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焘吃人谣言,拓跋焘饮马长江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4 0
  1. 悬瓠之战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何在即将取胜的情况下撤军呢?
  2. 花木兰时代的皇帝是谁
  3. 小小太监为何能杀死一代雄主?详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被害之谜
  4.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如何理解?

历史上是北魏世祖拓跋焘平定的五胡乱华。五胡乱华大抵是在北方,随着北魏拓跋氏的崛起北方渐渐规复统一。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世祖拓跋焘攻灭北凉,北方被统一。以后中国开始正式进入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扩展资料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形成与南方******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拓跋焘吃人谣言,拓跋焘饮马长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西晋“八王之乱”,胡人趁乱反晋。西晋灭亡后,出于避乱,晋朝皇室和北方黄河流域广大居民进入安定的长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南渡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316年)开始算起,一直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439年)。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永嘉之乱”、“中原陆沉”、“中原沦陷”等。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汉民族的一场灾难。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朝,方使中国结束了300年的***和分治。

东晋建立时,中原已沦丧于胡人之手。中原汉族在祖逖、桓温等名将的带领下绝地反击,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迁居南方的爱国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收复失土为己任。东晋与五胡的战争,十六国之间的厮杀,使得这一时期战乱连连。河淮地区为南北交战的主战场。

主要过程

五胡乱华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开序幕。

304年冬天,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史称前赵,是五胡建国的开始。?

310年,晋怀帝永嘉四年,刘渊死,其子刘聪杀太子刘和即位。

311年(永嘉五年)四月,刘聪部下石勒,歼晋军十多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余人。六月呼延晏到达洛阳,刘曜等人带兵前来会合,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晋怀帝,杀太子、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多人,并大肆发掘陵墓、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祸”或“永嘉之乱”等。

313年,刘聪毒死了晋怀帝。怀帝侄司马业(或作司马邺),在长安登基,是为晋愍帝。

316年前赵刘曜攻长安,俘虏晋愍帝。?

317年晋愍帝被杀,士族王导、王敦等,扶植晋朝远房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登基,是为晋元帝。历时五十一年的西晋灭亡,东晋开始。

参考资料

五胡乱华_百度百科

悬瓠之战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何在即将取胜的情况下撤军呢?

刘义隆杀檀道济

檀道济

檀道济是东晋末年南朝宋初年的将领,早年参加了著名的北府兵刘裕麾下,檀道济作战勇猛,被刘裕提拔为参军。刘裕灭后秦时,檀道济担任先锋攻入洛阳和潼关。刘义隆即位后,檀道济奉命灭掉了谢晦,多次大败北魏,使北魏不敢南侵。由于檀道济威望极高、身经百战,刘义隆多次病危,彭城王刘义康怕皇帝驾崩后控制不了檀道济,将檀道济父子***。刘义隆第二次北伐失败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五路大军伐宋,魏军到达长江北岸,元嘉之治荡然无存,刘义隆只能慨叹:檀道济若在,何至于此!

赵构杀岳飞

岳飞

民族英雄岳飞自然是家喻户晓,著名的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首,却被赵构、秦桧所***。金兵崛起的时候称,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等在战场上遇到岳飞只能慨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被杀之前已经收复了郑州、洛阳,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形势一片大好。赵构却杀死岳飞,终止北伐,即使后来南宋被灭也是命中注定。

5.朱由检杀袁崇焕

袁崇焕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的抗清名将,在对抗清军的战争中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袁崇焕又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被重新起用后夸下海口“五年复辽”,却没有具体的实施***,自作主张杀掉了占据皮岛的毛文龙,致使皇太极无后顾之忧,越过长城直逼京城。崇祯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袁崇焕活着,还能依据城池靠红夷大炮对抗清军,袁崇焕死后,宁锦防线丢失,清军推进到了山海关!

