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命是听_唯命是听的唯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05 0
  1. 唯( )是( )
  2. 唯命是从的近义词
  3. 惟什么是什么
  4. 对人唯命是从的成语
  5. 敢不唯命是听 "是"字的意思
  6. 唯字开头的成语
  7. 形容确切的相信的成语有哪些?
  8. 《先秦散文·国语·重耳婚媾怀嬴(节选)》原文鉴赏

唯命是从有贬义词性。

读音:wéi mìng shì cóng?

意思: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绝对服从。也作“惟命是从”。

唯命是听_唯命是听的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

翻译:令大王生气,这都是我的罪过。今后,大王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完全服从命令。

典故

公元前5***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三个月后便攻破了郑国都城。

郑襄公出于无奈,只好***上身,牵着一只羊向楚庄王求饶说:“我不能很好的服侍君王,令大王生气,这都是我的罪过。今后,大王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只要大王不灭郑国,让郑国像您的众多属国一样服侍您,这就是您的恩惠了,也是我的心愿。我大胆的说出心里话,请大王决定吧。”

楚王看到郑伯的可怜相,认为郑王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就下令退兵,允许郑国求和,还与郑国订立了盟约。

唯( )是( )

基本释义

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贬义

出 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

例 句

1. 张科长对于上级领导的指示向来~,句句照办。

唯命是从的近义词

唯命是从: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二年》:“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唯利是图:唯:只有;图:图谋,追求。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干。

晋·葛洪《抱朴子》:“名过其实,由于夸诳,内抱贪浊,惟利是图。”

唯邻是卜:指找住房应该选择邻居。

唯命是听: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先秦·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

惟什么是什么

问题一:唯命是从的近义词 唯命是从的近义词――百依百顺、唯唯诺诺、敬谨如命、唯命是听、悉听尊便、俯首帖耳

唯命是从:拼音:[wéi mìng shì cóng]

释义: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问题二:唯命是从的反义词 唯命是从

抗命不遵

问题三:和唯命是从相似的成语 俯首帖耳 [fǔ shǒu tiē ěr]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像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出 处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例 句

他们习惯于猛于虎的官威,以为老百姓只要一加威吓,便自会~。

问题四:唯唯诺诺近义词 唯唯诺诺 [wěi wěi nuò nuò]

基本释义:诺诺:答应的声音。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

近义词:唯命是从 百依百顺 俯首帖耳 言听计从 唯命是听。

问题五:唯命是从的是什么意思 唯命是从 读音:wéi mìng shì cóng

注释: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二年》:“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范例: 尔本贵人,故重其值,但输券之后,当~,不得韦许。(明?邵景詹《觅灯因话?姚公子传》)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完全服从命令

故事:公元前5***年,楚庄王率大军讨伐郑国,攻破郑国都城。郑襄公 *** 上身跪迎楚庄王,说可以占领郑国,让郑国人作奴仆,或者给他一个朝贡的机会,他都可以唯命是从。楚庄王看他十分可怜就答应退兵,允许郑国求和,并订立盟约

“是”是就的意思

问题六:马首是瞻近义词 马首是瞻近义词:

亦步亦趋

基本释义

瞻:往前或向上看。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出 处

《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例 句

你不必全听他们的话,唯他们~。

对人唯命是从的成语

惟什么是什么 :

惟命是从、 惟利是图、 惟命是听、 惟上是从、 惟施是畏、 惟力是视、 惟利是营、 惟利是求、 惟利是逐、 惟利是趋、 惟利是视、 惟利是命、 惟德是辅、 惟仁是亲

惟命是从,汉语成语,拼音是wéi mìng shì cóng,意思是犹言惟命是听。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

唯利是图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wéi lì shì tú,指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出自晋·葛洪《抱朴子》。

唯命是听,汉语成语,拼音是wéi mìng shì tīng,意思是叫做什么,就做什么。指绝对服从。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惟上是从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wéi shàng shì cóng,意思是惟上是听,只服从上面的人。

敢不唯命是听 "是"字的意思

百依百顺

bǎi yī bǎi shùn

[释义] 依:依从;顺:顺从。事事都依从别人。形容一味顺从而不问是非。

[语出]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安公子是那女孩儿一般百依百顺的人。”

[正音] 顺;不能读作“sùn”。

[辨形] 依;不能写作“衣”。

[近义] 言听计从 千随百顺 唯命是听

[反义] 我行我素 刚愎自用 毫不迁就

[用法] 形容无原则的迁就别人。一般作谓语、状语。

唯字开头的成语

敢不唯命是听 "是"字的意思:

助词,不翻译,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唯命是从、唯命是听、唯马首是瞻。

唯命是从——唯从命

唯命是听——唯听命

唯马首是瞻——唯瞻马首

形容确切的相信的成语有哪些?

