯送上一个拥有一万户人家的城邑。

智伯大为高兴,果然如法炮制,又找魏桓子要地。桓子准备拒绝。韩氏家族总管任章说:“为啥不给他呢?”桓子说:“他无故索地,当然不给。”任章说:“他无缘无故就要别人的地,诸家大夫一定畏惧。我们给他,他一定更加骄横。他骄横而轻地,诸家大夫呢,因为畏惧共同的敌人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对轻敌之人,我看智伯的命也就不长了。《周书》上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公您不如给他,让他骄横,然后我们就可以选择联盟来对付他了。干嘛要我们今天单独一家来跟他翻脸呢?”

魏桓子说:“善!”也送了一座一万户人家的城邑给智伯。

韩家给了,魏家也给了,智伯得意忘形,接下来找赵康子,指名要蔡与皋狼两个城邑。赵襄子拒绝。智伯大怒,统帅韩、魏两家的军队来攻打赵氏。赵襄子抵挡不住,要撤,问手下:“咱们往哪儿撤呢?”手下说:“长子县比较近,而且城廓完固。”赵襄子说:“人民精疲力竭去巩固城廓,又要拼死命来守城,谁能与我同心合力呢?”手下说:“那去邯郸吧!存粮比较充裕。”赵襄子说:“所谓存粮充裕,那都是搜刮来的。当初把人民都搜刮光了,现在又让他们跟我送死,他们能拥护我吗?还是去晋阳吧!父亲在世时嘱咐我,有难就去晋阳。尹铎宽厚爱民,晋阳人民一定和我上下一心!”于是去晋阳。

智、韩、魏三家的军队包围了晋阳,并引水灌城,城淹到只剩六尺,锅灶沉没水里,都生出了长脚虾,人民还没有背叛投降的意思。智伯视察水攻的情景,当时魏桓子驾车居中,韩康子持矛居右。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攻可以亡人之国啊!”听了这话,魏桓子用肘碰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轻轻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因为两人都想到了,汾水可以灌魏的主城安邑,绛水可以灌韩的主城平阳。

智伯的谋士絺疵说:“韩魏必反!”智伯问:“你怎么知道?”絺疵说:“形势之必然,以韩魏之兵攻赵,赵灭亡了,下一个就轮到韩魏。现在我们约好的,灭赵之后,三分其地。现在城已经淹到只剩六尺了,人马相食,眼看他们就要投降了,而韩魏二人,面无喜色,反而忧心忡忡,这不是要反,那是什么呢?”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话告诉韩魏二人,二人说:“这是敌人的离间计,让主公您怀疑我们,然后放松了对赵氏的攻击。我们怎么会对马上就要到手的地盘不动心,反而去图谋反对您,做那充满危难而办不到的事呢?”韩魏两人刚走,絺疵进来,对智伯说:“主公您怎么把我的话跟他们说呢?”智伯说:“你怎么知道我跟他们说了?”絺疵说:“他两人盯着我看,然后又快步离开,我就知道他们的心思了。”智伯不听絺疵的,絺疵为了避祸,就请求出使齐国,溜了。

赵襄子派张孟谈偷偷出城见韩魏二子,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的道理,今天智伯率韩魏攻赵,赵亡之后,就轮到韩魏了。”二子说:“我们也知道这道理,就是怕事情没办成,而阴谋泄露了,反而招祸。”张孟谈说:“谋出于二子之口,入臣之耳,有什么不放心呢?”于是三人商议停当,约好起事的日期,赵襄子派人深夜杀掉守堤的士卒,把水引去灌智伯的军队。智伯军乱,韩、魏两军分从两翼夹攻,赵襄子率赵军从正面攻击,智伯军大败,于是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只有辅果一支得以幸存。

司马光评论之原文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译文]

智伯之亡,是亡于才胜于德。才和德是两回事,但是一般人分辨不出来,都通称为贤,这就是看错人的原因。

察强毅叫才,正直中和叫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驾驭才,德运用才。那云梦泽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质地,但是,不进行矫正揉曲的处理,再加之以羽翎箭括,就不能成为一支利箭。那棠峪出产的金属,是天下最锋利的物件,但是,不进行熔炼锻铸,再加之以磨练砥砺,就不能攻击强大的敌人。