李牧

战国四大名将起翦颇牧,李牧指挥的战争含金量较高。李牧是赵国赵奢、廉颇之后的一位大将,也是赵国最后的名将。长平之战后的赵国日薄西山,李牧以步兵为主力灭掉十万匈奴骑兵,使匈奴不敢南下。挂帅抗秦后,李牧指挥赵军在肥下和番吾两次大破秦军,是秦国少有的败绩。王翦带兵灭赵时,感觉李牧不除,秦国难以快速取得胜利,于是使用反间计。昏庸的赵王迁不做查证,杀掉了李牧。三个月后,赵国灭亡。

蒙恬

贞观年间,唐太宗有一次对臣僚说:“朕欲上比尧舜,不使冤案现于本朝。各位不妨说说,古代哪一位将相死得最冤?”有人答“白起”,有人答“伍子胥”。太宗听后都摇摇头,说:“朕觉得最冤的是蒙恬。”

蒙恬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他在军事上最突出的两点贡献,一是率领三十万兵卒北击匈奴,长驱直入七百里,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二是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建立起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达五千多公里的万里长城,用来保卫中原王朝。不过太史公认为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蒙恬的才能连李斯都自愧不如,嫉妒之心而生,再加上他的兄弟蒙毅又与赵高有隙。胡亥继位后,他被合谋赐死。

花木兰时代的皇帝是谁

东晋末年,刘裕在江南就稳定了局势,十分注重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到了刘宋时期,经过宋武帝、宋文帝父子二人数十年的励精图治,南朝境内经济繁荣,军事实力得到加强,综合国力逐步提升,促使年轻气盛的宋文帝刘义隆有了“封狼居胥”建功立业之意。

在元嘉七年(430),见中原局势混乱,宋文帝派军北伐,企图趁机收复中原,建立不世之功。结果此次北伐不仅被北魏军队击败,还丢掉了金墉、洛阳、虎牢、滑台等地,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元嘉二十六年(449),南朝军队趁北魏与宿敌柔然之间大战之机,齐聚淮河两岸,企图浑水摸鱼,再次出击。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不是个软柿子,一生从十几岁到四十几岁,几乎每年都在征战,早就有饮马长江,吞并江南一统天下之志。他听说自己与柔然大战之时,南朝蠢蠢欲动,想从背后插一刀,十分气愤,于是乎,就想干脆老子先灭了他刘宋。

第二年(450年)二月,拓跋焘率军杀向南朝,直抵淮河北边的悬瓠城下。

刘宋这边,听说北魏十万大军由其皇帝领头杀来,慌忙派遣足智多谋的南平王帐下的左军行参军陈宪掌管汝南郡事务,负责守城。

北魏军队轻而易举地将悬瓠城团团围住。当时城里的守军不过一千人左右,根本无法出城与十万人的敌人征战,只有固守待援。

兵贵神速,这是每一个用兵的人都了解的规律。北魏开始派军不分昼夜进行攻城,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五,宋纪七》记载,魏军“多作高楼,临城以射之,城中负户以汲,施大钩于冲车之端以牵楼堞,坏其南城”,“魏人填堑,肉薄登城……乘尸上城,短兵相接”,陈宪则鼓励大家奋力迎击,“战士无不一当百,杀伤万计”,然而“城中死者亦过半”。

由此可见,南北朝悬瓠之战极其惨烈。南朝军队因为人少,明白困境非常,以必死之心迎战,北朝军队中大多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剽悍善战,二者相遇,战况异常壮烈。

为了击败南朝军队,北朝方面派出永昌王拓拔休在占领的南朝州县里搜括粮草,大肆抢掠。南朝方面,宋文帝派儿子刘骏(即后来的宋孝武帝)等人督军救援。之前,北朝派军防止寿阳方面的宋军支援,不曾料到,刘骏派人从彭城赴援,魏军被击败。

拓跋焘是一位颇有谋略的军事专家,虽然***被宋军击败,但是他立刻调整部署,派军前去截击,将宋军击败,使战势得以扭转。

可是,在这种局势明显对北魏有利的情况下,拓跋焘却突然间带军队撤走了。

围城四十二日,悬瓠城内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能提刀上城御敌的将士了,眼看破城在即,北魏却一下子拔营撤走,这是为什么呢?