唯阿之间唯、阿:为答应声。比喻差别不大。

唯才是举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荐举。

唯恐天下不乱恐:恐怕。指希望天下大乱以达到自身的目的。

唯命是从唯:唯独。是命令就服从。形容完全服从命令

唯马首是瞻瞻:往前或向上看。原指古代作战时士兵看着主将的马头决定进退。后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唯命是听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唯妙唯肖唯:同“惟”;肖:相似。形容描绘或仿造得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

唯邻是卜指找住房应该选择邻居。

唯利是从唯:只有。一心求利,别的什么都不顾。

唯利是求以利为着眼点。指一心只顾谋取利益。

唯利是趋唯:只有。一心求利,别的什么都不顾。

唯力是视唯:助词。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唯……是……”是古汉语的一种格式,有强调语意的作用。指在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能否达到目的,主要就看自己的力

唯利是视以利为着眼点。指一心只顾谋取利益。

唯利是图唯:只有;图:图谋,追求。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干。

唯食忘忧食:吃饭;忧:忧愁。人生要经历许多愁苦,只有在吃饭时可以暂时忘却。

唯所欲为随心所欲,任意而为。

唯吾独尊原为佛家语,称颂释迦牟尼最高贵、最伟大。现指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极端自高自大。

唯我独尊原为佛家语,称颂释迦牟尼最高贵、最伟大。现指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极端自高自大。

唯唯绸否唯唯:同意的应声;否否:别人说否,自己也跟着说否。形容虚与委蛇,不可置否。

唯唯否否唯唯:回答时表示同意的应声;否否:别人说否,自己也跟着说否。形容胆小怕事,一味顺从。

唯唯诺诺诺诺:答应的声音。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

唯唯连声唯唯:谦卑的应答。连声应答,以示顺从。

唯唯听命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形容绝对服从。

唯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

《先秦散文·国语·重耳婚媾怀嬴(节选)》原文鉴赏

深信不疑、不言而信、坚信不疑、言听计从 、推诚相待 、真心实意、开诚布公、推心置腹、披肝沥胆、信任有加、唯命是听

深信不疑 [?shēn xìn bú yí ]: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造句:对于爸爸所讲的话,我一向深信不疑。

不言而信 [?bú yán ér xìn ]: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造句:不言而信,所以圣人之道率大明于天下。

坚信不疑 [?jiān xìn bú yí ]:非常相信,毫不怀疑

造句:对于成功的坚信不疑时常会导致真正的成功。

言听计从 [?yán tīng jì cóng ]: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造句:他对爷爷的话言听计从,是个公认的孝顺孩子。

推诚相待 [?tuī chéng xiàng dài ]:指以真心对待人。

造句:因而寿春一见,便推诚相待,结为好友。

真心实意 [?zhēn xīn shí yì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

造句:她真心实意地在信上签了字,没意识到其中另有含义。

开诚布公 [?kāi chéng bù gōng ]: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造句:因为经理事事开诚布公,所以职员们都尽力工作。

推心置腹 [?tuī xīn zhì fù ]:比喻真心待人。

造句:老师常常利用闲暇时间和小东推心置腹地谈心。

披肝沥胆 [?pī gān lì dǎn ]:形容非常忠诚。

造句:既然是好朋友,就应该披肝沥胆,以诚相待。

信任有加 [?xìn rèn yǒu jiā ]:非常相信。

造句:这个鲜于丹是宋徽宗的马夫,曾经救过宋徽宗的命,后被宋徽宗视为亲信,对他信任有加,特赐他丹书铁券。

唯命是听 [?wéi mìng shì tīng ]: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造句:他对于主子唯命是听,活像一只哈巴狗。

《先秦散文·国语·重耳婚媾怀嬴(节选)》原文鉴赏

秦伯归女五人①,怀嬴与焉②。公子使奉匜沃盥③,既而挥之。嬴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囚命④。秦伯见公子曰:“寡人之适⑤,此为才。子圉之辱,备嫔嫱焉,欲以成婚,而惧离其恶名。非此,则无故。不敢以礼致之,欢之故也。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唯命是听。”

公子欲辞,司空季子曰⑥:“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同德之难也如是。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⑦,异德之故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异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虽远,男女不相及,畏黩敬也。 黩则生怨,怨乱毓灾,灾毓灭姓。是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故异德合姓,同德合义。义以导利,利以阜姓。姓利相更,成而不迁,乃能摄固,保其土房⑧。今子于子圉,道路之人也,取其所弃,以济大事,不亦可乎?”