所以说,才德兼备的叫圣人;才德皆无的叫愚人,德胜于才的叫君子,才胜于德的叫小人。取人之术,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宁肯得愚人,也不要用小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则善无所不至;挟才以为恶,则恶也无所不至。愚者虽然也想干坏事,但是智力不能周全,力量不能胜任,就像乳狗咬人,很容易就把它制住了。小人呢,智足以逞其奸,勇足以决其暴,这是如虎添翼,为害不浅!而且,人们对德呢,往往是敬而远之,对才呢,则爱而亲之;一个疏远,一个亲近,就往往为有才之小人所蔽,而忽视了他们的德行。自古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力不足,以至于亡国败家的例子,太多了!岂止是智伯这一个案例!所以,治国当家者,如果能审查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必怕自己没有知人之明呢!

[华杉先生点评]

《资治通鉴》开篇头两节,用心良苦,开篇立意,第一节讲礼制名器,这是治国之大本;第二节讲才德之分,亲贤臣,远小人。《资治通鉴》,最重要的纲领就这两条吧。

才德之分,司马光说要知所先后,知所先后,是《大学》里的话,“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凡事你知道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就接近得道了。德为先,才为后。那么,用人之际,能辨别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其先后又在哪里呢?我的体会,自己做君子在先,辨别别人是不是君子在后。如果对自己的德没有要求,看别人你就看不清。智宣子当初为什么看不出智伯是败家子呢?不是他不晓得这些道理,是他自己就有问题。

所以,凡是在于要求自己。如果你在网上看见一个标题——什么样的朋友不值得交——你点击进去一条一条读,提醒自己提防这些人,还转发分享,这等于什么也没学到。当我们读这样的文章的时候,应该一条条对照自己,我不要成为那样的人!至于别人,一时还顾不上,自己还没管好呢!

神宗皇帝在御制资治通鉴序中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我们读书是为了修自己的德。要修德,是因为真切认识到自己缺德,缺,才要修嘛。

学习才德之辨,学习君子小人之分,主要是要认识到自己是小人,自己缺德,才尽量去补救改过,不是为了制别人,也不是为了有辨别他人的“智慧”。当你擦亮了自己的良知,自然心如明镜,来者如照,了了分明,不需要再添加什么智慧。

来书云:“教人以致知、明德,而戒其即物穷理,试使昏暗之士深居端坐,不闻教告,遂能至于知致而德明乎?纵令静而有觉,稍悟本性,则亦定慧无用之见,果能知古今、达事变而致用于天下国家之实否乎?其曰:‘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格物如格君心之非之格’。语虽超悟独得,不踵陈见,抑恐于道未相吻合。”

区区论致知格物,正所以穷理,未尝“戒人穷理,使之深居端坐而一无所事”也。若谓“即物穷理”,如前所云“务外而遗内”者,则有所不可耳。昏暗之士,果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大本立而达道行,九经之属可一以贯之而无遗矣,尚何患其无致用之实乎?彼顽空虚静之徒,正惟不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而遗弃***,寂灭虚无以为常,是以“要之不可以治家国天下”。孰谓圣人穷理尽性之学,而亦有是弊哉?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而后有意,无知则无意矣。知非意之体乎?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意用于听讼,即听讼为一物。凡意之所用,无有无物者。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物矣,物非意之用乎?

“格”字之义,有以“至”字之训者,如“格于文祖” “有苗来格”,是以“至”训得也。然“格于文祖”,必纯孝诚敬,幽明之间无一不得其理,而后谓之“格”。有苗之顽,实以文德诞敷而后“格”,则亦兼有“正”字之义在其间,未可专以“至”字尽之也。如“格其非心” “大臣格君心之非”之类,是则一皆“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义,而不可以“至”字为训矣。且《大学》“格物”之训,又安知其不以“正”字为训,而必以“至”字为义乎?如以“至”字为义者,必曰“穷至事物之理”,而后其说始通。是其用功之要全在一“穷”字,用力之地全在一“理”字也。若上去一“穷”、下去一“理”字,而直曰“致知在至物”,其可通乎?夫“穷理尽性”,圣人之成训,见于《系辞》者也。苟格物之说而果即穷理之义,则圣人何不直曰“致知在穷理”,而必为此转折不完之语,以启后世之弊邪?