北魏撤军,实际上不是被刘宋即将到来的更多的援军所吓退,而是内有隐情。

此次北魏出兵刘宋,目的是***教训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宋文帝,让他知难而退,以后不再轻易挑衅北魏。所以,北魏一下子发兵十万出战,志在必赢。

此次拓跋焘突然间撤军回朝的原因,魏收在《魏书》中解释为北魏重臣崔浩因为编撰北魏的正史《国书》秉笔直书,触犯了鲜卑贵族利益,被北魏皇室给灭门了。一直宠信崔浩的拓跋焘大怒,撤军回来要查个清楚,替他复仇。

这种解释其实很难站得住脚,因为崔浩再怎么受宠信,拓跋焘也不至于昏聩到不顾国家利益,眼看就要破城了,突然间从前线回来替他报仇吧。死了那么多的人,耗费了那么长时间和物力,因为一个宠臣的死,就什么也不顾了,大老远回来替他报仇?这对于胸怀大志的拓跋焘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魏收是在***、在扯谎吗?魏收,实际上与崔浩有亲戚,他的妻子就是崔浩的族侄女。

这件事,从《魏书》中得到的这个撤军原因不近情理,令人无法信服,我们不妨从当时与北魏对立的南朝史料中了解一下。

北魏服饰

《宋书》中的《柳元景列传》和《索虏列传》中说的很清楚,崔浩之死,不是因为编撰史书遭到北魏皇族报复,而是因为谋反。柳光世是崔浩的小舅子,当时在北魏任河北太守,与崔浩意图组织河北义士群起,并约请柔然可汗届时率军南下,趁皇帝远离京城时,里应外合,颠覆北魏***,恢复汉族***。结果,崔浩“谋泄,被诛”。柳光世吓得从北魏叛逃到了刘宋,向宋文帝报告了这件事的始末。既然是向新主子刘宋皇帝报告这件事,所以,他应该不敢撒谎,他的说法可信。

本来在悬瓠城下,北魏军队即将取胜了,偏偏传来宠臣谋叛的消息,这是任何一位君主都无法容忍的事。崔浩被杀,那么其他同谋呢?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呢?这是拓跋焘急切想弄清楚的问题,事关自己的江山社稷,刻不容缓,所以,他才突然间撤军,功败垂成。

一般看来,拓跋焘火急火燎的撤军班师,有点太急了,致使南伐刘宋半途而废;事实上,对于帝王们来说,南伐以后还可以再进行,可自己的老窝要是被人家给端了,后果可就极其严重了。

如此,对于拓跋焘来说,撤军班师,也就成为必然的选项了。

小小太监为何能杀死一代雄主?详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被害之谜

花木兰时代的皇帝是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帝国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为明元密皇后杜氏。称号:年号始光、神麚、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庙号世祖、谥号太武帝。拓跋焘自幼聪明大度,应付裕如。泰常八年(423年),正式登基,年号始光,时年十六岁。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亲自率军征战,周旋于险境。善用骑兵,轻骑奔袭,攻灭胡夏、北燕、北凉,征伐山胡,降伏鄯善、龟兹、粟特等西域诸国,驱逐吐谷浑,统一中国北方。北逐柔然,驱敌万里。南击刘宋,“饮马长江”。作战鸷勇骁强,受到敌方的敬畏,被刘宋王朝称为“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超越冒顿和檀石槐。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如何理解?

