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鼠有皮人而无仪全文,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下一句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5-30 0
  1. 用文言文形容一个人素质低下无德
  2. 《诗经·鄘风·相鼠》:老鼠有皮人无耻,无耻还不快去死

看老鼠都有皮,做人怎能没威仪!不去死还干什么。

这句话通过比喻老鼠有皮,提出了一个问题:“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意思是说,就像老鼠都有皮一样,作为人类应该具备威严和体面的品质。一个人没有威仪、没有自尊自爱地生活,那还能算得上真正活着吗?这句话呼吁每个人在行为举止中保持端庄、充满尊严,并以此来塑造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秩序和价值观念。

用文言文形容一个人素质低下无德

1.看那老鼠有牙齿,人却没有守礼法的行为。人没有守礼法的行为,你不死还等什么!“不死何俟”宾语前置句。“何俟”中宾语“何”前置。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全文,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下一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对比:将老鼠和人对比,揭露并讽刺贵族统治者竟不讲究礼义廉耻;反衬:以鼠衬人,连老鼠都有皮,而人却丧尽礼义,不要人皮,不如老鼠。

3.“而”:如果。这两句话之间是***设关系。

4.C

《诗经·鄘风·相鼠》:老鼠有皮人***,***还不快去死

1、《诗经·鄘风·相鼠》

原文: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译文:看那老鼠有张皮,却见有人没威仪。却见有人没威仪,为何还活不倒毙看那老鼠有牙齿,却见有人无廉耻。却见有人无廉耻,活着不死等何时。看那老鼠有肢体,却见有人不懂礼。却见有人不懂礼,何不赶快就断气。

2、《蝜蝂传》.唐.柳宗元

原文: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译文:

(1)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不避开,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他们)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

(2)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被名为"人",可是见识却和小虫一样,也太可悲了。

3、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

原文:行为不通世俗,玩劣怕读文章。

译文:活动不合乎世俗的礼仪,性格顽固恶劣不喜欢读书。

4、《白雪遗音·马头调·九尽寒退》

原文:横吹短笛,一声一声把春歌唱,野调无腔。

译文:野:粗野;无腔:没有规矩。形容言行放肆,没有礼貌。

5、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原文:《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没有怜悯伤痛的心,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憎恶的心,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辞礼让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分辨是非善恶心的人,不能算是人。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严厉斥责了那些不遵守礼法的人。

第一节,“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你看老鼠还有皮,你怎么这么不要脸。人要是不要脸了,还不如死了算了。

第二节,“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你看老鼠还有牙齿,你怎么这么***。人要是这么***,不死还在等什么。

第三节,“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你看老鼠还有皮,你怎么这么不知礼。人要是这么不知礼,还不赶紧去死!

相(xiàng),看,仔细观察。今天的“相亲”、“相面”、“相机而行”等词,都是这个意思。只不过“相亲”的语音已经发生了变化,变成了xiāng。仪,一说指威仪,人的举止行为和对外的尊严;一说指“礼仪”,当时周礼的环境下的礼法秩序。何为,为何,为什么。止,一说***借为“耻”,耻辱;一说为“容止”,言行举止,也通。俟,等。“不死何俟”为“俟何”宾语前置,也就是“不死俟何”,不去死还等什么。体,肢体。礼,礼仪,这里指懂得礼仪,有教养。胡,何,为何,为什么,怎么。遄(chuán),赶快。

诗分三节,以老鼠有皮起兴,对某些人不知礼、不守礼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斥责,认为与其放任这样的人,还不如让他们赶紧去死。

周朝的礼乐制度,又称“周礼”,内容分为礼和乐两大部分。礼讲的以宗法制建立起来的社会等级划分和社会秩序规范。乐讲的是利用音乐进行民众教化,缓解社会矛盾。周礼体系庞大,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最初只是对贵族阶层的约束。但春秋之后,周朝影响力下降,“礼崩乐坏”,以孔子等为首的儒家,在复兴周礼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进一步扩大了周礼的适用范围,使之成为适应全体臣民的礼仪规范和道德规范。汉朝时,更是将儒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周礼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和改造,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

在讲“邶风”的时候,就提过卫国的昏君特别多,国家特别动荡,民众也特别惨。仅荒*无度的卫宣公一个人的故事,就占去了相当多的篇幅。卫宣公的儿子卫惠公,不择手段上位,害死两个兄弟,当上了国君之后,还被老百姓赶出国八年;卫惠公的儿子卫懿公好鹤,弄得民怨沸腾,狄人兵临城下,却没有将士和民众愿意帮他打仗,宁愿坐视他亡国。这三代人,几乎把卫国给玩坏了。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这首诗指责的主要对象,应当还是卫国的贵族阶层。

诗经专题第52篇,总第05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