盖《大学》“格物”之说,自与《系辞》“穷理”大旨虽同,而微有分辨。穷理者,兼格、致、诚、正而为功也。故言穷理则格、致、诚、正之功皆在其中,言格物则必兼举致知、诚意、正心,而后其功始备而密。今偏举格物而遂谓之穷理,此所以专以穷理属知,而谓格物未常有行,非惟不得格物之旨,并穷理之义而失之矣。此后世之学所以析知、行为先后两截,日以支离决裂,而圣学益以残晦者,其端实始于此。吾子盖亦未免承沿积习,则见以为于道未相吻合,不为过矣。

来书云:“谓致知之功,将如何为温凊、如何为奉养即是诚意,非别有所谓格物,此亦恐非。”

此乃吾子自以己意揣度鄙见而为是说,非鄙人之所以告吾子者矣。若果如吾子之言,宁复有可通乎?盖鄙人之见,则谓意欲温凊、意欲奉养者,所谓意也,而未可谓之诚意;必实行其温凊奉养之意,务求自慊而无自欺,然后谓之诚意。知如何而为温凊之节、知如何而为奉养之宜者,所谓知也,而未可谓之致知;必致其知如何为温凊之节者之知,而实以之温凊,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者之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温凊之事,奉养之事,所谓物也,而未可谓之格物;必其于温凊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温凊之节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于奉养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奉养之宜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然后谓之格物。温凊之物格,然后知温凊之良知始致;奉养之物格,然后知奉养之良知始致,故曰:“物格而后知至”致其知温凊之良知,而后温凊之意始诚;致其知奉养之良知,而后奉养之意始诚。故曰:“知至而后意诚”。此区区诚意、致知、格物之说盖如此。吾子更熟思之,将亦无可疑者矣。

来书云:“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所谓‘良知良能,愚夫愚妇可与及者’。至于节目时变之详,毫厘千里之谬,必待学而后知。今语孝于温凊定省,孰不知之?至于‘舜之不告而娶’,‘武之不葬而兴师’,‘养志、养口’,‘小杖、大杖’,‘割股’、‘庐墓’等事,处常处变、过与不及之间,必须讨论是非,以为制事之本。然后心体无蔽,临事无失。”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孟子云:“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由耳。”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节目时变”,圣人夫岂不知,但不专以此为学。而其所谓学者,正惟致其真知,以精审此心之天理,而与后世之学不同耳。吾子未暇真知之致,而汲汲焉顾是之忧,此正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之弊也。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节目时变之不可预定,犹方圆长短之不可胜穷也。故规矩诚立,则不可欺以方圆,而天下之方圆不可胜用矣;尺度诚陈,则不可欺以长短,而天下之长短不可胜用矣;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时变,而天下之节目时变不可胜应矣。毫厘千里之谬,不于吾心真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学乎?是不以规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圆,不以尺度而欲尽天下之长短。吾见其乖张谬戾,日劳而无成也已。=

吾子谓“语孝于温凊定省,孰不知之”,然而能致其知者鲜矣。若谓粗知温凊定省之仪节,而遂谓之能致其知,则凡知君之当仁者,皆可谓之能致其仁之知;知臣之当忠者,皆可谓之能致其忠之知,则天下孰非致知者邪?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

夫舜之不告而娶,岂舜之前已有不告而娶者为之准则,故舜得以考之何典、问诸何人而为此邪?抑亦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邪?武之不葬而兴师,岂武之前已有不葬而兴师者为之准则,故武得以考之何典、问诸何人,而为此邪?抑亦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邪?使舜之心而非诚于为无后,武之心而非诚于为救民,则其不告而娶与不葬而兴师,乃不孝不忠之大者。而后之人不务致其良知,以精察义理于此心感应酬酢之间,顾欲悬空讨论此等变常之事,执之以为制事之本,以求临事之无失,其亦远矣。其余数端,皆可类推,则古人致知之学从可知矣。