关于拓跋焘之死,史书的记载非常简单。 宗爱恃宠而骄,成天不干人事,太子拓跋晃对他非常不满。宗爱担心拓跋晃继位后对自己不利,就怂恿拓跋焘打击拓跋晃,拓跋晃因此而死。没过多久,拓跋焘对后悔了,宗爱担心拓跋焘找自己算账,就先下手为强杀了拓跋焘。 魏世祖追悼景穆太子不已,中常侍宗爱惧诛,二月,甲寅,弑帝。——《资治通鉴》·宋纪八 这种说法过于笼统,疑点也非常多。 公元452年2月5日,宗爱弑君;但直到同年10月3日,宗爱才被杀死。在这八个月的时间里,宗爱拥立拓跋余,一直掌控者北魏的局势。 爱既立余,位居元辅,录三省,兼总戎禁,坐召公卿,权恣日甚,内外惮之。——《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宗爱等 高宗立,诛爱、周等,皆具五刑,夷三族。——《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宗爱等 我们对比一下刘宋的具体情况,大家就能明白问题出在哪了。 公元453年3月16日,太子刘劭弑君,同年5月4日就被杀死了。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反对太子刘劭的声浪就没有平息过。 刘劭是太子,宗爱只是太监,两相对比之下,这差距有点太大了。原因何在?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宗爱力量强大,所以没人敢反抗。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因为当宗爱受到反抗时,他毫无抵挡之力,几乎是在瞬间就被杀死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宗爱拥有的力量应该是非常有限的。 而太子刘劭虽然遭遇重重反对,但他依然抵挡了两个月才失败。从这个角度来看,太子刘劭所拥有的力量显然比宗爱强得多。 力量是客观存在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不可能用一些小小的阴谋诡计来遮掩。 宗爱之所以能够大权独揽八个月,显然是因为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持他;当宗爱受到反抗急需帮助的时候,这股力量却离他而去,甚至有可能是:反抗他的就是这股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宗爱在毫无反抗的情况下被杀,也是极为正常的一件事。 宗爱是弑君者,为什么反而可以获得一股强大力量的支持呢?答案只有一个:拓跋焘不得人心,这股力量的拥有者早就巴不得他赶紧去死。 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力量有限的太监居然可以杀死皇帝,并在杀死皇帝之后控制帝国长达八个月之久。 在某人非正常死亡之后,只有与他利益相关极大的人才有可能积极为他报仇;如果积极为他报仇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复仇者也会接踵而至。 可拓跋焘去世之后,我们似乎看不到有谁愿意为他复仇,我们甚至看不到有谁愿意讨论拓跋焘的死亡。这只能证明一个问题:在北魏的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看来,拓跋焘就是一个 *** 。 最初得到拓跋焘死讯的人是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吴兴公和疋和侍中太原公薛提。当这几位得知拓跋焘的死讯后,并没有对拓跋焘的死因作任何最基本的调查,而是迅速达成共识,封锁拓跋焘的死讯。 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薛提等秘不发丧。——《资治通鉴》·宋纪八 如果当兰延等人得知拓跋焘的死讯之后,立刻选择公布这个消息,并希望有关部门立刻调查拓跋焘的死因,宗爱当时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中。 但是拓跋焘的死亡,并没有损害兰延等人的利益,至少他们是如此认为的;而且追查拓跋焘的死因,对兰延等人也没有什么利益,至少他们是如此认为的。在这种背景下,兰延等人对拓跋焘的死亡,报以不理不睬的态度。 兰延等人决定封锁拓跋焘的死讯,绝不是因为他们受制于宗爱,更不是因为他们害怕宗爱。事实上他们直到临死前,也一直认为宗爱出身卑贱,根本没有什么可怕的。 延等以爱素贱,不以为疑,皆随入。——《资治通鉴》·宋纪八 兰延等人决定封锁拓跋焘的死讯,主要原因就是想趁此机会谋求最大的政治利益。但很不幸,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显然忽视了宗爱的地位和利益;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这个背负着弥天大罪、身份卑贱的太监,现在除了乖乖的与他们合作之外,根本没有任何选择。兰延等人低估了宗爱的野心与勇气,于是他们都被宗爱杀死了。 爱先使宦者三十人持兵伏于禁中,延等入,以次收缚,斩之。——《资治通鉴》·宋纪八 拓跋焘之死,总会令我联想起秦始皇之死。在他们去世之后,帝国上层都出现了宫廷代表人物与 *** 代表人物达成一致,联合控制帝国的情况。只不过秦始皇是正常死亡,而拓跋焘是非正常死亡;赵高与李斯联合控制秦帝国时,李斯承认了赵高的主导地位;而宗爱与兰延等人联合控制北魏时,兰延等人却不愿意承认宗爱的主导地位。 宗爱在杀死兰延等人之后,就与赫连皇后一起拥立了拓跋余当皇帝。 大赦,改元承平,尊皇后为皇太后,以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秘书,封冯翊王。庚午,立皇子休仁为建安王。——《资治通鉴》·宋纪八 到目前为止,拓跋焘已死的消息早已不是秘密,但依然没有人去传播这个消息,也没有人去关系拓跋焘的死因。大家都和当初的兰延等人一样,想趁此机会谋求最大的政治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当北魏的豪门士族与军政大佬们得知,皇后与太监首领联合拥立了一个新皇帝的消息之后,竟然一致接受了这个事实! 