公子谓子犯曰:“何如?”对曰:“将夺其国,何有于妻,唯秦所命从也。”谓子余曰⑨:“何如?”对曰:“礼志有之曰:‘将有请于人,必先有入焉。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今将婚媾以从秦,受好以爱之,听从以德之,惧其未可也,又何疑焉?”乃归女而纳巾,且逆之⑩。

注释 ①秦伯:秦穆公。归:嫁。 ②怀嬴:秦穆公的女儿,名嬴,原为子圉的妻子,因子圉逃回晋国,被立为怀公,所以称为怀嬴。 ③匜(yi音宜):舀水、注水用的器具。 ④囚命:自己把自己囚禁起来听候处理。 ⑤适:嫁。 ⑥司空季子:晋大夫胥臣臼季,后来官为司空。 ⑦济:当为“挤”。 ⑧房:住处。 ⑨子余:晋文公的随从之一赵衰,字子余。 ⑩逆:迎接。

今译 秦穆公嫁给重耳五个女子,怀嬴也在其中。重耳让她捧着 向盛水的盥中倒水,做完了就让她退下去。怀嬴生气地说:“秦国和晋国地位相当,你为什么看不起我?”重耳很害怕,就脱下穿着的国君服装,把自己囚禁起来,听候秦穆公处置。秦穆公接见了重耳,对他说:“我嫁给你的人中,她最有才华。子圉在秦国做人质时,嬴曾是他的妻子,我想让她与你成婚,是怕她受到子圉不好名声的牵连。只是因为这个,没有别的缘故。正因如此,才没敢用正式的婚礼把她嫁给你,而让她和其他四人一起出嫁,这是由于我疼爱她的原因啊。让你蒙受羞辱,是我的过错。你说该怎么办,我听你的。”

重耳想辞掉这门婚事,司空季子说:“姓氏相同的是兄弟。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姓氏相同的只不过两个人……只有青阳和苍林氏与黄帝同姓,都姓姬。可见品德相同是多么困难。当初少典娶有峤氏为妻,生子黄帝和炎帝。黄帝靠姬水长成,炎帝靠姜水长成。长大以后品德不同,所以黄帝姓姬,炎帝姓姜,二位帝王各自以军队相互挤灭,是德不一样的缘故。姓氏不同品德就不同,品德不同就不是同类。不是同类,虽然关系很近,男女之间也可以嫁娶,以便生息人民。同姓就是品德相同,品德相同就是同心,同心就是同志。同志的人即使关系疏远,男女之间也不能嫁娶,这是害怕玷污了同类人。玷污了同类人就会产生怨恨,怨恨泛滥了就会产生灾害,灾害产生了就会使固有的本性消亡。因此娶妻要避开自己的同姓人,这是害怕血统混乱并因此遇难。所以品德不同的可以合二姓为婚姻,品德相同的只能以德义相亲。德义可以带来益处,益处能使姓氏扩大。姓氏与利益相互承续,结合在一起不分离,才能安稳巩固,保持住生存的地方。如今你和子圉,象道路上行走的人一样,彼此没什么关系,娶他弃置的人为妻,来实现成就大业的目的,不也可以吗?”

重耳对子犯说:“怎么办?”子犯回答说:“你将要把子圉的君位都夺过来,他还有什么妻子呢,只要听从秦穆公的旨意就行了。”重耳对子余说:“怎么办?”子余回答说:“礼志中有言说:‘想要请求别人帮助,先要对他有好处。想让别人喜欢自己,一定要先喜欢别人。想让别人跟从自己,一定要先顺从别人。对别人没有恩惠,却求别人为自己做事,是有罪的。’如今要听从秦穆公的,重新娶怀赢,接受他所喜欢的人并宠爱她。我们想要听从秦穆公的话以便讨好他,还怕他不答应呢,又有什么可迟疑的呢?”于是,重耳就先把怀赢送回去并送去聘礼,又亲自去迎娶她。

集评 唐·柳宗元《非国语》:“重耳之受怀赢,不得已也。其志将以守宗庙社稷,阻焉,则惧其不克也。其取者大,故容为权可也。秦伯以大国行仁义交诸侯,而乃行非礼以强乎人,岂习西戎之遗风欤?”

清·储欣评《国语选》:“此文论婚姻生理入微,从来未经人道……至其涉及黄帝等故实,尤学者不可不知,洵古来重要文字也……”

总案 置人物与特殊的处境中加以描写,是本文的特征。此时的晋公子重耳,立志要当上晋国的君主,所以极想得到秦穆公的帮助,而不敢得罪他。但秦穆公嫁给重耳的,却是重耳的侄子圉的妻子,因此使重耳陷入了两难境地:从之则有违常理,拒之则唯恐获罪。“使奉匜沃盥”与“降服囚命”,就表现了这种矛盾心态。重耳的最终抉择表明,重耳能从大处着眼,忍辱负重,已经成为一个相当老练的政治家。

通过对同一个问题的处理意见,在比较中写出了重耳的三个随从——司空季子,子犯,子余的差异。虽然他们都认为应当听从秦穆公的安排,但司空季子生拉硬拽,转弯抹角地说出一番大道理,拼命以合理来诠解“非礼”,表现出浓重的书卷气;子犯则不来一点虚套,只求结果而不在乎手段,表现了经验丰富的政治家的果断、精明;子余与子犯相似,又能给这件荒唐事找出充分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比子犯更加成熟、多谋。这样,就通过同类相比,写出了人物的同中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