来书云:“谓《大学》格物之说,专求本心,犹可牵合。至于《六经》《四书》所载‘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是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资于论说之间者,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

格物之义,前已详悉,牵合之疑,想已不俟复解矣。至于“多闻多见”,乃孔子因子张之务外好高,徒欲以多闻多见为学,而不能求诸其心,以阙疑殆,此其言行所以不免于尤、悔,而所谓见闻者,适以资其务外好高而已。盖所以救子张多闻多见之病,而非以是教之为学也。夫子尝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是犹孟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之义也。此言正所以明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耳。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诸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矣,故曰“知之次也”。夫以见闻之知为次,则所谓“知之上”者果安所指乎?是可以窥圣门致知用力之地矣。夫子谓子贡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非也,予一以贯之。”使诚在于多学而识,则夫子胡乃谬为是说以欺子贡者邪?一以贯之,非致其良知而何?《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夫以畜其德为心,则凡多识前言往行者,孰非畜德之事?此正知行合一之功矣。“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学,而敏求此心之理耳。心即理也,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非若后世广记博诵古人之言词以为好古,而汲汲然惟以求功名利达之具于外者也。“博学审问”,前言已尽。“温故知新”,朱子亦以温故属之“尊德性”矣。德性岂可以外求哉?惟夫知新必由于温故,而温故乃所以知新,则亦可以验知行之非两节矣。“博学而详说之”者,将“以反说约也”。若无反约之云,则“博学详说”者果何事邪?舜之“好问好察”,惟以用中而致其精一于道心耳。道心者,良知之谓也。君子之学,何尝离去事为而废论说?但其从事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分知行为两事,而果有节目先后之可言也。

来书云:“杨、墨之为仁义,乡原之辞忠信,尧、舜、子之之禅让,汤、武、楚项之放伐,周公、莽、操之摄辅,谩无印证,又焉适从?且于古今事变、礼乐名物未尝考识,使国家欲兴明堂,建辟雍,制历律,草封禅,又将何所致其用乎?故《论语》曰‘生而知之’者,义理耳。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行事之实。此则可谓定论矣。”

所喻杨、墨、乡愿、尧、舜、子之、汤、武、楚项、周公、莽、操之辨,与前舜、武之论,大略可以类推。古今事变之疑,前于良知之说已有规矩尺度之喻,当亦无俟多赘矣。

至于明堂、辟雍诸事,似尚未容于无言者。然其说甚长,姑就吾子之言而取正焉,则吾子之惑将亦可以少释矣。夫明堂、辟雍之制,始见于《吕氏》之《月令》、汉儒之训疏。《六经》《四书》之中,未尝详及也。岂吕氏、汉儒之知,乃贤于三代之贤圣乎?齐宣之时,明堂尚有未毁,则幽、厉之世,周之明堂皆无恙也。尧、舜茅茨土阶,明堂之制未必备,而不害其为治。幽、厉之明堂,固犹文、武、成、康之旧,而无救于其乱。何邪?岂能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则虽茅茨土阶,固亦明堂也;以幽、厉之心,而行幽、厉之政,则虽明堂,亦暴政所自出之地邪?武帝肇讲于汉,而武后盛作于唐,其治乱何如邪?天子之学曰辟雍,诸侯之学曰泮宫,皆象地形而为之名耳。然三代之学,其要皆所以明人伦,非以辟不辟,泮不泮为重轻也。

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制礼作乐,必具中和之德,声为律而身为度者,然后可以语此。若夫器数之末,乐功之事,祝史之守。故曾子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也。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其重在于“敬授人时”也。舜“在璇玑玉衡”,其重在于“以齐七政”也。是皆汲汲然以仁民之心而行其养民之政。治历明时之本,固在于此也。羲和历数之学,皋、契未必能之也,禹、稷未必能之也;“尧、舜之知而不遍物”,虽尧、舜亦未必能之也。然至于今,循羲和之法而世修之,虽曲知小慧之人,星术浅陋之士,亦能推步占候而无所忒。则是后世曲知小慧之人反贤于禹、稷、尧、舜者邪?