拓跋余在宗爱的支持下成功继位,但拓跋余却丝毫体会不到作为皇帝的尊严与权威。 在宫廷内部,拓跋余无力让皇太后和太监首领宗爱臣服于自己;在宫廷之外,皇族嫡系成员(皇帝的两个哥哥、拓跋建、拓跋谭,皇帝大哥的儿子拓跋浚)也时刻威胁着拓跋余,那些举足轻重的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的态度也都十分暧昧。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主要是因为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希望削弱皇权。 在成熟的皇权政治体系中,太监往往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在当时,皇帝和太监居然开始争权了,这本身就意味着皇权面临着分裂的危险。当皇帝与太监开始争权的时候,他们就必须竞相讨好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把反对者打压下去。 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的策略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在宗爱控制帝国的八个月时间里,从来没发生过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受到伤害的事,反而是皇帝拓跋余为了讨好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几乎把国库都给掏空了。 余自以非次而立,厚赏群下,取悦于众。为长夜之饮,声乐不绝,旬月之间,帑藏空罄。——《魏书》·卷十八·列传第六·太武五王 如果这种格局得以延续下去,北魏的皇权很可能一蹶不振。但宗爱却在不久之后干了一件蠢事,他杀死了拓跋余。 宗爱敢这样做,也许是因为他前面一系列行动都成功了,这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但宗爱这一次显然做错了。 拓跋焘是一位强势皇帝,一心想加强皇权,在这个过程中,拓跋焘侵犯了许多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的既得利益。 当人们听到拓跋焘的死讯后,恐怕都认为他早就该死了,所以对于宗爱杀掉拓跋焘的行为,并没有太多的人试图追究。 兰延等人最初试图封锁拓跋焘死讯,并与宗爱联手进行暗箱操作的选择,本身就证明他们希望抢先一步攫取最大的政治利益,无视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的既得利益。当他们被宗爱杀掉后,普遍的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恐怕都认为他们死得活该,所以对于宗爱杀掉兰延等人的行为,也没有太多的人试图追究。 但新皇帝拓跋余被杀的性质不一样,因为拓跋余非常尊重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的既得利益,大家都希望拓跋余能够做一个长寿的傀儡皇帝。而宗爱根本没有控制帝国的实力,他之所以能高高在上,只是因为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希望他能牵制拓跋余。 对于此时的宗爱而言,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乖乖听命于皇帝,联合皇权一起对抗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 二、充当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的工具,老老实实地牵制拓跋余。 可宗爱总觉得自己聪明过人,于是找到了第三条路,继续铤而走险。 赵高之所以能控制秦帝国,主要是因为秦始皇削弱了皇族势力。所以赵高与秦二世联手,很快就把皇族力量连根拔起。当时的宗爱显然没有这种机会,因为拓跋皇族所代表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 赵高之所以能控制秦帝国,主要是因为秦始皇削弱了贵族势力。所以赵高与李斯联手,就能强有力地控制秦帝国的官僚机构。当时的宗爱显然是没有这种机会,因为北魏豪门士族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 但就算强如赵高,他也无法脱离秦二世的支持,他之所以能够除掉李斯,是因为得到了秦二世的支持。当李斯深陷牢狱的时候,始终在尽自己所能地向秦二世辩解,却从未向赵高讨饶。可赵高最终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当他杀死秦二世之后,自己也很快死于非命了。 当宗爱杀死拓跋余之后,就意味着皇帝与太监争权,双方竞相讨好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的格局破灭。既然如此,宗爱自然也没有作用了,于是他很快被杀。 往期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刘宋北魏南北对峙,南征北伐徒劳无功 刘义隆噩梦重现,拓跋焘饮马长江 崔浩因国史被杀,深层原因为灭佛

这句话是讽刺。北魏拓跋焘是鲜卑人,小名佛狸,统一北方,占据***大半江山。宋文帝刘义隆时期更是惨败于拓跋焘,使得拓跋焘饮马长江,自己只能‘仓皇北顾’。可到现在,人们竟然把以前的侵略者当成神祗一样祭拜,这令辛弃疾痛心疾首,因为此时北方江山也被侵略者金人占据啊,人们已经忘却了国仇家恨了吗?忘记了北方的***被当成奴隶一样对待吗?忘记了佛狸祠其实是***之耻吗?我现在也有着和辛弃疾一样的感受啊,看上面的回答我真的无语啦,还“运用的时间对比,以往日辉煌来衬托今日的萧瑟”,还“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嘴里全是崇拜的语气,你们和那些祭拜侵略者的愚民有什么区别呢?五胡乱华是***的无比黑暗的时期,现在都忘啦?你们读的什么书啊?