封禅之说,尤为不经,是乃后世佞人谀士所以求媚于其上,倡为夸侈以荡君心而靡国费。盖欺天罔人,***之大者,君子之所不道,司马相如之所以见讥于天下后世也。吾子乃以是为儒者所宜学,殆亦未之思邪?

夫圣人之所以为圣者,以其生而知之也。而释《论语》者曰:“生而知之者,义理耳。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行事之实。”夫礼乐名物之类,果有关于作圣之功也,而圣人亦必待学而后能知焉,则是圣人亦不可以谓之生知矣。谓圣人为生知者,专指义理而言,而不以礼乐名物之类。则是礼乐名物之类无关于作圣之功矣。圣人之所以谓之生知者,专指义理而不以礼乐名物之类,则是学而知之者亦惟当学知此义理而已,困而知之者亦惟当困知此义理而已。今学者之学圣人,于圣人之所能知者,未能学而知之,而顾汲汲焉,求知圣人之所不能知者以为学,无乃失其所以希圣之方欤?凡此皆就吾子之所惑者而稍为之分释,未及乎拔本塞源之论也。

夫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则天下之学圣人者,将日繁日难,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犹自以为圣人之学。吾之说虽或暂明于一时,终将冻解于西而冰坚于东,雾释于前而云滃于后,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无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其教之大端,则尧、舜、禹之相授受,所谓“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而其节目,则舜之命契,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当是之时,人无异见,家无异习,安此者谓之圣,勉此者谓之贤,而背此者,虽其启明如朱,亦谓之不肖。下至闾井田野,农、工、商、贾之贱,莫不皆有是学,而惟以成其德行为务。何者?无有闻见之杂,记诵之烦,辞章之靡滥,功利之驰逐,而但使孝其亲,弟其长,信其朋友,以复其心体之同然。是盖性分之所固有,而非有***于外者,则人亦孰不能之乎?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迨夫举德而任,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夔、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务,或营其衣食,或通其有无,或备其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惟恐当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故稷勤其稼,而不耻其不知教,视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夔司其乐,而不耻于不明礼,视夷之通礼,即己之通礼也。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手持、足行,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盖其元气充周,血脉条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此圣人之学所以至易至简,易知易从,学易能而才易成者,正以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

世之儒者慨然悲伤,蒐猎先圣王之典章法制,而掇拾修补于煨烬之余,盖其为心,良亦欲以挽回先王之道。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渍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于是乎有训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侈之以为丽。若是者,纷纷籍籍,群起角立于天下,又不知其几家,万径千蹊,莫知所适。世之学者如入百戏之场,戏谑跳踉、骋奇斗巧、献笑争妍者,四面而竞出,前瞻后盼,应接不遑,而耳目眩瞀,精神恍惑,日夜遨游淹息其间,如病狂丧心之人,莫自知其家业之所归。时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而终身从事于无用之虚文,莫自知其所谓。间有觉其空疏谬妄,支离牵滞,而卓然自奋,欲以见诸行事之实者,极其所抵,亦不过为富强功利五霸之事业而止。

圣人之学日远日晦,而功利之习愈趋愈下。其间虽尝瞽惑于佛老,而佛老之说卒亦未能有以胜其功利之心。虽又尝折衷于群儒,而群儒之论终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见。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其出而仕也,理钱谷者则欲兼夫兵刑,典礼乐者又欲与于铨轴,处郡县则思藩臬之高,居台谏则望宰执之要。故不能其事则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说则不可以要其誉。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是以皋、夔、稷、契所不能兼之事,而今之初学小生皆欲通其说,究其术。其称名僭号,未尝不曰“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务”,而其诚心实意之所在,以为不如是,则无以济其私而满其欲也。

呜呼!以若是之积染,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讲之以若是之学术,宜其闻吾圣人之教,而视之以为赘疣枘凿,则其以良知为未足,而谓圣人之学为无所用,亦其势有所必至矣!呜呼!士生斯世,而尚何以求圣人之学乎?尚何以论圣人之学乎?士生斯世,而欲以为学者,不亦劳苦而繁难乎?不亦拘滞而险艰乎?呜呼,可悲也已!

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吾谁与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